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经常自己对别人夸自家人各方面都好的人在佛家里是什么(自家人夸自家人怎么回复)

学佛百科2023-03-1381

学佛人之间的称呼都有什么?或者该怎么称呼别人?各种称呼的含义是什么?请您指点

在家的之间互称“师兄”,对有成就的称“大德”,极少数会叫“师父”的。

民间一般情况下,对布施的人叫“菩萨”,但这样的称呼不如法。

在家人对出家人的称呼应该是“师父”“大师”“法师”等。

佛说:你给别人的一切,都会回到自己身上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老妇人,车坏在了公路上。

男子恰巧经过,帮她修好了车,并拒绝老妇人给他的报酬,告诉她:“ 我们都有这样(遇到困难)的时候。”

老妇人随后来到餐厅吃饭,遇见一位为了生计在餐厅打工的孕妇,老妇人看她生活困窘走时给了她一大笔小费,并在装小费的信封上写着 :“我们都有这样的时候。”

晚上回家孕妇吃惊的发现,丈夫竟然是那位白天帮老妇人的人。

佛说: 你给别人的一切,都会回到你自己身上。

所谓因果有轮回,善恶终有报。其实这个世界就像一面镜子,我们付出什么,便会收获什么。

如若你觉得付出换不来结果, 其实好运已经在来的路上。

01

你只管做好自己

你只管做好自己,其他自有天意。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变故,甭管你愿不愿意,该来的还是会来的,该面对的我们总要面对。

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我们焦虑难安,我们举足不前,我们苦恼抑郁,但这些毫无用处。

我们的坏情绪,只会让内心不安,焦虑加倍,委屈加倍,烦恼加倍。

多少次的打击,多少次的扛起,其实我们的命运,一直把握在自己的手里。

与其让自己闷闷不乐,郁郁寡欢,不如坚强一点,前进一步,勇敢去面对一切的风雨。

是你的,总是你的,不是你的,终会失去。无法阻拦世态变坏,但可以稳定自己的情绪,以最好的状态去面对。

学会适应这个 社会 ,适应风雨,适应坎坷,不断锻炼自己,成就自己!

02

爱你的人比伤你的人重要

记住,爱你的人比伤你的人重要!

人这一生,我们总要遇到很多伤你的人,也总要遇到很多不喜欢你的人,不要给这些人权利去影响你。

有人无条件爱你,就有人无缘由恨你。

爱你的人,你要放在心里,恨你的人,不要当一回事。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管你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人生,该发生的还是会发生。与其抱怨生活太难,不如乐观面对一切。

该来的会来,该走的会走。 不要因为那些不爱你的人,不在乎你的人,伤害你自己,让真正在乎你的人,为你忧心。

有些人,不值得你的好。那些算计、欺骗你的人,看清了,也就轻了,没有必要当回事。

其实对一个伤你的人,最大的反击,就是漠视,不在意,他便没有伤你的资本。

03

上帝关上一扇门,总会打开一扇窗

这个世界,逃不过因果的轮回。

有些人肆无忌惮伤害别人,从不把真心当一回事,慢慢的,他也会被人孤立和伤害。

一报还一报,一物降一物,我们对这个世界怎样,这个世界就会对我们如何。

上帝关上一扇门,总会为你留一扇窗。

人生就是这样曲曲折折,偶尔碰壁,偶尔跌倒,偶尔失去。

走好自己的路,做好该做的事。不要总是责备自己,你没有三头六臂。

碰壁的时候,一定要转弯,别钻牛角尖,有时候放下也是一种选择,有时候转身也是一种拥有。

知足惜福的活着吧,不要羡慕别人。你所谓不尽人意的生活,也许正是别人梦寐以求的向往!

心理学:佛系是一种怎样的心态?

