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并非一日之功(读书并非一日之功)

努力学习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学习并非一日之功,同理学习所带来的效果也并非一日就能体现出来的,它会渗透在你的生活中、思维中,甚至影响着你的一举一动,只是你不曾发觉而已,努力学习的意义,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影响思维
努力学习不一定会让我们的智商变得很高,那可以对我们的思维产生很大的影响,让你知道山外有山,而不是做一个井底之蛙,让你会有更高的眼界,做一个有独立自主思想的人。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例如一些在特别贫困山区的孩子,他们没有上过学,在他们的思维中,或许仅仅能够吃饱饭,或者有一套新的衣服穿就已经很满足了,当然我说这些并没有看不起山区里孩子的意思。而你努力学习过,你会向往更广阔的世界,期望飞得更远,未来要从事一份什么职业,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些其实就是学习带给你的改变。
二、创造社会拼搏的资本
现在就业很多都是需要门槛的,学历就是最大的门槛之一,或许你还在上学阶段,你根本就不会明白这个学历在将来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如果你仅仅只有初中或者高中文凭,那么你出来找工作大概率是找不到一份好工作的,这就是一个特别现实的问题,好的工作第一要求就是xx学历,如果你没有那个文凭,你连应聘的资格都没有,就很扎心,也很无奈。
如果你努力学习了,取得一个好的文凭,那你选择就业的机会也相对来说比较多,比方说取得研究生、硕士或博士学历,在校时就有企业向你抛去橄榄枝了,而不是纠结是选择进电子厂打螺丝好,还是进制衣厂干制衣好,工作累工资还低!
我弟去年高中毕业的时候就不想读书了,不管家里人怎么劝都没用,我说不想读那就出来跟我打工吧,他出来的时候很多工厂都不要人了,企业他又进不了,最后找了一个两班倒的厂,刚进去就上夜班,上十几天受不了就跑路了,现在已经乖乖在读大学了,真的没有经历过就不会懂!
三、实现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
有一份好的工作才有好的收入,物质上满足了,才能升华到精神上的满足,有人说就算我没有好的文凭也可以去创业,确实是可以的,但是你的眼界有多开阔呢,你的实力可以支撑起你的野心吗?未来一步一步如何走是否有个大致的框架,所以这些都是努力学习的前提。
如果你连一日三餐都无法温饱,入不敷出,谈何而来的满足呢,这个时候的你或许就只想着怎么赚钱,怎么解决这个囧迫的现状却又无能为力,甚至被生活屈服,就这样浑浑噩噩地度过,曾经的那些理想和抱负都不复存在了。
我也知道学习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可想想自己的未来,想想那个盼望着你出息的父母,或许就没那么苦了,努力学习还可以开阔自己的胸襟,让你在面对困难时可以更从容,所以别荒废学习光阴了~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也
学习,是生活的必修课。为学者,自有一方天地供其开辟,任其驰骋。羡人之才能无限,鄙己之一无所有,其区别不在出身,在于人之学深厚与否、持久与否。故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古有荀子一文《劝学》,诲人不倦;乐羊子之妻为夫剪布,劝其坚持求学,成就一段佳话;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教导后生莫畏艰苦,求学莫止。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习不可半途而废,切莫模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赢得一时之快,久而懈怠,最终得一生之恨。
为学无间断,如流水行云,日进而不已也。不止是纸笔功夫,每一种生存方式都是一种学问。二十四节气,是古人不断探索总结的自然规律,成为了中华民族扎根于东方的重要指南;民主制度,是希腊半岛上几个世纪的结晶,奠定了后世民主制度的基础。即使是从整个历史上看,只有不断学习,潜心修炼,才能越走越远。
学习不能畏难,应大胆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坚定地寻找自己的方向。千百年来,无数次改革或革命,抹灭了多少国家,又拯救了多少民族?在中国内忧外患之际,无数文人志士“揭竿而起”,在探索适合中国道路上花了整整一百年,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迷茫时,我们更应该擦亮双眼,沉心思考,不忘初心,只是不断向上走、向上走……
孟子曾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之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世上难有无痛之事,但就如海子所言: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我们常形容战士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侠肝义胆、战无不胜,然而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中的战士。——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所以不畏艰险,持之以恒,从而在不断学习中,成就了自己的性格和内涵拥有为所有战士共有的侠肝义胆,学到深处,便成了战无不胜的天将。
在学习的这条路上,我们应有“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志气,有“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浪漫,“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勤奋,更重要的,是要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坚韧不拔,才有学者的风范、气壮山河。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也;人之所托,非一瞬之功也。若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气,只有一直走,向上走,留给世界一个背影,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的出处
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的出自《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的意思是:再快的马,走了非常多的路。不是用一天的时间就可以走出来的。
原文节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
(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
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扩展资料:
解析: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是比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才是正意。对一个人来说,“积善”要达到了“成德”的境界,才能改变气质,具备圣人的思想感情。紧承这一论断,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四组比喻,它们阐述了前后相承的两层意思。
前面三组论述了“积”字的重要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正面说明,不“积”就将一事无成;“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这两组对比的比喻,则着重表明,“积”与“不积”必将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
前一组对比,偏重主观条件的分析,后一组对比,偏重客观情况的分析。三组比喻的结合使用,把道理讲得十分清楚。后面部分的另一组,以“蚯蚓”和“螃蟹”的对比为喻,指出“用心专一”是“积”的关键,将论述进一步引向深入。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荀子却认为:人力能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他的门人韩非、李斯成为战国末期的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作者简介:
荀子(约前325—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学问博大,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约公元前264年,应秦昭王聘,西游入秦。
后曾返回赵国,与临武君义兵于赵孝成王前。后来荀子受楚春申君之用,为兰陵(今山东省苍山县兰陵镇)令。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荀子学识渊博,继承了儒学并有所发展,还能吸收一些别家之长,故在儒学中自成一派。在人性问题,荀子主张性恶论,人性善是教化的结果。
在天道观方面,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荀子对礼很重视,宣扬儒家的王道思想,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劝学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163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