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宽谦法师讲成佛之道36(宽谦法师讲成佛之道73)

学佛百科2023-05-0965

《成佛之道》 62——印顺法师

〈接上篇〉

 丙二

 丁一: 苦集与灭道,是谓四圣谛。

 四谛,就是「苦银哪集与灭道」。这四者,经中称为「四圣谛」。人人都有苦恼,人人都有烦恼(集),为什么偏说四圣谛呢?从事实来说:苦是人生世间的苦迫现实;集是烦恼,与从烦恼而来的业力;灭是灭除烦恼,不再生起苦果;道是戒定慧,是对治烦恼,通达涅槃的修法。但这些,惟有圣者才能从事实中体认出来,确实的证见他。所以《涅槃经》上说:凡夫有苦而无谛,圣者有苦有苦谛。又如《遗教滚搏迅经》说:『佛说苦谛,真实是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人生世间的苦恼性,烦恼的招集性,涅槃的灭离性,戒定慧的对治性,能通(涅槃性),是确实的,必然的,绝对的,惟有圣者才能深切体悟到『决定无疑』,所以叫做四圣谛。

思考题大此:

1、请认真学习有关四圣谛的知识。

作业:背诵——苦集与灭道,是谓四圣谛。

《成佛之道》54——印顺法师

〈接上篇〉

丙二: 正念弥勒尊,求生彼净土,法门最希有,近易普及故。见佛时闻法,何忧于退堕?

 或者觉得:释迦牟尼佛已涅槃,弥勒佛还没有来,无论是修六念,或礼佛念佛,总要有一特定的佛,为我们的归依处,才能信向坚定,佛与我们特别有缘,才能护持我们,不会退堕。这虽然是对于三宝功德,因果定律,还缺乏深彻的信解,但也确是众生的常情。释迦佛大慈大悲,为此曾经说有「正念弥勒尊,求掘野生彼」弥勒「净土」的法门。弥勒菩萨,为释迦佛法会中,亲蒙授记的此土未来佛。现在生于兜率天;兜率天有一特别区,称为兜率内院。凡是当来下生成佛的,都先生在那里;从前释迦佛,也是这样的。兜率内院,是一清净庄严的净土,弥勒菩萨经常在那里,为无量大众说法。过了一个时期,弥勒菩萨要来这南阎浮提成佛;那时我们这个世界,早已转为净土了。在这弥勒的人间净土中,三会龙华,化度无量众生。所以如能发愿往生兜率净土,就能见弥勒菩萨;将来又随佛下生人间,见佛闻法,这当然会向上胜进,还忧什么堕落呢?释迦佛慈悲的开示,出于《弥勒下生成佛》,及《弥勒菩萨上生经》等。

 往生弥勒净土「法门」,比起十方世界的其他净土,真是「最」为「希有」,最为稳当!这可以从三点去说。一、「近」:弥勒现生兜率天,将来到我们人间来,同一世界,同一欲界,论地点是很近的。不像十方的其他净土,总是要过多少佛土。论时间,来生生兜率内院,不太长久,就回到人间来。不像往生其他净土,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能再来娑婆。二、容「易」:兜率净土与将来的人间净土,都是欲界散地,所以只要能归依三宝,清净持戒,如法布施,再加发愿往生,称念南无当来下生弥勒佛,就能往生兜率净土。不像往生其他净土,非要『一心不乱』不可。一心不乱就是定,这是不太容易的。三、「普及」:往生弥勒净土,不一定要发菩提心,出离心,就是发增上生心的人天善根,也能随愿往生。在兜率净土及当来的人间净土,弥勒尊是普应众机,说人天法,说二乘法,说菩萨法,人人能称机得益。在见佛闻法的过程中,向上增进,渐化人天根性为出世根性,化二乘根性为大乘根性,同归佛道。这不像其他净土,连『二乘种』姓都『不』能往『生』,还能应人天根性吗?所以弥勒净土,才是名符其实的三根普被,广度五姓的法门。

