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法明门论15讲心得(百法明门论第四讲心得分享)

百法明门论--14讲心得
导师在这一讲里提到“信”,“信”是十一种善心所的第一位。导师指出这里的“信”指的是正信,正信才是善的心所,而邪信属于不善的心所,迷信不属于邪信,但也不属于正信,因为迷信没有达到正信的标准。这里就引出“正信的标准”。
导师指出,正信的关键是所信的对象----“实、德、能”。
实-----实相,宇宙和人生的真相。我们信的是真相,而不是出于自心的恐惧而投射出来的一种高高在上的神秘。无常是实相,真的正信,我们就应该信无常,而不是信通过皈依或祈祷就能改变无常。去看你的心,看看,你到底信的是什么。
德----三宝的功德,佛陀的大悲大智;法的空性的功德、解脱的功德;僧的这种无漏智慧和成就解脱的功德。相信三宝的功德,带着一种“我要成为它”的意愿,而不只是一个被救赎者,被护佑者。你内在的三宝等你去开发。
能----相信我们通过修行最终能够解脱、能够成就,能够圆满无上菩提。这一点要确信,如果没有这个确信,那么你永远不会真的走上修行之路,因为如果你不相信自己最终能成就,那么你现在做的所有事,是在干嘛呢?也许,都是苟且。
很久以来我一直对“信”无法深刻理解和体验,总觉得哪不对劲,其实是因为我不知道什么是“正信”。“正信”并不是我以前理解中的中感觉哪不对劲的“信”。以前理解的“信”总让我失去力量,我不能臣服,因为它没有给我带来力量,反而取走了我的力量,这一课导师把正信的标准说的如此清楚,我觉得非常服气。正是这个“正信”,给了我巨大而坚定的力量。
佛法是无上的智慧,如果感觉自己学着学着哪里不对,我觉得有个好办法就是回头检视法义,去理解它真正准确的内涵。否则可能真的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感恩师兄。仁顺合十。
《百法明门论》第13讲修学心得 观修别境
《百法明门论》第13讲修学心得 观修别境
本期修学内容是别境心所,不同于遍行心所的遍一切处,这类心所是在不同的境界下、不同的因缘下才能产生!一共五种:
第一,欲。1,欲心所是对喜欢的境界生起希求的心理,除了眼耳鼻舌身的生理希求,还有更高的心理的希求。2,人的需求和生命素质是互为因果的,你希求什么最后就会成就什么!3,通三性,所以分为三类:善的欲望、不善的欲、无记的欲。4,对于善欲、不善欲,可以用禅修来解决。而对于无记的欲,要少欲知足来对待!
第二,胜解。1,胜解心所是对接受的教理生起深信不疑的理解、确定性的理解。2,相对于空性见,胜解还是一种知识性的理解,但同时又是见道之前的应该具备的正见基础;另外,它又不同于世间的泛泛之解。3,通三性,所以有正确的胜解、邪的胜解,取决于接受了生命教理。4,对于胜解心所,关键在于我们接受的是什么教理。我们了解了它的两面性,要远离邪的胜解、培养和重复正的胜解。
第三,念。1,又叫念头、忆念,是一种记忆的心理。对经历过的事情,乃至一个念头保持一种记忆的作用。2,通三性,我们忆念什么就会成为什么的助缘。3,主导我们生命的力量就是我们的念头,我们学佛需要选择正念:三随念、六念等等,培养我们的正念,导向佛法、导向佛菩萨的品质!
第四,三摩地。1,《百法》里翻译为定,是心一境性,就是心长时间安住在一个境界上。2,作用:平息妄想、使心得到安住、帮助开发无漏慧;3,修定的三个难处:环境、摹本、方法;修定的条件:戒、不断忆念善所缘。4,对待:简化环境训练定力,当有了一定的定力时很多念头会被屏蔽,在做止观,见性将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第五,慧。1,一种抉择、判断的心理。2,通三性。故有:邪的慧和正的慧。3,对待:慧是整个修行的核心和关键,我们要远离不善的慧、获得正确的慧。
“别境五心所”跟“遍行五心所”的共同之处是,都通三性。不同的是别境心所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生起!既然通三性,那么就有可能是善、不善,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用它!就像别境的五个心所,都有其两面性。如何去智慧的选择成为了修行的关键,那么选择的方向在哪里?我理解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就是: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有了正见作为指导,那么就可以去明明白白的修这五心所。
通过本课的修学,要将这五种心里与修行紧密结合起来,成为我修行的增上缘!感恩三宝感恩导师!感恩同修们!
