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如何破见惑(怎样破除见思烦恼)

学佛百科2023-03-1389

什么是见惑、思惑、尘沙惑?断后人会变成如何?南无观世音菩萨

(固执自身的恶见等,以为最胜)、戒禁取见(固执不合理的禁戒等,以为最胜)。五钝使就是贪、嗔、痴、慢、疑五种。利使好像刀口,钝使好像刀背,利使的造业,是与钝使分不开的。所以修行到了小乘见道位,这利、钝十使(五见与“疑”,叫作“亲迷之惑”;依于五见等所起的贪、痴、慢,叫“疏迷之惑”)便同时断尽。因为这十使

是见道位中所断之惑,故简称“见惑”。至于依于妄情而贪着一切可爱之境等的真正三毒——贪、嗔、痴和慢,是小乘修道位进一步思维与修习真理,渐断的惑,简称“思惑”。“见思惑”是粗惑,叫“烦恼障”,能招致三界内的分段生死。“尘沙惑”和“无明惑”是细惑,叫“所知障”,能招致三界外的变易生死,又前三种也叫枝末无明,后一种也叫根本无明。

“见惑”有五个,是思想上,学问上,观念上的问题;就是“身见”、“边见”、“见取见”、“邪见”、“戒禁取见”。许多宗教家、哲学家、大学问家,都脱不了见惑的范围;或者落在身见,或者落在边见,思想学问愈高的人,这个五见愈厉害。邪见、戒禁取见,多数是属于宗教信仰方面的,认为非这样不可,初一十五非拜拜不可,否则就犯戒了。有些教一定要吃什么东西才行,这些都属于戒禁取见。见取见是说自己的心得修养,譬如有人打坐修行有了境界,或者见光了,认为这个光才是道,你没有得到光就没有道,这就落在见取见上,都是思想观念的问题。

“思惑”也有五个,就是贪、嗔、痴、慢、疑,这也是人性,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什么是贪?贪名、贪利、贪感情、放不下,贪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属于贪。“尘沙惑”是最细微的烦恼。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破,完全破除彻底干净了,这个人就叫做佛!

南无阿弥陀佛,断见惑、思惑是什么意思?

