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长远心(发长远心什么意思)

为什么学佛有的人会着魔?为什么发长远心后会有魔障出现
请参考
"修道的人一定要听善知识的话;不听善知识的话,在你还没有证果之前,就信自己,任自己的性,那是不行的,终究会堕落,终究会招魔障的。所以一定要亲近善知识,听善知识的教化。"~宣化法师
"有人想修道,魔障就来找,这因为没有德行的缘故,所以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道德就等于日月,也等于天地,也等于人之性命。没有道德就等于没有性命,没有日月天地一样。什么是道德呢?就是以利益他人为主,以不妨碍他人为宗旨,也就是内心充满“仁、义、礼、智、信”。 ~宣化法师
"你若不修道,这魔还不找你;你一修道,魔障就会来找你来了。为什么呢?因为人在没有修道的时候就等于是个穷人,这个魔就等于是土匪,土匪不会去抢穷人,因为他知道穷人根本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抢。你一修道了,这就等于发了财一样。你有钱了,土匪不论白天晚间都会找机会来抢你的财宝,所以你修道就有魔。所谓:
魔是磨真道,真道才有魔;
越磨越光亮,光亮更要磨。
磨得如秋月,空中照群魔;
群魔照退了,现出本来佛。
你修道有一点真正的诚心了,这才有魔来磨你。这个魔也就是来考你的,因为你用功有多少真了,这个魔就要来考试、考试你。你越受这个魔考,就越显出你的光明来,光亮也就是光明。你一光亮了,更要磨多一点。磨得好像八月十五中秋月那么明亮。这时候你就能在虚空里边照退群魔了。这也就是说你若有了真正的智慧,魔来你就认识了,你的智慧光明就照得这个魔无隙可乘,他就跑了。这时候就现出本来的这个佛了。"~常观世音师父
内心如何静:云门寺禅七体会
最近心一直很浮躁,时刻都在动,总是受外界影响,不专注,也很难安静下来,这种状态不是焦虑、不是忧虑、也不是压抑或者抑郁,就是浮躁,虽然没有太大危害,但是也不理想,一是不放松,人就像是一架思考的机器,从早转到晚,会时常感到疲劳,二是不专注,如此不得闲的思考,因为不专注也没有产生很大价值。虽然意识到这个问题,很想静下来,但是一直没有太好的方法。
近日得缘,有机会在15年底,16年初来到韶关云门寺禅修一周,受益匪浅。
先从腿开始说起。这次前后打坐持续七天,第一日起七,从晚上六点开始,最后一日只坐了早课香,中间五日从早到晚很完整。期间主要的精力都在和腿疼上消耗精力。
第一日
第一日,从晚上六点开始,坐到接近晚上12点。一开始精力尚好,头两柱香,还能坐得住。后来就腿脚发麻,因为头一次进进禅堂,不是很懂禅堂规矩,在禅堂里不敢随便乱动,腿脚也不敢动,虽然很麻,就生生的忍住,腿脚发麻感觉一只脚就仿佛有一尺多厚,到最后,腿脚发麻已经无法动弹,竟生出一种腿脚不是自己的感觉,倒是有那么一刻仿佛是看一件其它东西、不像是自己的身体。等敲板子一炷香结束的时候,需要用手把腿脚搬开,放到地板上,才能下地开始走路。第一日就发现疼的总得左腿,右腿好很多,总是左腿疼痛发麻难以忍受,一直到第七日结束都是如此。
第二日
第二日,早上4:20开始到晚上12点,到第六日都是如此。第二日是整个过程中最难熬的一日。第一日生生忍了一晚,第二日早起床的时候,腿脚依然有些许发酸。第一日晚,下着小雨,阴冷,穿了毛裤,感觉是穿的太厚,打坐腿脚受了束缚,第二日脱了毛裤,希望能有所好转,竟然发现毫无改善。
第二日坐香,往往是没坐多久就开始发麻,思量着如何能生存下来。既然来了,就决意要做完一个七,不想中途退出,半途而废。就开始东张西望,看其他人如何打坐。绝大部分人都做得很稳,似我这般坐不住的人很少,内心颇为惭愧。也毕竟发现个别不是很能做的住的人,发现在毯子之下腿脚还是可以动动的,而且有时候也可以不用盘起来,而且不会被打香板,香板主要打向昏沉之人,不太打向坐不住之人。
有了这个发现,就有了一条退路,再也无法回到第一日生生忍住的意识了,知道自己有了一条退路,就无法再下决心去吃大苦。当时尚无此意识,只是知道自己能够有机会能坚持到一个七结束了,自己会尽量坚持,坚持不下去再动一动。谁知这个退路使得自己无法做长久坚持。
这一日下来,从早到晚,每支香越来越坐不住,动的越来越多。坐一下就酸疼,就想动一动,动一下就缓解一下,没多久就又酸疼,又想动一动。这一日下来,颇为辛苦,竟比第一日感觉还要辛苦。这退路并不是一条好路,也很辛苦,一日下来,只是熬了一日,受了一日苦,不知自己有何进步,也不知明日会有何进步。
第二日,朋友转发微信文章一条,“打坐如何降服其腿”,里面有南怀瑾老师的说法,关键是前三秒,看住觉受。半夜泡脚的时候,仔细参详了一下,颇受启发。尤其其中一段话“后来为了降服这两条腿,住在一个庙子里,一个人关在藏经楼阁上练腿,那也是炼心,盘起腿来硬熬,心里求菩萨帮忙,大概熬了五六天,那真痛苦!连这个腿都降服不了,还降服其心?” 南老师当时也是疼的,也是硬熬,也稍觉安慰。腿都降服不了,还降服其心?也激发了我的斗志,难道连两条腿都收拾不了?”心里求菩萨帮忙”也给了我启示,这是禅堂,有道场,佛菩萨会加持的。决定第三日,念阿弥陀佛名号,尽量坚持不动。
第三日
第三日,按第二日晚所想开始实践。默念阿弥陀佛名号,只念佛号很容易走神、昏沉,边念边计数,阿弥陀佛,一,阿弥陀佛,二,阿弥陀佛,三……一路念下去。通过念佛号,注意力可以相对集中到佛号上,对疼痛的注意力得到了分散。念佛号也可以加强意志力,这意志力和信心直接相关。这些都是预先想到的。
除此之外,这么念下去,倒是有个意外的发现,通过念佛号计数可以做到相对计时。禅堂中看不到钟表,不知道时间长短,主观感受非常不靠谱,疼痛难忍的时候时间感觉更加是扭曲的,在对未来无所估计、无所预期的时候,很容易看不到希望,放弃,也就是动一动。
有了相对计数的话,就可以有个大致的时间估计,比如上一次坐了50个计数没有动,这次无论如何也要坚持到50,这样就会逐渐进步,不会回退。