《百法明门论》修学课之二 心得分享
修学百法的意义(第二讲法义)
一、五大要素在解脱道和菩萨道中的重要性
(一)五大要素——发心
出离心和菩提心是学佛过程中正确的发心,可以把我们导向解脱和成佛。不正确的发心会把我们导向凡夫心。所有法门和宗派都是建立在解脱道和菩萨道两种途径上,小乘偏向解脱道,大乘偏向菩萨道。出离心是解脱道的基础,菩提心是菩萨道的基础。
(二)解脱道的修行需要有五种要素:
1.出离心:
(1)出离心是解脱道的基础,发心是希求的意愿,有强烈的出离心和普通的出离心,同样一种心,力量有大小、有强弱,对修行产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甚至是至关重要。
(2)出离心从表面上来说,出离的是环境、是轮回、是三界;从实质上来说,出离的是惑和业。
(3)解脱道就是出离心的完成。出离心的完成要靠:一个是戒律(止息妄流——惑业),一个是正见(把妄流去掉)。
2.解脱道的修行需要五种要素:
(1)皈依:对解脱道的方法要生起信心,相信佛法能够帮助你获得解脱。
(2)发心:有出离心,一定想要解脱。
(3)戒律:用戒律止息无始以来形成的妄流、妄心。
(4)正见:解脱道的正见。
(5)止观:有了正见之后要修止观,通过修止观开智慧,把妄流彻底地消除,成就解脱。
(三)菩萨道的修行需要有五种要素:
1.皈依:是上一课内容。
2.发心:菩提心是菩萨道的基础:
(1)在大乘经典里对菩提心的论述是非常非常地多,菩提心是大乘的根本、基础、不共法,贯穿着整个学佛的修行。
(2)菩提心之前要不要有出离心,有的人可以直接发菩提心。对很多人来说,前面有一个出离心的基础会更好。出离心是对三恶道的苦、对轮回的苦生起一种出离心,要把这一份出离的心,扩大到一切众生的身上,这个出离心就是菩提心。
(3)发心就是希求,意识到佛陀的伟大、佛果功德的殊胜,希望也要成就像佛一样的人格和品质——发菩提心。菩提心的修行一方面是成就无上佛果,一个方面像佛菩萨一样利益一切众生。菩提心简单地说,是一种自觉而又利他的心和行为。从自觉成就智慧的品质;从利他成就慈悲的品质。
(4)从愿望的产生到完成佛陀的悲和智,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持菩萨戒,一方面要修空性见,两个方面要同时进行的。
(5)菩萨道的修行次第在唯识的论典里讲得非常的详细,说明了唯识宗在菩提心和菩萨行修行上内容的丰富和完整性。
3.戒律
发起愿菩提心之后受愿菩提心戒,之后再要受菩萨戒,通过菩萨戒的修行来帮助我们完成慈悲的品质。从皈依到菩提心到菩萨行,菩提心的基础很重要。
4.正见
(1)忽略了菩提心、菩萨行的基础,所学的空性见理论,变成是哲学式的、玄谈式的东西。
(2)空性见的理论,是完成菩萨行的修行服务的。如《金刚经》的建构非常合理,从凡夫心走出来,走入圣贤,关键是空性见。各个宗派都有自己的空性正见,唯识宗是以诸法唯识建立唯识中道见,帮助我们从凡夫心中超越出来。
(3)菩萨行之后一定要通过闻思经教树立正见。每一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能力和兴趣爱好来选择一种正见。
(4)唯识正见对于弘法、对修行是很有用的,但是也可能你没有能力去接受。
(5)正见有两个层面:闻思的层面和心行的层面。闻思的正见是世俗的正见,心灵内在具备的无漏正见是出世的解脱的力量、正见世间的力量。出世间的正见要以闻思为基础,正见帮助我们超越世俗心,解除惑业。
(6)我们的认识是建立在我执和法执基础上,是颠倒的、是遍计所执。学习唯识要通过闻思经教,用唯识的正见对过去所有认识的东西进行重新思考、重新认识。
5.止观
(1)观察修:通过闻思认识到我们过去所执著的一切确实都是空的、虚幻的、了不可得的,我们需要对世界进行重新的审查。
(2)当我们对世界重新思考之后,由过去那种错误的认识形成的一种心理,就会逐步地被解除掉,可以把很多粗的烦恼给转掉了,通过思考来调整我们的观念和心态,就是一种禅修的行为。
(3)以前认为禅修是无分别——错误。禅修是要以分别为基础,只有达到最高的时候,契入空性的禅修才是无分别。
6.总结:菩萨道的修行围绕着五个要素、两大中心:
(1)五个要素: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
(2)两大核心就是悲和智,一方面成就了佛菩萨的品质,一方面解除了凡夫心,解脱烦恼,最后成就菩提,得大自在。
