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见到亲人最后一面佛教的说法(见到亲人最后一面的心情)

学佛百科2023-03-14367

为什么人们特别在乎看人死前的最后一面,这是孝顺吗?看不到最后一面就是不孝吗?求解释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老人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可言喻的。在亲人离世前,如果不能见上最后一面,我觉得会成为很多人终生的遗憾,这就是亲情,即使不孝顺的人,我觉得如果没有见亲人最后一面,他也会感觉非常遗憾。

即使不孝顺见最后一面也是必要的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不是用用语言就可以表达清楚的,是世界上做无私的爱,父母其实根本就不计较子女是否有钱有势,他最在乎的是子女能否平平安安,家庭是否和谐。

我自己见过很多父母,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心里想的还是子女过得太艰难,害怕自己去世以后,子女过不下去。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我相信大多数人都见过。

越是不孝顺的子女,老人越是惦记,我觉得这就是老人的心。

所以即使不孝顺,子女也会非常注重与亲人见最后一面,毕竟这一面之后,阴阳两隔,再也见不到了。

最后一面还有很多事要交代

见最后一面其实还有其他的意义,老人离世必然会留下遗言,比如说遗产的分配、对自己未完成心愿的交代等,这些都是人们必须要认真对待的,让老人放心的走不留遗憾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子女多的家庭,如果最后一面某些人不到场,很有可能因此而出现矛盾纠纷,甚至一家人因为遗产问题闹得不可开交,所以见最后一面很重要,尤其是弟兄姐妹多的家庭。

总之,孝顺的子女介意见最后一面,那是因为亲情,不孝顺的更介意见最后一面,因为他们关心的是遗产,为了不给老人留遗憾,为了最大限度的维持家庭的和谐,我觉得在这个时刻,最好一家人陪伴在老人身旁。

人为什么要见最后一面?按照佛学观点

在佛教的论典中, 有四种食:段食、触食、思食、识食。 临终为见所执着挂念的人或因有事不能放下而迟迟不能咽气,属于其中的“思食”。

食为长养有情生命之物,《成唯识论》卷四记载,食有四种:一、段食,欲界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分段而饮啖,故称段食。二、触食,又作细滑食、乐食。以触心所为体,对所触之境,生起喜乐之爱,而长养身者,此为有漏之根、境、识和合所生。三、思食,又作意念食。于第六意识思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滋长相续诸根。《大乘义章》卷八曰:“过去业思,是其命根,令命不断,说为思食。若如是者,一切众生所有寿命,皆由往思,不应言无。或当应以彼现在思想而活命者,说为思食。”四、识食,有漏识由段、触、思三食之势力而增长,以第八阿赖耶识为体,支持有情身命不坏者,如无色界及地狱之众生以识为食,换句话说:也就是地狱及无色界的众生,是以识支持命根。

(1)段食︰又作抟食、揣食、见取食、粗抟食。即指肉、菜等一般的食物,以香、味、触为体。由于可用口鼻分段饮啖,以滋养有情之依身,故称段食。香味触三,一切皆为段食,自体可成段别而饮啖,故谓以口、鼻分分受之。’

粗抟食︰应译为段食,即日常茶饭等饮食。所食的,是物质的食料,可分为多少餐次段落的,所以叫段食。要能资益增长于身心,才合于食的定义。所以服食毒品等,不能资益而反损害身心,佛法中即不称为食。有情一期生存的延续,必要有段食,特别是这欲界的人间。没有这,虽有别的资益──食,也难于生存。如入定过久,由于缺乏段食,出定时即不能支持而死亡,这可见段食对于人类的重要。以定慧的修持来说,如营养不足,身心过于衰弱,定慧也不能成就。苦行者不知适宜的段食,对于生存及修养的重要性,所以会惊奇释尊的受食而得到正觉。要知道,段食不但直接的资益营养了肉体,有健康的肉体,能发生健康的精神,所以也间接资益了精神。

(2)触食︰又作细触食、细滑食、温食、更乐食、乐食,即指感觉。亦即有杂染的根、境、识和合所生之诸触,对其所取之境产生喜乐等觉受,而摄益心、心所。由之长养诸根大种,所以称之为食。《集异门足论》卷八云(大正26·400b)︰‘云何触食?答︰若有漏触为缘,能令诸根长养,大种增益,又能滋润随滋润,乃至持随持,是名触食。其事如何?答︰如鹅、雁、孔雀、鹦鹉、鸲鹆、春鹦、离黄、命命鸟等,既生卵已,时时亲附,时时覆育,时时温暖,令生乐触。’

触即对也。谓六识所对色等诸尘,柔软细滑冷暖等触,而生喜乐,俱能资益诸根,故名触食。(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按翻译名义注释云:见色爱著名食,岂非触食义耶?设非触食,何以观戏剧等,终日不食而不饥也。)

触食︰触是六根发六识,认识六尘境界的触。根、境、识三者和合时所起合意的感觉,叫可意触;生起不合己意的感觉,叫不可意触。从此可意、不可意触,起乐受、苦受等。这里的触食,主要为可意触,合意触生起喜乐受,即能资益生命力,使身心健康,故触食也是维持有情延续的重要因素。‘人逢喜事精神爽’,有些难治的疾病,每因环境适宜,心境舒畅而得到痊愈。反之,失意、忧愁,或受意外的打击,即会憔悴生病,甚至死亡。近代的卫生学也说︰乐观的心情,是身体健康不可缺的条件。又如修定的人,得到定中的喜乐内触,出定后身心轻安,虽饮食减少,睡眠减少,而身心还是一样的健康。又如按摩,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也是触食的作用。《中含》、《伽弥尼经》说︰‘身粗色四大之种,从父母生;衣食长养,坐卧、按摩、澡浴、强忍……。’这坐卧、按摩、澡浴、强忍等,说明了触对于有情资养的功用。即使是不可意触,如运动的感受疲劳等,也可以为食的。所以《杂含》(卷十五·三七三经)云︰‘触食断知者,三受则断。’

