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无嗔(忍辱无嗔 志念坚固)

沉默是金和安然自若用哪个作微信名好?
沉默是金和安然自若用作微信名都好。
豁达大度,源于有一个好心态。
不辩不语,是人生顶级的修养。争辩是非,不是君子乃小人也。懂得沉默,是阅历丰富之人脉。君子不与小人犯话,不与傻子论是非,不诛讨饭者是无能。不语不辩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气度,也是一种高尚。
人生一世,短短几十年,只为自己而活。
别人怎么看我们,是别人的事。安心做好自己,就是最大的修行。佛经有云:“不辨是非,得大自在。人生就像水一样,越搅动越浑浊。停止搅动,才能重回清澈。不争辩,人就会少去很多的烦恼,活得自在而洒脱。别人怎么看我们,是别人的事。
安心做好自己,就是最大的修行。
出现在生命中的每一个都只是你人生列车上的同乘客,终究会下车,辨赢又如何,辨输又如何?生活中很多疑惑和误解,你纠结你委屈你难过,无人可说,最后无话可说。
看清了,也就看清了。
笑是最好的药。生活不会因为一句怒吼,而有所不同,却会因为一个微笑,变得格外美丽。笑吧,笑一笑,十年少。不要做一个目光狭窄的人,宽阔的眼界,不辩的言语。你都会用的方式告诉别人你是个怎样的人。价值的本身是你是谁。看破世事难睁眼,阅尽人情暗点头。不语是成熟,不辩是智慧。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话到嘴边留半句,沉默是金。
岁月的磨练。和朋友不争,谁都有长短不齐,和渣人不争,他不配。也争不出什么。烂泥和金子,价值的高低不是看本身,而是取决于你是谁。立场不同,选择不同,是非的观念,也就不一样。
人生,赢在大气,输在计较,与不同层次的人争辩,是一种无谓的消耗。
不争,不辩,是格局,余生,静而不争,一切随缘。世界这么大,什么样的人也有,不是所有人都讲道理,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去争辩。
人生如茶,一沉一浮,要学会拿起、放下。
沉时坦然,浮时淡然,平和处之,修得一颗从容的心。这样才能在挫折前安然淡泊,让自己的生命更加丰富,因为我们只有和这个世界和解,才能找到真正的平静,不争不抢,不吵不闹地做自己吧,沉默是金。
聪明到无知,即是难得糊涂。
世间的一切并无绝对,勿妄加评论,顺其自然,随遇而安。自己明白过日子,何在乎他人评说。忍辱无嗔,心平气和,若能尽量做到,即是做人根本,是最难做的一件大事。天意莫测,人如棋子,大多惨淡收场,要么不被人理解,要么被人遗忘。“人生无常"。人活到一定年纪,不语是成熟,只有静才能生智慧,而不是急。
真理不辩自明!
和不懂人语的人怎么辩也辩不明正确与错误何必呢?不如闭目养神养心管好自己!
求直译!!佛祖挨骂
佛说四十二章经
阅读() 评论() 发表时间:2008年11月25日 09:32
本文地址:
本文标签: 忍辱 释迦牟尼 譬喻 恶人 贤良
一、忍恶无嗔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挠乱者;汝自禁息,当无嗔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二、恶还本身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回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三、尘唾自污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恶人闻善,故来挠乱’,恶人,就是坏人,听到我们在做好事,往往故意来扰乱、破坏我们,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同他吵架?不可以的!我们做一个佛教徒,应当要有修养功夫;
‘汝自禁息’,你必须克制自己,要沉静下来,不要冲动,不要发脾气,以忍耐的态度来对待他,不可以生起嗔怒或者责备他,这样才不会发生许多意外的、不愉快的,甚至罪恶的事情来。
‘彼来恶者,而自恶之’,对方怀著恶意,要来破坏我们,这个时候,因为我们是用忍辱的功夫,包容他、忍让他,说不定他会受你的感化。不然,他坏事做多了,自己作孽造罪,终有一天,自己反而受害。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坏事做多了,一定会自食其果的。最主要的是当我们面对这种事情时,要‘忍辱无嗔’,试看‘忍’字,就是刀插入我们心里面,我们能够行忍辱,不起嗔恨心,就会平安无事。
前面是说要是坏人向我们发嗔恨心,并且来扰乱我们的话,我们应该以最大的忍辱力去降伏他,接下来是对‘彼来恶者,而自恶之’的事实证明。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释迦牟尼佛对弟子说:有人听说我遵守正道,力行大仁大慈,因此放不下,生起嫉妒心,故意来诽谤我,要当面侮辱我,刻毒地恶骂我。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以他的福德智慧去说法度众生,很快地得到众多修道人及信徒的拥戴,纷纷追随著他。在当时的印度,有很多外道,眼见自己的信徒改变了信仰,都成为佛教徒了,他们因此非常嫉妒,怀恨在心,于是常常找碴儿,想尽各种方法要来谤佛。那末,释迦牟尼佛以什么态度去面对他们呢?
