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无生四谛(无生无灭什么意思)

学佛百科2023-03-1385

五种菩提心怎么理解

云何是五种菩提?

答曰:一者、柔顺忍;二者、无生忍及三种菩提;于三菩提中,过二而住第三菩提。复有五菩提:一者、名发心菩提,于无量生死中发心,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为菩提,此因中说果;二者、名伏心菩提,折诸烦恼,降伏其心,行诸波罗蜜;三者、名明心菩提,观三世诸法本末总相、别相,分别筹量,得诸法实相,毕竟清净,所谓般若波罗蜜相;四者、名出到菩提,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故,亦不著般若波罗蜜,灭一切烦恼,见一切十方诸佛,得无生法忍,出三界,到萨婆若;五者、名无上菩提,坐道场断烦恼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等五菩提义,余诸贤圣断结义,如先说。

“五种菩提”是《大品般若经?无生品》中提到的,但该经只是提到五种菩提,并没有具体的名字。《大智度论》是解释《大品般若经》的,所以给出了两个解释。

一是指顺忍、无生法忍、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大乘菩提五种。忍是认可义,也可看做是智慧的别名,菩提的意思是“觉”。顺忍可以理解为随顺于觉悟的智慧,无生法忍是深刻认识到一切法,包括菩提也是无生的智慧。后三菩提,是代表三乘所证得的不同觉悟。由于当代《道次第论》广泛地流行,以至于很多人一听到菩提或菩提心,就以为只有大乘的才叫菩提或菩提心,其实汉地过去的译著或注疏多是说三种菩提,小乘也可以发菩提心的哦!只不过其所希望的是所有的人都证得小乘的智慧觉悟。如天台宗就是以实相慧发慈悲四弘誓愿为发菩提心,依不同的判教发心也就有了四种区别。虽然慈悲誓愿似乎都一样,但由于在实相慧上的差别,依生灭四谛,无生四谛,无量四谛,无作四谛而分别成立藏通别圆四类菩提心。

二是把五菩提解释成,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无上菩提。

具体的意思,《大智度论》中已经给出。但古德配合菩萨修行的阶段,即有三种不同的解释。

1、发心菩提在种性前善趣位中,以此在于无量生死求菩提故。

伏心在于种性解行,以此位中伏忍摄故。

明心菩提者,在于初地乃至六地,以此诸地得无我智破诸法故。

出到在于七地已上乃至十地,以七地上出离情相到无生忍故名出到;又七地上得方便智不着有无,能出三界到菩提,故名为出到。

无上菩提在于佛果。

2、发心菩提在于地前,以此发心求出道故。

伏心在于初二三地,以此三地修世间行伏烦恼故。

明心在四地五地六地,以此三地同修慧明顺无生故。

后二如上。

3、发心菩提还在地前。

伏心在于初地已上乃至五地

明心菩提者在第六地。

后二同前。

需要提到的是,“菩提”和“菩提心”是两个概念,前者多是从证得的果上讲的,后者多是从因地的发心说的。从究竟的意义上来说,此五种菩提中,前四种菩提是因,后一才是果。那为什么《大智度论》中只说“发心菩提”是因中说果呢?因为伏心、明心、出到都已分证菩提。而初发心者一向未证,是故只说“发心菩提”是因中说果。

请教:释迦牟尼佛讲法的经书先后顺序及其用意

佛陀按这个顺序讲的大藏经

◎阿含部

◎本缘部

◎般若部

◎法华部·华严

◎宝积部·涅盘

想知道具体顺序你可以上百度搜“太虚图书馆”这是个佛教典籍的网站能找到你想读的经书

四谛法:

四谛法门的具体内容:

第一,苦谛:是三界内的苦果,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

三苦,一、苦苦。众生都受有地大、水大、风大、火大的四大色身。人的色身,是众苦根本,所有种种苦恼环境要逼迫此身,由这个身体去受苦。古人说:‘身是众苦之本。’又说‘吾有大患,唯吾有身,吾若无身,夫复何患。’狮子峰禅师说:‘只这色身,唯信身为苦本,纵贪世乐,示知乐是苦因。’这叫做苦苦。

二、坏苦。我们现前所受一切环境、无论是苦、是乐、都是生灭无常,虚伪不实,如梦中之境,空中之华一样,幻化非真。纵然有些环境所谓是‘乐’,可是乐不长久,乐尽悲生,又是痛苦。须知世界有成、住、坏、空,万物有生、住、易、灭,众生有生、老、病、死,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生灭败坏。这叫做坏苦。

三、行苦,即第七识行阴迁流,刹那刹那,念念生灭,时刻不停。如孔夫子,看流水时,感叹地说:‘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这就是说,行阴迁流之苦,这叫做行苦,除了人道众生具有三苦之外,欲界六欲天天人,也有三苦。色界四禅天的天人,虽然是离欲清净,没有苦苦,可是还有坏苦、行苦。无色界四空天的天人虽然修四空定,还是难免行阴迁流,念念生灭的痛苦。总之三界诸天,就是最高一层叫做非想非非想天的天人,寿命八万大劫之长。但是他们和所有的天人一样,天福一旦享尽,还要堕落下来,随业受报。经里说过:‘八万劫终是空亡,三千界悉从沦没。’又说:‘布施持戒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时箭还堕,招得来生不如意。’

从前有一位皇帝,精通佛法的行阴道理。有一次下了一道圣旨,召集全国名山古寺大德高僧,来朝晋见。许多大和尚都衣冠齐整来见皇帝,同时陛下又嘱咐侍卫人员说:等到各位高僧来到时,要他们从刀丛之下进来,而且要大振军威。就在这个时候,许多大和尚突然听到此事,大吃一惊,十分害怕,纷纷跪下。只剩下一个身穿百衲衣的老和尚,他却安然不动地从刀丛中进来朝见。皇帝问:和尚,难道你不怕死吗?答:‘我从无量劫以来,也不知受了多少生死,难道今天还怕死吗?’皇帝听了这话,非常欢喜地说:‘你知道行阴了!’这就是行阴迁流之苦啊!

