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百法明门论第七课心得分享(百法明门论第四讲心得分享)

学佛百科2023-03-1284

《百法明门论》修学课之二 心得分享

修学百法的意义(第二讲法义)

一、五大要素在解脱道和菩萨道中的重要性

(一)五大要素——发心

出离心和菩提心是学佛过程中正确的发心,可以把我们导向解脱和成佛。不正确的发心会把我们导向凡夫心。所有法门和宗派都是建立在解脱道和菩萨道两种途径上,小乘偏向解脱道,大乘偏向菩萨道。出离心是解脱道的基础,菩提心是菩萨道的基础。

(二)解脱道的修行需要有五种要素:

1.出离心:

(1)出离心是解脱道的基础,发心是希求的意愿,有强烈的出离心和普通的出离心,同样一种心,力量有大小、有强弱,对修行产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甚至是至关重要。

(2)出离心从表面上来说,出离的是环境、是轮回、是三界;从实质上来说,出离的是惑和业。

(3)解脱道就是出离心的完成。出离心的完成要靠:一个是戒律(止息妄流——惑业),一个是正见(把妄流去掉)。

2.解脱道的修行需要五种要素:

(1)皈依:对解脱道的方法要生起信心,相信佛法能够帮助你获得解脱。

(2)发心:有出离心,一定想要解脱。

(3)戒律:用戒律止息无始以来形成的妄流、妄心。

(4)正见:解脱道的正见。

(5)止观:有了正见之后要修止观,通过修止观开智慧,把妄流彻底地消除,成就解脱。

(三)菩萨道的修行需要有五种要素:

1.皈依:是上一课内容。

2.发心:菩提心是菩萨道的基础:

(1)在大乘经典里对菩提心的论述是非常非常地多,菩提心是大乘的根本、基础、不共法,贯穿着整个学佛的修行。

(2)菩提心之前要不要有出离心,有的人可以直接发菩提心。对很多人来说,前面有一个出离心的基础会更好。出离心是对三恶道的苦、对轮回的苦生起一种出离心,要把这一份出离的心,扩大到一切众生的身上,这个出离心就是菩提心。

(3)发心就是希求,意识到佛陀的伟大、佛果功德的殊胜,希望也要成就像佛一样的人格和品质——发菩提心。菩提心的修行一方面是成就无上佛果,一个方面像佛菩萨一样利益一切众生。菩提心简单地说,是一种自觉而又利他的心和行为。从自觉成就智慧的品质;从利他成就慈悲的品质。

(4)从愿望的产生到完成佛陀的悲和智,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持菩萨戒,一方面要修空性见,两个方面要同时进行的。

(5)菩萨道的修行次第在唯识的论典里讲得非常的详细,说明了唯识宗在菩提心和菩萨行修行上内容的丰富和完整性。

3.戒律

发起愿菩提心之后受愿菩提心戒,之后再要受菩萨戒,通过菩萨戒的修行来帮助我们完成慈悲的品质。从皈依到菩提心到菩萨行,菩提心的基础很重要。

4.正见

(1)忽略了菩提心、菩萨行的基础,所学的空性见理论,变成是哲学式的、玄谈式的东西。

(2)空性见的理论,是完成菩萨行的修行服务的。如《金刚经》的建构非常合理,从凡夫心走出来,走入圣贤,关键是空性见。各个宗派都有自己的空性正见,唯识宗是以诸法唯识建立唯识中道见,帮助我们从凡夫心中超越出来。

(3)菩萨行之后一定要通过闻思经教树立正见。每一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能力和兴趣爱好来选择一种正见。

(4)唯识正见对于弘法、对修行是很有用的,但是也可能你没有能力去接受。

(5)正见有两个层面:闻思的层面和心行的层面。闻思的正见是世俗的正见,心灵内在具备的无漏正见是出世的解脱的力量、正见世间的力量。出世间的正见要以闻思为基础,正见帮助我们超越世俗心,解除惑业。

(6)我们的认识是建立在我执和法执基础上,是颠倒的、是遍计所执。学习唯识要通过闻思经教,用唯识的正见对过去所有认识的东西进行重新思考、重新认识。

5.止观

(1)观察修:通过闻思认识到我们过去所执著的一切确实都是空的、虚幻的、了不可得的,我们需要对世界进行重新的审查。

(2)当我们对世界重新思考之后,由过去那种错误的认识形成的一种心理,就会逐步地被解除掉,可以把很多粗的烦恼给转掉了,通过思考来调整我们的观念和心态,就是一种禅修的行为。