(3)抓住五大要素、两大核心也就是抓住了三藏十二部典籍的精髓了。
(4)每一个宗派都是一个修学的体系,作为一个完整的宗派必需要具备的五大要素。如果缺少了某一个要素,在修行上就会造成困难。
二、落实五大要素的方法——止观(观察修和安住修)
对佛法有了完整的认识之后,要如何一步一步实践,落实到我们心行上,修皈依、发心、戒律、正见都可以通过止观来修。就是观察修和安住修。
(一)皈依
目标就是引发保持我们对三宝的信心,不断地思惟轮回的苦,三恶道的苦,不断地思惟佛菩萨的功德,引发对三宝的向往、依赖之心。从对三宝生起皈依之心到保持皈依之心,到最后成就三宝的品质,这个过程都没有离开三宝。要不断通过修行来完成。
(二)发心
1.的生起也要通过观察修,经常观轮回苦,观三恶道苦。如果不觉得苦,就没有办法生起出离心。每天都要这样想一遍,才会知道三界不是久居之地,我们现在的安逸只是暂时的,安全是非常脆弱的。要每天都思惟,形成一种习惯。
2.菩提心的生起:道次第论里面讲的七因果、自他相换,每天要做这样的思惟,如果不思惟,菩提心就很难地生起。
3.通过止观来修,直到我们修到天天每时每刻都能保持这种出离心、菩提心,我们的修行就成功了,出离心和菩提心的修行也就算是成了。
(三)戒律
从解脱戒到菩萨戒,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可以通过止观来修。每一条戒都从两个方面去思考:一个是持戒的功德,一个是不持戒的过患。思考之后,我们自然也就能够安住在戒的修行里边。
(四)正见
从闻思的正见到获得空性的正见,瓦解我法二执完全就是要靠止观的力量。如果没有止观的力量,所获得闻思的见,只是一种知识,对生命改变会有作用,但没有办法究竟地解决生命问题。
三、总结
1.对佛法的修行需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五大要素提供的一个完整的认识。
2.在实践上,我们需要能够一步一步地落实到心行上,否则,所学的佛法就只会成了纸上谈兵,说起来夸夸其谈,做起来一无是处。
【百法明门论】08课 心得分享
《百法明门论》修学课之八
这节课的内容结合上节课,对于五种法之间的关系有了比较完整的了解,虽然简练,但一层层都阐述的非常清晰透彻,佩服世亲菩萨伟大的智慧。其中印象比较深的还是对于无为法和有为法之间关系的理解,就是不一不异。无为法是通过有为法显示出来的,任何一个有为法的当下,只要有足够的智慧,都可以契入空性。
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虽然无为法是修行的目标,但并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无为法可以去追求,都是要建立在有为法的基础上,不能离开有为法。所以我们学习百法,前面94种都是在讲无为法,就是帮助我们认识凡夫心,破除我法二执,这是一个必须要经历的过程,而不是可以直接就通达真如无为;
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虽然空性遍一切处,但是契入空性需要有足够的智慧。没有学佛之前也并不认为自己没有智慧,经常还自我感觉良好,觉得智商碾压别人是一件很爽的事情,但智商最多只是小聪明,并不是智慧。学佛之后才知道自己充满了各种贪嗔痴和颠倒妄想,也才明白有为法或者说凡夫心的世界就是因为分别执着而对立和遍计所执的世界。所以修行就是通过闻思树立佛法正见,改变在以他起上的错误认识和执着,透过缘起的现象契入空性。目前虽然对于空性还没有直观的感受,但是对于通过改变认识放下执着还是有比较强烈的受用的。比方说以前觉得随遇而安就是很鸡汤没有真实力量的一个词,现在觉得这真的是可以触及的一个生命状态,让自己像水一样,不论流向哪里,或者在任何容器里,都能顺应新的环境并坦然接纳。对结果没有期待和设定但依然愿意为成就善缘而努力,心不再紧绷焦虑患得患失,拥有更加松弛自在的人生。
另外这节课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佛教的宇宙观,印象比较神的就是不仅要认识心在这个世界的能动性,还要发挥心的能动性,主要的是要用智慧和理性去选择。而正确选择的基础是通过闻思建立正见,也就是正确认识,一切唯识所现,通过唯识来解决我们生命的困扰。之前已经学习并认识了心有能动性,是一切的主宰。但没有学佛的人也会认为自己的心是由能动性的,每天无时无刻不再做各种选择。所以师父强调的是选择是建立在智慧和理性的基础上才有意义,不然很可能只是被社会主流价值观所绑架或者随顺自己的贪嗔痴习气所做出的选择,不仅对生命无益,还可能进一步加深自己的负面心理造各种恶业。
