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不如无事(好事不如无事下联)

好事不如无事
有一次,赵州从谂提起一句禅话道:“佛是烦恼,烦恼是佛。”
学僧不解,因而纷纷要求赵州解释。学僧们问道:“不知佛在为谁烦恼呢?”赵州从谂回答说:“为一切众生烦恼!”
学僧再进一步问道:“如何可以免除这些烦恼呢?”赵州从谂严肃地责怪学僧说:“免除烦恼做什么?”
又有一次,赵州从谂禅师看到弟子文偃在礼佛,便用拐杖打了一下,问道:“你在做什么?”文偃回答说:“我在礼佛啊!”
赵州从谂斥责道:“佛是用来礼的吗?”文偃道:“礼佛也是好事。”从谂回答:“好事不如无事!”
林清玄在《心无挂碍,无有恐惧》中写到:
朋友来喝茶聊天,问我说:“你觉得什么样的生活最好?”我说:“无事最可贵。”朋友不明其意,说:“既然无事最可贵,又何必忙着写文章、读书、讲演呢?”
这倒使我沉吟了, 无事并不是不做事、不生活,而是做事与生活都没有牵挂,也没有变生肘腋、措手不及的事情发生 。
我把茶倒满,闻到今年春茶的香气,深呼吸,让茶香清洗我的胸腔,我说:“能这样无事喝一杯茶,真是人生里幸福的事呀!”
朋友终于懂了,微笑着喝茶,那专注的神情,使我感到无事的欢喜。
沩山灵佑禅师曾把悟道的人称为“无事人”:“夫道人之心,质直无伪、无背、无面、无妄诈心行,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无委曲,亦不闭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譬如秋水澄明,清净无为,澹泞无碍,唤他作道人,亦名无事之人。”
《菜根谭》曰:“ 忽睹天际彩云,常疑好事皆虚事;再观山中闲木,方言闲人是福人。 ”
一位囚犯被关在牢里,埋怨房子小。有一天,一只苍蝇飞进房里,他就去扑捕。飞东抓东,飞西捕西,还是没有抓到。方醒悟到原来他的房间竟然这么大,连一只苍蝇也抓不着 ,“ 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 ”。
白朴《水调歌头》:北风下庭绿,客鬓入霜华。回首北望乡国,双泪落清笳。天地悠悠逆旅,岁月匆匆过客,吾也岂瓠瓜。四海有知己,何地不为家。 五溪鱼,千里菜,九江茶。从他造物留住,办作老生涯。不愿酒中有圣, 但愿心头无事,高枕卧烟霞。 晚节忆吹箫,篱菊渐开花。
我们要学习曾国藩,无事时整齐严肃,心如止水;应事时专一不杂,心无旁物。
吕坤《呻吟语》曰:“ 果决人似忙,心中常有余闲;因循人似闲,心中常有余累。君子应事接物,常赢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便好,若应酬时劳扰,不应酬时牵挂,极是吃累底。 ”
那些做事果断有主见的人,看似忙碌,其实心中常常十分轻松、悠闲;那些做事优柔寡断的人,看似清闲,其实心中一刻也不得轻松。君子处事待人,应当时常保持内心清净,从容不迫,要使头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如果在应酬时忙个不停,事情过后还一直昼思夜想,放心不下,那样实在活得太累。
生活在这个世界,看破红尘好吗?看破红尘有什么好处?
"看破红尘"指一个人在认识到世事无常,人生皆苦的道理后,放下对欲望的追求和执着,对世俗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富贵贫穷等"外相"都能淡然面对,明白这些"外相"到头来都是虚幻的,并做到不牵挂,达到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1.佛法千言万语,总归一句是:看破、放下。
2.佛法的修学是: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
3.真理真相搞清楚,叫看破;做事圆圆满满,心里干干净净,叫放下。
4.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
5.看得破、放得下,才能入佛法之门;只要能看破放下,就能很快地契入佛法。
6.能“看得破、放得下”,你才能享受到真正的自在快乐;你没有“看破放下”,怎么能享受到那种自在快乐?
