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佛心咒听错一个字会怎么样(弥勒佛心咒威力)

弥勒佛咒的内容
弥勒心咒: 嗡 美镇达楞 梭哈
弥勒菩萨心咒之功德
佛经云,弥勒菩萨于佛前愿曰,若有人念彼心咒,无论口诵心念,或耳闻此咒音者,自释迦佛灭度,至弥勒佛出世,于其中间,若堕三恶道者,菩萨皆悉度出之,不令堕诸恶趣。一切众生,若耳闻此咒音者,不但不堕地狱、饿鬼、畜生中,其所获福德,能成转轮圣王,能生于兜率内院弥勒菩萨前。如生其他善处,无诸障碍,能得一切如愿,寿命财宝,长远丰饶,无不具足。此乃弥勒菩萨于佛前担任之誓,故诵此咒者,必获如上功德利益,真实不虚。 有耳闻此咒,或翻阅或读诵,或闻忆观想者,弥勒菩萨均以大菩提与之,并于三界之内,一定觅得是人而度脱之。纵落地狱,亦使脱离,示以菩提,甚至一切畜生,闻此咒音,亦均示以无上清净道。若有闻此咒音一字者,亦不落三恶道,亦不入胞胎而生莲花中。其福德一大劫为金轮王,犹不能尽,所获道种功德,无量无边。
弥勒佛心咒
om maitreya svaha
类似音:嗡 麦得里亚 梭哈
宗萨垒哈摩喇兜
一、弥勒菩萨,梵名:Maitreya,或称阿逸多慈氏菩萨、金刚因菩萨。密号为迅速金刚。据释迦的预言,弥勒佛的寿命是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但又出生在人类的世界,来救济释迦佛没有教化过的众生,因此,也称为补处菩萨。
二、长咒
礼敬三宝 礼敬弥勒胜者
拿摩 惹纳达雅呀 拿摩 巴嘎哇得
释迦牟拿耶 答他嘎答耶 阿哈得 三藐三布达雅
答雅他 唵 阿日得 阿日得 阿巴惹日得 阿日巅扎呀
哈惹 哈惹 美曲 阿哇罗给得 嘎惹 嘎惹
玛哈萨玛雅 悉地 帕惹 帕惹 玛哈泊提曼扎
比扎 玛惹 玛惹 耶玛刚 萨玛雅
泊提 泊提 玛哈泊提 梭哈
三、真言
南么 三曼多勃驮喃 摩诃瑜伽 瑜拟宁 瑜诣诜缚履 欠若利计 莎诃
namah samanta-buddhanam maha-yaga yogini yoge-svari
khanjarke svaha
中译:归命 普遍诸佛 大相应 相应者 相应自在
空生作 成就
四、心咒:
唵 妹怛隶野 娑缚贺
om maitreya svaha
归命 慈氏 成就
六、弥勒菩萨真言的利益:
◎经典上说:如果有人口诵弥勒心咒,或耳闻咒音有以下殊胜功德:
1.在释迦佛灭度到下一尊佛出世的中间,如果下堕到地狱、畜生、饿鬼道,都可以出离。
2.可以当转轮圣王。
3.能生于兜率内院,弥勒菩萨前。
4.生其它善处,没有障碍困难,一切如愿,寿长命远、财宝丰饶。
5.弥勒菩萨发愿,若有人持其心咒无论口诵,心念,耳闻者,得令不堕恶趣,且能一切如愿。
6.凡是听到弥勒佛真言者,绝不会堕入地狱、饿鬼或畜生等恶趣。光是听闻的众生就有这样的利益,更何况是持诵者。
7.当弥勒佛下生时,无论你生在六道的那一道,弥勒佛都会来救拔你,弥勒佛会找到你,使你成为弥勒佛的弟子,直接从弥勒佛接受教法,得到弥勒佛授记,能够迅速成佛。
8.持诵此真言,也能实现你所有的愿望,利益非常的多。
修忍辱法˙具足智慧—一 海涛 辑
◎《发菩提心经论》
1.若我修忍,为他侵害,乃至割截,常生慈爱,誓无恚碍。
2.云何菩萨修行忍辱?忍辱若为自利、他利及二俱利,如是忍辱,则能庄严菩提之道。
3.菩萨为欲调伏众生,令离苦恼,故修忍辱。
4.修忍辱者,心常谦下一切众生,刚强、憍慢舍而不行,见麁恶者起怜愍心,言常柔软,劝化修善,能分别说瞋恚和忍果报差别,是名菩萨初忍辱心。
