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正觉寺老师公(正觉寺法师)

学佛百科2023-05-0878

正觉寺圣贤主持是谁

答:正觉寺圣贤主持是释正觉(1091—1157),俗姓李,号宏智,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

正觉寺的“老师公”,有着怎样的一生?

“人生,究竟有多长?人生,就在你我之间。”——玄色

一人一生一袈裟,仅凭一双手完成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只因心中有佛。这是一种什么力量?宇宙万物,皆有奥秘。“佛”虽为意念,却被人们具象,世代存于人心之中,其信念可支持信佛者积善心,行好事,苦自身之苦,度百姓为善。

夏日鸣蝉,秋日过蚁,再渺小的生命,甚至被叮咬,僧人们都不会伤害它们。这也许就是善因善果,大道之致。隐一方净土,普度众生。

“老师公”佛缘天注,并不是传说中的人物

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有两座历史悠久、佛教文化底蕴深厚的乡镇:北中镇和弥握档培陀镇。其间有一座山,山峰形如龙角,右抵赤河状如龙尾,故名金龙山。山中四季温和,林壑幽美。“老师公”所在的正觉寺就座落在金龙山的中部腹地,是一座深处大别山深处的寺庙。

这座寺庙中的一砖一瓦都由这位老僧人自己亲手建立,历经整整43年时间,高山上平地而起了一座壮丽的寺庙和一层层的梯田,如今的景象即是这位老僧人一生心血的见证,更是他向佛祖与菩萨交付的使命。

在人们的印象中,高僧都是很严肃寡言、高深莫测的,但“老师公”不同,他为人亲切和善,与人交谈总是极具耐心、循循善导。“老师公”是当地人对清修苦修的老僧人的尊称。我们的“老师公”是正觉寺僧人,法号释觉定,俗名陈多兴。今年已经84岁高龄。他在当地有很多耳熟能详的故事,割肉救母、徒手兴建寺庙、救助老人孩童等等每一件在当地都家喻户晓,人人高山仰止,都说他是一位活菩萨。

相比起因遇困苦而信“佛”修行的人,我们的“老师公”便是“佛子”。“老师公”五岁时,偶遇云游的化斋僧人渡化,被告知生来与佛有缘,而后便时常跟随母亲到五里地之外的塔纳庵静香。或许是被这位僧人的话影响,他自小吃素,从不杀生,虽家境贫寒,但并没有影响他研读佛经的学习之心。

他的老父亲在僧人走之后不久就去世,留下弱小的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由于食物的缺乏,生活的贫苦,他身材瘦小,但勤读佛经,使他步伐稳健,遇事冷静,眼神清亮,生活的苦难让他比同龄的孩子更添了一份平常心。

他14岁就看淡生活中的常事,决意出家。终于16岁那年,正式剃度出家,法号释觉定。潜心修行之余还要帮母亲干农活,年迈的母亲看着如此孝敬的儿子,眼里尽是心疼,却只能默默支持。白天干完家里的活,晚上还要回寺庙里敲钟念经,风雨不改,一天未曾停歇。

效仿佛祖割肉救母,孝心感天动地

在佛祖释迦摩尼的“本生故事”中,“割肉救鹰”的故事最为感人,这是佛祖曾经经历过一段的苦修。他在森林里遇见一只老鹰追逐一只鸽子,鸽子躲进其怀中。释迦摩尼为救鸽子对老鹰说:“请您不要吃这只鸽子,上天有好生之德。”老鹰却道:“若放这只鸽子离来,我就会被饿死,好生之德从何而来?”

释迦摩尼说:“我愿意用同样重量的肉来换取鸽子的生命。”于是他把鸽子段唯放在天秤的一边,开始割自己的肉放到另一边。奇怪的是,直至割尽一片肉的时候,这秤却仍不能平衡,最后他自己跳进秤里面,秤砣终于平衡了。原来鹰和鸽子皆为所大乘佛幻化,事后他们问释迦摩尼:“刚才你感受到了割肉时的透骨之痛,难道不觉得后悔吗?”

