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四力净修之法(四力净修之法对治不善业)

学佛百科2023-03-12314

四力忏悔包括哪四力

精华答案 四力忏悔包括:依止力依靠虔诚皈依和菩提心的力量祈请诸佛以不可思议加持力,使自己的罪业得以清净。作为大乘行者,应先想到一切如母有情和自己一样在轮回苦海中造作了种种罪业,发起慈悲心,带领众生一齐忏悔。

破恶力也就是对自己以前所造的恶业(十恶业、五无间罪以及违反三昧耶戒等等的罪业)深深反省追悔,这是最关键的一力。要生起这一力,需要多观察思惟业果的道理。然后对自己所造的恶业的果报生起怖畏心。明了自己错在哪里之后,就应当勇敢地发露,如果能够向善知识发露自然最好,也可以在三宝前发露。你发露惭愧越是殷重,罪业就越容易清净。如果只是马马虎虎的口头忏悔,心里没有一点悔意,那这样的忏悔没有什么效果。对治力通过广修各种善行来对治过去所做的恶业。比如:礼拜、供养、念咒、念经、修法、念佛等等。最上的忏悔是依法性的忏悔,如果能真正明了法性,心与法性相契,一切的恶业都法尔清净。

还净力坚信自己的罪业通过佛的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已经彻底清净,并从心里真诚发愿从今以后宁舍生命决不再恶业。忏悔的真正目的在于改过,忏悔了半天自己的习气一点没改变还是不行。

不善业的认知及对治,四力净修之法,下士道发心之量,除邪分别

下面我重点分享一下我对忏悔能净罪的原理所做的观察修。

学完这节课,深信业果部分也画上了句号,我反复问自己,“你信业果吗?你信的程度有多深?是一分还是十分?”不深入剖析,我觉得我信的还蛮真切。毕竟我选择佛法的缘起就是佛教的三世因果。我觉得三世因果最大的特点就是自作自受。

学完行善得乐报,造恶感苦果等业果的基本理论,我进一步问自己“你信业果吗?为什么信?”

没学佛前我虽然没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我做了很多暖心的小事,学佛后受慈悲心的驱使,我做的好事更具体了,像放生,供僧,做义工,传灯,扶贫等等,既然我做了这么多善事,再加之我又是三宝弟子,理应招感乐果才对。就连熟悉我的朋友也问“妙安师兄,你学佛后做了这么多善事,应该很有福报才对,可现实情况恰恰相反”我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我的认识就是这样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层面,所以我过往的人生受这种有选择性的片面性的认知指导。我所接受的业果也只有好的一面。

我对业果的确难以生信,这源于我内心的恐惧。之前师父开示过“若众生的罪业有形有相的话,则尽虚空遍法界也不得容纳”。后来又进一步温习纵使百千劫,所做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数数思维我的罪业,远的不说,就拿我有印象的几次杀生来说,将来招感的异熟果是要去地狱受苦,等流果是自己变成动物被他们杀,增上果是食物药果微少无力。这还只是杀生的果报,想想不与取,邪淫,妄语等不善业,将来该招感多少果报?联想到感果时的痛苦,再加之没有能力对治,尤其想到师父所说善恶之报不能相互抵消,无始劫以来我所造的罪该有多少?每每想到此总有一种无力感。

正是由于害怕将来感果,所以我对我犯的罪业要么采取覆藏或回避的态度来对待,要么就心存侥幸,之前我做了那么多坏事,为什么还没感果?是不是业果法则在我身上不灵验了?要么就随顺自己的凡夫心,反正造作恶业的又不止我一个,像肯德基的创始人家族为什么还没受报?这都过去多少年了,不都活的好好的吗?业果法则是不是单单对他们网开一面?

由于我性格的原因及受错误的认知模式的影响,所以我对业果很难生起决定信解。性格的懦弱除了覆藏罪恶还体现在不相信自己,不相信靠四力净修之法能忏净罪业。

我觉得我的这种不自信并不是客观或理性的选择而是主观上的一种自我麻痹或欺骗,对自己所犯罪业的恐惧本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因为没有恐惧就不会思谋对治之法。可惜这种强烈的不自信障碍了四力净修之法的践行。真是可悲可叹!

我这种片面性的认识表现在思想上就是断章取义,师父说心有造业的能力,也有解脱的能力,我只选择相信心有造业的能力。造业就要感果,靠四力净修之法如法忏悔就能忏净罪业,而我又随顺凡夫心的串习,感觉感果是必须的,忏净罪业可不一定,何况连佛陀都要受金枪一刺、头痛三天的果报。

本课我也有受益的部分,一我观察到邪见的危害确实很大,它能阻断善根,我对业果信不起来不就受邪见的影响吗?何况信则有不信则无的观念早以在我内心扎了根,一时难以断除,但无论信或不信业果一直伴随着我,不弃不离。

二,我接受了缘起的观念,虽然我现在还不像其他师兄那样对业果信的很真切,但我认识到不信业果的过患,那么我就从当下开始培养自己的信心,毕竟业是缘起的,心念也是缘起的,业的本质是心念,改变心念的当下,就动摇了轮回大厦,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的罪业从无始劫以来就开始堆积,所以我也不必急于求成。就让改变从当下一点一滴开始吧。

佛陀有三明,四力,六通,十八不共法,什么意思???