我有一个同学,从小就很佛性。

学习成绩不上不下,不慌不忙。他很少说话,不是内向,而是懒得说。任何人与他争执,他都一脸无所谓。他几乎没有特别开心的时候,也没人见过他痛哭流涕。整个人看起来呆呆的,像个二傻子。家人都很担心他的未来。

其实,他属于那种啥都明白但是不说的人。因为他觉得说与不说没区别。说了还累,不被人理解更累,干脆不说。在别人眼里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二傻子。

毕业进了公司,被老板训斥,他也只是嗯嗯地答应着,然后该干嘛干嘛,对同事的话题也没兴趣,互相懒得打招呼。甚至对爱情他也无所期盼:想谈就谈,不谈就分。

他就一直这么心态平和的生活着,虽然有时为此吃点苦,也终于没有露出很苦的微笑。

网上遍布类此佛系青年,他们撒豆成兵,遍地开花,培育出几个共同的特征:

1.无反馈。

对于别人的批评和赞美没有任何反应,最多是随声附和意思一下,不过呵呵一笑,转眼就忘。他们几乎没有情绪的发泄,最终导致抑郁寡欢。

2.无所谓。

在生活各个方面都无所谓。吃辣的还是甜的?无所谓。买这个还是那个?无所谓。穿阿迪达斯还是地摊儿货?无所谓。我们分手吧?好。

3.无可奈何。

有时他们会因为本身能力不够,自律性低,心中虽有某种渴望,但是无法得到满足,只好放弃,最终对任何事都没有了兴趣。

这些都是典型的三无人员。

针对最后一点“无可奈何”有一类人属于例外:

他们之所以表现出佛性三无,是因为对这件事本身真的不感兴趣。他们有自己的目标,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行动中显得非常积极有成效。他们身怀目标责任,自律性极强。

但是,对于那些无助于实现目标的其他“琐事”,他们则表现得“麻木不仁”、“兴致全无”。

所以“佛系”这种心态好不好,就看你是否有一个目标和原则。如果你是因为现实无法满足你才收敛自己,那就有些过于消极了。

有一次我的读者群里在讨论“佛系”话题,有人还分享了一篇别人的佛系问题的讨论截图

这篇文章把佛系与佛教混为一淡了

是不争,是葛优瘫!又怎么和佛教相提并论呢?

况且佛教里讲的是涅磐,是莲生,可不是单单只讲让你放弃

70年代,还没打开国门开放的中国,那时候美国人看中国人,好生羡慕,以为中国人环保的意识太强了,到处都是骑自行车的影子!

问题,是吗? 是咱有环保意识吗?

根本就不是,是咱买不到车,又买不起车,也不让买车好嘛

此佛非彼佛,差得远了!

话说年轻人很累,有烦恼,但佛系终究是一种暮气,是一种病态,一个十八九岁二十多岁的青年,就这样颓唐沮丧,以至于“无所谓”了,我实在替年轻人担忧。

真无所谓了还好,超凡脱俗。

问题是,这哪里是人经历过拥有后的那个人生最高境界的“无所谓”呢,它其实是“无望”后的一种“放弃治疗”!

当然,对于年轻人,我从来不会给他们讲“应该不应该”怎么着的说法,你应该有生机,不应该暮气沉沉,你应该努力,不应该忧乐放在心头,其实这都是狗屁说教

因为“应该与不应该”都是成年人“心平气和”时的“理所当然”,真到急处你试试?

哲学问题都是在心平气和时谈的,它不是应急时的有效良药!

佛系青年应该如何治疗?我们不妨从自然和 社会 的角度来谈!

首先,咱们都是自然的奴隶,要征服自然,就要先服从于自然,比如说人类要睡眠,这是自然行为,是规律,换句话说,人类不能不睡眠,但是如果你违反自然,那人就会因为睡眠不充足,而影响到转天的学习与工作,甚至于影响到情绪,以至影响到你的思考。科学家研究发现,没有充足睡眠的人,往往容易烦躁!

烦躁一来了,烦恼就乘虚而入了,要排解烦闷,须得使你的自然冲动有机会得到补偿。

因此,我提倡,治疗之前先睡一个高质量的眠!

我们常会说晚安,安心,其实都是强调放下,人为什么失眠,抑郁,归根还是因为有东西放不下!

当然,人类的睡眠包括自然界的睡眠肯定不是光为了睡眠,而是为了明天的太阳,为了明天更好的捕食,更好的发展,更好的创造,这就是顺从自然!