7.看破、放下、布施这六个字,是学佛的根基;只要勤修布施,身心一切都舍掉,就能做到看破、放下。
8.看破是心不颠倒;放下是心不贪恋。
9.“与人无争,于世无求”,就是看破、放下;一天到晚批评别人,不知道检点自己,这就是“看不破、放不下”。
10.平常对生死这关一定要看淡,对于世缘要看淡,决定不能留恋;能见所见,都不是真实,只要放下,即能脱离生死。
11.对于世间事得过且过,不要认真,心地就清凉自在;凡事看淡,愈淡薄愈自在。
12.觉悟人生是无常、无我、苦、空,你就会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13.学佛,要从“放下”开始;先放下见思烦恼,再放下尘沙烦恼,最后放下根本无明。
14.见思烦恼是执著;尘沙烦恼是分别;根本无明是妄想。
15.没有放下分别是苦,没有放下执著是难;放下就觉悟、放下就证果、放下就得大自在。
16.在日常生活里面,分别、执着要淡薄,看得淡薄就是看破。
17.真看破了,立刻就放下,为什么?事实真相他彻底明了了,决定不会有分别执着妄想;如果还有分别执着妄想,换句话说,他还是没看破。
18.放下一切,菩提心就现前;放下一切,才能见到事实真相。
19.把世缘、世法、佛法统统放下,才是真信。
20.大乘以“自度度他”为本,“自度度他”以六度为本;佛法讲“自度度他”,放下是“自度度他”。
21.放下悭贪是布施。
22.放下恶业是持戒。
23.放下懈怠是精进。
24.放下嗔恚是忍辱。
25.放下散乱是禅定。
26.放下愚痴是般若。
27.修行人要“善用其心”,用什么心?用菩提心。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要用这个心。
28.放下虚伪是真诚。
29.放下污染是清净。
30.放下傲慢是平等。
31.放下愚痴是正觉。
32.放下自私是慈悲。
33.佛菩萨教导我们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嗔痴慢、五欲六尘的享受,而不是什么事都放下。
34.放下不是不干,干而心不染,是自在三昧。
35.名利害人,五欲六尘害人,必须要彻底放下。真正的快乐,是放下欲望;样样放得下,心开意解,就能消灾免难。
36.事情做得比别人还要积极、还要好,而心地清净、丝毫不染著,这就是放下,这就是菩萨行。
37.净宗古大德常讲“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正念就是阿弥陀佛。修净土的人,要常常想到“死”字,以提醒自己放下万缘,一心念佛。
38.这个世间一切事物要看破,不要认真;“太认真”是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大的障碍。
39.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假的,所以一定要放下,一定要舍弃;如果你真正明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给诸位说,放下是太容易了!
40.真正难是看破难,放下很容易!看不破,实在讲就是放不下,放不下就是因为看不破。
41.能够在一切法里头看破放下了,像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真法界就在现前。一切都看破放下,你马上就成佛作祖。
42.多念念《金刚经》的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就会觉悟。
43.觉悟整个人生是梦,梦里还争什么?梦里还有什么得失?梦里还有什么放不下?梦里还有什么看不破?
44.佛经里常常教我们作“如梦如幻”想。人生如梦,真的是这样子!
45.在梦境里面,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华严》四无碍法界,不思议解脱的境界,觉了就是这样子。
46.觉悟人生如过客,世间如旅舍,是真正的福报,真正的清凉自在!
47.要看破,要放下,永远做个无事的人!心里没有事,身也没有事,你说多快乐!
48.好事不如无事,无事才快乐,我是把我一生怎样幸福快乐的秘诀,都传授给你们!你们如果要能够照办,一定快乐,一定幸福!