5.菩萨应当常行和忍,恭敬柔顺,亦劝他人令住忍中。
6.忍辱有三:谓身、口、意。
一、云何身忍?若他加恶,侵毁挝打乃至伤害,悉能忍受,见诸众生威逼恐惧,以身代之而无疲怠,是名身忍。
二、云何口忍?若见骂者默受不报,若见非理来呵啧者,当濡语附顺,若有加诬,横生诽谤,皆当忍受,是名口忍。
三、云何意忍?见有瞋者心不怀恨,若有触恼其心不乱,若有讥毁心亦无怨,是名意忍。
7.若有罪过,若人嫌疑,为彼所打,自应忍受,如服甘露,于彼人所应生恭敬。所以者何?善能教诫调伏于我,令我得离诸过罪故。
8.若横加恶,伤害于我,当自思惟:「我今无罪,当是过去宿业所招,是亦应忍!」复应思念:「四大假合,五众缘会,谁受打者?又观前人如痴如狂,我当愍之!云何不忍?」
9.又骂者亦有二种:一、实,二、虚。若说实者,我应生惭。若说虚者,无豫我事,犹如响声亦如风过,无损于我,是故应忍。
10.又瞋者亦尔,他来瞋我,我当忍受。若瞋彼者,于未来世当堕恶道,受大苦恼。以是因缘,我身若被斫截分离,不应生瞋,应当深观往业因缘,当修慈悲怜愍一切。如是小苦不能忍者,我即不能自调伏心。
修忍辱法˙具足智慧—二 海涛 辑
11.修忍辱故,远离众恶,身心安乐,是名自利;化导众生,皆令和顺,是名利他;以己所修无上大忍化诸众生令同己利,是名俱利。
12.因修忍辱获得端政,人所宗敬,乃至得佛上妙相好,是名庄严菩提之道。
13.云何当能调伏众生,令得解脱一切恶法,成无上果?若有智人,乐修忍辱,是人当得颜貌端正,多饶财宝,人见欢喜,敬仰伏从。复当观察,若人形残颜色丑恶,诸根不具,乏于财物,当知皆是瞋因缘得。以是因缘,智者应当深修忍辱。
14.修智慧者,悉学一切世间之事,舍贪、瞋、痴,建立慈心,怜愍饶益一切众生,常念拔济,为作将导,能分别说正道、邪道及善、恶报,是名菩萨初智慧心。
15.菩萨摩诃萨修行忍辱,性相尽空,无众生故,是则具足羼提波罗蜜。
◎《大宝积经》
1.夫忿恚者,速能损害百千大劫所集善根。若我善根为瞋害已,复当经于百千大劫,方始勤苦修行圣道。
2.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极难可得,是故我当被忍辱铠,以坚固力摧忿恚军。
3.忿恚心者,于菩提道能为扰乱。扰乱心者,能发恶魔所有魔业。
4.菩萨摩诃萨由住如是羼底波罗蜜多故,具足忍力,立性坚正,于诸寒热、饥渴、蛇蝎蚊虻、风日等触,悉能堪忍,又能忍麁恶言说、鄙陋词句,及以依身所起猛迅苦受、坚鞕辛楚、夺命至死。
5.诃毁果报,在在所生常得丑陋、可恶之身。
6.诸菩萨为他毁骂、诃责之时,便能依是正法作意,思惟忍受。是菩萨摩诃萨由得如是忍辱力故,复获无量诸妙善根。
7.当知:一切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无量圆满诸佛妙法,皆是菩萨摩诃萨羼底波罗蜜多之所成就。
忍辱之法—一 海涛 辑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1.瞋恚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
2.若不修慈悲,能行瞋害心;虽行诸善行,死入于泥犁。
3.若欲为众生,作诸归依处;令生无畏心,忍辱最第一。
4.能行忍辱者,见者皆欢喜;怨家舍毒心,皆生亲友想。
5.一切诸如来,成就平等心;众生所归依,皆由行忍故。
6.是故诸佛子,欲求无上道;为物作依止,当坚固忍辱。
7.菩萨若欲住,一切佛菩提;当观诸法空,众生不可得。
