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讲念佛之威力(印光大师对念佛开示)

印光大师开示:念佛念观音,更容易得感通,如何去行
阿弥陀佛
印光大师---佛法法法圆通。若以志诚心受持,必有不测之感应。然唯念佛念观音,尤为易于感通也。而普通人无不知观音大士救苦救难者。
佛法法法圆通。若以志诚心受持,必有不测之感应。然唯念佛念观音,尤为易于感通也。而普通人无不知观音大士救苦救难者。当令志脱吃长素,日常礼念南无阿弥陀佛及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必有感应。今为取法名为通畅。谓念圣号,俾宿业消灭,心地通达,语言舒畅也。早晚念佛若干,念观音若干。此外从朝至暮,专念观音。(无论出声念、默念,均须摄耳而迅闭核听,听则功德更大。行住坐卧,均可念。卧及衣冠未整齐、手口未洗漱,均宜默念。)
《楞严经》观音谓,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妻者,求得贤善之妻也),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如是乃至,包括一切态陪所求在内)求大涅槃得大涅槃。大涅槃者,究竟佛果,尚可求而得之,况其余之小事有不能得乎?
当发善心为自利利他,则随求者心之诚与行之淳之大小,而得其感应。若欲做恶事求菩萨,则不但不得福,而且有大祸矣。凡一切医不能治之病,均以此一味阿伽陀药而治之。
“复秉初和尚书”亩掘
红螺法音:念佛功德———印光大师
佛法广大,虽登地菩萨,不能尽知。然欲得实益,只此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便可出生死,证涅槃,圆成佛道。我等下根凡夫,非从极约之法门做,则只成种善根而已。欲得现生就了生死,梦也梦不着。
念佛法门,如如意宝珠,能随人意,雨一切宝。但能恳切至诚念佛,自然消除罪,增长善根。超度先亡,俱生西方。
(复陈莲英居士书)
所言解脱之门,唯有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此系仗佛力了生死法门,即生可以做到。若不专修此法,修其他种种法门者,非博地凡夫一生两生所做得到。吾人从无始来,至今尚在生死轮回中者,皆因其中未遇净土法门。或遇而不修所致也。今幸遇之,切勿错过。
信愿行三法,为净土正宗。第一要有真信。有真信,必定有真愿真行。否则不名真信。
(复琳圃居士书)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而一无所知、一无所能之人,但止口会说话,亦可为真念佛人。去此两种,则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与否耳。
至于修行净土,有决定不疑之理,何必要问他人之效验。纵举世之人皆无效验,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诚言可凭故。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未极,而以人言为定,便是偷心,便不济事。英烈汉子断不致舍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无主,专欲以效验人言为前途导师,可不哀哉!
(复永嘉居士书)
念佛宜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将毕则念四字。始终念四字颇不宜。以南无二字,即皈依,恭敬,顶礼,度我等义。人每图快图多,故多有念四字者。常闻有人主张专修之益,只令人念四字,发愿礼佛,皆云不必,则完全一门外汉。只知自己作功夫,不知求佛慈悲力。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彼只在行上讲究,而行又去却礼拜,其行便难十分恳切,久则涉于悠忽浮泛。祈依文钞,勿自任己见,不依净土宗旨。修行人最怕师心自立,常闻之资性固好,见识有偏。专持一佛尚可,废弃礼拜发愿等,则大错大错!临终之瑞相,不必预为吵神期冀。但平时须念佛相应,临终自得随佛往生即已。
(复陈飞青居士书)
念佛一法,唯死得下狂妄之见者,方能得益。任凭智同圣人,当悉置之度外,将此一句佛号,当做本命元辰,誓求往生。纵令以死见逼,令其改辙,亦不可得。如此方才算是聪明人,方才能得实益。否则由多知多见,不能决疑,反不如老实头一无知识者,为易得益也。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修净业者,有专修圆修种种不同。譬如顺水扬帆则更为易到。亦如吃饭,但吃一饭,亦可充饥,兼具各蔬,亦非不可。能专念佛,不持咒,则可。若专念佛,破持咒,则不可。况往生咒,系净土法门之助行乎!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如初念则六字,念至半,或将止,则念四字。若始终不念南无,便为慢易。经中凡有称佛名处,无不皆有南无。
