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常惺法师新四军(常惺惺法)

学佛百科2023-05-08103

常惺惺的解释

常惺惺的解释

佛教语。指 头脑 经常或 长久 保持清醒。 宋 谢良佐 《上蔡 先生 语录》 卷中:“敬是常惺惺法,心斋是事事放下,其理 不同 。” 朱熹 注:“惺惺乃心不昏昧之谓。” 明 李贽 《答耿中丞论谈》 :“世人 白昼 寐语,拦余公独於寐中作白昼语,可谓常惺惺矣。” 清 戴震 《答彭 进士 允初书》 :“佛氏之‘常惺惺’,亦是常存他‘本来面目’耳,体段功夫,大略相似。”

词语分解

常的解释 常 á 长久,经久不变:常数。常量(亦称让燃“恒量”)。常项。常任。常年。常驻。常住。常备 不懈 。 时时,不只一次:常常。常客。时常。经常。 普通 的,一般的坦衡虚:常识。常务。常规。常情。常人。 平常 。反常。 姓。 惺惺的解释 指聪明机警的人方信道,惺惺自古惜惺惺。;;《西厢记》详细解释.清醒貌。 唐 杜甫 《喜观即到复题短篇》之二:“应论十年事,愁绝始惺惺。” 宋 陆游 《不寐》诗:“困睫日中常欲闭, 夜阑 枕上却惺惺。

书房对联闲话:常惺惺法近理著己,活泼泼地吃紧为人

    民族英雄林则徐(1785-1850)先生曾有这样一副墨迹:

    常惺惺法近理著己,活泼泼地吃紧为人。

   先看上联“ 常惺惺法近理著己 ”。旦局卖

    关于“ 常惺惺 ”,当代学者朱汉民先生讲:

    “常惺惺”本为禅宗用语,意思是常常警醒自己,使内心保持清醒、莹净的状态,是禅宗中与禅定、禅悟相关的一种修持方法。两宋以来,“常惺惺”一词被理学家使用,因此染上儒学色彩。

    宋代儒生谢良佐在《上蔡先生语录》曾讲:“ 敬是常惺惺法 ”。也就是说——“ 敬 ”是获得“ 常惺惺 ”的方法,要想头脑常常保持清醒,就需要“ 敬 ”,就需要严肃认真。

    关于“ 近理著己 ”,我们看看林则徐在《先考行状》中对他父亲的回忆:

    “ 府君讲腊笑授书史 (林父为秀才,做过教书先生) ,必示以身体力行、近理著己之道。 ”

    “ 近理著己 ”指的是:从日常小事中体察人生的大道理。林先生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我)父亲给学生讲授古书时,总是和寻常小事、切身实践相结合。这样学生们就好理解其中深奥的道理了,也更容易去践行落实。古语云:担水劈柴,无非妙道。也是这个意思。

    整体看“ 常惺惺法近理著已 ”,即是说:大道理就蕴藏在日常小事之中,小处不随便,时刻莫因循,这正是进德修身、觉明证道的好方法。

    再看下联“ 活泼泼地吃紧为人 ”,意即“ 为人 ” 既要“ 吃紧 ”,又要“ 活泼 ”,也就是说——做人虽然需要时时谨慎小心、临渊履薄,但也没有必要压力如山大、大气不敢出、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从容自在一些,活泼洒脱一点,也是做人做事的功夫嘛。语言再凝练一点,也就是“严肃活泼”。

    整体看这一联,大致是在说——为人既要头脑清醒,即使在寻常俗事中、也能见得天理;为人又要心胸活泼,即使在严肃谨慎时、也能乐得逍遥。

    林先生此联还有四列小字款识,摘录如下:

    志松七兄大人与郭介平兄及余订交甚密,比相别六载,介平以计偕北来,籍得聚晤,而于志松益增睽阔之感。介平南归,书此寄致拳拳,并订它日春明握手之期云尔。嘉庆丁丑四月二十有五日,少穆愚弟林则徐识。

    嘉庆丁丑是1817年,这一年林则徐33岁,正在京官任上。距其27岁中进士、点翰林刚过7年。当时先生正豪情满怀,清正刚直以律己,意气风发以报国,所结交的也都是德行高洁之士。此联中的郭介平,与林同岁同乡,五模逗子皆科甲,四代六进士。

    大家看,林先生送朋友的、就是这样的励志辞句——好哥们呀,我们彼此都以道德相期许,快快乐乐地、严肃认真地做人做事、报效国家吧。

(说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留言联系。)

常惺惺法勉危微的意思?

