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依(转依因子口服液)

佛法有相开示:如何在日常生活修学中转识成智?这个识是什么相?何转,智是什么相?举例!感恩!
论转识成智
作者:惟贤法师
学佛的目的,就是在唯识学里讲的“转依”。转依有二:一转染成净,二转识成智;转染成净为涅槃,转识成智为菩提。涅槃即自性清净,菩提即觉悟,能证得菩提是般若(依中观宗讲),或称正智即无分别智(依唯识宗讲)。
众生在迷惑与染污中,没有智慧,不懂因果。学佛就是首先注重正确的熏习,多闻熏习后逐渐由染转净成为清净种子,恢复本有佛性。我们现在处于资粮位。唯识把修行的次第分为五位:一资粮位,二加行位,三见道位,四修习位,五究竟位。一资粮位系积福德智慧资粮,二加行位修定(唯识观),三见道位见唯识理,四修习位断烦恼、所知二障的现行和种子,至金刚道一切染种断完,坚如金刚,金刚道至等觉入妙觉即证佛果。
转识成智:谓转八识成四智(三身四智)。众生的识以分别为主,分别即虚妄分别,去除虚妄分别,即是净智。
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第八识能够含藏种子和种子现行互熏,是心;第七识执我,是思量;前六识对境是了别,此中前五识缘境是粗了别,第六识缘境由外到内,为细了别,第六识分五俱意识,散位意识,独头意识。五俱意识与前五识同时俱起;散位意识未接触外境亦可随时生起;独头意识就是无中生有的幻想。末那识以思量为主;阿赖耶识以受熏和执持(种子、根身器界)为主。总的来说,识都是虚妄分别,具染污性。
阿赖耶识是就凡夫位而言,到佛果位叫无垢识。认识事物有分别都是有漏、有为,是不究竟的,是流转生死的根源,由此而有业障、烦恼障的生起。业力是感异熟果报,果报有正报和依报两种。正报依五蕴身讲,依报依山河大地讲,这是我们的障碍,称之为障,又称为杂染,这都是由虚妄分别而生起。分别生起的原因是有情的“我执”习气。我执有“人我执”和“法我执”两种,要彻底断除生死根本就必须断我执。虚妄分别之生起,一方面以我为主体,由贪心被境所染;另一方面损害他人,举手投足都要损害他人。凡夫不损害他人是很难的,五官就只能发挥此作用,学佛人就不同了,因在转变过程中,第六识虚妄分别逐渐减少。人们对自体没有正确认识,对共业所感的所有现象没有正确的观察,因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加上烦恼障和业习的障碍就产生邪见,故而彼此之间常形成愚痴的对立与斗争。此为生死痛苦之源。
杂染,虚妄分别等都由识而转变,其修持方法是守根护意(持戒),不受外境的感染就是守根,保持正念即是护意,学佛就先要守根,进一步护意。如念佛、念法、念僧、念因果、念众生等,由戒生定,有定力才发智慧,有智慧就有辨别能力。修持禅定,目的都是达到护持正念,进而开悟。般若宗讲,从文字般若到观照般若,最后到实相般若。禅宗也有文字,如《六祖坛经》,祖师禅讲不立文字,明心见性。由闻而思,护持正念,严持禁戒是基本功夫。唯识宗讲,闻的阶段就是熏习正法,同时要结合自身实行。熏习可从书上学,也可听善知识讲解。第六意识有虚妄分别,圣者无分别的智慧,不同于凡夫的世智辨聪。我们现在虽处于基础的位次(资粮位),但我们的宿世善根,也都是来的很不容易的。蕅益大师说:他在定中见到弥勒菩萨,对他说:“有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识属染,智属净;染有生死,智无诸佛”,智即空慧,空慧境界如六祖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资粮位是积福德智慧资粮,属顺解脱分;加行位修止观,属抉择分;见道位见真理,去掉了理上的执着(禅宗的开悟、密宗的大圆满、唯识宗的真见道)。
入地后,初地至十地都是修习位,在此阶段分别断烦恼、所知二障的现行和种子;入金刚道才把所有的种子断完。故修行要务实,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入等觉至妙觉佛果成就,此时方转八识成四智。
坛经言:“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六识七识未成佛以前初地可以消灭二障现行;前五识与第八识的二障种子(包括六七识)至金刚位才能断尽。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谓能成就众生一切事业,现化身来解除众生的痛苦。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能够微妙地观察诸法之自相与共相。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清除我痴、我慢、我爱、我见而对一切众生平等,起大悲大行。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第八识是我们的生命总体,众生位称阿赖耶识,因受了染污、迷惑而不能发光,不能照见一切,到佛果称为无垢识,如大圆镜能鉴照一切,不受外尘所染,光明遍照,至此,即可得三身四智。第八识现法身,第六七识现报身,报身有他受用身和自受用身,他受用身为地上菩萨说法所现之身;自受用身,是无量福慧成就的唯佛感受之身。前五识现化身,有应化身、变化身二种。应化身如八相成道,变化身即应机随类变化之身。证得三身四智的佛身,才叫无上正等正觉。
五识转依为五智从何时开始?