惑,为烦恼之别称。即依有漏道、无漏道之力断除烦恼,便惑障不生起。又作断结(结使,为烦恼之异名)、断障、离染。由无间道能断除烦恼,由解脱道能证得涅盘(菩提)之真理,两者合称为断惑证理,略称为断证。 部派佛教系以断尽烦恼,悟得阿罗汉果为目的,故于‘见道’断除思想上之错误、知识上之迷惑(即迷理惑,或称见惑);于‘修道’断除人性根本属于情意之恶德(即迷事惑,或称修惑)。因见惑能在短期内速断,修惑则须长期修行始能次第断除,故断见惑称为顿断,断修惑称为渐断。 断烦恼有两种,一为圣者生起无漏智,彻底断除烦恼之种子,使不再生起,此称无漏断或毕竟断;一为凡夫修有漏之六行观,相对观上地与下地,而断下地之烦恼,或压抑烦恼之现行,此称有漏断或损伏断。又依俱舍论卷二十一载,所有存在之事物(十八界),由断惑可分为三断,其以见道断者,称为见所断,又作见道所断、见断;以修道断者,称为修所断,又作修道所断、修断;如无漏法亦可不断者,称为非所断,又作非断、不断。 如何断烦恼,有四种情形,此谓断惑四因。其中,前三者系断见惑之因,后者系断修惑之因。见惑有苦、集、灭、道等四谛所断之别,其四谛亦各有二类,苦、集二谛下有自界缘惑、他界缘惑二者,灭、道二谛下有有漏缘惑、无漏缘惑二者。表解如左。 (一)遍知断,即断除见惑中之苦、集二谛下之自界缘惑与灭、道二谛下之无漏缘惑;自界缘惑系仅以自己所住之境界为对象而起之惑,无漏缘惑则为以无漏法之灭、道二谛为对象所起之惑。此二惑均为迷于四谛理之惑,故若遍知各所缘(所迷之对象)之理,则惑即可断除。例如苦谛下之惑,由遍知苦谛之理而断;集谛下之惑,由遍知集谛之理而断。(二)能缘断,即断除苦、集二谛下之他界缘惑。例如在欲界者,以色界等为对象而起惑,为他界缘惑。他界缘之惑为自界缘惑 之所缘,故断能缘之自界缘惑,则所缘之他界缘惑自亦断除。(三)所缘断,即断除灭、道二谛下之有漏缘惑。有漏缘惑以无漏缘之惑为所缘,故断所缘之无漏缘惑,能缘之有漏缘惑亦自然断除。(四)对治断,即指修惑唯以对治道断除之。在九地各九品之中,上上品之惑以下下品之道能对治,下下品之惑以上上品之道能对治。 断惑依其性质,复分为二断:(一)自性断,即如烦恼本身,其性质染污者,若自体不再起,则能自然断除。(二)缘缚断,又作所缘断、离缚断。如有漏善或色法等,由于成为其烦恼之对象,而为烦恼所束缚,故并非断其自体,而系断除能缘能缚之烦恼,始得解脱。 大乘唯识宗主张,依邪师、邪教、邪思惟而起之分别起烦恼,为见所断;与生俱来之烦恼,即俱生起之烦恼,为修所断。断除见所断烦恼之种子,为初地入见道时;断除修所断烦恼之种子,则为金刚喻定时。 总言之,俱舍宗承认有漏智能断惑,但经部、唯识宗则主张有漏智仅能制伏烦恼现行,而不能断其种子。因此,俱舍宗主张有漏、无漏之无间道皆能断惑,称为断道;相对于此,唯识宗主张加行智与有漏道是伏道,并非断道,但根本智、后得智与无漏道是伏道亦是断道(断道为对治道,即断烦恼之道)。成唯识论卷八并提出自性断、离缚断、不生断等三断说,依次能断除染污、有漏善与无覆无记、诸恶趣与无想定。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五则举出四断说,即自性断、相应断(指其自体虽非染污,但因与烦恼相应而成为染污之有漏八识等,一旦断除相应之烦恼时,即可从烦恼之系缚中解脱)、缘缚断与不生断。 此外,三论、华严、天台等宗主张,所有存在之真相为觉悟之本体,虽言断烦恼,但毕竟仍是无断。密教则认为显教之断惑,乃视一切烦恼为过患(祸害),藉修道而以始觉之智断除之,此为过患断;密教之断惑则视烦恼与本觉之德无二,故悟其本无(本来即无)即为断烦恼,称为功德断。〔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一、卷五十三、俱舍论卷十六、卷二十五、顺正理论卷六、成唯识论卷十、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四、卷五十九、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九、大乘义章卷九〕

思惑是什么?贪、嗔、痴、慢、疑、恶见,生生世世累积的习气,俱生烦恼。合起来这是四住,见叫一住,思里面有欲界、色界、无色界,这四住了,合起来是烦恼障,通常我们也称为见思烦恼。

小乘修行次第 见惑

        佛学分成大乘和小乘,严格的讲,小乘里头又分两个:一个是声闻,一个是缘觉也叫独觉。像阿难、须菩提等,在佛的弟子里也只能算是声闻,再高一点就是独觉佛,独觉佛又叫做辟支佛,辟支是梵音。独觉就算生在没有佛没有文化,甚至没有佛教的世界,他自己也能开悟;虽不算大彻大悟,可是还是做了一个了不起的超现实的圣人,这个就是缘觉,仍属于小乘。