在自然界中,你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不再睡眠了,那就意味着临近死亡了

生活中离我们最近的那些宠物,比如狗啊,猫啊,它们动的时候,是快乐的, 健康 的,一不动的时候肯定是生病了!

其实,人也是!

因此,动比静好!

面对不高兴,每个年龄段都有每个年龄段的处理方式你看小孩子偶尔不乐意了,便会放声大哭,哭过了,气也消去,甚至都忘记因为什么不乐意了,所以这个动最有生机!

老年人感觉烦恼时要拘束些,不能由你放声大哭!要憋住了,苦在心头,反而愈觉其苦,易于生病,最后了无生机!

从人生的阶段来讲,年轻人比老年人更易于发愁又强于小孩子的无端情绪,因此青年人的生机最强旺,不至于被抑郁!反又有能力把不高兴的转化为动力!

歌德少时因失恋而想自杀,幸而他的文机动了,埋头两星期写成一部《少年维特之烦恼》,书成了,他的气也泄了,自杀的念头也打消了。

你看过去的诗人们,如果不遇到点不高兴的事情,又怎么能写下那么多的脍炙人口的诗句呢?

如果元好问没遇到过一场凄婉缠绵,感人至深的爱情悲剧,你又如何能写下,“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的好词

因此,还是动比静好!

当然,年轻人有压力,不一定要写诗,写书,但总会有发泄的方法,比如打一回 游戏 ,看一季美剧,听一场好声音,哪怕是借酒消愁,也可以大畅胸怀。

但是,如果在大畅胸怀时,也有所创造,那就再好不过了!

什么是快乐?就是不管你做什么事,必得尽性才好,创造,就是尽到性极处!

尽性,这不是我说的,是孟子,这是生活的目的,也是生活的方法

倘若生活不是以“尽性”为基点而展开,那又如何寻出无限的快感呢?

说到这里,我倒要重新审视年轻人的这种“佛系”状态其实这也分两种,

一种,是只放弃某方向的努力,但不放弃其它的努力,比如,我会打扫房间,打一场篮球,踢一场足球,我会在我有兴趣的地方努力,而不是成年人的“你应该”方面的努力,这其实也是动,不动的其实只是我不喜欢的那方面罢了

从这个种状态来讲,佛系是一种病吗?不是,它更像是一种抗争,是对现在的约定成俗的 社会 成功模式的一种反抗!

而另一种,是什么都不感兴趣了,什么都无所谓了,什么都激不起我的感觉了……

这是病,也是我觉得必须要治的!

动起来吧,只有跑跑跳跳,才能谈谈笑笑!

佛系是一种什么心态?答案:心就是佛,佛就是心。

佛陀的开示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也代表莲花的意思,心也代表烦恼(魔性)的意思。

例子一:

一位众生(张三)发了一万块钱的红包给另外一个众生(李四),发红包的那个当然不开心了,受红包的这个就开心。一个不开心的与一个开心的心态,两个都成了一反一正因果刚好相连。发红包的成了负因果,受红包的成了受因果,两位中生就产生了因果关系。

有了负因果的众生与受因果的众生,两个人的以后轮回,以后一个就要受回来,一个就要还出去的因果关系。

当然了,因果错综复杂,不是张三付给了李四,一定是李四还给张三,整个以后轮回,反正负出去的,以后就会有得回来的报应,受这个以后不管怎么样都要付出去,不管男女老少出家或在家。

例子二:

张三打骂了李四,张三当然解了心中的愤怒,李四被打骂,当然不开心(佛)了。

以后的轮回不一定是李四打回张三,反正张三打骂了人,以后轮回也要受回被打骂的报应。没有那一位能逃脱因果报应(包括佛陀)。

例子三:

不一定打人骂人就是恶毒的心(佛),不一定甜言蜜语对众生就是慈悲心(魔),画皮画骨难画心(佛),自己的心(佛)只有自己的心(佛)里最清楚,所谓佛就是心,心就是佛。

总结:

过去佛开示的就是心理学,人的种种行为,从心(佛)里发出来。而现在的 科技 说人的思维是脑里发出来,不管 科技 脑也好,心(佛)也罢,都是同样的道理。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佛系”心态主要是指 看淡一切,有目的的放下,按自己生活方式生活的一种生活状态和人生态度。

