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次第30课念死无常分享(念死无常是什么意思)

略论》念死无常(1)--济群法师讲解
济群法师讲解原文链接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下士道,即人天乘的修行,目的是成就人天善果。那么,这和现实人生的追求有什么不同?生活在这个世间,我们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这一层面的需求,人和动物是共同的。其次是追求幸福,但对多数人来说,这种追求仅限于眼前的、今生的幸福。而人天乘的修行是以追求未来的暇满人身为根本,兼顾现世幸福。因为人天乘所追求的幸福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获得继续修行的身份。这也是佛教的人天善法和世间善法的根本区别所在。
下士道的修行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是:念死无常、念三恶趣苦、皈依三宝、深信业果。
念死无常,是为了断除我们对现世之乐的贪著。在藏传大德的开示中,常常提到“舍弃今生”,这一点非常重要。当然这并不是让我们厌世,而是要舍弃对现世的贪著。如果不“舍弃今生”,仍以现世享乐为目标,我们就会执著于此,难以割舍。唯有将念死之心真正提起,对现世的贪著才会减少。世间的一切,不论家产多大,地位多高,在死亡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包括那些被称为“亡命之徒”的冒险者,也不是真的甘心以生命换取利益,而是因为心存侥幸才放手一搏。所以说,念死是对治贪著的有力手段。其次是念三恶趣苦,生起断恶修善之心,以免堕落受苦。进而还要寻求皈依,以此作为生命的究竟归宿。最后是深信业果,如果认识到业不作不得、业作已不失和业决定之理,我们就知道怎样才能离苦得乐。
这些虽然属于下士道的内容,同时也是中士道和上士道的修学项目,既是自道,也是共道。从中士道的修行来说,念死正是发起出离心的动力,否则很容易懈怠放松。而从上士道来说,唯有对轮回和三恶道苦有深刻认识,才能对众生发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如果自己还贪恋轮回,却说什么带领众生出离,不是空话吗?我觉得,念轮回苦可能比修自他相换、七因果的效果更直接,因为这种恐惧比较符合常人心理。当我们感到恐惧时,会自发寻找出路,这是本能使然。而自他相换和七因果,则是要激发人的高尚意志,调动内心深层次的情感,这是需要通过观修完成的。
第一节 念死无常
世人最怕将“死”字和自己联系起来,似乎说一下都会招来不祥之兆。事实上,死亡正是人生最大的现实,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结局。如果不提前做好准备,一旦死亡来临,就会在痛苦惶惑中离去,奔赴下一轮流转。既不知前方为何,也无法把握方向。念死,就是帮助我们以正确心态看待死亡,主要通过不念死的过患、念死的利益、以什么心态念死、修习念死之法四部分进行观修。
一、不念死的过患
今后当死之一念,虽尽人皆有(知),然以于日日中,每念今日不死,今日又不死,则心将执于不死之一面。若不作意于彼对治,而为如是心所障蔽,随起久住此世之心,便觉现前一切皆为需要,专务于求此世乐、除此世苦之方便。于后世及解脱成佛等大事不加观察,心不入道。
纵或闻思修,然以趣重今世之故,任作何善,其力定然薄弱,且必掺和恶行咎戾而转,其不杂恶趣之因者鲜矣。纵使缘及后世,思欲进修,亦必不能灭除推延之懈怠,及以睡眠、昏沉、喧杂、饮食等事纷扰度时,不能精进如理而修焉。又不特此也,为求现世圆满故,烦恼及其所引之诸恶行等渐渐增长,背甘露法,引入恶趣,孰有甚于斯之不善耶?
《四百颂》云:“三世自在主,自来作死缘,而我犹安卧,不善孰胜斯。”(上师口授颂文为:谁为三界之死主,自死而无他作者。)
又《入行论》云:“须舍一切去,于此自不知(我未如是知)。为亲非亲故,而造种种罪。”
这一段,宗大师为我们讲述了不忆念死亡的过患。如果过分关注现实,意识不到死亡的无常迅速,修行往往只是生活中的点缀,是没有力度的。佛教非常重视发心,也就是动机。因为修行不是为了成就客观结果,而是完成心念的转化。如果其中夹杂有世俗心,不论所修是什么,都会带有我执或名闻利养,最后成就的还是世俗心。念死,正是断除世俗心的一剂猛药。
“今后当死之一念,虽尽人皆有,然以于日日中,每念今日不死,今日又不死,则心将执于不死之一面。若不作意于彼对治,而为如是心所障蔽。”人最终都会死去的道理,虽然人尽皆知,但在日复一日的生命延续过程中,我们因为看到今天没有死,明天又没有死,于是乎,便逐渐将心执著于不死的那一方面。如果不是刻意进行对治,就会被“不死”的心理所蒙蔽,以为死亡还很遥远。这正是人们不把死亡放在心上的原因。现在保险业非常发达,有各种各样的意外伤害险等,说明人们在理性上是知道终有一死,而且可能是毫无准备的突发性死亡。但死亡不曾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我们会觉得那是别人的事。这种错觉,使我们只想着怎样活得更好,却从不为死亡做好准备,也忘记现在所做的一切只有暂时意义。
“随起久住此世之心,便觉现前一切皆为需要,专务于求此世乐、除此世苦之方便。于后世及解脱成佛等大事不加观察,心不入道。”因为把世界当做久居之地,就觉得眼前一切都是生活所需,这就会专求现世之乐。对于我们真正应该成办的,如断除此世之苦的解脱途径,及后世解脱成佛的头等大事不加思惟,这样的话,心就不会和道业相应。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外在一切都在刺激人们的欲望和需求,甚至出家人也受到影响,也忙于追名逐利,这都是基于现世快乐而产生的过患。
