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能容小,小能容大(能容乃大的经典语录)

请教各位大德,佛法里讲“夸克里面有世界
这个应该是指芥子纳须弥吧。也就是大小相容。这个非常深啊,是大菩萨的境界,我们一般凡夫是不容易了知的,要理解都困难。我们一般情况,只觉得大能容小,小不能容大,就像一座大山,能包含芥子这么细小的,但是,芥子可以容纳整个大山,这个就很难理解了。初学者一般不涉及这么深的内容。
如果要了知,恐怕要深入类似楞严经,金刚经此类大乘了义的经典,破除对相的执着。凡夫执着一切相为实有,所以,被物所转,执着物体为大为小,不知皆是唯心所现,如果能了知这一切皆是如幻,皆是自性所变现的,自然就能了知大小皆是虚妄,那么,大小相容就不相为碍了。
就像眼睛,能看到很广大的世界,像小小的脑袋,能装很多知识一样,这个是从物质上片面的理解,小能容大。实际,大小皆是唯心所现。就像密勒日巴尊者,能走入牛角的角尖一样,在里面呆着还觉得很大。尊者的身体没有变小,牛角也没有变大,但是尊者就能走入其中。所以,这是大菩萨的境界,凡夫执着一切为实有,是难以理解与体会的。
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什么意思
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介尔之心,居于方寸,何能包许远佛土介尔之心,昧者谓小达人大观,真妄无二,盖此妄心,全性而起,性既无边,心亦无际性如大海,心如浮沤。全海为沤,沤还匝海。盖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既曰随缘不变,岂可以真妄而局大小哉。(出自《净土生无生论》)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就是法身充满虚空宇宙,又说六方有恒河沙诸佛那么多,弥陀法身已经塞满整个虚空法界,那么六方恒河沙数诸佛,坐在何处?岂非无容身之处吗?法身(梵语dharma—kaya,巴利语dhamma—kaya),指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这位仁者问得相当好,也蛮有趣的,我们应该明白,法身是无形无相的,非青、黄、赤、白、黑、蓝、靛、紫等颜色所能形容的,非大小长宽圆所能比拟的,弥陀法身固然充塞虚空,六方诸佛亦是法界藏身,充塞虚空 ,照理而说,应该拥挤得非常火爆才对,反而为什么不会互相挤压叫苦呢?或者挤得满身大汗呢?这位仁者啊!这就是诸佛甚深境界,不愧是真功夫!我们不应该以凡夫之情见,臆断诸佛空性世界,若以凡情测量佛境界,始终堕入我见我执,我见我执是入佛知见的大障碍,凡夫若能空我见,空我执,即能逐渐入佛见,所以,在学佛的历程,应转凡夫知见入佛知见,这是转凡入圣的根本关键所在。梵网经云:“转一切见入佛见,佛见入一切见。”法身与法身是相互无碍的,空(梵语sunya)与空亦无碍。譬如:一盏日光灯的光明照于暗室,暗室当下光亮起来,第二盏日光灯又打开,此日光灯之光明又照明在前日光灯之光明处,前日光灯之光明与后一盏日光灯之光明绝对不会相互排挤,你推我推的、你挤我挤的,当下光明与光明互不侵犯,互不排斥,反而相互包容。相互无碍、相互安住,二盏日光灯是如此,十盏、百盏、千盏、无量盏日光灯皆如是,日光灯这种美德实在值得赞叹,值得嘉许!诸佛法身与法身之间相互无碍,相互包容之美德,亦复如是。又如众流百川流入大海,大海不嫌一切川流,川流之水与大海之水不相排斥,反而相互包容,相互无碍,打成一片,大海之雅量,能纵容百川众流,而不增不减,始终是大海一片,容多容少自在!诸佛法身充塞虚空,未曾增多,亦未曾减少;又如虚空,挖一个洞,未曾减少一空间,虚空添塞一个空间,亦未曾增加一个空间,虚空终不增不减,虚空与虚空不相互阻碍,而能相互包容;无量诸佛之法身充满虚空,亦复如是!法身是解脱甚深之境,与般若性空正等相应,非凡情所能揣测得知,已超乎时度空间,非语言文字所能描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一落入知见即成障道。法身之德,大之无外,小之无内,大能容小,小能容大,大不碍小,小不碍大,大小亦不可得,纵横三千大千世界,自在无碍,分身无量百千万亿化身于一刹那,如是穷劫欲赞叹法身之德,终无是处。(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
天能盖地大能容小的意思
就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做人有胸怀宽广,,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事,不计较,不小肚鸡肠。以上个人理解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168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