“常惺惺拍绝法勉危微”是一句古文的词语,意思是常常警觉,懂得如何在微小的危险面前自我预防。其中“常惺惺”指的是常常保持清醒警觉,不被外界迷惑,及时发现问题;“法勉危微仿察”则表示在遇到微小的危险时要及时采取应对措袭大姿施,以避免事态扩大化。

这句话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告诫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时刻保持警觉,及时预防和解决各种潜在风险,以确保个人和团体的安全与稳定。

“常惺惺法免危微”出自哪一首诗词

题坡仙求空链心斋三字

千圣相传扰亏蔽止一机,常惺惺法免危微。

但于方寸求吾事,莫缓州问坡书是与非。

《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六 释氏(2)

问:"释氏以天地万物为幻,老氏又却说及下截。"曰:"老氏胜。"〔可学〕

释氏之说易穷。大抵不过如道家阴符经所谓"绝利一源,便到至道"。〔大雅〕

"夺胎出世"之说有之。释道专专此心,故神。道出神,故能夺胎;释定,故死而能出世。释定,故能入定;道定,故能成丹。〔扬〕

释氏只四十二章经是古书,馀皆中国文士润色成之。维摩经亦南北时作。道家之书只老子庄列及丹经而已。丹经如参同契之类,然已非老氏之学。清净消灾二经,皆模学释书而误者。度人经生神章皆杜光庭撰。最鄙俚是北斗经。苏子瞻作储祥宫记,说后世道者只是方士之流,其说得之。〔〈萤,中"虫改田"〉〕

有言庄老禅佛之害者。曰:"禅学最害道。庄老於义理绝灭犹未尽。佛则人伦已坏。至禅,则又从头将许多义理埽灭无馀。以此言之,禅最为害之深者。"顷之,复曰:"要其实则一耳。害未有不由浅而深者。"以下论释老灭纲常。

或问佛与庄老不同处。曰:"庄老绝灭义理,未尽至。佛则人伦灭尽,至禅则义理灭尽。方子录云:"正卿问庄子与佛所以不同。曰:'庄子绝灭不尽,佛绝灭尽。佛是人伦灭尽,到禅家义理都灭尽。'"佛初入中国,止说修行,未有许多禅底说话。"〔学蒙〕

佛老之学,不待深辨而明。只是废三纲五常,这一事已是极大罪名!其他更不消说。〔贺孙〕

天下只是这道理,终是走不得。如佛老虽是灭人伦,然自是逃不得。如无父子,却拜其师,以其弟子为子;长者为师兄,少者为师弟。但是只护得个假底,圣贤便是存得个真底。〔夔孙〕

释老称其有见,只是见得个空虚寂灭。真是虚,真是寂无处,不知他所谓见者见个甚底?莫亲於父子渣蔽埋,却弃了父子;莫重於君臣,却绝了君臣;以至民生彝伦之间不可阙者,它一皆去之。所谓见者见个甚物?且如圣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他却不亲亲,而刬地要仁民爱物。爱物时,也则是食之有时,用之有节;见生不忍见死,闻声不忍食肉;如仲春之月,牺牲无用牝,不麛,不卵,不杀胎,不如蚂覆巢之类,如此而已。他则不食肉,不茹荤,以至投身施虎!此是何理!〔卓〕

某人言:"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儒释虽不同,毕竟只是一理。"某说道:"惟其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所以有我底著他底不得,有他底著我底不得。若使天下有二道,圣人有两心,则我行得我底,他行得他底。"〔节〕以下儒释之辨。