        所谓小乘,目的是先求自了,先跳出世界,避免入世。小乘又分四果罗汉,是果位。初果罗汉叫须陀洹,二果罗汉叫斯陀含,这都是梵文译音。三果罗汉叫阿那含,四果罗汉叫阿罗汉。罗汉不一定是出家人,无论在家出家,修行到一定的程度,都可以成罗汉。

        如何能够修到四果?必须能够断掉见惑、思惑。“见惑”有五个,是思想上,学问上,观念上的问题;就是“身见”、“边            见”、“见取见”、“邪见”、“戒禁取见”。五见又名五恶见,是障碍成就佛道的五种不正确的思想观念。

        何谓身见?就是执著五蕴假和合之身为实有。所谓“身见”就是指总爱惜这个身体,老是想滋养这个身体,练这个身体。所以现在许多气功外道,所做所为就是一种邪见,也叫做身见,是见惑。爱恋这个身体,比如很多妇女就是如此,起心动念都不离她的身体,因为她非常喜欢这个身体,觉得很美、很招人喜欢,整天琢磨着如何打扮自己……这就属于身见。

        何谓边见?是偏于一边的恶见。譬如有些人以为人死之后投胎仍是为人,猪马牛羊死后,投胎转世仍是猪马牛羊,这就叫做常见。又譬如有些人以为人死之后一切都归于无;人死如灯灭,这叫做断见。这种执断执常的错误见解,都偏一边,故名边见。

        何谓邪见?就是邪而不正的见解,如谤无因果,有轮回生死却言无轮回生死,坏诸善事等。

        何谓见取见?见取见是说自己的心得休养,譬如有人打坐修行有了境界,惑者见光了,认为这个光才是道,你没有得到光就没有道,这就落在见取见上。

        何谓戒禁取见?就是执行或受持邪戒,错以为是正戒。认为非这样不可,初一十五非拜拜不可,否则就犯戒了。有些教一定要吃什么东西才行,这些都属于戒禁取见。都是思想观念的问题。

什么叫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见惑,二惑之一,见道所断惑(梵 darśana-mārga-prahātavyānuśaya)之略称(又作见烦恼、见障、见一处住地),指在见道时所断灭之惑。与此相对,修道时所断灭之惑,则称修惑(或思惑)。

尘沙惑:迷于界内外恒沙尘数法所起之惑障,称尘沙惑。二乘断除见思惑后,易着于空观而未能进一步了知众生之尘沙惑,及对治教化法,故此惑又称着空惑,致妨碍出假利生,化度众生。此惑为二乘趋入菩萨间所断,又称别惑,但通于界内外,须假观破之。

“无明烦恼”又叫“无明惑”,是佛教用语。无明烦恼是根本烦恼,能障蔽中道实相的道理,菩萨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无明断尽,就成佛。

扩展资料

见惑有五种: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天台宗人把一切迷事、迷理的妄惑归纳作三类: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总称“三惑”。因为其三惑融于一心,故又称一心三惑。

见思惑,为见惑和思惑的并称,也称通惑。包括意根对法尘所起的各种邪见,以及其迷恋于现在事理的烦恼。尘沙惑,为迷惑于界内外恒沙尘数所起的各种惑障,与无明惑合称别惑。无明惑,又称无明,即迷惑于中道第一义谛的烦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见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无明烦恼

