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诸法皆是假名施设(诸所有法无非假名)

学佛百科2023-03-09193

《金刚经》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序文】

此分说明如来的圆满报身,有相皆是虚妄,离诸相才能见性,也才能见得如来。色身,是诸法和合的一合相;诸相——如三十二相,是色身上某一部分的特殊形态。这里如来说一切身相,都是无为所显的,是缘起假名而毕竟无自性的,哪里有圆成实体可得?所以,即非具足身相,而只是假名施设的。总而言之,如来以“见身无住、离色离相”,铲除吾人对诸佛的色身生起贪著。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注释】

具足色身:指有形质之身,即肉身。反之,无形者称为法身,或智身。此词虽被广泛用来指肉身而言,但佛典中亦多用以指佛、菩萨的相好身。也就是指具足圆满报身佛的总相,即佛、菩萨的三十二相。

具足诸相:指圆满报身佛的别相。“诸相”指如来的各种相貌特征,即三十二相、八十种细微殊好特征结合起来的殊胜容貌形相。因此,具足诸相即指报身佛的身体相貌各部分完美齐备,而且每一相中也有无量相好具足。

【译文】

佛又问:“须菩提,你意下如何?佛可以依圆满庄严的色身

形相来证见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世尊。如来不能依圆满庄严的色身来证见。为什么呢?如来说的完美的色身形相,不是真实不变的色身形相,只是假名为色身而已。”

佛紧接着又问:“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如来可以依所具备的种种圆满妙相来证见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世尊。如来不能依种种的圆满妙相来证见。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说的圆满诸相不是真实的相貌,只不过是假名为圆满诸相而已。”

一切诸法空 云何问名号,名名者悉空 名名不可得什么意思

万法皆为因缘假和之相,究其本体,是绝对的空性,所以安立个名言只是方便说法。(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性相不二,体用一如。)

过去、现在、未来,在每个时间的动点上,要透析实相,所谓实相,即是无相无不相。

过去的法已经灭去了,未来的法还没有生起,现在的法也不会因为执著它就停止不改变,诸法无不是生生灭灭的假相,仁者,你要问哪个名字呢?(实在是万法皆空,无可言说啊)

这个绝对的、永恒存在的、不生不灭的、不来不去的、不增不减的空性,既不是人、也不是龙、罗刹、非人等等,一切万事万物都只是暂时的四大五阴籍由因缘和合而成的假体,一切法的体性都是不可得、毕竟空寂的。

能够为它命名的,体性一定是空,究其自性就是不可得。一切法空无自性可言,如果问它的本质是什么,想知道它的不变的名字是什么,真是说也说不出来。

所以说,只要是提到生灭法、因缘法就是应众生根基方便而说法,籍由这个众生所认可的、能够接受的、能够理解的、假立的“法”而契入一佛乘的道理。如果非要问名字的话,仁者:我叫宝意,他叫宝上(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往昔世的名字)。