儒释言性异处,只是释言空,儒言实;释言无,儒言有。〔德明〕

吾儒心虽虚而理则实。若释氏则一向归空寂去了。〔柄〕

释氏虚,吾儒实;释氏二,吾儒一。释氏以事理为不紧要而不理会。〔节〕

释氏只要空,圣人只要实。释氏所谓"敬以直内",只是空豁豁地,更无一物,却不会"方外"。圣人所谓"敬以直内",则湛然虚明,万理具足,方能"义以方外"。

问:"儒释之辨,莫只是'虚、实'两字上分别?"曰:"未须理会。自家己分若知得真,则其伪自别,甚分明,有不待辨。"〔可学〕

问:"释氏以空寂为本?"曰:"释氏说空,不是便不是,但空里面须有道理始得。若只说道我见个空,而不知有个实底道理,却做甚用得?譬如一渊清水,清泠彻底,看来一如无水相似。它便道此渊只是空底,不曾将手去探是冷是温,不知道有水在里面。佛氏之见正如此。今学者贵於格物、致知,便要见得到底。今人只是一班两点见得些子,所以不到极处也。"〔南升〕

吾以心与理为一,彼以心与理为二。亦非固欲如此,乃是见处不同,彼见得心空而无理,此见得心虽空而万理咸备也。虽说心与理一,不察乎气禀物欲之私,是见得不真,故有此病。大学所以贵格物也。〔植〕或录云:"近世一种学问,虽说心与理一,而不察乎气禀物欲之私,故其发亦不合理,却与释氏同病,不可不察。"

儒者以理为不生不灭,释氏以神识为不生不灭。龟山云:"儒释之辨,其差眇忽。"以某观之,真似冰炭!〔方子〕

儒者见道,品节灿然。佛氏亦见天机,有不器於物者,然只是绰过去。〔方〕

问:"先生以释氏之说为空,为无理。以空言,似不若'无理'二字切中其病。"曰:"惟其无理,是以为空。它之所谓心,所谓性者,只是个空底物事,无理。"〔节〕

先生问众人曰:"释氏言并知'牧牛',老氏言'抱一',孟子言'求放心',皆一般,何缘不同"?节就问曰:"莫是无这理?"曰:"无理煞害事。"〔节〕

释氏合下见得一个道理空虚不实,故要得超脱,尽去物累,方是无漏为佛地位。其他有恶趣者,皆是众生饿鬼。只随顺有所修为者,犹是菩萨地位,未能作佛也。若吾儒,合下见得个道理便实了,故首尾与之不合。〔大雅〕

举佛氏语曰:"千种言,万般解,只要教君长不昧。"此说极好。问:"程子曰:'佛氏之言近理,所以为害尤甚。'所谓近理者,指此等处否?"曰:"然。它只是守得这些子光明,全不识道理,所以用处七颠八倒。吾儒之学,则居敬为本,而穷理以充之。其本原不同处在此。"

曹问何以分别儒释差处。曰:"只如说'天命之谓性',释氏便不识了,便遽说是空觉。吾儒说底是实理,看他便错了。他云:'不染一尘,不舍一法。'既'不染一尘',却如何'不舍一法'?到了是说那空处,又无归著。且如人心,须是其中自有父子君臣兄弟夫妇朋友。他做得彻到底,便与父子君臣兄弟夫妇朋友都不相亲。吾儒做得到底,便'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兄弟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吾儒只认得一个诚实底道理,诚便是万善骨子。"

问佛氏所以差。曰:"从劈初头便错了,如'天命之谓性',他把做空虚说了。吾儒见得都是实。若见得到自家底从头到尾小事大事都是实,他底从头到尾都是空,恁地见得破,如何解说不通?又如'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丛中不舍一法'等语,这是他后来桀黠底又撰出这一话来倚傍吾儒道理,正所谓'遁辞知其所穷'。且如人生一世间,须且理会切实处。论至切至实处,不过是一个心,不过一个身;若不自会做主,更理会甚么?然求所以识那切实处,则莫切於圣人之书。圣人之书,便是个引导人底物事。若舍此而它求,则亦别无门路矣。'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於天下,可传於后世,我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只怕不见得,若果是有志之士,只见一条大路直上行将去,更不问著有甚艰难险阻。孔子曰:'向道而行,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俛焉日有孜孜,毙而后已!'自家立著志向前做将去,鬼神也避道,岂可先自计较!先自怕却!如此终於无成。"〔贺孙〕

