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虑的学处(什么叫静虑)

共修法义整理(75--76)
法义:忍辱学处从三个方便来认识,一、忍辱自性;二、忍辱差别;三、身心生起之法。
一、忍辱自性。
所谓忍,包含三个方面,第一、耐冤害忍,就是冤家对自己的伤害需要忍;第二、安受苦忍,就是自身的健康和生活环境的恶劣需要忍;第三、谛察法忍,对佛法和真理不能理解和接受时需要忍。造成不能忍的原因主要是我们有嗔恚、怯弱、不解不乐这几个方面。忍辱的修行就是需要克服、灭除嗔恨心、愤怒的心,并非要解决掉客观上、世界上所有的问题才是圆满,而是在成就自己的一种无嗔的心行,忍辱才算是圆满了。
二、忍辱差别。
也是指耐冤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三种。耐冤害忍就是指有情无情对自己的伤害能够不在乎,真正达到忍无可忍的境界,三轮体空的状态,没有什么可忍的东西。安受苦忍,是指心理生理自然环境给自己带来的苦能够忍受。谛察法忍,就是说对法、真理不解或是与自己固有观念冲突时,能够接受认可它。
三、身心生起之法。
主要讲两个方面,一是思惟忍的殊胜利益和不忍的过患;二是忍辱的修习原理。
忍辱的殊胜利益:1.不会树敌。2.亲友不会离开自己。3.会有很多欢喜和快乐。4.临命终不会后悔。5.将来可以生天。导师引经纶说明由此可以成就世间善乐、庄严生命、断除嗔恨心、息除害众生对自己的伤害、装饰生命。
不忍的过患:有未来患和现世患,未来患主要是可坏百千劫所集之善,一嗔皆能毁。现世过患会让我们心不寂静调柔无法安然入眠,心不住正念;会恩将仇报,与亲友断绝关系,纵然别人给自己很多好处,也会不稀罕。常思惟忍辱的殊胜和过患,并从各个角度来修习忍。忍辱的修行,对我们的人生、整个的生命都是有很重要的意义。
忍辱的修习原理:首先讲耐冤家害,思惟冤家为什么会伤害人,是因为凡夫都没有自主能力,有嗔恨心,像仆人一样,被嗔恨心、错误观念所主宰,不能自控,这并非众生意愿。另外思惟这是业果所致,自己曾经伤害过别人,忍辱就是承受了,业也就消了。忍辱也是在调伏嗔心,观想自己是在治病,这样忍的就不那么痛苦了。
其次是安受苦忍,对于自身的苦,思惟可治就去改善它,不可治就去承受它,锻炼培养自己的意志力,意志力坚强了就不怕苦了。同时思惟安受苦忍它所给我们带来的胜利,它可以帮助我们发起出离心,生起追求解脱的心,帮助我们摧伏我慢的心,消除不善因,心生欢喜,慈悲众生,对发起菩提心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培养观察修,把所遇的苦都变成修行的增上缘,成就一种忍受的心行。
最后是谛察法忍,思惟对法的胜解接受它,主要指这几个方面:信境就是对三宝的认可;证境就是证得真理无我空性;欲境就是需要得到成就佛菩萨的功德;取舍之境就是凡事能以因缘因果为前提智慧决断;修习境就是认可佛果无上菩提通过修学是可以证得的;闻思境就是对如来的十二分教要认可接受;以上的境都要能够生起坚定不移的信解,这就是关于谛察法忍
如何修忍辱:
针对耐怨害忍,思惟怨敌不能自主,被烦恼支配,应理解同情;并且,修忍能消业
针对安受苦忍,思惟吃苦能了苦;并且苦也有积极的意义:劝解脱、除慢、止恶修善、生悲悯等 。
针对谛察法忍,彻底改变、放弃原有的观念、生活方式与习惯,对佛法生起坚定不移的信解。
四、精进学处
1.精进自性:对于修习善法和利益众生,心生勇悍,然后产生三业行为。
精进的所缘(对象)是修习善法和利益众生、断除烦恼和不善相续,成就善的相续。要对这些做法生起勇猛之心。这些心理也是建立在坚强意志的基础上,然后产生身口意的行为。
2.精进差别
①披甲精进:为解除众生痛苦,持之以恒地勇往直前。
②摄善法精进:对于修习六度,勇猛精进,勇悍而为。
