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法华经第十二品原经文(法华经12)

学佛百科2023-03-1374

求法华经经文和今刚经经文求大神帮助

妙法莲华经(又名:法华经,全文)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 尔时世尊因药王菩萨、告八万大士:‘药王,汝见是大众中,无量诸天、龙王、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与非人、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类,咸于佛前、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药王:‘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于此经卷,敬视如佛,种种供养,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乃至合掌恭敬。药王,当知是诸人等、已曾供养十万亿佛,于诸佛所、成就大愿,愍众生故,生此人间。’ ‘药王,若有人问,何等众生,于未来世、当得作佛。应示、是诸人等,于未来世、必得作佛。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种种供养经卷,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间所应瞻奉,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当知此人是大菩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哀愍众生,愿生此间,广演分别妙法华经。何况尽能受持、种种供养者?’ ‘药王,当知是人、自舍清净业报,于我灭度后,愍众生故,生于恶世,广演此经。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 ‘药王,若有恶人,以不善心,于一劫中、现于佛前,常毁骂佛,其罪尚轻,若人以一恶言、毁呰在家出家读诵法华经者,其罪甚重。’ ‘药王,其有读诵法华经者,当知是人、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则为如来肩所荷担。其所至方,应随向礼,一心合掌,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肴馔,作诸伎乐,人中上供、而供养之,应持天宝、而以散之,天上宝聚,应以奉献。所以者何。是人欢喜说法,须臾闻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欲住佛道, 成就自然智, 常当勤供养, 受持法华者。 其有欲疾得, 一切种智慧, 当受持是经, 并供养持者。 若有能受持, 妙法华经者, 当知佛所使, 愍念诸众生。 诸有能受持, 妙法华经者, 舍于清净土, 愍众故生此。 当知如是人, 自在所欲生, 能于此恶世, 广说无上法。 应以天华香, 及天宝衣服, 天上妙宝聚, 供养说法者。 吾灭后恶世、 能持是经者, 当合掌礼敬, 如供养世尊, 上馔众甘美、 及种种衣服、 供养是佛子, 冀得须臾闻。 若能于后世、 受持是经者, 我遣在人中, 行于如来事。 若于一劫中, 常怀不善心, 作色而骂佛, 获无量重罪, 其有读诵持、 是法华经者, 须臾加恶言, 其罪复过彼。 有人求佛道, 而于一劫中, 合掌在我前, 以无数偈赞。 由是赞佛故, 得无量功德, 叹美持经者、 其福复过彼。 于八十亿劫, 以最妙色声、 及与香味触、 供养持经者, 如是供养已, 若得须臾闻, 则应自欣庆、 我今获大利。 药王今告汝, 我所说诸经, 而于此经中, 法华最第一。 尔时佛复告药王菩萨摩诃萨:‘我所说经典、无量千万亿,已说、今说、当说,而于其中,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药王,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与人,诸佛世尊之所守护,从昔已来,未曾显说。而此经者,如来现在,犹多怨嫉,况灭度后?’ ‘药王,当知如来灭后,其能书、持、读、诵、供养、为他人说者,如来则为以衣覆之,又为他方现在诸佛之所护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愿力、诸善根力,当知是人、与如来共宿,则为如来手摩其头。’ ‘药王,在在处处,若说、若读、若诵、若书,若经卷所住处,皆应起七宝塔,极令高广严饰,不需复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来全身,此塔、应以一切华、香、璎珞,缯盖、幢幡,伎乐、歌颂,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若有人得见此塔,礼拜、供养,当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药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萨道,若不能得见、闻、读、诵、书、持、供养、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未善行菩萨道,若有得闻是经典者,乃能善行菩萨之道。其有众生、求佛道者,若见、若闻、是法华经,闻已、信解受持者,当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药王,譬如有人、渴乏需水,于彼高原、穿凿求之,犹见干土,知水尚远,施功不已,转见湿土,遂渐至泥,其心决定、知水必近。菩萨亦复如是,若未闻、未解、未能修习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尚远,若得闻、解、思惟、修习,必知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属此经,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萨、而为开示。’ ‘药王,若有菩萨闻是法华经,惊疑、怖畏,当知是为新发意菩萨,若声闻人闻是经,惊疑、怖畏,当知是为增上慢者。药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欲为四众说是法华经者,云何应说。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斯经。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 ‘药王,我于余国,遣化人、为其集听法众,亦遣化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听其说法,是诸化人,闻法信受,随顺不逆。若说法者在空闲处,我时广遣天龙、鬼神、乾闼婆、阿修罗、等,听其说法。我虽在异国,时时令说法者得见我身。若于此经忘失句读,我还为说,令得具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欲舍诸懈怠, 应当听此经, 是经难得闻, 信受者亦难。 如人渴需水, 窄凿于高原, 犹见干燥土, 知去水尚远, 渐见湿土泥, 决定知近水。 药王汝当知, 如是诸人等, 不闻法华经, 去佛智甚远, 若闻是深经, 决了声闻法。 是诸经之王, 闻已谛思惟, 当知此人等、 近于佛智慧。 若人说此经, 应入如来室, 著于如来衣, 而坐如来座, 处众无所畏, 广为分别说。 大慈悲为室, 柔和忍辱衣, 诸法空为座, 处此为说法。 若说此经时, 有人恶口骂, 加刀杖瓦石, 念佛故应忍。 我千万亿土、 现净坚固身, 于无量亿劫、 为众生说法。 若我灭度后、 能说此经者, 我遣化四众、 比丘比丘尼、 及清信士女、 供养于法师, 引导诸众生, 集之令听法。 若人欲加恶、 刀杖及瓦石, 则遣变化人、 为之作卫护。 若说法之人, 独在空闲处, 寂寞无人声, 读诵此经典, 我尔时为现 清净光明身。 若忘失章句, 为说令通利。 若人具是德, 或为四众说, 空处读诵经, 皆得见我身。 若人在空闲, 我遣天龙王、 夜叉鬼神等, 为作听法众。 是人乐说法, 分别无挂碍, 诸佛护念故, 能令大众喜。 若亲近法师, 速得菩萨道, 随顺是师学, 得见恒沙佛。