‘佛默不对’,佛就静静地默不作声,也不去理睬他,任由他骂。你们想想,你又没有过错,反而受了一个跟你毫不相干的人,这么祖宗十八代,什么粗言恶语都骂了,你会有什么反应?只有同他打架,要不然,也得同他呵斥几句,才能够消除心头的气。但是,释迦牟尼佛是有智慧、有修养的,只是说:不要理睬他,让他去骂吧!骂够了,骂得辛苦了,他自己会停下来的。
‘骂止’,这个人骂够,停止了,佛才问他:‘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子,是文言,就是白话的‘你’。我现在问你:‘当你拿著一份礼物去送给人家,要是人家不领你的情,不肯接纳,这份礼物是不是仍然给你自己带回去呢?’‘对曰:归矣!’。对方回答说,‘是的,我当然带回去!’
‘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佛又告诉他道:‘你现在这样恶骂我,骂得这么辛苦,但我也是不接受,就好比你送礼物给我,我不肯接受,那末,你还是要把骂人的罪过带回去的。’
所以,释迦牟尼佛最后勉励我们:一个人不要随便做坏事,做坏事一定有报应的。他举了两个譬喻:‘犹回应声,影之随形’。好像我现在这样敲一下,马上就有一个声音响起;又好像我们到深山里面大叫一声,立刻有回响,这是犹回应声。影之随形是什么意思呢?当我们在太阳或者灯光照射的地方,看看我们的影子,一定不离我们的形体,永远跟随著我们的。我们要是跟影子说:‘不要跟著我吧!’可能吗?当然不可能的。你现在做了坏事,说不会受报应,同样是不可能,那罪过是永远逃避不了,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就像声音有回响和影子随身,是不相舍离的。
‘慎勿为恶’。释迦牟尼佛就劝他,不要这么无故地骂人,诽谤人。对佛对三宝的诽谤,罪过太大了!所以要小心,不可造罪恶,不然,一旦恶贯满盈,最后一定会自食其果的。
佛是以譬喻来劝导我们不要造恶,经文的对话,非常生动,也使我们非常受用的。
当释迦牟尼佛将要圆寂的时候,弟子问他:“佛在的时候,我们的一切问题,佛都会为我们辩护,保护我们,要是佛离开了世间,有坏人来捣蛋、扰乱,我们该怎么办?”佛说:“默摈——不要理睬他!”
‘不要理睬他’这个功夫是最高明的。所以大家记住:今天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的开示,不论人家诋毁、詈骂、侮辱我们,我们静静的不要理睬他,他骂了,罪过由他自己去承担,我们没有什么损失,这一点,希望大家牢牢地记在心头。
上面提到无故骂佛、诽谤佛的罪过很大,那末,世间的贤人呢?也同样的不可以随便伤害,这是以下所强调的。
佛对我们说,‘恶人害贤者’,恶人,就是坏人,如果坏人想陷害贤良的人(好人),不可以的,为什么?我可以举一个譬喻,‘犹仰天而唾’,就好像把头仰著,对著天上吐口水,你们想想,天太高了,我们的口水能吐多高呢?所以,口水是‘唾不至天’呀,任凭你怎样吐,是吐不到天的,当然‘还从己堕’,口水没有吐多高还是会掉落到我们自己的脸上。
佛先说了吐口水的譬喻,接著,再举了一个譬喻:‘逆风扬尘’,所谓逆风,就是和风吹的方向相反;尘,就是尘埃、灰尘。我们站在上风,想用灰尘投掷出去,目的是要伤害贤人,可是‘尘不至彼’,灰尘并没有办法掷到对方身上,结果,‘还坌己身’,灰尘反而会被风吹向我们自己身上来。