什么叫做八苦呢?一、生苦。一个人一生下来就哇哇大哭苦啊苦啊。因为有风刀刮身之苦,更有许多痛苦,唯有婴儿自己知道,他是哑子吃黄连,有口说不出。二、老苦。人生在世都是由少而长,由长而老,这是发展规律。过去有位禅师说得好:‘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老病衰残。’说来真是有许多痛苦临身。老年的人,是有著深刻的体会。三、病苦。人生在世,四大不调,百病丛生,不但小病是苦,大病更苦,长年生病,真是苦中之苦,求生不得,求死不成,真是苦啊!医务工作者,更会有深刻体会。四、死苦。人生在世,有生必有死,没有一个人是生而不死的,这是自然规律,千古不变的客观事实。任你纵有千般快乐,可是无常终要到来。所谓浮生易度,岂是久居;幻质非坚,终归磨灭。人至死时,四大分散,百苦临身,无常一到,万事皆休,苦不可言。释迦牟尼佛有次问几个弟子:‘人命在几许?’有的答曰:‘人命在旦夕间。’佛说:‘不对。’又问另一个弟子,答曰:‘人命在饮食间’,佛说:‘也不对。’我们一起来想想到底人命在多少时间里呀!佛最后又问一个弟子,那人说:‘人命在呼吸间。’佛说:‘对了。’我们人的生命,实实在在是一息不来,呜呼哀哉,千秋永别,万事皆空。佛经里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佛就是要解决自己和一切众生的生老病死的苦恼,坚决出家修行。五、爱别离苦。我们人对于眷属父母、夫妻、兄弟、姐妹等都有恩爱。一旦生离死别,真是万分痛苦,所谓回天无术,代替不能,泪如雨下,心似刀割,悲伤惨痛,十分痛苦。古人说‘夫妻是缘,或善缘,或恶缘,因缘相会。儿女为债,或要债、或还债、无债不来。’我希望大家把这种道理认识清楚,自然会心安理得,离烦恼苦,得清净乐。六、冤憎会苦。我们每当看到有冤有仇的人,心中非常痛苦。特别是眷属之中的冤家对头,或憎恨不和,分也分不开,离也离不了,生活在一起触目惊心,真是痛苦。古今中外,这类事例很多。七、求不得苦。人生在世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欲境,或是财、色、名、食、睡五欲环境,都是有所希求,千求万求,求而不得,真是痛苦。譬如人们求功名显耀,反而名落孙山,求人丁兴旺,反而断子绝孙,求发财致富,反而贫穷困苦,求长寿健康,反而夭亡短命,这是所求不如意,所愿不从心,痛苦万分。八、五阴炽盛苦。这就是色、受、想、行、识五阴烦恼之火,在我们心中焚烧,我们常时感到心中郁塞、焦燥、苦闷,有口难言,说不出的痛苦。上面所讲这八种苦,都是人人亲身感受,无法避免的苦恼。三界之内的众生,尤其是人道众生,都是随业因而感受苦果,不单有三苦、八苦。其实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无量无边的苦恼。所谓‘千人千般苦,个个不相同。’各人痛苦各人当,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业报各人受,各人吃饭各人饱,说明无量诸苦,皆由人们起惑造业的结果,要知道苦的来源,须要明了集谛。

第二,集谛:是三界内的苦因,集意谓集聚,把见惑八十八使,和思惑八十一品的烦恼,统统集聚起来而成业因,随业感报,所以招感苦谛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的苦果。见惑就是由知见方面所产生业因。见惑是以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的五利使为主体。

什么是五利使呢?一、身见:众生因为有了身体,所以就有我见的生起,然后就会产生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的四种烦恼心,这叫做身见。二、边见:就是有了我,所以就产生了断见或常见二种边见,断见认为我们人死后,魂归于地,什么都没有了,一灭永灭了。常见,认为人死后,今生是做人,来生也会做人,生生世世都做人,永远不变。不管是断见,不管是常见,都会使我们众生做出种种恶业的,故称边见。三、邪见:指反对因果,不相信佛法僧三宝。四、见取见:指非果计果。外道所修种种无益的苦行,取著我见、边见、邪见,未证圣果,妄执已证。五、戒禁取见:指非因计因。外道所修种种苦行,如持牛戒、狗戒、食草、投灰等。错误执著修此苦因,可获最上涅盘妙果。五利使的功能,起惑力量大,造业受报速度快。

见惑有八十八使,是以三界四谛来分配,是以欲界、色界、无色界,每一界各有苦、集、灭、道四谛,每一谛各具小使多少不同。欲界:苦谛具十使,集谛具七使,灭谛具七使,道谛具八使,一共具足三十二使。色界:苦谛具九使,集谛具六使,灭谛具六使,道谛具七使,一共具足二十八使。无色界:苦谛具九使,集谛具六使,灭谛具六使,道谛具七使,一共具足二十八使。所以三界四谛合起来总共具足八十八使的见惑烦恼。古人对八十八使,作有一首偈子:‘苦下具一切,集灭各除三,道除于二谛,上二不行嗔’。思惑是由思想方面所生起的业因,是以贪、嗔、痴、慢、疑五钝使为主体。五钝使:一、贪心,指众生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欲境,或者是财、色、名、食、睡五种可欲环境,生起执著贪爱的妄想心。二、嗔心,对违背了我所贪爱的欲境,生起嗔恨心、愤恨恼火。三、痴心,是痴迷无知,不懂事,不明理,事理不明白,是非不辨别,糊里糊涂,昏昏扰扰,做诸恶业。四、慢心,指目空一切,眼下无人,贡高我慢,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轻慢别人。五、疑心,对于一切人,一切事都不信任,妄生猜疑。对一切事物心怀疑虑,妄生烦恼,是非纷起,做诸恶业。五钝使的功能,起惑力量弱,造业受报也慢。

思惑共有八十一品,是以三界九地来分配,欲界的五趣杂居地,具足九品。色界的四禅天:一、离生喜乐地。二、定生喜乐地。三、离喜妙乐地。四、舍念清净地,每地各各具足九品、四九合成三十六品。无色界四空天:一、空无边处天。二、识无边处天。三、无所有处天。四、非想非非想处天。每一天各各具足九品,四九合成三十六品。这样三界九地,总共合为九九八十一品的思惑烦恼。依惑造业,随业受报,这就是佛教所讲如是因,如是果,因果轮回的规律,这叫做集谛。

第三、灭谛:是出世的果。灭是寂灭,就是罗汉所证的寂灭涅盘。他们在因地之中修行三十七助道品,断除了见思烦恼之惑,灭除了分段生死之苦,所以证入不生不灭的有余依和无余依涅盘乐果,这叫做灭谛。

灭谛是指的灭除烦恼和生死之累,就是有余涅盘和无余涅盘。灭去贪嗔等烦恼和善恶诸业,就可以不再受三界中的生死,但还有现在残存的色身,名有余依涅盘;要是灰身泯智,连现前的果报色身也抛弃了,便名无余依涅盘。

第四、道谛:是出世的因,道是道品,就是三十七助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这个三十七助道品,是大乘、小乘共修法门,不但小乘阿罗汉可依此修行,就是大乘菩萨也要依此道品修行。但是修法不同,理论不同,观点不同。以四谛为例,就有生灭四谛,无生四谛,无作四谛,无量四谛,渐次增进,步步高深。《智度论》说:‘三十七品、无所不摄,就是无量道品,亦在其中。’《涅盘经》说:‘若人能观八正道,即是佛性,名得醍醐’。