如何断我见、破见惑?——分享《金刚般若研习报告》131

这几句话很重要。所以世尊在入灭之前,最后的遗教有四依法,我们后学之人决定不能够忘掉。四依法:第一个是「依义不依语」。这里面就有这个意思在,如果是依语,后来结集成经典,文字是语言的符号,语不必依;换句话说,文字也可以不必依。要依什么?依它的意思,那就对了。意思要正确,言语、文字不要紧,如果执着在言语文字上,可麻烦了。你看这里断,怎么个断法?断不掉的。不能断的,为什么不能断?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自性变成的相分,相断了,性也就没有,性就灭掉,哪有这个道理!性永远不生不灭,所以相是不会断的。相虽然不断,它会变,相会变,因为相会变,所以佛教给我们要生心;因为相剎那不住,剎那不停的在变,它不是永远存在的,所以佛教给我们无住。无住生心都是因为相是剎那不住在变化,佛教给我们这个修行的纲领,与事实真相完全相应,是这么个道理,这是诸位同修必须要搞清楚的。 【云何能破】破跟转是一个意思,诸位要记住,我们讲转大家好懂,讲破跟断难懂,讲转好懂。怎么个转法?开解而已。一定要明了事实真相,就转了,念头就转。为什么一般人转不过来?断不了?他不了解事实真相,他转不过来。一般人对于世间五欲六尘贪恋,情执放不下。为什么他不肯放下?他以为是真的,他以为他自己真得到,以为这个身是真的,我真的能得到,把身心一切万物都以为是真实的。如果果然是真实的,你在这里面怎么起贪心,释迦牟尼佛点头,对!你说得很对,那真有,你真得到;如果真相完全是一场空,你在这里头起这种心,想贪得的话,佛看了摇头,因为你根本没有得到,完全是个妄想。所以本经讲「三心不可得」,用意很深。三心不可得,就是你能得的是空的;又说「一切法是缘生」,给你说缘生就是一切法是假的,不可得。由此可知,能得跟所得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你要是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试问问你应不应该放下?当然放下,再也不打妄想了。稍稍还有一点贪着放不下,真相没搞清楚。放下不难,搞清楚难。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个真的不难。事实真相搞清楚,难!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为我们讲经说法,就是把事实真相讲清楚,让我们了解,让我们明白,我们自然就放下。这一放下,就是菩萨,就是佛。 【断我见,并无别法,唯在彻底明理。】把道理搞清楚。 【亦即彻底开解】我们佛家讲开悟,了解事实真相。 【而见到宇宙人生之事实真相而已】佛门的经典非常丰富。古人读书有所谓一部《二十四史》不知道从何读起。这一部《二十四史》,实在讲分量并不是很大,跟佛家的《大藏经》一比,小巫见大巫。佛法浩如烟海,从哪里着手?因此学佛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抓到纲领。这一部《大藏经》,或者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内容究竟是什么?他说了四十九年,到底说了什么?我们要抓纲,一句话就把它说明。世尊四十九年所说,无非是宇宙人生真相而已,这样我们对于整个佛法就明白了,这是我们用现代话来说。在《般若经》里面,世尊所说的是诸法实相,诸法,我们今天讲宇宙人生包括了,实相就是真相;佛所讲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已。 【众生处处执着,放不下。由其不知四大五蕴,以及一切法皆是缘生,如幻如化。云何可执,执之何益。】 《般若经》上,不厌其烦、多次重复,为我们说明这个事实。为什么要说那么多遍?说一遍你没有留意、没注意到,遍数说多了,你注意到,这是教学方法的善巧。我们将《华严经》「入法界品」念一遍,这个一般讲是《四十华严》,四十卷,从头到尾一遍看过去,大概其他的经文句子记不得,对于善财童子请教善知识的话一定记得很清楚。为什么?五十三参每参访一个他就重复一遍,他重复了五十三遍。别的句子记不得,这个一定记得很熟。见到善知识一定是顶礼三拜、右绕三匝,然后合掌白言:我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知道怎样修菩萨道,不知道怎样修菩萨行。这个句子因为重复几十遍,你马上就记得很清楚。这个「无住生心」在《大般若》里头,不晓得重复多少遍,重复几百遍,就是让你有很深刻的印象。印象深刻,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常常会想起,想起这个这就叫观照。