弘一法师故居在天津的哪里(弘一法师什么地方人)

李叔同故居在哪里
李叔同故居在天津市河北区。
李叔同故居原位于河北区粮店街60号,是一座清悔答朝年间建造的一套由四个四合院组成的大宅院,局前春平面呈田字形,有房60余间,占地1400平方米。院内建有游廊和小花园,室内陈设精致,环境幽雅。在宅院里有一西式书房,取名“意园”,是李叔同1910年从日本学成重返故里时修桐耐建的,以示一展宏图的意愿。院内花园游廊环绕,雕梁画柱交辉,室内陈设精致,环境幽雅宜人。为津门名人故居建筑中的一支奇葩。后来,由于住户繁杂,年久失修,粮店后街60号逐渐失去了本来面貌。
2007年12月31日天津市政府在老粮店后街的原址上开工重建李叔同故居,之后又对故居内部进行了装饰和布置,建立了“弘一法师——李叔同故居纪念馆”,2011年12月30日正式向公众开放参观。
重建完成的李叔同故居纪念馆位于天津市河北区海河东路与滨海道交口处,总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分为园林景观和故居两部分。
弘一法师是谁
弘一法师是李叔同。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旁培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师圆寂于码好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
李叔同的故事:
弘一法师在俗时,“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许幻园的;有年冬天,大雪纷飞,当时旧上海是一片凄凉;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和叶子小姐,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进去。
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连叶子小姐多次的叫声,仿佛也没听见。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他便含泪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迟启铅……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的传世佳作。
弘一法师——李书同的资料
李叔同
李叔同(1880-1941)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祖籍浙江,客居天津。中国
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从日本留学归裂老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号弘一。
李叔同祖籍浙江省平湖县,清光绪六年(1880年)农历九月二十日出生在天津,父亲李世珍是名进士,与直隶总督李鸿章同年会试,是挚友。李世珍官任吏部主事,又是天津最大盐商,还兼营银号,家财万贯。李叔同为其三姨太所生。在李叔同5岁那年,他父亲去世了。他是在长兄文熙和母亲教导、关怀下成长的。李叔同7岁就有日诵五百,过目不忘的本领。9岁学篆刻,就在这一年,他看到一个戏班演出,激起他对京剧的兴趣,当李叔同长成青年,他在诗词歌赋、金石书画方面,已经有
了广博的知识。
(张伟明 编文于泰山)
李叔同
李叔同(1881-1943)号息霜。浙江平湖人型源森。曾就读于南洋公学。1905年赴日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和音乐学校专攻西洋绘画和音乐,曾创办春柳剧社。返国后先在天津工业学校任教,继而南下上海,在《太平洋报》当编辑。1915年应聘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号“弘一法师”。
奔走宁、杭之间
李叔同东瀛留学回国后,一度在上海《太平洋报》社主编文艺栏目。1915年,又应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首任校长江谦之聘,来宁教授图画、音乐。不久,《太平洋报》停刊。1912年应浙江师范学校校长经亨颐之邀,到该校当音乐、美术教师。同时兼任两个学校的课,李叔同奔走于宁、杭两地之间,通常是半个月住南京,半个月住杭州。两校都请助教,他不在时由助教代课。据说李叔同曾欲离开杭州,专任南高师教职,无奈他的好友浙江第一师范舍监夏丐尊先生恳切挽留,因此他仍两地奔波,有时一个月要坐好几次夜车。
“最有权威”的教师
当时的新式学堂首重“英、国、算”,因此教英文、国文和算学的教师往往最有权威。但无论是在南高师,还是在浙江第一师范,音乐、图画教师却最有权威,因为执教者是“凡事认真”的李叔同先生。
一位南高师的学生曾经回忆道:每次上音乐课,未及铃响,李叔同先生已端坐在讲台上,讲桌上端放着点名簿、讲义、备课本,钢琴启盖,乐谱打开,黑报(上下两块,可以移动)已经清楚写好授课内容……上课铃响以后,李叔同“站起身来,深深地一鞠躬,课就开卜亩始了”。在授课时,李叔同也一丝不苟,教唱歌,若音调或拍子稍有不合,就非得重唱不可,教弹琴,若指法或节拍有所零乱,他必定轻缓而坚决地说:“蛮好,蛮好,请再弹一遍。”直到完全准确,才算通过。
在这“温而厉”的氛围中,素喜打闹、偷懒的学生,也变得循规蹈矩。上其他课,学生往往在摇过预备铃后才推推攘攘地走进教室,上李叔同的音乐、图画课,却总是铃未响而人满堂。其实李叔同上课,从无疾言厉色之斥责。即便偶有不快,也只于脸上稍有愠色,连说几声“呒趣”、“呒趣”(“没有关系”之意)也就烟消云散了。
