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修学方法之四法行(修行之法门)

学佛百科2023-03-1491

如何修学

对于一个三年多同修生涯的老修来说,搞明白如何修学应该没有问题,尤其在四个一的加持下,假如再弄不明白,那只能说明态度有问题了。毕竟在家学佛,有引导,有次第,有氛围是多么地难能可贵。进三级修学之前,我在外围徘徊了很久,对济南地区的修学团体无论佛教还是外道,多少有些了解。有的法门我也亲身体验过,就修行效果而言就像导师所说,要么偏执一端,要么盲修瞎练,要么落入玄谈,总之不得要领。退一步讲,假如之前的修学很得要领,我也不会进班了。

无论学佛还是在世间做事都要有目标。之前我们的领导经常说,有目标的人在奔跑,没有目标的人在流浪。没有目标的人犹如脚踩西瓜皮,滑倒哪里算哪里。想想看确实是这么回事。导师也经常说,学佛目标明确,方向正确,方法对路。修行并不是多么难的事。咱们三级修学也有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自觉觉他,或许一步达成这个目标不太容易,导师又施设了11个站点。这11个站点也是分阶段目标。可以用来检验自己的心行有没有达成。因为咱们这套大众化修学体系是有次第有标准的。就我而言我看悬,我这么说并不是散布消极言论,虽然我的潜意识中隐藏着很多负面的东西。我想用个例子来说明,之前学中士道时,有感于过去的种种苦,我用发出离心的希求。等学百法明门论时,出离心进一步增上,学辩修对治品时出离心几乎达到顶峰。随着三主要道颂的学习尤其学到如何修学,我觉得出离心有退失的迹象。当然这也不是大不了的事,过程中允许倒退乃至反复,假如连自己对这种现状都不能接纳,怎么能接纳别人。当然对于潜意识中负向心理的出离,我觉得是值得称道的。我觉得唯有实事求是才能认清真相。

说心里话,对导师对三级修学我是心怀感恩的,虽然这几年我的改变没想象中那么大。我觉得有些东西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对比之前的学习习惯,我觉得在三级修学的学习是很有成效的。之前的学习大多为了应付考试。三级修学是观念,心态与品质的禅修。是三种改变。所以没有对比就没有长短。不过对于之前的学习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假如没有理论学习,怎么指导实践?单凭经验与习惯吗?当然教条与本本主义也是要不得的。三级修学给我们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当初进班也是为了这个基础。

当然经过本次学习也让我重新认识自修与交流的辩证关系。自修是为交流做准备的,交流一方面是法布施,另外可以弥补自修的不足。即便对同一件事每个人的看法也不一样。多听听别人的观点是很有必要的。很明显我对交流这种学习方式一直不得要领,有人说对于别人的分享要有批判地接受,我有时候光剩批判了,有时候又盲目接受,这都不是正确的态度。

四加行,四念处,四圣谛,它们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四加行,大乘佛教法相宗指五位中加行位。即暖、顶、忍、世第一。亦名四善根。此四通言加行者。谓此行人。欲求见道。革凡成圣。遂起暖等四心。修四谛观。以定资慧。加功用行。故名四加行。见道即初果须陀洹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一)暖加行。暖者。从喻得名。谓如人以木钻火。火虽未出。先得暖相。譬此加行位中。以智慧火。烧烦恼薪。虽未得无漏之智。已得智火之前相。故名暖加行。无漏者。谓无漏失。不落三界生死也。

(二)顶加行。顶者。谓观行转明。在暖之上。如登山顶。观瞩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加行。观瞩四方者。谓观四谛也。

(三)忍加行。忍有二义。一者印可义。谓于此位中。即能印可四谛之理。谓苦谛实是苦。乃至道谛实是道也。二者决定义。谓此善根决定无退。故名忍加行。

(四)世第一加行。谓此中观四谛理。虽未能证。而于世间最胜。故名世第一加行。

四念处是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又称为四念处观。为什么把它称为四念处观呢?因为它并不纯粹在于修定,而是以智慧用四种法观察四念处来破除四种颠倒,故称为四念处观。

用四种方法观察以破除四种颠倒,故称为四念处观。四颠倒:因为我们先执著有我,故进一步执著我是常的、乐的、净的,在佛法中称为颠倒想。世间人有四种不正确的知见,称为四颠倒,它们是:常、乐、我、净。

四法: 四念处: 四种念: 四颠倒:

不净--身念处--观身不净--净:执著身心是干净的。

苦 --受念处--观受是苦--乐:执著世间有快乐。

无常--心念处--观心无常--常:执著内心的恒常不变。

无我--法念处--观法无我--我:执著万物有自主自在的心性。

四念处是在身、受、心、法这四个处所,以不净、苦、无常、无我四法的正念,而生起智慧的观察,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达到破除我们执著的净、乐、常、我四个颠倒。破除四颠倒后,我们就不会有贪爱与忧愁,众生之所以有种种忧愁,有各种贪瞋痴,就是执著常、乐、我、净。

四圣谛是释迦牟尼体悟的苦、集、灭、道四条人生真理,四谛告诉人们人生的本质是苦,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最终目的。

一、苦谛:说明世间是苦果。我们要知道苦有如病,应该遍知,这是世间的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转。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医治它。

二、集谛:说明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我们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将之断除。这是世间的因果,也是生死的流转,但是它指出我们生死流转的原因。

三、灭谛:说明解脱与证果。众生无时无刻不在病苦中,我们要知道没病苦的快乐是怎样的?要认识怎样的人是没有病苦的?要证知怎样才是没有病?这是指出世间的果,就是解脱、清净的境界--涅槃。

四、道谛:说明离苦的道路。我们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药,应该修学。这是指出世间的因,我们应该学习、掌握一些修道的方法,努力不懈地修行,最后就可解脱生死。

佛教各类修行方法详细介绍分类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三论宗、瑜伽宗、天台宗、贤首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即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一、三论宗:

在印度称为“中观”学派,主要以弘传龙树、提婆的中观思想而得名,传人中国以后,以《中论》、《百论》、《二十门论》三部论立名为三论宗。三论宗的主要思想是阐述般若思想,因此也有说是“般若宗”,由于般若思想是讲“性空”之理论,所以也称为“性空宗”。

三论宗在印度以中观学派的名称广泛传播,在传承上主要是师资授受相传,但由于客观原因的存在,有一段时期没有明显的师资相承,只是从学统上相承。

二、唯识宗:

是由印度弥勒、无著、世亲(又翻译做“天亲”)创立的宗派。此宗主要依据有《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因为是依弥勒说、无着记录整理的《瑜伽师地论》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所以叫瑜伽宗。

慈恩寺的创立与玄奘有关系,而玄奘在慈恩寺所建译场实际上是玄奘翻译佛典的基地。窥基在玄奘圆寂之后,回到慈恩寺悉心研究唯识学经典,撰写了大量注疏,被称之为“慈恩法师”,唯识宗之所以能够成立且被称之为“慈恩宗”,与窥基的成就也有莫大的关系。

慈恩寺是唯识宗的祖庭地位是无可动摇、举世公认的。现在的问题是,在新时期如何复兴唯识宗以便恢复慈恩寺的祖庭地位。

三、天台宗:

是以鸠摩罗什译的《法华经》、《大智度论》、《中论》等为依据,吸收了印度传来的和中国发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统地组织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因为创始人智顗,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叫天台宗。

宗义以五时八教为总纲,以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此宗把释迦如来所说的经教,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称为五时教,就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

五时的名称都是佛经的名称,主张佛陀所说的经教不出这五个时期的范畴,所以叫五时。八教分为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化仪四教为顿、渐、密、不定;化法四教为藏、通、别、圆。

三观是修行的观法,即空观、假观、中道观。此三观可以于一心中获得,名为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真谛、俗谛、中道谛叫做三谛;此三谛举一即三,虽三而常一,说三说一是圆融无碍的,所以叫圆融三谛。

一心三观,三谛圆融是圆教的教义,说明诸法无碍,事理圆融。天台宗以自宗为圆教,别的宗属前三教。此宗总结了以前各派的思想,将佛教教义加以精密的调整,发展了大乘圆教理论,展示了中国独创的大乘思想。

四、贤首宗:

是以鸠摩罗什译的《华严经》为根据,对《华严经》有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阐发,是在前人三论、天台、慈恩、地论师、摄论师等学说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思想体系。创始人是七世纪末的贤首国师法藏,所以叫贤首宗,又名华严宗。

此宗以五教来判摄整个佛教,以六相、十玄、三观为它的中心思想。

五教一是小教,即声闻小乘教;二是始教,即大乘开始初级阶段的教义;三是终教,即大乘终极阶段的教义;四是顿教,即大乘中顿超顿悟的法门;五是圆教,即圆满无缺,圆融无碍的理论。此宗把佛教分作浅深不同的五种教义,比前天台宗多加一种顿教,所以称为五教。