而且有了计数手段,可以给自己定小目标,就像长跑可以定阶段性目标一样。上次做到50,下次是否做到80。感觉好的时候,做到了150,下次感觉不好的时候,也尽量坚持到150,这是自己能做到的目标,一定要努力坚持,只要忍住,肯定是能做到的。第二日,从开始50个计数,逐渐做到300个计数,一个小时的两只香大约是800个计数左右。这个计数也是相对的,随着疼痛逐步得到控制、念佛号越来越熟练,最后两日,一个小时大约念到1200个计数。
第三日其实是最疼的,前两日晚上回去泡完脚,很疲劳,直接就睡着了。第三日晚上,腿脚酸疼,腰背也有些许疼痛,躺在床上无法长久保持一个姿势,经常来回翻身,翻来翻去就睡着了。然而第三日却远比第二日感觉好很多,因为第三日一直能感觉到自己的成长,每支香都能感觉有所进步,甚至某些长香,当中都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第三日结束,对第四日充满了信心。头一次产生了坚定不虚的信心可以做完一个七。
第三日中,在不断和疼痛对抗、坚持忍住的过程中,随着距离设定目标越来越近,疼痛不断加深、需要越来越大的意志力,开始出现发抖、大汗的的现象。第四日需要脱掉毛衣。
第四日
第四日,满怀信心的来到第四日,对第四日也充满了期望,会有什么发现呢?在打坐方面依然在逐渐进步,能够坐的更久,更重要的是能够适应了疼痛、学会了和疼痛共处,可以分出一些精力来观照、参悟。
第四日中,也能够更多的去聆听班首师父的开示,去思考开示的内容。疼痛依然还在,或许轻了,或许重了,我不知道,也不知道如何能客观的衡量疼痛的感觉,腿子或许有进步,或许没有,我也不知道。
我知道的是我比前三日能够坐的住了,我能够和疼痛共处了,我的意识和疼痛有所分离了,疼痛不再是意识的全部的,有时仿佛是在观察一个第三者似的,然而当疼痛加剧逼近忍耐限度的时候,疼痛又几乎变成了全部。几乎是全部,但不是全部,因为还有精力念阿弥陀佛。
中午法师鼓励可以继续精进,每次打坐尽量只换一次腿,目前还做不到,需继续努力才行。有目标才有进步,下午继续努力,虽尚未达到师之要求,亦感觉颇有进步。道路是艰难的,前途是光明的。亦有班首师父说,这几日是腿子最疼的时候,需要坚持用功,否则第三个、第四个七也很难。庆幸自己有师指点,自己尚能用功,不断进步,亦惆怅一七不尽即将离开,不知二七、三七是何滋味。
有师父开示,要坐得住,眼睛闭上,耳朵关上,向内要放下妄念,用功,发长远心。这几日一直在和腿子斗争,又对禅堂诸般仪轨和各位师父法相感兴趣,禅堂又寂静,倒是显得颇为耳聪目明,对外一举一动、一声一响都颇为敏感,心随诸尘而动,又需应对疼痛,颇不宁静,需闭目塞听,反观内心。
眼睛一闭,无视觉输入,一片寂静,又无声音干扰,思维烦扰,又不想思,参话头又不知其法,还要放下妄念,又要用功,观啥呢?观腿子吧,想不想都要想它,那就好好观观他吧!
这个腿子是谁的?是我的么?没有这个腿子,我还是我,会有些不方便,但是我还是我,从本性来说,我还依然是完整的。这个腿子要是我的,为什么不听话?我的杯子,说摔碎就摔碎了,橡皮泥,想捏成啥样就啥样。就这个腿子,让他坐在这里不准动,他就要闹点意见,一直嚷嚷着叫疼,非想动一动不可。他是我的,又不是我的。就算我把他收拾服帖了,他最终也要随着身体这个臭皮囊离去,终究也不是我的。
他终究不是我的,那我又为啥要练他?我受这些疼,花这么些时间,为什么?那么多祖师大德都要如此打坐,又为什么?这其中必有道理,必有种种好处,且信不疑。单从自身,就颇有体会。虽是练腿,其实练心。腿疼带动心动,心动腿难定,心浮气躁,周身不得静,坐卧不宁。腿疼心不动,就能坐的安稳,还能调心、观照。
人世间各种苦甚多,需要与苦共舞,了解他、感受他、关照他、处理他、从中解脱。不见苦、不吃苦,如何从苦中解脱,苦一来,就会苦的受不了。腿疼这点苦和人世间种种苦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何况实在受不了,伸一伸腿就可以缓解。从这小苦中,观念、观心、修心进行修行,是何等的方便和划算。
第四日腿部疼痛开始上移,膝盖上部、大腿开始疼痛。行香的时候需要跨大步、走的快才能活动到疼痛部位。听法师开示,多位法师讲到过行香,行香行的好,身体活络,打得好出去也不冷。行的好,才能坐得住。以往佛学院有的学生打七很用功,腿脚风湿明显好转。也认识到行香不止是活动腿脚,也是在修行,静坐休止,行香可以修观,行香也是禅七重要的修行活动,不是放风休息。开始注意行香的走法,除上厕所外,也不在行香期间外出。也有法师讲到“起”字来源,讲到善财童子见弥勒佛,喊起字开门的典故。
第五日
第五日,继续坐香、行香。打坐较第四日明显好转,能够静坐不动的时间越来越长,到五日下午,已经基本能够达到法师要求,中间换一次腿就可以坐完一枝香,到了晚上,有些30分钟、40分钟的短香,不需要换腿就可以一直坐到结束。每支香结束,下地行走也比前几日较为快速、容易。
有法师开示,谈到是风动,是幡动,还是心动?是腿疼,还是心动?什么时候腿不疼了,就入门了。
继续观察腿,今日也有新的体会。腿疼,为什么心控制起来这么难?腿坐着会疼,腿伸直了就不会疼,挪一挪、动一动,也会能缓解一下,伸出去并不难,挪一挪、动一动更加容易。所以总想伸出去,伸出去就不疼了。心中总是存在这个贪念,贪图这伸腿的解脱,这颗心,除了忍住疼,还要控制这贪念。单单忍住疼已经很不容易了,还要控制贪念,这两样哪一样也不容易,还要一起控制,更加不容易了。
如果不是打坐,因为疾病原因,疼痛难忍,自己无法有效止疼,是否就无贪念,可以一门心思安心止疼呢?也未必,因病而疼,或无方便止疼的贪念,但是嗔怒之心或起,为什么我会得这个病,为什么偏偏是我,为什么没早点治疗,如此等等,疼痛加上嗔怒,又无方便解脱法门,只怕更加难受。
有师父说,今日禅七第五天,腿应该是比较疼的,师父们腿也会比较疼。听了稍觉安慰,我的腿也疼,但是比起头几日,又有所不同,头三天,腿动一动、挪一挪就会舒服一些,今日发现腿有些疼、麻不舒服,可是动一动、挪一挪也不会更舒服,新位置、新姿势没多久会感觉更加不舒服,要动就要很频繁的动,还不如继续坚持下来。坚持看起来是个笨功夫,却是个更好的方法,动来动去既不解近渴,又无法解决长远问题。聪明人啊,总被聪明误!