“纵或闻思修,然以趣重今世之故,任作何善,其力定然薄弱,且必掺和恶行咎戾而转,其不杂恶趣之因者鲜矣。”咎戾,罪过。纵然是闻法、思惟和修行,但因为重视今世的缘故,不论修习什么善业,力量必然薄弱,且因夹杂恶行罪业而转变修行性质。那些言行完全不夹杂恶趣之因的修行者,是极其罕见的。
“纵使缘及后世,思欲进修,亦必不能灭除推延之懈怠,及以睡眠、昏沉、喧杂、饮食等事纷扰度时,不能精进如理而修焉。”如果对现世的执著尚未断除,即使为了后世发心修行,也不能灭除今日推往明日的懈怠之心,或是忙于睡眠、昏沉、喧哗、饮食等种种琐事,在纷扰中虚度时日,不能以勇猛精进之心如理修行。现代人往往因事务繁忙而疏于修行,总说什么有时间再修。其实,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会把时间放在自己认为最重要、最喜欢的事情上。所谓的没时间,往往是针对那些不曾引起重视的事。当我们说有空或没空时,其中就蕴含着一种取舍。如果不能放下对现世的执著,每天就会把时间耗费在种种杂务,在不良串习中轮回。
“又不特此也,为求现世圆满故,烦恼及其所引之诸恶行等渐渐增长,背甘露法,引入恶趣,孰有甚于斯之不善耶?”不念死的过患还不仅仅是这些。如果以希求现世圆满为生存目的,将进一步引发贪嗔痴烦恼,并使那些因烦恼引发的种种恶行逐渐增长。这将严重背离佛法,最终将我们导向恶趣。世间还有什么比这更糟糕的结果吗?
“《四百颂》云:三世自在主,自来作死缘,而我犹安卧,不善孰胜斯。”三世,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四百颂》说:在三界中,随时都有可以左右我们生命的死神在窥视。但我们却自以为高枕无忧,不做任何准备,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危险的吗?民间传说,若人死期来临,会被无常鬼用锁链套走。但佛法所说的无常并不是外在的什么,而是事物的发展规律。世间的人,包括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无论曾经多么风光荣耀,都已灰飞烟灭。即使历代高僧乃至佛陀本人的色身,也同样都要入灭。所以说,死是一定的。当我们对死亡有了深刻认识,对于世间的执著自然会被弱化,在此基础上修习任何法门,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入行论》云:须舍一切去,于此自不知。为亲非亲故,而造种种罪。”《入行论》也说:每个人终将舍弃一切,离开这个世间,但我们却从来想不到这一点,整天为了自己感觉中的好恶和冤亲造作种种罪业,真是非常愚痴的行为。
我感觉,世人忙来忙去,就像为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子进行装修。因为我们所追求的一切都是建立于脆弱的色身上。一旦色身毁坏,一切装修也随之被毁。很多人也会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有机会捞取利益时,还是什么都放不下,还是愿意为之操劳甚至造作恶业,却忘记这座建筑很快将毁于一旦。所以,在对死亡和无常有透彻认识之前,再聪明的人也是傻瓜。
二、念死的胜利
若生一真实念死之心,且如若知我今日明日定死,稍知法者,即见亲等无可共住,遂能遮制于彼爱著,并任运生起从施等门而取心要。且能见及为利养恭敬等之世间法而致力者,一切皆无坚实。遮诸恶行,积集皈戒等善业。自身既得胜妙之位,亦能接引诸余有情,于彼安置,更有何事较此为重要者哉。
诸经于此念死之心,曾以多种譬喻而为称赞。如《大涅槃经》云:“诸田业中秋实胜,一切迹中象迹胜。一切想中,无常及死想是为最胜。”以由此能除遣三界贪著、无明、我慢故。复以为顿能摧坏一切烦恼恶业之锤,顿能成就一切善妙之门等而称叹之。
总之,能有修行之机会,唯是得此殊胜之身(人身)时。我辈长劫处于恶趣,虽偶一得生人天,亦多无暇,不得修法。纵或一次得堪修之身,而亦不能如理修法者,盖为住此今日不死之想耳。
心执不死者,乃一切衰损之门。念死者,乃一切圆满之门也。是故莫执此为诸无余深法可修者之所行,或虽为应修,唯宜初时略为修习,非恒常之所修也。应于初中后三皆必须修此法之理,心起决定解而修习之。
那么,念死无常又有哪些利益呢?真正提起念死之心,将每一天都当做今生最后一天来过,就像处在倒计时的状态中,只会考虑这期间做点什么最有意义,哪里还敢虚度?
“若生一真实念死之心,且如若知我今日明日定死,稍知法者,即见亲等无可共住,遂能遮制于彼爱著,并任运生起从施等门而取心要。”若能发起真实念死之心,而且就像今明两天就要死去那样确定,只要稍稍了解佛法的人,就会知道一切亲友眷属都无法和我们长久相伴,在生死关头也无法援手相救,就会减少对他们的贪执之心。如此,就能自然生起布施之心,并在舍离贪执的过程中成就解脱的智慧。
“且能见及为利养恭敬等之世间法而致力者,一切皆无坚实。”念死还能使我们认识到,为名闻利养等世间法所做的努力都是无常而虚幻不实的。能够正见无常,我们就会发现,世间一切成就如同泡沫那样,再大也会破灭,也不值得贪恋。只有愚痴者,才会执著于泡沫的大小。
“遮诸恶行,积集皈戒等善业。自身既得胜妙之位,亦能接引诸余有情,于彼安置,更有何事较此为重要者哉。”获得以上认识之后,就能阻止各种恶行的产生,同时积集善业,包括皈敬三宝、受持戒律、六度四摄等。这样的话,不仅自己能由此感得殊胜果报,同时也有能力接引其他众生,引导他们走向解脱,走向菩提。世间还有什么事比之更为重要的呢?