这些是佛教的名相,要想明白,必须深入佛藏。

【三明】

一、宿命明:能知自己及他人的过去宿世因缘生死果报,在六种神通来说,则叫「宿命通」。

二、天眼明:能知自己及他人的未来因缘生死果报,在六种神通来说,则叫「天眼通」。

三、漏尽明:能知现在之苦相,断一切有漏烦恼的智慧,在六种神通来说,则叫「漏尽通」。

【五明】

一、声明 声即是声教,明即是明了。就是菩萨要精通世间文章、语言文字、算数建立之法,皆悉明了通达

二、因明 因即是万法生起之因,就是菩萨要精通世间种种言论、思想学术、心理学、哲学,乃至图书印玺、地水火风万法之因, 皆悉明了通达.

三、医方明 医方即是医治之力法也。就是菩萨要精通医学常识,世间种种病患、或癫裥蛊毒、四大不调、鬼神咒诅、寒热诸病,皆悉晓了其因,通达对治.

四、工巧明 工即是工业,巧即是巧妙。就是菩萨要精通世间文词赞咏,乃至营造城邑、工程建筑法,农田商买、种种音乐卜算、天文地理,—切工业巧妙,皆悉明了通达.

五、内明 内即是佛法内教,内典也。就是菩萨要精通三藏十二部经教, 内心无惑无动,广学一切法门,终无懈怠。 菩萨能以布施对治悭贪,以持戒对治毁犯,以忍辱对治嗔恚,以精进对治懈怠,以禅定对治散乱,以智慧对治愚痴,乃至种种染净邪正,生死涅槃之法, 皆悉明了通达. 菩萨道的行者要成就佛道,下化无量众生,必须勤修广学五明之法。五明之法总摄世间出世间—切诸法故。菩萨内心能正见五明之法,是菩萨所寻求之法,必修之法,何以故?因为菩萨究竟为成就佛道故。

【四力】

一自力谓世间之人。宿有善种。不假他人教诫。而自能以精进勇猛之力发菩提心。是名自力。(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他力谓世间之人。或因他人教诫。或因他事感动。遂发菩提之心。则是藉他之力。是名他力。

三因力谓世间之人。先世修习大乘之法。今因见佛及诸菩萨。叹说无上佛道。遂发菩提之心。是名因力。

四方便力谓世间之人。于现世中亲近善友知识。闻其善巧方便说法。遂发菩提之心。是名方便力。

【六通】

(一)神境通,又作身通、身如意通、神足通。即自由无碍,随心所欲现身之能力。

(二)天眼通,能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之相,及见世间一切种种形色,无有障碍。

(三)天耳通,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之语言,及世间种种之音声。

(四)他心通,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思之事。

(五)宿命通,又作宿住通,能知自身及六道众生之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

(六)漏尽通,断尽一切三界见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尽神通之力。

【十八不共法】

《大品般若经卷五广乘品》

⑴诸佛身无失,佛自无量劫来,持戒清净,以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故于身无失

⑵口无失,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而使皆得证悟之谓。

⑶念无失,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心于诸法无所著,得第一义之安稳。以上三法指身、口、意三业皆无过失。

⑷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

⑸无不定心,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摄心住善法中,于诸法实相中不退失。

⑹无不知己舍心,于苦等之受,佛念念之中觉知其生住灭等相,而住于寂静平等。

⑺欲无减,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

⑻精进无减,佛之身心精进满足,为度众生恒行种种方便,无有休息。

⑼念无减,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

⑽ 慧无减,指佛具一切智慧,又三世之智慧无碍故,于慧无缺减。

⑾解脱无减,佛远离一切执着,具有为、无为二种解脱,一切烦恼之习悉尽无余,即于解脱无缺减。

⑿解脱知见无减,佛知见诸解脱相,了了无闇障。

⒀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⒁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⒂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以上三项,乃佛造作身、口、意三业时,先观察得失,后随智慧而行,故无过失,皆能利益众生。

⒃智慧知见过去世无阂无障。

⒄智慧知见未来世无阂无障。

⒅智慧知见世无阂无障。上三者谓佛之智慧照知过去、未来、三世所有一切之事,皆通达无碍。

十八种法

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大悲等。此十八种乃诸佛初成道时,于尽智位所修得之法,为余之圣者所无。

《宝雨经卷四》

(一)行施不随他教。(二)持戒不随他教。(三)修忍不随他教。(四)精进不随他教。(五)静虑不随他教。(六)般若不随他教。(七)行于摄事,能摄一切有情。(八)能解回向。(九)方便善巧为主,自在令一切有情有所修行,复能示现于最上乘而得出离。(十)不退大乘。(十一)善能示现于生死涅盘,而得安乐,言音善巧能随世俗。(十二)智为前导,虽现前起种种受生,而无所作,离诸过失。(十三)具足十善身语意业。(十四)为摄诸有情,恒不舍离,常能忍受一切苦蕴。(十五)能为示现一切世间之所爱乐。(十六)虽于众多苦恼愚夫及声闻中住,而不忘失一切智心,如宝坚固清净庄严。(十七)若受一切法王位时,以缯及水系灌其顶。(十八)能不舍离诸佛正法示现悕求。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106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