因举佛氏之学与吾儒有甚相似处,如云:"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又曰:"朴落非它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又曰:"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看他是甚么样见识!今区区小儒,怎生出得他手?宜其为他挥下也。此是法眼禅师下一派宗旨如此。今之禅家皆破其说,以为有理路,落窠臼,有碍正当知见。今之禅家多是"麻三斤"、"乾屎橛"之说,谓之"不落窠臼","不堕理路"。妙喜之说,便是如此。然又有翻转不如此说时。〔僩〕

佛者云:"置之一处,无事不办。"也只是教人如此做工夫;若是专一用心於此,则自会通达矣。故学禅者只是把一个话头去看,"如何是佛"、"麻三斤"之类,又都无义理得穿凿。看来看去,工夫到时,恰似打一个失落一般,便是参学事毕。庄子亦云。"用志不分,乃凝於神。"也只是如此教人。但他都无义理,只是个空寂。儒者之学则有许多义理,若看得透彻,则可以贯事物,可以洞古今。〔广〕(士毅录云:"释氏云:'置之一处,无事不办。'此外别有何法?只是释氏没道理,自呀将去。")

释老之书极有高妙者,句句与自家个同。但不可将来比方,煞误人事!季文。〔道夫〕

先生游锺山书院,见书籍中有释氏书,因而揭看。先君问:"其中有所得否?"曰:"幸然无所得。吾儒广大精微,本末备具,不必它求"。〔季札〕

言释氏之徒为学精专,曰:"便是某常说,吾儒这边难得如此。看他下工夫,直是自日至夜,无一念走作别处去。学者一时一日之间是多少闲杂念虑,如何得似他!只惜他所学非所学,枉了工夫!若吾儒边人下得这工夫,是甚次第!如今学者有二病:好高,欲速。这都是志向好底如此。一则是所以学者失其旨,二则是所学者多端,所以纷纷扰扰,终於无所归止。"〔贺孙〕以下论释氏工夫。

问释氏入定,道家数息。曰:"他只要静,则应接事物不差。孟子便也要存夜气,然而须是理会'旦昼之所为'。"曰:"吾儒何不效他恁地?"曰:"他开眼便依旧失了,只是硬把捉;不如吾儒非礼勿视听言动,戒慎恐惧乎不睹不闻,'敬以直内,义以方外',都一切就外面拦截。"曰:"释氏只是'勿视、勿听',无那'非礼'工夫。"曰:"然。"季通因曰:"世上事便要人做,只管似它坐定做甚?日月便要行,天地便要运。"曰:"他不行不运,固不是。吾辈是在这里行,是在这里运,只是运行又有差处。如今胡喜胡怒,岂不是差!他是过之,今人又不及。"〔榦〕

问:"昔有一禅僧,每自唤曰:'主人翁惺惺著!'大学或问亦取谢氏'常惺惺法'之语,不知是同是异?"曰:"谢氏之说地步阔,於身心事物上皆有工夫。若如禅者所见,只看得个主人翁便了,其动而不中理者,都不管矣。且如父子天性也,父被他人无礼,子须当去救,他却不然。子若有救之之心,便是被爱牵动了心,便是昏了主人翁处。若如此惺惺,成甚道理!向曾览四家录,有些说话极好笑,亦可骇!说若父母为人所杀,无一举心动念,方始名为'初发心菩萨'。他所以叫'主人翁惺惺著',正要如此。'惺惺'字则同,所作工夫则异,岂可同日而语!"〔友仁〕