③饶益有情精进:凡是对众生有利的事都勇猛地去做。
3.身心生起之法
① 思惟精进胜利与懈怠过患
◇精进胜利:如果符合因果法则,具足善巧方便,精进能成就一切善法。
→精进能成就:任何一种善行的成就,任何一种烦恼的解除,任何一种高尚品质的形成,都要通过精进来完成。不论世间还是出世间的成就,都离不开精进。
→精进证菩提:解脱烦恼,破除我执,成就清净智慧,超越身见和我见,不通过戒定慧的精进修行是做不到的。精进不懈,才能最终成就佛果,成就无上菩提。
→精进德增上:善巧方便加上无厌倦的大精进,就没什么是不能得到,不能成就的。精进修行,功德会一天天飞快增长,就像青莲花那样。
◇懈怠过患:没能力成就善法、自利利他,懈怠是长养一切烦恼的根本。
→懈怠远菩提:懈怠的人,菩提道对他来说非常遥远。佛法所说的功德善根和良好生命品质,他们都无法具备。既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他。
→懈怠无成就:在种种烦恼中,懈怠是很可怕的。对于懈怠的人来说,一切善法成就都和你无关。应该这样思惟不精进的过患。
② 精进的修习
◇对治违缘
→能修善法而不行:思惟暇满义大难得、死无常恶趣苦。
*症一:觉得要等以后有空再修,现在还年轻,还有很多事业要做,不妨年纪大了再修。
*对治:一旦死了很可能会堕恶趣,难以得到现在的暇满人身,所以有时间就要赶快修。
*症二:每天忙于生活琐事,忙到晚上准备修行时,就想打瞌睡,没精力了。没空修。
*对治:忙于这些将使我们失去现世更大利益,同时引发未来的轮回,甚至三恶道苦。
→怯弱菩萨道难行:只要立愿与精进就能自在度化众生。
*症一:佛菩萨成就的功德无量无边,我这样的愚下凡夫能行吗?
*对治:佛陀在因地也曾和我们一样。佛陀的成就是以凡夫为起点,一步步修上去的。
*症二:佛陀在因地上,一会把胳膊砍下,一会眼睛挖给众生,吓坏了,觉得自己不行。
*对治:通过观想自己的身体布施给众生,逐渐打开心量培养愿力,先不必真的那么做。
*症三:轮回太苦,菩萨道要悲愿无尽,不断以各种身份在轮回中解救众生,太痛苦了。
*对治:菩萨已断除我法二执,了知一切如幻如化。所以对菩萨来说轮回是没有痛苦的。
◇创造顺缘
→胜解力:深信业果才能于取舍善恶时生起行善的动力。通过修习业果,对善行和不善行将带来不同的生命结果,生起坚定不移的信解。
→坚固力:对经过智慧审视过的行为能够坚持,不盲从。多人对人生缺乏思考,而有智慧的人通过智慧产生的抉择和强烈意愿,是精进的重要增上缘。
→欢喜力:烦恼的解除与真理的体验,令修行充满乐趣。修行方法对了很轻松。这种法喜、轻安、体验真理的快乐,以及对人生日渐清楚的认知,使我们越来越有信心。
→止息力:修行要讲究质量,松紧有度,避免身心劳顿。修行要用心正确,修学得法,如果感到疲劳了,要赶快休息,然后以最好的精神来修。
◇配合五度:灭除修行中的违缘,同时不断创造精进的增上缘,身心就会感到轻安,精进也将在自在中进行。同时,精进也要建立在其他五度的基础上,配合起来修。
五、静虑学处
1.静虑自性:心安住善所缘,达到心一境性
修定所做的,就是培养自主力,让心安住一处。修定(止)是开发智慧的基础。止有两种,一是有所止,是有所缘对象的禅定;一是无所止,是没有所缘对象的禅定。
2.静虑差别
①从自性区分
◇世间禅定:如四禅八定。
◇出世间禅定:以空性为所缘的禅定。
②从品类分
◇专门修止:有所止、无所止。
◇专门修观:观察修、观想修、观照修。
◇止观双运
③作用差别
◇令身心安住:获得身心安乐的受用。一,静虑能引发身心的轻安。
◇现证功德:成就声闻人所具的功德。二,成就声闻所具备的神通、智慧等种种功德。
◇饶益有情:专心安住于饶益有情中。三,通过静虑成办饶益有情的事业。
三,身心生起之法
1,思维修禅定的胜利
2,思维不修禅定的过患
3,具足六度而修
佛教中所讲的入定是否就是现在所讲的自我催眠?或有何不同?