‘贤不可毁’,所以我们听了佛讲的这两个很浅显的譬喻,就知道我们不但对佛不可以诽谤,即使是贤良的好人,你根本也没有办法伤害到他,贤良的人好像是天一样的;也好像是站在上风的人。天,我们没有办法用口水吐到他,我们也不可以用灰尘去给贤良的人弄肮脏、要伤害他,最后一定会‘祸必灭己’,要知道,一般坏人,存心不良的人,时常动脑筋,打人家坏主意的人,结果反而自食其果,自己招来祸患。佛教是讲因果的,我们随便陷害人家,结果,吃亏的还是我们自己。
以上是佛说四十二章经里面阐明害人结果反而会害自己的道理。佛苦口婆心地引用种种浅显、生动的譬喻来训导我们,实在引人入胜,足以让我们深深地反省,也是令人无穷的回味。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六章 忍恶无嗔》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忍恶无嗔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挠乱者;汝自禁息,当无嗔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前面一章,佛训诲我们改过迁善,但是不是大家都能够做到呢?当你改过做好的时候,会不会受到人家嫉妒、破坏,因而产生了畏惧,而不敢去实行呢?因此,本章佛接着告诉我们要怎样做。 「佛言」,佛再勉励我们,「恶人闻善,故来挠乱」,恶人,就是坏人,听到我们在做好事,往往故意来扰乱、破坏我们,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同他吵架?不可以的!我们做一个佛教徒,应当要有修养功夫,「汝自禁息」,你必须克制自己,要沉静下来,不要冲动,不要发脾气,以忍耐的态度来对待他,不可以生起 怒或者责备他,这样才不会发生许多意外的、不愉快的,甚至罪恶的事情来。 「彼来恶者,而自恶之」,对方怀着恶意,要来破坏我们,这个时候,因为我们是用忍辱的功夫,包容他、忍让他,说不定他会受你的感化。不然,他坏事做多了,自己作孽造罪,终有一天,自己反而受害。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坏事做多了,一定会自食其果的。最主要的是当我们面对这种事情时,要「忍辱无嗔」,试看「忍」字,就是刀插入我们心里面,我们能够行忍辱,不起 恨心,就会平安无事。 以上是佛法的忍耐功夫,下面我再讲世间法,儒家的忍耐功夫。 中国唐朝的时候,有一位叫娄师德的君子,他有一个弟弟,有一天,奉了朝廷(政府)的命令,要到很远的地方(代州)去做官。当哥哥的,知道弟弟向来脾气暴躁一点,所以他临别赠言,教诲弟弟: 「你这一趟出远门,待人接物都要用忍耐的功夫,不要发脾气。」 「哥哥,你放心!我向你保证,我一定会忍耐的。要忍到什么程度?纵然有人欺负我,把口水吐到我脸上,我就把它擦干了,绝对不会跟他计较,也不会同他吵架。」 这种功夫,在座诸位听到,会认为已经到家了,而且能够这样做,已经很好了。 但是,娄师德说: 「这样还不够,要知道,人家会吐你口水,心中一定是很生气的,他吐了以后,你马上擦掉,他心中依旧存着怒意,所以,你就不要去擦,让口水自己干好了,这样,他才会息怒。」 有句成语,叫「唾面自干」,典故就是从这儿来的。唾面自干还是世间贤人的操守,我们作为一个佛弟子,该如何忍辱才好?