六相是: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这六相既同时表现在一切事物中,也同时表现在一个事物中。无论在一切事物中或在一个事物中,都是相反相成、同时具足、互融互涉、彼此无碍的,从此可以揭示出法界缘起的道理。

十玄门是: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因陀罗网境界门,三、秘密隐显俱成门,四、微细相容安立门,五、十世隔法异成门,六、诸藏纯杂具德门,七、一多相容不同门,八、诸法相即自在门,九、唯心回转善成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

这十玄门总的意义是显示华严大教关于一切事物纯杂染净无碍、一多无碍、三世无碍、同时具足、互涉互入、重重无尽的道理。三观一是真空绝相观,二是事理无碍观,三是周遍含融观。六相、十玄、三观的建立,阐发了《华严经》的法界缘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尽圆融的教义。

六相、十玄是就所观的法界之境说的,圆融三观是约能观之智说的。这种重重无尽、法界圆融的思想,虽说导源于《华严经》,而实际为中国所独创,它的法界缘起、一切无碍的学说大大发展了印度传来的大乘思想。

五、禅宗:

主要是以鸠摩罗什译《金刚经》为依据,禅宗的禅是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取自《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般叫做禅定。

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何为本来面目,于念念之间用功,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所以名为禅宗。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有菩萨禅、有次第禅、有顿超禅。禅学方面,在中国有一支异军特起,那就是所谓“教外别传”的禅宗。

这个宗所传习的,不是古来传习的次第禅,而是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此宗的禅法是在六世纪初由印度的菩提达摩传来的。

六、净土宗:

以鸠摩罗什译《阿弥陀经》等提倡观佛、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宗旨而形成的宗派,所以名为净土宗,尊东晋慧远法师为初祖,善导大师为二祖。

此宗的特点,简单易行,三根普被,能摄受广大群众,有念佛法门、十六观法门等,依生前发心、修持不同,往生又有九品往生的分别。

修学此宗只要信愿具足,制心一处,一心念佛,始终不怠,临命终时,就可往生净土,即便犯五逆恶罪,若命终时能至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十声,命终亦能下品下生至西方极乐净土。当然平时也要持戒诵经,广行众善以作助行。

七、律宗:

主要是以鸠摩罗什译《十诵律》主要是学习和研究戒律的。由于此一宗的盛行,中国僧人们在修学大乘的戒定慧三学中,仍然重视出家声闻乘的戒律。戒律有声闻戒、有菩萨戒,这里所讲的律宗,是依声闻律部中的《四分律》,由终南山道宣律师一系所立的律宗。

就戒条戒相说,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之分。五戒是出家,在家佛弟子共持的戒;十戒、具足戒是出家弟子的戒。各部律藏不只是戒相和制戒因缘,更大的部分是僧团法规、各种羯磨法会议办事、出家法、授戒法、安居法、布萨法、衣食法,以及日常生活小事,都有详细规定。

八、密宗:

主要是中国唐代不空译的《金刚顶瑜伽真实大教王经 》,在八世纪时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传入中国,从此修习传授形成密宗。此宗依《大日经》、《金刚顶经》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本尊法。此宗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称为密宗。

修法时,修行者要身作本尊的姿态,手结印契,口诵本尊真言,意作本尊观想或种子字,务使自己的三业与本尊的三密相应,名为瑜伽修法。此法如果修成,可以即身成就本尊之身。此宗最高理论还是以性空无相的法性理体为基础,所谓阿字本不生,不生就是空义。

扩展资料:

三论宗在中国的弘传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

1、传译时期:为东晋(401—441)时期。主要以罗什为主,有弟子僧肇、僧叡、昙影等人,主要以翻译经典为主。也是印度中观思想最早传人中国的历史见证,是三论思想在中国最早的出现。

2、渐隐时期:为南北朝南齐(441—480)时期。自僧肇等人以后的一段时间,中观思想时隐时现,也无明显的师资传承。主要有河西道朗等人在关内讲说罗什的般若思想,没有明显的师徒相承关系。

3、复兴时期:(弘传时期)为南北朝梁陈(481—580)时期。此时有高丽(陈羯)僧朗大师在关中学习罗什的般若思想来建业讲学。

4、大成时期:为隋及唐初(581—623)时期。法朗门下弟子众多,而以吉藏最为杰出。吉藏关于三论宗的著述有100多卷,为集三论之大成者,他将三论思想发扬光大,而这一时期也成为三论宗之黄金时代。

5、衰败时期:唐末会昌法难(624—840)以后,嘉祥吉藏数传以后,无人继承,义学无闻,三论一宗,逐渐衰灭。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佛教协会-三论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佛教八大宗派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162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