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佛子数(入佛子数是什么意思)

武松绰号的由来
行者武松绰号由来:
武松这样身材高大,威武雄壮的汉子,却有一个身材矮小的哥哥——武大郎。虽然武大郎其貌不扬,五短身材,但为人却着实不错,家中更是有一位貌美如花的妻子。
但是这位妻子却不怎么恪守妇道,趁着武大郎白天去卖烧饼的空闲时间与别人私通,而武大郎是一位老实人,自然不会怀疑妻子对自己不忠。一日,武大郎的妻子与别人私会时,不巧正好被武松碰到。
处处维护武大郎的武松怎么会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嫂子与别人私会,背叛自己的哥哥。顿时气血上涌一个气不过竟然将自己的嫂子和私会之人双双打死。
虽然这两个人做了见不得人的事,但是,却也是冤枉至极。而杀人偿命在我国古代被看做是天经地义的事,即使武松是打虎的英雄也不例外。于是武松变装扮成游历道士的模样逃难,行者的绰号也由此而来。
扩展资料:
武松外貌:
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心雄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骨健筋强,如摇地貔貅临座上。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
前面发掩映齐眉,后面发参差际颈。皂直裰好似乌云遮体,杂色绦如同花蟒缠身。额上界箍儿灿烂,依稀火眼金睛;身间布衲袄斑斓,仿佛铜筋铁骨。戒刀两口,擎来杀气横秋;顶骨百颗,念处悲风满路。啖人罗刹须拱手,护法金刚也皱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松
佛、菩萨、辟支佛缘觉,罗汉,阿罗汉,大阿罗汉和声闻,护法什么关系,哪些有色身,哪些无色身
佛:
具有应化身、报身、法身。
应化身为有缘众生化现,有缘众生是哪一类众生,佛就化现哪一类众生。比如释迦牟尼佛,化现为“人”,是因2500年前这个世界的众生因缘已经成熟,应当有佛出世,因此佛化现为悉达多太子,出世、出家、成道、弘法、入灭。
庄严报身是依成佛前积累的无量功德而成就,因此,寿命长久,身量广大,颜色殊妙: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于色究竟天为初地以上菩萨宣说了义法。应化报身无量无数,于无量世界弘法度生。
法身即是诸佛的第八识:佛地真如心。此心一切众生本自具足,本体与诸佛没有差别,仅是净染之别。故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又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菩萨:
菩萨与一般凡夫最根本的区别是:“愿不愿意成佛”。如果愿意成佛,就一定要发菩提心,也就一定要皈依三宝。五戒是为了保住人身以免下坠三恶道无缘学佛。所以,受持三皈五戒发菩提心,就可以称为“菩萨”。再严格一点,受菩萨戒之时,传戒人问:“汝是菩萨否?”,受戒者必须回答:“是菩萨!”。由于菩萨戒是“从今生至佛身”虽有犯毁却永不失戒体,因此受菩萨戒之后,直至成佛之前每一世都是菩萨。末学蒙佛菩萨悲悯护持,已得“菩萨”之称谓。
菩萨有52个位阶:
前16个位阶是凡夫菩萨,没有脱离六道的能力,完全可能坠三恶道。
第17位阶(开悟明心)之后,就不再是凡夫,因为有了脱离六道的能力,是为“贤位菩萨”,又叫“入菩萨数”、“实义菩萨”。可是,菩萨道必须无量世修学佛道、弘法度生,若无色身及六识妄心,就失去了修学佛法,弘法度生的“道器”。因此,菩萨明心之后,虽有能力在七次人天往返之后取无余涅槃(明心在解脱道的证量上相当于小乘初果),却永远不会入灭。而是无量世弘法度生。
第40位阶,菩萨进入“圣位”:有能力在一个无佛世界住持佛法,为众生宣说“三乘菩萨”,犹如儿子已经成人,可以外出独当一面,故名“荷担如来家业”,又名“真佛子”。此时,犹如世间“成人仪式”。十方诸佛都会为此菩萨公开授记:当于何时何地成佛。
第52位阶,菩萨证量、功德等同于佛。暂住兜率陀天内院为诸圣位菩萨说了义法。并观察世间众生因缘是否成熟。若众生因缘已熟,则神降母胎,出于右胁,周行七步,步步生莲,唱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诸天欢喜,十方世界六种震动,诸佛世尊同声宣说:“某世界有某佛出世”。而后示现为常人,出家修行,菩提树下成道,三转@@,弘法度生。化缘已尽,则于双树下示现入灭。
