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生死如幻(生死如幻,了不可得)

学佛百科2023-03-14125

【自在歌,逍遥乐,虚空飞来一野鹤。明天未到昨日过,今日有食今日活。生死如幻,四大非我,愁什么?】请

四大:地、骨爪肉发。水、血痰尿。火、体温。风、动转气。

清净本然,常住妙乐。无明起,虚空中出众生。

过去已去,现在不住,未来没到。

活在当下。认知当下。

生老病死,一切如梦幻泡影。

四大非我。

有什么好愁的。

个人见解。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佛家如何看待生死

我佛慈悲:人内在的我是不生不灭的,不垢不净的,不增不减的。只是根据人的思想在不断地变化。内在的我是不会死,消亡的是身体。而灵魂所受的罪业,在不断地变化着形态。

开悟是舍去我的过程。

对于尘世间的一切,你可以通过修行的过程自己来放下,也可以让时间来推动你放下,凡有所相皆是虚幻。

宇宙万物有个规律,当它安排的外在事件和经历无法引起你足够的察觉的时候,它会采用自己最后的手段来推醒你,那就是意外和事故。凡事不能被你觉察到的就会成为你的境遇。

死亡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最大的灾变,不论你愿不愿意放下你认为你曾拥有的一切,当死亡来临时,它们都会变得跟你毫不相关。

当你处于角色之中时,会有太多的责任和义务推动着你去做一些事,不论那些事是否是你所喜欢的。

当你被自身的角色推动着,不得不去做某些事的时候,内在会有莫名的委屈感和无力感将你置于水深火热之中。

或许你可以找一些方式来发泄一下内在的无名之火,找点事情消遣一下,找个人倾诉一下,但很快你又不得不回到那个牢笼中去。

在这种情况下,或许从来都没有人告诉过你,生命还有其他的可能性。而现在我要告诉你这一点,对于你认为不得不去做的事,其实是一个大谎言。

人之所以累,是身上背负太多责任,义务,不要把自己看的太重要,这个世界上离开谁,都会正常运转。

随遇而安,活在当下,宇宙会推动你,该你走的路一米也不会少,放下自我的目标,计划,每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来,唯有活在当下,珍惜眼前,才是幸福,快乐。

地球就是一个大的游乐场,你就是一个在乞讨的国王,不论你能否意识到这一点,你都有从角色中脱离出来的能力。

所有外在人事物都是为了配合你的演出而出现的,都是来祝福你的,成就你的,给你磨练越多,你拥有的智慧就越高。不论你所面临的情况有多严峻,也不论你对于自己不得不去做一件事的理由有多充分,你始终都有选择权。

生灭是相,来去是客,挂什么?

有茶且喝,有话直说,虑什么?

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急什么?

天地公道,昭彰因果,怕什么?

穷通有数,各得其所,比什么?

大方不少,吝啬不多,算什么?

教子明德,以身作则,积什么?

无心合道,净意解脱,求什么?

大道无言,张口便错,说什么?

无情不来,冤亲难躲,烦什么?

生死如幻,四大非我,愁什么?

来去赤裸,哪个属我,贪什么?

谁能帮解释《佛说十善业道经》这段经文

阿弥陀佛!师兄,以下是在下粗浅解释一下大概的意思,供师兄参考。若有错谬之处,是在下愚痴,非佛所言有误。

这时候,世尊告诉龙王说:一切众生,因为心念不同,所以造业就不同。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就有六趣轮转。我们的心念善法,则生善业,得生人天之趣;若心念贪、嗔、痴,则造作无量恶业,轮转三涂之中。

龙王,你见到此会及大海中,各种各样的众生,各不相同吗?一切都是如此,没有一个不是由自心,造作身、口、意等善恶之业所导致的。而心是无形无色的,不可见,不可取,只是虚妄罢了。诸法集起,毕竟无生。此心离不开本自如如的妙如来藏,此如来藏无随缘幻现一切,而不执着于任何一处。生死如幻,本无所生。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主体,没有一个可以执着的我和我所。意思是我们的心是六尘缘影和合而成,并无实性。

我们知道,我们的心念是迁流不息的,它一刻不曾停留,如同流水一般,不可住,不可得。可是,我们总是于这样的迁流不息之幻境中,以为真实。安立一个我身、我心以为执着。沉迷于当下的每一个幻境之中,以为真实,沉迷其中,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是非恩怨,攀缘取舍不断。烦恼痛苦没完没了,六道轮转无有出期。

虽然众生各自随业不同,所显现的一切不同,但是这些一切同与不同,皆是依我们本具的妙如来藏而随缘显现的。其中找不到任何一物、一境有其实性可得,更找不到这个造作者真正的实性。所以,一切万法是不可思议的!