粗观一时,慢慢的可以观察的稍微细致一些。晚上坐香很好,经常能做很久不动,一枝香未尽,欢喜心已起,这支香甚好,可以很顺利的坐到结束。念头一起,腿就开始疼痛,而且难以忍耐,这欢喜心倒像是开了痛苦的闸门似的。疼痛难忍,又不想前功尽弃,还想一枝香做到底。浑身发颤,大汗淋漓,直到香板敲起,一枝香结束。
又如,时常坐香到最后,腿脚酸痛,难以忍受,只等结束香板想起,腿脚得以伸展,疼痛可以缓解,及至结束声响起,腿脚顿觉轻松。就在此时此刻,腿脚未动、姿势未动,只一香板声响,疼痛感觉迥异,为什么?心不同了,前一刻,苦熬日子待解脱,此一刻,腿未解脱,心已解脱。心不痛,腿亦不痛矣。是腿痛,还是心痛?
除了练腿,今日也开始闭目塞听观心,这么简单的闭上眼睛的事情,竟然发现对于我来说是出奇的难!眼睛闭上没有多久,心里就像小猫抓痒痒一样,难以忍受,总想睁开眼睛看看。
这禅堂是非常简单的,看了这么几天,都清清楚楚的,有什么好看呢? 看看监香师父走到哪里了,走几圈了,判断一下一枝香坐了多久?看了又有啥用呢?走的少,心里发急,没有信心坐不住,走的多,知道一枝香快结束了,等着尽快结束,也发急,左右都是发急,何必要看呢?而且念佛号计数也是大体知道一枝香坐了多久的。没有理由睁眼去看,可是就是想睁眼去看,无明的就像睁眼去看。
就像总想在网上看帖子、微信刷朋友圈、刷微博、看邮件,明知可以不做,可是偏偏就想去做,不去做就心痒痒、痒痒久了就难受,不得不做。尤其是听到旁边有呼噜声,有打板子的声音,更加想去看一看。
这一日,闭目竟然比打坐还难,能坐得住,竟然眼睛闭不住。还好前几日应对腿疼已经有经验,定规矩吧,100声佛号不准睁眼,遇到整数可以睁眼看一下,放弃机会等下一次。如此这般,从早到晚,已经颇有成效,腿能坐住的时候,眼睛就能闭上。腿坐不住,眼睛也闭不住,经常需要先放弃一样,是睁眼看看呢,还是腿动一动呢?腿和眼看来无关,腿疼和闭眼、睁眼更加无关,为啥在腿疼难忍的时候纠缠到一起了呢?都需要心力,腿疼要心力控制,闭眼也要心力控制,心力不足,两者都难!