发起“意生身”的圣位菩萨,都有应化报身与法身。不过是数量、善巧、形象的庄严胜妙与佛有差距。
阿罗汉:
声闻乘极果-----第四果名为阿罗汉,简称罗汉。阿罗汉又叫“无学圣人”:并非“不学无术”的含义:而是“再无可学”的含义:学尽一切法,获得一切智。断尽一切见惑思惑之故。但是,阿罗汉并非究竟圆满。所谓“无学”,不过是世间一切法的范围。一切法的根源:阿罗汉也本自具足的法身:第八识如来藏。阿罗汉不仅不知其中微妙,乃至从未见证过。所谓“一切智”,也是世间法范围内的一切智,关于法身如来的“一切种智”,阿罗汉一分也未得证。所谓“断尽烦恼”,只是“一念无明”范围内的见惑与思惑。无始无明尘沙惑,阿罗汉从未触及一分一毫,何况能断。
阿罗汉有“慧解脱阿罗汉”与“俱解脱阿罗汉”。前者因禅定等加行未足,必须待寿终之时才能入无余涅槃。后者却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入无余涅槃。又有是否为“定性声闻”之分。定性声闻阿罗汉一定会取无余涅槃,若非定性声闻阿罗汉,则会“回小向大”,不取无余涅槃,留下一分思惑,以便继续受生死,从此走向成佛之道。是为“菩萨种姓”。
缘觉乘唯有一种果位:辟支佛。辟支佛的功德与阿罗汉一样。不过是因缘不同,成道的方法便有差异。声闻乘不能离开佛,一般都是佛出世之时的佛弟子,在佛的教导下证得果位。缘觉乘却是在无佛出世的世界,自参自悟而得解脱生死之果证。所以辟支佛又名“独觉”:无需佛菩萨指引,独自成道。因此,辟支佛不是像阿罗汉那样,先断我见证得初果(须陀洹);再“薄贪嗔痴”证二果(斯陀含);兼修初禅禅定,断五下分结证三果(阿那含);最后断尽见惑思惑证四果(阿罗汉)。而是直接思维“十二因缘法”,一步到位得解脱果。因此说辟支佛“智慧深利”。故名“中乘”(相对于声闻乘的“小乘”而言)。可是辟支佛并非真正的智慧深利,而是过去世已经证得声闻初果、二果。于人天往返之时生于人间,恰逢无佛出世且佛法灭尽。以往昔声闻初果、二果为基础而成独觉。故辟支佛亦非真正的独觉,因为过去世曾经在佛座下,闻法修行乃至证果,方有今生之“独觉”。
如上,辟支佛、阿罗汉亦如凡夫一样具有报身与法身,因尚未发起意生身故,无有应化身。
凡夫:
一切众生仅有报身与法身:
报身者,依业报而成的色身,故有种类、男女、善恶、美丑、智愚、贵贱、贫富等差别;若生无色界,则无色身。
法身者,与诸佛无二无别而净染有别。
无有色身,是“无色界天”的情形。无色界天人,是因修成“四空定”中的某一种,以此功德,死后生于无色界天。其生命状态是无有色身的状态。但是,证量上与解脱生死无关,也与明心见性无关。因此,无色界天虽然寿命极其长久,本质还是凡夫。与我们一样继续轮转六道,不能出离三界。护法神一般是“有职务的天人”,以其天人的身份,本质一样是凡夫。
阿罗汉取无余涅槃之后,因为不会再有下一世,所以不会再有色身出生(无余涅槃灭尽一切法唯余真如心独存,而真如如来藏无形无色无生无灭无作无为无念无愿无相,不在三界中,永远是寂灭相,因此诸佛世尊也找不到一位入灭的阿罗汉)。无余涅槃是真正的“死”,世俗人以为:死亡就是解脱,因此采取自杀的方式,企图摆脱活着的种种痛苦。其实,若无阿罗汉的证量,任何一种死都死不透:一定会有下一世。而且因自杀的业报,下一世的情形往往更加痛苦。
南无常住十方三宝
永字辈在佛学弟子排什么辈分
佛祖讲众生平等,不论辈份如何,一入佛门皆为佛子,所以历代佛教徒都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辈数既不能决定佛学修为高低,更不能确定武术水平高低,只是入佛门宗派之标记。
少林寺七十字诗法裔辈分:
福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
周洪普广宗,道庆同玄祖。
清净真如海,湛寂淳贞素。
德行永延恒,妙本常坚固。
心朗照幽深,性明鉴崇祚。
衷正善禧禅,谨悫原济度。
雪庭为导师,引汝归铉路。
法号又称法名,是佛门弟子拜师时依宗派谱确定的辈数字号的排列,也就是修行佛法的名号。少林寺禅宗祖庭以达摩祖师为初祖。以下为二祖惠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后分南北二宗,南宗六祖惠能、北宗神秀。此后禅宗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伪仰、临济五大宗派。少林寺为曹洞正宗。
自元代福裕禅师创少林七十字宗派(注1)后,传至近代少林寺辈份字为贞、素、德、行、永、延、恒、妙、体、常、坚、固。法号之义是为修学佛法传法之意,又称传灯,只是师承源流之记载
佛珠手链16颗是什么意思?
