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子烧庵公案正解(公婆庙惨案)

如何参禅
如何参禅——虚云大师开示录
禅堂开示
引言(中有复语因在禅七中开示者)
诸位常时来请开示。令我很觉感愧。诸位天天辛辛苦苦。砍柴锄地。挑土搬砖。一天忙到晚。也没打失办道的念头。那种为道的殷重心。实在令人感动。虚云惭愧。无道无德。说不上所谓开示。只是拾古人几句涎唾。来酬诸位之问而已。
用功的入门方法
用功办道的方法很多。现在且约略说说。
办道的先决条件——深信因果
无论什么人。尤其想用功办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为。不要说办道不成功。三涂少他不了。佛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又说。“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楞严经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故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乃必然的道理。谈到因果。我说两件故事来证明。
一。琉璃王诛释种的故事。释迦佛前。迦毗罗阅城里有一个捕鱼村。村里有个大池。那时天旱水涸。池里的鱼类尽给村人取吃。最后剩下一尾最大的鱼。也被烹杀。祗有一个小孩从来没有吃鱼肉。仅那天敲了大鱼头三下来玩耍。后来释迦佛住世的时候。波斯匿王很相信佛法。娶释种女生下一个太子。叫做琉璃。琉璃幼时在释种住的迦毗罗阅城读书。一天因为戏坐佛的座位。被人骂他。把他抛下来。怀恨在心。及至他做国王。便率大兵攻打迦毗罗阅城。把城里居民尽数杀戮。当时佛头痛了三天。诸大弟子都请佛设法解救他们。佛说定业难转。目犍连尊者以神通力用钵摄藏释迦亲族五百人在空中。满以为把他们救出。那知放下来时。已尽变为血水。诸大弟子请问佛。佛便将过去村民吃鱼类那段公案说出。那时大鱼就是现在的琉璃王前身。他率领的军队。就是当日池里的鱼类。现在被杀的罗阅城居民。就是当日吃鱼的人。佛本身就是当日的小孩。因为敲了鱼头三下。所以现在要遭头痛三天之报。定业难逃。所以释族五百人。虽被目犍连尊者救出。也难逃性命。后来琉璃王生堕地狱。冤冤相报。没有了期。因果实在可怕。
二。百丈度野狐的故事。百丈老人有一天上堂。下座后。各人都已散去。独有一位老人没有跑。百丈问他做什么。他说。‘我不是人。实是野狐精。前生本是这里的堂头。因有个学人问我‘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我说。‘不落因果。’便因此堕落。做了五百年野狐精。没法脱身。请和尚慈悲开示。’百丈说。‘你来问我。’那老人便道。‘请问和尚。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百丈答道。‘不昧因果。’那老人言下大悟。即礼谢道。‘今承和尚代语。令我超脱狐身。我在后山岩下。祈和尚以亡僧礼送。’第二天百丈在后山石岩以杖拨出一头死狐。便用亡僧礼将他化葬。我们听了这两段故事。便确知因果可畏。虽成佛也难免头痛之报。报应丝毫不爽。定业实在难逃。我们宜时加警惕。慎勿造因。
严持戒律
用功办道首要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发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告诉我们。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亦落邪魔外道。可知道持戒的重要。持戒的人。龙天拥护。魔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贼。扫其足迹。从前在罽宾国近著僧伽蓝的地。有条毒龙时常出来为害地方。有五百位阿罗汉聚在一起。用禅定力去驱逐他。总没法把他赶跑。后来另有一位僧人。也不入禅定。仅对那毒龙说了一句话。 ‘贤善远此处去。’那毒龙便远跑了。众罗汉问那僧人什么神通把毒龙赶跑。他说。‘我不以禅定力。直以谨慎于戒。守护轻戒。犹如重禁。’我们想想。五百位罗汉的禅定力。也不及一位严守禁戒的僧人。或云。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我请问你的心已平直没有。有个月里嫦娥赤身露体抱著你。你能不动心吗。有人无理辱骂痛打你。你能不生嗔恨心吗。你能够不分别冤亲憎爱。人我是非吗。统统做得到。才好开大口。否则不要说空话。