“诸经于此念死之心,曾以多种譬喻而为称赞。”在众多经典中,对于修习念死之心的利益,曾以种种比喻称扬赞叹。
“如《大涅槃经》云:诸田业中秋实胜,一切迹中象迹胜。一切想中,无常及死想是为最胜。”正如《大涅槃经》所说:在广阔无边的田野中,秋收的果实是最殊胜的;在一切动物的足迹中,大象的足迹是最殊胜的;在佛法的众多思惟观想中,无常想和死想是最殊胜的。
“以由此能除遣三界贪著、无明、我慢故。”为什么说无常想和死想是最殊胜的呢?因为由此契入,可以帮助我们遣除对三界的贪著、无明和我慢。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这种念死之心发得真切,并成为我们的主要心行,而不再被现有的不死之心主宰。念死念得真切,解脱便大有希望。佛世时,很多比丘常在冢间修行,就是通过环境来强化这一心念。佛陀之父净饭王想出家时,佛陀也告诉他:“观无常足以得道。”
“复以为顿能摧坏一切烦恼恶业之锤,顿能成就一切善妙之门等而称叹之。”其次,无常想和死想还能作为摧毁一切烦恼恶业的铁锤,成就一切善妙功德的大门。所以,无常想和死想的利益,为诸多经论所称扬赞叹。
“总之,能有修行之机会,唯是得此殊胜之身时。我辈长劫处于恶趣,虽偶一得生人天,亦多无暇,不得修法。纵或一次得堪修之身,而亦不能如理修法者,盖为住此今日不死之想耳。”总而言之,我们所以能有修行机会,只是因为得到了暇满人身。在无尽的生死轮回中,我们多数时间都在恶道流转,偶尔得生人天善趣,也多半是无暇之身,没有修法的机会和能力。即使有幸得到一次能够修行的人身,又往往不能如法修行,正是执著于“今天还不会死去”的想法。宗大师这段总结非常精辟,当我们没有提起无常想时,自然就会把主要精力用来关注生活,而不是关注生死,关注生命的未来。
“心执不死者,乃一切衰损之门。念死者,乃一切圆满之门也。”所以说,我们执著于不死之心,是产生一切烦恼生死的根源。念死无常,则是圆满一切修行利益的途径。两者非此即彼,我们想要道业有成,解脱自在,就必须提起念死之心,否则是没有出路的。这一句式,在自他相换中也有同样表述。
“是故莫执此为诸无余深法可修者之所行,或虽为应修,唯宜初时略为修习,非恒常之所修也。应于初中后三皆必须修此法之理,心起决定解而修习之。”在此,宗大师又指出了对念死法门常有的一些误解。所以,不要以为念死是没有其他高深法门可修者才修习的,或者以为,虽然应当念死,但只须在修行初期稍加修习即可,并不是始终需要修习的内容。事实上,对修行初、中、后三个阶段必须念死的修行原理,应该生起坚定不移的胜解,并依此不断修习。
初期修习无常,可令我们摆脱凡夫心;中期修习无常,可令我们精进不懈;后期修习无常,可令我们圆满佛道。所以说,念死是贯穿整个修道过程的。不论修习什么法门,如果能以念死、念无常之心为前提,就会生起紧迫感而不敢有丝毫懈怠。这样的话,修行很快就会相应。
三、发何种念死心
若以亲等当离而生怖者,是乃常人之心,此处非为生起彼心也。若尔云何?谓由烦恼业所受之身终不免死,仅于此生怖,暂时亦不能遮止。须念恶趣之因未灭,现上决定善因未修,此当畏死也。若于此兴怖,则能起修,死时无恐。若不修此义,总于流转不能解脱,别于恶趣或将沉坠,死时追悔热恼而已。
这一段,告诉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忆念死亡,忆念无常。如果像常人那样贪生怕死,或是因为想到终有一死而消沉,而万念俱灰,而否定一切行为的意义,决不是修行人应有的心态。念死是为修行服务的,为生起出离心、为解脱服务的。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念死之心呢?
“若以亲等当离而生怖者,是乃常人之心,此处非为生起彼心也。”彼心,指本论所说的念死之心。如果对亲人终有一天会离己而去心生畏惧,只是常人都会有的心态,本论所说的,并不是生起这样的念死之心。
“若尔云何?谓由烦恼业所受之身终不免死,仅于此生怖,暂时亦不能遮止。”为什么这么说呢?若仅对烦恼所感的业报身终将死去这一结果生起恐惧,依然不能减少对世间的贪执,有效阻止不良串习的发展。在社会上,对那些时日无多的人,家人通常是尽量满足其要求,想吃什么就给他们吃什么,想买什么就为他们买什么,以此弥补他们将要死去的缺憾。可见,单纯的怕死并不会成为修行动力,甚至很可能由此造业。
“须念恶趣之因未灭,现上决定善因未修,此当畏死也。”我们要想到:在往昔的无尽生死中,我们造作的许多恶道之因并未忏净,同时也未具足往生善趣的因缘,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才应该怖畏死亡。否则,一旦死亡来临,很可能会因恶业现前而堕落,没有改正机会。
“若于此兴怖,则能起修,死时无恐。若不修此义,总于流转不能解脱,别于恶趣或将沉坠,死时追悔热恼而已。”如果对此生起畏惧,就能精进修行,死亡来临时就不必再有恐怖。如果不修习这样的念死之心,就无法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就有可能堕落恶道中长劫沉沦,临终时就只能追悔莫及了。
以上,宗大师就“发何种念死心”作了引导,并指出佛法所说的念死和世人贪生怕死的区别,帮助我们消除误解,端正心态。
《道次第》修学心得之四法行
四法行包括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下面我从四个方面阐述四法行:
一、亲近善知识
对于我们末法众生而言,福薄障深,无缘得见诸佛显现,亲聆教法。而经典浩如烟海,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领,如何于一望无际的佛法海洋中找到方向?