佛系作为一种流行的心态,描述了现在许多人“万事看淡”、按自己意愿生活的一种生活状态和人生态度。

我单位有个单身男,下班后想吃啥就去吃啥,不想吃的话就一连两三天啥也不吃,只喝水,甚至有时候心情不好水也不喝。

按他所言:万事看淡,佛法无边。许多人催他找对象,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其实这当然是玩笑话,事实上,让他认为缘分这东西,该来就来,不该来的话就不会来。如果一直没有来,那就是宿命安排,压根没有。

所以他想吃吃,想睡睡,其他都处之泰然。

如此,挺好。

佛系,是近些年才很流行的词,大概指的是一种与人无争,与世无求的心理。还有一种错误理解的“佛系”心理,就很危险了,您可以辨别一下。

人生在世,会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儿,佛系心态,会让人少钻牛角尖,生活得更恬淡。

但是有些年轻人错误的理解了佛系:

1、面对工作,停止学习,自废前途。

2、面对爱情,太过于随意,不注重细节,不去多体谅关心人,虽然不矫情,也不能“无所谓”“都可以”,结果造成了分手的局面。

3、错误的“佛系生活”,过一天算一天,什么都无所谓,对生活没有要求,做事也没有原则,这种佛系,会很快的迷失自己,变得对生活麻木,淡漠。

佛系心态,应该是一种平和的,温厚的心态,而不应该是一种退缩的,不思进取的理由。

我感觉佛系就是不过度计较,能接受现状。

首先说不过度计较吧,当别人说了自己不爱听的话时,不在心里暗暗生气,也不去跟这个人争辩。而是告诉自己别人怎么想怎么说是别人的课题,不是我的课题,我无法控制别人的想法,也不能要求每个人只说我爱听的话。虽然我管不了别人说什么,但是我可以决定听不听得进去。有时候别人可能无心说的话,在我们听来好像是另外一个意思,只要不是触碰我们的底线,我们真的不必过于计较。有的人因为一句话就跟别人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这其实是在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还不如佛系一点,不爱听的话左耳进,右耳出就行了。

然后再说能接受现状吧。

当你听到有人跟你说:“某某某的工资很高经常给父母买这买那。”“某某某嫁了一个有钱的老公,家里有豪宅名车。”“某某某人脉关系特别广”等,你心里是什么感受。

我们小时候害怕别人家孩子,长大后害怕某某某。有些人肤白貌美,还过着很富裕,很优渥,很享受的生活,但是平凡还是大多数。我们可能没有出生在优渥的家庭,参加工作后工资也不太高,甚至我们的长相也很普通。我们可能没有太多能够炫耀的东西,也无法去过那种用钱堆砌出来的“精致生活”。难道我们的人生就是没有价值的,我们的生活就是不值得过的吗?当然不是。

我们真诚善良,我们对工作认真负责,我们有三两知己,我们能接受自己很平凡这个现状,并且愿意为成为更好的自己努力。大众普遍认为很好的东西,比如财富,地位,成就,假如拥有固然好,但是没有也不必责怪自己。佛系就是能接纳自己的现状,不责怪自己,不和别人攀比,不嫉妒,这样也就少了很多烦恼和痛苦,就能让自己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生活。佛系就是“我的世界很小,但刚刚好”。

“佛系心态”表达一种“有也行,没有也行,看淡一切,不求输赢”的心态。在日常生活小事中,面对一些无关原则、不坏底线的小事,少一点锱铢必较、针锋相对,多一些大肚能容、一笑置之,不失为豁达。但是,在工作当中,这种佛系心态要不得。如果我们队伍中,尤其是党员干部或者青年干部在政务工作上、原则问题上保持“佛系心态”,那必将导致“佛系沉默”“佛系旁观”“佛系不为”滋长蔓延,干部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大打折扣。

