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本论作者及殊胜传承的分享(本论作者及殊胜传承读后分享)

学佛百科2023-03-1388

本论作者及殊胜传承

《道次第》总依《现观庄严论》别依《道炬论》。《道炬论》的作者即《道次第》的作者。本课介绍了阿底峡尊者的:家世、受教育情况、成就功德和所作事业。尊者出生王室,福德圆满。学识渊博精通五明。出家前修习密教,出家后三十一岁前遍学显教。具足戒定慧三学,成就显密教中殊胜功德。内修外弘,所作事业:在印度,制诸外道令受佛教,佛教各部派把他视同顶髻;在西藏,整理教务,著有《菩提道炬论》,凡具根器者,皆蒙利益。

进同修班之前,我对《道次第》也只是道听途说只有肤浅的认识和模糊的印象。我认为道次第是宗大师自己创造的一部著作,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就拿我熟悉的儒家来说吧,早期的儒家有孔夫子仁爱的思想,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中期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晚期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到王阳明的心学。从孔夫子到王阳明没有多少传承,个性色彩很浓。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道次第是否也是宗大师根据自己对佛法的理解所作的一部论著呢?

通过这几次课的学习,逐步解除了内心的疑惑。藏传佛教讲究传承,师传徒,徒传孙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道次第》虽是宗喀巴大师所做,其主要继承阿底峡尊者的道炬论,其思想来源于龙树无著菩萨的深观和瑜伽两大宗派。追溯到源头其思想来源于佛陀。这就保证了道次第思想的正统与纯正。

阿底峡尊者生于王宫长于王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根正苗红,天资聪慧,15岁时学习《正理滴论》在一次辩论中折服一著名外道,对当时社会影响很大,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21岁之前就精通世间所有的学问,出家前修习密教,出家后三十一岁前遍学显教。具足戒定慧三学,成就显密教中殊胜功德。

宗大师还提到论师造论所需要的条件一,必须有渊博广泛的知识二,经典揭示的义理。需要有传承。即师师传授,中间不能断缺。三,须见本尊,得蒙印许。具备一个条件就能造论而阿底峡尊者具备这三种条件。所以尊者很善于抉择佛之密意。

由以上可知道次第传承的殊胜,道次第之所以权威是因为阿底峡尊者及道炬论的权威。学习本期法义字里行间也明了尊者严谨求是的学风和舍命不渝的持戒精神。有句话不是说嘛,这个世界上怕就怕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尊者在当时已经足够优秀了,依然很精进,尊者的精神另我辈汗颜。很多时候我就在想差不多就行了,至于那么累吗?在我的观念里认为尊者这么做肯定很累,就像孔夫子的勾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我认为他们活的太累。一点也不潇洒。殊不知我在所谓的潇洒中日渐堕落,根本不懂大德圣贤他们生命提升所获得究竟的快乐。道炬论对于有根器者大有裨益。没有根器者就没法受益了。道次第是三根普被,立顿全收。对所有学人都能受益。道次第是显密各教共同修学的基础。具备很完整的修学次第。 明了大师造论之不易,我辈唯有依止善知识,珍惜此修学机会,精进修学。才不会愧对此暇满人身。师父给在家居士的要求要么出家,要么献身于佛教事业。出家对我来说可能性很小,那就献身于佛教事业吧。点灯传灯就是最现实的佛教事业,以后做好这两点。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三课分享稿

      通过前两课的修学知道了学习道次第的意义和架构以及如何去学?

      那道次第又有什么殊胜之处呢?是否具有权威性呢?那本课修学就揭晓了答案。“本论作者及殊胜传承”。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一、氏族圆满。本论作者阿底峡尊者的出身世家,贵为王子,财富极丰。二、求学经历。尊者超凡的才能与智慧,年仅21时就博通世法,精通五明,折服外道。29岁时得受灌顶,密乘教法,通达无余。31岁时出家求道,遍学显教,皆甚精熟。三、成就功德。具足戒学,持戒清净,如法守护。具足定学,显教达到心之堪能,密教证得最极坚固之生起次第。具足慧学,显教得观行三昧,密教成就圆满次第之殊胜三昧。四、所作事业。在印度,制服外道,令受佛教;各部派均视同顶髻。在西藏,著《菩提道炬论》,总摄一切显密心要。住藏20年,教化无算。五、造论条件。尊者圆满具足造论的三个条件,常得本尊传授深广之妙法,证得声闻、菩萨乃至金刚乘的教法,传授的弟子也都能继承法藏。