五识转依为五智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佛教中的《法华经》中,它描述了人类心识的五种不同阶段,即五识。随着修行的深入,五识会转化为五智,称为五智变相。五智依次为:镜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分别智、大圆镜智,代表了人类心智的不同层次和境界。五智所代表的智慧,可以帮助人们认知和理解周围的事物,对生命的意义和世界的本质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五智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佛教禅修和智慧教育等领域,成为了重要的思想遗产。
离着而转依,速入如来地是什么意思
各人见解是,离开执着而利用执着会利用你的执着而转化为菩提妙用叫转依,如来地既是佛地。成就佛智-
大家对几个词解释下
1涅磐
音:聂,盘。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本词条的解释为:佛教用语,原指超脱生死的境界,现用作死(指佛或僧人)的代称。
正确写法请见左图。
【名称】
又作泥洹、泥曰、涅盘那、涅隶盘那、抳缚南、匿缚喃。意译作灭、寂灭、灭度、寂、无生。与择灭、离系、解脱等词同义。或作般涅盘(般,为梵语pari 之音译,完全之义,意译作圆寂)、大般涅盘(大,即殊胜之意。又作大圆寂)。
【梵语】
梵语nirva^n!a,巴利语nibba^na。
【定义】
原来指吹灭,或表吹灭之状态;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为佛教终极之实践目的,故表佛教之特征而列为法印之一,称‘涅盘寂静’。佛教以外之教派虽亦有涅盘之说,然与佛教者迥异。
【出处】
《涅盘无名论》中的记载如下:“ 无名曰:夫至人空洞无象,而万物无非我造。会万物以成己者,其唯圣人乎!何则? 非理不圣,非圣不理,理而为圣者,圣人不异理也。故天帝曰:般若当于何求?善吉曰:般若不可于色中求,亦不离于色中求。又曰:见缘起为见法,见法为见佛,斯则物我不异之效也。所以至人戢玄机于未兆,藏冥运于即化,总六合以镜心,一去来以成体。古今通,始终通,穷本极末,莫之与二。浩然大均,乃曰涅磐。
【内容】
佛教大乘、小乘对涅盘之解释,异说纷纭。总约之,可大别如下:
(一)据部派佛教,涅盘即灭却烦恼之状态。其中复有有余(依)涅盘与无余(依)涅盘之分,前者是虽断烦恼,然肉体(意即残余之依身,略称‘余依’或‘余’)残存之情形;后者是灰身灭智之状态,即指一切归于灭无之状况。有部等主张涅盘乃一存在之实体,经量部等视涅盘为烦恼灭尽的状态之假名,而其本身并无实体。
(二)中论等以实相为涅盘,实相又即为因缘所生法上之空性,故与生死世间无有区别。同时,南本涅盘经卷三指出涅盘具足如下八味,即常、恒、安、清净、不老、不死、无垢、快乐,称为涅盘八味。若以此配以涅盘四德,常、恒为常,安、快乐为乐,不老、不死为我,清净、无垢为净。唯识宗称涅盘有四种,即本来自性清净涅盘、有余依涅盘、无余依涅盘与无住处涅盘四种。其中之本来自性清净涅盘,略称本来清净涅盘、性净涅盘,谓一切事物之本来相即是真如寂灭之理体,乃指真如。无住处涅盘,即依于智慧,远离烦恼、所知二障,不滞生死之迷界,且因大悲救济众生,故在迷界中活动,又不滞于涅盘之境地。大乘佛教之涅盘教说即以此为特色。