我们本有的妙如来藏能随缘幻现万法、万相、万境、万缘,而自如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有智慧者若能了知此理,亦不舍离一切善法。因此所生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皆是端正的。见到的都心生欢喜而不厌倦!

生无可恋

下午16点-20点,就给老人洗了脸,熬了半碗粥吃,护理双脚的创面,左小腿抽筋不断,给揉揉缓解一下。老人交代我丧事从简,现在只希望陪陪他,人总有一死,82岁了,病得痛苦,没奢望康复起来。

感觉给人生无可恋的状态了。

生无可恋,才能视死如归

    问:师父好。学佛法是为了解脱生死。但是,我对死亡还是有畏惧之心,一想到临终或死亡,就紧张害怕。请问师父,怎样修行才能真正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答:“死亡”和“恐惧”只发生在头脑和意识中。它们在“想”中进行。当你没进入“想”中,或者出离于“想”,或者看到“想”不真实,“死亡”和“恐惧”就消失了。

    所以,解脱生死,只是解脱关于“生”和“死”的概念,解脱关于它们的“想”,从住于生死之“想”中出来。

    进入想,也即念头、意识和思维,则进入生死。从中出离,不被想黏缚,则得解脱。从观念中出离,是一个修行人需要面对的唯一修行。

    这听上去很简单,操作起来却很难。因为把所想当真,执着于观念,被想法所束缚,是我们很久以来的习惯,改变这个习惯,可能需要几十年,一生,或者无数劫。它需要如理地观察,正确的方法和实际地练习。

    从思想和观念中出离并不是指压制思想观念,不是不让思想观念出现,而是不相信它们的真实性,不被它们蒙骗。

    在出离想之前,先要看到所想观念和想法的不真实,不再相信它们,才能不离思想而出离思想。

    我们为何会怕死?因为执着有我,有我生,有我活着,有我所拥有,有我之父母、妻儿、子女,有我之身体、生命、思想。以有如是颠倒知见,妄见有生,故贪生,妄见于死,故怕死。故名众生。若悟无我与无生,自然无死亦无惧。

    以生为实有欢乐,是人皆求生,着于生之乐,故怕死。见有生,则见死。乐于生,则畏死。若不恋生,不求于生,随缘于生,则视死如归。故畏死者,以其偷生故。怕死者,以妄见生故。若欲真不死,当见于无生。无生则无死。不求生,何谓死?不见生,何为死?不恋生,何拒死?

    经常有人说:我生无可恋。你真的生无可恋吗?你只是一时找不到满足你的快乐而已。你生无可恋还怕死?生无所恋还不高兴?真正生无可恋之人,一切不恋,而无不满。真正的生无可恋,一切皆好,而无忧郁。真正的生无可恋,视死如眠如开关门,如闭目,如呼吸,更无奇异。

    生死如幻,生死是妄,生死非实,生死由念,生死从想,生死因住,其知是者,不住不着,不思不想,即生而无生,死而非死,即无生死,即得解脱,即得自在。

    凡夫畏死,以其有我故。觉者觉于无我,故爱死如生,不见真实生死,游戏于生死,如视梦幻。

    只知无生死,不能无生死。无生死不在言说,不在论义。达于无生死,证于无生死,真实无生死,乃是无生死。

若能如是知无生死,达生死出于妄念,于念而无念,有生死之想则不住,有畏惧之心而知空,以智慧观察,久久训练,功夫纯属,自然不被生死妄念所拘,超越生死。

“生死如幻,四大非我”是什么意思

佛教讲四大,是沿用著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为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水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的,比如毛发骨肉属于地大,血液、分泌属于水大,体温属于火大,呼吸属于风大;若从四大的物性上说,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此四大究其根本是空的、不实在的、没有完全属于自己的自性,是因缘和合的产物,不是我或者个体所能主宰的,一般都说四大皆空,五蕴非我。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170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