坚固信心
想用功办道。先要一个坚固信心。信为道源功德母。无论做什么事没有信心。是做不好的。我们要了生脱死。尤其要一个坚固信心。佛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又说了种种法门。来对治众生的心病。我们就当信佛语不虚。信众生皆可成佛。但我们为什么不成佛呢。皆因未有如法下死功夫呀。譬如我们信知黄豆可造豆腐。你不去造他。黄豆不会自己变成豆腐。即使造了。石膏放不如法。豆腐也会造不成。若能如法磨煮去渣。放适量的石膏。决定可成豆腐。办道亦复如是。不用功固然不可以成佛。用功不如法。佛也是不能成。若能如法修行。不退不悔。决定可以成佛。故我们应当深信自己本来是佛。更应深信依法修行决定成佛。永嘉禅师说。‘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他老人家慈悲。要坚定后人的信心。故发如此弘誓。
决定行门
信心既具。便要择定一个法门来修持。切不可朝秦暮楚。不论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参禅也好。总要认定一门。蓦直干去。永不退悔。今天不成功。明天一样干。今年不成功。明年一样干。今世不成功。来世一样干。沩山老人所谓。‘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有等人打不定主意。今天听那位善知识说念佛好。又念两天佛。明天听某位善知识说参禅好。又参两天禅。东弄弄。西弄弄。一生弄到死。总弄不出半点‘名堂。’岂不冤哉枉也。
参禅方法
用功的法门虽多。诸佛祖师皆以参禅为无上妙门。楞严会上佛敕文殊菩萨拣选圆通。以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为最第一。我们要反闻闻自性。就是参禅。这里是禅堂。也应该讲参禅这一法。
坐禅须知
平常日用。皆在道中行。那里不是道场。本用不著什么禅堂。也不是坐才是禅的。所谓禅堂。所谓坐禅。不过为我等末世障深慧浅的众生而设。
坐禅要晓得善调养身心。若不善调。小则害病。大则著魔。实在可惜。禅堂的行香坐香。用意就在调身心。此外调身心的方法还多。今择要略说。
跏趺坐时。宜顺著自然正坐。不可将腰作意挺起。否则火气上升。过后会眼屎多。口臭气顶。不思饮食。甚或吐血。又不要缩腰垂头。否则容易昏沉。
如觉昏沉来时。睁大眼睛。挺一挺腰。轻略移动臀部。昏沉自然消灭。
用功太过急迫。觉心中烦躁时。宜万缘放下。功夫也放下来。休息约半寸香。渐会舒服。然后再提起用功。否则。日积月累。便会变成性躁易怒。甚或发狂著魔。
坐禅。有些受用时。境界很多。说之不了。但你不要去执著它。便碍不到你。俗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虽看见妖魔鬼怪来侵扰你。也不要管他。也不要害怕。就是见释迦佛来替你摩顶授记。也不要管他。不要生欢喜。楞严所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用功下手--认识宾主
用功怎样下手呢。楞严会上憍陈那尊者说客尘二字。正是我们初心用功下手处。他说。“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客尘喻妄想。主空喻自性。常住的主人。本不跟客人或来或往。喻常住的自性。本不随妄想忽生忽灭。所谓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尘质自摇动。本碍不著澄寂的虚空。喻妄想自生灭。本碍不著如如不动的自性。所谓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此中客字较粗。尘字较细。初心人先认清了‘主’和‘客。’自不为妄想迁流。进步明白了‘空’和‘尘。’妄想自不能为碍。所谓识得不为冤。果能于此谛审领会。用功之道。思过半了。