睁眼外看,是贪图眼界观色,产生妄念,习惯了妄念,竟然不习惯清净,一旦没有外界刺激,竟然不知如何是好。眼睛闭上,心依然向外,对外界微小的动静异常敏感。强制关闭眼睛,慢慢适应下来,心才慢慢的向内观照。
闭上眼睛、睁开眼睛,一开始是强行规定,甚至允许腿脚动一动,也要闭上眼睛,到了晚上就有进步,可以坐一枝香,就是打开眼睛看一看,也觉得兴趣不大,很快就闭上眼睛了。一个小小的规矩,就可以产生一些定力,进而产生观照的能力。严格的戒律所产生的力量可以想象,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所言不虚。戒律难行,生活中亦可针对具体贪嗔痴行为,制定具体规矩,约束妄念,生发定力,稍长智慧。
有法师开示,修行最难的是什么?家贼难防,家贼把自家的东西往外搬,挥霍掉,把自家搬空了,也就搬垮了。什么是家贼,各种妄想念头是家贼。要下功夫,无论方丈、班首师父、每个人都要下功夫,才能。功夫下深了,叫风雨不透,什么叫风雨不透,比如太阳出来了,就想出去晒个太阳,这个功夫就透了。这个说法听的人只汗颜。
以前听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然而功力不到,不是事事关心,反而是事事乱心,事事烦心!一点风吹早动,就心猿意马,这哪里有些许功夫,有的只是反应能力,就像是一架机器被外界环境所驱使。
第五日,身体慢慢感受到一些变化,在忍耐的关键时刻,依然会浑身发抖,大汗淋漓,然而腿脚、身体已经感觉有暖意,行香、休息时候腿脚也很容易恢复,不似前两日般疼痛,晚上睡觉也较容易。第四日下午放屁开始增多,到第五日晚上尤为明显,养息香的时候,体内有气向下流动,不似平时放屁,倒是一个一个气泡一般向下不断排出,晚上坐香效果较好,容易坐得住。
有法师说“久坐必有禅”,只要坚持坐下去,和疼痛相处,观照念头,听法师开示,如法修行,总能不断受益,短短五日,已有诸多收获。
第六日
初步解决生存问题之后,开始考虑小康问题。第六日开始考虑如何更进一步,尝试坐香的时候不念佛号,离开佛号的加持,离开佛号计数带来的时间观念,离开分解目标的驱动,看一看究竟如何。不念佛号大约可以坚持半支香左右,半支香之后,若不念佛号,难以坐住坚持到最后,依然需要念佛号来帮助。不过这依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心力提高了,可以坚持半支香,但是还不足够,假以时日,或许可以更进一步,不过,这次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我的打禅七活动很快就要结束了。
有些短香几乎可以不念佛号坚持下来了,但是到了最后,疼痛难忍,不知这支香何时结束,又不愿意放弃松腿,默念佛号阿弥陀佛,浑身发颤,越来越厉害,大汗淋漓,越出越多,佛号越念越快,唯一念头就是等这支香结束,求得解脱。及至磬子响起,这支香结束,两腿向前伸开,长出一口气,结束了,解脱了。
刚一解脱,猛然醒悟,人生何似一枝香。初时安逸,杂念横生,中有酸疼,略有压力,及至末了,疼痛缠身,百般难熬,毫无乐趣,唯求解脱,求解脱亦不可得,时机命悬于外,无论所有,毫无助力,唯有求助力于外,或念阿弥陀佛,或求他力,时刻一到,两腿一蹬,香尽人散。即便求助力于外,如无信心,亦无有所助。
念及生死,虽香已尽,淋漓大汗不得终止,临终了疼痛、无助、求解脱、不得解脱、等待,场景历历在目,久久不能散去。时至今日,回想起来依然心动不已。
我的一枝香如此艰难困苦,各位师父、老修居士端坐不动,观照内心,一枝香平平稳稳而过,内心修为不断增长。都是一枝香,每人一枝香各不相同。
第七日
大和尚每日开示都提醒人生无常,要勇猛精进、珍惜每一日进行修行。今日就要离开云门寺了,初七也未能完成。所幸每日用功,从早到晚,也颇有收获,虽不能继续精进,也不留遗憾。
做完早课香,休息一下就要返回了。即将离去,杂念颇多,心思已经飞出寺庙,开始考虑诸多杂事,这最后一枝香坐的颇不容易,心思时放时收,静一下,就开始妄想,妄想起来了,坐不住了,就开始努力收心、内观,又慢慢静下来起,妄念又起来了,如是反复。
即将离开寺庙,或许这就是俗世的新常态。世界熙熙攘攘,扰动其心,无法避免,既如此,那就多存一颗观照的心,观照当下状态,善为处理,这既是有益做事,也是一种修行吧。
这是临走最后一课。
尾声
这几日的打坐、禅修,只是想放空自己,尽量静静的坐着,没有刻意的去考虑心如何能静下来,却反而有了很大收获。
为什么思考起来不得闲?因为贪念,这个贪念不是物质、不是财富、不是看得到摸得着的,而是对知识的贪念,贪图新的知识,贪图新的思想,贪图思考过程带来的快乐。因为这个贪念,总是不停要去看书,看资料,看新闻,看信息,去思考看到的这一切,沉浸在其中自有快乐,还有身边朋友给予的认可、鼓励和支持。于是越陷越深,不得自拔。这种贪念和贪图美食、贪图游戏,本质上并无区别,都是在不断的追求感官上的刺激,所不同的是美食是味觉,游戏是触觉,贪图知识追求的是意识上刺激。甚至更糟糕的是,贪图美食、游戏很容易被发现,而贪图知识具备极强的隐蔽性,还往往被大家认为是一种良好的习性,被接受、认可和鼓励。如果不是在一个反思贪嗔痴的环境中,何时才能发现这个问题呢?
因为贪图知识和思考,沉溺其中,脑子已经形成对知识和信息的自动加工、处理机制,很容易快速形成概念、分析、判断、结论和种种可能性。因为长期沉浸,足够熟练,这个过程几乎不受主管控制就会进行。思考带来名相、概念,产生区别心,这些思考的产物,又是自己制造出来的,产生“有”的心,喜爱心、欢喜心,然后是执著心。因为执著心,不容易接纳别人,反而容易引起争执、起嗔怒心。这个过程和人们争夺物质过程毫无二致,但是更糟糕。物质的争夺、转移带来有益的物质生产活动和商业流通活动,也容易产生收敛的结果。思想上的执著、嗔怒带来更大的伤害。何况,这是无意识的思想活动,不是有意识创造性的思想活动。
这个贪念如何降服呢?认识到这是一种贪念就是一把利剑。为什么贪图知识呢,因为有趣,还因为自豪,因为大家认可,产生内在价值感。认识到对知识过度的索取是一种贪念,就消解了它的自豪感,消解了它的内在价值感,消解了索取知识的动力。因为体会之深,痛感体会之晚、痛感这贪念的危害,对过度索取知识、追求快感这种贪念产生厌恶,也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它的有趣和刺激。
难道只是金银如此?知识不也是这样么?多少先贤的满腹经纶不也烟消云散了么,又有哪个能带走呢?
心经说:“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不止物质如此,知识、思想也是空。文字如此的简单、清晰,耳熟能详,然而产生这样的体会又是如此之难!对物质贪欲的批判使人很容易对物质产生认识,然而对知识的追捧又使人难以对知识有着完整、清晰的认识。
引以为豪的价值被消解了,还带来了愧疚和负罪感,怎么办?知识被从神坛上请下来,但是并不应该到地狱里。产生问题的不是知识,是对知识追求的心。 对知识追求并无问题,有问题的是对知识无节制、过度的追求。对知识过度的追求或许也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追求知识用来满足意识的刺激。
那么贪念的边界在哪里?期间有法师开示,财富、知识都是空的,都带不走,唯有业力可以带走。很有启发。知识不只是头脑里的游戏,知识产生改变世界的力量,人们赞美知识、推崇知识是看重知识带来的善果。先贤们带着满腹经纶走了,然而留下种种善果造福社会。
对知识的追求,不应受贪念驱动,要由慈悲心指引,受定力约束!