茗山长老圆寂20周年纪念丨长老自述:修心的十三种方法
01利他
我常常思量“利己”,是我一人得利,而多数人受害;“利他”,是我一人受害,而多数人得利。一多相较,觉利己太藐小,而利他却很伟大,于是决定了意志:“宁可天下人负我,莫教我负天下人”。也就和经论中“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上士恒勤求、自苦他安乐”的意思相同。
我就本着这个意志,与人合作,愿意多吃些苦,少分些利乐;与人交往,愿意多吃些亏,少讨些便宜。尤其利害冲突关头,切记先为他人打算:宁可舍己利他,绝不损人利己;最低限度,利他而不损己,或利己而不损他。所以我立身处世,发一言,行一事,抱定这一个观念:一切以利他为标准。
02同情心
民国三十二年冬,我在衡阳因交涉寺产,被无线电台台员用绳子吊起来的时候,身体感到非常痛苦,生命感到极大威胁,只得默念“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希求菩萨通知太虚大师赶快营救:早来一分钟,使我早脱一分苦,若迟来半点,恐怕就往生了;那时心中极迫切的情绪,非身历其境者不知。
就因为受过那次痛苦的教训,之后看到或听到他人及众生受苦,就如自己受苦,很迅速地努力抢救:如见他人跌倒,立刻去扶起;他人急难,立刻去排解;他人碰伤或中毒,多方请医去医治;他人溺水或失火,不避嫌怨去援救;尤其看到他人被吊或鱼鳖鸡鸭被人倒悬,心急如焚,总要想尽办法去解救。这些都是由于我的同情心的驱使。
03恒顺众生
我当学僧,即随顺院长教师意旨,精勤修学;当教师,即随顺院长学僧意旨,认真讲课;当院长,即随顺教师学僧意旨,尽量栽培;当清众、执事、住持等,亦复如是,不存主观成见,随顺客观趣向,待人如是,待一切众生亦如是。我愿意有如春天的雨露,夏天的凉风,秋天的明月,冬天的太阳,江海的轮渡,大陆的车辆,空中的飞机……做时代所需要、众生所欢迎的一个人。
04公而无私
我为了护持佛法,解决寺庙与学校纠纷,保障佛教寺僧的权益,兴办僧学教育及公益慈善事业,曾于各地佛教会办过几百桩案件,打过几十桩官司,请过几次保护佛教的布告,不知走了几多路,说了几多话,用了几多钱,往往吃饭的时间过了就在外忍饿,衣服破烂了也无心再做,甚至身体病坏了也无心顾及。热心从公,忘却自己,只尽义务,不计权利,只顾天下肥,不顾自身瘦,总因为要学祖师为法忘躯,学菩萨为众生服务,学佛陀行慈悲之道。
05不害
我深信一切皆有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间或未报,乃是时期未到,故偶遇恶人憎我、妒我、谤我,甚至害我,我都不愿以牙还牙,以齿还齿;我想“自作孽,不可逭”,有自然因果存在,何用我去害他?我只可怜他的业障深重,善根浅薄,惭愧我无德感他,无法救他!而况害他,终致自他俱害,不害他,或可使他改过自新。看见他人阴谋害人,我也常以此意相劝。
06广修供养
我不贪穿,不贪吃,又没有一点嗜好,私人所得的衣物以及师友赠送给我钱,不用于佛教公益,即用于供佛施人;往往共办公益而各方捐款不足用时,便以私资补充,修建庙宇或装塑佛像、翻印经典,亦常随缘乐助:平日买仁丹、万金油、十滴水等药品,随时救治病人,又将多余衣服鞋袜饮食用物,随时舍给贫乏。有时打斋供众,有时出力帮忙,有时布施乞丐,有时周济难民;尤其人有急需,不敢说“有求必应”,但总想满人心愿;人有危难,不敢说“寻声救苦”,但总想尽力援助。
07忍辱无嗔
我虽不曾老,但养气功夫倒很有把握:在衡阳时,有一次我因房中遗失一本书,无意地问问同寮某师,某师认为我轻视他的人格,勃然大怒,指手大骂,我反陪笑向他解释。又有一次,甲师因挟嫌怀恨乙师,暗用我的名义,诬告乙为汉奸,并且潜入我房,偷盖我私章,乙被警备部提讯时,看见公文里有我列名盖章,信以为真,未几释回,便对我痛骂,甚至要和我拼命,我乃不动瞋心。有人因误会疑忌而责骂我,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甚至殴打我,我都逆来顺受,容忍无恨。
像这一类的遭遇很多,我不但能够忍受他人的逼恼,更不愿自己逼恼他人。初,火气冲上时勉强捺下,久而久之,想发脾气反觉火不得上来了。我读熟了弥勒偈:“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唾沫吐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首歌好像为我写照。
