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怀慈悲之心(常怀慈悲之心,让爱洒满人间作文)

常怀慈悲之心有什么好处?
慈悲是人生价值的升华,智慧能量的开启,内在高我的觉醒。作家杨大侠杨科揭示,在慈悲中提升人格。
圣严法师经典禅语
圣严法师经典禅语精选
常怀慈悲之心,做慈悲之事,才能心中太平,才能度己度人。我为大家带来圣严法师经典禅语,欢迎阅读。 圣严法师经典禅语精选
1. 压力通常来自对身外事务过于在意,同时也过于在意他人的评断。
2.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和事你永远都管不完看不清。所以,清醒的时候就难免心烦意乱,不得安宁,还是糊涂一点更快乐。
3. 忙人时间最多,勤劳健康最好。
4. 要做无底的垃圾桶,要学无尘的反射镜。
5.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6. 爱是理性的牺牲,而不是感性的占有。爱是无怨无悔,心甘情愿的奉献,爱是美化外在环境,净化内在心灵的源头,爱是慈悲的显现。
7. 不做任何坏事,培养所有的善行,清净自己的心念,这是佛陀的教诲。
8. 尽心尽量争第一,不争你多我少。
9. 四它: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10. 从佛教的因果观来看,如果这一生我用暴力对付你,或者你用暴力对付我,下一世还是会碰到一起,相互残害.冤冤相报,永远骂来骂去.批来批去.杀来杀去,真是不得了。婚姻暴力的根本原因,是三世因果的循环,唯有及时刹车,把心结打开,才能彻底防止暴力事件的发生。
11. 包容别人时,双方的问题就解决了。
12.拥有再多也无法满足,就等于是穷人。
圣严法师经典禅语
1. 心不平安是真正的苦,身体的病痛不一定是苦。
2. 如果一个人总是把他的优越感摆在别人面前,那是一种无礼.无智.以势压人的'愚蠢行为,最终只会遭到他人的攻击和唾弃。
3. 行善若不是真正心存喜舍,非但没有功德,反增烦恼。
4. 提放自如,是自在人。
5. 话到口边想一想,讲话之前慢半拍。不是不说,而是要惜言慎语。
6. 站在半路,比走到目标更辛苦人。
7. 如果我们破除一切执著尘劳,丢掉身外乱性的贪婪和物欲,找回自己,这样就能获得身心的自然安宁,惬意.舒适.安逸.幸福的生活也随之而来。
8. 面对生活,要有“最好的准备,最坏的打算。”
9. 人生在世,必须把覆盖在真我之上的虚伪面具撕下来,才能活出真实的自己。
10. 从因果来讲,每一个人从过去很多世以来,在人与人之间都是有恩也有怨的,没有恩.没有怨的话,不容易在一起结成夫妻,只有恩而没有怨的夫妻并不多。
11. 佛法中,将一切烦恼通称为“毒”,分为贪.嗔.痴.慢.疑,共五毒。为人心做检查时,是不是能以各种指数检测中毒的程度?例如,以对所好之物染着的黏度,量测贪毒;以头上光火的上升高度,量测嗔毒;以看待世事的颠倒角度,量测愚痴;以放大自我的倍数,量测骄慢……若超过标准指数,就得就医了。
12. 谦恭不是一种表面姿态,而是一个人内在品德和修养的高度表现。
13. 佛家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在很多时候,放弃是一种解脱,放弃是一种量力而行,明知得不到的东西,何必苦苦相求,明知做不到的事,何必硬撑着去做呢?
14. 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
15. 一个人只有常常拭去心灵上的尘埃,方能露出其纯真.快乐的本性来。
16. 习惯了“拿起”的人,让他“放下”谈何容易?况且,他能放下手上.肩上的重负,能放得下心里的牵绊吗?“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欲求心灵解脱的人,须知“有舍有得,舍而后得”的人生道理。
17. 成功是我们一生追求的目标,可是在人生的路上,衡量成功还是失败绝非只有结果这个唯一的标准,而且我们还应该考虑一下,我们盯着这个“成功”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
18. 上等人安心于道,中等人安心于事,下等人安心于名利物欲。
19.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具体实践自助助人的修行呢?可从“四感”——感恩.感谢.感化.感动来着手。
20. 大的要包容小的,小的要谅解大的。
21. 人生要留一份从容给自己,这样就可以对不顺心的事,处之泰然;对名利得失,顺其自然。要知道世上所有的机遇并不都是为你而设的,人生总是有得有失,有成有败,生命之舟本来就是在得失之间浮沉!
22. 超越死亡三原则:不要寻死.不要怕死.不要等死。死亡不是喜事,也不是丧事,而是一件庄严佛事。
圣严法师经典禅语分享
1. 凡人只能外视,却难以内视。
2. 常怀慈悲之心,做慈悲之事,才能心中太平,才能度己度人。
3. 给人方便等于给自己方便。
4. 人往往是,需要的很少,想要的太多。
5. 甘愿吃明亏,是仁者;受辱吃暗亏,是愚蠢。
6. 超越生老病苦三原则:活得快乐.病得健康.老得有希望。
7. 唯有体验了艰苦的境遇,才会有精进奋发的心。
8. 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业。
9. 舍与得互为因果,往与复本来是自如的,如果领略其中奥意,自然可以打破分别之心。佛无分别心;无分别心,即无烦恼挂碍,心境圆融通达,万象归于一乘,人生有限之生命就会融入无限的大智慧中。
10. 担心,是多余的折磨;用心,是安全的动力。
11. 用惭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
12. 爱你的孩子,与其担心,不如祝福吧。
13. 无我之乐是人生最大的乐事!
14. 只要还有一口呼吸在,就有无限的希望,就是最大的财富。
;
常怀慈悲之心 心亦清明
孔子曾说:仁者无忧,知者不惑,勇者无惧。
所谓仁者最重要的是需要具备慈悲的心。何为慈悲,源自于佛法。而我们大部分人对于佛法的启蒙认知都来自于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书中唐僧常对他的徒弟说“出家人,应该以慈悲为怀。”可能很多人想问,为何中国摒弃封建迷信思想,却推崇充满佛教色彩的《西游记》呢?这是因为大部分对佛教和封建迷信之间的差距产生了很大的误区。我的祖母是信佛之人,她时常把菩萨的慈悲挂在嘴边。而他人总认为这是一种迷信思想,可是祖母用她的一生来证明并且做着她认为对的事。
慈悲二字,以慈与悲这二者的合称。慈爱众生并给予他人快乐称为慈。我时常在想她从不为己,只为她人,这便是对“慈”最好的诠释了。而悲则是怜悯众生,并帮其脱离苦海。这可能是一个非常高的境界了。我在一行禅师的《佛陀传》中找到了关于悲的解释,他说“我想起他的人民与国家,以及所有在痛苦贫困中的人,尤其是小孩。我对自己承诺,一定要把她们从苦痛之中解脱出来”而乔达摩·悉达多也在用他的一生履行着他的承诺。
当今社会依旧有那么多人在做着ci慈善事业,我也将在不久的未来为之付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常以慈悲为怀,感恩之心,学会宽容和帮助他人。每影响到一个人,那世间会不会变的更美好了一点呢。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185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