提起了警觉,不必再执着,是假的,不要再认真,不要再执着。你印象太深刻。 四大五蕴包括一切万法。动物形成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物质,一部分是精神。物质的部分就是色法。五蕴:色、受、想、行、识。色身,色是指物质;精神这一部分,就是心理的作用,有受、想、行、识,就包括所有的有情众生。无情的植物跟矿物,它没有受想行识,它只有色,色就是四大。由此可知,一切万法都出不了四大五蕴这个范围。所以四大五蕴就是一切法,这些一切法是缘生的。缘是无量因缘,这世尊在《华严经》上为我们说的,无量因缘。既然是缘生,就没有自体。缘,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条件。无量因缘就是无量的条件,非常复杂。如果你要是稍稍能够有一点体验的话,我们一个人的身体,以及我们的心意识这些念头,跟外面大宇宙,尽虚空遍法界依正庄严,它的复杂程度刚好成正比例。宇宙多么复杂,我们这个身心就多么复杂,不会说它比我们更复杂,没有这个道理。我们的复杂程度不比它少,它的复杂程度不比我们多,恰恰好。这一个身、这一个妄念,就是一个大宇宙,无二无别。它是缘生的,缘生之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如幻如化,不是真的。没有真东西在里面,一样都不真实,你何必去执着它?你执着它,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利益?凡是有坚固执着的,对于事实真相是一无所知。了解事实真相,生活快乐,顺境快乐,逆境还快乐。在西方极乐世界快乐,在阿鼻地狱也快乐。地藏菩萨在阿鼻地狱度众生,一点都不辛苦,快乐得很!这是真的。为什么?因为菩萨晓得一切法皆是缘生,「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他很快乐。众生的执着,执着愈重,堕落得就愈下。所以地狱众生那个执着是最坚固的、最难破的,他执着稍微轻一点,他就升一级,就升到饿鬼道;再轻一点就变成畜生道;畜生道再轻一点,牠就可以到人道来。六道里什么回事情?就是执着的浅深而已!天人的执着比我们轻,像畜生饿鬼的执着比我们严重,就这么个道理。如果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培养执着,培养妄想,那就完了,就下去了,往下去。一定要觉悟!真正觉悟,说老实话只有佛法。这是断我见。我见确确实实是妄想,妄想就是无明。一切众生不起念则已,一起念,第一个念一定是我,不能说起念里头没有我,没有这个道理。「我」是一个根本的妄念,根本无明。我们大家在座的同修,我想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你在作梦的时候,梦中有没有我?一定有我,不会做一个梦,梦里没有我,一定有我,没有我也就没有梦,没有我什么麻烦都没有。所有一切麻烦都是我来的,就是这个根本无明,无始的妄想。这个东西是真心变现的,它相虽然是妄的,它体是真的,体是永远不变的,相是千变万化,剎那剎那不住的在变。我们今天看的这个现象,今天看这个样子,昨天它也是这个样子,好像没有什么变化,其实不晓得经过多少变化。我们看的样子好像没有变,是这个相的相续相,前面这个相是这个样子,变一个相,还是这个样子,跟这个很相似,我们看的是相续相,是延续的相,绝对不是一个相,相不能存在,所谓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那是真正的样子,这是真相。由此可知,相会变,不会灭,所以佛教给我们无住生心。由此可知,经上所讲的断,实际上是转变。我们断烦恼,烦恼是迷、是执着,转烦恼为菩提,菩提是觉、是不迷;把它转过来,对那边来讲是断,其实是转过来。转生死为涅盘,转凡成圣。诸位要晓得,真正的意思是讲转变,不是真的断,决定断不了。此地讲破之而已,是破妄想、破执着,是这个意思,都是转的意思。 【若能于一切法不执,则我见自化,此真破见惑之金刚也。故曰,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前面说过,一定要顾名思义。怎么样受持《金刚般若》?听到这个名,看到这个名,就要想到世尊在这里面所讲的道理,教给我们修行的原理原则,马上就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你工作上,应用在你处世待人方面,全都用上,这叫做奉持,真正的依教奉行。知道一切法的真相,然后你就不会执着,我见自化,不必破,自然他就不执着,自然就没有,哪来的我见?哪来的我相?我见、我相都没有。