8.如是行忍者,能具佛功德;是故诸菩萨,常应修忍辱。
9.菩萨若修忍,当远离二边;不见自他身,能有损益者。
10.如来大慈悲,赞叹如是观;是故诸菩萨,常应修忍辱。
11.若欲得尽智,灭诸使烦恼;不怯弱修忍,常无分别心;如是观诸法,成忍波罗蜜;是故诸菩萨,常应修忍辱。
12.菩萨欲庄严,如来相好身;复生梵世界,出离诸魔道;乐行忍辱行,一切皆成就;是故诸菩萨,应坚固忍辱。
13.忍辱力最上,诸行无过者;一切诸功德,住在忍行中;四魔力难敌,忍力能除灭;是故诸菩萨,常应修忍辱。
14.一切皆能忍,不生怯弱故;是故诸佛子,欲速成佛道。
◎《菩萨善戒经》
1.菩萨欲受菩萨戒时,先当调伏、柔软诸根,于生欲处不生欲心,于生瞋处不生瞋心,于生痴处不生痴心,于生畏处不生畏心。
2.瞋恚之心能舍众生,贪爱之心能护众生。若爱众生不名烦恼,瞋舍众生名重烦恼。
3.菩萨若能不惜财、命,当知则能利益众生;能行忍辱,能坏瞋恚、嫉妒之心。
4.菩萨有智,善知方便,怖畏犯瞋,不畏犯爱。
忍辱之法—二 海涛 辑
5.菩萨摩诃萨成就、具足菩萨戒者,能为一切众生仆使。若为众生之所瞋骂、打害、劫夺,则生慈心。
6.菩萨摩诃萨修于忍辱,破坏不忍。庄严菩提道,摄取众生,为菩提道令修忍辱。若自、若他远离怖畏,是名自利、利他。
7.以忍因缘无有瞋心,眷属不坏、不受苦恼,心无悔恨;舍是身已,受人、天乐,得道涅盘,是名大果。
8.菩萨离诸烦恼,增长善法,身受安乐,是名自利;菩萨精进,不恼众生、打掷、呵骂,是名利他。
9.菩萨摩诃萨若以瞋心教化众生,则不能得菩萨禁戒。
10.若其受者打骂、劫夺,菩萨于是终不生瞋,但责烦恼,不诃其人,于是人所深生怜愍。
11.菩萨受持菩萨戒者,至心专念,自省已过,不讼彼短。
12.菩萨见行恶者,心不瞋恨;见破戒者,心生怜愍,无有瞋恼。
13.菩萨受持菩萨戒者,若为恶人之所打掷、手拳、刀杖、恶声骂詈,于是人所不起恶心,麁言加报。
14.菩萨若起一切烦恼,为除病故,随对治之。如贪欲起,观不净相;瞋恚起时,修于慈心;愚痴心起,观十二因缘;思觉起时,观阿那波那。
15.菩萨见有瞋人、妒人、悭人不受师教,欺诳师长、父母、宿德,恶害邪见,贼栴陀罗,与共软语,不生恶心。
16.出家菩萨具足忍辱,则能受持菩萨禁戒。
17.菩萨作是思惟:「声闻、缘觉为自利益尚修忍辱,何况我今为欲利益一切众生而当不忍!我若不忍,不得具足菩萨禁戒,修八正道,得无上道!」
18.有五种知忍功德:
一者、不着恶心瞋心;二者、心难沮坏;三者、心无愁恼;
四者、死时无悔;五者、死已,受天、人乐。菩萨观忍有如是功德,教化众生,令行于忍。
忍辱之法—三 海涛 辑
◎诸经集
1.我说忍辱为最胜,无见无生为忍性;实无少法可瞋者,由是说名殊胜忍。《大宝积经?优波离会》
2.彼若发菩提心,即离欲、瞋、痴。若无欲、瞋、痴,即有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大集譬喻王经》
3.沙门贤者。以忍为先。当如清水。无所不净。《坚意经》
4.贪、瞋、痴法诸烦恼中而为根本,菩萨已断,无所惧故。
5.瞋病如大火,焚烧寂静心,唯甘露法药,能除诸苦恼。
6.贪欲为重担,无有解脱时,瞋痴法亦然,展转增过失。《大集会正法经》
7.诸佛.世尊说忍辱法,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
8.若多修慈能断瞋恚,修悲心者亦断瞋恚。《大般涅盘经?梵行品》
9.于诸众生无忿恚者,得手足柔软、皮肤细软二相。《菩萨地持经》
10.菩萨复有四种忍辱,具足智慧。何等为四?