向法师请教,如何得定,如何得静,由静生定还是由定生静?法师开示,可以由静生定,也可由定生静。似我这般情况,由定生静较为可行。如何生定?需要定于某一物上,此物应为中性,不可太近于俗务,否则不但无法生定,往往频添许多烦恼,或念佛号、或诵心经都可行。
有法师开示,要放下妄念,用功,发长远心。不静、不定往往是妄念作怪,如能放下妄念,当能得静、得定,放下妄念何其困难,若能一心用功,妄念自当退避。然而妄念不能放下,又如何能一心用功呢?发长远心就可带来力量,推动用功。
打禅一周,已经渐渐能静心坐住。这是在寺庙里,不考虑俗务,不考虑生活,不考虑家庭,不考虑工作,衣食住行都不用考虑,早上四点到晚上十二点,基本都在禅堂,一人一塌,一米见方,没有书、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没有外界刺激,离开寺庙,回到日常生活中。种种事,种种人,种种信息,种种刺激环绕周围,躲不开、避不掉,不得不看,不得不想,不得不做,如何得定?如何得静?
打禅一周难道就是一周清净?经过了就是经过了,不会再回到从前,不会一点痕迹不留。这一周产生了哪些印记?
内心得静的问题能解决么?问题必须得到解决,问题必将得到解决!
梦参老和尚《办慈善事业必须真情实意》
2009年冬至2010年春,梦参老和尚南行弘法之行的首站来到了上海,原本计划2009年12月26日前往覆旦大学「学佛讲坛」开示,因适逢复旦大学EMBA年会召开在即,遂于12月19日午间变更行程,应邀前往EMBA年会现场作一场简短的开示,劝勉在场的工商管理阶层,「发长远心布施,源远流长」、「办慈善事业,必须真情实意」,发人省思,这也是梦参老和尚首次在中国内地知名学府开示佛法,意义深远。
道不虚行 要把修行贡献出来
今天非常的特殊,跟大家见面。本来我是26号(2009年12月)到大学演讲的,不是讲这一部分,今天我跟大家结缘,这是我意想不到的。在山里行道,看着是假的,实际上一点不假,到了人多的地方他就实现了。这就是道不虚行。像出家人在山里修行是一个人修行吗?修行有所得要贡献给大家。人家接受不接受呢?到了人多的地方,就有人要求你,把你的修行贡献出来,就是这个涵义。这叫道不虚行。
在座有很多的朋友,不见得都是学佛的,也许以前没有闻过佛法,也有一些是深入的。什么叫佛?佛一开始叫「佛陀耶」,到了中国,就把「陀耶」去掉,变成了「佛」了。其实佛陀翻译成中文的话,就是觉明。当你觉悟了,明白了,你就是佛。觉悟什么?明白什么呢?为什么这个世界上寿命有长有短,在世界上有穷有富?有一些人是在复旦大学读书,是高级知识分子,有一些人在农村,小学都没有读书过,知识是不平等的。
人原本应该是平等的,人人都可以学习。这个道理我想大家都明白,本来是平等的,但是实际上有贫、有富、有贵、有贱,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差别?这就是佛教说的因缘。再说明白一点就是他没有这个善根,所以接触不到。现在每一位道友,你今生所受就是前生所做的。你今生所做的是因,又得到未来的果,就这样的因果相续。
我所知道的很多道友都是做贸易的,在经济上有所成就。成就了又如何呢?没有成就的,失败的,并不是说做贸易就赚钱,也有失败的,也有赔的。在你经营一些事业的时候,有成有败。在你学习知识的时候,有深有广。但是一些世间上的知识是有限的,处事之间的文化是无限的。我们这些和尚、出家人,他所学的文化是无限的。大家没有学习过,不能理解。
讲经学法是前生修来的
我今年96岁了,从16岁出家,没有读过小学,但是我19、20岁开始讲经。以后就一直做法师了。这个差别从哪里来?没有差别。是前生的因,今生的果。我是什么书看过一遍,不看第二遍了,为什么?这是我前生修来的,前前生,无量生修来的,你前生没有修过,今生就不行了。
因果相续不断
佛教不讲断灭,说我们人死了!你死不了的,永远死不了,这叫相续。把你过去所做的善也好、恶也好,你所累积的财富,我们来生还可以继续享受。有的做贸易一做顺利就发财了,有的一做就赔了。
我有两个弟子,就在广州、深圳,两个弟兄同样做贸易,都做鞋的生意,一个发的很大,另外一个做不起来,赔了。同样的,为什么?这就是我们佛教讲的,过去的福报、过去的因。我们佛教是讲相续不断的,你今生所受是你前生所做,你要问你未来如何,你今生做的,未来要受。说我们欠人家钱,你无论走到那里你都要还,下一辈子,人家当主人,你给人家打工,还是要还。这就是佛所说的因果论。你前生的因,今生受果,你不要抱怨。这叫因果循环。
有的人看起来一生很幸福,有的人一生波波折折,生活非常困难,坎坎坷坷。如果身体经常害病,不一定是现生的业;你前生所做的杀业重,今生就会经常害病。像爱吃海鲜,杀业就很重;你断了畜生的生命,今生的寿命也不长。如果你没杀过生,寿命一定长。这就是佛教讲的因果论。什么因、结什么果。你种桃子绝对不会结出梨来,虽说现在有的是嫁接,但是这需要科学手段,你没有这个手段,你就改变不了。
如果我们信佛了,就让你改变了人生,可以改变,把我过去的业消了,就等于你今生还债了。但是并不是说你信佛了,就把业消了,而是信了以后你还要做。知道前面的念头不对,马上停下来,这样的话,你遇到的事情就可以转变。假使知道自己的思想不对头,然后进行了改变。对我们佛教来说,这才算是有信心。
信佛是有条件的,并不是说我烧香拜佛就算是信佛了,要从心里信才算。我们看到有生命的东西绝对不能把他伤害到,这才是有信心。能够知道自己前面错了,然后进行改变,这算是信佛的入门了。就是觉得前念不对后念能改正,叫有信心。修这个信心得修多长时间呢?你看每一个出家人,他不是今生才发心的,而是多少生的。在我们出家道友之间有一些人智能很大,一学就会,有一些人学十年,学二十年还学不成。为什么?前生没有这个因,我们有很多道友做贸易,有一些做贸易顺顺利利达到目标,达到什么目的呢?发财。有一些人做生意一样的做,你做就赔,人家做就赚。什么原因?都不是现生的。
多做好事 莫问前程
所以看到人家富贵,不要羡慕,多做好事,莫问前程。他的富贵不是现生的,而是前生修来的。发财了之后,他的财用于帮助别人,来生才受这个报。你做一生作任何事业都成功,就说明你的前生善业很重。