此外,地论宗、摄论宗谓涅盘分为性净涅盘与方便净涅盘(藉修道去除烦恼而得之涅盘)二种。天台宗则分为性净涅盘、圆净涅盘(相当于地论宗等之方便净涅盘)与方便净涅盘(佛以救渡众生故,示现假身,缘尽而入涅盘。又作应化涅盘)等三涅盘。
(三)小乘之声闻、缘觉入无余涅盘,再回心转向大乘之教,称为无余还生。同时,涅盘乃超离一切差别相状者(有为之相),故又称离相。净土宗称弥陀净土为涅盘之城,亦称无为涅盘界。
(四)出现此世为人的佛(特指释尊),其肉体之死,称涅盘、般涅盘、大般涅盘。入涅盘又称入灭、薪尽火灭(薪喻佛身或机缘,火喻智慧或佛身)。涅盘原意指释尊之成道,但今大抵皆作无余依涅盘之意。刻绘释尊入灭姿态之画像或雕像,称为涅盘像。举行追慕释尊之法会,称涅盘会、涅盘忌、常乐会等。后世称僧侣之死为圆寂、归寂、示寂、入寂等。〔杂阿含经卷十八、北本涅盘经卷三十三、金光明最胜王经第一如来寿量品、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八、卷三十三、卷三十四、俱舍论卷六〕
一、蕴苦永息之涅盘
烦恼的根本是我见,是迷于无我的愚疑,这惟有无我 的深慧,才能破除他。有了甚深的空(无我)慧,便能破我见,体验到人生的真 理,获得大自在。这是现在生所能修验的,也是圣者所确实证明的。等到此生报 体结束后,不再受生死果,这就是入涅盘了。大阿罗汉都是这样的,释迦佛八十 岁时,也这样的入了涅盘。如进一层推求,就难于明白。一般人想:入了涅盘, 到那里去呢?证了涅盘,是什么样子呢?关于这,佛是很少讲到的。总是讲:生 死怎样延续,怎样断烦恼,怎样就能证涅盘。入了涅盘的情形,原是不用说的, 说了也是不明了的。比方一个生盲的人,到一位著名的眼科医生处求医,一定要 问个明白,眼明以后,是什么样子的,医生怎么说也没有用吧!因为他从来无此 经验,没法想像。只要接受医治,眼睛明亮了,自然会知道,何必作无谓的解说 。若一定要问明了才肯就医,那他的眼睛,将永无光明的日子。涅盘也是这样, 我们从无始以来,都在生死中转,未曾证得涅盘,所以入涅盘的境地,怎么想也 想不到,怎么说也说不到,正如生盲要知的光明情形一样。佛教是重实证的,只 要依著佛的教说----断烦恼,证真如的方法去修习,自然会达到自觉自证,不再 需要说明了。
凡夫心境,距离圣境太远了,无法推测,也不易说明。但世人愚疑,总是要 作多余的诘问。所以,佛曾因弟子所问而说过譬喻。佛拿著一个火,手一挥动, 火就息灭了。佛问弟子:火到那里去呢?这不能说火是什么情形,也不能说火到 那里去了。生死灭了,证入涅盘,要问是什么样子,到什么地方去,也与火灭了 一样的不可说明。再说一个经中常说的譬喻吧!因冷气而结水成冰,有大冰山, 小冰块,什么情形都有,各各差别。这像众生从无始以来,各有烦恼,各各业感 ,各各苦果,也是各各差别不一。冷气消除了,冰便溶化为水而归于大海。这如 发心修行的,断烦恼,解脱生死苦果而入涅盘一样。这时候,如问,冰到那里去 了,现在那块冰是什么样子,那是多余的戏论。既已溶化,不能再想像过去的个 体;水入大海,遍一切水中,所以是「无在无不在」。解脱生死而证入涅盘,也 是这样,不能再以旧有的个体去想像他。有些人,总觉得入涅盘以后,还是一个 个的,还是会跑会说的,不过奇妙的很而已。这只是把小我的个体去推想涅盘, 根本不对!如说某人入涅盘,是可以的;以为入涅盘后,仍是一个个的,便成大 错。如说黄河的水,长江的水,流到海里,是可以这样的。但在流入大海以后, 如还想分别:那是黄河水,那是长江水,这岂非笑话。众生为什么在生死海中, 不能彻底解脱?就因为以我为中心,执著一个个的个体为自我,总是畏惧没有我 ,总要有个我才好。