这正是许多人修学多年却不得要领的原因所在。结果,佛法是佛法,自己是自己,问题还是问题。
此外,尽管我们皈依的对象是一切僧宝,但不可能依止所有僧人,尤其是缺乏正见和德行者。在这样的现实中,依止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若能值遇真正的善知识,作为弟子又能具足信心,如法依止,确为修行捷径。
二、听闻正法
首先,要增强对三宝的信心,树立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可学习《随念三宝经》、《增一阿含经·三宝品》、《地藏经》、《普贤行愿品》等。
其次,是学佛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正见和行仪,指导我们如法地生活、持戒,止恶行善,相关经论有《佛说善生经》、《佛说吉祥经》,这些经教说明了居士应该如何待人处世,如法生活;《十善业道经》揭示了缘起因果、止恶行善的意义,指导我们简别佛法与其他宗教在知见上的不同,为修学打下基础。
此外,还应奠定相应的教理基础,明确学佛的常规套路和次第。
学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成佛,这就必须树立佛菩萨那样的行愿。关于此,必读典籍为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和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重点介绍了菩提心和菩萨行的实践。
具备行愿之后,还要进一步解除烦恼,入佛知见。《辨中边论》、《金刚经》和《六祖坛经》可为我们提供指导。
闻思经教是修行中的重要环节。正如《听闻集》所言:“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
三、如理作意
作为佛弟子来说,应具备哪些基本观念呢?
以思维人生难得、念死无常、思维轮回是苦和深信业果作为佛弟子必须具备的共同观念。时常忆念思维这几点,可以帮助我们逐渐摆脱凡夫心,使修行继续深入。
四、法随法行
修行是生命改造工程,这就需要反复不断地训练。尤其对一些基础修行内容,更应念兹在兹,时时不忘。此处重点介绍皈依修习、发心、五戒和四无量心。
首先,修习皈依,重点在于强化对三宝的信心,这需要量的积累,所以我们要作为每日定课来完成。修行,需要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对于初学者,应以两至三年的时间修习皈依。
皈依修习还应结合礼佛同时进行。礼拜,不仅是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恭敬和感恩,也是忏悔业障、扫除修行障碍的最佳方式,更能折服我慢,培养谦和、柔软的佛子威仪。
其次,是修习发心。从下士道的增上善心开始,进而修习中士道的出离心和上士道的菩提心。出离,不仅是对现世的出离,更是对轮回的出离。依出离心修习三无漏学、三十七道品,可成就解脱道。菩提心即觉悟利他之心,更有无限、平等、无相、无所得的特征。
第三,应奉行五戒十善。五戒十善是佛弟子基本的行为准则,受持五戒,应该通过相关律典的学习,了知开遮持犯。戒为三无漏学之一,依戒修行,方能成就定慧资粮。同时,止息凡夫心和生命中的不良串习,使未来获得暇满人身,远离堕落恶趣之苦。
第四,还应修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慈,是予乐之心;悲,是拔苦之心;喜,是对众生一切善行的随喜;舍,是对众生的平等相待。
以上四点,为佛法修行的共同基础。如果说皈依使我们走入佛门,那么发心就为我们把握了修行方向,而五戒十善是保护我们不受烦恼伤害的行为规范,四无量心的意义则在于拓展心量,迅速积累佛道资粮。
四法行的修习环环相扣,由亲近善知识而能听闻正法,由正法指引而能如理思维,具备正确观念之后,才能如法修行。如此,从认识外在三宝到开发内在三宝,最终实现自身本具的三宝品质。
不念死的过患、念死的胜利、发何种念死心
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闻思修功德,为利有情愿成佛。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一节 念死无常一,不念死的过患二,念死的胜利三,发何种念死心四,修念死之法 这四个部分事实上也可以作为一个观修的程序。这种观修的设置蛮实用、也蛮符合人的认识规律。 第一点,不念死的过患。第二点,why要念死,念死有什么好处。第三点,用什么心态去念。第四点,怎么去念。 一,不念死的过患 我们这个世界的人最怕什么?最怕的是念死,最怕讲到死。但是从修行的意义上来讲,我们修行就是要面对现实。什么是现实?死,死亡是我们人生最大的现实。所以我们要面对它。如果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就会变得很清醒。如果不面对现实,人往往活在哪里?通常会说,人是活在现实中。其实人不是活在现实中,人是活在自己的情绪、想法中,并不是真正活在现实中。我们学佛就要面对现实,从我们的妄想和情绪里走出来,所以首先第一就是要念死。 不念死的过患。念,就是想。不忆念死亡这样的一种现实会有哪一些坏处。“今后当死之一念,虽尽人皆有,然以于日日中......” 今后要死这个道理没有谁不懂,三岁小孩可能都懂。可是我们既然懂,why不放在心上呢?