十二因缘:

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一、无明:指人们心中无明烦恼,晦昧空境,无所明了,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无明是粗细烦恼迷惑妄心,是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根源。同时也是涅盘解脱,菩提寂静的根本。《楞严经》对于真妄二种根本道理,讲得十分透彻。

二、行:行是业行,因为有了无明迷惑妄心,所以于诸法本来无我妄执有我,本来无法可得,妄执有法。因有我法二执,就起惑造业,就有了业行。无明缘行,是过去惑业的因。

三、识:一刹那之间在父母面前,看到现前欲境,就生起一念爱心,为受生的种子,纳于父精母血之中,而为胞胎。

四、名色:指心法与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为我们的身心。

五、六入:六入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为六根能入于六尘,又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入,六根六尘,互相涉入。譬如眼根能够见色,就入于色尘,其他诸根也是这样的,所以叫做六入。

六、触:三和合是触,因为有了六根,它就能够感受和触对六尘境界。触是十二因缘中十分重要的一支,能触是根,所触是境。环境的好坏,就会联系到我们根的感受,所以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例如孟母,她为什么要选择邻居呢?这都是充分表明了客观的环境,对我们人主观的意识是起极大的作用。我们经常能够亲近高贤、或大善知识,时时受到至理嘉言的薰陶,那一定是天天向上,步步前进。如果因缘成熟,经常能在名山古刹清净道场,安心居住,时时刻刻常受佛教的薰陶,即能:‘名山久住道心生。’清净佛地,因缘殊胜。对于所触的环境《遗教经》说:‘当制五根,勿令放逸于五欲,譬如放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又如恶马,不加控制,将牵人坠于坑阱。’能够把住这个触的大关,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七、受:根尘相互触对,一定就会接受所触对的尘境,譬如我们的耳根,对声尘,就会接受各种声音,如笙箫鼓乐,同时演奏,我们就会同时接受,而且层次分明,清楚明白。以上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世的五支苦果。

八、爱:爱是贪爱,六根既然领受六尘,对于所接之境,妄生思量分别,对于称意的就欢喜,便生贪爱之心,不称意的就生烦恼厌恶之心。这个贪爱和厌恶之心,它是众生六道轮回的生死根源,发心学佛修行,就是要修这个妄想心。《金刚经》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用金刚般若妙智来回光返照降伏妄想。要令它对境不生爱染之心,不起分别之念,心如枯木寒灰,意似寒潭死水,一念不生,万虑俱寂,这就是‘一刀斩断烦恼因,双脚踢开业障苦’。记得古德说:‘铁牛哪怕狮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鸟,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这里最为吃紧的是无心二字,就是六根对六尘不生贪爱之心,一心念佛或照顾话头,就能降伏其心。日久月深,功夫自然成熟。古人赞无尽意菩萨说:‘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茫茫,爱河无底浪滔滔,是故我名无尽意。’说明爱的作用很大,爱有喜、怒、哀、乐、爱、恶、欲的七种情念。一、喜,成就我所爱的,心中就欢喜。二、怒,夺了我所爱的,心中就要发怒。三、哀,失去我爱的,心中就生悲哀。四、乐,得到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快乐。五、爱,一切环境,对我有利的,心中就生起贪爱,贪得无厌的妄念。六、恶,违背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厌恶。七、欲,顺从我所爱的,心中就生贪欲。依此看来,爱的确是生死的根本,烦恼的首恶。古人说:‘踏断脚下红丝线,跳出红莲大火坑’。什么是脚下红丝线?就是这个爱字。

九、取:既爱了所贪的五欲境界,就想尽办法把它攫取过来,随心所欲的为我享受,多多益善,贪得无厌,毫无疑问,就会做出种种恶业,如果感到违反我所贪爱的环境,就横生忿恨,不顾一切,任意胡为做出许多罪业,所以说取是罪魁祸首,我们要时刻把住这个取的关口,能够断除烦恼因。可以免受生死苦,这个取和上面的爱以及最初的无明,这三支叫做烦恼的迷惑因。

十、有:有就是因果不昧的有,对于所爱之境,将其取来,对不爱之境,把它舍掉,因此就做出种种业,真是业海茫茫,苦恼无量,有业因一定招感业果,因果定律,丝毫不错。爱、取、有三支是于现世造作的未来三支苦因。

十一、生,根据爱、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又出世投生。

十二、老死,凡有生,一定就会由少而长,由长而壮,由壮而老,步步向前迈进,最后走向死亡的道路,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世界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苦,正如释迦牟尼佛未出家之前,游四门时看到的那样,真是令人感到万分痛苦。而且这种痛苦,我们每人都是无法解决的,这是由于现在的爱取有三支苦因,而感招未来世的生、老、病、死的苦果。古人有一首偈语:过去二支因,现在五支果,现在三支因,未来二支果。概括的说明了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佛对缘觉人说这十二因缘法门,就是揭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轮回循环的规律。总的说来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古人有四句偈:‘无明爱取三烦恼,行有二支为业道,从识至受并老死,如是七事为苦道。’是说十二因缘为惑业苦三道流转的道理。

十二因缘又是一个连环钩锁,相互牵连的关系。更有流转门和还灭门。上面所讲的就是流转门的十二因缘道理。辟支佛在小乘圣人中称为利根。他们听到佛说十二因缘流转门的互相关系,互为因果的道理,觉悟到无明这一支,正是十二支因缘中间苦因苦果的总根源。无明一灭掉,所有其他的十一支因缘就会一起断灭了。因此辟支佛就下定决心来斩断无明。譬喻砍树一样,先砍树根,树根一断,而整棵大树,便自然倒下。无明灭才能复还真性,灭除烦恼,所以叫做还灭门。这就是缘觉圣人所修的十二因缘的道理。

六度:

第一是布施(Dāna),有三种:(一)凡以物质利益施与大众的叫做‘财施’,包括身外的财物和自身的头目手足和生命;(二)凡保护大众的安全使他们没有怖畏的叫做‘无畏施’;(三)凡以真理告知大众的叫做‘法施’。

第二是持戒(Śīla),戒也有三种,即防止一切恶行,修集一切善行和饶益有情。菩萨最根本的戒是饶益有情戒,就是一切为了利益大众,其余所有戒条都要服从这一条。指要遵守方法,遵守戒律.

第三是忍辱(Kṣanti),即为利益有情故,忍受毁骂打击,以及饥寒等苦,所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终不放弃救度众生的志愿。

第四是精进(Vīrya),即不懈息地努力,不断的进步.

第五是禅定(Dhyāna) 即心有主载.有定力.不会被外界而动摇.