话头与疑情
古代祖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达摩祖师的安心。六祖的惟论见性。只要直下承当便了。没有看话头的。到后来的祖师。见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多弄机诈。每每数他人珍宝。作自己家珍。便不得不各立门庭。各出手眼。才令学人看话头。
话头很多。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等等。但以念佛是谁。为最普通。
什么叫话头。话就是说话。头就是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即是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成话尾。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著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就叫做看话头。或照顾话头。
看话头先要发疑情。疑情是看话头的拐杖。何谓疑情。如问念佛的是谁。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还是用心念呢。如果用口念。睡著了还有口。为什么不会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个什么样子。却没处捉摸。因此不明白。便在‘谁’上发起轻微的疑念。但不要粗。愈细愈好。随时随地。单单照顾定这个疑念。像流水般不断地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动著他。疑念不在。再轻微提起。初用心时必定静中比动中较得力些。但切不可生分别心。不要管他得力不得力。不要管他动中或静中。你一心一意的用你的功好了。
‘念佛是谁’四字。最著重在个‘谁’字。其余三字不过言其大者而已。如穿衣吃饭的是谁。疴屎放尿的是谁。打无明的是谁。能知能觉的是谁。不论行住坐卧。‘谁’字一举。便有最容易发疑念。不待反覆思量卜度作意才有。故谁字话头。实在是参禅妙法。但不是将‘谁’字或‘念佛是谁’四字作佛号念。也不是思量卜度去找念佛的是谁。叫做疑情。有等将‘念佛是谁’四字。念不停口。不如念句阿弥陀佛功德更大。有等胡思乱想。东寻西找叫做疑情。那知愈想妄想愈多。等于欲升反坠。不可不知。
初心人所发的疑念很粗。忽断忽续。忽熟忽生。算不得疑情。仅可叫做想。渐渐狂心收笼了。念头也有点把得住了。才叫做参。再渐渐功夫纯熟。不疑而自疑。也不觉得坐在什么处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单单疑念现前。不间不断。这才叫做疑情。实际说起来。初时那算得用功。仅仅是打妄想。到这时真疑现前。才是真正用功的时候。这时候是一个大关隘。很容易跑入歧路。(一)这时清清净净无限轻安。若稍失觉照。便陷入轻昏状态。若有个明眼人在旁。一眼便会看出他正在这个境界。一香板打下。马上满天云雾散。很多会因此悟道的。(二)这时清清净净。空空洞洞。若疑情没有了。便是无记。坐枯木岩。或叫‘冷水泡石头。’到这时就要提。提即觉照。(觉即不迷。即是慧。照即不乱。即是定)单单的的这一念。湛然寂照。如如不动。灵灵不昧。了了常知。如冷火抽烟。一线绵延不断。用功到这地步。要具金刚眼睛。不再提。提就是头上安头。昔有僧问赵州老人道。‘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州曰。‘放下来。’僧曰。‘一物不将来。放下个什么。’州曰。‘放不下挑起去。’就是说这时节。此中风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是言说可能到。到这地步的人。自然明白。未到这地步的人。说也没用。所谓‘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不献诗。’
照顾话头与反闻闻自性