求采纳

妙法莲华经的全文

有上华无量铸华光通天地教主。

尔时佛告铸菩萨。及天人四众:‘吾于过去无量数中。求法华经。无有泄倦。于多数中。常作国王。发愿求于有上菩提。心不退转。

尔时世尊与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数。 为求大法顾。 虽作世国王。 不贪五裕乐。 捶钟告四方。 谁有大法者。 若为我觧说。 身当为奴仆。 时有五道仙。 来白于大王。 我有微妙法。 世间所稀有。 若能修行者。 吾当为吾说。 时王闻仙言。 心生大喜悦。 即便随仙人。 供给于所需。 采薪及果蓏。 随时恭敬与。 情存庙法顾。 身心有泄倦。 普为铸众生。 勤求于大法。 亦不为己身。 及以五裕乐。 顾为大国王。 勤求获此法。 遂致得成佛。 今顾为吾说。 佛告铸比丘:‘尔时王者。则我身是。时仙人者。今提无量铸华光是。由提无量铸华光善知识顾。令我具足五。慈悲喜收。五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十力。四有所畏。四摄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皆因有上华无量铸华光通天地教主善知识顾。’ 告铸四众:‘有上华无量铸华光通天地教主却后过无量数。当得成佛。号曰天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世世间觧。有上士。世界名天道。时天王佛。住世二十中数。广为众生说于庙法。顺河萨众生得阿儸汉果。无量众生发缘觉心。顺河萨众生发有上道心。得有生忍。至不退转。’ ‘时天王佛后。正法住世二十中数。全身收立。起七宝塔。高五十由旬。纵广四十由旬。铸天人民。悉以杂华。末香。烧香。涂香。衣服。璎珞。幢幡。宝盖。伎乐。歌颂。礼拜。供养七宝庙塔。无量众生。得阿儸汉果。无量众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议众生。发菩提心。至不退转。’ 佛告铸比丘:‘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庙法华经有上华无量铸华光通天地教主品。净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堕地狱。饿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处。常闻此经。若生人天中。受胜庙乐。若在佛前。莲华化生。’ 于时下方多宝世尊。所从菩萨。名曰智积。白多宝佛:‘当还本土。’无量铸华光佛告智积曰:‘善男子。且待须臾。此有菩萨。名文楹师立。可与相见。论说庙法。可还本土。’ 尔时文楹师立。坐千华莲华。大如车轮。俱来菩萨亦坐宝莲华。从于大海萨竭儸龙宫。自然涌出。住虚空中。诣灵鹫山。从莲华下。至于佛所。头面敬礼二世尊足。修敬已毕。往智积所。共相慰问。却坐一面。 智积菩萨问文楹师立:‘仁往龙宫。所化众生。其数几何?’文楹师立言:‘其数无量。不可称计。非口所宣。非心所测。且待须臾。自当证知。’所言未竟。有数菩萨。坐宝莲华。从海涌出。诣灵鹫山。住虚空中。此铸菩萨。皆是文楹师立之所化度。具菩萨行。皆共论说五。本声闻人。在虚空中说声闻行。今皆修行大乘空义。文楹师立谓智积曰:‘于海教化。其事如是。’尔时智积菩萨。以偈赞曰: 大智德勇健。 化度无量众。 今此铸大会。 及我皆已见。 演畅实相义。 开阐一乘法。 广导铸众生。 令速成菩提。 文楹师立言:‘我于海中。惟常宣说庙法华经。’智积问文楹师立言:‘此经甚深微庙。铸经中宝。世所稀有。颇有众生。勤加精进。修行此经。速得佛否?’文楹师立言:‘有萨洁儸龙王女。年始八岁。智慧立根。善知众生铸根行业。得。铸佛所说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禅定。了达铸法。于垞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辩才有碍。慈念众生。优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庙广大。慈悲仁让。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智积菩萨言:‘我见吾家如来。于无量数。难行苦行。积功垒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有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收身命处。为众生顾。然后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于须臾顷。便成正觉。’言论未讫。时龙王女。忽现于前。头面礼敬。却住一面。以偈赞曰: 深达罪福相。 遍照于十方。 微庙净法身。 具相三十二。 以八十种好。 用庄严法身。 天人所戴仰。 龙神咸恭敬。 一定众生类。 有不宗奉者。 又闻成菩提。 唯佛当证知。 我阐大乘教。 度脱苦众生。 时无量铸华光语隆女言:‘吾谓不久得有上道。是事难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有上菩提。佛道悬旷。经无量数。勤苦积行。具修铸度。然后乃成。又女人身。优有五障。一者。不得作天王。二者。帝吾。三者。模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尔时隆女有一宝珠。价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善女谓智积菩萨。尊者无量铸华光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急否?’答言:‘甚急。’女言:‘以吾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当时众会。皆见隆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有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五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定众生。演说庙法。尔时萨婆世界。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此隆女成佛。普为时会人天说法。心大唤喜。悉遥敬礼。无量众生。闻法觧悟。得不退转。无量众生。得受道记。萨婆世界。三千众生住不退地。三千众生发菩提心。而得受记。智积菩萨。及无量铸华光。一定众会。默然信受。