看破:明了世间无常,一切法了不可得。放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
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嗔痴慢。放下不是把工作放下,不是把责任
放下,是把心里的妄念放下,烦恼、忧虑、牵挂放下。
“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无。”是什么意思?
山魈木客说的很对。
这个我理解是不要求现在马上就有的好处,不如不要这些好处踏踏实实的下功夫。或者理解为应该韬光养晦,因为你家庭前长了棵瑞草,这其实是招来忌妒或觊觎,这是危险的事。庭前不如屋内,外在不如内在。眼下的利益还是考虑考虑再上手,长远打算最合适,这大概就所谓好事不如无了。
禹音禅宗:好事不如无事
在赵州(今河北赵县)有一位高僧叫从谂禅师。他年幼时性格孤僻不合群,厌烦世俗之乐,稍大些就离开父母,到龙兴寺落发出家。
有一次,从谂禅师提起一句禅话道:“佛是烦恼,烦恼是佛。”学僧们非常不理解,因而纷纷向从谂禅师求解,学僧们问道:“不知佛在为谁烦恼?”从谂回答道:“为一切众生烦恼!”学僧们又追问道:“怎么才能免除这些烦恼呢?”
从谂非常严肃地责问学僧们道:“免除烦恼做什么?”又有一次,从谂禅师见他的弟子文偃在礼佛,就用柱杖点了他一下,问道:“你在做什么?”文偃答道:“礼佛!”从谂斥责道:“佛是用来礼的吗?”
文偃道:“礼佛也是好事。”从谂道:“好事不如无事。”烦恼是佛,佛是烦恼,佛菩萨是真有烦恼吗?不是的!佛菩萨是为一切众生而烦恼。
无论是行化苦海的观音,还是降诞娑婆的佛陀,甚至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地藏菩萨,他们佛菩萨悲悯众生,苦心修行,免除众生的烦恼,又是为了什么呢?礼佛虽然是件好事,但却不要执着此“好事”——功德,无事才是真正的好事。
品禹音儿童国学,赏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儿童国学第一品牌!更多资讯请关注“禹音儿童国学”微信公众号。
“便宜勿再往,好事不如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便宜勿再往:
拣了便宜的事情,不要再去做第二次,否则就要吃亏。你拣了便宜,别人就受到损失,就要改过。你再去按同样的方法去赚便宜,人家肯定要狠狠地惩罚你一下。呵呵。
好事不如无:
本来是好事,但是正是由于是好事,就容易给人以幻想,还想机械地模仿着去做,但时过境迁,随着时间、人世的变化,结果吃了更大的亏。所以说,好事不如无。
历史上的长平之战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阏于之战,赵奢胜之好险,如果不是许历提醒他"厚集兵阵,并占据北山制高点"只凭两军面对面硬拼猛打,"勇者杀勇斗狠,赵军是秦军的对手吗?我看赵奢必败.所以这次大战不过是赵奢捡了一个大便宜.后来赵括亦想学习其父亲,勇者向前冲啊,这个便宜也就没有了.而引来长平大败.所以阏于之战这个便宜不如不捡.
如事不如无:阏于之战对赵国来说是一件好事,不过这个好事不如没有的好.赵奢胜,赵括起;如果赵奢败,赵括必不起.以一阏于小胜而引来长平大败,这种卖买划算吗?
==================
个人理解。
庭前生瑞草 好事不如无什么意思
“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无”意思是庭院生长出吉祥的草,会招来人们纷纷观看,这样的好事还不如没有好。该语句出自《增广贤文》,这句话体现了福祸相依的观点,瑞草虽然被认为是好的象征,是吉祥的含义,但是总是会在招来好的事的同时伴随着有坏的。
《增广贤文》为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
《增广贤文》集结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从表面上看似乎杂乱无章,但只要认真通读全书,不难发现有其内在的逻辑。该书对人性的认识以儒家荀子“性恶论”思想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会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111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