 有人说:现在往生弥勒净土,将来弥勒佛涅槃后,如还没有了脱生死,那我们要怎么办呢(又怕不能见佛闻法而退堕了)!不知释迦佛慈悲,将我们交与当来下生的弥勒佛。佛佛道同,难道弥勒佛不会开示我们,亲近当来佛吗?有人说:上面说『修天不生天』,怎么又说求生兜率天呢?不生天,主要是不依深定而生长寿天。欲界天,尤其是弥勒菩萨的兜率内院,经常见(未来)佛,闻法仔仔,修行,当然不妨往生念散汪。有人说:为什么不提倡往生弥陀净土呢?要知道,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是大乘的不共净土,一般的声闻佛教,就不信不知。这要到大乘法中去说,现在是说贯彻始终的五乘共法。有人说:从前修学弥勒法门的师子觉,发愿求生兜率内院,结果生在外院,享受欲乐;往生兜率净土,怕不大可靠。不知师子觉生在外院的故事,凡宏传弥勒法门的,真谛,玄奘三藏,以及无着,世亲的传记中,都没有此种记载,这只是别有用心者的故意传说而已。

 总之,学佛的不论何种根性,只要能以归敬三宝,如法布施,清净持戒功德,发愿回向弥勒净土,在「见佛」而时「时闻法」的修行过程中,保证向上胜进,「何」必「忧」虑「退堕」呢!所以,敬请真诚发愿往生,称念『南无当来下生弥勒佛』!

思考题:

1、弥勒佛住在哪里?

2、弥勒净土有哪些希有殊胜的地方?

3、弥勒是什么意思?

作业:背诵——正念弥勒尊,求生彼净土,法门最希有,近易普及故。见佛时闻法,何忧于退堕?

《成佛之道》26——印顺法师

接上篇

丙三

丁一∶ 依下能起上,依上能摄下;随机五三异,归极唯一大。

佛法,虽有下、中、上法的分别,但从究竟的意义──一切无非成佛之道的立场来说,这不是独立的,不相关的雹稿,而有著相依相摄的内在关系。如图∶ 

这一三层的高塔,由底层到最高层,有著相依相摄的关系。从相依来说∶ 依底层为基础,才能建立中层;依(下)中层为基础,才能建立上层。如一心想建最上层,而不从下中建起,那一定是脱空妄想,永不成就。这样,在佛法的三类中,也是「依下」士法「能起」中士法,依中士法能起「上」士法。这如龙树菩萨说∶『以得增上生,渐得决定胜』;决定胜,就是中上的究竟解脱法。这一次第,本是阿含经中所说的『诸佛常法』。提婆菩萨也说∶『先遮止非福,中间破除我,後断一切见,若知为善巧』。遮非福,是离恶行善的下士法;破我,是无我解脱的中士法;断一切见,是尽一切戏论的上士法。能知这一先後次第,才能於一切佛法而得善巧。所以提婆菩萨又说∶『正等觉说此,方便如梯级』。

 源手孝 从相摄来说∶如三层塔的建立,有中层就有下层;有最上层就一定有中下层。所以在佛法中,「依上」士法,「能摄」得中下士法;依中士法,一定能摄得「下」士法。如《法华经》中说∶二乘为三百由旬,大乘为五百由旬。然五百由旬中,就含摄得三百由旬;三百由旬,就是五百由旬的中站。这一相摄的见地,为贯摄一切佛法,善巧一切佛法所必需的。太虚大师称下士法为五乘共法,中士法为三乘共法;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薯答》,称下士法为共下士道,中士法为共中士道。这一『共』字,就是汉藏智者不谋而合的正见,也就是相依相摄的标帜。

依上面的道理,所以从适应众生来说,佛法是「随机」方便,有「五」乘 ──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不同,或著重出世法,佛说有「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别「异」。根机不同,法门当然也有不同了。然从如来出世本怀来说,一切法门无非成佛之道,「归」宗究「极,唯」有「一」乘,或「大」乘。这不是说,一切众生都要成佛,归根结底,有一乘法就得了。这是说,从佛法归於究极的立场说,一切(上中下)佛法,都是成佛的一乘──大乘法。例如声闻乘(中士)的修出离行,得涅槃果,而佛在法华会上,认为这是方便说,其实就是大乘法,所以说∶『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智度论》也说∶『二乘智断,即是菩萨无生(法)忍』。又如《法华经》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等。一香一华的供养,一举手一低头的敬礼,一称佛名,这些人天善法(下),在同归大乘的立场,都是成佛的一乘法。

