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无分别智是几地菩萨(根本无明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八地菩萨
八地菩萨是修行到八地的菩萨果位,宗教经纶中一共有十地。
宗教经纶中十地的诠释内容如下︰
1、欢喜地,菩萨至此位舍离无始以来的异生性,初得圣性,具证人法二空理,能利益自他而生大喜。
2、离垢地,菩萨至此位圆具净戒,远离烦恼垢。
3、发光地,菩萨至此位成就胜定、大法、总持,发无边妙慧光。
4、焰慧地,菩萨至此位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增智慧焰。
5、难胜地,菩萨至此位,能令行相互违之真俗二智互合相应。
6、现前地,菩萨至此位,住缘起智,进而引发染净无分别的最胜智现前。
7、远行地,菩萨至此位,修行进入无相行,远离世间及二乘的有相有功用。
8、不动地,菩萨至此位,无分别智相续任运,不被相、用、烦恼等所动。
9、善慧地,菩萨至此位,成就微妙四无碍辩,普遍十方,善说法门。
10、法云地,菩萨至此位,大法智云含众德水,如虚空覆隐无边二障,使无量功德充满法身。
什么是 八地菩萨
八地菩萨就是修行到八地的菩萨果位。
十地是大乘菩萨道的修行阶位,即指十种地位,十个菩萨行的重要阶位。又作十住。地,梵语 bhu^mi,乃住处、住持、生成之意。即住其位为家,并于其位持法、育法、生果之意。
在佛典中,不同的经论,往往对十地的内容有不同的描述。法相宗教义试释华严十地如次︰
(1)欢喜地︰菩萨至此位舍离无始以来的异生性,初得圣性,具证人法二空理,能利益自他而生大喜,故名。
(2)离垢地︰菩萨至此位圆具净戒,远离烦恼垢,故名。
(3)发光地︰菩萨至此位成就胜定、大法、总持,发无边妙慧光,故名。
(4)焰慧地︰菩萨至此位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增智慧焰,故名。
(5)难胜地︰菩萨至此位,能令行相互违之真俗二智互合相应,故名。
(6)现前地︰菩萨至此位,住缘起智,进而引发染净无分别的最胜智现前,故名。
(7)远行地︰菩萨至此位,修行进入无相行,远离世间及二乘的有相有功用,故名。
(8)不动地︰菩萨至此位,无分别智相续任运,不被相、用、烦恼等所动,故名。
(9)善慧地︰菩萨至此位,成就微妙四无碍辩,普遍十方,善说法门,故名。
(10)法云地︰菩萨至此位,大法智云含众德水,如虚空覆隐无边二障,使无量功德充满法身,故名。
八地菩萨已灭尽了烦恼障的细微种子以及所知障的二取分别,不共增上了胜前之功德,速疾获得不退转之大菩提道。《金光明经》云:“无相正思维修得自在,诸烦恼行不能令动,故名不动。”
八地的圣者菩萨灭尽了一切烦恼过患及其种子,故彼智慧最极清净。如果仅仅安住八地境界,于无学道佛果无有进取之心,则不能获得究竟圆满之功德,因此尚需出定为进取佛果而勤加精进修积应该圆满的资粮。
怎样才是无分别智
圣者的智慧叫无分别智,方便说法,可分三种:加行无分别智,根本无分别智,后得无分别智。加行无分别智为地前加行位菩萨所修,根本无分别智和后得无分别智为见道时证得,若以根本无分别智为体,后得无分别智即为其用。无分别智,无的是凡夫的分别,生起来的是圣者的智慧,后得无分别智是有圣者的如实现量分别的,那与我们凡夫意识的分别完全不同,不可以我们凡夫的思维妄测类比,所以无分别智既不是不分别的智,也不是空无一切的智。此二种圣者之智只能证得,凡夫无法思议,所以我们讨论的重点应当是怎样证得二智,那就是要靠地前菩萨所修的加行无分别智,此智是由凡夫智慧到圣者智慧的过渡,是引导凡夫证得空性的智慧。
为什么叫做加行无分别智?就是要把我们凡夫的分别心识加力修行成无分别的智慧,这是见道前的冲刺阶段,就像赛跑中撞线前的最后几米,前面的一切积累都是为了这最后的成功,也好像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今天终于上了战场要动真格,看你平时的训练是否真的能用上一样。首先要明确,这种修行,就是要用我们凡夫的分别来修,就是得用凡夫的意识来修,凡夫除此之外没有其它可以用来修行的工具。因为凡夫的本钱也就只有心意识,离了心意识也就没有什么凡夫了。什么叫离凡夫的分别?那可以修无想定,四禅八定只是渐离了寻伺,仍未离微细意识的分别,可达三界之顶的非想非非想定,就是没有粗想而不是没有细想的意思。无想定其实也只是前六识暂时不起,第七第八识照常活动不停。准确地说,第八识叫心,第七识叫意,前六识叫识,真正离开第七染污意,是在证空性登初地的时候,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才叫做离开了凡夫的第七末那识。与此同时,第六意识转为妙观察智。这叫做“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第八识和前五识要到成佛的时候才转为大圆镜智和成所作智,所以真正要离了心意识,必须到佛地才是。