比方说没有学佛之前,觉得生命很虚无,但生活又必须有点盼头或者支柱,就在不同的阶段不断地转移生活的重心,感情,家庭,工作,兴趣爱好,旅游等等,但其实都不究竟,都不能填补自己内心的空洞,所以选择也就是基于自己当下的欲望或者兴趣。学佛之后,明白什么才是生命真正的意义是值得尽未来际去努力追求的,就会放下执着,看淡世俗中的诱惑,把三宝放在一个最重要的位置上再在生活中做种种选择,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会更加清晰和笃定。
善晗合十
《大乘百法明门论》第四课修学心得感悟
百法第四课(法义梳理)
一、依他起相(唯识中道见的中心)
(一)心与世界的关系(目的是成立诸法唯识)
1、什么是心:心就是念头。如喜欢、讨厌、自卑、自大、嫉妒、嗔恨等心理。心像动物园,储藏着各种心理力量。
2、心产生作用的过程和因缘:当我们的心产生作用,从潜意识上升到我们能意识到的心灵平台上,是要有因缘的,这个因缘可能是内因也可能是外缘。通过内因或外缘,把我们无始以来潜在的形成的生命中的各种力量,在这些因缘的触动下就会一个一个上升到我们心灵的平台,产生作用,影响着我们、推动着我们,我们都是在这些心理的作用下形成各种生活、心情、快乐、痛苦,做什么不做什么。
3、心产生活动时的结构:心与世界到底是什么关系?唯识讲心产生活动时都有四部分组成: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心当它活动时都有这样四个部分。最容易感觉到的是相分和见分。
(1)相分:每一种心理产生作用时,一定有一个对象,在心灵上都会投射一个影像,这个影像就是相分,即所缘。
(2)见分:对影像产生一种感知的心理作用叫见分,即能缘。如看见一个人不舒服的感觉,。
(3)自证分:如果你知道自己不舒服就是自证分。有的人没有发挥出自证分的作用和能力,不觉察,觉察力差就陷入到情绪里。
(4)证自证分:
4、心与世界的关系:每一种心理在产生作用时都有见分和相分,见分相分就是能缘和所缘。我们的世界哲学来说就是主和客的世界,佛法来说就是能缘和所缘、认识和被认识。
有什么样的认识就有什么样的世界。眼识、眼睛——看到的世界;耳识、耳朵——音声的世界;鼻识、鼻子——香臭的世界;舌识、舌头——味觉的世界;身识、身体——触觉的世界;意识、丰富的心灵——精神世界。认识能力像认识的仪器一样,精确程度取决于能认识的仪器是不是很精确。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能认识到什么程度、如何去认识,取决于我们的认识能力。
每一个心理活动都有一个相应的影像,然后我们的心再反过来去认识这个影像(我们认识的这个影像是我们内心所投射出来的)
本期法义使我更意识到,师父在《百法》开篇。为什么要讲心理活动的四个结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破我知见,立佛知见。
为何要破我知见呢?因为我的知见都是错误颠倒的。我记得《盲人摸象的故事》。就象我们现在的人,那一个不是盲人,在没有看清大象的真象时,摸着大象的某一部分,执著于我的感知,并固执地认为我所感知的一切都是对,事实上我们的知见就跟肓人一样错得可怕可笑。还有我们误认为我们没有感知到的一切就是不存在的,就如眼睛看不到紫光与红光之外的光线,便无明地认为世界就是如此等等。人在没有了悟空性之前的所有知见都荒唐可笑大错特错的,所以我们一定不要相信我们个人的知见,一定要破除我们的知见。
为什么要立佛的知见呢?因为我的知见错误了,那么正确的知见来源于哪里?来源于佛法的智慧即正知正见。如何用佛法的知见代替我们的知见,应该如何做呢?那就是师父讲的八步三禅的前四步,把每课的正见立出来。然后在我们日常心理活动的自证分中,保持觉察,用正见照破错误的见分和相分,把正见带入生活,改变心态情绪乃至生命品质。
附散文:
知足与感恩
劳累一整天,不过为三餐。
轻松或艰难,苦辣酸与甜。
素食心愈安,宁静可志远。
自由需信念,暖心亲密谈。
规划好明天,经营好今天。
昨天已翻篇,朋友们晚安!