      通过本期法义,我对阿底峡尊者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这部《道炬论》更是升起了无比珍惜之情。这部经典是阿底峡尊者放弃优越的王室生活、广涉诸法苦心钻研、历经坎坷来到藏地肃清教届乱象,解答菩提光的7个问题而著作。这是一切显密的心要,这是普通大众修行得解脱走向菩提的康庄大道的方法和次第。我对这部经典的地位深信不疑,而宗喀巴大师传承阿底峡尊者的教法及思想,也具有同样超凡入圣的智慧和佛法修学境界。这一年多的三级修学,也让我对济群导师这位善知识充满了敬仰,“依止善知识”我选择的这位善知识同样是一位具足大慈大悲之心的导师。善知识们没有只顾着自己的解脱隐居在山林家,而是走下山来接引我们,给我们方向、方法,剩下的真的就只有靠我们自己了。

     《菩提道次第略论》是完全传承《道炬论》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当然也是传承于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的慈悲与智慧,这让我对修学也是充满了信心。而我们的三级修学的模式又完全是依据《道次第》的建构而创立起来的,是济群导师的良苦用心,在继承先德们的智慧的基础上契合当代大众根机和能力而探索和创新的智慧结晶。所以,我们自己的根机我们看不到,导师已经明了,我们只需“真诚认真老实”的去践行两套模式即可。这两天有参加一个瑜伽的学习培训,这也是一位来自喜马拉雅山上的长老,他不顾自己身份的尊贵、在山上地位的尊荣来到外在的这个世界,他说了好几次一句话:我不是来捣乱的,我只是来接引有缘大众的。你们把一个这么重要的修行法门弄得乌烟瘴气减肥操、柔软操,那还是瑜伽么?你做的瑜伽只是一个结果没有过程,而瑜伽就是这个过程啊……当有人问瑜伽怎么样证得三摩地开启觉悟的时候,这位瑜伽长老也说了一句话:按着八支瑜伽的步骤去做吧。我想这位长老此刻的心情和导师和曾经的阿底峡尊者的心情是一样的。我们还没看到全貌的人,依止好一个善知识,认真真诚老实的去做就好了,至于结果如何,交给结果来回答。

       造论不是想写就能写出来的,他必须具备几个圆满条件的。比如说渊博的知识既须于所知五明善巧。没有对一切知识的精通就不可能有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根据当下众生根机而给不同的方便和智慧。正所谓熟能生巧。条件是熟悉。第二是所传知识应是代代相传没有中断的,这才能保证其完整性。第三,须见本尊。而这部论阿底峡尊者经常看得到本尊,为本尊开启广行、深观微妙教法。可见阿底峡尊者修为之高,造论之圆满。在三级修学的一年里,我终于知道为什么要必须按照八步骤去做观察修和安住修了,为的就是一个熟读法义后可以融会贯通,更好的用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慢慢改变自己的心行,才有可能心神不散做到安住。安住了才能定下来,才可能有智慧。我经常会自我封闭和自我分裂,以前认为这是一件坏事,心量打不开,安全意识特别强烈。其实这无非是一种对不确定的恐惧。这不确定就是条件不成熟的担心,所以经纶尚且需要三种条件成熟后的圆满,况且我们凡夫要成事呢?所有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济群导师,都是我修学路上的榜样,我心行散乱的时候、不精进的时候,就应该长观想他们,也应该多升起忏悔之心,欲望、贪念升起的时候,要观察它,并追溯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心念产生,然后依教奉行,精进修学,将为自己修学扩大到为六道一切众生成就佛道而修学佛法。这样自己的心量似乎又打开了不少。

感恩一路相伴的师兄们

感恩一直在我身边的诸佛菩萨们

感恩导师以及三级修学

感恩佛陀让我们看到光明

得知本论的殊胜以及作者的生平事迹,让我更升起了勇猛之心。

万法由心造,继续修这颗躁动不安的心吧。

祝春安

观澜

2019.3.21

本论之殊胜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我对所选择这条学佛之路更具信心。道次第殊胜之一会通一切经教互不相违。学佛不同时期或不同阶段,以某些经论作为道的主干,其余作为道的支分。比如同修刚开始学道次第,中期学百法名门论,后期学入菩萨行论。前一两年道次第就是道的主干,其他经论就是道的支分,后期入行论就是道的主干,其余经论就是道的支分以此类推。师父开示时说过,学任何一个法门都行成相应的见地。之前我修习净土法门,有些净土法师曾开示,你老老实实一句佛号念下去,念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行了。现在是末法时代,哪有几个上根利智,你修其他法门会有成就?我看悬。因为自己没有正见,所以对法师的开示会不假思索的信受。佛陀也有过开示,末法时代,净土大盛。再说净土法门操作方便,一句佛号就可以了,加以放生,拜忏,或做些慈善事业积累福报作为成佛资粮。净土法门迎合了国人好简厌繁实用至上的特点,比如读经,没有智慧很难领悟无上甚深微妙的法义,读经读不懂那退之求其次,读论吧,如果没有智慧没有耐心,论也是很难弄明白,那只好听法师开示了,听法师开示也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心情。权衡再三还是净土法门简便。虽然简便,了解阿弥陀佛这一佛号的内涵吗?知道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愿力化现的嘛?至于阿弥陀佛是万德鸿名更是感觉莫名其妙,所以对于这个法门很难生起正信,信心不足,愿力不够,念佛就没有力量,念着念着就念成了财色名食睡了。功夫不到,很难调伏内心。