因此,永远成为个体的小我,一切苦痛就跟著来了,得了涅 盘的,如大小冰块的溶入于大海,岂可再分别是什么样子!到达涅盘,便是融然 一味,平等平等。经上说:「灭者即是不可量」。涅盘(灭)是无分量的,无数 量的,无时量与空量的。平等法性海中,不可分别,不能想作世间事物:一个个 的,有分量,有方所,有多少。从前,印度有一位外道,见人死了,会说:某人 生天,某人生人间,某人堕地狱。但一位阿罗汉入灭了,外道看来看去,再也看 不出,不知道现在什么地方。这是说明了:入了涅盘,是无所从来,也无所去的 ;无所在,也无所不在的。我们没有证得涅盘,总是把自我个体看为实在,处处 从自我出发。听到消除了自我的涅盘,反而恐怖起来。所以理解涅盘是最困难的 ,难在不能用我及有关我的事物去拟想,而人人都透过我见去拟想他,怎么也不 对,入了涅盘,身心都泯寂了。泯,灭,寂,意思都相近。这并非说毁灭了,而 是慧证法性,销解了相对的个体性,与一切平等平等,同一解脱味。到这里,就 另有一问题,大小乘便要分宗了!
小乘的修学者,做到生死解脱了,便算了事,苦痛既已消除,也再不起什么 作用了。这是小乘者的涅盘观,大乘却有更进一步的内容。这可分两点来说:一 、约体证的现(相)实(性)一味说:声闻者证入法性平等时,离一切相。虽也 知道法性是不离一切相的,但在证见时,不见一切相,惟是一味平等法性。所以 说:「慧眼于一切法都无所见」。声闻学者的生死涅盘差别论,性相差别论,都 是依据古代圣者的这种体验报告而推论出来。但大乘修学者的深悟,在证入一切 法性时,虽也是不见一切相(三乘同入一法性;真见道),但深知这性相的不相 离。由此进修,等到证悟极深时,现见法性离相,而一切如幻的事相,宛然呈现 。这种空有无碍的等观,称为中道;或称之为真空即妙有,妙有即真空。由于体 证到此,所以说:「慧眼无所见而无所不见」。依据这种体证的境地,安立教说 ,所以是性相不二论,生死涅盘无差别论。在修行的过程中,证到了这,名为安 住「无住涅盘」,能不厌生死,不著涅盘,这是小乘证悟所不能及的。但大小的 涅盘,不是完全不同,而是大乘者在三乘共证的涅盘(法性)中,更进一层,到 达法性海的底里。
二、约修持的悲愿无尽说:
小乘者的证入涅盘,所以(暂时)不起作用,除 了但证空性,不见中道而外,也因为他们在修持时,缺乏了广泛的慈悲心。像游 泳的人,如发生了危险,那不想救人的,只要自己爬到岸上休息,便觉得没事, 更不关心他人的死活。有些想救人的,自己到了岸,见别人还在危险中,便奋不 顾身,再跳进水里去,把别人拉到岸上来。菩萨在修行的过程中,有大慈悲,有 大愿力,发心救度一切众生。所以自己证悟了,还是不断的救度众生。在为人利 他所受的苦难,菩萨觉得是:无上的安慰,最大的喜乐,没有比这更幸福了。由 于菩萨悲愿力的熏发,到了成佛,虽圆满的证入涅盘,但度生无尽的悲愿,成为 不动本际而起妙用的动力,无尽期的救度众生,这就大大不同于小乘者的见地了 。但圆满成佛以后,救度众生,不再像众生一样,救此就不救彼,在彼就不在此 。佛的涅盘,是无在无不在的,是随众生的善根力所感而起应化的----现身,说 法等。佛涅盘是有感必应,自然起用,不用作意与功力的。佛般涅盘,像日光的 遍照一切一样,一个个的众生,像一所所的房屋。有方窗,光射进来,就有方光 ;有圆孔,光射进来,就有圆光。光是无所谓方圆的。所以,现一切身,说一切 法,都是随众生的机感而现的。如释迦佛的在此土诞生,出家,成佛,说法,入 涅盘,都是应化身;圆证涅盘的佛,是早已证法身了。因此,如想像圆证涅盘的 佛,是一个个的,在这里在那里的,是寿长寿短的,便不能了知大乘涅盘的真义 ,不知应化身的真义了。必须放弃小我个体的观念,才有悟解证入涅盘的可能。