(3)以前认为禅修是无分别——错误。禅修是要以分别为基础,只有达到最高的时候,契入空性的禅修才是无分别。

6.总结:菩萨道的修行围绕着五个要素、两大中心:

(1)五个要素: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

(2)两大核心就是悲和智,一方面成就了佛菩萨的品质,一方面解除了凡夫心,解脱烦恼,最后成就菩提,得大自在。

(3)抓住五大要素、两大核心也就是抓住了三藏十二部典籍的精髓了。

(4)每一个宗派都是一个修学的体系,作为一个完整的宗派必需要具备的五大要素。如果缺少了某一个要素,在修行上就会造成困难。

二、落实五大要素的方法——止观(观察修和安住修)

对佛法有了完整的认识之后,要如何一步一步实践,落实到我们心行上,修皈依、发心、戒律、正见都可以通过止观来修。就是观察修和安住修。

(一)皈依

目标就是引发保持我们对三宝的信心,不断地思惟轮回的苦,三恶道的苦,不断地思惟佛菩萨的功德,引发对三宝的向往、依赖之心。从对三宝生起皈依之心到保持皈依之心,到最后成就三宝的品质,这个过程都没有离开三宝。要不断通过修行来完成。

(二)发心

1.的生起也要通过观察修,经常观轮回苦,观三恶道苦。如果不觉得苦,就没有办法生起出离心。每天都要这样想一遍,才会知道三界不是久居之地,我们现在的安逸只是暂时的,安全是非常脆弱的。要每天都思惟,形成一种习惯。

2.菩提心的生起:道次第论里面讲的七因果、自他相换,每天要做这样的思惟,如果不思惟,菩提心就很难地生起。

3.通过止观来修,直到我们修到天天每时每刻都能保持这种出离心、菩提心,我们的修行就成功了,出离心和菩提心的修行也就算是成了。

(三)戒律

从解脱戒到菩萨戒,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可以通过止观来修。每一条戒都从两个方面去思考:一个是持戒的功德,一个是不持戒的过患。思考之后,我们自然也就能够安住在戒的修行里边。

(四)正见

从闻思的正见到获得空性的正见,瓦解我法二执完全就是要靠止观的力量。如果没有止观的力量,所获得闻思的见,只是一种知识,对生命改变会有作用,但没有办法究竟地解决生命问题。

三、总结

1.对佛法的修行需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五大要素提供的一个完整的认识。

2.在实践上,我们需要能够一步一步地落实到心行上,否则,所学的佛法就只会成了纸上谈兵,说起来夸夸其谈,做起来一无是处。

百法明门论第十课心得

善妙师兄好,主持人师兄好,各位师兄好!我是善晗,此刻在回老家的路上。 本期法义,主要阐述了第七识和第八识以及八识之间的关系,又明了了许多。

第七识是第六识的意根,第七识具有不间断地思维功能。第七识有两个伙伴:无明和我执。第七识被无明、我执怂勇着,天天贴着阿赖耶识,产生错识见分,执著于我和我所的感受里,作用于意识。又通过意识作用于眼耳鼻舌身等根门,造作了身口意等无量的行为。然后所有的一切造作,都被第八识没有区分地全盘接纳,贮藏为种子,轮转的时候,种子现形,现形薰种子,无尽地轮转。

导师开示,未那识是“有情生命染污的源头”,因为未那识的无始无明、俱生我执,影响了我们的意识,进而严重污染了我们所有的身语意,从而陷入生死轮回,不得解脱。未那识又无间断的执爱着阿赖耶识,而阿赖耶识就像一个大仓库,所有生命过程中的种子,不管善与不善、无记,他都客观收藏无遗。同时,他也为有情生命所有的心理活动提供种子和心理基础,也是我们这个有情生命存在和轮回的载体。