再就是有些法师开示,你不好好念佛还去学做菩萨,你知道做菩萨有多难吗?如果不知道,给你讲讲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做菩萨时,割肉喂鹰,舍身饲虎以及被哥利王裁割肉体的故事,再就是做菩萨你要经历三大阿僧岐劫的时间。再就是你即使能修到菩萨果位,除非到八地菩萨,否则很容易退转。想想做菩萨的难,以及净土的易,这也是选净土的原因。现在看来,净土法师以及净土学人,只见净土,不见佛法的现象比比皆是。先入为主的原因,净土生不起信心,又不相信其他法门能成就,本身还有很大的偏见,所以就像师父说的,盲修瞎练或偏执一端不得要领。认为净土最好,其他法门不好容易说其他法门的坏话,傍佛傍法的现象时有发生。再就是修净土的时候修着修着成自了汉了,我自己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好,管别人干嘛,如果在极乐世界修行有成就,能否再来度众要看自己的心情。

由于无知妄说,妄自尊大,傍佛傍法时有发生,之前修学的功德并不能抵消傍法的罪过,每每想到此,内心惶恐不安。傍法是最重的罪,恒河阿罗汉,一时顿杀却,较之傍法罪,多分不及一。道次第能帮助我们灭除傍法重罪,想到此内心又有了希望。所有的经教都是帮助我们成佛的,并不是这个该学那个不该学,当然学习也要有重点主次分明,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道次第帮助我树立了正见,学佛并不仅仅为了自己解脱,而要发菩提心,带领无量无边的众生共同成佛。菩萨要摄受三种种性,要从五明处学,学一切经教,并不是一部经论就是唯一,一个法门就是一切。道次第摄受各种根器的众生,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让我这种钝根的愚人看到了光明与希望。凡此种种,加深了我对三级修学的认识,增强了在三级修学这条路学佛的信心,增强了学道次第的信心。

day2 第二讲 道次第讲记·序论

道次第讲记·序论

济群法师

《道次第》的组织架构

以上讲了学习《道次第》的意义,接着讲一讲本论的组织架构,传统佛教叫作“科判”。我早年学《道次第》时,最晕的就是科判。当然仔细看的话,还是能知道它怎么回事,但粗粗看就不清楚了。因为这些科判一层层的,层级比较繁琐。这不是说祖师的科判不好,而是现代人的心太粗。中国古德的科判也一样,先用天干,不够再用地支,甚至好几十层。科判做得细,说明古德对经论研究得很细,会说出每句话代表什么思想。如果你真正把它研究透了,对我们学习一部论很有帮助。但让一般人通过这种科判来学习,就比较困难。

对佛典做现代化整理,科判是重点项目。从序列到标题,不妨用现代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表述。在十多年的弘法中,我做了不少尝试,比如以前写的《心经的人生智慧》《幸福人生的原理》《学佛者的信念》,都是用很简明的科判方式。事实上,这也最能体现作者的功夫。因为科判要画龙点睛,你必须从宏观上理解这部论,同时对微观的每个细节,以及这一节和下一节的关系都很清楚,才能做得精确到位,看科判就知道这部分是怎么回事。既能达到效果,又不会被复杂的结构搞乱思路。

关于《道次第》,我上学期给研究生做了一些重点指导。这次给你们开了一年多的课程,会讲得细一点。这两天,我根据对本论的理解做了个科判,可能是《道次第》最简明的现代科判,至少我看了觉得很清楚。

这个目录的特点在于,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更直接地理解《道次第》。传统的《道次第》科判主要分四点,第一是“本论作者及传承之殊胜”,第二是“本论之殊胜”,第三是“说听轨则”,第四是“本论建立学修之次第”。我研究后作了重新编排,总的分为三部分,即序论、正论、余论。