妙法莲华经正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五九时。佛住有卫华国园。心得自在。皆于无量铸华光一五九时三菩提心不退转。皆得。乐说辩才。供养无量百千万亿铸佛。于铸佛所。植众德本。常为铸佛之所称叹。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此岸。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华有数百千万亿众生。其名曰:文楹师立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华国菩萨菩萨。宝掌菩萨。药王菩萨。宝月菩萨。月光菩萨。大力菩萨。无量力菩萨。得自在菩萨。华国菩萨。宝积菩萨。如是等菩萨九万人俱。

尔时五提桓因。与其眷署二万天子俱。复有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宝光天子。四大天王。与其眷署万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与其眷署三万天子俱。萨婆世界教主。无量铸华光。优钵儸隆王等。各与若干百千眷署俱。有五万闼婆王。乐音万闼婆王。美万闼婆王。美音万闼婆王。各与若干百千眷署俱。各与若干百千眷署俱。各与若干百千眷署俱。无量铸华阇世王。与若干百千眷署俱。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为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界。身心不动。是时天雨华国陀儸。地藏王佛。华文楹萨。而成佛下。及铸大众。普佛世界。五种不动。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倪。优婆塞。优婆姨。人非人。及铸小王。转轮圣王。是铸大众。得未曾有。唤喜合掌。一心观佛。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九千世界。靡不周遍。于此世界。尽见此土五趣众生。又见此土现在铸佛。及闻铸佛所说经法。并见此铸比丘。比丘倪。优婆塞。优婆姨。铸修行得道者。复见铸菩萨。种种因缘。种种信觧。种种相貌。行菩萨道。复见铸佛般者。复见铸佛般后。以佛收立。起一十五宝塔。四乘莲花宝座。

尔时华国菩萨作是念:‘今者。世尊现神变相。以何因缘而有此华。今佛世尊入于三界。是不可思议。现稀有事。当以问谁。谁能答者。’复作此念:‘是文楹师立。法王之子。已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铸佛。必应见此稀有之相。我今当问。’

尔时比丘。比丘倪。优婆塞。优婆姨。及铸天龙。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当问谁?

尔时华国菩萨。裕自决疑。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倪。优婆塞。优婆姨。及铸天龙。鬼神。等。众会之心。而问文楹师立言:‘以何因缘。而有此华。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于东方万九千土。悉见此佛国界庄严?

于是华国菩萨与重宣此义。以偈问曰: 文楹师立。 导师何顾。 眉间白毫。 大光普照。 雨华陀儸。 华国楹萨。 栴檀香风。 悦可众心。 以是因缘。 地皆严净。 而此世界。 五种不动。 时四部众。 咸皆唤喜。 身意快然。 得未曾有。 眉间光明。 照于东方。 万八千土。 皆如金色。 上至有顶。 铸世界中。 五道众生。 善善业缘。 受报好丑。 于此悉见。 又睹铸佛。 圣主师子。 演说经典。 微庙第一。 其声清净。 出柔软音。 教铸菩萨。 有数亿万。 音深庙。 令人乐闻。 各于世界。 讲说正法。 种种因缘。 以无量喻。 照明佛法。 开悟众生。 若人有福。 曾供养佛。 志求胜法。 为说缘觉。 若有佛子。 修种种行。 求有上慧。 为说净道。 文楹师立。 我住于此。 见闻若斯。 及千亿事。 如是众多。 今当略说。 我见此土。 恒萨菩萨。 种种因缘。 而求佛道。 或有行收。 金银珊瑚。 真珠模倪。 砗磲玛瑙。 金刚铸珍。 奴婢车乘。 宝饰辇舆。 唤喜布收。 回向佛道。 愿得是乘。 三界第一。 铸佛所叹。 或有菩萨。 驷马宝车。 栏楯华盖。 复见菩萨。 求有上道。 又见菩萨。