愿今日所修功德,全部回向给三界众生,愿与师兄们共成佛道,感恩三宝,感恩书院,感恩师兄们。
百法明门论》修学课之一 心得分享
《百法明门论》修学课之一 心得分享
修学百法的意义(第一讲法义)
一、简介《百法》
2.表述方式:用比较简练的方式表达唯识的思想。
3.地位:从地位上,《三十论》更重要;对于初学唯识者,《百法明门论》更重要
4. 百法的内容:《百法》包含唯识学重要的思想——无我、唯识、对于心和识的分(对心理的分析)。
二、唯识学的重要思想:
(一)无我
1、无我是佛教的特色
(1)百法和三十论开头都是说无我。百法开头抛出论题"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整部论都在论证无我的道理。《三十论》的开头“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也是在说无我。
(2)无我的教育在修学佛法中非常重要,因为无明和我执是我们凡夫心建立的基础;是我们的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形成的基础。如果认识到无我,摧毁我执,凡夫心就没有立足之处。
(3)不论在阿含经典还是大乘经典;不论解脱道还是菩萨道无我的教义都非常重要。
2、种类:论最后归结无我,一者人无我、二者法无我
(二)唯识:
是唯识学的不共的特色,之所以称为“唯识”“唯识宗”,就是立足于唯识的中道见。
1、《唯识三十论》《成唯识论》重点是成立“诸法唯识”,帮助认识唯识无境的道理。平常人认识心外有境,又都是客观的、固定的、实在的,这属于遍计所执。唯识告诉我们:我们所认识世界的一切都是心的显现,都没有离开心。
2、唯识是哲学体系:帮助我们树立唯识的中道正见,破除我法二执。(想要深刻全面了解唯识的哲学体系,并通过唯识的中道见破除我法二执,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唯识三十论》、《成唯识论》)
3、《百法》把宇宙中的一切法归纳为100中,揭示了心法和色法的关系(色法是心的显现,我们所认识的对象都没有离开我们的心),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认识和存在的关系,有为法和无为法的关系,说明诸法唯识的道理。
(三)对心的认识和分析
这是唯识的特色(很重要的一部分)
1. 整个修学都是帮助我们认识内心服务的。
整个世界都是内心活动的结果,所有的修行最终都要落实到心上。学习个宗派教理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认识我们的内心,然后进一步调整、净化我们的内心。(落实到心上:认识心——调整心——净化心)
2.佛教讲心有两个系统:真心的系统和忘心的系统
(1)真心的系统:《楞严经》讲妙明真心;《涅槃经》讲佛性;《如来藏经》讲如来藏……在大乘佛教里讲心是代表着一个重要的体系——如中国禅宗的修行建立在如来藏知见的基础上,藏传佛教大圆满、大手印的修行立足于如来藏见地基础上。认识到心是成佛的基础、根本,心的某一个层面和佛菩萨无二无别,只要去认识它,开发它,成佛的修行将会成为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2)妄心(凡夫心)的系统:对于妄心讲得最详细的是唯识宗,称为虚妄唯识系——讲妄识;阿含体系的经纶也偏向于讲妄心。了解我们的妄心对修行很重要,不了解妄心修行很困难。因为我们现在的心行基础就是妄心、凡夫心,整个修学佛法的过程,是舍弃凡夫心,发菩提心成就佛菩萨的品质。修行最难的就在于,如何从凡夫心里走出来,摆脱凡夫心对我们的干扰,否则无法见到空性,无法发挥生命中佛菩萨那样潜在的功用。要了解凡夫心的规律和特征,才懂得怎么做,才能摆脱凡夫心对我们的影响。唯识宗关于对心识的分析,对修行的作用非常地重要,从弘法的角度来说,也是蛮有意义的。