※佛珠数目的含义 ※ 佛珠的数目在经典当中的差异很大,共有九种之多。其实,佛珠有不同的颗数,是因为具有着不同的含义,下面就根据普遍流传的说法,将其不同的含义略述如后: (一)一百零八颗 是最为常见的数目,是为了表示求证百八三昧,而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从而使身心能达到一种寂静的状态。百八烦恼的内容,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总的来说,六根各有苦、乐、舍三受,合为十八种;又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合为十八种,计三十六种,再配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合为一百零八种烦恼,如经中所言: 诸菩萨问:云何百八?佛言:有所念不自知心生心灭中,有阴有集,不知为痴,转入意地亦如是,识亦如是,是为意三;见好色中色恶色,不自知著不自知灭,有阴有集,乃至触亦如是;彼经但列六根各六,虽无三世之语,而结云百八,故知是约刹那而为三世也。……三世三个三十六故,故有百八。 (二)一千零八十颗 表示十界各有一百零八种烦恼,合成一千零八十种烦恼, “十界”表示整个迷与悟的世界,可分为十个种类:(1)地狱界,(2)饿鬼界,(3)畜生界,(4)修罗界,(5)人间界,(6)天上界,(7)声闻界,(8)缘觉界,(9)菩萨界,(10)佛界。 (三)五十四颗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中的五十四个位次,其中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阶位,再加上四善根位。分述如下: 十信指: (l)信心, (2)念心, (3)精进心, (4)慧心, (5)定心, (6)不退心, (7)护法心, (8)回向心, (9)戒心, (10)愿心。 十住: (l)初发心住, (2)治地住, (3)修行住, (4)生贵住, (5)具足方便住, (6)正心住, (7)不退住, (8)童真住, (9)王子住, (10)灌顶住。 十行: (1)欢喜行, (2)饶益行, (3)无恙恨行,(4)无尽行, (5)离痴乱行,(6)善现行, (7)无著行, (8)尊重行, (9)善法行, (10)真实行。 十回向: (1)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2)不坏回向, (3)等一切佛回向, (4)至一切处回向,(5)无尽功德藏回向, (6)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7)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8)如相回向, (9)无缚无著解脱回向, (10)法界无量回向。 十地: (l)欢喜地, (2)离垢地, (3)发光地, (4)焰慧地, (5)难胜地, (6)现前地, (7)远行地, (8)不动地, (9)善慧地,(10)法云地。 四善根: 指见道以前,现四谛及修行十六行相以达到无漏圣位的四种修行阶位,包括: (l)暖位 (2)顶位 (3)忍位 (4)世第一位。 (四)四十二颗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四十二阶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和妙觉。已见上文,兹不赘述。 等觉:又作等正觉,即指在内容上与佛相等,而实际修行上比佛略逊一筹者。如欲详细了解,请参阅(姚秦)鸠摩罗什泽《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受持品》。 妙觉:指觉行圆满之究竟佛果,系由等觉位更断一品之无明,而得此位。 (五)三十六颗 无确切的含义,通常皆认为是为了便于携带,遂三分一百零八颗成三十六颗。其中蕴含有以小见大的义理,故与一百零八颗相同。 (六)二十七颗 表示小乘修行四向果的二十七贤位,即前四向三果的 “十八有学”与第四阿罗汉果的“九无学”。 十八有学指:(1)随信行者,(2)随法行者,(3)信解者,(4)见至者,(5)身证者,(6)家家者,(7)一间者,(8)预流向者,(9)预流果者,(l0)一来向者,(l1)一来果者,(12)不还向者,(l3)不还果者,(14)中般者,(15)生般者,(16)有行般者,(17)无行般者,(18)上流般者。 九无学指:(l)退法,(2)思法,(3)护法,(4)安住法,(5)堪达法,(6)不动法,(7)不退法,(8)慧解脱,(9)俱解脱。 (七)二十一颗 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二十一个位次, “十地”“五十四颗”一段,“十波罗蜜”见“佛子珠”一段的介绍,兹不赘述。而 “佛果”指达到最究竟成佛的果位。 (八)十八颗 俗称“十八子”,此中所谓 “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六根:(1)眼界、(2)耳界、(3)鼻界、(4)舌界、(5)身界、(6)意界、六尘:(l)色尘、(2)声尘(3)香尘、(4)味尘、(5)触尘(6)法尘、六识:l)眼识、2)耳识、3)鼻识、4)舌识、5)身识、6)意识。 (九)十四颗 表示观音菩萨与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的功德。十四无畏: (1) 使众生返照自性,获得解脱,是为无畏。 (2) 使众生旋转知见,苟遇火难,火不能烧,是为无畏。 (3) 使众生旋转观听,虽遇大水所漂,水不能溺,是为无畏。 (4) 使众生入于罗刹鬼国,鬼自灭恶,是为无畏。 (5) 使众生六根消复,临当被害,刀段段折坏,是为无畏。 (6) 菩萨明照十方,使众生不受药叉、诸幽冥所害,是为无畏。 (7) 使众生不受虚妄声尘系缚,是为无畏。 (8) 使众生行于险路如行坦途,遇贼不受劫,是为无畏。 (9) 使性多淫者,不生色念,是为无畏。 (10) 使怀忿记恨之人不生嗔恚,是为无畏。 (11) 使一切昏钝无善心之人,远离痴暗,是为无畏。 (12) 使无子众生,欲求男者,令得生男,是为无畏。 (13) 使无子众生,欲求女者,即得生女,是为无畏。 (14) 使众生持观音名号者所得福德与恒河沙数无异。 (十)十二颗 代表“十二因缘”。 (1) 无明(梵语avidya)-无始烦恼。谓无始以来,妄识于事理迷暗愚痴,无所明了,故名无明。无明有二:根本无明和枝末无明,根本无明乃菩萨所断;枝末无明乃凡夫所修。 (2) 行(梵语samskara)-造作之义,即指所造作之善恶诸业。由于两种无明为缘,遂引起造作种种善恶之事业。若起无贪、无嗔、无痴等善心,则造善业;若起贪、嗔、痴等烦恼之心,则造恶业。吾人无始以来造业无边,故八识田中之种子亦无量无边。 以上两支,属过去因缘,无明是缘,业力是因。因缘和合,遂感生现在苦果,即是吾人五蕴报身。 (3) 识(梵语vijnana)-本识揽渧。即第八识揽父精母血二渧,名三和合,此为一期生死之开端。 (4) 名色(梵语nama-rupa)-识暖胚团。名指心识(初投胎之神识),色指形体(父精母血凝成之胚团)。是说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名,揽父母赤白二渧,外托暖气成胎为色,此是胎相初成之位。 因六根未成,识心未能显发了别之功德,但有心之名,无心之用,故不称为心,而只称名,且初投胎之时,形体未全,五官未具,不便称身,故只称色。 (5) 六入(梵语sad-ayatana)-扶尘具形,指眼等六根而言。在母胎十个月中,由名色逐渐六根成长完备,于出胎后,对六尘境界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从名色,而六入,至出胎,中间总共有三十八个七日,皆属胎中位所摄,此为吾人一期生命受用之自体。 (6) 触(梵语sparsa)-根摄境界,接触之义。根尘和合而成触,此即出胎之位。谓十月圆满出胎,六根遂于外境相接触。当婴孩自出生到二三岁时,天真纯洁,六根对境,但起单纯知觉,当无憎爱分别。 (7) 受(梵语vedana)-苦乐舍感,即是领受之义。领纳接触六尘境界,内心所感受的违顺等境,生起苦乐感受。当四五岁到十岁左右,年纪稍长,知识渐开,对于饮食衣服玩具等,皆有所求,且能分别好丑,当未生贪爱之心,这是对境所生的一种情绪。 以上五支,总为五蕴报身,即过去因缘(无明与行)所引生之现在苦果。既有此五蕴假身,则炽然起惑造业,随之又成现在因缘,将引生未来之苦果,详情如下: (8) 爱(梵语trsna)-因受生著,即是贪爱。因感受引起之执著。当十一、二岁到十八、九岁之时,已将成年,欲望既开,对于五欲六尘,自然心生贪爱,对于乐受顺境,则起贪爱之心;于苦受逆境,则生憎恶之念。 藏经云:“贪爱如水,能润生死。” 楞严经云:“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 高僧大德云:“爱不重,不生娑婆。” 此为对境所起的一种贪染心。 (9) 取(梵语upadana)-因执追求,即妄取也。约二十岁后,血气方刚,贪欲转盛,于一切境,广为追求,是名为取。此为贪污欲境的一种强烈趋求。 (10) 有(梵语bhava)-业牵后有。由爱取二支惑,遂发种种善恶之业,感生未来有生有死之果报。以上三支,爱取又为缘,有支又为因支,因缘和合,又生未来之果。如是有因有果,故名为有。 (11) 生(梵语jati)-倒识投胎。此身寿命终时,第八识在一切有情中,依其业力牵引,再去投胎受生,此为未来受报之一种活动。 (12) 老死(梵语jara-marana)-生后苦死,即衰老死亡。万法无常,有生必有死,身坏命终名死。众生莫不皆有死,却未必皆历衰老(夭折与横死),故合老死为一支。自生至死,其间不免种种忧悲苦恼,此为未来受报之一种结果。 如以上所说,十二因缘包括过去因缘(无明与行二支),现在苦果(识、名色、六入、触、受等五支),现在因缘(爱、取、有等三支),未来苦果(生、老死等二支)。是为双重因果,此为佛陀说明吾人生死相续的一种铁则。
掌中解脱的本书目录
掌中解脱
(菩提道次第二十四天教授)
菩提道次第科判表
总论──纠正动机与观察所修之法
菩提道次第引导分四
甲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接【表一】
甲二令于教授起敬理故开示其法殊胜接【表二】
甲叁如何闻说具二种殊胜法之理接【表叁】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接【表四】
表一
甲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
乙一圆满种姓中受生之理
乙二其身获得功德之理
乙叁得已于教所作事业之理
丙一于印度所作之理
丙二于藏地所作之理
表二
甲二令于教授起敬理故开示其法殊胜
乙一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
乙二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
乙叁易获佛陀密意殊胜
乙四极大恶行自趣消灭殊胜
表叁
如何闻说具二种殊胜法之理
乙一听法之理
丙一思惟闻法利益
丙二于法与法师发起承事
丙叁正听闻之理
丁一断除违缘器之叁过
丁二依止顺缘六种想
乙二说法之理
丁一思惟说法利益
丁二于大师与法发起承事
丁叁以何等意乐及加行而说
丁四于何等境应说与不应说之差别
乙叁结束时如何共作之次第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
乙一道之根本依止知识
丙一座上如何修之理
丁一加行法(六加行法)
第一加行
第二加行
第叁加行
第四加行
第五加行
第六加行
丁二如何修正行(见【表四之一】)
戊一依止知识利益
戊二不依止与不如法依止之过患
戊叁意乐依止法
戊四加行依止法
丁叁如何作结行之次第