一者、于求法时忍他恶骂;二者、于求法时不避饥渴寒热风雨;
三者、于求法时随顺和上阿阇梨行;四者、于求法时能忍空、无相、无愿。《大方等大集经》
11.若人能净身、口、意业,众生设以大恶事加,乃至不生一念瞋心,终不恶报。若来悔谢,实时受之。见众生时,心常欢喜;见作恶者,生怜愍心。赞叹忍果,呵责瞋恚,说瞋果报多有苦毒。
12.修施忍时,先及怨家。正观五阴众缘和合。若和合成,何故生瞋?深观瞋恚乃是未来无量恶道受苦因缘。若暂生瞋,则生惭愧、恐怖、悔心。见他忍胜,不生妒嫉。《优婆塞戒经》
13.云何忍辱?谓由三种行相应知:一、不忿怒;二、不报怨;三、不怀恶。云何柔和?谓性贤善。由身语意将护于他令无恼害。《瑜伽师地论》
14.其有从瞋恚,怨害向他人,后生堕蛇虺,或作残贼兽。譬如竹树劈,芭蕉骡怀妊,还害亦如是,故当发慈心。《修行道地经》
忍辱之法—四 海涛 辑
15.有七法是亲友,利益慈愍故。何等七?
一、难与能与;二、难作能作;三、难忍能忍;四、密事相语;
五、不相发露;六、遭苦不舍;七、贫贱不轻。《四分律》
16.瞋是失诸善法之根本,堕诸恶道之因缘,法乐之怨家,善心之大贼,恶口之府藏,福慧之刀斧。《法苑珠林》
17.佛言:「世间一类男子、女人,常起忿恨、瞋恚之心,生诸过失。由此因缘,身坏命终堕在恶趣,受地狱苦。地狱报尽,纵得为人,在在所生相貌丑陋。净意!当知:由忿恚因,感丑陋果。
18.世间一类男子、女人不起忿恨、瞋恚之心,不生过失。由此因缘,身坏命终得生善趣,受天、人身。天中报尽,来生人间,在在所生相貌端正。净意!当知:由不忿恚因,感端正果。」
19.瞋有二种报:
一者、常为他人求其长短谓因前世不能容物,稍不如意即兴嗔恨,故感今生被人伺求长短,动辄得咎也;
二者、常为众人之所恼害谓因前世瞋恼众人,令不安隐,故感今生常被多人之所恼害也。《毗尼关要》
20.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观恶言,是功德,此则成吾善知识。不因讪谤起冤亲,何表无生慈忍力!《永嘉证道歌》
◎《大智度论》
1.忍辱有二种:生忍、法忍。菩萨行生忍,得无量福德;行法忍得无量智慧。福德智慧二事具足故,得如所愿。
2.菩萨求佛道故,要行二忍:生忍、法忍。行生忍故,一切众生中发慈悲心,灭无量劫罪,得无量福德;行法忍故,破诸法无明,得无量智慧。二行和合故,何愿不得!
3.能修忍辱,慈悲易得。得慈悲者,则至佛道。
4.忍辱之人,虽不行布施、禅定,而常得微妙功德,生天上、人中,后得佛道。
菩萨忍辱心要—一 海涛 辑
1.菩萨见于十二功德事,故勤进修行尸波罗蜜,是戒回向于一切智。
一、我当得解结使缚,我当关于恶道门。
二、我当思量胜妙事,我当护戒牛爱尾。
三、我当如佛所教住,我当慧者所称赞。
四、我当护持常不离,我当有住戒功德。
五、我当身口得无作,我当行意无作法。
六、我当善护身口意,我当不复行恶道。
七、若不放逸善逝赞,是诸一切善业本。
八、我当常住于是处,舍离一切诸放逸。
九、我当行尸波罗蜜,我当成就于佛法。
十、我当净于如来戒,是一切戒胜无上。
十一、不悕望求此功德,若菩提萨求胜道。
十二、护戒犹如牦牛尾,当得一切功德利。《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
2.(佛告文殊师利:)「菩萨念于是十三行,修行于忍。何等十三?