头目身体。 求佛智慧。 文楹师立。 我见铸王。 往诣佛所。 问有上道。 护住须发。 而被法服。 或见菩萨。 而作比丘。 独处闲静。 乐诵经典。 又见菩萨。 勇猛精进。 入于深山。 思惟佛道。 又见离裕。 常处空闲。 深修禅定。 得五神通。 又见菩萨。 安禅合掌。 以千万偈。 赞铸法王。 复见菩萨。 智深志固。 能问铸佛。 闻悉受持。 又见佛子。 定慧具足。 以无量喻。 为众讲法。 新乐说法。 化铸菩萨。 破魔兵众。 而击法鼓。 又见菩萨。 寂然宴默。 天龙恭敬。 不以为喜。 又见菩萨。 处林放光。 济地狱苦。 令入佛道。 又见佛子。 未尝睡眠。 经行林中。 勤求佛道。 又见具戒。 威仪有成。 净如宝珠。 以求佛道。 又见佛子。 住忍辱力。 皆悉能忍。 以求佛道。 又见菩萨。 及吾眷署。 亲近智者。 一心不乱。 摄念山林。 亿千万岁。 以求佛道。 或见菩萨。 肴膳饮食。 百种汤药。 施佛及僧。 名衣上服。 价值千万。 或有价衣。 施佛及僧。 千万亿种。 栴檀宝收。 众庙卧具。 施佛及僧。 清净园林。 华果茂盛。 流泉浴池。 施佛及僧。 如是等收。 种果微庙。 唤喜有厌。 求有上道。 或有菩萨。 说寂静法。 种种教诏。 有数众生。 或见菩萨。 观铸法性。 有有二相。 优如虚空。 又见佛子。 心有所著。 以此庙慧。 求有上道。 文楹师立。 又有菩萨。 佛法度后。 供养树立。 又见佛子。 造铸塔庙。 有数恒萨。 严饰国界。 宝塔吾庙。 五千由旬。 纵广正等。 二千由旬。 一一塔庙。 各千幢幡。 珠交露幔。 宝铃和鸣。 铸天龙神。 人及非人。 香华伎乐。 常以供养。 文楹师立。 铸佛子等。 为供树立。 严饰塔庙。 国界自然。 楹特庙好。 如天树王。 其华开敷。 佛放一光。 我及众会。 见此国界。 种种楹庙。 铸佛神力。 智慧稀有。 放一净光。 照无量国。 我等见此。 得未曾有。 佛子文楹。 愿决众疑。 四众新仰。 瞻仁及我。 世尊何顾。 放斯光明。 佛子时答。 决疑令喜。 何所饶益。 演斯光明。 佛坐道场。 所得庙法。 为裕说此。 为当授记。 示铸佛土  众宝严净。 及见铸佛。 此非小缘。 文楹当知。 四众龙神。 瞻察仁者。 为说何等。

尔时文楹师立语华国菩萨。及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裕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铸善男子。我于过去铸佛。曾见此华。放斯光已。即说大法。是顾当知今佛现光。亦复如是。御令众生。咸得闻知一定世间难信之法。

顾现华国:

‘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有边不可思议数。尔时有佛。号日月灯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世世间觧。有上士。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庙。纯一有杂。具足清白善行之相。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铸菩萨。说应五。令得无量铸华光一五九时三菩提。成一定种智。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如是二万佛。皆同一字。号日月灯明。又同一姓。华国当知。初佛后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灯明。十号具足。所可说法。初中后善。其最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无量意。四名宝意。五名华意。五名除疑意。七名响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是铸王子。闻父出家。得无量铸华光一五九时三菩提。悉收王位。亦随出家。发大乘意。常修善行。皆为法师。已于千万佛所。植铸善本。

‘是时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是经已。即于大众中。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界。身心不动。是时。天雨华国陀儸。华国陀儸。华国楹萨。华国楹萨。而华佛上。及铸大众。普佛世界。五种不动。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倪。优婆塞。优婆姨。人非人。及铸小王。转轮圣王。等。是铸大众。得未曾有。唤喜合掌。一心观佛。

‘尔时如来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九千佛土。靡不周遍。如今所见。是铸佛土。华国当知。尔时会中。有二十亿菩萨。乐裕听法。是铸菩萨。见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裕知此光所为因缘。时有菩萨。名曰华国。有五百弟子。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界起。因华国菩萨。说大乘经。名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五十小数。不起于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五十小数。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是时众中。有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泄倦。