佛教一切都讲因缘,就是三世因缘,过去、现在、未来,而我们出家人是看十世的因缘。收徒弟要看他有没有善根,一点一滴,没有一点是浪费的,一定是有因果的,因缘本身就是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是不报,时候未到,到时候最然就报了。
暴发户是靠不住的 就看你用不用心
有很多资本家,到第二代就穷的什么都没有了,我在北京看的多了。有的等不到第二代,自身当中就发生了变化,为什么?你了解了解他的行为,了解他的历史就明白了。山西有一家搞贸易的,他从来不取高利,也不做大买卖,柴米油盐酱醋茶,只占一分利。他的生意从宋朝到现在了,一千多年,相续不断,经过多少次灾难,他们家从来没有受过损失。这叫积德。暴发户是靠不住的,就看你用不用心。
发长远心布施 源远流长
佛教当中有一部经叫《大方广佛华严经》,有八十卷经文,有一段经文是讲文殊师利菩萨,讲善恶业报,有的一生种下去,千生万生去享受,有的一生做下去,半生就消失了,这就是做善事的时候,发的心不一样。发的长远心源远流长,有的善人等到自己发了财,他要行布施,帮助别人,他的财富源远流长。有一些暴发户,自己发了财了,看不起穷人了,一毛不拔,不肯帮助别人,这个富绝对不长,这个富,富不过三代。要富的久远,要多做好事,莫问前程。
办慈善事业 必须真情实意
这个好事不是说供养佛法,而是帮助别人。在当前的世界,慈善事业做的很多。但办慈善必须要真情实意的办慈善,不要夹杂。现在做慈善的事业不真实了。做善的还要夹虚伪,做善事不是要名的,而是真正的帮助别人,让人家得到利益。 比如说做好事,在佛教讲的做功德。在佛教当中菩萨道就是帮助别人,没有自己,他心里所想的就是一切人,没有想到自己,这就是佛教所讲的菩萨。
要尊重人 这就是菩萨
这个菩萨不一定是出家人。他的用心想到别人的困难,想到别人的痛苦。我现在我把佛教讲的世俗化了,什么叫世俗化?没有讲佛教的语言,都是用世间的语言。因为大家没有研究过佛经的话,没有办法懂。用世间的语言来说,就是帮助别人。在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浙江普陀山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这些大菩萨都是帮助别人的。「菩萨」是印度话,翻译成中文就是「觉有情」,让有情的人都有觉悟。觉悟什么呢?要有善心,不要随便就责备人、伤害人,要尊重人。这就是菩萨。
菩萨都是尊重众生的,他们不仅度人,还度猪。
比如说有一个和尚在五台山,一个出家人告诉另外一个出家人说,你帮我带一封信给勃荷,这另外一个和尚就同意了。结果带着这个信下山了之后,他才想到这个勃荷是谁呢?他不知道。后来到了忻州一个县,听到有人喊勃荷,结果一看这个勃荷是一头猪。这个带信的人就把信给了这个猪了。这个猪一拿信就立起来了,然后就死了。那个信就叫他说,「你该回山了!」
大菩萨度人 先度苦难的
在我们佛教讲,那些大菩萨要度有缘人不一定就是那些有钱、有财富的,都是先度苦难的。我们看这些菩萨,并不是说都是有钱的菩萨,有的现得非常的苦恼。
另一个是示现在天台山。文殊、普贤都示现在人间,示现的是人间普通的和尚,一个是做饭的,一个是总是住在山洞里的。众多的菩萨到人家,不一定都是我们看到的,非常的庄严的佛像,不是的,有很多都是很普通的。
我说这个意思是什么意思呢?凡是我们佛教的弟子,看到那些不起眼的和尚,或者是穿的破破烂烂的和尚,那才是真人,我们说「真人不露相」。是不是都是这样呢?不是的。要随缘,当他实现的时候,众生跟他有缘他就实现了,所以是随缘示现了,有的示现宰官身、有的示现菩萨身、有的示现普通人、有的是变成大富长者。
作善业起心动念 感应自然而来
大家知道在印度有一个发心的菩萨,给孤独长者,他到他的亲戚家去拜访,他看他的亲戚们都忙的不得了,就问说:「你们供养什么人这么尊贵?」那个亲戚说,「我们供养的是释迦牟尼!」他一听到佛的名字,浑身发抖。给孤独长者是有善根的,这是一种自然的感应。于是他回到他的家中,给佛修了个精舍,也就是佛经里面经常提到的「祇树给孤独园」。
给孤独长者在修精舍的时候,舍利弗用神通让他看到六欲天,他往天上一看,天上正在给他修一个宫殿。舍利弗跟他说:「你给佛修祇园精舍还没修好,天上的精舍已经修好了。」这叫感应。当我们做一件善业的时候,你起心动念,做善业,这个应就来了,应就是你自己的果报,将来享受。但是给孤独长者他没发愿成佛啊,他得到的只是天上的果报。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是一样的,在你发心刚要做的时候,你的未来果报已经成熟在那里了。因此大家要多做好事,莫问前程,不求回报。
虚云老和尚《参禅方法》
用功的法门虽多,诸佛祖师皆以参禅为无上妙门。楞严会上佛敕文殊菩萨拣选圆通,以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为最第一。我们要反闻闻自性,就是参禅。这里是禅堂,也应该讲参禅这一法。
1. 坐禅须知
平常日用,皆在道中行,那里不是道场,本用不着什么禅堂,也不是坐才是禅的。所谓禅堂,所谓坐禅,不过为我等末世障深慧浅的众生而设。
坐禅要晓得善调养身心。若不善调,小则害病,大则着魔,实在可惜。禅堂的行香坐香,用意就在调身心。此外调身心的方法还多,今择要略说。
跏趺坐时,宜顺着自然正坐,不可将腰作意挺起,否则火气上升,过后会眼屎多,口臭气顶,不思饮食,甚或吐血。又不要缩腰垂头,否则容易昏沈。
如觉昏沈来时,睁大眼睛,挺一挺腰,轻略移动臀部,昏沈自然消灭。
用功太过急迫,觉心中烦躁时,宜万缘放下,功夫也放下来,休息约半寸香,渐会舒服,然后再提起用功。否则,日积月累,便会变成性躁易怒,甚或发狂着魔。