一、一切行空,修行于忍;二、不得我故,修行于忍;
三、不得众生,修行于忍;四、不偏自他,修行于忍;
五、究竟无瞋,修行于忍;六、覆蔽结使,修行于忍;
七、永断贪、瞋,修行于忍;八、成就相好,修行于忍;
九、欲生梵世,修行于忍;十、离他逼切,修行于忍;
十一、欲得尽智、无生智故,修行于忍;
十二、欲降诸魔,修行于忍;
十三、欲知见如来无量身故,修行于忍。
以是忍辱,悉用回向于一切智。善男子!是名菩萨见十三行修行于忍。」《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
3.若人欲来杀己,己亦不瞋;欲来谤己,己亦不瞋;欲来谮己,己亦不瞋;欲来笑己,己亦不瞋;欲来坏己使不事佛法,己亦不瞋。但当慈心正意罪灭福生,邪不入正,万恶消烂。《坚意经》
4.修忍之人,一切爱敬;不忍之人,众所憎恶。《大方便佛报恩经》
菩萨忍辱心要—二 海涛 辑
1.时无忧比丘谓离忧曰:「汝以何行欲先作佛?」离忧答言:「我发心为一一众生,于万亿劫受地狱苦而心无悔,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以如是坚固庄严,又以堪忍柔和之心。假使有人从东方来,持诸粪火、屎尿毒瓶,击我头上,我于尔时不生瞋恨,不恶眼视亦不呵骂,但作是念:『我今行忍,为求佛法,生佛智慧,欲令此人得灭度故。若我瞋恨与彼何异?我是行人,彼非行者。我不应起非行者业。行者之业我所应起,所谓自断瞋恨,亦断无量众生瞋恨而为说法。』我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如是庄严。」《华手经》
2.有四法能得法忍。云何为四?
一者、多修胜解;二者、无有退转;
三者、资粮圆满;四者、精勤无倦。《大宝积经?授幻师跋陀罗记会》
3.有四法不舍众生。云何为四?
一者、不舍弘愿;二者、忍于疲苦;
三者、不惜身命;四者、恒修四摄。《大宝积经?授幻师跋陀罗记会》
4.佛以忍辱力,舍离于违诤;不求人过恶,到于忍彼岸。《大宝积经?弥勒菩萨所问会》
5.忍有二种:一者世忍,二者出世忍。能忍饥、渴、寒、热、苦、乐,是名世忍。能忍信、戒、施、闻、智慧、正见无谬,忍佛、法、僧、骂詈、挝打、恶口、恶事、贪、瞋、痴等,悉能忍之;能忍难忍,难作能作,名出世忍。
6.若欲修忍,是人应当先破憍慢、瞋心、痴心,不观我及我所相。
7.生忍因缘有五事:一者、恶来不报;二者、观无常想;三者、修于慈悲;四者、心不放逸;五者、断除瞋恚。善男子!若人能成如是五事,当知是人能修忍辱。
8.若人软言,净身、口业,和颜悦色,先意问讯,能观一切苦乐因缘,当知是人能修忍辱。《优婆塞戒经》
9.忍辱是菩提因,成就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故。《发菩提心经论》
菩萨忍辱心要—三 海涛 辑
1.菩萨摩诃萨住于慈忍有十种利益。何等为十?
一者、火不能烧;二者、刀不能割;
三者、毒不能中;四者、水不能漂;
五者、为非人护;六者、得身相庄严;
七者、闭诸恶道;八者、随其所乐生于梵天;
九者、昼夜常安;十者、其身不离喜乐。《月灯三昧经》
2.菩萨教诫世人,使得功德,瞋恚不生。《须真天子经》
3.汝今当知菩萨教法难可修习。何以故?菩萨于诸众生不生瞋害心故。
4.若于众生起瞋害心者,则为违背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中现在说法诸佛.如来!
5.菩萨摩诃萨由初发心,被精进甲,于一切众生不为瞋等之所摇动。
6.若于众生起爱欲、瞋、痴之心,或与惛沈、贡高、恶作相应,则为欺诳一切诸佛!《大宝积经.不动如来会》
7.常修忍力,以自庄严;常应正见,离诸邪见。
8.云何出家菩萨住阿练儿处,修习满于忍波罗蜜?于诸众生无瞋恚心,忍一切智。
9.菩萨摩诃萨忍一切苦,不舍众生。《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
10.应以忍成熟者,若彼有情骂詈、毁辱、诽谤、扰乱,以无恚心及利益心最上忍力,乃至颜色亦不变异,随顺彼意而成熟之,令彼有情安住正法。是名忍波罗蜜。《大宝积经.胜鬘夫人会》
11.云何比丘不如犬逐块?若有比丘为人所骂而不报骂,打、害、瞋、毁亦不报毁,但自内观,求伏其心,作如是念:「骂者为谁?受者为谁?打者、害者、毁者、瞋者亦复为谁?」是名比丘不如犬逐块。《大宝积经.普明菩萨会》
12.世间明慧者,应发菩提心;常思一切智,恒近善知识;住堪忍爱乐,依止阿练若;犹如师子王,远离诸惊怖。《大乘四法经》
菩萨忍辱心要—四 海涛 辑
1.贪恚所生,皆由嫉妒。谏恶以忍,谏怒以顺。
2.若有众生毁害于佛,如来不瞋;若有众生以栴檀汁涂如来身,如来不喜。如来普于众生怨、亲等观。
3.以如来慈悲力故,身心安乐。身心安乐故,发菩提心。以发菩提心故,于诸众生得平等心。心平等故,不生瞋恚。心不瞋恚故,命终生天。《大方便佛报恩经》
◎附录:巴利经典《降伏瞋恨经》
如今,在他的范围里,敌人伤害了你,为何在不属于他的范围之处,你又伤了自己的心?