08戒杀放生
我读过沙弥律:“上自诸佛圣人,下至蜎飞蠕动,不得故杀。”又读过古诗:“卷帘归乳燕,凿牖出痴蝇,爱鼠常留饭,怜蛾莫点灯。”“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如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我把这些话,深深记在心头,所以最怕走路踏伤蚂蚁昆虫,最怕信手拍死蚊蝇虱虱;我不愿人家养猫,怕它咬死老鼠,更不愿人家吃荤,怕他多造杀业;我曾规定每年四月八日尽量买鱼放生,平时遇见失去自由的动物,随时随地方便救护,又常常劝人素食,劝人戒杀放生,以冀共感祥和,挽回世界劫运。
09看护病人
我在岐山遭遇两次最危险的大病,生命几濒绝境,承少康和尚等细微体贴,殷勤看护,赖以起死回生,因而感觉解除病苦,医药仅占十分之三,自己调养仅占十分之二,而看护人的功效实占十分之五;所以遇见他人有病,我很愿意看护。看护时,察其情况如何,按时进其汤药饮食;观其意向如何,随其意向代为动作;时时安慰他,处处顺从他,使其安心静养,勿行忧虑;到了临危之际,更要提他正念,助他念佛往生。
10不说使人烦恼的话
虚伪的恭维奉承,哄骗的花言巧语,诡诈的挑拨离间,粗暴的破口骂詈,都会引起人们的烦恼。我向来不愿说那一类的话,只愿说真实至诚语,质直柔和语,调停和解语,欢喜称赞语,使人听了,得到一种愉快的感觉!非万不得已,不说出一句使人烦恼的话。
11和悦的容太迎人
我晓得人讨厌的是愁眉苦脸,欢迎的是悦色和颜,纵使我有什么忧虑悲伤,总放在自己心里,不愿表面上令人难看;任他“人情冷暖,世态淡凉”,我仍是笑脸迎人,慈眼视人;而况“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岂可孤癖自高,骄慢自大?我参透了“今生人见喜欢者,前世见人欢喜故”,所以我待人的态度,总带几分笑容,还带几分谦光、敬意、恳挚、真诚。
12弘扬佛法
我学佛以来,精勤研习十余年,从佛法里悟解了宇宙人生的真谛,使我精神上获得无穷乐趣,无上安慰。深知佛法的功德利益无量无边:可以解脱烦恼业障,可以增长福德善根,可以离苦得乐,可以成佛度生……只要人们信解修持,决定能得着这些功德利益。所以我不揣浅陋,随时随地,喜欢将自己所体验受用的佛法,以浅显通俗的字眼,或用纸笔供献人群,或凭口舌向人解说,一字一偈,不敢自秘,总愿人人同得法乐!同成正觉!
13报恩的心愿
我常常想到三宝的加护,父母的养育,师友的训导,国家的保障,衣食的由来,房屋的庇阴,舟车的运行,什物的现成,天地的覆载,日月的照临,自然的优美,社会的互助……在在处处使我感到温暖,感到他们恩德无穷无尽;又想到“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众生如父如母,如兄弟,姊妹,子侄”,他们都是我的亲人,我的恩人;我虽以种种方便,实行慈悲,仍恐势有所不能,力有所不及,总难报答于万一;所以在每天拜佛时虔诚默祷着:“愿与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同离苦难,同得安乐,同出娑婆,同生净土!”
(转自南京栖霞古寺)
江苏省盐城县西乡人氏(今属江苏建湖)人;自幼随母信佛,19岁在家乡位于收成庄的罗汉院剃度出家,20岁到镇江焦山定慧寺受具足戒,1933考入佛学院第一届肄业;抗战期间,茗山在湖南南岳、衡阳等地,办理佛教会会务,创办佛学讲习所,及出任过衡阳、来阳、宁乡一带的寺院的住持;抗战胜利后返回定慧寺任监院兼佛学院教务主任;1947年出席中国佛教会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佛教会理事;建国后,相继担任定慧寺、南京栖霞寺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副会长等职;茗山佛学造诣高深,精诗文、擅书法,著有《茗山文集》行世;此外尚有《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弥勒上生经讲义》等流通;2001年6月1日圆寂。
《法华经》能救一切众生!