一乘与大乘,有些人觉得不同,其实是一样的。如《法华经》及《胜鬘经》,都说一乘法,有时也就称为大乘。不过,大乘一名,多用在与二乘相对处;而一乘,多用在一切都要成佛的说明上。同样的情形,如著重因位,就称为菩萨乘;如著重果德,就名为佛乘。这只是随义而立名不同,在修学佛道的全体历程上,都先後贯摄而没有胜劣的差别。

思考题:

1、下、中、上三士道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修学大乘佛法的学人,需不需要修下士道和中士道?

3、五乘是指?

作业:背诵——  依下能起上,依上能摄下;随机五三异,归极唯一大。

《成佛之道》01——印顺法师

第一章 归敬三宝

学佛,就是向佛学习。我们以佛为理想,以佛为师范稿键,不断的向佛学习,如达到了与佛平等,那就是成佛了。佛是大觉者,大悲者,功德圆满者,究竟无上的大圣者。想从薄福无智的生死凡夫,修习到这样至高无上的佛果,并不太容易。这一定要修学应修的法门,遵循成佛的正道,才能由近而远,自浅入深,到达成佛的目标。所以发心学佛,应该修习成佛的法门,遵循成佛的正道。成佛的法门,正道,就是「成佛之道」。佛法,为了适应不同的根性,所以有种种道∶福德道,智慧道;难行道,易行道;世间道,出世间道;声闻道,菩萨道┅┅然究竟说来,并无二道,一切无非成佛的法门,无非是『欲令众生开、示、悟、入、 佛(之)知见,所以说∶『一道一清净,一味一解脱』;『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如长江、大河,从发源地起,有种种溪涧,种种湖泊,种种江河,都汇入而同趣大海一样。一切法门,无非是成佛之道,所以《阿含经》与《法华经》中,称佛法为『一乘道』。

三宝,是佛法的总纲。「归敬三宝」,是进入佛门的初基。三宝的功德,真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但如不能归向三宝,就不能得到,无缘受用,正像不能进入公园的大门,就不能领略林园花木的幽胜一样。所以发心学佛,首先要归依三宝。

甲一

乙一∶ 有海无边际,世间多忧苦,流转起还没,何处是依怙?

归依,要有求归依的诚心。如人落在大海中,随波逐浪,四顾茫茫。在这生死边缘,见到草束浮沤盯旁,也会伸手攀援;听到风响鸟鸣,也会大声呼救。求救护的心情,恳切万分,可说惟有此求生的念头。那时,如有船苹经过,抛下绳索或救生圈来,还不立刻抓住,尽力攀登船苹吗?求归依的诚恳,应该如落,海者的求生一样,这才能圆满成就归依的胜妙功德。

现在,就以浮沈苦海来譬说。世间以众生为本,有情识,有生命的众生,是世间的现存事实,所以佛经称众生为「有」。每一众生,向过去看,一生又一生,无边无际。在没有了脱生死以前,未来也还是一生又一生,没个边际。众生的生命流(有),无限延续,如大「海」的茫「无边际」一样。现在这一生,不过生命大海中泛起的一个浪头而已。

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凯敬橡在到未来,一世又一世。在这时间推移的过程中,名为「世间」。众生在世间,苦多乐少,乐尽苦来,实在是「多忧」多「苦」,所以佛说为∶『忧悲恼苦纯大苦聚』。充满忧苦的众生世间,如海中的漩「流」一样,「转」来转去。忽而上生天上人间,忽而下坠地狱、傍生、饿鬼 ──三途。升「起还」要沈「没」,沈没又会浮起,转来转去,始终转不出去。这样的流转苦海,头出头没,还有比这更可悲可痛的吗?人类如落在大海中,随波逐浪,四顾茫茫,还知道求救求护。众生浮沈生死苦海,怎麽不求救求  护,寻求解脱自在,超登彼岸呢!想到这里,求归依救护的心情,油然而生,自会恳到迫切起来。然而,「何处是」真归「依」处,何处是可恃「怙」处呢?总不能乱抓草束浮沤为救生圈呀!