序论即说听轨则及之前的内容。我们现在学每本书都有序言,介绍和本书相关的问题。说听轨则中,就是和本论相关的三项内容。按原来的标题,第一是“为明法源清净故,释作者之重要”,第二是“为于教授生敬信故,释法之重要”,第三是“于具足二种重要之法,应如何听受讲说”。我觉得现代人接受起来比较复杂,就根据内容重拟了标题。第一是“本论作者及殊胜传承”;第二是“本论的殊胜”,说明法的重要性,最终还要落实到这部论;第三是“说听轨则”,要以什么方式去传播和接受这部论。这三点是我们学习本论应该具备的认知。

正论部分的原标题为“如何是以正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把这个标题落实到本论,就是“修学引导次第”,建立学和修的次第。接着我就按照现代目录来分章节,共有七章。

·第一章

第一章是“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道次第》讲传承,学法首先要依止善知识。佛法修学的传统,是“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第一步就是亲近善知识,这对整个修学非常重要。《阿含经》中,阿难曾说,亲近善知识能成就一半功德。佛陀说,不对,亲近善知识可以完成整个成佛的修行,所有功德都离不开善知识。所以藏传佛教特别重视依止善知识,以此为入道根本。

修行能不能成就,关键就在于有没有善知识指导。你看世间学个木匠、泥水匠的手艺都要有师傅,何况学佛是改造生命的工程,没有好的老师,怎么学,怎么修?靠自己那点小聪明是不行的。所以,依止善知识在《道次第》的地位无以复加。

·第二章

第二章是“以有暇身劝受心要”。有暇身即暇满人身,简单地说,就是有因缘、有时间、有能力听闻佛法的人身。今后学下去,还有更具体的条件。这部分首先告诉我们,什么身份是最难得、最可贵的——那就是能够闻法的暇满人身。这个价值到底有多大,如何实现这个身份的价值?就是《道次第》所说的“义大”。这个价值大到什么程度?就是成佛。也就是说,暇满人身的最大价值,在于帮助我们成佛,成就生命最高尚的品质。虽然价值这么大,可有几个人能好好利用这个身份,实现它的价值?

现代人总以为,有地位,钱赚得多,或做成什么事业,就是价值的体现。还有人觉得,成家生子就是价值的体现。作为佛弟子,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睱满人身蕴含着巨大价值,进而实现它的价值。只有了解,我们才有可能去实现。如果不了解,根本就不可能去实现。从“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到《道次第》的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都是引导我们实现这个价值的过程。

·第三章

第三章是“共下士道修心次第”。什么叫“共”?就是说,下士道的修行不仅可以成就下士道,同时也是中士道和上士道的基础,所以叫“共下士道”。 其中主要有四节,即念死、念恶道苦、皈依三宝、深信业果 。这是学佛必须具备的认知,也是整个修学的基础。这些观念很多人可能太熟悉了,熟悉到没感觉了。我以前就这样,不太屑于去讲什么无常、轮回、恶道苦,要讲一点空,讲一些重重无尽、见性成佛,觉得讲这些才有趣。至于皈依三宝之类,好像是给老太太讲的。后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所以我现在无论到哪里, 就从皈依、发心、深信业果开始讲。

因为我理解的整个佛法修行,都可以在这些内容中说明。不要小看这些,以为自己都学过了:三恶道苦谁不懂啊?你懂了,还照样去恶道,懂了有什么用?你说自己皈依三宝了,但心有几分和三宝相应?三宝在你心目中有多少地位?在你人生中有多大作用?三宝功德在你生命中实现了几分?如果这些都没有的话,皈依三宝不是一句口头禅吗?所以说,佛法所有高深的道理,都可以在这里说明。

·第四章

第四章是“共中士道修心次第”。中士道是解脱道,纲领是四谛法门,重点是从认识苦到对苦的解决。首先是认识轮回的痛苦本质,进而解决它。比如你病了,要知道自己是什么病,才能把病治好。打工者觉得自己没钱是苦,就想赚钱改善生活,吃好穿好,买房买车,以为这样就解决痛苦了。乃至人类整个文明所做的,都是要解决苦。

怎么解决?从原始人的刀耕火种,到今天现代化的高科技,无非是改善外在条件。这就是世界的文明进程。遗憾的是,因为我们不了解痛苦的根源在于内心,是由烦恼造成的,所以尽管今天科技发达,物质丰富,但人还是一样痛苦,一样烦恼。甚至物质越丰富,人活得越累越紧张。为什么?因为他们不懂得苦的根源在哪里。

解脱道的修行,必须认识到苦。这和世间对苦的认识不一样。世间所认识的苦很狭隘,而佛法要我们观察,整个轮回的本质都是苦的。即使我们现在感到的快乐,也是苦的。 佛法讲到苦有三种,“苦苦”是我们平常就觉得苦的;“坏苦”是我们现在觉得快乐的,但并不是本质的乐,只是需求暂时满足后造成的假象,不长久;“行苦”则是无常变化带来的痛苦,因为众生有恒常的执著,所以经受变化时就会感到痛苦。