李叔同先生授课最具权威,也最引人入胜,还因为他有不凡的才调与学识。在上海,他诗文兼通,有“才子”之名。在南洋公学时,他英文甚佳。在日本专攻音乐,绘画,还曾创办春柳剧社,主演过小仲马的“茶花女”。他在南高师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又不仅仅限于图画、音乐,他的诗文胜过国文先生,书法也不亚于习字先生,英文更令英文教师“许颜”。有人赞李叔同“这好比一尊佛象,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他在浙江第一师范的弟子,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则强调李叔同师的人格力量,认为他是“实行人格感化的一位大教育家”。
凡事认真
李叔同的“凡事认真”,首先是律已的。丰子恺曾经评价说:“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得做得彻底不可”。早年在上海南洋公学读书时,李叔同是一个驰名于沪的翩翩公子;负笈日本,他洋装革履,“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象一个西洋人”;应聘到南高师任教以后,他又由留洋学生一变而为恂恂儒雅之士:灰粗布袍、黑布马褂,布底鞋子,金丝边眼镜也换成黑的钢丝边眼镜。布衣布鞋的李叔同,与洋装时代、曲襟背心时代判若三人。1918年以后,他又勘破红尘,先学道,后为僧,芒鞋破钵,云游四方。这是他人生的四变五变了。这正是他为人、做学问“凡事认真”的特性的体现。
为校歌谱曲
李叔同先生的诗文功底浑厚,既有豪放之作,又有婉约之音。当年他赴日本留学时,曾作一首《金缕曲》,词云:
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愁黯黯,浓于酒。
漾情不断淞波溜。恨年年絮飘萍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淡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
吟读这首词,可以想见在那风雨如磐暗故园的年代,以身许国、豪气干云的李叔同的慷慨悲凉情怀。
30年代初轰传一时《送别》歌,是李叔同采用日本民歌的曲律,填词而成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清丽悱恻、意境深远的歌曲,完全是另一种风格,至今仍广为传唱。
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就是由江谦校长作歌,李叔同先生制谱的。歌词云:
大哉一诚天下动,
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
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
下开万代兮万方兮一趋兮同。
踵海西上兮江东。
巍巍北极兮金城之中。
天开教泽兮吾道无穷,
吾道无穷吾愿无穷兮如日方暾。
南高师的校歌能得精通音律、才调高妙的李叔同先生为之谱曲,也算是校史上的一段佳话了。
李叔同最有名的一句话
李叔同最有名的一句话是:如果无能为力,那就顺其自然。如果心无所待,那就随遇而安。
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他一生的传奇经历令人叹为观止。他被称为半世繁华半世僧,他的传奇不仅仅表现在生活方面,人生经历丰富多彩,曾有两位妻子,两位红颜知己。而他不管是在文学、音乐、书法、绘画、话剧、诗词等方面都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他的学生丰子恺对他的评价是,无档敏人能及半步。张爱玲在他的面前都感到十分卑微。可见弘一法师岁胡的造诣和才行雀枝华,真的是无人能及。
人物生平: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其主要著作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要略》及《佛学丛刊》《护生画集》,重要的音乐作品有《送别》《夕歌》《三宝歌》等。
李叔同生于天津河北区地藏前故居李宅,祖李锐,原籍浙江平湖(另有一说称天津人),寄籍天津,经营盐业与银钱业。父李世珍,清同治四年进士,曾官吏部主事,后辞官承父业而为津门巨富。行列第三,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
弘一法师是谁?
弘一法师是李叔同。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李叔同的故事:
弘一法师出家后,徐悲鸿先生曾多次进山看望法师。一次徐悲鸿先生突然发现山上已经枯死多年的树枝,发出新嫩的绿芽穗乱,很纳闷,便对法师说:“此树发芽,是因为您,一位高僧来到此山中,感动了这棵枯树,它便起死回生。”弘一法师说:“不是的,是我每天为它浇水,它才慢慢活起来的。”
还有一次,徐悲鸿哪凯先生又去看望弘一法师,他看见一只猛兽猜缓档在法师跟前走来走去,没有伤人的意思,徐先生觉得很奇怪,便问:“此兽乃山上野生猛兽,为何在此不伤人?”法师说:“早先它被别人擒住,而我又把它放了,因此它不会伤害我。”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ashi/961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