八个识的关系

前五识和意识关系,意识使前五识更明了五尘境界;五识是意识表现心理活动和了解世界的窗口。

意识跟末那识的关系,意识的生起是以末那识为俱有依。末那识,生命染污的源头,使前七识的活动笼罩在无明和俱生我执之中。即使在做好事的时候都会着相。

末那识跟阿赖耶识,就像夫妻一样,到第八地才结束关系。所以第八识才叫阿赖耶识,因为被第七识我爱执藏。

阿赖耶识跟前七识是互为因果,前七识的活动为阿赖耶识搜集生命信息。同时阿赖耶识又为前七识的活动提供种子。

每一个生命是会有倾向的,而且这种倾向是自己培养起来的!自己每天往阿赖耶识的仓库里放进去的种子是什么,就在把自己的生命调向哪个方向!想起前一周在西园寺义工师兄们抢着干活的情形,有师兄开玩笑说,这是在给自己攒粮票!想想深有同感,因为自己的粮票也不够,不论是修学还是义工都需要加倍努力!

    保持觉察很重要,无明和我执对我的印象似乎少了 可稍不留神 就会被无明和我执沾染,使自己产生诸多烦恼。

善晗合十

百法明门论》修学课之一 心得分享

《百法明门论》修学课之一 心得分享

修学百法的意义(第一讲法义)

一、简介《百法》

2.表述方式:用比较简练的方式表达唯识的思想。

3.地位:从地位上,《三十论》更重要;对于初学唯识者,《百法明门论》更重要

4. 百法的内容:《百法》包含唯识学重要的思想——无我、唯识、对于心和识的分(对心理的分析)。

二、唯识学的重要思想:

(一)无我

1、无我是佛教的特色

(1)百法和三十论开头都是说无我。百法开头抛出论题"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整部论都在论证无我的道理。《三十论》的开头“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也是在说无我。

(2)无我的教育在修学佛法中非常重要,因为无明和我执是我们凡夫心建立的基础;是我们的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形成的基础。如果认识到无我,摧毁我执,凡夫心就没有立足之处。

(3)不论在阿含经典还是大乘经典;不论解脱道还是菩萨道无我的教义都非常重要。

2、种类:论最后归结无我,一者人无我、二者法无我

(二)唯识:

是唯识学的不共的特色,之所以称为“唯识”“唯识宗”,就是立足于唯识的中道见。

1、《唯识三十论》《成唯识论》重点是成立“诸法唯识”,帮助认识唯识无境的道理。平常人认识心外有境,又都是客观的、固定的、实在的,这属于遍计所执。唯识告诉我们:我们所认识世界的一切都是心的显现,都没有离开心。

2、唯识是哲学体系:帮助我们树立唯识的中道正见,破除我法二执。(想要深刻全面了解唯识的哲学体系,并通过唯识的中道见破除我法二执,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唯识三十论》、《成唯识论》)

3、《百法》把宇宙中的一切法归纳为100中,揭示了心法和色法的关系(色法是心的显现,我们所认识的对象都没有离开我们的心),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认识和存在的关系,有为法和无为法的关系,说明诸法唯识的道理。

(三)对心的认识和分析

这是唯识的特色(很重要的一部分)

1. 整个修学都是帮助我们认识内心服务的。

整个世界都是内心活动的结果,所有的修行最终都要落实到心上。学习个宗派教理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认识我们的内心,然后进一步调整、净化我们的内心。(落实到心上:认识心——调整心——净化心)

2.佛教讲心有两个系统:真心的系统和忘心的系统

(1)真心的系统:《楞严经》讲妙明真心;《涅槃经》讲佛性;《如来藏经》讲如来藏……在大乘佛教里讲心是代表着一个重要的体系——如中国禅宗的修行建立在如来藏知见的基础上,藏传佛教大圆满、大手印的修行立足于如来藏见地基础上。认识到心是成佛的基础、根本,心的某一个层面和佛菩萨无二无别,只要去认识它,开发它,成佛的修行将会成为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2)妄心(凡夫心)的系统:对于妄心讲得最详细的是唯识宗,称为虚妄唯识系——讲妄识;阿含体系的经纶也偏向于讲妄心。了解我们的妄心对修行很重要,不了解妄心修行很困难。因为我们现在的心行基础就是妄心、凡夫心,整个修学佛法的过程,是舍弃凡夫心,发菩提心成就佛菩萨的品质。修行最难的就在于,如何从凡夫心里走出来,摆脱凡夫心对我们的干扰,否则无法见到空性,无法发挥生命中佛菩萨那样潜在的功用。要了解凡夫心的规律和特征,才懂得怎么做,才能摆脱凡夫心对我们的影响。唯识宗关于对心识的分析,对修行的作用非常地重要,从弘法的角度来说,也是蛮有意义的。