思考题:

1、什么是三宝?

2、为什么要皈依三宝?

3、“众生”在佛经上称为什么?什么是世间?

今日作业:背诵—— 有海无边际,世间多忧苦,流转起还没,何处是依怙?

性空的意思就是说没有自性,否定自性的存在,对吗?

性空,能够达成共识,性,理解为自性,是万事扰销万物的本性、自性,本身具足,难道专肆李隐指人的自性?既然一切事物都在不停的生灭、裂厅变化,这说明,自性不是人的心中本人就有。

佛家认为,空,否定永恒不变,既然生灭不息,所以一切皆空。

佛家经典也好,道德经也好,易经也好,都有一个解读与再创造的过程。

哲学嘛,理论化系统化,言之成理即可,既有对错,又没有对错。哲学家也是人,会犯错的。

《成佛之道》 72——印顺法师

〈接上篇〉

 庚二

 辛一: 无明之所覆,爱结之所系,有识身相续,相续而不已。

 缘起支的叙述,很多是从识支开始的,所以经说:『齐识而还,不能过彼』。可是,在识支以前,有的又加上无明与行二支,成为十二支。在《阿含经》中,一再说:『无明覆,爱结系,得此识身』。无明,爱(行),识三者,可以看作完整的,独立的缘起说。等到与识支以下相综合,才成为十二支的。现在,先从这三支自成统系的意义来说。

 「无明」「所覆」,「爱结」「所系」,在上面的譬喻中说过。生死流转,如陷身在棘藤深草丛中,眼目又被蒙住,不能脱离一样。无明,是知的迷谬错乱,所以像布物的蒙蔽了眼目。经上说:『真义心当生,常能为障碍,俱行一切分,谓不共无明』。无明确是对于通达真实义的智慧,起着蒙蔽障碍作用的。爱有染着的作用,使人系缚在生死中,所以譬喻为结。从烦恼来说:无明是属于知的,是认识上的错乱;爱是属于情意的,是行为上的染着。有了这两大因缘,众生就感到了「有识身」──众生自体,而「相续」的流转生死。这也就是无明为父,贪爱为母,和合而生生死众生的意思。与经说的:『诸业爱无明,因积他世阴』,也大体一致。这三事,说尽了生死流转的主要项目。得有识身,是有取识的结生相续,为一新生命的开始。这样的无明,爱,识身,无始以来,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一旅带直是这样的,不断的「相续」「不已」。

 在一般的十二支缘起中,第二支是行,行是业的别名。行业,不是别的,只是与爱相应的,思心所所发动的行为。所以三事说的无明,爱,识,与十二支中的无明,行,识,是可以相通的。如从十二支的立场来说:识是现在这一生的开始。拿人来说,就是当父精母血结合时,有识的刹那现起,因而结成有心识作用的新生命。这样的有识结生的新生命,从何而来呢?这是从前生的业种所引发的;业就是行支。当前一生的最后死亡时,虽然身心崩溃了,但过去所造作的业能,并未消失;等到拆丛芦因缘和合,就随着业力善恶的不同,而得或苦或乐的果报体,成为一新的个体,新的生命。行业的感果,是离不了烦恼的发业与润生的,无明就是烦恼,是以我我所见为摄导的烦恼的总名。这样,由于过去世的烦恼──无明,有过去世的业──行;从过去世的烦恼与行业,才有现生的生命开始──识。从无明而行而识,说明了从过去到现在的生死历程。

思考题:

1、请自行郑帆查找十二因缘的流转门和还灭门,画一个示意图。

作业:背诵——无明之所覆,爱结之所系,有识身相续,相续而不已。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ashi/972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