佛学中的“见惑”和“思惑”

若是粗略而说,

见惑,乃至指对于五阴十八界等自我身心,误认为是真实常驻的,因此于五阴身心作真我想,真实不坏想,这就是我见(身见),由我见会引生常见与断见等边见,而戒禁取见、疑见也会跟著伴随而有,因为一旦有我见,就会对于真正解脱戒无法真实了知,也对于断除我见之法有所疑,而有了我见,会因我而起斗争,起见取见,而我见更会引发无量无边的邪见,譬如认为有造物主创造一切,或认为虚空中有一胜义能量,能出生万法,或认为四大微粒是出生一切的根本因等等,种种虚妄想由我见而生。

思惑,则是认取了五阴自我为真实有以后,坚固的执著不舍,对于五阴身:色、受、想、行、识,宝爱不舍,就是思惑,或称我执。

因此若欲断除见思惑,一般先断见惑,因为见惑较粗,容易断,只需如理作意观察五阴自我虚妄不实,能够接受自我身心永灭的境界,能接受自我虚妄,否定自我真实,就能断除五阴真实的我见,但是除了此必要条件外,还必须信受佛语,五阴之背后,有常驻不坏的涅盘本际,否则一定会有所恐惧而畏惧落入断灭空,而至于是否要亲证这个涅盘本际--真心,就看学人是否要发起菩萨心,而修菩萨道--成佛之道,否则只单修阿含解脱法,是无法亲证万法之根源--真心、亦名入胎识,亦名如来藏,亦名涅盘本际。

而断见惑,也就相当于小乘解脱果--初果,至于四圣谛、八正道等法,是用来帮助行者断除我见、我执之行门,毕竟要断除见惑,最关键还是在于是否认清五阴的虚妄,对于五阴的内涵是否全部都如实了知而无遗漏,对于五阴必须有什么缘作所依才能出生也都必须现观清楚,才不会落入到五阴中的某一阴。因此,

接著更详细解说见惑--五阴十八界的内涵:

五阴包含色、受、想、行、识,这五阴之所以称为阴,因为这些法会障碍众生,让众生以为五阴真实有,而坚固执著五阴常驻不灭的我见、邪见,所以障人见道。而现在对于五阴的内涵,能够如实知者,实在少有了,今后学略说如下,而为了让大众清楚了解意涵,后学就直接以现代的名词来解说搭配佛经的用词,以免大众读之不懂:

色阴: 顾名思义,就是有形有色有色相之法,包含了五色根与六尘,

五色根包含内五根与外五根,外五根则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也就是可以直接从外面看到的有色之根。而内五根最主要是指大脑,现在医学已经证实了,眼球接触光所投射的影尘之后,会藉由眼视神经传递到大脑视觉区域,这个区域就是内眼根,同理:内耳根、内鼻根、内舌根、内申根也是如此,都在大脑中的某个特定区域,因为这些器官是用于接触外界讯息,离开这些器官,也不会有可以接触影像、声音的受器了,因此称为根。

六尘则包含了色、声、香、味、触、法。用现代化来解说,就是所见的形色、表色,所听的声音、所嗅的气味,所尝的味道,所触的触感,以及所觉知一切五感、世间一切法的韵味。譬如眼见色时,其实只有显色,也就是颜色而已,而我们要更深入的了知,必须有这个色尘的形色(动作、行来去止之韵味),表色(所见之物代表的意涵),以及无表色(譬如气质、隐喻之意),而其馀五尘与法尘关系也是如此。除此之外,法尘也包含定境。