或问。‘观音菩萨的反闻闻自性。怎见得是参禅。’我方说照顾话头。就是教你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话头)反闻闻自性。也是教你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反闻闻自性。‘回’就是反。‘不生不灭’就是自性。‘闻’和‘照’虽顺流时循声逐色。听不越于声。见不超于色。分别显然。但逆流时反观自性。不去循声逐色。则原是一精明。‘闻’和‘照’没有两样。我们要知道。所谓照顾话头。所谓反闻自性。绝对不是用眼睛来看。也不是用耳朵来听。若用眼睛来看。或耳朵来听。便是循声逐色。被物所转。叫做顺流。若单单的的一念在‘不生不灭’中。不去循声逐色。就叫做逆流。叫做照顾话头。也叫做反闻自性。
生死心切与发长远心
参禅最要生死心切。和发长远心。若生死不切。则疑情不发。功夫做不上。若没有长远心。则一曝十寒。功夫不成片。只要有个长远切心。真疑便发。真疑发时。尘劳烦恼不息而自息。时节一到。自然水到渠成。
我说个亲眼看见的故事。给你们听。前清庚子年间。八国联军入京。我那时跟光绪帝慈禧太后们一起走。中间有一段。徒步向陕西方面跑。每日跑几十里路。几天没有饭吃。路上有一个老百姓。进贡了一点番薯藤。给光绪帝。他吃了还问那人是什么东西。这么好吃。你想皇帝平日好大的架子。多大的威风。那曾跑过几步路。那曾饿过半顿肚子。那曾吃过番薯藤。到那时架子也不摆了。威风也不逞了。路也跑得了。肚子也饿得了。菜根也吃得了。为什么他这样放得下。因为联军想要他的命。他一心想逃命呀。可是后来议好和。御驾回京。架子又摆起来了。威风又逞起来了。路又跑不得了。肚子饿不得了。稍不高兴的东西。也吃不下咽了。为甚他那时又放不下了。因为联军已不要他的命。他已没有逃命的心了。假使他时常将逃命时的心肠来办道。还有什么不了。可惜没个长远心。遇著顺境。故态复萌。
诸位同参呀。无常杀鬼。正时刻要我们的命。他永不肯同我们‘议和’的呀。快发个长远切心。来了生脱死吧。高峰妙祖说。‘参禅若要克日成功。如堕千丈井底相似。从朝至暮。从暮至朝。千思想。万思想。单单是个求出之心。究竟决无二念。诚能如是施功。或三日。或五日。或七日。若不彻去。高峰今日犯大妄语。永堕拔舌泥犁。’他老人家也一样大悲心切。恐怕我们发不起长远切心。故发这么重誓来向我们保证。
用功两种难易
用功人有两种难易。(一)初用心的难易。(二)老用心的难易。
初用心的难易
初用心难--偷心不死
初用心的通病。就是妄想习气放不下来。无明。贡高。嫉妒。障碍。贪嗔痴爱。懒做好吃。是非人我。涨满一大肚皮。那能与道相应。或有些是个公子哥儿出身。习气不忘。一些委屈也受不得。半点苦头也吃不得。那能用功办道。他没有想想本师释迦牟尼佛。是个什么人出家的或有些识得几个文字。便寻章摘句。将古人的言句作解会。还自以为了不起。生大我慢。遇著一场大病。便叫苦连天。或腊月三十到来。便手忙脚乱。生平知解。一点用不著。才悔之不及。
有点道心的人。又摸不著一个下手处。或有害怕妄想。除又除不了。终日烦烦恼恼。自怨业障深重。因此退失道心。或有要和妄想拚命。愤愤然提拳鼓气。挺胸睁眼。像煞有介事。要与妄想决一死战。那知妄想却拚不了。倒弄得吐血发狂。或有怕落空。那知早已生出‘鬼。’空也空不掉。悟又悟不来。或有将心求悟。那知求悟道。想成佛。都是个大妄想。砂非饭本。求到驴年也决定不得悟。或有碰到一两枝静香的。便生欢喜。那仅是盲眼乌龟钻木孔。偶然碰著。不是实在功夫。欢喜魔早已附心了。或有静中觉得清清净净很好过。动中又不行。因此避喧向寂。早做了动静两魔王的眷属。诸如此类。很多很多。初用功摸不到路头实在难。有觉无照。则散乱不能‘落堂。’有照无觉。又坐在死水里浸杀。
初用心的易--放下来单提一念
用功虽说难。但摸到头路又很易。什么是初用心的易呢。没有什么巧。放下来便是。放下个什么。便是放下一切无明烦恼。怎样才可放下呢。我们也送过往生的。你试骂那死尸几句。他也不动气。打他几棒。他也不还手。平日好打无明的也不打了。平日好名好利的也不要了。平日诸多习染的也没有了。什么也不分别了。什么也放下了。诸位同参呀。我们这个躯壳子。一口气不来。就是一具死尸。我们所以放不下。只因将它看重。方生出人我是非。爱憎取舍。若认定这个躯壳子是具死尸。不去宝贵它。根本不把它看作是我。还有什么放不下。只要放得下。二六时中。不论行住坐卧。动静闲忙。通身内外只是一个疑念。平平和和不断的疑下去。不杂丝毫异念。一句话头。如倚天长剑。魔来魔斩。佛来佛斩。不怕什么妄想。有什么打得你闲岔。那个去分动分静。那个去著有著空。如果怕妄想。又加一重妄想。觉清净。早已不是清净。怕落空。已经堕在有中。想成佛。早已入了魔道。所谓运水搬柴。无非妙道。锄田种地。总是禅机。不是一天盘起腿子打坐。才算用功办道的。