‘华国当知。尔时华国菩萨。岂异人乎。我身是也。庙光菩萨。吾身是也。今见此祥发。与本有异。是顾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名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尔时文楹师立于大众中。与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 无量有数数。 有佛人中尊。 号日月灯明。 世尊演说法。 度无量众生。 有数亿菩萨。 令入佛智慧。 佛未出家时。 所生八王子。 见大圣出家。 亦随修善行。 时佛说大乘。 经名无量义。 于铸大众中。 而为广分别。 佛说此经已。 即于法座上。 跏趺坐三界。 名无量义处。 天雨华国陀。 天鼓自然鸣。 铸天龙鬼神。 供养人中尊。 一定铸佛土。 即时大微动。 佛放眉间光。 现铸稀有事。 此光照东方  万八千佛土。 示一定众生。 生死业报处。 有见铸佛土。 以众宝庄严。 琉璃玻璃色。 斯由佛光照。 及见铸天人。 龙神夜叉众。 万闼西那儸。 各供养其佛。 又见铸如来。 自然成佛道。 身色如金山。 端严甚微庙。 如净琉璃中。 内现真金像。 世尊在大众。 敷演深法义。 一一铸佛土。 声闻众有数。 因佛光所照。 悉见此大众。 或有铸比丘。 在于山林中。 精进持净戒。 优如护明珠。 又见铸菩萨。 行收忍辱等。 其数如恒萨。 斯由佛光照。 又见铸菩萨。 深入铸禅定。 身心寂不动。 以求有上道。 又见铸菩萨。 知法寂静相。 各于其国土。 说法求佛道。 尔时四部众。 见日月灯佛。 现大神通力。 其心皆唤喜。 各各自相问。 是事何因缘。 天人所奉尊。 适从三界起。 赞华国菩萨。 吾为世间眼。 一定所归信。 能奉持法藏。 如我所说法。 唯吾能证知。 世尊既赞叹。 令华国唤喜。 说是法华经。 满五十小数。 不起于此座。 所说上庙法。 是华国法师。 悉皆能受持。 佛说是法华。 令众唤喜已。 寻即于是日。 告于天人众。 铸法实相义。 已为吾等说。 我今于中夜。 当入于。 吾一心精进。 当离于放逸。 铸佛甚难值。 亿数时一遇。 世尊铸子等。 闻佛入。 各各怀慈悲。 佛一五何速。 圣主法之王。 安慰无量众。 我若普度时。 吾等勿忧怖。 是德藏菩萨。 于有露实相。 心已得通达。 其次当作佛。 号曰为净身。 亦度无量众。 佛此夜普度。 如薪世劲发。 分布铸收立。 而起无量塔。 比丘比丘倪。 其数如恒萨。 倍复加精进。 以求有上道。 是华国法师。 奉持佛法藏。 八十小数中。 广宣法华经。 是铸八王子。 华国所开化。 坚固有上道。 当见有数佛。 供养铸佛已。 随顺行大道。 相继得成佛。 转次而授记。 最后天中天。 号曰燃灯佛。 铸仙之导师。 度脱无量众。 是华国法师。 时有一弟子。 心常怀泄怠。 贪著于名立。 华国立有雁。 多游族姓家。 丰收所习诵。 。 以是因缘顾。 号之为华国。 亦行众善业。 得见有数佛。 供养于铸佛。 随顺行大道。 具五。 今见九师子。 其后当作佛。 号名曰华国。 广度铸众生。 其数有无量。 此佛普度后。 泄怠者吾是。 华国法师者。 今则我身是。 我见灯明佛。 本光喜如此。 以是知今佛。 裕说法华经。 今相如本喜。 是铸佛方便。 今佛放光明。 助发实相义。 铸人今当知。 合掌一心待。 佛当雨法雨。 充足求道者。

·顿证菩提——开悟哪有那么难啊,懂了就悟了

·顿证菩提

 

《佛说阿弥陀经》讲:已发愿已往生;今发愿今往生;当发愿当往生(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阿弥陀经》有没有讲,「已发愿者经过十年念佛、八年拜佛、三年拜忏,今往生?今发愿者经过三年拜忏、十年行善、五年断恶,当往生?当发愿者经过三年持咒,四年坐禅,五年朝山,当、当、当往生」?有没有这样说法啊?发愿往生:「发」是成就之义;「愿」,上面一个原,下面一个心,就是原来的心;以现在这个凡夫的心见到了我们原来的真心即是「往生」;「原来的心」是不是万法都是「我一个念」呐?

《阿弥陀经》里有一句「临命终时」,许多人以此认定:一定要人死了以后才成佛。诸佛菩萨没有这种说法。一切经典都是讲活着的时候成佛,活着的时候往生。临命终时:「临」是「道交感应」;「终」是表「圆满」。怎么圆满呢?以我现在的凡夫心见到了我原来的真心,这就是「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生死的假命,与不生不死的法身慧命感应道交、圆融一体,叫「临命终时」。我们讲,「这个讲经堂经过三个月的工程终于告终」,你能不能讲「这个讲经堂经过三个月的工程现在终于死啦」?

《阿弥陀经》还讲:即以食时,还到本国。以吃饭打比喻,我吃甜食是甜嘴巴;吃辣是辣嘴巴;吃咸是咸嘴巴;吃臭豆腐是臭嘴巴。比喻这个心懂得了阿弥陀佛,我就是阿弥陀佛,这叫「还到本国」。《阿弥陀经》从古至今被说为「法华秘髓」,最难懂。你有没有尝到「法华秘髓」的法味啊?

《法华经》全称《大乘妙法莲华经》,这是法喻立题。妙法是法,莲华是喻,乃释迦如来金口亲自命名。《法华经·譬喻品第三》云: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这个妙法为什么用莲华来做比喻呢?