接着 思惟苦的根源,一是烦恼,二是业的积集增长,三是死亡和生命相续。这就是集谛。

认识苦和集的目的,是为了发起出离心。你观苦,生起出离心没有?如果生起,达到什么程度?这是修行的检验标准。如果你真正意识到轮回本质是苦的,就不会有丝毫贪恋,你的所有执著都不会有立足点。如果还是照样执著和贪嗔痴,就说明这个出离心是骗人的。所以这里的“发心之量”,就是指你的出离心发到什么程度。

心发起来了,进一步还要解决苦,解决烦恼和业力,这就是道谛 。所以第五节是“抉择解脱道之自性”。解脱道的自性,就是道的体,是戒定慧、八正道。但中士道没有讲到灭谛,因为本论的修行是引向菩萨道,不是引向寂灭涅槃。所以,苦谛、集谛和道谛是为上士道服务的。认识到轮回的本质是苦,发起出离心,不仅中士道需要,上士道也需要。菩萨行者如果认识不到轮回的痛苦本质,不想出离轮回,就不能解决自身的惑和业,那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所以,中士道的出离心对上士道一样重要。只不过菩萨有悲愿,虽然认识到轮回是苦的,还是往里冲。刚开始是硬着头皮,觉得轮回很痛苦,但想到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这些如母有情还在轮回中受苦,不能光是自己逃,要拉着他们一起离开。就像《法华经》说的“三界火宅”,长者家的豪宅烧了起来,可孩子们意识不到,还在房子里玩耍,长者就想方设法把孩子们救出来。这是菩萨的悲心所在,是因为悲愿而入世,不是贪恋轮回。我们讲的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也是这个道理。你要有出世的心,但因为有悲愿,所以还要入世。对于我来说,不是我喜欢做什么,而是我觉得应该去做,也是这个道理。

·第五章

第五章是“上士道修心次第”,共四节,主要是围绕菩提心展开的。

第一节是“菩提心的殊胜”,即发心的重要性。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是区别大乘和小乘的根本,包括菩提心特有的功德,这里都作了充分说明。

第二节是“菩提心如何发起”。这个心很重要,论中介绍了七支因果、自他相换的修心法,进而要通过受持菩提心仪轨,帮助我们发心并进一步强化。

第三节是“菩萨行的安立”。我们修菩萨行的目的,也是为成就菩提心服务的。六度四摄都是菩提心的实践,属于行菩提心。论中也去除了长期以来关于修行的一些误区,比如方便与慧的关系。菩萨道的修行,是不是见性就可以了?其实是不够的,还要修布施、持戒、忍辱等。方便与慧,就像鸟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

第四节是“广说菩萨行”。菩萨道的修行有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上士道构建了整个菩萨道的修行,核心是菩提心,所有的菩萨行最终都是为了成就菩提心,以此圆满无上佛果。

·第六章

第六章是“止观”,属于上士道的一部分。止观是根据六度中的禅定和般若,另外开出的详细说明。共有四节,即止观的自性,怎么学止,怎么修观,最后是止观双运。所有的修行,最终都要落实到止观。“道前基础”略示修法的部分就讲到,任何一个法都包括加行、正行、结行和未修中间。正行是什么?就是止观。我们念死无常、念恶道苦、皈依三宝,每个法门都要通过止观来落实。我们念三宝,不念别的,一心安住在对三宝功德的忆念中,这就是止。我们念无常,从各个角度不断思惟,安住在对无常的忆念中,这也是止。

如果没有止的功夫,我们可能一会儿念三宝,一会儿念别的,又想到家里,又想到哪个同学说了我坏话,心就会落入掉举、散乱中。所谓止,就是制心一处。当我们通过各个角度来思惟无常或死亡,这个过程就是一种观修。观修有两种,一种是观察修,建立在思惟的基础上;另一种是现量的观修,立足在觉知或觉性。初级修行是以观察修为主,《道次第》尤其重视这一点。总之,每个法的修行都包含止观,很重要。

·第七章

第七章是“道次第之要义”,对整个《道次第》的建构加以总结。

最后是“余论,略说金刚乘修学法”。因为藏传佛教以金刚乘为究竟,有了显教的基础,就要导向金刚乘。但作为显教学人,学完《道次第》之后,不一定要学密宗。因为我们本身有天台、华严、禅宗等修行传统。我们可以吸收《道次第》的长处,但未必要完全按这个套路走。