(3)思食︰又作念食、意食、意思食、意念食、业食。指意业或意念。即此有漏的意业与欲望俱转,而生希望之念,能招引当有之果,使有情滋长相续。《长阿含经》卷二十云(大正1·133c)︰‘有众生因念食得存,诸根增长,寿命不绝。’第六识相应之思心所,于可意之境,生希望之念,以令诸根滋长相续。如人虽饥渴,思想饮食,可令人不死;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意思食︰意思是意欲思愿,即思心所相应的意欲。意思愿欲,于有情的延续,有强大的作用。心理学者说︰一个人假使不再有丝毫的希望,此人决无法生活下去。有希望,这才资益身心,使他振作起来,维持下去。像临死的人,每为了盼望亲人的到来,又延续了一些时间的生命,所以意思也成为有情的食。

(4)识食︰指六识。六识由段、触、思三食之势力而能起当有之果,执持身命而不坏,故称为食。地狱众生与无色界即以识为食。《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一(大正2·656c)︰‘云何为识食?所念识者,意之所知,梵天为首,乃至有想无想天,以识为食。’

识食︰识指‘有取识’,即执取身心的,与染爱相应的识。识有维持生命延续,帮助身心发展的力量。‘识缘名色’,为佛法中重要的教义,如《长含》、《大缘方便经》所说。经中佛对阿难说︰人在最初托胎的时候,有‘有取识’。父母和合时,有取识即摄赤白二渧,成为有机体的生命而展开。‘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否?答曰︰无也。’‘名色’,指有情的身心自体。这个自体,由于识的执取资益,才在胎中渐次增长起来,而出胎,而长大成人。所以经说︰‘识不执取,名色得增长否?答曰︰无也。’此识的执取,直到死亡的前刹那,还不能暂离。假使一旦停止其执取的作用,一期生命即宣告结束,肉体即成为死尸。所以佛说︰‘阿难!我以是缘,知名色由识,缘识有名色。’有取识对于有情资益延续的力用,是何等的重要!

四食,是佛陀深细观察而揭示的,都是人世间明白的事实。四食不但有关于现在一期生命的延续,即未来生命的延续,也有赖于意思食与识食来再创。如人类,总是希望生存,愿意长此延续下去。这种思愿的希欲,虽或是极微细的,下意识的,不必经常显着表现的,但实在是非常的坚强热烈。到临死,生命无法维持时,还希图存在,希图未来的存在。

见亲人最后一面为何很重要?

这是因为在一个人的生活中,血缘关系是不可替代的。一旦一个人死了,他或她就不能回到他或她的家人身边。因此,能够在最后一刻左右等待,会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安慰,这是一种非常现实的感觉。

其次,中国人讲究孝道,十月怀胎,三年孝。只有人活着才是最真实的,所以看到亲人的最后一面不仅是孝顺的表现,也是一种深刻而强烈的良心反应。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满足,那将是非常痛苦和痛苦的。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甚至在死前三个月之久,不少病人与别人的交流减少了,心灵深处的活动增多。不要以为这是拒绝亲人的关爱,这是濒死的人的一种需要:离开外在世界,与心灵对话。

扩展资料:

老年病学会制定的临终关怀八要素:

1、减轻病人肉体和精神症状,以减少痛苦;

2、采取能让病人表现自己愿望的治疗手段,以维护病人的尊严;

3、避免不适当的、有创伤的治疗;

4、在病人还能与人交流时,给病人和家属提供充分的时间相聚;

5、给予病人尽可能好的生命质量;

6、将家属的医疗经济分担减少到最小程度;

7、所花医疗费用要告知病人;

8、给死者家庭提供治丧方面的帮助。

未能见到亲人最后一面的佛教解释

没事 不要紧的 不如多多放生功德回向 念诵经文阿弥陀经 地藏经 回向更好!!

一切因缘生 万般不由人 世事无常 你何必如此那

"见亲人最后一面"是什么意思?

全世界的人看了这个问题都会回答你,你应该去见他最后一面。

其实你要明白,即将要离开这个世界的人,他的心情其实是很平静的,他害怕的不是死亡,只是害怕生于这个世上的时候,还有一些遗憾,还有一些事情还没做好。

他生前这么疼你,或者他现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能够看到你。

如果你不去见他最后一面,他就这样带着一个遗憾永远地离开了。

他带着一个遗憾离开了,你的心情会好过吗?所以你也带着一个无法满足爷爷的要求的遗憾过以下的日子。

一个人死前如果能够看到全家人都在身边陪伴着自己,他是会很安然的,会很满足的!虽然我没有死过,但我当年看着我的奶奶在生命最后一刻的时候,看着我们所以亲戚朋友都在自己身边,她是含着笑而离去的,虽然是死,但这样对于死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结束!!

说了这么多,你应该清楚你应不应该去见她了吧!

但无论如何,我都衷心祝愿你爷爷能够走过这次难关!!

也希望你可以平静对待任何可能发生的事情。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176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