第六是般若(Prajñā)即智慧,为自觉觉他而修禅定和智慧。

御录宗镜大纲(卷十五)

宋永明延寿 著

清世宗胤禛 辑

问。生死之法是有是无。

答。非有非无。何者。若言是有。一身内外。地水火风。各各性空。未曾聚散。所以无生之生可说为生。无灭之灭可说为灭。

如菴提遮女师子吼了义经云。若能明知地水火风四缘。毕竟未曾自得有所和合。而能随其所宜。有所说者。是为生义。乃至若能明知地水火风。毕竟不自得有所散坏。而能随其所宜。有所说者。是为死义。

若言是无。以染净真如不守自性。不觉随缘起幻生灭。故云法身流转五道。号曰众生。须知生死中道。方离断常。是以生之无生。真性湛然。无生之生。业果宛然。真性湛然。不可执常。业果宛然。不可执断。又复诸佛出世。尚如空华乱生乱灭。况众生颠倒生死。但如妄梦。如狂醉。岂是实耶。无如一切众生。饮无明酒。卧五住地。长劫惛然。孰有醒者。忽得见性之时。如同醉醒。

如经偈云。譬如惛醉人。酒消然后醒。得佛无上体。是我真法身。又若入宗镜中。顿明实性。反观世间生死名相虚诳。犹如儿戏。复似技人。然虽改换千差。一性宛然不动。

问。生死轮廻。不待外缘。既由内识。此即有漏异生生死相续。诸佛菩萨净法相续。为复亦由内识。为复别有净体。

答。净法相续。应知亦然。论云。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有无漏种。由转识等数数熏发。渐渐增胜。乃至究竟得成佛时。转舍本来杂染识种。转得始起清净种识。任持一切功德种子。由本愿力。尽未来际。起诸妙用。相续无穷。由此应知。唯有内识。

所以经云。解无不生。了有不死。若了有空而无我。无我令谁生解。本无而不生。不生令谁死。唯持种本识。妙湛真心。体性圆明。寂然常住。处异生位持无漏而常熏。至佛果门续菩提而不断。又。心性本来离生灭相。而有无明。迷自心性。由迷心性离相寂静。故能生起动四相。四相无明和合力故。能令心体生住异灭。

经云。即此法身。为诸烦恼之所飘动。徃来生死。名为众生。起信论明。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四相流转。唯一梦心。处梦之士。谓为前后。各随智力浅深。分分而觉。大觉之者。知梦四相。唯一净心。无有体性。可辨前后。

故论云。四相俱时。无有自立。生住异灭。一心而转。四相俱有为心所成。离一心外无别自体。故言俱时而有。无有自立者。本来平等同一本觉。

故如般若灯论偈云。生死有际否。佛言。毕竟无。此生死无际。前后不可得。

如般若经云。复次。极勇勐。如涅槃无际。一切法亦无际。何者。生死以涅槃为际。涅槃以生死为际。既不得生死。亦不得涅槃。生死涅槃既不可得。则一切法悉无际。如是但了本觉一心。念念契圆常之道。若逐无明散意。尘尘成生死之轮。得失在人。法无邪正。取舍任己。道绝升沉。但自内观。蹑普门而顿入。唯当正眼。履一道以圆成。

问。动识相与真心性。既非一异。为复可坏不可坏。若不可坏。则为堕常。若可坏。则归断灭。

答。既非一而非是异。即亦可坏而不可坏。

起信论云。一切心识相。即是无明相。与本觉非一非异。非是可坏。非不可坏。如海水与波。非一非异。波因风动。非水性动。若风止时。波动即灭。非水性灭。众生亦尔。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起识波浪。如是三事。皆无形相。非一非异。然性净心。是动识本。无明灭时。动识随灭。智性不坏。根本无明灭者。是合风灭。相续即灭者。业识等灭。合动相灭也。智性不坏者。随染本觉神解之性。名为智性。是合湿性不坏。是知。本末相资。方立世间染净之位。应当防制意地。恒顺真如。圆满菩提常乐妙果。

所以阿差未经云。常正其心。不尚馀学。夫心常正直。本自玄虚。道全是心。心全是道。以不达故。随思虑心为外缘所拘。内结所乱。乃令志当归一。不尚馀学。虚明自现。返本之称也。如是开示。可谓把行人手。直至萨婆若海。保不孤然。若信受之人。可谓不动尘劳。顿成正觉。

显识经云。大药白佛言。世尊。无形之识。云何假因缘力而生有形。云何有形止因缘内。佛言。大药。如木和合相触生火。此火木中不可得。若除于木亦不得。火因缘和合而生。因缘不具。火即不生。木等之中。寻火色相。虽不可见。然咸见火从木出。如是大药。识假父母因缘和合。生有形身。有形身中求识不得。离有形身亦无有识。大药。如火未出。火相不现。亦无煖触。诸相皆无。如是大药。若未有身。识受想行皆悉不现。大药。如见日轮光明照曜。而诸凡夫不见日体。是黑是白。黄白黄赤。皆不能知。但以照热光明。出没环运。诸作用事。而知有日。识亦如是。以诸作用而知有识。

故云。心能作佛。心作众生。心作天堂。心作地狱。心异则千差竞起。心平则法界坦然。心凡则三毒萦缠。心圣则六通自在。心空则一道清净。心有则万境纵横。如谷应声。语雄而响厉。似镜鉴像。形曲而影凹。以知万行由心。一切在我。内虚外终不实。外细内终不麤。善因终值善缘。恶行难逃恶境。蹈云霞而饮甘露。非他所授。卧烟燄而噉脓血。皆自能为。非天之所生。非地之所出。只在最初一念。致此升沉。欲外安和。但内宁静。心虚境寂。念起法生。水浊波昏。潭清月朗。修行之要。靡出于斯。可谓众妙之门。羣灵之府。升降之本。祸福之原。但正自心。何疑别境。是以离众生罪行福行不动行。终无三界苦乐果报。若离众生见闻觉知。岂有阴处界等境界。

如大般若经云。佛言。若梦若觉。要于见闻觉知法中。有觉慧转。由斯起染或复起净。若无见闻觉知法。无觉慧转。亦无染净。故知梦觉唯识。染净由心。前贤后学之所宗。千经万论之同指。

如愣伽经偈云。众生及瓶等。种种诸形相。内外虽不同。一切从心起。但一念不生。诸缘自断。故云。一念心不生。六根总无过。又云。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如今厌生患老。随思随造。舍妄除身。业果恒新。若能了生无生。知妄无妄。一念心寂。万虑俱消。如云畏影畏迹。逾走逾极。端坐树阴。迹灭影沉。是知。悟心即休。更无异术。

如祖师云。一切由心。邪正在己。不思一物。即是本心。智者能知。更无别行。

所以本师云。此事唯我能知。

问。一期真妄生死。约事而言还有终始否。

答。第一义中。尚无生死。何有始终。顺世谛门中。随众生见而妄说生死。

如古德云。真妄相循。难穷初后者。释云。若言先妄后真。真则有始。若谓先真后妄。妄由何生。若妄依真起。真亦非真。若妄体即真。妄亦无始。为破始起立无始。言始既不存。终从何立。无终无始。岂有中间。