如何修学《道次第》

《道次第》对我们修学佛法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掌握佛法要领。佛法博大精深,除了南传、藏传,仅汉传佛教就有八个宗派。此外,还有三藏十二部典籍,八万四千法门。经常有人在问,基督教只有一本《圣经》,学起来比较容易。而佛法有经律论三藏,经典太多,论典也太多了,刚学佛不知该看哪一本。

这里有根机的问题。佛陀是对机设教,可我们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根机。有人自我感觉很好,也有人自我感觉很糟,一天到晚觉得自己业障深重,什么都不行。这些感觉是不是都对?其实很难说。而《道次第》作为修学的纲要书,就是给我们提供成佛的常规线路,这样才能适用于各种根机。印老曾写过一部《成佛之道》,从建构来说,和《道次第》很相似。

研究所把本论作为修学的奠基之作,希望大家对此多下一些功夫。这几年翻译过来的《道次第》注释书越来越多,还有不断翻译的势头,因为格鲁的大德们几乎都会讲《道次第》。随着汉藏佛教的交流日益频繁,陆续有大德开讲《道次第》,或是把相关注解翻译过来。

我们早期看到的注解,有昂旺朗吉堪布的《菩提道次第略论释》,他是民国年间的一位格鲁派大德。还有一本是这几年翻译的,帕邦喀大师的《掌中解脱》,他属于昂旺朗吉堪布的老师辈。近年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多宝讲寺智敏老法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最近在网络上看到,格鲁大德祈竹仁波切也出了《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教授》,是《广论》的注解。此外,应该还有很多。

从同学们的学习来说,倒也不一定看很多注解。选一本比较权威的,用心看就好了。太多了反而没能力消化,看得眼花缭乱。修学是看你领会了多少,而不在于你读了多少。有时我们读一本注解,觉得还不能把某些问题弄清楚,这种情况下才需要参考其他,不必很多论典都同时、同样重要地学。但总是要看注解,这也是传承。什么叫传承?法师给你们讲课,这自然是一种传承。你们自己看书,如实地理解,不出现偏差,本身也是一种传承。所以除了听课外,你们还要花一定的时间去读、去思考,要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这点很重要。

下面开始讲解论文。发给大家的《新编道次第略论目录》,希望你们好好领会,最好背下来,这样就知道《道次第》到底讲什么了。我虽然做了一些现代式的整理,但总体包含了《道次第》的主要内容,很多标题都是原来的。我们熟悉了这个目录,对《道次第》的思想脉络就能了然于胸。

《道次第》是宗喀巴大师为我们建构的非常完整的修学体系。现代科学讲系统论,《道次第》就是一个修学系统。其中每个部分,就是组成这个体系的支分,从依止善知识、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到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止观,每部分既有独立性,又和其他部分相关。

比如“说听轨则、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属于道前基础,是修道前必须具备的基础,否则就进不去。就像楼房要打地基,尤其现在的房子越盖越高,30层、50层、80层、100层,特别重视地基。我们的三宝楼就往地下打了500多根桩,一根都好几十米,机器每压一下是720吨。整个三宝楼就是架在桩上的,即使地震也没关系。

如果没有地基,房子就会倒塌,而道前基础是修道的地基。此外,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本身虽然是独立的,比如下士道是人天乘,有人天乘的修行体系和境行果;中士道是解脱道,有解脱道的修行体系和境行果;上士道是菩萨道,有菩萨道的修学体系和境行果,但在《道次第》中,又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所以下士道和中士道又是上士道的支分,也可以说,是上士道的前行。此外,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修行,都必须落实到止观,都是为修心服务的。否则,这些法门就不能真正产生作用。

可见,《道次第》的结构非常严谨,是有机的整体。我们在学习时,既要了解每一部分的特征,同时要了解相互之间的关系。在以下课程中,我将逐步给大家介绍。接着看论文。

序  论

一、皈敬颂

敬礼于诸至尊正士具大悲者足下:

堪忍刹中自在主,补处慈尊法中王,善逝智父妙吉祥,龙树无著佛所记。

深观广行两大宗,传承诸师我皈命,为欲易入深广道,再以略法于此说。

二、本论内容及造论意趣

此论为总摄佛法之精要,龙树、无著二大流派之准绳,胜士趣入一切智地之法规,三类士夫所应修持,乃至菩提一切无不全备之次第也。由此菩提道次第为门,将具堪能者引入佛地之规律,即此中所说法。

如济迦麻啰西啰寺(印度寺名)说法之轨则,先须讲明作者之重要与法之重要,及如何听说彼法之三事。

于此菩提道次第之引导分四:一、为明法源清净故,释作者之重要。二、为于教授生敬信故,释法之重要。三、于具足二种重要之法,应如何听受讲说。四、如何是以正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