我对佛系的理解和其他人有些不同,佛其实并不是无欲无求,佛学太高深了,我们常人根本没办法跟透彻的理解。我对佛系的理解是不为难自己,不为难别人,所谓为难,一定是超越个人能力的一种要求。不为难自己,也就是不让自己难受,不与人计较,也是放过自己,因为任何矛盾都会给自己带来压力,带来不悦,所以佛系,让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生气。

最近看了伊丽沙白·吉尔伯特写的《一辈子做女孩》,书中提到的两个观点或许可以从一个侧面诠释佛系心态。

极简、随缘、不强迫自己是这两种心态的主色调。

从某种意义上说,佛系心态有些狭隘:一是缺少开拓作为的激情,二是缺少利他的主动性。

佛系心态不可以没有,不可以常用。

“佛系”该词最早来源于日本,2014年,日本某杂志介绍最近流行的一种男性新品种——“佛系男子”。他们外表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样,但内心往往具有以下特点:自己的兴趣爱好永远都放在第一位,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想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节奏去做。总是嫌谈恋爱太麻烦,不想在上面费神费时间,也不想交什么女朋友,就单纯喜欢自己一个人,和女生在一起会感觉很累。

而我们之前理解的有缘而来,无缘而去。世上之事,就是这样,该来的自然会来,不该来的盼也无用,求也无益。有缘,不推,无缘,不求。来的,欢迎,去的,目送。一切随缘,顺其自然。人世间的事情勉强终归不能如意,强求势必不会甜蜜。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心尽力做好自己,世事大抵如此,努力无悔,尽心无憾。

现下的佛系,更多的是指一个人喜欢宅在家里,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影一个人睡觉一个人旅行,对人对事不悲不喜,似乎与外界隔离。

信佛的人都是什么心理?

如下:

1、尽人事,听天命

所谓“尽人事”,也就是恪尽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义务。每个人,都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谁也逃脱不了社会属性。于是,对于父母而言,自己是子女,对于子女而言,自己同时又是父母,自己尽到了作为“父母”的责任,有没有尽到作为“子女”的责任呢?

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人,对信佛之人来说,都是一种“机缘”,有没有把握好这份机缘,就看它的生活态度了。

如果做到了“尽人事”,也就是尽到了自己的本职,那就该具有一份坦然的欢喜。因为信佛之人,只讲“因”,尽责就是种下了“因”,其它的果报,都是注定了的,无需为之或喜或忧。

如果没有尽责,那要做的也不是惶惶不安。毕竟,人无完人,只要知错能改,也是善莫大焉。忏悔与改过,也是信佛的欢喜。释迦牟尼过去世时,不也有“敲鱼头”之过吗?因此,能忏悔失责,就应该有一种欢喜的心理。

2、无嫉妒、得随喜

嫉妒是人的一种本性,就人性而言,嫉妒可以说是一种本能。但佛学认为,应该摒弃嫉妒之心,见人喜而如我喜,见人得而如我得。这样才能常抱一份谦虚之心,对学习有一份敬畏之心。每个人擅长的各不一样,谁能做到处处领先?这就是“随喜”的心态。

真正的信佛之人,心里了无不平之忿,自然不会嫉妒别人的好。也就消除了给人障碍的业,不会因为别人的精进强于自己而心生不满,所以才能活得坦然知足。

3、不算计、真般若

信佛之人,修的是大智慧,而不是小聪明。世俗人处处“会”算计的行为,只是一种小聪明。锱铢必较之下,无论事情大小,都得瞻前顾后,算计出自己将付出多少,会获得几何,这样怎么能轻松?怎么能静心修行?

佛道渐趋精进的信佛之人,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大智若愚”。他们看上去似乎不懂算计,有点好“糊弄”,其实只是不愿去算计而已,“非不能也,实不愿耳”。

也就是一种“难得糊涂”的心理。既然佛言众生平的,世间万物自然就没有贵贱之分,算计得再清又与我何干?因为不需记挂,是故逍遥自在,修行也更容易精进。

请教佛友

当然算,你以后劝告别人不说是非,多多行善积德吧,我劝你多看看佛书,尤其是〈玉历宝钞〉就可了解很多因果报应!1 .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如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美好。2.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 3.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4.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中缺乏智慧. 5.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6.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7 .嫉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嫉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8,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9 .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拖 .10 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11 不要因为众生的愚凝,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12 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13, 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14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15 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出壮 16 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17.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18,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19,内心充满嫉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20,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21,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22,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23,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24,佛陀从不勉强众生做他不喜欢做的事,佛陀只是告诉众生,何者为善?何者为恶?善恶靠自己去选择,生命靠自己去掌握。25,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26,26,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一个对谁都好的人是什么心理?