问。如上所说生死恶业。纔了此心。得一切同时解脱否。

答。实有此理。全在当人。若障薄遮轻。直了直入。缘深机熟。顿悟顿修。如镜净明生。云开月朗。或垢浓习重。观劣心浮。虽信解一心。行门难立。有八重妄想之垢。犹致网稠林。(一自性妄想。二差别妄想。三摄受积聚妄想。四我见妄想。五我所妄想。六有念妄想。七不念妄想。八俱相违妄想)具六种系缚之门。若坚冰胶漆。(一相应缚。二所缘缚。三贪缚。四瞋缚。五见取缚。六戒取缚)若非大力。曷能解分。

又古释智障有其三门。一是智障。所谓分别有无之心。二是体障。谓观非有非无之解。立己能者。故曰体障。三是治想。谓妄识中合如正慧。依此地有其三。初一。四地乃至七地断除。四五六地断除分别取有之心。谓解法慢身净慢等。入七地时断除分别取无之心。八地已上断除体障。前第七地虽除分别有无之心。犹见己心以为能观。如为所观。其所观如不即心。能观之心不即如。心如别故。心外求法。故有功用。法外立心。故有体障。从第七地入八地时。破舍此障。观察如外由来无心。心外无如。如外无心。心不异如。心外无如。如不异心。故能如心。冺同法界。广大不动。以不异故。息外推求。故舍功用。不复如外建立神智。故灭体障。体障灭故。名无障想。第三治想至佛方灭。故入八地。虽无障想而有治想。从八地已上。无生忍体转转寂灭。令彼治想运运自亡。至佛乃穷。故知万境虽空。须得无心契合。不可口虽说空。行在有中。境智相应。能所冥合。方能解缚。随顺无生耳。纔生取着。便成魔业。

如华严经云。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魔。何等为十。所谓蕴魔。生诸取故。烦恼魔。恒杂染故。业魔。能障碍故。心魔。起高慢故。死魔。舍生处故。天魔。自憍纵故。善根魔。恒执取故。三昧魔。久耽味故。善知识。魔起着心故。菩提法智魔不愿舍离故。是为十。菩萨摩诃萨应作方便。速求远离。疏释云。一蕴魔者。身为道器。体与佛同。岂即是魔。蕴魔之名。特由取着。下九例尔。皆以下句释成魔义。是知以心分别万法皆魔。何但此十。故举菩提法智。以胜况劣。不以心分别。一切皆佛。岂舍魔界求佛界耶。然四魔直就体明。十魔多约执取。十表无尽故。菩提法者。即所证智是能证。能所冥合。故名菩提。若不舍于分别。菩提之见即是魔矣。若入宗镜。分别自亡。既无能证之心。亦无所证之理。

又华严经云。无有少法为智所入。亦无少智而入于法。是以。驾一智箭。破众魔军。挥一慧刀。斩羣疑网。斯乃宗镜之力。馀何言哉。若不悟自心。未达斯旨。虽修智慧。不入圆常。纵练行门。唯增我慢。以未达一际法门故。但生分别。长养无明。

如经云。若分别是声闻法。是缘觉法。是菩萨法。是诸佛法。此名为净。此名不净。此名为道。此名非道。是名菩萨憍慢。若入宗镜。智行俱成。我慢山崩。贪痴水竭。胜负情尽。差别业亡。

如弄珠吟云。消六贼兮铄四魔。摧我山兮竭爱河。龙女灵山亲献佛。贫儿衣里枉蹉跎。

问。五阴一法。即妄即真。既作尘劳生死之门。又成出世菩提之道。今且推妄。生死无从。经云。此阴纔灭。彼阴便生。既唯识无人。前阴灭后阴如何得生。

答。五阴性空非常。相续不断。不常不断。即是正因。

如华严疏云。五蕴相续即是正因。亦名生因。言正因者。是中道义。中道即是佛性。谓现在阴灭。中阴阴生。是现在阴终不变为中阴五阴。故现阴非常。如种生芽。种不至芽。虽不至芽。而能生芽。此现在阴虽不至后。而能生后。则现阴非断。而中阴五阴亦非自生。不从馀来。因现五阴生中阴阴。斯则后阴非无因故。后阴非常。既能续前故。后阴非断。非断非常。是中道义正因性也。

问。夫论心含教法。如何是一心四谛法门。

答。四谛法门。横该竖彻。法无不备。教无不穷。今约台教。一心具无作四谛者。一念心中具十界苦。名为苦谛。具十界惑。名为集谛。苦即涅槃。名为灭谛。惑即菩提。名为道谛。此唯论一心四谛。

又四教四种四谛。藏教生灭四谛。通教无生四谛。别教无量四谛。圆教无作四谛。今但论圆教无作四谛。

止观云。法性与一切法无二无别。凡法尚是。况二乘乎。离凡法更求实相。如避此空。彼处求空。即凡法是实法。不须舍凡向圣。经言。生死即涅槃。一色一香皆是中道。即无作四谛。

又玄义云。以迷理故。菩提是烦恼。名集谛。涅槃是生死。名苦谛。以能解故。烦恼即菩提。名道谛。生死即涅槃。名灭谛。即事而中。无思无念。无谁造作。故名无作。亦名一实谛。一实谛者。无虚妄。无颠倒。常乐我净等。是故名为无作四圣谛。

法华经偈云。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又云。惟此一事实。即是无作一实谛也。以真如之性。是自心之实名。一实谛念念圆成。更何所作。名无作四谛。所以八千声闻于法华会上见如来性。如秋收冬藏。更无所作。以达本故。法尔如斯。若未见性人。不可安然拱手。效无作无修。直须水到渠成。自然任运故。又但了一心自然无作。非是彊为。故云阴入皆如。无苦可舍。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无苦无集故。无世间无道无灭故。无出世间。纯一实相。实相外更无别法。

又文殊道行经云。佛告文殊师利。若见一切诸法无起。即解苦谛。若见一切诸法无住。即能断集。若见一切诸法毕竟涅槃。即能证灭。文殊师利。若见一切诸法无自体。即是修道。

问。一念无明心。鼓动真如海。成十二缘起作生死根由。若了之为佛智海之波澜。昧之作生死河之漩澓。云何成佛智。云何成生死。

答。天真之佛智本有。妄缘之生死体空。虽有二名。但是一义。只谓不了第一义谛。号曰无明。因不了之所盲。成惑业之众苦。了无明之实性。成涅槃之妙心。若迷为惑业。则成三道。(一无明爱取是烦恼道。二行有是业道。三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是苦道)若悟。为三因佛性。(一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是正因佛性。二无明爱取三支是了因佛性。三行有二支。是缘因佛性)如是等义。差别不同。唯是一心迷成多种。虽成多种不离一心。