你流着眼泪离开了亲爱及帮助你的家人,那么,为何不也舍弃你的敌人,那为你带来伤害的瞋恨?
你所怀抱的瞋恨,正在咬坏你守护的一切美德之根,有谁是像你如此愚蠢的人?
别人造恶业,你为此而生气,这是什么道理?他所造的那种业,你是否也想学习?
如果他人想要激怒你,而以可憎之行刺激你,为何要苦恼地令瞋恨生起,而做正如他想要对你做之事?
如果你发怒,你或许能或许不能令他痛苦,但瞋恨所带来的伤害,却肯定当下已令你遭受痛楚。
如果被瞋恨蒙蔽的敌人,正走在趣向恶道之路,你是否想要通过发怒,随后跟着他们的脚步?
如果因为你的生气,敌人得以伤害你,你即应当放下瞋怒,何必毫无理由地受苦?
既然诸法只能维持一刹那的时间,那些造了可憎之行的诸蕴早已灭尽,而如今你又是向什么生气?
如果另一者并不存在,想伤人之人又伤得了谁?你的存在是伤害之因,如是,你为何还生他的气?
念弥勒佛心咒有什么禁忌?
念诵时要很诚心,环境清静为最佳,在持咒时,最好能够点燃上好的盘香或者卧香,以表示对空行间护法的敬意,以及对弥勒菩萨的尊敬。 颂咒时间最好选在每天清晨,而且要每天坚持,家中如果是有条件供了佛堂,最好就在佛像前念咒,每天颂咒完毕,要将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他们永离苦海,得大安乐。
弥勒菩萨心咒出于何典 经典
弥勒菩萨心咒之功德 若有闻此咒音一字者,亦不落三恶道
弥勒菩萨心咒之功德 若有闻此咒音一字者,亦不落三恶道,亦不入胞胎而生莲花中
嗡 美镇达楞 梭哈
(按:此咒乃新龙乌金之美上师传于楞严上师,楞严上师复又传于慈宗弥勒弟子,为广大利益有缘众生,上师劝令广为受持,如见弥勒。)
又,上师开示:美镇达楞=梅怛梨耶(梅-美镇;怛梨耶-达楞)=弥勒的梵名
弥勒菩萨心咒之功德
佛经云:
弥勒菩萨于佛前愿曰:
若有人念彼心咒,无论口诵心念,或耳闻此咒音者,自释迦佛灭度,至弥勒佛出世,于其中间,若堕三恶道者,菩萨皆悉度出之,不令堕诸恶趣。
一切众生,若耳闻此咒音者,不但不堕地狱、饿鬼、畜生中,其所获福德,能成转轮圣王,能生于兜率内院弥勒菩萨前。
如生其他善处,无诸障碍,能得一切如愿,寿命财宝,长远丰饶,无不具足。
此乃弥勒菩萨于佛前担任之誓,故诵此咒者,必获如上功德利益,真实不虚。
有耳闻此咒,或翻阅或读诵,或闻忆观想者,弥勒菩萨均以大菩提与之,并于三界之内,一定觅得是人而度脱之。
纵落地狱,亦使脱离,示以菩提,甚至一切畜生,闻此咒音,亦均示以无上清净道。
若有闻此咒音一字者,亦不落三恶道,亦不入胞胎而生莲花中。其福德一大劫为金轮王,犹不能尽,所获道种功德,无量无边。
弥勒,梵名Maitr=eya ,巴利名Metteyya 。又称梅呾丽耶菩萨、末怛唎耶菩萨、迷底屦菩萨、弥帝礼菩萨。意译作慈氏。
依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所载,弥勒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为佛弟子,先佛入灭,以菩萨身为天人说法,住于兜率天。此菩萨欲成熟诸众生,由初发心,即不食肉,以此因缘,而名为慈氏。
大日经疏卷一,谓:慈氏菩萨系以佛四无量中之慈为首,此慈从如来种姓中生,能令一切世间不断佛种,故称为慈氏。
释尊曾预言授记,当其寿四千岁(约人间五十七亿六千万年)尽时,将下生此世,于龙华树下成佛,分三会说法。以其代释迦佛说教之意,称作一生补处菩萨、补处菩萨、补处萨埵;至彼时已得佛格,故亦称弥勒佛、弥勒如来。据此而有二种造像。
中国一般寺庙供奉之笑口常开胖弥勒像,为五代时之契此和尚,号长汀子,因传说为弥勒化身,故后人塑像供奉之。
而往生兜率天之信仰,自古与阿弥陀信仰同为佛教徒所重。
此外,弥勒菩萨之本生谭,详见于《一切智光明仙慈心因缘不食肉经》,收于《大正藏》第三册。
=======================