是不是因为我们不怕死?不是。既然不是不怕死,why又不放在心上呢?原因是什么?不敢面对,麻木了还是忘记了,或者是忙一些别的事情。总是原因很多。 《道次第论》也跟我们说明了、推出原因:我们活着一天说明我们还没有死,是不是?我们前天活着、昨天活着、今天也活着;我们前年活着、去年活着、今年到目前为止还活着...因为我们一直都活着,所以在我们感觉中就产生错觉,以为我们可以活着很长时间。既然活着,说明还没死。如果死了,就不是活着了。因为我们总活着,还没死掉。 我们在感觉上,人活在哪里?活在感觉里。理性上,随时都会死,这个每个人都知道。现在天灾人祸那么多,保险业那么发达,说明这个意外、死亡大家是考虑到的,也就是在理性上每一个人都会能考虑到死,但是死亡没有发生在我们身上,总觉得很遥远。因为感觉中觉得自己活得很健康。因为我们还活着,这种错觉使得我们的心,想到了活、生存,想到了活得更好。我们就忘记了随时可能死亡,我们就忘记了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在死亡面前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要死。 所以我们必须要纠正这样的一种常见性的错觉。错觉就是我们可以活很长的时间,这是一种错觉。我们要纠正这种错觉。如果不作意,不通过修学佛法,这种观察修、思维进行对治,我们就会对这种我们能够长时间的活着、不死的错觉、好像死亡跟我们没有关系的错觉所左右、所影响,就会产生不念死的过患。主要有四点:1,随起久住此世之心,把这个世界当成久住之地。以现实的快乐为目的 长时间的过日子,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干事业....就觉得这里就是家。就把生存、过好日子作为人生的目的。现实的人生基本上都是这样,要生存,首先要有基本的生存条件,吃、穿、住......但是凡夫不满足于生存。因为现在世界发展这么快,物质这么丰富,人的妄想很多、攀比心特别强、欲望无限膨胀。想要过好,就会赚钱,添置生活用品、吃穿用的好,要汽车,这是在家人是这样子的。那我们出家人也一样,把出家的生活当成日子来过,每天忙于地位、身份、吃喝住....每天都忙于这些东西,成为生活的一切,专务于此世乐。就是把追求现世的快乐、满足现世的欲望作为人生的目的。反而对我们人生真正应该要成办的事情:就是要解脱痛苦、解脱烦恼,以及追求后世的快乐,成就解脱、成就无上菩提,就是现前的利益和究竟的利益,真正的利益反而不当一回事、不加注意,心不入道。这就是第一点过患,以现实的快乐为目的。这一点几乎是现实中大部分人都是这样。所以学习道次第的时候对照自己,我们的生存是否是这样子。2,即使修行,一方面没有力量,也是成就凡夫心、我执 纵或闻思修....有的人,不管是在家居士还是出家人,如果过分的关注现世的快乐,意识不到无常的力量,过分的关注现世的生存、快乐,即便闻思经教,也会读经、念佛、偶尔看书,只要学佛的人都会做,但是这种做只是一种点缀式的。每天除了工作、享乐之外,每天有几分钟的时间、半个钟头的时间走过程。因为心执着于现实的生活,心没办法从世俗心里走出来,修行上就没有力量。虽然念佛,念佛可是还是在一种散乱心里;一边念佛,一边打妄想。why会打妄想?因为对世俗生活的执着使我们世俗心的力量很大,不念无常,没办法从世俗心中走出来。不能从世俗心中走出来,修行一定没有办法。所以出离心是根本,出离心要出离的是世俗心,不是环境。真正的出离心是出离对世俗的执着,事实上出离我们的世俗的心。如果没有走出,所有的修行都是建立在世俗心基础上,没有力量。一方面修行没有力量,另一方面即使念佛、做善行,也是夹杂着贪嗔痴、我执、名闻利养。名利心,现在人修行、做善行,没办法用一种纯粹的出离心、解脱心、利他心,而是在世俗的心上修善行、修利他,最后成就的还是凡夫心、还是我执。虽然在修佛法,但是用世俗心在修,还是成就我执。因为我们用世俗心在做,所以我们所做的善行,虽然也会成就福报,但还是夹杂着三恶道之因。不掺杂恶趣的因的,那是很少的。 我们做一种善行,在我们发心上,其实佛教的修行基本上就是动机论。动机非常重要。重视发心,其实就是重视动机,用什么心去做。因为佛法修行不是成就客观的结果,而是心念的转化。成佛的发心要度尽一切众生,不是所有众生度尽才能成佛,如果是我们早就没事儿干了,众生早就都被以前的诸佛菩萨度了。把我们也给度了,我们也成佛了。所以利益一切众生是心行上达到,心行上对每一个众生都生起平等的利益之心。当你的动机、对每一个人都能这样做的时候,当然不是要去接触每一个人,这是因缘的问题,如果具备了平等心、慈悲心,那么对每一个众生都能平等慈悲对待。所以发心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夹杂世俗的心,势必善行的程度很有限。3,纷扰度时,不能精进如理而修焉。不精进、懈怠、推后再修,忙于世俗事务 如果我们不能念死无常,如果执着于现世的生活,那么我们在修行上即使已经想到了后世,也想要修行。因为我们学佛的人还是相信轮回、相信因果,也知道学佛修行不仅为现在,还要为未来,未来的幸福和解脱,这个也很重要。但是即使想修行,因为对现世的快乐和利益执着,虽然每天都在讲要修行,有的人可能想等我年龄大了再修、以后再修、有空时候再修。 什么叫有空?每个人一天都是24小时,其实忙、有空都是借口。每个人内心都有选择,就是重要和不重要,每个人都是24小时,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时间放在最有意义的事情上。