华严经云。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来于此分别演说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何以故。随事贪欲与心共生。心是识。事是行。于行迷惑是无明。与无明及心共生是名色。名色增长是六处。六处三分合为触。触共生是受。受无厌足是爱。爱摄不舍是取。彼诸有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熟为老。老坏为死。

大集经云。十二因缘。一人一念悉皆具足。但随一境一念起处。无不具足。且如眼见色。不了名无明。生爱恶名行。是中心意名识。色共识行即名色。六处生贪名六入。色与眼作对名触。领纳名受。于色缠绵名爱。想色相名取。念色心起名有。心生名生。心灭名死。乃至意思法亦复如是。一日一夜。凡起几念。念念织几十二因缘。成六趣无穷之生死。是以生死无体。全是如来藏第一义心。迷悟升沉。了不可得。内外诸法。皆具因缘。

如稻秆经云。尔时弥勒语舍利弗言。世尊常说见十二因缘即是见法。见法即是见佛。乃至有因有缘。是名因缘法。此是佛略说因缘相。以此因能生是果。如来出世。因缘生法。如来不出世。亦因缘生法。性相常住。无诸烦恼。究竟如实。非不如实。是真实法。离颠倒法。复次。十二因缘法从二种生。云何为二。一者因。二者果。因缘生法复有二种。有内因缘。有外因缘。外因缘法从何而生。如似种子能生于芽。从芽生叶。从叶生节。从节生茎。从茎生穗。从穗生华。从华生实。无种子故无芽。乃至无有华实。有种子故芽生。乃至有华。故果生而种子不作念。我能生芽。芽亦不作念。我从种子生。乃至华亦不作念。我能生实。实亦不作念。我从华生。而实种子能生于芽。如是名为外因生法。

云何名外缘生法。所谓地水火风空时。地种坚持。水种湿润。火种成熟。风种发起。空种不作障碍。又假于时。节气和变。如是六缘具足便生。若六缘不具。物则不生。地水火风空时。六缘调和。不增减故。物则得生。地亦不言我能持。水亦不言我能润。火亦不言我能熟。风亦不言我能发起。空亦不言我能不作障碍。时亦不言我能令生。种亦不言我从六缘而得生芽。芽亦不言我从尔数缘生。虽不作念从尔数缘生。而实从众缘和合得生。芽亦不从自生。亦不从他生。亦不从自他合生。亦不从自在天生。亦不从时方生。亦不从本性生。亦不从无因生。是名生法次第。如是外缘生法。以五事故。当知不断亦非常。亦不从此至彼。如芽种少。果则众多。相似相续。不生异物。云何不断。从种芽根茎。次第相续故不断。云何非常。芽茎华果各自别。故非常。亦不种灭而后芽生。亦非不灭而芽便生。而因缘法芽起种谢。次第生故非常。种芽各各相异。故不此至彼。种少果多故当知不一。是名种少果多。如种不生异果。故名相似相续。以此五种外缘。诸法得生。内因缘法从二种生。云何为因。从无明乃至老死。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故则老死灭。因无明故有行。乃至因有生故则有老死。无明不言我能生行。行亦不言我从无明生。乃至老死亦不言我从无明生。而实有无明则有行。有生则有老死。是名内因次第生法。

云何名内缘生法。所谓六界。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何谓为地。能坚持者名为地界。何谓为水。能润渍者名为水界。何谓为火。能成熟者名为火界。何谓为风。能出入息者名为风界。何谓为空。能无障碍者名为空界。何谓为识。四阴五识亦言为名亦名为识。如是众法和合。名为身。有漏心名为识。如是四阴为五情根。名为色。如是等六缘名为身。若六缘具足无损减者。则便成身。是缘若减。身则不成。地亦不念我能坚持。水亦不念我能湿润。火亦不念我能成熟。风亦不念我能出入息。空亦不念我能无障碍。识亦不念我能生长。身亦不念我从尔数缘生。若无此六缘。身亦不生。地亦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非男非女。亦非非男非非女。非此非彼。水火风乃至识等。亦皆无我无众生无寿命。乃至亦非此非彼。云何名无明。无明者于六界中生一想。聚想。常想。不动想。不坏想。内生乐想。众生想。寿命想。人想。我想。我所想。生如是种种众多想。是名无明。如是五情中。生贪欲瞋恚想。行亦如是。随着一切假名法。名为识。四阴为名。色阴为色。是名色。名色增长生六入。六入增长生触。触增长生受。受增长生爱。爱增长生取。取增长生有。有增长故。能生后阴为生。生增长变名为老。受阴败坏故名为死。能生嫉热故名忧悲苦恼。五情违害名为身苦。意不和适名为心苦。乃至如月丽天。去地四万二千由旬。水流在下。月耀于上。玄像虽一。影现众水。月体不降。水质不升。如是舍利弗。众生不从此世至于后世。不从后世复至于此。然有业果因缘。报应不可损减。是以如月不动。影现众流。类识不行。身分六趣。虽无作者。业果宛然。但逐缘生。不乖法尔。

又有德女所问大乘经云。尔时有德婆罗门女白佛言。世尊。所言无明为内有耶。为外有耶。佛言。不也。有德女言。世尊。若于内外无有无明。云何得有无明缘行。复次世尊。有他世法而来至于今世得否。佛言不也。有德女复白佛言。世尊。无明行相是实有耶。佛言不也。无明自性从于虚妄分别而生。非真实生。从颠倒生。非如理生。有德女复白佛言。世尊。若如是者。则无无明。云何得有诸行。生起于生死中。受诸苦报。世尊。如树无根。则无枝叶。华果等物。如是无明无自性故。行等生起。定不可得。佛言。有德女。一切诸法皆毕竟空。凡愚迷倒。不闻空义。设得闻之。无智不了。由此具造种种诸业。既有众业。诸有则生。于诸有中备受众苦。第一义谛无有诸业。亦无诸有。而从业生。及以种种众苦恼事。有德女。如来应正等觉。随顺世间。广为众生演说诸法。欲令悟解第一义故。有德女。第一义者。亦随世间而立名字。何以故。实义之中。能觉所觉一切皆悉不可得故。有德女。譬如诸佛。化作于人。此所化人。复更化作种种诸物。其所化人虚诳不实。所化之物亦无实事。此亦如是。所造诸业虚诳不实。从业有生亦无实事。是以但了唯心之旨。自然万法常虚。随有见闻。悉顺无生之道。凡关动作。皆归无得之门。