01、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知。
02、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 得千二百耳功德。以是清净耳。闻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其中内外种种语言音声。象声马声牛声车声。啼哭声愁叹声。螺声鼓声钟声铃声。笑声语声。男声女声童子声童女声。法声非法声。苦声乐声。凡夫声圣人声。喜声不喜声。天声龙声夜叉声乾闼婆声阿修罗声迦楼罗声紧那罗声摩睺罗伽声。火声。水声风声。地狱声畜生声饿鬼声。比丘声比丘尼声。声闻声辟支佛声。菩萨声佛声。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内外所有诸声。虽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净常耳。皆悉闻知如是分别种种音声。而不坏耳根。
03、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成就八百鼻功德。以是清净鼻根。闻于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内外种种诸香。须曼那华香。阇提华香。末利华香。瞻卜华香。波罗罗华香。赤莲华香。青莲华香。白莲华香。华树香果树香。栴檀香沉水香。多摩罗跋香。多伽罗香。及千万种和香。若末若丸若涂香。持是经者。于此间住悉能分别。又复别知众生之香。象香马香牛羊等香。男香女香。童子香童女香。及草木丛林香。若近若远所有诸香。悉皆得闻分别不错。持是经者。虽住于此。亦闻天上诸天之香。波利质多罗拘鞞陀罗树香。及曼陀罗华香。摩诃曼陀罗华香。曼殊沙华香。摩诃曼殊沙华香。栴檀沉水。种种末香。诸杂华香。如是等天香。和合所出之香。无不闻知。又闻诸天身香。释提桓因在胜殿上五欲娱乐嬉戏时香。若在妙法堂上为忉利诸天说法时香。若于诸园游戏时香。及余天等男女身香。皆悉遥闻。如是展转乃至梵世。上至有顶诸天身香。亦皆闻之。并闻诸天所烧之香。及声闻香。辟支佛香。菩萨香。诸佛身香。亦皆遥闻知其所在。虽闻此香。然于鼻根不坏不错。若欲分别为他人说。忆念不谬。
04、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千二百舌功德。若好若丑。若美不美。及诸苦涩物。在其舌根。皆变成上味。如天甘露无不美者。若以舌根。于大众中有所演说。出深妙声能入其心。皆令欢喜快乐。又诸天子天女释梵诸天。闻是深妙音声。有所演说言论次第。皆悉来听。及诸龙龙女。夜叉夜叉女。乾闼婆乾闼婆女。阿修罗阿修罗女。迦楼罗迦楼罗女。紧那罗紧那罗女。摩睺罗伽摩睺罗伽女。为听法故。皆来亲近恭敬供养。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群臣眷属。小转轮王大转轮王。七宝千子内外眷属。乘其宫殿俱来听法。以是菩萨善说法故。婆罗门居士国内人民。尽其形寿随侍供养。又诸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常乐见之。是人所在方面。诸佛皆向其处说法。悉能受持一切佛法。又能出于深妙法音。
05、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八百身功德。得清净身如净琉璃。众生喜见。其身净故。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生时死时上下好丑。生善处恶处。悉于中现。及铁围山。大铁围山。弥楼山。摩诃弥楼山等诸山。及其中众生悉于中现。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所有及众生悉于中现。若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说法。皆于身中现其色像。
06、若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千二百意功德。以是清净意根。乃至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解是义已。能演说一句一偈。至于一月四月乃至一岁。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三千大千世界六趣众生。心之所行。心所动作。心所戏论。皆悉知之。虽未得无漏智慧。而其意根清净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筹量言说。皆是佛法无不真实。亦是先佛经中所说。
《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云∶"此经能救一切众生者,此经能令一切众生离诸苦恼,此经能大饶益一切众生,充满其愿。如清凉池能满一切诸渴乏者,如寒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医,如暗得灯,如贫得宝,如民得王,如贾客得海,如炬除暗,此法华经亦复如是,能令众生离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缚。"
《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云∶"是故我说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供养经卷。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坊供养众僧。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其德最胜无量无边。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量无边。是人功德亦复如是无量无边。疾至一切种智。"
《法华经.法师品》云∶"药王!当知如来灭后,其能书持读诵供养,为他人说者,如来则为以衣覆之,又为他方现在诸佛之所护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愿力,诸善根力,当知是人与如来共宿,则为如来手摩其头。"
《法华经.法师品》云∶"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萨道,若不能得见闻读诵书持供养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未善行菩萨道,若有得闻是经典者,乃能善行菩萨之道。其有众生求佛道者,若见若闻是法华经,闻已信解受持者,当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07、佛告药王。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08、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于此经卷敬视如佛。种种供养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乃至合掌恭敬。药王当知。是诸人等。已曾供养十万亿佛。于诸佛所成就大愿。愍众生故生此人间。
09、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种种供养经卷。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间所应瞻奉。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当知此人是大菩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哀愍众生愿生此间。广演分别妙法华经。 尽能受持种种供养者。药王当知。是人自舍清净业报。于我灭度后。愍众生故。生于恶世广演此经。
10、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