释迦摩尼道“没有。”“上天啊,如果蠢陆我所说的属实,就让我的身体即刻恢复如初!”话音刚落,他的身体果然恢复了原貌,自此佛祖真正诞生了。

这虽然是个传说,但却活生生地发生在了“老师公”的身上。他的母亲在父亲走后不久也突发疾病,卧床不起。看着病入膏肓的母亲,他心急如火,家里却连看病的钱都不够。想起佛祖舍身的故事,陈多兴毫不犹豫地割下自己胳膊上的肉,熬汤给了母亲。母亲的身体果真日趋见好,他的故事在乡里之间人尽皆知,乡亲们都说这是佛祖被他的孝心感动,善有善报。

他因菩萨一夜托梦,历经43年徒手修建正觉寺

母亲去世后,释觉定离开故乡,开启了苦行僧式的游历生涯。据传辛酉(1981)年元旦,他最终来到金龙山上。本意只在此短暂停留的一个晚上,结果竟在梦中得以参拜观世音菩萨。菩萨点化:此处原来是一座寺庙,被阴差阳错夷为平地,希望他可以凭自身之力重建寺庙,兴建佛教道场,恢复昔日旺盛香火。

“老师公”第二日醒来就找来工人,来为修建庙宇做准备,自此开始了43年的亲手搭建。他变卖耕地、用全部积蓄请了工人,将地基建好后,他就没有经济能力了,接下来的每一件工作都是他一个人亲力亲为完成的。

院子、草屋,一砖一瓦都是他翻山越岭从金龙山下背上来,用自己的双手搭建;常常黑夜里走四五里山路,一面建寺,一面开荒种地;而后又在寺庙旁建瓦窑和青砖窑,地上铺的石砖都是他自己烧制的。

日以继日,这一干竟然就是四十三年,他每日穿梭的身影被山间的居民看在眼中,他的虔诚令百姓们十分敬佩,认为他是真的佛陀再世。就在他坚持不懈下努力的,这座曾消失寺庙就这样一天天的在人们眼前平地而起。有一块正殿的石砖出窑时直接就是莲花的形状,这在佛家是大吉之兆,令“老师公”有如大梦初醒般畅快透亮,而后取名“正觉寺”,正式开门迎接香客。

信众去拜访“老师公”的时候,他都会亲自带领访客参观寺庙后山自然的观音石像和往生塔。“老师公”步履矫健,抚摸着一草一木,聆听着梵音松涛,平等、清净、慈悲、正觉的意境,他以身示佛,讲述佛理更是娓娓道来。

兴之所至还会拿出一座山门的模型,这是他亲手打造的。他有一双巧手,寺内每一座建筑都是他设计的,尺寸是他的双手一寸一寸丈量出来的,而且丝毫不差,令人敬佩。

苦行,是人生最好的修行

“老师公”的衣食住行,都是非常平淡、简单、朴实。每日一碗清粥,碗中青菜只需要简单的水煮烹饪就是它的美味。

“老师公”40多年都只穿一件由百姓丢弃的衣服缝制而成的百衲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缝缝补补,从未更换。百衲衣上的补丁,一年比一年多,但是他从来只是这一件百衲衣,一件真正的百家之衣,即便如此高龄仍然会自己缝补。每当温暖的阳光照耀着百衲衣,显得是那么金光闪闪。这就是佛家子弟不麻烦别人、不摆架子、勤俭节约的高尚品德。

一日容易,难得的是数十年如一日。他的生活没有物质上的追求,却有着最为高贵的精神理想,做个“苦行僧”,是他作为佛门中人的虔诚表现。苦是苦,累是累,却从中得到顿悟,获得心灵上的升华。

百家衣就是他的袈裟,陪伴他到如今,无论早春盛夏,还是寒秋戎冬,永远在他身上,不曾更换。用己之节俭,去除百姓浪费的恶行,这也是一种渡化,也是一种积善。

心中有佛,必当敬之爱之

“佛”从来都不是大雄宝殿上摆着的泥胎雕塑,而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信念。正觉寺在“老师公”的言传身教下,秉承“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的理念,广开山门,纳福接众,弘扬正法,持规守戒。目前信众很多,香火旺盛。近些年,每次寺庙整修时,都有很多信众们不计报酬,主动前来,积累功德。“老师公”的故事成为了当地一段口口相传的动人佳话。

岁月给正觉寺的青砖添了几分青苔,“老师公”却有如寺内的苍松,屹立不倒,越发苍劲。他一如既往,身披那一件40多年的百衲衣袈裟,步履轻盈,四下皆空,在他亲手搭建的寺庙院落里,从未停下过脚步。

或许佛祖真的看到了他的虔诚。他将一生都献给了“正觉寺”,献给了授业传教,广施恩德,将善良带给世间疾苦的众生,付出的是他最宝贵的真心,感动着苍生。

当初割肉熬汤喂病母,一双鞋穿40年的安徽老僧,如今过得怎样?