问。三界初因。四生元始。莫穷本末。罔辨根由。最初起处。如何指南。

答。欲知有情身土真实端由。无先我心。更无馀法。

首愣严经云。富楼那而白佛言。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又疑云。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释曰。此二觉义。幽旨难明。若欲指陈。须分皂白。大约经论有二种觉。一性觉。二本觉。又有二种般若。一本觉般若。二始觉般若。又有二种心。一自性清净心。二离垢清净心。又有二种真如。一在缠真如。二出缠真。如此四种。名随义异。体即常同。今一切众生只具性觉。清净本觉。自性清净心。在缠真如。等于清净本然中。妄忽生于山河大地。以在缠未离障故。未得出缠真如等。若十方诸佛。二觉俱圆。已具出缠真如等。无有妄想尘劳。永合清净本然。则不更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等。如金出矿。终不染于尘泥。似木成灰。岂有再生枝叶。将此二觉。已豁疑情。性觉妙明者。是自性清净心。即如来藏性。在缠真如等。本性清净。不为烦恼所染。名性觉。

经云。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徧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虚空皆悉消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以此文证。即知凡圣本同此妙明之觉。本觉明妙者。出缠真如等。从无分别智。觉尽无始妄念。名究竟觉。始觉即本觉。悟本之觉得本觉名。

论云。于真如门。名为性觉。于生灭门。名为本觉。由迷此性觉而有妄念。妄念若尽而立本觉。以性觉不从能所而生。非假修证而起。本自妙而常明。故云性觉妙明。以始觉般若明性觉之妙。故云本觉明妙。又真如之性。性自了故。则性觉妙明。始觉之智。了本性故。则本觉明妙。

又摩诃衍论。有四种觉。一清净本觉。二染净本觉。三清净始觉。四染净始觉。若论本始明昧之事。皆依染净之觉得名。若清净觉原。愚智俱绝。非迷悟之所得。岂文义之能诠。经中佛常说真如为迷悟依故。如万像依虚空。虚空无所依。所以满慈领言。我常闻佛宣说斯义。此二觉义。亦同起信论所立。一心分真如生灭二门。以本性清净是性觉义。但以性中本觉。如木中火性。未具因缘。有而无用。非是悟已。而更起迷。悟时始立本觉之号。悟本觉已。更不复迷。诸佛重为凡夫。无有是处。佛问。汝称觉明。为复觉性自明。名为觉明。为复觉体不明。能觉于明。富楼那意。必有所明当情。为其所觉。若无所觉之明。则无觉明之号。但可称觉而无所明。故云则无所明。佛意。性觉体性自明。不因能觉所明。方称觉明。起信论云。真如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徧照法界义等。只缘迷一法界。彊分能所。故成于妄。若要因所明方称觉明者。此乃因他而立。非自性觉。故云有所非觉。如缘尘分别而有妄心。离尘则无有体。不可将断灭之心。以为本来真觉。故若以无体之法为究竟者。故经云。法身则同龟毛兔角。其谁修证无生法忍。又释。若以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者。故知觉体本无明相。佛证真际。实不见明。若见于明。即是所明。既立所明。便有能觉。但除能所之明。方称妙明。此妙之明。是不明之明。不同所明。因明起照。

故般若无知论云。难曰。圣智之无。惑智之无。俱无生灭。何以异之耶。

答曰。圣智之无者。无知。惑智之无者。知无。其无虽同。所以无者异也。何者。夫圣心虚静。无知可无。可曰无知。非谓知无。惑智有知。故有知可无。可谓知无。非曰无知也。故云。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者。无能所之知。无不知者。真如自性有徧照法界义。又圣人唯有无心之心。无见之见。非同凡夫有心有见。皆是分别能所相生故。

涅槃经云。不可见。了了见。

华严经颂云。无见即是见。能见一切法。于法若有见。此则无所见。又云。菩萨悉见诸法而无所见。普知一切而无所知。则般若无知。无所不知矣。但不落有无之知。能所之见。非是都无知见矣。诸佛皆具五眼三智。四辩六通。三谛理圆。一心具足。若不见空与不空。非空非不空。方与实相相应耳。

故愣伽经云。一一相相应。远离诸见过者。若于诸相。常与实相相应。自然远离诸过。会第一义。清净真心。朗然明彻而无念着。即事即如。唯心直进。即诸佛所知。唯实相矣。离此立见。皆成诸过。无所非明者。若能觉之体。要因所明者。若无所觉之明。则能觉之体便非是明。故云。无所非明。故知觉之与明。互相假立。本无自体。岂成自性圆明之觉。无明又非觉湛明性者。显妄觉体。无湛明之用。若言但觉于明。何须觉体自明者。则自性非明。便无觉湛之用。故云。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者。释妄觉托真之相也。何以得知。妄觉初起有觉明。只缘性觉必有真明。所以妄觉托此性明而起影明之觉。执影像之明。起攀缘之觉。迷真认影。见相二分。自此而生觉明之号。觉非所明。因明立所者。夫一真之觉。体性虽明。不分能所。故觉非所明。由影明起觉。能所斯分。故云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者。此则元因觉明起照生所。所立照性遂亡。则是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乃是但随能缘之相。覆真唯识性。一向能所相生。如风动水波浪相续。澄湛之性隐而不现。从此迷妄生虚空之性。复因虚空成立世界之形。于真空一心毕竟无同异中。炽然建立成诸法究竟之异。皆因情想扰乱劳发世间之尘。迷妄昏沉引起虚空之界。分世界差别为异。立虚空清净为同。于分别识中又立无同无异。皆是有为之法。尽成生灭之缘。未洞本原。终为戏论。

御录宗镜大纲卷十五

略述天台宗五时八教中化法四教与五时的关系

世尊49年说法所说经典数量庞杂层次众多,后学须有一种合理的分类方法方才不至于凌乱,天台宗的五时八教就是 中国的佛弟子对 释尊一代时教的时间前后与内容深浅进行适编排的一种方法。

这种判教法在我等后人看来,有两个作用:一、把三藏十二部分类,确定其说法时间与内容的归属,以便进行比较和研究。二、从时间与内容上,确定佛法理论的大纲,整理成各各不同的理论体系,以便归纳整个佛法。

再者天台宗的五时八教不仅是文字义理上的归类,更重要的是通过善巧的教判,去掌握宇宙人生各层次的真理,形成圆融通摄的大智慧正观,并以此鉴照现实人生中的一切问题——所以在天台宗每一层次的判摄之中均有调心、摄心、明心、发慧的实践方法,即所谓的观行并重——除了理论,天台判教系统更具实践意义。