对什么人都好的人只有三种人。

一是傻子,智商不全,但天性中善良的一面还在。看不出别人不高兴,瞅谁都傻笑,总想帮人忙,看了让人掉眼泪。

二是真的心眼好,善良,见人有难感同身受,乐于助人,不求回报,心底阳光充满,即我们所说的好人。

三是有信仰,信因果,通过助人行善,消灾灭罪,修好积德,求现世得福,为儿女留德留福,及来世解脱。

【1】是一种菩萨的心理 。

【2】凡是修行菩萨道的人,对谁都好。佛祖也可以叫菩萨,佛祖是妙觉菩萨。

南无大愿地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愿地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愿地藏菩萨摩诃萨

人的一生会遇见多少人?相遇不过数万,相识不过数百,相知不过数人。在数十亿人海中,这相识的数百人之所以出现在你的生命中,用一个虚无缥缈的词来形容,那个词就称作为--缘分。那干嘛不对他们好点,我想这数百人中的每一个人都值得珍惜,值得爱护。好好对待你身边的每一个人吧!你的世界因他们而精彩美丽。

得罪哪个了也就算是得罪世界了,本来世界这么整治人都像是串通一气的,对谁都好还这样的报应呢,不好报应更激烈。一堆瘟神守着鸡蛋里挑骨头呢,也是没法了,世界怎么可以这样,看不见的鬼附身似的报复,都怎样指挥着呢,再这样下去神经病还是抑郁症,自己慢慢琢磨不得不自找苦吃怎样都难以理解,有的人真的能无形中掌握着世界人们的思维吗

一个对谁都好的人首先这人想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不愿得罪任何人,想用我是好人这样的形象让别人喜欢他 。很在乎自己的公众形象,他心里面总有一个想法,我对你这么好你就不好意思对我坏了,以此让自己处在优势的人际交往中。

2:他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在什么时候都不会发情绪,以此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

3:这人有爱心,总是一个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思想。让和他相处的人感觉很温暖,所以也有很多人愿以和他在一起。

4:这会给人八面玲珑的感觉,别人会认为反正你对谁都那样,对我也没有什么特别,时间长了没有真正的交往好的朋友,人有时间愿意和你在一起不是看你对别人有多好,就看你对我有多好,你对待我和别人比是不是有特别的感情。

我想就是这样的人吧,对谁都好,拿谁都当好人。我对别人的好更趋向于讨好,用这样的方式来换取短暂的平和。因为我骨子里有莫名的恐惧,害怕失去,害怕纷争,宁愿用老好人的帽子把自己遮掩起来。所以请大家善待自己身边的老好人,因为他们已经为了你精疲力尽、倾己所有了。

也许是性格使然。一个人天生热心,乐于助人,不会考虑很多,就是想对别人好,能帮则帮,也就是所谓的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吧;也许是受环境影响。俗话话,环境造人,你接触的都是温暖的人,那么你会自己慢慢靠近那样的人,进而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也许是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人生在世,总是需要朋友的,对谁都好的人会加深好感度,和朋友、同事关系处得都不错,会招人喜欢。

这个问题提的不妥,人有好坏之分,所以对人好也要有原则,世界上没有不分清红皂白的爱,但心地善良的人会用他(她)的善心,善举去关心去帮助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平意近人,以诚相待,乐于助人,这就是最佳的处世态度,这也是和谐 社会 不可缺少的基础,将心比心,你的真诚付出也会换回真心的回报。

南无阿弥陀佛

无缘无故的对人好没人信,当然结果也不会好,有人评价是笑面虎,有阴谋,也有人说你有问题,你说有多伤心,还是干好自己的事,不亢不卑为人的好。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137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