入定是入于禅定之意,即摄驰散之心,入安定不动之精神状态。
【禅定】
(术语)禅为梵语禅那之略,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思惟修者思惟所对之境,而研习之义,静虑者心体寂静。能审虑之义。定者,为梵语三昧之译,心定止一境而离散动之义。即一心考物为禅,一境静念为定也。故定之名宽,一切之息虑凝心名之,禅之名狭,定之一分也。盖禅那之思惟审虑,自有定止寂静之义,故得名为定,而三昧无思惟审虑之义,故得名为禅也。今总别合称而谓之禅定。然禅定虽皆为心之德,而欲界所属之心非有此德,属于色界,无色界之界之心德也。若色无色相对,则禅为色界之法,定为无色界之法,其中各有四等之浅深,故谓之四禅四定。此四禅四定为世间法,佛法外道凡夫圣者共通也,其他佛菩萨阿罗汉证得之诸无漏诸定为出世间法,非三界所属之心体所具,故欲得禅,则必离欲界之烦恼。欲得定,则必断欲界之烦恼,欲得无漏之诸定,则必绝无色界之烦恼。而此中禅在最初,不惟为诸定之根本,而发天眼天耳等之通力,亦依此禅。且禅有审虑之用,观念真理,必依于禅,故以禅为学道之最要者。大乘义章十三曰:‘禅者是中国之言,此翻为思惟修习。(中略)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言三昧者,是外国语,此名正定。定如前释,离邪乱故说为正。’智度论二十八曰:‘四禅亦名禅,亦名定,亦名三昧。除四禅诸余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为禅。’
入定是为了去掉妄念开智慧,而自我催眠通常是为了身体舒畅,有一定医疗作用
什么是佛学的四静虑
末学引百度百科的:佛学术语,名数,有二种:一定静虑,一生静虑。定静虑者,生于四静虑天之禅定也,旧云四禅定(见四禅定条)生静虑者,其天处也,旧云四禅天。禅者梵语禅那Dhyamacron;na之略,旧译曰思惟,新译曰静虑。静息心虑之义。易言之,即禅定者得静息心虑之人之天处,故谓之静虑。其静虑有四种之浅深,故生处亦有四处之高下,是色界之四禅四静虑也,此四静虑又有诸天之别。
人睡着了什么都不想,和禅定有何区别?
禅定并不是什么都不想。禅定,也翻译为静虑——静虑很明显就不是什么都不想的意思了,恰恰是静静思维的意思,对不?
什么都不想,也是禅定的一种,不过不是有益的禅定,而是有害的禅定,这样的禅定修多了,来世转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等等,离佛法就远了。
而睡着了,也并非什么都不想,实际上也有混乱的、细微的、毫无逻辑的思维活动,只是我们定力太差,观察不到而已。其实也有比较明显的活动,就是做梦了。这个我们能观察到,并且能记住,当然也有忘记的。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13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