身心转依之涅盘
「转依」,是大乘佛教特有的术语。转依即涅盘,表 示身心(依)起了转化,转化为超一般的。这可说是从表显的方法来说明涅盘。 。依,有二种:一、心是所依止,名为「染净依」。依心的杂染,所以有生死; 依心的清净,所以得涅盘。心是从染到净,从生死到涅盘的通一性。在大乘的唯 识学中,特重于这一说明。二、法性(空性)是所依止,名为「迷悟依」。法性 是究竟的真性,迷了他,幻现为杂染的生死;如悟了,即显出法性的清净德性, 就名为涅盘。从心或从法性----依的转化中,去表显涅盘的德用,是大乘有宗的 特色。
一、约染净依说转
我们的烦恼,业,苦果,是属于杂染的;圣者的戒定慧 等功德,是属于清净的。而染与净,都以心为依止。这个所依心,唯识学中名为 阿赖耶识,即心识活动的最微细部分;最深细的阿赖耶识,成为生死与涅盘的枢 纽。众生的生死苦,由于心识中有不净种子(功能)。由此不净的种子,生起烦 恼,业,果。如从不净种,生起贪、镇等烦恼心行,于是所有的身口行为,都成 为不净业,如杀、盗、淫等。即使是作善,因从自我出发,所作的也是杂染业, 要感生死苦果(生人天中)。此报由业感,业从惑起的因果,实在都是从不净的 种子而发现。现起的不净行,又还熏成种种不净的种子。杂染种子积集的染心, 持种现起,又受熏成种,因果不断,这才延续流转于苦海之中。这个杂染种子所 积集的杂染心----阿赖耶识,从业感报来说,他是受报的主体,所以叫异熟识。 从形成个体的小我来说,他是摄取及执取的阿赖耶识,而被我见错执为自我(因 为阿赖耶识,有统一性,延续性,而被错执为是常是一的自我)的对象。依阿赖 耶识而有杂染的种现不断,那不是永远不能解脱杂染的生死吗?不!好在心的深 处,还有清净的种子。所以,众生是既非纯善的,也不是纯恶的,而是心中含藏 著一切染净功能种子。众生并不是没有清净的功能----无漏种子,而是向来被杂 染功能遮蔽了,才成为杂染的一家天下,烦恼业苦现行,不得解脱,要求得解脱 ,就要设法,把心中深藏的清净种子,使他发现出来。如信三宝,听法,诵经, 持戒等,即是开始转化。像走路一样,向来走错了,现在要换个方向走,向佛道 走去。依佛法而作不断的熏习,渐使杂染的力能减低,清净的功能增强,发展为 强大的清净潜力。再进步,把杂染的功能完全压伏,从无漏的清净种子,现起清 净的智慧等,烦恼自然被伏断了。一向为杂染所依的杂染心,现在转化为清净法 的所依,就叫做转依(究竟转依在佛位)。悟证以后,清净的功德现前,杂染的 力能被压伏,但染法的潜力还在,不时还要起来。这要经过不断的治伏阶段,与 烦恼余力搏斗,到最后,达到纯净地步,才彻底消除了不净的种子,而得究竟的 清净解脱,也就是得到究竟的涅盘。修持的方法,不外乎修戒定慧,修六度,四 摄。到转染成净,不但消除了一切杂染,而且成就无量的清净的功德,无边殊胜 力量。所以大乘的涅盘,不是什么都没有了,也不是毫无作用。
究竟转依了的清净心,和现在的杂染阿赖耶识不同。现在是虚妄分别的,与 杂染相应的。到那时,转识成智,是无分别的。圆满的大智慧,具足种种利生妙 用,一切清净的功德都成就。清净的功德成就,在约染净依说,著重戒定慧功德的熏修,转染 成净,苦果消散了,却具足一切功德。所以成了佛,能尽未来际度众生,随感而 应,现身说法。
对于佛果的大般涅盘,切勿作「我」想,我想与涅盘是永不相应的。转依的 佛涅盘,以大菩提(觉)为本,彻证无我法性,所以佛佛平等,相融相入。具足 一切功德的佛涅盘,彻证无我,没有分别,所以从对立矛盾等而来的一切苦痛, 成为过去。