(复卓智立居士书)
凡修行人当在自己家中修,不必定到林中修。配碰段若皆到林中修,何有此大屋可容,人多则林中缴用多,诸人奔走辛苦,家中诸事,或有顾不到处。所有居士林、净业社不过作一提倡之机关耳。
至于修持法门,固无高下,禅律密净,皆是了生死之大法。然末世众生份上论,则非修净土法门,决难现生了脱。以余法门,皆仗自力,薄地凡夫,障深慧浅,善根微薄,寿命短促,欲仗自力,竖出三界,譬如沙子一粒,入水即沉。若以数万斤大石装于船上,石虽重大,因有船载,可以不沉。可见自力佛力之难易!念佛法门,全仗佛力,欲了生死,即须念佛,横超三界,接引往生。
(复周志诚居士书)
净土宗旨当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亦三昧之别名,此云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心安住于佛号中,不复外驰之谓。正受者,心所纳受,唯佛号功德之境缘,一切境缘皆不可得也。能真都摄六根而培誉念,决定业障消除,善根增长。不须观心,而心自清净明了。
观心之法,乃教家修观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普被上中下,若圣若凡,一切机之无上妙法也。
(复杨炜章居士书)
既信净土法门,何不于此法中死心做去。而修返闻数息唯识等观?此各种法,均是大乘法门,然皆属自力,未可与仗佛力之法门论其利益也。
今既发心念佛,当以心佛相应,生前得一心不乱,报尽登极乐上品为志事,不必求其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也。宗门以开悟为事,净宗以往生为事。开悟而不往生者,百有九十,往生而不开悟者,万无有一。此义认不准,或致因求悟而反不以往生为事,则其误大矣。
(复张曙蕉居士书)
欲生净土,须先认清宗旨。普通修持,无不以开悟为希冀。而开悟一事,亦非易易。若之净土宗旨,决不预期开悟。若不注重信愿,开悟亦难了脱。若能一心念佛,不悟亦可往生。
汝谓纵具厌秽之情,未识自性奚若,是志在开悟也。开悟而有信愿,是为禅净双修,最为高上。然世决少真开悟者。何谓真开悟?即所谓明心见性,乃于自心中彻底明了,非只会说而已。会说不名开悟,且勿误会。
真到明心见性地位,尚须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世人凡求开悟者,皆不注重于信愿求生,而欲以此依稀彷佛之悟了生死,则是自误误人!固不如老实念佛者为稳当也。
(复方家范居士书)
念佛欲得一心,必须发真实心,为了生死,不为得世人谓我真实修行之名。念时必须字字句句,从心而发,从口而出,从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万句亦如是,能如是,则妄念无由而起,心佛自可相契矣。
(复周群铮居士书)
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是失其扼要。而复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完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
此种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实则由此而益加信愿,以致一心,则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则成坏想念矣,不可不知。欲得摄心归一,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第二要恳切至诚,第三要着实从心中念,勿只滑口读过。
(复朱德大居士书)
念佛,能按时念亦好。否则镇日随便,不分行住坐卧,总以念佛为事。然须生信、发愿、求生西方,万不可求来生福报。若求来生福报,即是破戒违法。以念佛法门乃是教人求生西方的法门。念佛不求生西方,又要求来生,是不遵佛教。此是佛教人必定要依之法,汝不肯依,故名破戒违法。
(复传德师书)
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则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彼专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于不知此义故也。
(复黄涵之居士书)