序  论

一、皈敬颂

首先是“皈敬颂”,皈依的皈,礼敬的敬。这是印度论师造论的传统,每造一部论都会写这样的偈颂,以此礼敬三宝。因为论主造论,是阐述佛陀经教的思想。既然要阐述佛陀经教的思想,首先要对佛陀和与此论相关的祖师大德生起皈敬之心。我们现在所说的这个颂,不仅有皈敬的内容,同时包含作者造论的意趣:我为什么要造这部论。

“敬礼于诸至尊正士具大悲者足下。”首先是皈敬。诸是众多,至尊是指世尊和诸佛菩萨最为尊贵,正士是指佛菩萨,具大悲者是具足大悲者,足下也是表示礼敬。

“ 堪忍刹中自在主。”这句是礼敬佛陀,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娑婆世界,翻译成汉语就是堪忍。为什么叫堪忍?因为我们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一是劫浊,地球到一定时候就会出问题,有大三灾、小三灾;二是见浊,人类的思想很混乱,有各种宗教、哲学及错误观点;三是烦恼浊,众生的烦恼很多;四是命浊,死亡不定;五是众生浊,众生的贪嗔痴很重,且根机不同,呈现出五花八门的世界。在五浊恶世生活的众生,需要有忍耐力,否则就会活得很痛苦。堪忍,是在这样一个生活环境中磨炼出来 的。刹就是国土。那么,谁是堪忍刹中自在的主人呢?就是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这个自在,是解脱自在。因为解脱了烦恼,成就了无限的智慧和慈悲,所以才自在。反过来说,众生从生活环境到内心世界,都充满着不自在。

“补处慈尊法中王。”第二句是赞颂弥勒菩萨,他是一生补处菩萨。什么叫一生补处?就是今生结束后,下一生就要成佛了。补是候补,也就是说,弥勒菩萨是这个世界下一任的佛陀。他现在还没有正式上任,住在兜率内院。印度古代有些大德,研究经教时有问题搞不清楚,就会打坐入定,到天上找弥勒菩萨讨教。《大唐西域记》就有这样的记载。在中国古德中,道安大师、虚云老和尚等也有相关经历。因为弥勒菩萨是下一任佛陀,虽然没正式上任,但也可以管管这个世界的事。慈尊,弥勒菩萨的梵语是阿逸多,翻译成汉语是慈氏。因为他过去生中修慈心三昧,一天到晚笑呵呵的,很慈悲。法中王,就是法王。这个词在藏传佛教用得有些滥,其实,真正的法王要于法自在。所以从戒律来说,唯有佛陀才能称为法王,称为大师,其他人是不可以随便称的。

第一句赞颂教主释迦牟尼佛,第二句赞颂弥勒菩萨。宗大师造这部论的总依,是《现观庄严论》,别依是《菩提道炬论》,继承了中观和瑜伽两大体系的思想,即深观和广行。而弥勒菩萨是瑜伽学派(广行)的初祖,所以要礼敬慈尊。如果没有直接传承关系都要礼敬的话,十方诸佛逐一地写,就写不过来了。

“善逝智父妙吉祥。”第三句是礼敬文殊师利菩萨。善逝,是佛陀十大名号之一。我们每天念的《八十八佛大忏悔文》中,就有这十大名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善逝代表好死,指圆寂时最好的状态,证悟涅槃。不像凡夫,能够死得自在安详的很少,多数人都在痛苦烦恼中死去。智父,指大智文殊师利菩萨。这个智也可以说一切智者,代表一切佛陀。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象征智慧的成就。一切诸佛都从般若波罗蜜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妙吉祥,还是指文殊师利菩萨,是深广两派传承源头级的祖师,也是我们修学《道次第》应该礼敬的。

“龙树无著佛所记。”龙树和无著,是深广两派的代表人物。龙树是中观学派的创立者,无著是瑜伽学派在人间的实际传承和创立者。弥勒菩萨的论典,如《瑜伽师地论》《现观庄严论》等,究竟是怎么传到人间的?根据经教记载,都是无著菩萨在定中听弥勒菩萨所说,然后整理出来的。龙树菩萨生于佛灭后七百年,无著菩萨生于在佛灭后九百年。这两位重量级祖师,都是佛陀在大乘经典中授记过的。他们带着使命来到这个世界,开启了弘扬中观、唯识教法的先河,于是有了深广两派的传承。我们之所以能学到这部论,离不开这些祖师大德的贡献。