以上所说色阴,都是可以现前观察到的法,而不是凭空玄想,行者如理去观察自身的色阴,便可以渐渐清楚色阴的功能差别。而色阴并非常驻不坏之法,五色根不管是内外,都是此世才出生,依于本识入胎识执持往昔业种,而入胎才有此世的色根,而正常的五色根也是等到入胎后好几个月,才渐渐形成,因此故知五色根虚妄,而六尘境界,也都是依于五色根而显,必须由本识入胎识执持色根,接触了外境五尘,才会在内五根大脑中,显现我们所知悉的六尘境界,因此六尘当然更是虚妄之法,行者确认色阴的内涵之后,在去思维色阴缘起的虚妄,就可断除色阴我见了。

接著说识阴:

识阴则是由五色根形成以后,由根与尘相触的处所,才会出生识阴,识阴包含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六识都是依于六根触六尘为缘,才能在根与尘相触的处所出生,不是本来就存在的真实法,然而识阴的内涵,一向是学人所容易误会搞错的地方。

识阴,其实就是我们最熟悉的觉知心,也就是这念清楚分明知道的心,当眼根触色尘,眼识就出生了,接著就对于色尘出生种种了知性--见性(不是明心见性的佛性),乃至耳对声,出生了耳识,耳识在接触了声尘,闻性就出生了,其馀嗅、尝、触、觉知性也是都如此,换句话说,我们平时生活中,对境了了分明的心,其实就是识阴六识--觉知心了。这也是学人最难断除我见的地方,因为一般人,甚至佛法大师都是把清楚分明的一念当成是真实心,而不知道这一念心,前念已过、后念接著出生,刹那变易,不知此乃识阴。

识阴出生时,必定伴随见闻觉知性,能够清楚了知六尘,也会升起种种受,譬如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也会升起语言文字的想,乃至无语言文字的想,也会生起观察的念,也会生起觉照的念,这些功能、这些想,其实都是依附于识阴觉知心而有的受、想阴,识阴本身尚且是因为根与尘相触才能出生,那受想阴当然更是虚妄不实的法了。而行阴则是前四阴在运作的过程中,的运行现象,就是行阴,因此也包含了身行、口行、意行。

举凡色阴的动转、运作,就是身行,受与想阴的运作--觉观,就是口行,而只要识阴觉知心继续存在的当下,就是意行了。

诸位学人,只有继续存在运行,就离不开行苦,因为无常,无常就是苦,苦则无我,因此不该认此为真实法,五阴我见中,最难断除的莫过于识阴与想阴、行阴,因为众生都是一直把这个能了知、能领受的觉知心当成是自我,因此会因觉知我而难过、因觉知我而快乐,这就是众生生死流转的根本堕,而识阴必须依于此世的内五根大脑、六尘、以及意根的作意、无明业种、以及真实不坏的入胎识,才会现行运作,当然是虚妄不实的心了,修学解脱道的人,都应该对此有所了解,不应该在继续把握自己、把握住清楚分明的念了,这些都是与识阴相应的行、造作,继续造作来世后有的苦,因为只要继续宝爱识阴觉知心,只要对于觉知心自我仍然喜悦、宝爱,就会造作后有的种子,让来世的五色根、六尘继续出生,来世的识阴觉知心继续出生,然后领受生老病死,以及无量无边的忧悲苦恼。

所以要断除我见,必须深入观察识阴觉知心的虚妄,亲自去确认识阴觉知心必须依于此世的内五根大脑、意根、六尘等为缘才能出生运作。

而识阴觉知心于眠熟无梦、昏迷闷绝、正死亡位时,必定断灭,这些都是可以由行者自己检验体认,确认识阴虚妄、无常、所以是苦,就必须靠自己去观察体验了。

见惑的断除,则是观察此五阴,特别是识阴的虚妄无常,当然前提也必须对于内涵如实了知,则此生要断见惑,不难矣。

然而思惑的断除,则是见惑的断除后,在见道后起修,努力修断对于五阴的执著。因为纵然确认五阴虚妄无常以后,见惑虽然断了,但是心中对于五阴自我的执著还是在的,必须透过见道后,在继续深入的观行,才有办法断除。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123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