坐禅,有些受用时,境界很多,说之不了,但你不要去执著它,便碍不到你。俗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虽看见妖魔鬼怪来侵扰你,也不要管他,也不要害怕。就是见释迦佛来替你摩顶授记,也不要管他,不要生欢喜。楞严所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2. 用功下手——认识宾主
用功怎样下手呢?楞严会上憍陈那尊者说客尘二字,正是我们初心用功下手处。他说:「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客尘喻妄想,主空喻自性。常住的主人,本不跟客人或来或往。喻常住的自性,本不随妄想忽生忽灭。所谓「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尘质自摇动,本碍不著澄寂的虚空。喻妄想自生灭,本碍不著如如不动的自性。所谓「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此中客字较粗,尘字较细。初心人先认清了「主」和「客」 ,自不为妄想迁流。进步明白了「空」和「尘」 ,妄想自不能为碍。所谓识得不为冤,果能于此谛审领会,用功之道,思过半了。
3. 话头与疑情
古代祖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达摩祖师的安心,六祖的惟论见性,只要直下承当便了,没有看话头的。到后来的祖师,见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多弄机诈,每每数他人珍宝,作自己家珍,便不得不各立门庭,各出手眼,才令学人看话头。
话头很多,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等等。但以「念佛是谁」为最普通。
什么叫话头?话就是说话,头就是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即是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成话尾。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沈、不著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 ,就叫做看话头,或照顾话头。
看话头先要发疑情,疑情是看话头的枴杖。
何谓疑情?如问念佛的是谁?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还是用心念呢?如果用口念,睡着了还有口,为什么不会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个什么样子?却没处捉摸,因此不明白。便在「谁」上发起轻微的疑念,但不要粗,愈细愈好,随时随地,单单照顾定这个疑念,像流水般不断地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动着他;疑念不在,再轻微提起。初用心时必定静中比动中较得力些,但切不可生分别心,不要管他得力不得力,不要管他动中或静中,你一心一意的用你的功好了。
「念佛是谁」四字,最着重在个「谁」字,其余三字不过言其大者而已。如穿衣吃饭的是谁?疴屎 *** 的是谁?打无明的是谁?能知能觉的是谁?不论行住坐卧,「谁」字一举,便有最容易发疑念,不待反复思量卜度作意才有。故谁字话头,实在是参禅妙法。
但不是将「谁」字或「念佛是谁」四字作佛号念,也不是思量卜度去找念佛的是谁,叫做疑情。有等将「念佛是谁」四字,念不停口,不如念句阿弥陀佛功德更大。有等胡思乱想,东寻西找叫做疑情,那知愈想妄想愈多,等于欲升反坠,不可不知。
初心人所发的疑念很粗,忽断忽续,忽熟忽生,算不得疑情,仅可叫做想。渐渐狂心收笼了,念头也有点把得住了,才叫做参。再渐渐功夫纯熟,不疑而自疑,也不觉得坐在什么处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单单疑念现前,不间不断,这才叫做疑情。实际说起来,初时那算得用功,仅仅是打妄想,到这时真疑现前,才是真正用功的时候。这时候是一个大关隘,很容易跑入歧路。
(一)这时清清净净无限轻安,若稍失觉照,便陷入轻昏状态。若有个明眼人在旁,一眼便会看出他正在这个境界,一香板打下,马上满天云雾散,很多会因此悟道的。
(二)这时清清净净,空空洞洞,若疑情没有了,便是无记,坐枯木岩,或叫「冷水泡石头」 。到这时就要提,提即觉照。(觉即不迷,即是慧;照即不乱,即是定)。单单的的这一念,湛然寂照,如如不动,灵灵不昧,了了常知,如冷火抽烟,一线绵延不断。用功到这地步,要具金刚眼睛,不再提,提就是头上安头。
昔有僧问赵州老人道:「一物不将来时如何?」
州曰:「放下来。」
僧曰:「一物不将来,放下个什么?」
州曰:「放不下挑起去。」
就是说这时节,此中风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是言说可能到。到这地步的人,自然明白;未到这地步的人,说也没用。所谓「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不献诗。」
4. 照顾话头与反闻闻自性
或问:「观音菩萨的反闻闻自性,怎见得是参禅?」
我方说照顾话头,就是教你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话头)。反闻闻自性,也是教你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反闻闻自性。「回」就是反,「不生不灭」就是自性。「闻」和「照」虽顺流时循声逐色,听不越于声,见不超于色,分别显然。但逆流时反观自性,不去循声逐色,则原是一精明,「闻」和「照」没有两样。我们要知道,所谓照顾话头,所谓反闻自性,绝对不是用眼睛来看,也不是用耳朵来听。若用眼睛来看,或耳朵来听,便是循声逐色,被物所转,叫做顺流。若单单的的一念在「不生不灭」中,不去循声逐色,就叫做逆流,叫做照顾话头,也叫做反闻自性。