佛家有"流注想"。水本流将去,有些渗漏处,便留滞。〔盖卿〕

僧家尊宿得道,便入深山中,草衣木食,养数十年。及其出来,是甚次第!自然光明俊伟。世上人所以只得叉手看他自动。〔方〕

徐子融有"枯槁有性无性"之论。先生曰:"性只是理,有是物斯有是理。子融错处是认心为性,正与佛氏相似。只是佛氏磨擦得这心极精细,如一块物事,剥了一重皮,又剥一重皮,至剥到极尽无可剥处,所以磨弄得这心精光,它便认做性,殊不知此正圣人之所谓心。故上蔡云:'佛氏所谓性,正圣人所谓心;佛氏所谓心,正圣人所谓意。'心只是该得这理。佛氏元不曾识得这理一节,便认知觉运动做性。如视听言貌,圣人则视有视之理,听有听之理,言有言之理,动有动之理,思有思之理,如箕子所谓'明、聪、从、恭、睿'是也。佛氏则只认那能视、能听、能言、能思、能动底,便是性。视明也得,不明也得;听聪也得,不聪也得;言从也得,不从也得;思睿也得,不睿也得,它都不管,横来竖来,它都认做性。它最怕人说这'理'字,都要除掉了,此正告子'生之谓性'之说也。"僩问:"禅家又有以扬眉瞬目知觉运动为弄精魂,而诃斥之者,何也?"曰:"便只是弄精魂。只是他磨擦得来精细,有光彩,不如此粗糙尔。"僩问:"彼言一切万物皆有破坏,惟有法身常住不灭。所谓'法身',便只是这个?"曰:"然。不知你如何占得这物事住?天地破坏,又如何被你占得这物事常不灭?"问:"彼大概欲以空为体,言天地万物皆归於空,这空便是他体。"曰:"他也不是欲以空为体。它只是说这物事里面本空,著一物不得。"〔僩〕以下论释氏误认心、性。

问:"圣门说'知性',佛氏亦言'知性',有以异乎?"先生笑曰:"也问得好。据公所见如何?试说看。"曰:"据友仁所见及佛氏之说者,此一性,在心所发为意,在目为见,在耳为闻,在口为议论,在手能持,在足运奔,所谓'知性'者,知此而已。"曰:"且据公所见而言。若如此见得,只是个无星之称,无寸之尺。若在圣门,则在心所发为意,须是诚始得;在目虽见,须是明始得;在耳虽闻,须是聪始得;在口谈论及在手在足之类,须是动之以礼始得。'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如公所见及佛氏之说,只有物无则了,所以与圣门有差。况孟子所说'知性'者,乃是'物格'之谓。"〔友仁〕

若是如释氏道,只是那坐底视底是,则夫子之教人,也只说视听言动底是便了,何故却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如"居处、执事、与人交",止说"居处、执事、与人交"便了,何故於下面著个"恭、敬、忠"?如"出门、使民",也只说个"出门、使民"便了,何故却说"如见大宾?如承大祭"?孔子言:"克己复礼为仁!"厉声言"复礼"、"仁"字。〔节〕

释氏只知坐底是,行底是。如坐,交胫坐也得,叠足坐也得,邪坐也得,正坐也得。将见喜所不当喜,怒所不当怒,为所不当为。他只是直冲去,更不理会理。吾儒必要理会坐之理当如尸,立之理当如斋,如头容便要直。所以释氏无理。〔节〕

知觉之理,是性所以当如此者,释氏不知。他但知知觉,没这理,故孝也得,不孝也得。所以动而阳,静而阴者,盖是合动不得不动,合静不得不静。〔节〕

释氏弃了道心,却取人心之危者而作用之;遗其精者,取其粗者以为道。如以仁义礼智为非性,而以眼前作用为性是也。此只是源头处错了。〔人杰〕

释氏专以作用为性。如某国王问某尊者曰:"如何是佛?"曰:"见性为佛。"曰:"如何是性?"曰:"作用为性?"曰:"如何是作用?"曰云云。禅家又有偈者云:"当来尊者答国王时,国王何不问尊者云:'未作用时,性在甚处?'"〔〈萤,中"虫改田"〉〕

"作用是性:在目曰见,在耳曰闻,在鼻嗅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即告子"生之谓性"之说也。且如手执捉,若执刀胡乱杀人,亦可为性乎!标山举庞居士云"神通妙用,运水搬柴",以比"徐行后长",亦坐此病。不知"徐行后长"乃谓之弟,"疾行先长"则为不弟。如曰运水搬柴即是妙用,则徐行疾行皆可谓之弟耶!〔人杰〕

常惺惺法近明事理,活泼泼地吃紧为人是什么意思

明事理,自己吃紧却为人。

表达了毫不利己,专门为人的高尚情操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ashi/963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