4.唯识与心理学的关系:二十一世纪最大的疾病是精神病,国内心理学、心理咨询慢慢地开始重视,佛教与对心理的治疗相比,社会上的心理学很肤浅,不究竟。佛教对心理的透视以及对心理问题的解决,通过戒定慧来彻底地解除心理问题,这是最究竟的。选择讲《百法》的原因也是为了学习唯识,了解心理学。

三、唯识学修学的完整体系(也是佛法修学的完整体系)

(一)过去修学佛法的两种现象

1.不得要领:

(1)对多数没有老师指导的来说

(2)即使有老师指导,老师学得不是很好——今天看这个论、明天读那个书,也不得要领。

2.偏执一端:很多人学佛都存在这个问题。如学禅就参一句话头、持戒就只持好戒、念佛就只念阿弥陀佛,学教理也存在这个问题。

唯识修学也存在偏执一段的现象(片面性):过去尽管出了很多学者,但真正能通过唯识在实证上得到利益的人不多。各地佛学院也在开唯识课程,但大多数人都关注诸法唯识的道理。对一般人来说要把唯识的思想搞清楚还不容易,多数人陷入唯识哲学思辩里面,似懂非懂,进不去出不来,因为没有止观的实修。

(二)佛法修学的完整体系应具备五个核心要素: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 。如果不能完整地按这五个要素来修学,在修行上一定要出问题,一定修不上去。

1.光有见,不能修好

2.只重视禅修,光打坐,没有见的基础,不知道想什么、取什么、舍什么,如何安住,也不能修好。走火入魔更可怕了。

3.光持戒也不行。

(三)五大要素——皈依

结合唯识宗的修学来修皈依,需要对唯识的祖师、教主、历代传承诸师以及对唯识教法生起皈依之心,保持皈依之心,这是学习唯识首选要具备的基础。

1.对佛陀生起皈依之心:忆念佛陀的功德,对佛陀具有皈依之心,才有可能相信他的教法。

2.对唯识传承诸师起皈依之心:

○1印度传承——弥勒菩萨(瑜伽唯识的初祖)、

无著菩萨(二祖,唯识宗的实际创始人)、

世亲菩萨(唯识理论的完善)、

陈那论师(唯识学史上因明的贡献最大,因明是思辨逻辑也是认识论。)、

护法菩萨(对《唯识三十论》解释最权威。《成唯识论》以护法菩萨观点为主)、戒贤论师(传玄奘《瑜伽师地论》)

○2中国传承——在中国创建唯识宗的主要是玄奘和窥基。

玄奘(唯识在中国传承的主要人物,到印度向戒贤等论师学《瑜伽师地论》,翻译了很多论典。译场是中国佛教教育史上很重要的教育方式,一方面翻译带回来的经典,一方面讲解经典的内容。)、

窥基(玄奘的大弟子。唯识宗的很多论点都是玄奘讲的窥基整理出来的。唯识的很多论典叫《……述记》)

窥基之后大概传了二三传就断掉了,因为唯识非常精密思辨的哲学体系,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缺少基础,大家不是很喜欢,和禅宗的兴起、三武一宗的灭佛也有一定关系。

3.修皈依:感恩唯识宗的历代传承诸师的功德,了解祖师们对唯识的贡献,以及他们修学上成就的种种功德,要对他们生起皈依的心,保持皈依之心。这是我们学习唯识首先要具备的基础。这份皈依之心是我们接受唯识教法,修学唯识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皈依就是信赖,如果不信赖,这个教法对自己不会产生作用。

唯识的教法,就是一套菩萨道的方法、解脱道的方法,一套帮助我们解除凡夫心、完成菩萨道修行、成就像佛陀的悲和智品质的方法。如果对这套方法相信、信赖,它对我们的生命就会产生作用和影响;如果不相信它,即使是再好的真理,对我们也是无效的。