弥勒,为梵文 Maitreya 的音译,意译慈氏,为姓,一说名阿夷多。弥勒菩萨为佛弟子,先佛灭度,居住在六欲天中的兜率天宫,在那里讲经说法,由于释迦牟尼佛预记他在兜率天寿命终尽时将下生人间,继之为佛,因此他又被称为一生补处菩萨,即下一辈子即可替补成佛的菩萨。由于他将来必定成佛,因此也被称为弥勒佛。
弥勒的名字在早期的《阿含经》里就已经出现了。在《阿含经》中,弥勒是继释迦牟尼之后出世的未来佛,弥勒佛出世时,土地平整,七宝充满,花香浓郁,果味甘美,国土丰乐,人民善良,人的寿命达到八万四千岁,女子五百岁才出嫁。
未来弥勒佛下生时,父名修梵摩,为大臣;母名梵摩越,为公主,可见其出身高贵。
弥勒下生之后,在龙华树下坐禅成道,又设三会度脱众生,初会度九十六亿人,第二会度九十四亿人,第三会度九十二亿人。
弥勒信仰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东汉至两晋所译的大乘般若类经典,如《道行般若经》、《放光般若经》、《摩诃般若经》、《维摩经》等都有弥勒信仰的内容,其他如西晋竺法护译的《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持心梵天所问经》、前秦竺佛念译的《菩萨处胎经》、后秦鸠摩罗什译的《思益梵天所问经》等也都有类似的内容。
而集中表述弥勒信仰内容的,则有竺法护译的《弥勒下生经》、鸠摩罗什译的《弥勒成佛经》、沮渠京声译的《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三部,合称“弥勒三部经”。
弥勒信仰,主要包括上生信仰与下生信仰两种。
《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等经表达了上生信仰。
弥勒菩萨本来为释迦牟尼佛弟子,颇受佛器重,但他在释迦牟尼入灭之前便去世了。在弥勒去世之前,佛便为他授记,预言他命终之后,当上生到兜率天宫。
佛教将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欲界有六天,自下而上依次为: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兜率天上琼楼玉宇,金壁辉煌,莲花盛开,仙乐奏鸣,更有天女围绕、宫娥曼舞,算是世人艳羡不已的天堂,不过,弥勒菩萨住在天宫的内院,其中庄严清净,无诸欲乐,与天神所住的外院有所区别,此处又称为弥勒净土。
世人只要持戒修禅、积累功德,或称念弥勒名字,死后即可往生弥勒净土。进入弥勒净土,不仅可以不入轮回,还可以常听弥勒讲经说法,将来还能与弥勒一同下生世间,解脱成道。
上生信仰,主要是对弥勒菩萨的信仰,也是近期可以到达的目标(死后即可往生),但此处只是解脱的中间环节或中转站,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地。
下生信仰,见于《弥勒下生经》、《弥勒成佛经》等。
据佛经记载,弥勒在兜率天的寿命是四千岁,换算成人间的时间则是五十六亿年,他命终之后,便下生人间成佛。
弥勒下生之后,人民不仅生活幸福,还有受度解脱的机会,这对于生活在黑暗的世间的人民来说,吸引力不可谓不大,尽管佛经明文说要等五十六亿年后弥勒才会下生,但在苦难之中饱受煎熬的老百姓却急盼弥勒早日来临,因而下生信仰很快便取代了早期流行的上生信仰,成为弥勒信仰的主流。
由于此时的弥勒尚为菩萨,因而上生信仰就是对弥勒菩萨和弥勒净土的信仰。表现在造像上,最初的弥勒多为头戴宝冠、身披璎珞的菩萨装,姿势基本上是交脚坐式,其造型带有浓郁的印度风格。其后,也出现了弥勒佛的形象,中国的大佛有很多与弥勒有关,如浙江新昌大佛、南京栖霞山大佛、河南浚县大佛、四川乐山大佛、荣县大佛、宁须弥山圆光寺大佛等。
早期的弥勒形象严格按照佛经要求的三十二相、八十好等制作,可以说是一种“金身弥勒”,从中看不到太多中国化的痕迹。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民族,尤其表现在对佛教的接受与改造上,弥勒信仰也不例外。