(一)略述五时八教       

这种五时八教的判摄方法把佛陀说法时间顺序分为五个阶段(五时)把说法形式方法和教理内容各分为四类(八教)。

五时指:第一华严时,佛陀成道最初三七日对法身大菩萨及宿世根熟众生,讲《华严经》大法,正说圆教,兼说别教。小乘顿根人如聋如哑。此时如从牛出乳,为五味中的乳味。

                          第二阿含时,佛为钝根小机人在鹿野宛十二年间说三藏教《四阿含经》。此时如由乳制成酷味。

                          第三方等时,阿含后八年间,佛说《维摩》、《思益》、《楞伽》、《楞严》、《金光明》、《胜鬘》等经。并谈藏、通、别、圆四教,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使小乘人耻小慕大。此时,如将酷加工成生酥。

                          第四般若时,方等之后二十年间,为已回小向大的小乘人说《般若经》,以明诸法皆空,融合大小乘于一味,破斥其对大小乘的分别偏执,正说别圆,兼说通教。又如生酥制成熟酥。

                            第五法华涅槃时,钝根小机渐已调熟,佛于最后八年间说《法华经》,正明圆教,畅出世本怀,开权显实,会三乘归一乘,令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授记作佛。临示灭一昼夜,说《涅槃经》追说四教,追泯四教,扶律谈常。此时如从熟酥精制而成醍醐味。

此五时判教,又分通五时和别五时,上说是别五时。通五时,指佛陀教化众生时,不拘次第,依众生的根机深浅不同,相应受教者的能力而说,使其各得不同的法益,以显教法的圆融无碍。

“八教”则分为化法四教与化仪四教二大类。化法是说法的内容,化仪是说法的方式方法。化法四教是:藏教、通教、别教和圆教;化仪四教是:顿教、渐教、秘密教和不定教。

从化法四教的内容看,藏教正化二乘,傍化菩萨,依生灭四谛、思议生灭十二因缘、事六度行、实有二谛,修析空观,证偏真涅槃;通教正化菩萨,偏傍化二乘,明无生四谛、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理六度行、通教二谛三谛之理,修体空观,证真谛涅槃;别教独被菩萨,明无量四谛、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不思议六度十度、别教二谛三谛之理,修次第三观,证中道无住涅槃;圆教化最上利根之人,也普摄一切行人,明无作四谛、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称性六度十度、不思议二谛、圆妙三谛,圆修一心三观,圆证三德(法身、般若、解脱)涅槃。

从化仪四教的方式看:顿说无上大法,不带方便法门的是“顿教”。从小乘法以方便入门,渐渐过渡到大乘的是“渐教”。佛所说法,各人悟证各异,互相不知的是“秘密教”。佛所说法,各人虽悟证各异,而彼此相知的是“不定教”。

上述八教穿插在《法华》以前的四个时期。《法华》开权显实,会渐归顿,融摄一切法门,是一代化导的终极,超出八教之表,称为“纯圆独妙”之法。

            将五时与八教两者结合,形成名相,是从荆溪湛然法师开始的,湛然法师在他的《法华文句记》、《法华玄义释签》和《止观辅行传弘诀》的著作中将五时八教作为结合名相来使用,如《法华文句记》中:“种种之言,亦不出五时八教”;《法华玄义释签》中“五时八教,故云种种”;《止观辅行传弘诀》中“乃至五时八教,一期始终”。湛然法师以后,五时八教就形成固有名词了。

(二)略述化法四教与五时的关系

1.藏教与鹿苑时、方等时、涅槃时、法华时的关系

佛在鹿苑说有四种阿含经,故鹿苑时又名阿含时——称鹿苑时即是以地为名,称阿含时是依法义建立,佛陀在鹿苑时所说之法纯为藏教所涉,因为藏教人在华严时如聋如哑”,没办法了解华严境界、诸佛菩萨的功德利益。这时佛为了培养小乘的根性的人,讲四种阿含经,度化声闻根基的藏教人。

而到了方等时,佛陀为了让藏声闻人不再耽着于小果,开始贬抑小乘,褒赞大乘(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令声闻人耻小慕大自悲败种。

到了法华时,藏教的声闻、缘觉乃至大乘根性者,通过方等的说法、调教,心性已开,已能去除执情,知道必能成佛。这时,佛陀“开权显实”,开前面四时之权,显法华一乘之实,“开迹显本”,开今之事迹,显久远劫前早已成佛。法华,如日当正午,是最究竟之极谈,但恐怕有漏网之机或横来之众,佛又开谈涅槃时,重提前四教教理,再加以开显,以收漏网之机,使得藏教众生,皆能进入圆教之位。

     

(2.)通教与方等时、般若时、涅槃时、

通教之通字,高丽谛观法师在《天台四教仪》中说:“通前藏教,通后别圆,故名通教;又从当教得名,谓三人同以无言说道,体色入空,故名通教。

其一,从根机方面而言,修学通教的菩萨有利根、钝根二种,钝根菩萨与前面藏教中人同证但空之涅槃,称为通前藏教;利根菩萨在修学时能体悟当体即空,了知不但空之义,通于后面别教、圆教所诠的中道实相之理,称为通后别圆。因为通教菩萨能通前通后,所以称之为通教。

其二,从修学教法而言,藏教的三乘,声闻学四谛理,缘觉学十二因缘,菩萨学事六度,他们是各个不同;通教三乘是共学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在三法中皆见当体即空之理,三乘根性众生同修般若,共观因缘,所以称之为通。

通教的主要教法是五时中方等与般若二时中所宣说的因缘即空、无生四谛。但与三藏教不同, 该教没有专属的经典,更谈不上有三藏这种固定的部帙了。此教的关键就在于一个“通”字——该教的教旨三乘人皆要学习,有名三乘人共秉的,皆为通教。三乘人同修般若(般若经中处处提及,欲学声闻法者、欲学辟支法者、欲学菩萨六度法者,乃至究竟佛果,都要修学般若才能成就)而将界内利根众生通后别圆,则又有赖方等诸经的调化(满字不生不灭门)。

(三)别教与方等时、华严时、般若时、涅槃时的关系。

五时之中,阿含时唯摄藏教钝根众生,法华时纯圆独妙,不容混滥。涅槃时是追说追泯,与化法四教皆有关系。方等时与别教也与特殊关系。可度众生的根机很广,藏、通、别、圆四教并谈,任何根性都有,而虽然般若时、华严时都是正说圆教,兼说别教,但华严时的主要受众还是圆教根性的众生,只有般若时是因为自悲败种的小乘众生在方等时后余习未断,所以般若的空水加以融通淘汰。从这个角度来看,般若时远为别教入圆教之阶梯,近为藏通教入别教之行持根本,其与别教的关系应该是四教之中最为亲密的。

(四)圆教与五时的关系

佛陀开设五时的目的就是为欲令界内界外,钝根利根一切众生皆入圆教,证真实道,得大涅槃。五时与圆教的关系就好比条条大路与罗马的关系,无论远近、宽窄,都只为令众生汇入圆教,得大利益。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124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