【百法明门论】08课 心得分享

《百法明门论》修学课之八

这节课的内容结合上节课,对于五种法之间的关系有了比较完整的了解,虽然简练,但一层层都阐述的非常清晰透彻,佩服世亲菩萨伟大的智慧。其中印象比较深的还是对于无为法和有为法之间关系的理解,就是不一不异。无为法是通过有为法显示出来的,任何一个有为法的当下,只要有足够的智慧,都可以契入空性。

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虽然无为法是修行的目标,但并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无为法可以去追求,都是要建立在有为法的基础上,不能离开有为法。所以我们学习百法,前面94种都是在讲无为法,就是帮助我们认识凡夫心,破除我法二执,这是一个必须要经历的过程,而不是可以直接就通达真如无为;

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虽然空性遍一切处,但是契入空性需要有足够的智慧。没有学佛之前也并不认为自己没有智慧,经常还自我感觉良好,觉得智商碾压别人是一件很爽的事情,但智商最多只是小聪明,并不是智慧。学佛之后才知道自己充满了各种贪嗔痴和颠倒妄想,也才明白有为法或者说凡夫心的世界就是因为分别执着而对立和遍计所执的世界。所以修行就是通过闻思树立佛法正见,改变在以他起上的错误认识和执着,透过缘起的现象契入空性。目前虽然对于空性还没有直观的感受,但是对于通过改变认识放下执着还是有比较强烈的受用的。比方说以前觉得随遇而安就是很鸡汤没有真实力量的一个词,现在觉得这真的是可以触及的一个生命状态,让自己像水一样,不论流向哪里,或者在任何容器里,都能顺应新的环境并坦然接纳。对结果没有期待和设定但依然愿意为成就善缘而努力,心不再紧绷焦虑患得患失,拥有更加松弛自在的人生。

另外这节课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佛教的宇宙观,印象比较神的就是不仅要认识心在这个世界的能动性,还要发挥心的能动性,主要的是要用智慧和理性去选择。而正确选择的基础是通过闻思建立正见,也就是正确认识,一切唯识所现,通过唯识来解决我们生命的困扰。之前已经学习并认识了心有能动性,是一切的主宰。但没有学佛的人也会认为自己的心是由能动性的,每天无时无刻不再做各种选择。所以师父强调的是选择是建立在智慧和理性的基础上才有意义,不然很可能只是被社会主流价值观所绑架或者随顺自己的贪嗔痴习气所做出的选择,不仅对生命无益,还可能进一步加深自己的负面心理造各种恶业。

比方说没有学佛之前,觉得生命很虚无,但生活又必须有点盼头或者支柱,就在不同的阶段不断地转移生活的重心,感情,家庭,工作,兴趣爱好,旅游等等,但其实都不究竟,都不能填补自己内心的空洞,所以选择也就是基于自己当下的欲望或者兴趣。学佛之后,明白什么才是生命真正的意义是值得尽未来际去努力追求的,就会放下执着,看淡世俗中的诱惑,把三宝放在一个最重要的位置上再在生活中做种种选择,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会更加清晰和笃定。

善晗合十

【百法明门论】07课 心得分享

【百法明门论】07课 心得分享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七课 课后感悟

本课法师开示的内容是五位的彼此关系第一部分。

自修学百法后,听法师开示唯识的道理,并思维唯识的道理,会用法师开示的道理来思考自己的遇到的问题。这课法师通过讲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这个五个法的位次,来讲述“一切法无我”,说“一切法无我”,就是为了破除我等凡夫的二执二障。我自开始学习百法,会常常思维其中的道理来指导我自己,破除我自己的执念,指导我的修行,我觉得很适合我,也认为是我闻思修的正确路径。

这课,说“一切最胜故”。感悟特别深。心法,是一切法中,力量最大的法,心法,又名心王。王,有生杀大权的本事,对比“与此相应故”的心所法,虽然地位不如心王,随时对心王俯首称臣,随时配合心王的活动。但是也会有那种时候,完全被心所法主导,就像一个国家,一个权臣挟持了国王,把持了整个国家,这样的情况,对一个国家来说,就不是正常的情况,心所法主导心的世界这种情况,对一个人来讲,也不是正常的状态,比如一个人,因为言语冲突,嗔心控制了整个心,进而发展的骂人,毁坏财物发泄忿恨,甚至打人行凶。这个情况就是心王失控。我们学习理解“一切最胜故”,应该加强对自心的关照。让心成为一个合格的王。不要让心的世界失去秩序。