所言作事不忘念佛,此系念心纯熟之相,何可名昏沈归于无记。然亦非无念而念,但系无念而念之气分。若即认此为无念而念,则有类于钻木见烟,而谓得火,即便息钻,火便无由可得矣。然须专精用功,且莫学今之好高务胜,见异思迁者,则将来之益,自可有不思议处。然此是行门中事,信愿门中,尤宜致力,庶可决定深得念佛之实益,若效他宗,专以功夫为事,弃信愿而不讲,则便成仗自力之法门,其失大矣。
(复李觐丹居士书)
但当通身放下,并将躁妄之急欲得益之心放下,则自可得益矣,否则或恐着魔。凡着魔者,皆由躁妄之心所致耳。佛法要义,在无执着心。若预先存一死执着得种种境界利益之心,便含魔胎。若心中空空洞洞,除一句佛外,别无一念可得,则庶可有得矣。
(复明道法师书)
保病荐亡,今人率以诵经拜忏做水陆为事。(光)与知友言,皆令念佛。以念佛利益,多于诵经拜忏做水陆多多矣。何以故?诵经则不识字者不能诵,即识字而快如流水,稍钝之口舌亦不能诵。懒坯虽能,亦不肯诵,则成有名无实矣。拜忏做水陆,亦可例推。
念佛则无一人不能念者。即懒坯不肯念,而大家一口同音念,彼不塞其耳,则一句佛号,固已历历明明灌于心中,虽不念,与念亦无异也。如染香人,身有香气,非特欲香,有不期然而然者。为亲眷保安荐亡者,皆不可不知。
(复黄涵之居士书)
既有宿业婴恶疾,当吃素念佛,为宿世怨家做超度事。所言超度,亦不必请僧作佛事,但自己认真恳切至诚念佛,及念观音耳。且勿谓只念一佛一菩萨,便可愈病乎?须知念佛为佛法中最圆顿直捷之法,其利益超过一切法门,但以心之诚不诚为差等,非法有或灵不灵也。
(复湘阴黄颂平居士书)
一句阿弥陀佛,即佛所证之无上菩提觉道。吾人若能以此名号自熏。久而久之,即能与佛气分相同。况此一句,无一人不能念。即或懒惰懈怠不肯念,闻大家念佛音声,亦有利益。两两比较,故胜于念经多多矣。
以念佛最极简便。即不念佛者,闻佛音声,一历耳根,即种善根。由此一句佛号,灌入八识田中,将来遇缘即发。设使怨鬼恶病逼迫,念佛便能却之。所以凡具信心念佛的人,应当以此普劝修持。不独家人父子,应当劝导。即一切有缘之人,亦当如是劝导也。
(净业社开示法语)
石家庄·红螺山·永宁寺
印光大师开示念佛方法
一切众生,皆具佛性,即皆有佛慧。但以贪、嗔、痴、等杂糅其中,则佛慧便成众生知见矣。今既知佛慧本具,务于居心、动念、行事处检点,不令贪、嗔、痴、等知见发生。又须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戒杀护生,爱惜物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行化他,同修净业,则其慧当渐渐而纯。若能守此勿失,往生西方,则其纯也更易矣。迨至烦惑净橡春裤尽,福智圆满,则其慧纯至其极,而圆成佛道矣。世人每每妄谓自己有智慧,不知其为智慧,乃矿中之金,了无受用。必须烹炼,使其矿璞全消,方有利益耳。大意如此,祈为转致。学佛之人,务在躬行。今人多图口头畅快,是说食嘉美,无益枵腹,可哀也。。
至于修持法则,常当如子忆母,行、住、坐、卧,语、默、周旋,一句佛号,绵绵密密,任何事缘,不令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能如是者,决定往生。又须心念仁恕,气象浑穆。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常思己过,莫论人非。等觉菩萨,二六时中,礼十方佛,忏除宿业。况在凡地,常当惭愧,何敢自恃。若自恃者,纵有修持,皆属魔业。如是之人,切勿亲近,免致日久,与之俱化。直须守定宗旨,不随经教、及善知识语言所转,舍此别修也。此之法门,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吾辈末学,何可立异,以取自误误人之罪愆乎。愿深思之,愿深思之。
念佛之时,必须摄耳谛听,一字一句,勿令空过。久而久之,身心归一。听之一法,实念佛要法,无论何人,均有利无弊,功德甚深。不比观想等法,知法者则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损。以故不可令不知教理,不明性体之人,修观想等法也。
汝不知净土宗旨。当依一函遍复所说,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梁简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浅之则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三摩地,亦三昧之别名,此云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心安住于佛号中,不复外驰之谓。正受者,心所纳受,唯佛号功德之境缘,一切境缘皆不可得也。能真都摄六根而念,决定业障消除,善根增长。不须观心,而心自清净明了,又何致心火上炎之病乎。汝以极重之业力凡夫,妄用观心之法,故致如此。观心之法,乃教家修观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普被上、中、下,若圣若凡,一切机之无上妙。