其实没有意义的事情,肯定就觉得没有空,可能就觉得没有空,很忙。其实有空、没空就蕴含着选择,在我们的心目中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喜欢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你干觉得有意义的事情、自己喜欢的事情一定是有空的。如果我们不念死、不能从对现实的生活的执着中走出来,即使想修行,可能就出现拖延、懈怠,每天都在昏沉、睡眠,每天都在世俗生活琐事、改善生活环境中忙来忙去,没有多少时间修行,把生命浪费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这不仅仅是感觉和认识的问题,其实也是一种生活习惯的问题。生活就是习惯的一种积累。“江山易得禀性难移”,why秉性难移?因为串习,我们生命长时间形成的这种习惯,惯性、习性。习性要改变是很难的。要是没有深刻的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很坚强的意志,要改变是很难的。但是要是没有改变的话,你的生命就会在恶性的串习中永远接受轮回的痛苦、没有出路。改会痛苦,但是还有出路;不改,一点希望都没有。每天忙来忙去,不能精进的修学佛法,花时间在琐事、欲望里。 4,引发烦恼、背离佛法、导向恶趣 不止这些过失。一个人执着于现世,以现世的生活为目的,希望自己的生活过的好一点,房子、家庭、孩子、生活条件、名声、地位、权利....每一样东西都要圆满,超过别人,对现世乐的执着,不断引发烦恼。为了满足权欲、财欲、色欲,不断造杀盗淫妄,使我们的烦恼不断增长。所以钱多、地位高的人往往烦恼特别重。这样就会严重的背离佛法,最终导向三恶道。世间上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坏、比这个结果更糟糕?如果不念死,就会有这四种过患。 《四百颂》。三界的有情,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有情、三界的一切法、一切有为法最终都要被死神所坏,佛法讲无常,诸行无常,一切生,“有生无不死”,没有不毁灭的。一切都要被无常所毁灭。无常是外在的东西吗?死神真的有神吗? 佛法讲的无常事实上是一种规律,而不是外在的神,这种规律就是所有的生最终都要灭、都要死。世间上的人,有没有人没死掉?历代帝王、文豪、英雄、狗熊....统统都死了。100年前的人都死光了,我们这些人再过几十年,多说一点,再过100年,肯定都要死的。其实不要说100年。 佛陀也要入灭,历代高僧大德也要入灭。道家讲修长生不老,有没有看到现在活几百年的先人?几百年也才几百年,乌龟还活几千年呢!终归还是要死的。所以任何人都要死,这是我们后面要观察的:死是一定的。这个一定要确认。所以很多大德的修行,房间里贴一个“死”字。当我们对死亡有深刻的认识,很多梦想都吓跑了,只是我们认识的不深刻、没有力量。如果真的认识的深刻,比你单纯的念阿弥陀佛来达到一心不乱效果要好100倍。当你这种感觉产生了,念阿弥陀佛一下子就进入了。如果没有这样的死、无常、三恶道苦的观修,一天念8个小时的阿弥陀佛,可能半个小时很有质量都达不到。所以要认识到死亡,一定要死的。死神随时都跟我们在一起,就像跟我们睡在一个床铺上一样,我们怎么能安然的躺着睡呢? 《入行论》。我们终归一切都要舍去的。世间上的人在忙,忙的意义是什么?追求外在的东西,意义究竟是i什么?就像造一栋房子,注定要倒塌。因为世间所有的努力,家庭、事业、名声、金钱、感情,一切的一切都是建立在我们脆弱的身躯上,这个脆弱的身躯一定是要死亡的。就像一艘破船,在太平洋里注定要沉没,不管花多少功夫来打扮漂亮,只是迟早的问题注定沉没,现在还忙油漆...拼命下功夫,最后沉没、一无所有。建大厦,倒掉了,一切努力就一点价值都没有。所以需舍弃一切,这个要知道。每个人都要面临死亡,最终都要舍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每个人都会说。 可是我们似乎不懂得这个道理,不懂得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终究都要放弃的。现实的一切,无论事业、家庭、地位、金钱、人际关系,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是具有暂时的意义,没有永久的意义。官多大、拥有多少钱,都只是具有暂时的意义,拥有的时候觉得很热闹,但是这一切都是会变化的,最终一定是带不走的。 所以,什么才是永久的价值,什么只是暂时的价值?要真的有经济头脑,应该会算。事实上我们现在世间上的人看起来很聪明,其实是傻瓜。所以硼帕卡大师《心匙》“一个人再聪明,如果把轮回的假相当成真实,其实是傻瓜”。why看不破轮回的假相、现实的虚幻、沉迷其中?因为没有智慧。因为没有智慧、看不破,所以为了亲,为了非亲,造罪过,这个世间上的人,为了生存、事业、家庭...短暂的利益而造罪业,非常可悲。我们要认识到死亡就不会这样子,如果我们修念死无常,就会避免对现世的贪着、避免造业。 二,念死的胜利 念死有什么好处。修习之胜利。胜利就是殊胜的利益。念死有哪一些殊胜的利益。真实,真真切切的念死、真真切切的想到死亡随时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这是真切,而不是随便想想。真切到什么程度? 且如若知我今日明日定死。