二、约迷悟依说转:佛有无量善巧,为了适应众生,还有另一方便,约迷悟 依说转依。这个依,指法性而说,或名真如。真是非假的,如是不二的,这就是 一切法空性,事事物物的实相。众生为什么轮回生死?即因不悟法性,颠倒妄执 ,造业受苦。若修持而悟证了法性,即得解脱。法性是不二的,所以说:「在圣 不增,在凡不减」。『心经』所说的:「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 不减」,也就是这个。诸法空性,虽本来如此,但无始以来,有无明、我见,不 净的因果系,迷蒙此法性,像乌云的笼盖了晴空一样。虽然迷了,杂染了,而一 切众生的本性,还是清净的,光明的,本来具足一切功德的。一般人都觉得,生 死流转中,有个真常本净的自我,迷的是我,悟了解脱了,也还是这个我。现在 说:众生虽然迷了,而常住真性,不变不失。这对于怖畏空无我的,怖畏涅盘的 ,是能适应他,使人容易信受的。佛在世时,有外道对佛说:「世尊!你的教法 ,什么都好,只有一点,就是「无我」,这是可怕的,是无法信受的」。佛说: 「我亦说有我」,这就是如来藏。外道听了,便欢喜信受。中国佛教界,特别重视这一方便,大大的宏扬。但是,如忽略了 佛说如来藏的意趣,便不免类似外道的神我了。要知道,这是佛为执我外道所说 的方便。其实,如来藏不是别的,即是法空性的别名。必须通达「无我如来之藏 」,才能离烦恼而得解脱。
约法性空说,凡圣本没有任何差别,都是本性清净的,如虚空的性本明净一 样。在众生位,为烦恼,为五蕴的报身所蒙蔽,不能现见,等于明净的虚空,为 乌云所遮一样。如菩萨发心修行,逐渐转化,一旦转迷成悟,就像一阵风,把乌 云吹散,显露晴朗的晴天一样。云越散,空越显,等到浮云散尽,便显发纯净的 晴空,万里无云,一片碧天,这就名为最清净法界,也就是究竟的涅盘。
【典籍】
[编辑本段]
《大乘起信论》称:“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磐。”佛教大小乘对涅磐有不同的说法。一般分有余涅磐和无余涅磐两种。一个修行者证得阿罗汉果,这时业报之因已尽,但还有业报身心的存在,故称有余涅磐;及至身心果报也不存在,称无余涅磐。
《肇论》:小乘以“灰身灭智,捐形绝虑”为涅磐,是为有余涅磐;
《中论》等则以“诸法实相”为涅磐,是为无余涅磐。
『楞伽经』说:由 于「众生畏无我」;为了「摄引计我外道」,所以方便说有如来藏。众生迷了如 来藏,受无量苦;若悟了如来藏,便得涅盘,一切常住的,本具的清净功德,圆满的显发出来。
『阿含经』中,佛的弟子舍利弗尊者,回到自己的家乡,入了涅盘。他的弟子均提沙弥,如 法的火化了以后,把舍利----骨灰带回去见佛,非常的悲伤。佛就问他:「均提 !你和尚入灭了,他无漏的戒定功德,和深广的智慧,也都过去而没有了吗」? 「没有过去」。「既然生死苦灭去了,一切清净功德都不失,那何必哭呢」!这 是同于大乘涅盘,具足功德的见地。
【修行】
[编辑本段]
涅盘,是没有人与我等种种分别。所以了解涅盘,非从生死苦果,即小我个 体的消散去了解不可。入了涅盘,如说永恒,这即是永恒,因为一切圆满,不再 会增多,也不会减少,也就不会变了。说福乐,这便是最幸福,最安乐;永无苦 痛,而不是相对的福乐了。要说自由,这是最自由,是毫无牵累与□碍的。没有 一丝毫的染污,是最清净了。所以,有的经中,描写涅盘为「常乐我净」。这里 的我,是自由自在的意思,切不可以个体的小我去推想他。否则,永远在我见中 打转,永无解脱的可能。以凡夫心去设想涅盘,原是难以恰当的。所以佛的教说 ,多用烘云托月的遮显法,以否定的词句去表示他,如说:不生不灭,空,离, 寂,灭等。可是众生是愚疑的,是执我的,多数是害怕涅盘的(因为无我了); 也有不满意涅盘,以为是消极的。纯正而真实的佛法,众生颠倒,可能会疑谤的 ,真是没法的事。好在佛有无量善巧方便,为了这种深深执我的众生,又作另一 说明。