老用心的难易
老用心的难--百尺竿头不能进步
什么是老用心的难呢。老用心用到真疑现前的时候。有觉有照。仍属生死。无觉无照。又落空亡。到这境地实在难。很多到此洒不脱。立在百尺竿头。没法进步的。有等因为到了这境地。定中发点慧。领略古人几则公案。便放下疑情。自以为大彻大悟。吟诗作偈。瞬目扬眉。称善知识。殊不知已为魔眷。又有等错会了达摩老人的‘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和六祖的‘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的意义。便以坐在枯木岩为极则。这种人以化城为宝所。认异地作家乡。婆子烧庵。就是骂此等死汉。
老用心的易--绵密做去
什么是老用心的易呢。到这时只要不自满。不中辍。绵绵密密做去。绵密中更绵密。微细中更微细。时节一到。桶底自然打脱。如或不然。找善知识抽钉拔楔去。
寒山大士颂云。‘高高山顶上。四顾极无边。静坐无人识。孤月照寒泉。泉中且无月。月是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中不是禅。’首二句。就是说独露真常。不属一切。尽大地光皎皎地。无丝毫障碍。次四句。是说真如妙体。凡夫固不能识。三世诸佛也找不到我的处所。故曰无人识。孤月照寒泉三句。是他老人家方便譬如这个境界。最后两句。怕人认指作月。故特别提醒我们。凡此言说。都不是禅呀。
结论
就是我方才说了一大堆。也是扯葛藤。打闲岔。凡有言说。都无实义。古德接人。非棒则喝。那有这样罗索。不过今非昔比。不得不强作标月之指。诸位同参呀。究竟指是谁。月是谁。参。
参禅警语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不假修证。只因众生迷沦生死。经历长劫。贪嗔痴爱。妄想执著。染污已深。不得已而说修说证。所谓修者。古人谓为不祥之物。不得已而用焉。
此次打七。已经三个半七。还有三个半七。下三个半七。身心较为纯熟。用功当比前容易。诸位不可错过因缘。务要在下三个半七内。弄个水落石出。发明心地。才不孤负这个难得的机缘。
这二十多天来。诸位一天到晚。起早睡迟。努力用功。结果出不了四种境界。一者。路头还有搞不清的。话头看不上。糊糊涂涂。随众打盹。不是妄想纷飞。就是昏沉摇摆。二者。话头看得上。有了点把握。但是死死握著一片敲门瓦子。念著「念佛是谁。’这个话头。成了念话头。以为如此可以起疑情。得开悟。殊不知这是在话尾上用心。乃是生灭法。终不能到一念无生之地。暂用尚可。若执以为究竟实法。何有悟道之期。晚近禅宗之所以不出人了。多缘误于在话尾上用心。三者。有的会看话头。能照顾现前一念无生。或知念佛是心。即从此一念起处。蓦直看到无念心相。逐渐过了寂静。粗妄既息。得到轻安。就有了种种境界出现。有的不知身子坐在何处了。有的觉得身子轻飘飘的上腾了。有的见到可爱的人物而生欢喜心的。有的见到可怕的境界而生恐怖心的。有的起淫欲心的。种种不一。要知这都是魔。著即成病。四者。有的业障较轻的。理路明白。用功恰当。已走上了正轨的。清清爽爽。妄想若歇。身心自在。没有什么境界。到此地步。正好振起精神。用功向前。惟须注意枯木岩前岔路多。有的是在此昏沉而停住了。有的是得了点慧解。作诗作文。自以为足。起贡高我慢。
以上四种境界都是病。我今与你们以对治之药。第一如话头未看上。妄想昏沉多的人。你还是看‘念佛是谁’这个谁字。待看到妄想昏沉少。谁字不能忘了时。就看这一念起处。待一念不起时。即是无生。能看到一念无生。是名真看话头。第二关于执著「念佛是谁。’在话尾上用心。以生灭法为是的人。也可照上述的意思。即向念起处看到一念无生去。第三关于观无念已得寂静轻安。而遇到任何境界的人。你只照顾本参话头。一念不生。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一概不理他。自然无事。不落群邪。第四关于妄念已歇。清清爽爽。身心自在的人。应如古人所说。‘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由一向至极处迈进。直至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再撒手纵横去。