心为一切最胜,这个八识五十一心所的心,它是世界的核心,既是种子聚集的所。也具有收集种子的能。并且,这个心,理性思维特别强大,能判断,能分别,能造作,能推理。所以,心为一切最胜。理解这个一切最胜,来指导我们的修行,就要特别关注到心:第一,要关注心念起落。时时关注自己心念的状态。让心不失正序,被某中不良心念控制自心。第二,通过闻思得到的正见,在具体生活工作中去修心。去分别,判断,思维,抉择所思所言所行。我们做为凡夫太久了,对于自己这个凡夫的妄心太熟悉了,这个有利于用我们所学的百法,来实际验证,来观察自己,了解妄心。利用所学的办法,认识自己的凡夫妄心,进而舍凡夫妄心。

心是我们修行的目标,我通过小组思考讨论,也认识到,妄心和真如,其实是不一不异的。妄心也就是受染污真如。真如就是净化的妄心。心为一切最胜,也包含着,我们要成佛作祖,也就靠逐步修行,净化这个凡夫妄心,一旦净化清净,那就佛心显现。这个过程,也是转依,也就是转识成智了。另外,心为一切最胜,心具有造作,创造的能力,轮回中,我们流转生死,解脱也靠这个心,在世间,为社会创造价值,也靠我们自己的心去发菩提心,去庄严国土,利益众生。

我前段时间狠狠批驳过一个说法,有些师兄,看到别人或者自己不如意情况,总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句话听得有理,实际上,真是一句有毒的话。对于世间不平,众生困苦。说出这样话,真是枉为一个佛弟子。明明有一个“一切最胜”的心。有这么强大的造作能力,不用心去做六度四摄,利益有情,而让心的能力闲置一边,说风凉话。真是,对众生失去悲悯,没有慈悲。自己没有对境修心,也没有智慧。让世间人来看这个样子,也会觉得过于消极,逆来顺受。这哪有还有正信弟子,积极入世作为,救度有情众生的形象呢。所以对自己要更加要求,要努力作为,发菩提心,行菩萨行。

这课内容,我感觉特别丰富,如果拓展开去思考,那内容更加庞大。同时感悟也很深刻,感觉到“一切法无我”,“唯识无我”,这些深刻的道理,需要我不断思维,不断体悟。由此,特别期待快点把后面具体内容去赶紧学。也希望师兄们一起努力精进修学,共证菩提。

百法明门论--14讲心得

导师在这一讲里提到“信”,“信”是十一种善心所的第一位。导师指出这里的“信”指的是正信,正信才是善的心所,而邪信属于不善的心所,迷信不属于邪信,但也不属于正信,因为迷信没有达到正信的标准。这里就引出“正信的标准”。

导师指出,正信的关键是所信的对象----“实、德、能”。

实-----实相,宇宙和人生的真相。我们信的是真相,而不是出于自心的恐惧而投射出来的一种高高在上的神秘。无常是实相,真的正信,我们就应该信无常,而不是信通过皈依或祈祷就能改变无常。去看你的心,看看,你到底信的是什么。

德----三宝的功德,佛陀的大悲大智;法的空性的功德、解脱的功德;僧的这种无漏智慧和成就解脱的功德。相信三宝的功德,带着一种“我要成为它”的意愿,而不只是一个被救赎者,被护佑者。你内在的三宝等你去开发。

能----相信我们通过修行最终能够解脱、能够成就,能够圆满无上菩提。这一点要确信,如果没有这个确信,那么你永远不会真的走上修行之路,因为如果你不相信自己最终能成就,那么你现在做的所有事,是在干嘛呢?也许,都是苟且。

很久以来我一直对“信”无法深刻理解和体验,总觉得哪不对劲,其实是因为我不知道什么是“正信”。“正信”并不是我以前理解中的中感觉哪不对劲的“信”。以前理解的“信”总让我失去力量,我不能臣服,因为它没有给我带来力量,反而取走了我的力量,这一课导师把正信的标准说的如此清楚,我觉得非常服气。正是这个“正信”,给了我巨大而坚定的力量。

佛法是无上的智慧,如果感觉自己学着学着哪里不对,我觉得有个好办法就是回头检视法义,去理解它真正准确的内涵。否则可能真的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感恩师兄。仁顺合十。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101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