由于人民渴望弥勒早日下生,因而这种宗教热情往往为人利用,不少人打着“弥勒佛出世”的旗号鼓动起事,其中的情况比较复杂,既有农民起义,又有别有用心者迷惑群众、乘机叛乱,或者借此敛财骗色等不法行为。
在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一些作乱者多假托弥勒下生,以白衣长发的形象出现,这表明“白衣长发”成了当时社会所认可的弥勒新形象,可以称之为“白衣弥勒”。
白衣弥勒,意味着弥勒形象的本土化和世俗化。白衣弥勒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经典的依据,但作为弥勒的一种标准形象在印度并没有出现过。白衣不仅仅包含着尚白的意思,更重要的是代表了在家信徒即居士的身份,从其留有长发更足以表明这一特征。
白衣居士也可以作为弥勒佛的化身,是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傅大士开始的。
傅大士,名傅弘,或名傅翕,梁代著名居士。他自称“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即弥勒的化身,又经常显弄神异,道俗归心,一时影响极大。
晚唐五代之后,以游方僧人契此为原型的“大肚弥勒”流行起来,成为长期流传和普遍欢迎的中国弥勒佛。
契此,明州奉化县人(今宁波奉化),生活在唐末五代。他是一个下层游方僧人,由于经常被着一个布袋,又被称为布袋和尚。他的形貌很有特征,“形裁腲脮,蹙頞皤腹”,皱鼻梁,大肚子,身体十分肥胖。
他的行为也很奇特,天将旱时便穿高齿木屐,天将涝时穿湿草鞋,人以此得知天气,而且他随处寝卧,冬卧雪中,身上一片不沾。他没有固定的住处,经常到市场上乞食,不管荤素好坏,入口便食,还分出少许放入布袋,更奇特的是他在哪里行乞,哪里的生意便分外好。
他平时说法不多,后梁贞明二年(916)于奉化岳林寺东廊下入灭,临终前说了“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四句偈语,人们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弥勒佛的化身。
作为一个游方僧人,契此是十分贴近民间的,因而很受普通百姓的喜爱。他的形象和蔼可亲,虽然不象金身弥勒那样庄严肃穆,却增加了一种亲和力。他虽然显现神通,却又只是暗示于人,更不以此为己谋利,直到临终,他才暗示自己就是弥勒的化身,这又与傅大士公开宣称自己就是弥勒的化身,并以此惊动朝野、大获名利形成鲜明的对照,亦与那些以此迷惑群众、煽动叛乱的白衣长发的假弥勒完全不同。
契此为人所重不仅因为其形象的奇特,更因为其思想的超脱。他留下的诗偈不多,却都富有特色。他有一偈:“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这一偈语反映了当时游方僧人的生活,青目一句用了稽康用青白眼对待知己与俗人的典故,表明他不为人知的寂寞与孤独。他还作有一歌,强调只有心才是最真实的,是“十方世界最灵物”,出家人只须腾腾自在、闲闲无为,不用分别凡圣,不用执着经论,与禅宗的风格一致。
契此的大肚和布袋成为一种宽厚、包容的象征。他有一偈:
是非憎爱世偏多,子细思量奈我何。
宽却肚皮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
他强调要大度能容,不要计较人世间的是非憎爱,要“宽却肚皮”、“豁开心地”,只要肚量大、心胸宽,遇到冤家也能与之和平相处,甚至还能由此悟道成佛,证得六度。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105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