把我们生命的每一天都当做最后一天来过。也就是你的生命只有12个小时了、或只有24个小时了,就是你的生命可以用的时间只有12个小时,这12个小时怎么过? 要真切的生起这种想法。因为死亡随时有可能在我们身上发生。死亡没有在我们身上发生时就觉得死亡跟我们没有什么关系;一旦发生,确实是死定了。世间上很多人,事业可能做得很成功,年纪轻轻就患上不治之症,心里面根本没做好死的准备,可是死亡已经降临,非常痛苦、非常可怜,一方面对生的留恋、一方面对死的茫然,到底要到哪里去呢?所以我们学佛的人每一天都要做好死的准备,每一天都把它当成最后一天过,这样做好处多多。 稍微知道法的人,无常法,知道六亲眷属,夫妻、父子、兄弟姐妹...能长期在一起吗?无法长期在一起,因为世间无常。什么天长地久的爱情都是一种妄想,首先人的心就是无常的,先不要说死亡,人的心就是无常的。建立在无常的心念上的爱情根本不可能是永恒的,所以现在社会离婚、外遇多的很。每个夫妻谈恋爱的时候感情都很好,否则就不会结婚。心念无常,主要是因为人的心念无常,所以建立在无常的心念上的感情自然也是无常的,何况色身、寿命都是无常的。所以必须认识到无常的道理就可以对治对六亲眷属、财务、地位、名誉的执着。因为这些执着唯有给我们带来烦恼和痛苦。 如果能够减少贪着就能修布施,就可以舍。能够把财物布施给别人,也是舍。舍的法门在佛法的修行中,舍非常重要。因为修行所要做的无非是舍。舍是基本的第一步。我们讲修出离心,出离心就是一种舍的心。出离心就是要帮助我们从凡夫心里走出来,就是要舍弃对世间一切的贪着。所以舍,究竟的舍是舍什么?舍凡夫心、舍弃今生。所以学习佛法要以舍弃今生的幸福作为代价。 舍弃今生的幸福是否就是痛苦不堪了?不是。舍弃今生的幸福是对今生的一切都不起贪着之心。其实只有舍弃贪着,才能获得真正的自在。所以舍凡夫心、舍弃贪着。这些都要建立在对无常的认识基础之上,能够认识无常就不会贪着。如果贪着就没有办法从凡夫心里走出来。 因为认识到无常的道理,就会发现世间上所有的努力,名誉、地位、事业、感情...世间上所有的奋斗、努力都是不实在的,都很虚幻、世间一切都是非常虚幻的,都是无常。所以我感觉这个世间上的成就的大和小,如果看穿了,就像泡沫的大小一样,因为终归、很快就要破灭掉了。如果一个有智慧的人对再大的泡沫也不会看的很实在,只有愚痴的凡夫才会看的很实在。所以要认识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如幻、虚假不实。这种认识我们通过学《阿含》、《般若经》,我们慢慢在认识上能够获得,但要真正体会到梦幻泡影,需要对空性有所体悟。如果对空性有所体悟就会认识到现实的一切只是一种影像,非常的不实在。 我们认识到一切有为法的虚幻性、无常,就不会去干坏事,就不会为世间上虚幻的名、利去做坏事。所以修行贯穿着两个内涵:一个是止恶;一个是行善。行善就是从皈依三宝、到持戒,五戒十善、六度四摄...积集善业。如果我们种下善因,将来就能感得殊胜的人生果报,同时我们也能有能力接引众生,引导他们走向解脱。还有哪一件事情比这件事情更重要呢?念死,对我们的修行来说意义很大。 佛教的各个经典都在称扬念死、念无常的殊胜,尤其是《阿含》整个修行主要是从无常门契入涅槃、契入空性。所以念死、念无常对我们一般人来说在修行上是比较容易契入,相对空、无我来说,更容易被我们所接受。因为对空的认识需要更高智慧,跟一般人讲空,可能听不懂,怎么会是空呢?空是什么都没有。佛法的缘起无自性空,一般人难以接受。如果讲无常,每个人都能感受得到。生老病死,都能感受到。念死、念无常,无常门,我们想到死、想到无常,就很容易生起出离心。 《大涅槃经》:农民的田耕秋天的果实最殊胜,一切动物的脚印里象的脚印是最殊胜的。同样在佛法的观修、修行里,无常的想和死的想从修行上来说是最殊胜的。因为无常想、死的想能够帮我们解除对三界的贪着、无明、我慢。我们想到死亡,真正想,想的真切,贪着的心很快就淡。原因就是我们拥有的一切在死亡面前都显得苍白、显得毫无意义。但关键是念死之心,我们要生起真切的念死之心,我们要通过观修,把念死之心变成内心里的主流意识,一种主要的想法,甚至变成我们的基本想法,而不是以不死的心作为我们的主要想法。这个我们需要一个环境。出家人平常通过念的力量还不够。佛陀在世,一些比丘在坟墓旁边住,可能通过一定的环境来刺激,比你单纯坐在房间里想随时可能死效果会好很多。经常到火葬场、医院里走一走,通过环境的刺激产生念死之心更直观。 真的要把念死之心产生力量、念的真切,就可以解脱。据说当年佛陀的老父亲要出家,佛陀说你年龄这么大了,不要出家了,就念无常可以了。“修无常足以得道”。why修无常有这么大的好处?其实我们之所以有这么多烦恼、之所以不能证得涅槃,因为我们对世间的执着。佛陀证道时发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不能证得如来智慧德相就是因为贪着、我执、对我的贪着、对世间的贪着所蒙蔽....用唯识讲“遍计所执”,如果一旦生起真切的无常之念,贪着的心被瓦解,心自然就清净了。 所以无常法的修行,看起来简单,如果真的能够修的真切,修行上非常的殊胜。关键是我们轻飘飘的念一下,或者偶尔念一下,我们现在问题主要在这里,所以不管用。因为我们现在要摧毁凡夫心,要是没有相当大的力量如何摧毁凡夫心?凡夫心生命是无尽的积累,是钢铁长城。如果没有发起真切猛烈的出离心,的确很难瓦解。所以无常想,在观修上对我们出离凡夫心帮助很大。 无常想也能摧毁烦恼,烦恼不外乎就是贪嗔痴;恶业就是杀、盗、淫、妄。所有的烦恼恶业都跟我们的无明贪着有关系,如果修无常贪着减少了,烦恼、恶业也就不会生起。