4.唯识与心理学的关系:二十一世纪最大的疾病是精神病,国内心理学、心理咨询慢慢地开始重视,佛教与对心理的治疗相比,社会上的心理学很肤浅,不究竟。佛教对心理的透视以及对心理问题的解决,通过戒定慧来彻底地解除心理问题,这是最究竟的。选择讲《百法》的原因也是为了学习唯识,了解心理学。
三、唯识学修学的完整体系(也是佛法修学的完整体系)
(一)过去修学佛法的两种现象
1.不得要领:
(1)对多数没有老师指导的来说
(2)即使有老师指导,老师学得不是很好——今天看这个论、明天读那个书,也不得要领。
2.偏执一端:很多人学佛都存在这个问题。如学禅就参一句话头、持戒就只持好戒、念佛就只念阿弥陀佛,学教理也存在这个问题。
唯识修学也存在偏执一段的现象(片面性):过去尽管出了很多学者,但真正能通过唯识在实证上得到利益的人不多。各地佛学院也在开唯识课程,但大多数人都关注诸法唯识的道理。对一般人来说要把唯识的思想搞清楚还不容易,多数人陷入唯识哲学思辩里面,似懂非懂,进不去出不来,因为没有止观的实修。
(二)佛法修学的完整体系应具备五个核心要素: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 。如果不能完整地按这五个要素来修学,在修行上一定要出问题,一定修不上去。
1.光有见,不能修好
2.只重视禅修,光打坐,没有见的基础,不知道想什么、取什么、舍什么,如何安住,也不能修好。走火入魔更可怕了。
3.光持戒也不行。
(三)五大要素——皈依
结合唯识宗的修学来修皈依,需要对唯识的祖师、教主、历代传承诸师以及对唯识教法生起皈依之心,保持皈依之心,这是学习唯识首选要具备的基础。
1.对佛陀生起皈依之心:忆念佛陀的功德,对佛陀具有皈依之心,才有可能相信他的教法。
2.对唯识传承诸师起皈依之心:
○1印度传承——弥勒菩萨(瑜伽唯识的初祖)、
无著菩萨(二祖,唯识宗的实际创始人)、
世亲菩萨(唯识理论的完善)、
陈那论师(唯识学史上因明的贡献最大,因明是思辨逻辑也是认识论。)、
护法菩萨(对《唯识三十论》解释最权威。《成唯识论》以护法菩萨观点为主)、戒贤论师(传玄奘《瑜伽师地论》)
○2中国传承——在中国创建唯识宗的主要是玄奘和窥基。
玄奘(唯识在中国传承的主要人物,到印度向戒贤等论师学《瑜伽师地论》,翻译了很多论典。译场是中国佛教教育史上很重要的教育方式,一方面翻译带回来的经典,一方面讲解经典的内容。)、
窥基(玄奘的大弟子。唯识宗的很多论点都是玄奘讲的窥基整理出来的。唯识的很多论典叫《……述记》)
窥基之后大概传了二三传就断掉了,因为唯识非常精密思辨的哲学体系,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缺少基础,大家不是很喜欢,和禅宗的兴起、三武一宗的灭佛也有一定关系。
3.修皈依:感恩唯识宗的历代传承诸师的功德,了解祖师们对唯识的贡献,以及他们修学上成就的种种功德,要对他们生起皈依的心,保持皈依之心。这是我们学习唯识首先要具备的基础。这份皈依之心是我们接受唯识教法,修学唯识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皈依就是信赖,如果不信赖,这个教法对自己不会产生作用。
唯识的教法,就是一套菩萨道的方法、解脱道的方法,一套帮助我们解除凡夫心、完成菩萨道修行、成就像佛陀的悲和智品质的方法。如果对这套方法相信、信赖,它对我们的生命就会产生作用和影响;如果不相信它,即使是再好的真理,对我们也是无效的。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188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