“深观广行两大宗,传承诸师我皈命。”深观是中观学派,讲般若性空。《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就是深观,以般若智慧直接观照诸法实相,观照空性,所以称为深观。广行是指弥勒、无著开创的瑜伽学派,重点是如何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利益一切众生。深观、广行两大传承中的所有祖师,比如深观系统的龙树、提婆、法称等祖师,广行学派的无著、世亲、安慧、护法、陈那等祖师,都是我们要皈依和礼敬的。

“为欲易入深广道,再以略法于此说。”这是宗大师造此《略论》的意趣所在。宗大师早年已写过《菩提道次第广论》,但《广论》内容太广了,一般人学起来有难度。为了让更多人接受《道次第》这种殊胜教法,契入深观、广行所阐述的真理和菩萨行,对《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内容,再以简略的方式宣说。

二、本论内容及造论意趣

“此论为总摄佛法之精要,龙树、无著二大流派之准绳。”这一段说明本论的内容和作用。宗大师所造的《道次第》,从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及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总的含摄了佛法一切纲领。龙树代表中观学派,无著代表瑜伽学派。这部论的意义就在于,汇归深观和广行的思想,为我们正确了解两大学派提供了准绳。

在印度早期,中观和瑜伽学派是独立的,有各自的论典、见地和修行方法,代表两个不同的修行体系。尤其在知见上差别比较大,中观是以二谛解释世界,认为一切法都是空的,心和境都是空的,以此引导我们契入空性,契入诸法实相。唯识是以三性解释世界,先讲心是有的,境是空的,一切都是心的显现,是唯识所现。也就是说,我们认识的对象都没有离开心,以此引导我们契入空性,契入中道实相。所以,中观和唯识的主要思想是不一样的。在印度佛教史上,中观和瑜伽学派曾出现过对立,两派祖师如法称、月称、月官等,为此辩论好几年之久。中观不承认唯识,觉得唯识的思想不究竟,而唯识也觉得中观的思想有问题。

在印度佛教的晚期,中观和瑜伽又有融合的倾向,出现了瑜伽倾向的中观学者,既接受中观空性见的长处,又接受瑜伽菩提心和菩萨行的传统。阿底峡尊者就继承了这一思想,宗喀巴大师又继承了阿底峡的思想。所以在《道次第》中,同时有中观和瑜伽的传承。当然,本论除了接受瑜伽系统广行部分的思想外,在知见上并没有接受,主要是以法称的中观思想为主。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还广泛破斥唯识的思想。宗喀巴大师曾撰写《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就是对唯识阿赖耶和自证分的破斥。所以它对唯识思想是部分接受,只接受了菩提心和菩萨行。

“胜士趣入一切智地之法规,三类士夫所应修持,乃至菩提一切无不全备之次第也。”胜士,指菩萨,不是一般人,而是优秀的人,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一切智地,是佛的果位。法规,是修行的法则、道路和途径。三类士夫,指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三乘根机的人。所应修持,都应该依照《道次第》的准则修行。论中说得非常清楚,如果你是下等根机,可以一步步从下士道走到中士道、上士道。如果你是上等根机,也不能忽略下士道和中士道的基础。总之,不论你是什么根机,都可按《道次第》,有条不紊地趣入菩提大道。所以说,从发心到成佛的所有修行,以及应该具备的次第,这部论都具备了。

“由此菩提道次第为门,将具堪能者引入佛地之规律,即此中所说法。”以《道次第》施设的内容,作为我们修行的法门,对发心并具备修行能力的人,引导他们走向佛地,就是本论所说的内容。

按印度的传统,说法有说法的轨则。宗大师继承的,是印度济迦麻啰西啰寺的说法轨则。昂旺朗吉堪布介绍说,当时印度说法比较著名的,除了济迦麻啰寺,那烂陀寺也有自己的说法轨则。其实说法轨则也代表它的教育方式,不同寺院有不同的宗风。我们看论文。

第一部分是讲作者。《道次第》的作者是宗喀巴大师,可这里所讲的作者是阿底峡尊者。为什么?因为《菩提道次第广论》主要依据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炬论》而造,所以宗大师在介绍作者时,是介绍阿底峡尊者,而不是自己。这也体现了宗大师的谦虚。

“于此菩提道次第之引导分四:一、为明法源清净故,释作者之重要。二、为于教授生敬信故,释法之重要。三、于具足二种重要之法,应如何听受讲说。四、如何是以正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关于道次第的引导,从四方面来说。第一,为阐明这一教法的殊胜,介绍造论者的重要性。第二,为对所说教法生起尊重和信任,说明法的重要性。第三,对如此重要的教法,学人应如何听闻,师长应如何讲说。第四,如何以正确方法引导弟子在菩提道上逐步前进。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146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