大家知道,世间的植物,有的是先开华后结果,有的是先结果后开华再长果,有的光开华不结果,有的不开华光结果;有的是一华一果,有的是一华多果。可是莲华不一样,它同时多华多籽,而且当下开华当下结籽,所以叫华开莲现。开多华结一个果的,是表小乘人修无量的苦行成就一个小果位;只开华不结果的,是指修无益的外道苦行等等。唯有莲华,即华即果,表圆顿大法一步登天,不历修证。同时,莲华出淤泥而不染,是比喻大乘佛法入世修行,在烦恼证菩提。

《法华经》少说有几十处在讲,修行人听佛讲了一段经,明白了不生不灭的道理,明白了「 万法都是我一念所现 」的道理,没有离开讲经堂,没有离开板凳,当下成就——成阿罗汉、辟支佛、十地菩萨、等觉菩萨都有。佛反反复复把这个标准答案教给我们。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讲, 佛告药王: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读一句《法华经》,长则十个字,短则四个字;什么是一念随喜呀?懂得天地万法都是一个人一个念随缘变现而已,也就是懂得了「一心三藏」的道理,蒙佛授记。小则菩萨位,大则圆满佛;菩萨位属于分真即佛,注意,也叫分证即佛,部分证到了佛的境界。如果佛是100分,那么分真即佛就是从60分到99.9999……分,都算。

《法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讲,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我说寿命长远,深心信解,则为见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 。懂得了《法华经》的道理,就是见佛。并不是说,你上五台山,看到天上一朵云彩显出阿弥陀佛的像,回来一把鼻涕一把泪,「师父,我看到佛了……」那不一定是佛,可能还是鬼!当你明白了如来藏的道理,那是不是佛啊?(众答:是)那还真是佛呢!明白了如来藏的道理,就是天上出现一堆臭狗屎,是不是佛啊?(众答:是)都是佛!明白如来藏的道理,是佛也是佛,不是佛也是佛;不明白如来藏的道理,是佛也不是佛,不是佛也不是佛。大家明白了吗?(众答:明白)

再看《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讲, 普贤,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修习书写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则见释迦牟尼佛,如从佛口,闻此经典;当知是人,供养释迦牟尼佛;当知是人,佛赞善哉;当知是人,为释迦牟尼佛手摩其头;当知是人,为释迦牟尼佛衣之所覆。 还是强调,读懂了《法华经》的人,就是见到了释迦牟尼佛!不管你是自己读懂也好,或者听任何人讲的,哪怕是听鬼讲的,你只要听懂了,就等同「从佛口闻此经典」,是不是就像佛亲口跟你讲经一样?当知是人,就是供养释迦牟尼佛,佛给他摩顶,用衣服把他包起来,当成宝一样。所以,一「闻」就供养诸佛了,看你懂不懂。

大家还知道,八岁的龙女她不是成分真即佛,是成圆满佛。在《法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讲到,她就听文殊菩萨传了一遍《法华经》,当下证圆满佛。海里的其他虾兵蟹将、龙子龙孙成了无量的大菩萨,跟着文殊菩萨到法华盛会,是不是?

再看《楞严经》讲: 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藉是凭借、依靠。劬劳是非常劳苦。肯綮,出自《庄子·养生主》。骨间肉曰肯,筋肉结处曰綮。肯綮修证,即劳筋苦骨、勤勇修行之义。也就是说,我们要究竟成佛易如反掌啊!像大风吹小小的灰尘啊!哪里靠你去认真修?哪里靠你去刻苦修?你把两个耳朵带来就行了,只要听懂一心三藏,就成分真即佛!《法华经》《楞严经》就是讲一步登天!不立阶梯!无修无证!诸佛菩萨都是这样讲!佛当年肉身在世就是这样成就众生,不用离开讲经堂,当下成就!我们讲经十多年来,也是如此。

在《楞严经》最后一页: 诸佛如来,语无虚妄。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

这是一段千古奇文。有些人说,《法华经》《楞严经》是大菩萨所持的法门呐!那我们看看这是什么人啊?犯四重、十波罗夷之罪的人啊,他是大根机的人吗?十波罗夷罪是杀佛、杀菩萨、杀罗汉,更不用说杀猪宰羊,无恶不作,十方三世还有谁比这个人再坏呀!一天都没有修,什么根机都没有,不仅最坏,而且只剩下一口气就要下地狱了,「 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 」,不仅是要下此方地狱还要下他方地狱,因为他太坏了。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十方佛土所有的无间地狱,没有一个他不经历的,因为他太坏了。这样的人「 能以一念将此法门 」——在快要断气的时候,他突然懂得了楞严大定,是不是?这一段经文呢,比较模糊,我们可以大概说明。他不仅懂了这个道理,而且发心能传给末世的修行人。这时呢,「 是人罪障,应念销灭 」。他明白这个道理了,所有的罪过当下一笔勾销——有没有讲明白这个道理以后,还到佛前去拜了三拜,念了三遍,有没有啊?没有啊!一句都没有。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马上就下地狱了,却又转眼间到佛土了。

那一千二百五十阿罗汉中,憍陈如五比丘听佛讲了四圣谛,当下得法眼净。然后发心出家,从此世间才有了佛法僧三宝。舍利弗、目犍连,一见佛的面,几句话就证四果了,他们三皈依了没有?受五戒了没有?没有啊。