以上所说。都是对末法时期的钝根人说的方法。其实宗门上上一乘。本师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之旨。教外别传。历代祖师。惟传一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落阶级。不假修证。一言半句即了。无一法可得。无一法可修。当下就是。不起妄缘。即如如佛。那里有许多闲话呢。
修与不修
讲修行。讲不修行。都是一句空话。你我透彻了自己这一段心光。当下了无其事。还说什么修与不修。试看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表显。出家访道。苦行六年证道。夜睹明星。叹曰。“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清净智。自然智。无师智。自然现前。”以后说法四十九年。而曰。‘未说著一字。’自后历代祖师。一脉相承。皆认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横说竖说。或棒或喝。都是断除学者的妄想分别。要他直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假一点方便葛藤。说修说证。佛祖的意旨。我们也就皎然明白了。
你我现前这一念心。本来清净。本自具足。周遍圆满。妙用恒沙。与三世诸佛无异。但不思量善恶。与么去。就可立地成佛。坐致天下太平。如此有甚么行可修。讲修行岂不是句空话吗。但你我现前这一念心。向外驰求。妄想执著。不能脱离。自无始以来。轮转生死。无明烦恼。愈染愈厚。初不知自心是佛。即知了。亦不肯承当。作不得主。没有壮士断腕的勇气。长在妄想执著中过日子。上焉者。终日作模作样。求禅求道。不能离于有心。下焉者。贪嗔痴爱。牢不可破。背道而驰。这两种人。生死轮转。没有已时。讲不修行。岂不又是空话。
所以大丈夫。直截了当。深知古往今来。事事物物。都是梦幻泡影。无有自性。人法顿空。万缘俱息。一念万年。直至无生。旁人看他穿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如常人。殊不知他安坐自己清净太平家里。享受无尽藏宝。无心无为。自由自在。动静如如。冷暖只他自己知道。不惟三界六道的人天神鬼窥他不破。就是诸佛菩萨也奈他不何。这样还说个甚么修行与不修行呢。其次的人。就要发起志向。痛念生死。发惭愧心。起精进行。访道力参。常求善知识。指示途径。勘辨邪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曝之。’渐臻于精纯皎洁。这就不能说不修行了。
上来说的不免迁上就下。仍属一些葛藤。明眼人看来。要认为‘拖泥带水。’然祖庭秋晚。去圣日遥。为应群机。不得已而如此罗索。究实论之。讲修行。讲不修行。确是空话。直下无事。本无一物。那容开口。菩萨呀。会吗。
佛教婆子烧庵的典故是什么?
您 仔细拜读 虚云禅师 文集 。 就明白了。
我记得虚云禅师文集里有详细的典故内容。(补充一下,好像释来果禅师语录、开示录里面讲到过,我记不得了,真是不好意思、太惭愧了,看了都记不住......)
这个故事 还没完 。
后面大概的内容:
后来这位僧人 再次 请求 精进 修行。
三年后,婆婆要孙女再次抱住他“道、道”
僧人回复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莫叫你家婆婆知。”
大和尚明心见性。婆婆欢喜赞叹。
我记不清楚了,好像一共道了三次。
仅供参考,不敢妄言。
:)
再补充一下:老和尚说这个故事的时候 还讲到个重要的前提,这位婆婆与孙女都是开悟明心了的。
老和尚最后还说:你们看 从世俗的眼光 看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莫叫你家婆婆知。” 这话还有什么好事吗。
末学认为 这就是 开悟者之间的 印心。 “念佛是谁” 参!