【故事】
[编辑本段]
最著名的说法有凤凰涅盘一说,即凤凰死时会起火燃烧,而后会化为灰烬,并在灰烬中重生。 据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载:保护神毗湿奴点燃熊熊烈焰,垂死的凤凰投入火中,燃为灰烬,再从灰烬重生,成为美丽辉煌永生的火凤凰。人们把这称作——凤凰涅磐。
佛藏经姚秦龟兹三藏鸠摩罗什译
舍利弗。如来于法都无所得有所灭。故名为涅盘。
大般涅盘经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无所得者名大涅盘。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大涅盘中。不见一切诸法性相。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二十五有。菩萨永断二十五有得大涅盘。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佛对须菩提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不住于相布施。”说这样就能住,
楼主 安好~
这段话是对开悟後的学人所讲的,如果还未开眼,也是仿效不得,实际上,这段话就是唯识所讲的"转依"。
转依的意思是说,当我们哪天有机缘开悟之後,亲证我们自身本来具足的自心如来、或称法身、真心、妙真如心等。那这时候我们就能够亲自体验这真心本来就清净、不是靠修行而得来的清净性、而且这真心性如金刚、真的是没有一法可以毁坏它,是这样的真实性,而且它从来不知不见世间五欲六尘境界,本来就已经无所住;可是,一切万法都是从它而有,能够这样亲证,就是证真如。
那证悟之後,并不是马上就是佛,因为妄心相应的无量烦恼都会未断,所以还必须藉由悟後起修渐次断除。
那麼,须菩提在金刚经法会的一开始,由於 佛的机锋而悟入了,随後请教 世尊,开悟後要如何安住、令妄心安住、渐除妄心无始来薰习的各类烦恼习气。而 世尊则开示这段话,意思就是:
在行住座卧、乃至布施、持戒六度中,依著真心的清净性、中道性而住,而不应该在和凡夫众生一样,依於烦恼、依於虚妄六尘、六识而住,讲的白话一点:
就是真心是怎样的体性、我就跟著转变成跟它一样就是了。
譬如布施时,应该现前观察真心是没有布施的形相、也没有布施的心行、它对於布施真的是不知不见、没有留碍,可是妄心对布施是有知有见的,然後进而有取有舍、有染有著,那开悟後布施时,应当转妄心自己,而依於真心本来就无所住的体性而住,那渐渐的就能远离三界各种我相、人相、众生相的束缚,永伏性障如阿罗汉了,而也会因为心地清净的缘故,令般若智慧快速增长、发起各种智慧妙用。
另外,青山碧水兄如是说: 当头棒喝时,识人者谁?
这麼说,其实已经早就过了十万八千里远了,因为识人者只是意识的了知作用,只是第二月,这其实是将大贼认做主人,如果将这个识人著、识物者、能识的这个、知的这个当成是真心,那就算无量阿僧大劫过去了,还是凡夫一个,依旧生死流转。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168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