不管是大法、小法,你要会用心,明白道理当下了生死。而大法永远殊胜,因为它是无漏的。这个法这么简单,佛讲方便易成就,可是我们就是不敢相信,甚至来误解、攻击、诽谤,是不是很可惜呀?我从来没有给任何人授记,我只是把佛的金口玉言告诉大家,来自己印证自己。《法华经·方便品第二》最后一句: 自知当作佛 。你们自己应该知道自己成佛了没有,是不是?后面,舍利弗等五六批弟子向佛表白了一段话,自己先给自己授记,佛才给他们印证,并进而授圆满佛果之记,是不是?是舍利弗他们自己先明白了,证到了;如果舍利弗他们没有明白的话,佛会给他授记吗?换句话说,不管有没有授记,只要你明白这个道理,你都成就了,是不是?

成佛不从修得,为什么不从修得?众生本来是佛。一面镜子上盖满了灰尘,看不到光亮,用毛巾把它擦干了以后是一面明镜;没有擦之前,它是不是明镜啊?镜子的亮性是不是本来具足啊?虽然成佛不从修得,但不修也不得。不听经不明理,不能得解脱受用。如同镜子要不擦的话,它发挥不了作用。同时,明理成分真即佛以后,还要悟后进修无量法门,才能成大圆满佛。

禅宗有一句话头,「二人同饮一杯水」。你想一想看,二人能同饮吗?你讲两只鸟、两只鸡同饮一杯水,可以说得过去,鸟的嘴是尖的。人不可以,是不是?所以这个「二人」,是什么「二人」呢?一个是坐在这里听课的假人,一个是第七识。第七识是前面六种意识心智慧的九倍,他从来不睡觉,也没有死亡的时候。不管你懂不懂,他都已经听懂了。我经常讲,你们听不懂是假的,听得懂是真的。

大家想不想跟里面那个「真人」见见面啊?真想的话我给引见一下,不要一天到晚还不知道自己的真人是谁。有时候我们信口开河,讲出一句很妙的话,或者很糟糕的话,是不是?讲了糟糕的话以后,就想打嘴巴、咬舌头,为什么?会得罪人。

注意,开始后悔想打嘴巴的那个心,就是前面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意识心。而信口开河的那个心就是我们第七识,也就是常说的潜意识、下意识。可以方便说为真心。其实是“半真半假”的“真心”,是“带真显妄”或说为“带妄显真”的“真心”。也可与第八识共说为“真妄和合”之心。第九识,也是空如来藏,才能说为真心,而且是相对而言的真心。第十识,才是绝待真心!如佛说为“真真如性”、“胜义中真胜义”。

再比如,我们不慎摔一个大跟头,前方有大石头,请问你这个时候会不会在那里打官腔:「摔个大跟头,前面有个大石头,手不抱头,头破血流,两只手干什么,还不赶快抱一抱」——然后两只手把头抱起来,会不会这样啊?根本不会,想都不想,无意识当中,当下就抱起来了,是不是?这也是我们的第七识在起作用。

在中阴身期内,肉团身这个无明壳销毁,六种意识心已经不复存在,此时当家做主的非第七识不可,明白吗?生前听经闻法证得的功德当下现前。其实何须到中阴身期间,他现在就已经成就,这叫瞒天过海。瞒六种意识心之天,过生死之海到佛土,这叫「 俱崇密化之迹 」(出自道宣律师《妙法莲华经·弘传序》),它已经秘密地把我们的这个心化为佛土,化为菩萨,所以这个法最妙。当年现场听佛传法的众生,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当下成为法身菩萨。佛直接就宣布,有多少众生证得什么果位。而我们今天正可依之为据,自证解脱。 

我们听经闻法,真正领悟清楚明白,不历修证,当下成就「分真即佛」,就能保证不落六道轮回,往上还可能到地上菩萨、等觉菩萨。像龙女那样当下圆满成佛,毕竟是极其个别。所以明白道理以后,还要广修六度万行。好,经过这样开示,以上18位同修,认为自己现在成就的请举手(举手者10位)。

好,法会到此圆满。

法华经简介

法华经简介

【释经】

《法华经》,是《妙法莲华经》和《正法华经》的简称。梵语是Saddharmapuṇḍarīka-sūtram,saddharma意译为「妙法」或「正法」,puṇḍarīka意译为「白莲花」,古代「花」字为「华」,故译为「莲花」。Sūtra古译为「修多罗」[ [1] ],或「素怛览」,意译为「契经」,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经,有法、常之义。即贯穿诸法深义,摄持所化众生,谓之经。在九分教与十二分教中[ [2] ],修多罗包括经与律,后世则专指三藏中的经藏。此经共7卷,计28品,品依经故,前四字为别题,后一字为通题。具足之名为《妙法莲华经》,凡经依「七种立名」[ [3] ]。

「妙法」:赞叹其法微妙,不可思议。此法是一乘实相妙理。「法」,即一心之法,生佛同,具人人本具,个个不无。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此法为诸佛本源,众生慧命,诸佛悟,此成等正觉,众生迷此,枉受轮回。