同时修无常、修死亡,也会成就一切善妙之门。基于对未来生命的负责,要赶紧修善业,否则会堕落到三恶业。这是赞叹无常想、死想的殊胜。 总结:我们无始以来,why沉溺轮回、不能解脱,原因在哪里? 殊胜之身就是暇满人身,能够具有修行的机会唯有我们现在得到的这个暇满人身。所以思维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确实非常重要。我们经常要思考我们现在的身份对我们现在价值。我们现在得到的身份所蕴含的价值究竟有多大?要经常的思考。 我们,每一位,在无尽的生死中,多数的时间都是在三恶道里,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我们有情的特点就是健忘。一个人,就我们现身来说,过的好的时候,就把过去苦难的日子忘记了。何况过去生中在轮回中、在三恶道中受的痛苦,已经改头换面了,更想不起来了。真的处于那样的困境的时候,就很难堪忍。人的感觉确实很有趣,就像人冬天很难想夏天那么热;痛苦的时候很难想快乐的时候那么快乐;快乐的时候很难想象痛苦的时候why那么痛苦。原因是什么?其实这也是无我的道理。就是你有很多心,某一种心出现的时候,很容易陷入到那样的心灵感觉中去。所以心念无常。在我们无尽的生死中,很多生都在轮回中,某一种善业,天、人...即使生在人道,也不一定能修学佛法,不能拥有修学佛法的因缘。即使偶尔有一次得到暇满,但是又不能认真修。看看现在世间上的有情,95%以上都在三恶道里,4-5%得到人身,得到人身中其中1-2%能闻到佛法,其中真正认真修行的百分之零点几都不到。是不是这样的一个比例?基本上是这样的一个比例。所以宗大师的总结非常的精确,很能抓住要害。why不能如理修法?原因就是没有想到无常。贪着现世的快乐、幸福,对生活的关注甚于生死。 我发现道次第论里,这个公式用过两次:就是衰损之门和圆满之门。一个是念死;一个是自他相换。念死是一切圆满之门,不念死是一切衰损之门。利他是一切圆满之门,我执是一切衰损之们。 执着于不死就是贪着现实。对现实的贪着,一切烦恼造业都由不念死产生。念死是一切圆满之门。通过念死,可以帮助我们舍弃今生、舍弃凡夫心,发起真实无违的菩提心。所以念死乃一切圆满之门。 宗大师告诉我们,不要小看念死。现在说修行就要修高深的密法、无上大法,念死、修无常大家都看不上,这是一种错误。因为不修念死无常就无法从凡夫心中走出来。如果无法从凡夫心里走出来,修再好的法,都建立在凡夫心上,都是修不相应的。不要认为没有其他深法可修的人才修无常,或是认为刚开始学佛的时候修一修,或者是认为刚开始修一修,不是要长时间修的,这些都是错误的。应该在初、中、后,刚开始修行要修无常,修行过程中要修无常,最后还是要修无常。 念死的修行,在道次第里基本上跟菩提心地位差不多高。菩提心的各种内容是要修大悲心,也要初、中、后修。 现在修无常、念死,也是贯穿修行的初、中、后。初修无常,可帮我们入道,摆脱凡夫心。中修无常,可帮我们发心精进,因为想到无常,才有可能精进。后修无常,可帮我们证得涅槃、圆满解脱道。所以修无常、念死很关键,是帮助我们引发出离心。 上士道的核心是菩提心,中、下士道的核心是出离心,出离心的生起又离不开无常。所以不要小看念死。不管念佛还是禅定,修任何法门,如果有修无常、念死作为前行,就会修的很相应,因为念无常念的很真切的时候,很多妄想、昏沉、掉举等都没有啦。不念死无常,我们修行没有办法相应,要修的相应是不容易的。 三, 发何种念死心用什么样的心态、心情来念死? 念死其实也包含着,我们why要怕死?因为念死本身,念死之所以会成为修行的动力,其实包含怕死的成分在里面。我们why要怕死?用什么样的心?如果想到总有一天要离开我的财产、事业、妻子、儿女、丈夫、父母...舍不得。是因为舍不得才怕死。这是常人之心、世俗之心、普通人的心。不是我们修行人所要具备的心态。 或者换一种情况,作为学佛人来说,想到烦恼业的生,反正都是要死的,终归是要死的,没有人不死的,一切人都要死,想到死,生起一种恐惧心。如果仅仅如此,念死有没有力量。这种念死,也不能成为你的修行动力。 所以我们念死,念死的目的不是为了念死,念死是为了我们修行服务的、是为我们生起出离心服务的,是为我们的解脱服务的。所以用什么心来念死才有力量,是很关键的。 就是我们要怎么样念死?我们要想到轮回、三恶道的苦。why要想三恶道的苦?原因是我们在无尽的生命中,造下了许许多多三恶道的因,这些因我们并没有忏悔干净,死亡降临的时候,可能进入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那是惨不忍睹的,这是我们害怕死的很重要原因。 在现实的修行中,决定上因就是究竟的菩提之因以及人天圆满的果报之因,我们还没有很好的修,或者说我们对生死还没有把握。现在死后会到哪里去?我们根本没有把握。因为没有把握所以怕死。 如果你现在开始就能够对这些问题生起恐惧之心、能认真修行,如果现在开始认真修行到死亡的时候就不会怕死。因为如果不修念死,就没有办法从世俗心、凡夫心里走出来,就不能解脱。就可能不能解脱,一旦一口气不来,就有可能堕落到三恶道,长时间的沉沦,死亡的时候只有后悔的份儿。所以念死、用什么心来念死,很重要。愿以此功德,普及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感恩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13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