而这暂时停止前六识活动的无想定却是外道的修法,因为他们认为,凡夫生死轮回的原因是意识的分别,所以错误地认为断掉分别就可以证入涅槃获得解脱。而佛教认为生死轮回的原因是我执,必须断掉我执才能获得解脱,而断掉我执必须靠反复熏习无我的正见,而正见就是正确的分别,所以错误的分别必须靠正确的分别才能对治除断,而不是靠停止一切分别。如果不起分别,人就如同石头朽木一般,根本没有修行的能力了。
凡夫转凡成圣而得见道,要靠闻思修佛法所得的智慧,而闻思修慧全都要靠第六意识来修,必须靠第六意识的无我正见才能对治执我的邪见,因为我执的邪见就是由第六意识执着来的,所以解铃还必需系铃人。什么叫智慧?就是能够正确简择诸法。八识中只有第六意识能够完成这个任务。无想定暂停了第六意识的活动,那就不能修慧了,所以就与佛教除遣我执的修行无关了,也就成了外道的修行了。修成无想定可得生无想天五百大劫的果报,五百大劫中前六识不起,由于不能闻思修佛法,佛把它与地狱、饿鬼、旁生、盲聋喑哑、北俱卢洲、世智辩聪、佛前佛后等并列为“八难”之一,就是所谓长寿天难。这是佛教修行必须避免的陷阱和灾难。
……所以,要把凡夫的有分别识,训练成圣者的无分别智,需要靠正确的如佛法之理的分别。要通过反复闻思修佛法,把我们因无明所生的我执邪见都舍弃掉,把由凡夫颠倒错误造成的疑惑全解开了,心里没有疑惑和烦恼了,也就用不着再分别了,这才叫做加行无分别智。比如,我们原来都认为有我,现在学习佛法明白了根本无我的道理,把心里的疑惑搞清楚了,不再有丝毫的犹豫和动摇,时时处处在“有我没我”的问题上不用分别就能断定无我,所以根本不必再加分别,这就是达到了加行无分别智的状态。这种无分别,玄奘法师翻译成“喜足”无分别,就是对这个问题你心里明白了,没有疑惑和烦恼了,心里很高兴,很满足,不再受它扰乱了,所以也不用再去分别它了。韩老根据藏文翻译成“持断定”的无分别,就是对这个问题,你得到了一种可以断定的认识,问题解决了,再没有问题了,所以也不用再去分别它了。
所以真正的修行,就是这样用佛法去解决自己的无明造成的疑惑和烦恼,比如世界究竟是无常、苦、染污的,还是常、乐、洁净的?一个个地搞明白了,没有疑惑了,以至最后能够明明白白地认识到,我们凡夫所有的见闻觉知都只不过是一种能分别,所以佛说万法唯识,而所有的所分别又都只不过是颠倒妄想,佛说全是遍计所执,也就是根本不存在的龟毛兔角。当然这不是说我听懂了这个道理就算明白,得是心里真正清楚,彻底明白,明明朗朗,没有疑惑,任何外境不能扰乱,所有诸相不能迷惑,什么议论也不能动摇,这才叫做得了胜解,这才真正是到了不需要再分别的境界,当把这最后的胜解之念也舍弃时,就是根本无分别智现前的时刻了。所以要达到无分别智不能靠不分别,而是要靠正确如理的分别,才能接近和最终证得圣者的无分别智。(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佛学常识十地菩萨是哪十地呢
十地菩萨分别是「初地欢喜地、二地离垢地、三地发光地、四地焰慧地、五地难胜地、六地现前地、七地远行地、八地不动地、九地善慧地、十地法云地」。十地是大乘菩萨道的修行阶位,代表了菩萨在修行中断除烦恼的程度,也标志着菩萨成就功德的程度。
大地能生长万物,故佛典中常以‘地’来形容能生长功德的菩萨行。
扩展资料:
一地初地欢喜地: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已于心增上法行,善修治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现观,得诸菩萨现观。由正证得无上现观故;诸大菩萨,于此地中,住增上喜。是故此地,名为极喜。
二地离垢地: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善修治初地行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地,证得极净妙尸罗蕴,对治一切微犯戒垢。是故此地,名为离垢。
三地发光地: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二地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地。证得极净三摩地蕴;大智光明之所依止。是故此地,名为发光。