用功人有两种难易
用功人有两种难易:(一)初用功的难易,(二)老用功的难易。
初用功的难——偷心不死
初用功的通病,就是妄想习气放不下来,无明、贡高、嫉妒、障碍、贪瞋痴爱、懒做好吃、是非人我,涨满一大肚皮,哪能与道相应。或有些是个公子哥儿出身,习气不忘,一点委屈也受不得,半点苦头也吃不得,哪能用功办道。
他没有想想本师释迦牟尼佛,是个什么人出家的?或有些识得几个文字,便寻章摘句,将古人的言句作解会,还自以为了不起,生大我慢,遇着一场大病,便叫苦连天;或腊月三十到来,便手忙脚乱,生平知解,一点用不着,才悔之不及。
有点道心的人,又摸不著一个下手处。或有害怕妄想,除又除不了,终日烦烦恼恼,自怨业障深重,因此退失道心;或有要和妄想拚命,愤愤然提拳鼓气,挺胸睁眼,像煞有介事,要与妄想决一死战,哪知妄想却拼不了,倒弄得吐血发狂。
或有怕落空,哪知早已生出「鬼」,空也空不掉,悟又悟不来;或有将心求悟,那知求悟道、想成佛都是个大妄想,砂非饭本,求到驴年也决定不得悟:或有碰到一两支静香的,便生欢喜,那只是盲眼乌龟钻木孔,偶然碰著,不是实在功夫,欢喜魔早已附心了。
或有静中觉得清清净净很好过,动中又不行,因此避喧向寂,早做了动静两魔王的眷属。诸如此类,很多很多,初用功摸不到路头实在难。有觉无照,则散乱不能「落堂」;有照无觉,又坐在死水里浸杀。
初用功的易——放下来单提一念
用功虽说难,但摸到头路又很易。什么是初用功的易呢?没有什么巧,放下来便是。放下个什么?便是放下一切无明烦恼。怎样才可放下呢?我们也送过往生的,你试骂那死尸几句,他也不动气;打他几棒,他也不还手;平日好打无明的也不打了;平日好名好利的也不要了;平日的诸多习气也没有了;什么也不分别了,什么也放下了。
诸位同参呀,我们这个躯壳子,一口气不来,就是一具死尸。我们所以放不下,只因将它看得太重,方生出人我是非,爱憎取舍。若认定这个躯壳子是具死尸,不去宝贵它,根本不把它看作是我,还有什么放不下?只要放得下,二六时中,不论行住坐卧,动静闲忙,遍身内外只是一个疑念,平平和和不断地疑下去,不杂丝毫异念,一句话头,如倚天长剑,魔来魔斩,佛来佛斩,还怕什么妄想?有什么打得你闲岔,哪个去分动分静,哪个去着有着空?
如果怕妄想,又加一重妄想;觉清净,早已不是清净;怕落空,已经坠在有中;想成佛,早已入了魔道。所谓运水搬柴,无非妙道,锄田种地,总是禅机。不是一天盘起腿子打坐,才算用功办道的。
老用功的难——百尺竿头不能进步
什么是老用功的难呢?老用功用到真疑现前的时候,有觉有照,仍属生死:无觉无照,又落空亡。到这境地实在难。很多人到此洒不脱,立在百尺竿头,没法进步的。
有的因为到了这境地,定中发点慧,领略古人几则公案,便放下疑情,自以为大彻大悟,吟诗作偈,瞬目扬眉,称善知识,殊不知已为魔眷。
又有的错会了达摩老人的「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和六祖的「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的意思,便以坐在枯木岩为极则。这种人以化城为宝所,认异地作家乡,婆子烧庵,就是骂此等死汉。
老用功的易——绵密做去
什么是老用功的易呢?到这时只要不自满,不中辍,绵绵密密做去,绵密中更绵密,微细中更微细,时节一到,桶底自然打脱。如或不然,找善知识抽钉拔楔去。
寒山大师颂云「高高山顶上,四顾极无边。静坐无人识,孤月照寒泉;泉中且无月,月是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中不是禅。」首二句就是说独露真常,不属一切,尽大地光皎皎地,无丝毫障碍。
第三句,是说真如妙体,凡夫固不能识,三世诸佛也找不到我的处所,故曰无人识。「孤月照寒泉」等三句,是他老人家方便譬喻这个境界;最后两句,怕人认指作月,故特别提醒我们,凡此言说,都不是禅呀!
结论
就是我方才说了一大堆,也是扯葛藤,打闲岔,凡有言说,都无实义。古人接人,非棒则喝,哪有这样罗嗦。不过今非昔比,不得不强作标月之指。诸位同参呀,究竟指是谁,月是谁?参!
佛弟子修行时,坐禅时,脑子里什么都不想吗?
如果能按照您说的。做到什么都不想。那已经是无想定。那是外道定,是凡夫定。但是只怕,我们说什么都不想,其实,只是想了一个什么都不想。其实追问下去,又是谁在什么都不想?我啊!有个我,又怎么是什么都不想?!
