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爱生则苦生(贪生的意思)

猎人闻法得道
昔日,佛陀在摩竭国甘黎园中城北石室窟中说法。当时有很多猎人上山打猎,布下罗网,捕杀鹿群。有一只鹿因落入网中而大声呼叫,猎人们听到鹿的叫唤声,奔驰搜寻之中,也掉入了捕兽网中。许多猎人因此死亡,即使未丧命者,身体也受到严重的疮伤,痛不欲生。受伤的猎人们相互搀扶,回到家中,寻求膏药涂敷疮患。亲人们为死者收尸送葬,而这群性命犹存但身受重疮的猎人,听到旁人问是否还要上山打猎,即摇头回答:‘我不要再做这种害人害己的事了。’由于宿世善根成熟,这些人便前往出家学道。
当时佛为百千大众说法,为了令这群猎人拔除罪根,善修功德,永离生死,因此说偈教诫大众:‘犹如自造箭,还自伤其身,内箭亦如是,爱箭伤众生。’这群猎人在听闻佛陀开示之后,当下心生惭愧,深自反省,在闲静处一心思惟、修习止观法门,之后剃除须发,披着三衣,跟随佛陀出家,修习无上梵行,证阿罗汉,得六神通,并以‘能觉知是者,爱苦共生有,无欲无有想,比丘专念度’之偈语,表达他们内心觉悟到的真理。
‘贪爱’是众病之首,众生沦落地狱,受无量无边的痛苦,皆因贪爱产生的苦果。因为爱欲心作祟,造作杀、盗、婬、妄等恶业,种种嫉、恚、痴等不善行也是源于爱欲之心。造作了十恶业,死后就会堕入地狱,遭受十三火烧身的苦报。有二火山贯穿过腹脊,有二火山从背后来,穿过背脊从腹而出;有二火山从左胁入,由右胁出;有二火山从右胁入,左胁出;有二火山由下入,从上出;复有二火山由上入,从下出;而第十三个火山,就是自身这念渴爱之心。前十二种火山的痛苦尚可忍受,但自身渴爱所造成的火山却是不可疗治。
堕落畜生道亦是受苦无量。畜生道众生常常生活在黑暗中,例如入地蛰虫,是躲藏在泥土中过冬的小虫,由于前生贪图爱欲享乐,身口意造作了恶业,死后感得入地蛰虫的果报,终其一生都在黑暗中度过。还有一类畜生,闻到大小便的臭气就驱驰而来,以秽物为饮食,例如:猪狗乌鸟等众生。
除了地狱、畜生道的众生受苦无量,饿鬼道的众生也很苦。有的饿鬼食啖须发、身毛、齿爪、身垢、皮膜,乃至筋骨心脾肾肝胆、大小肠、胃脑髓、屎泪汗涕唾、脓血脂尿。由于前身贪爱美味,悭贪独食,当有人想要取食他的食物,他就会怨恨咒骂对方去食脓血大小便,因此,沦为饿鬼,食诸秽物。又有饿鬼,初为人时,独占饮食,连一粒米都不肯布施,甚至阻止他人布施,因此久远劫来堕落饿鬼,不得听闻饮食之名,何况得诸饮食?饿鬼道的痛苦,真是难以言喻。这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无量无边的苦报,都是由于前身贪爱心坚固所致。
比丘们了解到爱欲与苦果是相互而生,有贪爱则有苦,因此唯有舍离爱欲,才能远离热恼,离诸生死。
典故摘自:《出曜经·卷五》
省思:
人生的苦从何而来?面对种种事物,心生爱着,在贪求、占有的过程中,造作不良善的身口意业,由业而感苦的果报。苦,不单指堕落三恶道所受的磨难,更大的折磨,是为贪爱驱驰,身心交战、煎熬,作不了主。爱欲犹如一把毒箭,不只是危害生命,更会损害法身慧命,生生世世堕落。选择离欲修行,就是因为了解爱欲的祸患,当不再为贪爱所惑,放下向外驰求的妄想,转向面对内心的平静与清明,才真正能远离生 *** 恼,获得永恒的解脱与自在。
佛法说 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贪爱 摆脱了贪爱 是可以脱离痛苦 但贪爱能让我们得到快乐 快乐要从何而来呢
佛还说,与有情人做快乐的事,别说是缘还是劫。
人生不一定要绝情绝爱,喜欢一行禅师,他的经历很特别,心中有小爱,也有大爱,如行走在芬芳的园地。或许如一句话说:因为爱你,我爱了整个世界。像弘一法师那样,能决绝的斩断红尘的得道高僧,临终亦有“悲喜交集”的留字。人生的快乐与不快乐,其实在内心对快乐的定义。
佛法中的“贪爱”是什么?