佛教自古以来便强调修心,“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这句名言便强调了修心的重要性,而佛教历史上更有无数修身养性的故事,最为出名的便是释迦摩尼割肉喂鹰。上个世纪,我国也出现了一位“割肉救母”的年轻人。

据佛教经文记载,释迦摩尼前世曾许下愿望普渡众生,而帝释天为了考验释迦摩尼内心是指敏否坚定,变身为老鹰去追捕一只兔子,绝境之中的兔子向释迦摩尼求救,释迦摩尼选择将兔子藏起来,并且割下自己的肉喂给老鹰,这便是著名的“割肉喂鹰”的故事。

后来他创建的佛教也保持着慈悲为怀的理念,强调修身养性,无数教徒追随着他的脚步。而我国安徽的老僧陈多兴则是其中之一,他当年便割肉熬汤喂母,一双鞋穿40年,那么他现在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呢?

陈多兴生于上世纪的安庆市太湖县,禅宗二祖和禅宗三祖都曾在此驻足,高僧们来来往往,络绎不绝。陈多兴五岁之时恰逢一位高僧路过陈家,一眼便看出年幼的陈多兴与佛教有缘,于是稍作点化,将他带入佛门。陈多兴在14岁时进入太湖县塔纳庵修行,进一步学习佛教文化,最后于16岁时正式成为一名僧侣,并获道号“觉定”,开启了人生的另一段旅程。

此时的陈多兴虽然已经是一名出家人,但是年老的母亲依然是他心中放不下的牵挂。多年以来,陈多兴与母亲相依为命,白天他会在家做农活赚取报酬养活母亲,晚上则去寺庙学习佛经。这样的日子持续了许多年,但是随着时间流逝,母亲渐渐老去,身体越来越差,直到有一天突然卧病在床。

家境的贫困让陈多兴无法带母亲前往医院就医,只得长期躺在床上,但是母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到后来竟然什么也吃不下。这样的情形急坏了陈多兴,他询问母亲是否有想吃的东西,而母亲则在迷糊之中回答想要吃肉。

母亲的要求让陈多兴犯了难,多年以来陈家一直很贫穷根本没有余钱买肉,而身为出家人自然也不能像其他农民一样上山打猎,可是母亲的要求也不能无视,一时间陈多兴陷入两难的境地。思来想去他只得效仿佛祖释迦摩尼,将自己手臂上的肉割下一块并且熬汤喂给母亲。

陈母对此毫不知情,迷糊地喝下了陈多兴的肉汤,或许是陈多兴的孝顺感动了佛祖,母亲喝完肉汤之后竟然逐渐好转,没过多久便能下床行动,最后竟然不药而愈。于是陈多兴更加信奉佛教。

可惜好景不长,1966年正觉寺突然起了一场大火,陈多兴此时正在庙中修行,他冒着大火拼死抢救出大量佛经,但最终正觉寺还是被大火焚毁。寺庙被毁之后,陈多兴失去了心中的寄托,陷入了短暂的迷茫之中,不过他很快便决心重建正觉寺。

只是重建寺庙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而他身无分文,没有一技之长,只得靠化缘筹集资金,等待有缘人帮助,这一等就是15年。15年间,觉定法师陈多兴甚至只买过一双胶鞋,而这双胶鞋穿了整整40年,其他的鞋子全是自己编的草鞋,身上的佛衣也是缝缝补补从未更换。

到了1981年,觉定法师陈多兴经过多年努力终于筹集到了修缮寺庙所需的初期费用,准备在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北中镇的黑石山重建塔纳庵,并且改名为正觉寺。据陈多兴自己透露之所以会将重建地址选在此处是受到了观音菩萨托梦指引。

正觉寺开始修建之后消息很快传到了外界并且在唤逗社会上引起不小的轰动,人们听说陈多兴的唯链枝故事后都为其感动,纷纷出资出力帮助陈多兴修建正觉寺。六年之后,正觉寺便在大家的帮助之下修建完成,这也圆了陈多兴二十多年来的梦想。

多年过去,如今的陈多兴已经84岁,而他的门下也有众多弟子,无论物质还是精神都十分富足。不过此时的他并未忘本,依然保持着做农活的习惯,并且陈多兴一直记着当年修建寺庙时社会对于自己的帮助,他时常教导弟子们要帮助他人,多结善缘。他自己更是亲力亲为帮助当地有困难的人,出于这个原因,人们尊称他为“老师公”。

后来的陈多兴一直住在亲手修建的寺庙中,他也决定在这里安度自己的晚年。作为子女,陈多兴年纪轻轻便帮助家里做农活,在母亲病重之时更是割肉喂母,足见其孝心。作为一名佛教徒,他坚守自己的原则,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更是在寺庙焚毁之后竭尽全力重建寺庙。他身上有着善良、坚持的优良品格,值得人们所学习。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ashi/962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