5. 生死心切与发长远心
参禅最要生死心切,和发长远心。若生死不切,则疑情不发,功夫做不上。若没有长远心,则一曝十寒,功夫不成片。只要有个长远切心,真疑便发。真疑发时,尘劳烦恼不息而自息,时节一到,自然水到渠成。
我说个亲眼看见的故事,给你们听。前清庚子年间,八国联军入京,我那时跟光绪帝慈禧太后们一起走,中间有一段,徒步向陕西方面跑,每日跑几十里路,几天没有饭吃,路上有一个老百姓,进贡了一点蕃薯藤,给光绪帝,他吃了还问那人是什么东西,这么好吃。你想皇帝平日好大的架子,多大的威风,那曾跑过几步路,那曾饿过半顿肚子,那曾吃过蕃薯藤,到那时架子也不摆了,威风也不逞了,路也跑得了,肚子也饿得了,菜根也吃得了。为什么他这样放得下?因为联军想要他的命,他一心想逃命呀!可是后来议好和,御驾回京,架子又摆起来了,威风又逞起来了,路又跑不得了,肚子饿不得了,稍不高兴的东西,也吃不下咽了。为甚他那时又放不下了?因为联军已不要他的命,他已没有逃命的心了。假使他时常将逃命时的心肠来办道,还有什么不了!可惜没个长远心,遇着顺境,故态复萌。
诸位同参呀!无常杀鬼,正时刻要我们的命,他永不肯同我们「议和」的呀!快发个长远切心,来了生脱死吧!高峰妙祖说:「参禅若要克日成功,如堕千丈井底相似,从朝至暮,从暮至朝,千思想,万思想,单单是个求出之心,究竟决无二念,诚能如是施功,或三日,或五日,或七日,若不彻去,高峰今日犯大妄语,永堕拔舌泥犁。」他老人家也一样大悲心切,恐怕我们发不起长远切心,故发这么重誓来向我们保证。
6. 用功两种难易
用功人有两种难易。A.初用心的难易。B.老用心的难易。
A.初用心的难易
(1)初用心难——偷心不死
初用心的通病,就是妄想习气放不下来,无明、贡高、嫉妒、障碍、贪瞋痴爱、懒做好吃、是非人我,涨满一大肚皮,那能与道相应。或有些是个公子哥儿出身,习气不忘,一些委屈也受不得,半点苦头也吃不得,那能用功办道。他没有想想本师释迦牟尼佛,是个什么人出家的,或有些识得几个文字,便寻章摘句,将古人的言句作解会,还自以为了不起,生大我慢。遇着一场大病,便叫苦连天。或腊月三十到来,便手忙脚乱。生平知解,一点用不着,才悔之不及。
有点道心的人,又摸不著一个下手处,或有害怕妄想,除又除不了,终日烦烦恼恼,自怨业障深重,因此退失道心。或有要和妄想 拚命,愤愤然提拳鼓气,挺胸睁眼,像煞有介事,要与妄想决一死战,那知妄想却拼不了,倒弄得吐血发狂。或有怕落空,那知早已生出「鬼」,空也空不掉,悟又悟不来。或有将心求悟,那知求悟道、想成佛,都是个大妄想,砂非饭本,求到驴年也决定不得悟。或有碰到一两枝静香的,便生欢喜,那仅是盲眼乌龟钻木孔,偶然碰著,不是实在功夫,欢喜魔早已附心了。或有静中觉得清清净净很好过,动中又不行,因此避喧向寂,早做了动静两魔王的眷属。诸如此类,很多很多,初用功摸不到路头实在难,有觉无照,则散乱不能「落堂」 ;有照无觉,又坐在死水里浸杀。
(2)初用心的易——放下来单提一念
用功虽说难,但摸到头路又很易。
什么是初用心的易呢?没有什么巧,放下来便是。
放下个什么?便是放下一切无明烦恼。
怎样才可放下呢?我们也送过往生的。你试骂那死尸几句,他也不动气;打他几棒,他也不还手。平日好打无明的也不打了,平日好名好利的也不要了,平日诸多习染的也没有了,什么也不分别了,什么也放下了。诸位同参呀!我们这个躯壳子,一口气不来,就是一具死尸,我们所以放不下,只因将它看重,方生出人我是非、爱憎取舍,若认定这个躯壳子是具死尸,不去宝贵它,根本不把它看作是我,还有什么放不下?只要放得下,二六时中,不论行住坐卧,动静闲忙,通身内外只是一个疑念,平平和和不断的疑下去,不杂丝毫异念,一句话头,如倚天长剑,魔来魔斩,佛来佛斩,不怕什么妄想,有什么打得你闲岔,那个去分动分静,那个去着有着空。如果怕妄想,又加一重妄想;觉清净,早已不是清净;怕落空,已经堕在有中;想成佛,早已入了魔道。所谓运水搬柴,无非妙道;锄田种地,总是禅机。不是一天盘起腿子打坐,才算用功办道的。
B 老用心的难易
(1)老用心的难——百尺竿头不能进步
什么是老用心的难呢?
老用心用到真疑现前的时候,有觉有照,仍属生死;无觉无照,又落空亡。到这境地实在难,很多到此洒不脱,立在百尺竿头,没法进步的。有等因为到了这境地,定中发点慧,领略古人几则公案,便放下疑情,自以为大彻大悟,吟诗作偈,瞬目扬眉,称善知识,殊不知已为魔眷。又有等错会了达摩老人的「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和六祖的「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的意义,便以坐在枯木岩为极则。这种人以化城为宝所,认异地作家乡,婆子烧庵,就是骂此等死汉。
(2)老用心的易——绵密做去
什么是老用心的易呢?
到这时只要不自满,不中辍,绵绵密密做去,绵密中更绵密,微细中更微细,时节一到,桶底自然打脱。如或不然,找善知识抽钉拔楔去。
寒山大士颂云:「高高山顶上,四顾极无边,静坐无人识,孤月照寒泉,泉中且无月,月是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中不是禅。」
首二句,就是说独露真常,不属一切,尽大地光皎皎地,无丝毫障碍。次四句,是说真如妙体,凡夫固不能识,三世诸佛也找不到我的处所,故曰无人识。孤月照寒泉三句,是他老人家方便譬如这个境界。最后两句,怕人认指作月,故特别提醒我们,凡此言说,都不是禅呀。
结论
就是我方才说了一大堆,也是扯葛藤、打闲岔,凡有言说,都无实义。古德接人,非棒则喝,那有这样罗索,不过今非昔比,不得不强作标月之指。
诸位同参呀!究竟指是谁?月是谁?参!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165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