四地焰慧地: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三地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地,证得极净缘诸觉分能取法境微妙慧蕴,能现前烧一切烦恼。是故此地名为焰慧。
五地难胜地: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四地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地,证得极净缘谛所知诸法微妙慧蕴,成极难成不住流转寂灭圣道。是故此地,名极难胜。
六地现前地: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五地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地,证得极净缘智非智二种所作诸行流转止息法境微妙慧蕴,多分有相任运相续妙智现前,是故此地,名为现前。
七地远行地: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六地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地,证得极净微妙解脱解脱智见蕴,由已远入一切现行诸相解脱;是故此地,名为远行。
八地不动地: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七地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地,证得极净微妙解脱解脱智见蕴,解脱一切相自在障故;得无功用任运相续道之所依止。是故此地,名为不动。
九地善慧地: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八地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地,证得极净微妙解脱解脱智见蕴,解脱一切无碍辩障无过广慧之所依止,是故此地,名为善慧。
十地法云地: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九地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地,证得极净微妙解脱解脱智见蕴,解脱发起大神通智障;如云法身,圆满所依。是故此地,名为法云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地菩萨
如何理解佛教所说的“无分别智” ?
无分别智,又作无分别心。指舍离主观、客观之相,而达平等之真实智慧。即菩萨於初地入见道时,缘一切法之真如,断离能取与所取之差别,境智冥合,平等而无分别之智。亦即远离名想概念等虚妄分别之世俗认识,唯对真如之认识能如实而无分别。此智属于出世间智与无漏智,为佛智之相应心品。此智有加行、根本、後得等三种之别:
(一)寻思之慧,称为加行无分别智,又作加行智,乃道之「因」。
(二)正证之慧,称为根本无分别智,又作出世无分别智、根本智,乃道之「体」。
(三)出观起用之慧,称为後得无分别智,又称後得智,乃道之「果」。
另据成唯识论卷十之说,根本无分别智与後得无分别智属同一种智,惟作用不同,後得智依根本智方能掌握佛教真理,根本智则靠後得智方可於世俗世界之认识中发挥功能。
又据唐译摄大乘论释卷八谓,无分别智远离五种相以为自性,即:
(一)离睡眠等之无作意,
(二)离二禅以上之过有寻有伺地,
(三)离无心定之想受灭寂静,
(四)离色,
(五)於真实义离有分别之计度。
又无分别智以修慧为体,菩萨於十地之位数数修习,至第八地以後即可相续任运。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二亦谓,无分别与菩萨无异,无分别之自性即菩萨之自性,菩萨以无分别智为体。〔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八、卷九、卷十一、大乘庄严经论卷三、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四、成唯识论卷九〕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149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