11、其有读诵法华经者。当知是人。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则为如来肩所荷担。其所至方应随向礼。一心合掌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肴馔。作诸伎乐。人中上供而供养之。应持天宝而以散之。天上宝聚应以奉献。所以者何。是人欢喜说法。须臾闻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12、如来灭后。其能书持读诵供养为他人说者。如来则为以衣覆之。又为他方现在诸佛之所护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愿力诸善根力。当知是人与如来共宿。则为如来手摩其头。
13、在在处处。若说若读若诵若书。若经卷所住处。皆应起七宝塔极令高广严饰。不须复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来全身。此塔应以一切华香璎珞缯盖幢幡伎乐歌颂。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若有人得见此塔礼拜供养。当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4、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妙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净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堕地狱饿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处常闻此经。若生人天中受胜妙乐。若在佛前莲华化生。
15、其有众生。闻佛寿命长远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于八十万亿那由他劫。行五波罗蜜。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除般若波罗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退者。无有是处。
16、若有闻佛寿命长远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能起如来无上之慧。何况广闻是经。若教人闻。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书若教人书。若以华香璎珞幢幡缯盖香油酥灯供养经卷。是人功德无量无边。能生一切种智。
17、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我说寿命长远深心信解。则为见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又见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阎浮檀金以界八道宝树行列。诸台楼观皆悉宝成。其菩萨众咸处其中。若有能如是观者。当知是为深信解相。
18、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斯人则为顶戴如来。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须为我复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养众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养众僧。则为以佛舍利起七宝塔高广渐小至于梵天。悬诸幡盖及众宝铃。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众鼓伎乐箫笛箜篌种种舞戏。以妙音声歌呗赞颂。则为于无量千万亿劫作是供养已。
19、是故我说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供养经卷。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坊供养众僧。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其德最胜无量无边。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量无边。是人功德亦复如是无量无边。疾至一切种智。
20、若自书若教人书。复能起塔及造僧坊。供养赞叹声闻众僧。亦以百千万亿赞叹之法。赞叹菩萨功德。又为他人种种因缘随义解说此法华经。复能清净持戒与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无嗔志念坚固。常贵坐禅得诸深定。精进勇猛摄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问难。
诽谤法华经及受持法华经者的果报:
若复见受持是经者,出其过恶,若实、若不实,此人现世得白癞病,若有轻笑之者,当世世牙齿疏缺,丑唇、平鼻,手脚缭戾,眼目角睐,身体臭秽,恶疮、脓血、水腹、短气、诸恶重病,是故普贤,若见受持是经典者,当起远迎,当如敬佛。
——摘录《妙法莲华经》
摘录《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
摘录《妙法莲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弥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无量无边,若是施主、但施众生一切乐具,功德无量,何况令得阿罗汉果。佛告弥勒,我今分明语汝,是人以一切乐具、施于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众生,又令得阿罗汉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转闻法华经随喜功德,尚无量无边阿僧祇,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其福复胜,无量无边阿僧祇、不可得比。
又、阿逸多,若人为是经故,往诣僧坊,若坐、若立、须臾听受,缘是功德,转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马、车乘、珍宝辇舆,及乘天宫。若复有人、于讲法处坐,更有人来,劝令坐听,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转身得帝释坐处,若梵王坐处,若转轮圣王所坐之处。
阿逸多,若复有人、语余人言,有经、名法华,可共往听,即受其教,乃至须臾间闻,是人功德,转身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利根智慧,百千万世、终不瘖哑,口气不臭,舌常无病,口亦无病,齿不垢黑、不黄、不疏,亦不缺落、不差、不曲、唇不下垂,亦不褰(qiān)缩、不粗涩、不疮(chuāng)胗(zhěn),亦不缺坏,亦不喎(wāi)斜,不厚、不大,亦不黧(lí)黑,无诸可恶,鼻不匾[汇-淮+(鼶-鼠)](tì),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狭长,亦不窊曲,无有一切不可喜相,唇舌牙齿、悉皆严好,鼻修、高直,面貌圆满,眉高而长,额广、平、正,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见佛闻法、信受教诲。
阿逸多,汝且观是、劝于一人令往听法,功德如此,何况一心听说、读诵,而于大众、为人分别如说修行。”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169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