南无阿弥陀佛

中观学派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中观学派是印度大乘佛教较早出现的重要派别.大乘思想在酝酿了百年左右之后,需要一个相对全面的体系,龙树从佛教的根本精神出发,在批判地吸收各种学说的基础上,对当时已有的大乘思想进行了归纳总结,全面地组织起一个完整的大乘思想体系.其核心思想是不着有、无二边的“中观”说,中观学派也因此得名.由于该学派的基本思想是“一切皆空”,因而又被称为大乘空宗.中观学派主要阐发般若类经典的思想.以《大品般若经》与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以及龙树弟子提婆的《百论》等为基本理论经典,中观学派提出了“三是偈”、“八不”、“二谛”和“实相涅槃”等说法,在理论上把性空与方便统一起来,在认识和方法上把名言与实相、俗谛与真谛统一起来,在宗教实践上把世间与出世间、烦恼与涅槃统一起来,始终坚持“假有性空”、不着有无的中道立场.“空”是中观学派的核心范畴,概括了其基本思想.《中论·观四谛品》中的三是偈——“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被认为是中观学派对中道空观的经典性概括.“众因缘生法”,指的是缘起.缘起之法有两个层面:首先是无自性,“我说即是空”.这个空存在于认识中,以言说表现出来,所以说“我说”,而“法”即事物本身,无所谓空与不空.如果仅仅说空,就否定了现象界的千差万别,也不符合人们的经验常识.所以第二,还应明白诸法是一种“假名”有,即“亦为是假名”,这里的“假”是“施设”、“假设”的意思,指的是语言文字所形成的概念符号.对缘起法,不仅要看到无自性(性空),还要看到假施设(假有),二者相互联系,因无自性才有种种假施设,因假设才显其性空.用这种方法来看待缘起法就是“般若中观”,也就是“中道观”.为了进一步说明万法性空的道理,中观学派还提出了“八不中道(八不缘起)”、真俗二谛,以及实相涅槃说.《中论》开头有一首著名的“八不”诵:“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去).”世间万法,单从因果相望的角度来说,不外乎生灭、断常、一异、来去等,在龙树看来,上述八个方面都不能执着.“八不说”从正反两个方面的双否定(遮)来达到肯定(表)的方法,亦即所谓“破邪显正”的方法,包含了一定的辩证法思想,它肯定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对的,刹那变化的,并从普遍的相对性中看到了否定的作用,反对用概念来说明世界的真实性,这些都反映了中观学“一切皆空”的基本立场.中观学派的“二谛”说指的是两种真实或实在的道理,包括俗谛与真谛.俗谛指一般常人所理解的道理,又称世谛或世俗谛;真谛指佛教的真理,又称胜义谛或第一义谛.真谛本来是无法用名言概念表达的,因为凡由世俗的名言概念所获得的认识都属俗谛,但为了使人把握真理,又必须“依俗谛而说真谛”,或“为真谛而说俗谛”.佛就是依此二谛为众生说法,众生以俗谛为阶梯,由俗入真,证得真谛,因此真俗二谛既是根本对立的.又是统一不离的,所谓“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例如,从俗谛来说万法是有,从真谛来看万法是空,但世俗有即毕竟空,毕竟空存在于世俗有之中.只有既看到假有,又看到性空 有无相即,真俗不二,才是中道.由此所观察到的诸法实相,与涅槃本来不一不异,这就是“实相涅槃”.既然世问诸法的实相就是性空——世间生死的流传毕竟以空为实相,也就是涅槃的内容,因此,世间与出世间就没有什么分别,也不必脱离世问去追求出世间的涅槃,关键在于掌握中道的立场破除各种执着.这种理论为大乘佛教深人世俗社会进行宗教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根据.中观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龙树,及其弟子提婆.龙树是南天竺人,婆罗门种姓,不仅通晓婆罗门教的经典,而且对天文、地理、各种道术也很有研究.龙树的著作很多,有“千部论主”之誉.他的弟子提婆也是南天竺人,以博学雄辩闻名于世.提婆的后继者有罗喉罗跋陀罗,罗喉罗系传至佛护与清辨时,由于对中观的理解不同而分裂为两个派系.佛护一系集成了龙树、提婆的传统,其特点是“就敌论随言出过”,从论敌的表述出发,推论其错误,而不提出自己的正面主张.因此归谬论证的方法,被称为应成派,也称“必过空性派”.后继者有月称、护法、伽耶提婆、寂天、萨婆那密多罗等.清辩一系在后来唯识学的知识论如日中天的情况下,认为像佛护那样仍然依靠传统破而不立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十分注重因明学的运用,直接论证中观的义理.因此自立论证的方法,被称为自续派,也称“自意立宗派”.其重要传人相继有寂护、莲花戒与狮子贤等.中观学派的学说传人中国后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影响臣大.特别是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在5世纪经鸠摩罗什译介后,在中国汉族地区形成了专弘中观学说的三论宗,同时,也成为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立论的重要依据.(摘自《佛学问答》洪修平、许颖 着)

一切法相皆是假名

法相”是指十法界依正庄严。 “1、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生即无生也。此明不生法相之所以然。所谓不生法相者,乃是一切法相,本为缘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本性无故。既本性无,则不生亦亡,生即无生故。乃为真不生义。” “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生即无生也。此明不生法相之所以然。”为什么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能够不生法相,这一段是把这个道理给我们说出来了。如果我们不明白这个道理,心里面有疑惑,疑就生了。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16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