法也。须知都摄,注重在听。即心中默念,也要听。以心中起念,即有声相。自己耳,听自己心中之声,仍是明明了了。果能字字句句,听得清楚,则六根通归于一。校彼修别种观法,为最稳当,最省力,最契理契机也。
念佛之人,当恭敬至诚,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果能如是,纵不能完全了无妄念,然亦不至过甚。多有只图快图多,随口滑读,故无效也。若能摄心,方可谓为真念佛人。大势至菩萨,以如子忆母为喻。子心中只念其母,其余之境,皆非己心中事。
故能感应道交。又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森迟地,(即三昧也。)
斯为第一。所言心、口、耳、悉令清楚者,即都摄六根之法则也。(心,即意根。口,即舌根。)心、口、念而耳听,眼、鼻、决不至向外驰求,身、亦不至倨傲放肆。今人念佛,多多都是不肯认真,故无效耳。又不念佛时,妄想虽多,无由而知,非不念时无妄想也。譬如屋中虚空,纵极好的眼,也看不见有灰尘。若窗缝中照来一线之太阳光,则见光中之灰尘,飞上飞下,了无止息。而光未到处,仍然不见有灰尘。是知念佛时,觉得有妄想,还是念佛的好处。不念佛时,完全在妄想窠里,故不知也。
印光大师对般舟念佛开示
以下均为摘录:
(对印光法师言“般舟念佛非今人所能行”的解释)凡善根福德因缘具足者皆可修般舟三昧行法(12月17日开示)
我不愿重三重四地跟人辩论“语言文字”的局限性,及其说东著东,言西著西,指南认南,见北定北,而不知空间圆融一体。本无东西南北之分,是我等凡夫意念假设之分别心妄造词句。印祖说“般舟三昧非今人可行,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汝作此说,其好高务胜耶?抑真为生死耶?如真为生死,当依凡夫通行之法。若博地凡夫妄拟效过量圣人所行之法,则必至著魔退道,且请息此念,庶可得益耳。(三编上册复丛闷恒惭法师书二)”
此段话是说给没有机缘修般舟之人而终日好高骛远欣求“般舟念佛法”者的肺腑之言!试想一个不懂般舟念佛法的外行,又没人指导,再加上战乱、饥荒命都保不住,哪有福德因穗纤缘行持即生成就的般舟精进念佛法门?要知道修行须三缘具足:人缘、地缘、法缘,无福不登三宝殿,无缘难入解脱门。倒不如甘心暂求方便去熏习普通的念佛法。
比如佛陀在法华经中假设说,一切劈支、罗汉等……咸共合计思量分别不能知佛所知量。此语是对凡夫而言,强调凡夫莫作思量分别,而不是说罗汉还存在思量分别。罗汉是破了四相的,若还分别寿者相,就不成其为罗汉。人们执死文字以为罗汉还在分别思量寿者相。现在有的同修执死印祖所说文字相,不管猜郑仿行者根基,一概而论,“般舟非今人所能行”,此系不解祖师真实义,会误导有般舟根基的人失去即生修行成就的机会,这个论断是很危险的,会背很可怕的因果。
试想佛陀亲身示现行般舟而成正果,明确指出,末法时期以净土成就,而般舟念佛行法是净土宗最古老的法门,最大限度接近了佛的真实义,如果真的不能行持,佛为什么还要说让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去行持呢?所以,如果修持不深,不解如来真实义者,千万不要依文解义,曲解如来真实义,做三世佛冤,佛经不能执死,岂能不看根基,不管条件地执死祖师的语录而误导行人呢?山僧不是争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若真不矫他人错,必是小乘自了汉。
如何念佛(附印光大师开示)
念不是口念。「念」,上面是今,下面是心,今心就是现在的心,现在心里有佛,称为念佛。口皮上念佛,心里没有佛,不是念佛。 何谓佛?佛讲的道理、佛所说的教训、佛所说的境界,我现在心上真有,「念兹在兹」,称作念佛。如是念佛,才真的会成洞迅腔佛。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心里面有佛的教诲、有佛的境界,是心里真正有佛,当然会作佛。念佛要这样念。 这句佛号要念得清楚,字字分明,就是定慧等持,定慧等学,是无上的法门。 ●不断烦恼,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称为「带业往生」。带的是旧业,不是新业;带的是过去的业,不可以带现行的业,这样才能往生。「随缘消旧业,莫更造新殃」。 ●至心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要紧的在「至心」,至心就是诚心。心地清纳衫净,一个妄念都没有,这种清净心、至诚心念一声佛号,能消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佛的心、佛的行都在经典上,所以了解经典的意思,依照佛的话去做,这是学佛。 ●念佛第一个目标就要念到心清净,一天到晚,心里的佛念不断,「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真把这九个字做到,这就是功夫成片,决定往生。 古来祖师大德教给我们念佛方法,许许多多人都学习,很有效果。这个方法,佛号从心生,我们常讲,心里头要有佛,这真正是根,口里面念出来,耳听进去,听自己念的这个佛号声音,容易摄心,摄心就是什么?不打妄想。你看很多人是口念弥陀心散乱,口里念着佛,还要胡思乱想,这叫不能摄心,这是把念佛的功夫破坏了,古大德所谓的「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所有一切法门,佛家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道、门径,修什么?统统修清净心,这一定要懂得。21-275 印光大师开示: 念佛之人.当恭敬至诚.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果能如是.纵不能完全了无妄念.然亦不至过甚。多有只图快图多.随口滑读.故无效也。若能摄心.方可谓为真念佛人。大势至菩萨.以如子忆母为喻。子心中只念其母.其余之境.皆非己心中事.故能感应道交。 又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昌差摩地.(即三昧也。)斯为第一。所言心、口、耳、悉令清楚者.即都摄六根之法则也。(心.即意根。口.即舌根。)心口念而耳听.眼鼻决不至向外驰求.身亦不至倨傲放肆。今人念佛.多多都是不肯认真.故无效耳。又不念佛时.妄想虽多.无由而知。非不念时无妄想也。譬如屋中虚空.纵极好的眼.也看不见有灰尘。若窗缝中照来一?之太阳光.则见光中之灰尘.飞上飞下.了无止息。而光未到处.仍然不见有灰尘。是知念佛时.觉得有妄想.还是念佛的好处。不念佛时.完全在妄想窠里.故不知也。又念佛一法.要紧在有真信、切愿。有真信、切愿.纵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若无信、愿.纵能心无妄念.亦只是人天福报。以与佛不相应故.固当注重于信愿求生西方也。真有信、愿.妄当自已。 平常念佛.虽行、住、坐、卧、都可念.然睡时.只可心中默念.不可出声。若或睡醒.衣冠尚未整齐.手脸尚未洗漱.及洗澡、抽解、及至秽污不洁之处.只可心中默念.不宜出声。此种时处.默念功德.与平时相同。出声则于仪式不合。
印光大师开示:如何念佛?如何观想?
念佛时各随所宜。今丛林念佛堂,皆先念《弥陀经》,经完,念《往生咒》或三遍或一遍。然后举《赞佛偈》,至偈毕。接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即绕念,须从东至南至西至北绕,此为顺从,为随喜。顺从有功德。西域最重围绕。此方亦与礼拜均大御行。若从东至北至西至南则是反绕,有罪过,不可不知。绕念一半,即坐默念,约一刻,又出声念。念毕,跪念佛十声,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各三声。然后念《发愿文》。在家人恐室小难绕,则立、跪、坐念,皆须按己精神而定。正不必令他人为立法则也。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者,乃念到相应时,虽常念佛,了无起心动念之相。(未相应前,不起心动念念,则不念矣。)虽不起心动念,而一句佛号,常常称念,或忆念,故云:“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也。。”无念,不可认做不念。无念而念,谓无起心动念之念相,而复念念无间。此种境界殊不易得,不可妄会。
观想一法虽好,必须了知所见佛像,乃属唯心所现。若认做心外之境,或致著魔发狂,不可不知。唯心所现者,虽其像历历明明,实非块然一物。若认做外境,作块然实有,便成魔境矣。合眼开眼,但取合宜可也。兼持观音圣号,甚有恃怙。一切人皆宜如此修之。作事时,不能念兹在兹者,以未到一心不乱境界,则心无二用,难免闲隔。苟能常存觉照,亦无所碍。
人须各守本分。汝上有祖母、父母、,有小弟、妻室,滚液岩而且职业极闲,最易修持。不于此境真实用功,而埋滚妄欲出家修行,汝出家有此好机缘专心办道乎?不知出家有出家之事,谁能一事不理?即知光了无一事,亦几终岁长忙,无暇专心念佛。况其余者哉!祈随分随力修持,勿作分外之想,则幸甚。
摘自《印光法师文钞》卷二—— 复马契西居士书五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ashi/968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