「莲花」,是以喻显,法以喻迹,本二门,各有三义:

一、为莲故花,喻迹门,为实施权。为显一乘,故有三乘之名。又谓从本垂迹。

二、华开莲现:喻迹门开权显实。唯一乘法,无二无三。又喻本门,开迹显本。谓释迦早已成也。

三、华落莲成:喻迹门,废权立实。废方便权教,但归一乘实道。 ( ) 又喻本门,废迹立本。如来实不生不灭,而言灭度。不灭现灭,既不生灭,唯本无迹。

【译本】

据释素闻《法华经导读》「法华的传本」,历来有关本经凡六译,其中唯有三本流传:

一、西晋太康7年(公元286年)竺法护(239-316)后译《正法华经》 10卷。

二、姚秦弘治8年(公元406年)鸠摩罗什(334-413)译《妙法莲华经》7卷。

三、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闍那崛多(527-604)和达摩笈多(?-619)共译《添品妙莲华经》7卷。

其中尤以鸠摩罗什的《妙法莲华经》文笔优美畅达,最便诵持,流传最广,迄今为一般人所喜诵弗衰,历久弥新。

至于《法华经》的注解本,不下六十余家。而最具代表性,且为人所重视者,有如下诸家:

隋‧智者(538-597)《法华玄义》、《法华文句》为「法华三大部」之二(另一为《摩诃止观》),是天台宗的核心论典。前者建立本书以「释名、显体、明宗、论用、判教相」等「五重玄义」[ [4] ]为建构佛教解释经典的结构与型态,具有汉传创发性的特殊解经方式,其影响及于华严宗的「十门玄谈」等。

我国自鸠摩罗什后,注释者亦历代不乏其人。本经在两晋及南北朝时,读诵、宣讲和注疏即非常盛行。其〈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流传最广,最为人所熟知。即便未常读《法华经》者,未尝不习闻此品经文。智顗且基于本经创立天台宗,创发独具特色的汉传佛教体系。

【内容价值与特色】

《法华经》号称「经中之王」,是集大乘经论之大成,经中以「诸法实相」为佛法本体的揭示。谓佛陀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就是要以一佛乘为众生说法,令缘熟众生都能成佛;故有「成佛的法华」之说。天台宗的核心思想都依据此经而来,而判本经为「纯圆独妙」的最高法义。但成佛非一蹴可几,故又有三乘之说:以羊车、鹿车、牛车喻声闻、缘觉与菩萨乘为「三乘教」,以大白牛车喻「一乘实教」。前三者为权,后一者为实。故有「开权显实」及「会权归实」之说。

此经全名《妙法莲华经》,因其理直契「实相」,可以直了成佛,故曰「纯圆独『妙』」。而「莲花」者,所以喻妙法,其义有三:一、「为莲(因)故华(果)」:喻「为权(因)显实(果)」;二、「华开莲现」:喻「开权显实」;三、「华落莲成」:喻「废权立实」,唯一佛乘。一个经题,则其权实思想即已含盖了。

法华经的殊胜,在「五浊恶世」[ [5] ]中,佛陀出现于世而说此一乘法,即便「末法」众生,亦多在摄受之内;尤为难得中之难得。说明如下:

《法华经》〈方便品〉:「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一段,说明以下诸问题:一、十方世界中(非仅指娑婆世界而言),只有一乘法;无有二乘、三乘法,只以方便故说三。二、此一乘法出于「五浊恶世」,正见佛的度众的慈心。三、盖以众生劫浊垢重,弥见菩萨之慈悲善巧。于一乘中,别说三乘。四、明指阿罗汉、辟支佛,非究竟涅槃;当「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五、佛出世难值遇,且无量劫难遇,即便佛出世,是法亦难遇。六、佛灭度后,即便是受持、读诵、解义是经,是人即为难得。

而「五浊恶世」说,佛教诸经多有之。且多就「末法」时而发的,均能得成佛。如:《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如来灭后,于末法[ [6] ]中欲说是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7] ]。」据本经〈如来寿量品〉称释迦之「法身」本属寿命无限,久远劫前已经成佛,显现各种「化身」,只是权现垂迹,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经中采用诗、譬喻、象征等文学手法,主旨则契入佛陀教说之本怀。

在诸大乘经典中,都有十方三世诸佛同时宣化,各由因缘而出现于世之说的「缘起观」,而以大乘「实相」的教理,为究竟了义。近代学术或有以「原始佛教」乃佛陀的根本教义者,乃属「世俗」知见,为「历史进化论」。本经谓凡能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悉具无量功德,必当成佛。若从本经的「譬喻」[ [8] ]中,当可得知其中要义。

妙法莲华经在佛教中的地位如何?讲详细点。

法华经、楞严经与华严经并称经中之王。不入法华,不知佛恩之浩瀚。 这部妙法莲华经浅释,是由宣化上人在美国万佛圣城讲演,以最浅显的方式,解释经中的每一字句,非常适合初中学人藉由此经浅释,一窥法华经成佛之殿堂。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127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