2、在大乘看,这种无想定甚至于小乘极果阿罗汉的灭尽定,又叫枯禅,死禅。禅门里又叫冷水泡石头。婆子烧庵的公案就是讲这事儿的。确实。和木头没区别。所以婆子说,我三年白白供养了一个痴汉!
3、圆觉经上佛说,真正佛性智慧的开显,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想佛的名号,样貌,确实是一个执念,这个执念的目的是打掉另一个执念。您能否用想佛的名号和样貌来熄灭自己的一切妄念呢。如果可以。这就是圆觉。就是肉包子打狗,最后凛然一绝朗然现前,桶底脱落,自见本来。如果不行,那就是“包子发霉狗在吠,热热闹闹都挺累”。念佛是工具,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果能用念佛熄灭掉一切来自于执着妄想的念头。恭喜恭喜!已经快到家了!婆罗门女就是端坐思维过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名号而到地狱救母的。方法没有错。只能说我们还没用对,没用好。
4、金刚经的名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无上智。是菩萨玩儿的东西,是佛坯子的专利。就像帝王蟹,就像天久翅。都是世间一等一的好东西。但是能不能给婴儿吃?!显然不能。婴儿吃了只能泻肚。作为没有见性开悟的学人拿着金刚经当镜子照,也一样只能把自己的福报和资粮当稀一样拉出去。到头来毁了自己,无有是处。天然童姥不让梅兰竹菊四剑去学天山派的甚深武功是有道理的,过早的接触自己啃不动的经典,结果就是自断筋脉,气血逆行……
5、想的太多了就是烦恼障,知道的太多了就是所知障,背上扛着两座大山,驴年才能翻身做主人?!
作者:法嘉宗智
来源:知乎
一般大僧师父护法有女居士吗
过去不少有名的女禅师及女居士,他们的禅法都很相当。如无尽藏比丘尼,六祖大师曾听过她讲经;还有一位玄机比丘尼,曾与雪峰禅师论道。
过去德山禅师挑著自己著述的《金刚经青龙疏抄》到南方,准备与那里的禅门论辩。途经一个小茶馆,茶馆里卖茶的老太太问德山:“你要吃点心吗?你能回答我的问题,我就请你吃。”德山心想,一个老太婆还能有什么问题呢?于是答应了。
老太太问:“《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你要点哪一个心?”德山一听茫然,觉得南方的禅法了不起,竟然连一个老太太的禅法都那么高深,从此收敛起傲慢的心。
禅门里,还有一个「婆子烧庵」的公案:
一个老太太供养一位禅师,为他盖一间茅草房,每天送饭给他吃,这样也有好多年了。好几次老太太找人去试探他的修行进展如何?一次、两次、三次,都觉得他道行不够,老太太一气之下,就把他住的地方烧了,说:“我二十年就养了一个俗汉而已!”由这些例子可以想见,过去禅宗里的女众,她们的禅道、禅风,是相当不简单的。
参禅的方法
谛深大师开示:如何参禅
坐下弟子及声闻善知识众:如何修行师父已有开示,望汝等能看看。关于参禅,师父也已开示。今天有人以禅机做问,因大多数人都在南辕北辙的错解禅机,是故,今再略做表述,以令有得。
善知识,所谓开悟禅机有如下功用:一者,能令参悟者因一门入故,获得舍业,而入清净法;二者,因入清净法,眼前所着障碍便是唯一障道;三者,若于唯一障道放下,清净心立现,若于障道能说道理,则此非开悟禅机。
修行,如若汝修习狗子无佛性,去求道理,说明汝还没于本禅机修得入门,所谓入门是汝用心杂乱不获实惠。希望汝能一门深入,入清净定后,放下自得。
师父本不应破此禅机,但因汝等于大众群中,有诘问相,故做开示。此禅机以后无用,狗子有佛性也,为其无者,望汝等以此为机,继续参研。
谛深2014,12,7
应弟子智慧代群中障碍众问。
(因群里有同修请法如下:阿弥陀佛!顶礼谛深大师!劳烦师兄向大和尚代请,狗子无佛性,是怎么个无?师父做如上开示)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175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