贪爱,就是造成不断轮回,为喜乐、欲求所束缚,以及任何情况都不忘寻求快乐的欲望,也就是欲爱、有爱及无有爱。(贪爱也被佛教徒称为苦集圣谛)。
贪爱一词最早出现在早期小乘佛经《杂阿含》中。
《大念住经》台湾元享寺译本 原文言文:此爱能引导再生,有俱喜、贪,到处为追求满足,即:欲爱、有爱、无有爱。比丘们!什么是苦圣谛呢?
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叹、苦、忧、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求不得是苦。总括地说,五取蕴就是苦。
《杂阿含经》之缘起正见浅析
一、 有我无我正见辩论:
110经拎重点:
1、外道尼揵子与世尊就五蕴为有我,非我而进行的辩论而展开,世尊以国王对善恶者进行赏罚而得掌控支配的自在来举例,“凡是主着,悉得自在”。以此论证五蕴的非我、非我所,不相在。继而开示:五蕴无常,无常故苦,苦故非我。若于五蕴有欲贪 ,则苦生,若离欲贪,则苦灭。
2、外道尼揵子谦卑请法:那世尊您是如何为弟子说法,离诸疑惑的?
世尊对五蕴以十一种行相的如实观察,在明确五蕴确是非我,非我所,不相在的,明确身见是苦,从而生厌离,而得解脱。
3、69经补充阐述:由于不如实知五蕴的集灭味患离,便会由着缘起流转的爱取有而趋向于生命无明轮回之苦。如何灭?则如实知五蕴集灭味患离,便不生贪爱执取,断其因,苦就会熄灭。
3、不同布施所得福报得区别
经文理解:
1、 这一经,通过外道尼揵子与世尊就有我无我的辩论,最后被世尊说服,以此明确五蕴非我的理论正见。通过对五蕴十一种行相全方位的如实观察,进一步验证和肯定了五蕴的无常性,当无常在心中明确(诸行无常),便自然知苦,知身见苦(诸受皆苦),从而明确了苦谛,便会生厌离而离欲,以践行八正道而趋向于无我的灭苦之路(诸法无我)。
2、 69经明确了:五蕴如实知的内容
不如实知五蕴的集灭味患离,便会缘起流转的爱取有而趋向于轮回之苦。(集谛、缘起的流转)
如实知五蕴集灭味患离,如实知缘起的无自性可得,便会生厌、离欲、断爱的精进,断其一支,苦就会熄灭。(道谛、缘起的还灭),
3、正见在个体生命确立的三个阶段:(以四预流支来完成):
• 理论正见(亲近善知识、多闻熏习)、
• 如实知见,即身心结合融入的正见(亲近善知识、如理思维,法住智熟)
• 正见的完成即苦的止息(亲近善知识、法随法行)
苦谛-----(五蕴身见苦,不明依缘起的缘生法相的无自性)
集谛-----(依缘起的支支流转,无明爱染而苦集)
灭谛-----(苦的止息)
道谛------(八正道的践行,十二缘起支,断其一支,则不再相续)
这么去边梳理,边思维的过程中,发现,五蕴、六处、缘起法、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逐渐都揉在了一起,而不再以割裂的思维去看待法义。
4、 不同布施所得福报的区别:以此有故必有的缘起因果关系,在布施上,需要自身有一份合适明觉,心意需要注意锁定在以解脱为目标的因,而不是落在与解脱无关的事项上。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13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