丙二座间如何修之理
乙二既依止已如何修心之次第
丙一于有暇身劝取心要
丁一认明暇满
丁二思惟义大
丁叁思惟难得
丙二如何正取心要之理
丁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接【表四之二】
丁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接【表四之叁】
丁叁于上士道次修心接【表四之四】
【表四之二】于共下士道次修心
戊一发生希求后世之心
己一此世不能久住而念死
庚一不念死之过患
辛一不念正法过患
辛二虽念不修过患
辛叁虽修不净过患
辛四修不殷重过患
辛五自谋不善过患
辛六临终时将追悔而死过患
庚二念死之胜利
辛一利大利益
辛二力大利益
辛叁最初重要利益
辛四中间重要利益
辛五最后重要利益
辛六临终时欢喜而死利益
庚叁正念死之理
辛一修习死亡九种因相
壬一思惟死决定
癸一死主决定当至,无缘能令退却
癸二寿数无可添益,不断减损
癸叁于生时亦无闲暇修法而死
壬二思惟死期无定
癸一总瞻部洲人,别于浊世,死期无定
癸二死缘极多,活缘微少,故死期无定
癸叁身极脆弱,故死期无定
壬叁思惟死时除正法外余皆无益
辛二修习死相
己二思惟后世二趣苦乐如何
庚一思地狱苦
辛一思大有情地狱或热地狱苦
辛二思近边地狱苦
辛叁思寒冷地狱苦
辛四思独一地狱苦
庚二思饿鬼苦
辛一思惟畜生总苦
辛二思惟恶鬼别苦
庚叁思畜生苦
辛一思惟畜生总苦
壬一思互相吞噉苦
壬二思愚痴苦思总苦
壬叁思寒热苦
壬四思饥渴苦
壬五思役使苦
辛一思惟畜生别苦
戊二依止后世安乐方便
己一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皈依
庚一依何因皈依
庚二皈依何境
辛一正说认明皈依境
辛二可皈依此之原因
庚叁皈依量为几许
辛一由知功德之门皈依
辛二由知差别之门皈依
辛叁由承许门皈依
辛四由不言有余之门皈依
庚四皈依利益
辛一入内道佛子数
辛二为一切律仪基础
辛叁灭尽往昔所积诸业障
辛四易集广大福德
辛五人与非人不能为害
辛六不堕恶趣
辛七成就一起所思之事
辛八速疾成佛
庚五皈依学处
辛一各别学处
壬一应遮学处
壬二应修学处
辛二共同学处
壬一由念叁宝功德之门不断皈依
壬二由念恩门进食之先应作供养
壬叁安置他有情于皈依
壬四由念利益之门昼叁次夜叁次念皈依
壬五随作何事皆倚仗叁宝
壬六下至戏笑乃至命难亦不舍叁宝
己二于一切乐善根本发深忍信
庚一思惟业果(见【表四之二】)
庚二思别业果
辛一异熟功德
辛二异熟作用
辛叁修异熟因
癸叁思已进止之理
【表四之叁】丁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
戊一发起求解脱之心
己一思惟轮回总苦
庚一无定过患
庚二无饱足过患
庚叁数数舍身过患
庚四数数结身过患
庚五数数高下过患
庚六无伴过患
己二思惟别苦
庚一思恶趣苦(见前)
庚二思善趣苦
辛一思惟人苦
壬一思惟生苦
壬二思惟老苦
壬叁思惟病苦
壬四思惟死苦
壬五思惟爱别离苦
壬六思惟怨憎会苦
壬七思惟求不得苦
辛二思惟非天苦
辛叁思惟天苦
戊二抉择解脱道自性
己一思惟集谛轮回流转次第
庚一烦恼发生之理分四
子一认明烦恼
丑二烦恼如何生起之次第
丑叁烦恼之因
丑四烦恼之过
庚二烦恼集业之理
庚叁死没及结生之理
辛一死如何发生之理
辛二死后成办中有之理
辛叁中有于生有受生之理
己二抉择能趣解脱道性
庚一以何等身灭除轮回
庚二修何等道灭除轮回
【表四之四】丁叁于上士道次修心
戊一显示入大乘门惟是发心及其利益
己一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
己二获佛子名
己叁映蔽声闻
己四成就最胜福田
己五易圆满资粮
己六速净罪障
己七成就所愿
己八损害与中断不侵
己九速疾圆满一切地道
己十成就出生众生无余安乐之良田
戊二发菩提心之理
己一正明修心
庚一由七因果之门修心法
辛一修平等舍
辛二知母
辛叁念恩
辛四报恩
辛五慈心
辛六悲心
辛七增上心
辛八正修发心
庚二由自他相换之门修心法
辛─自他平等
辛二由众多门思惟自爱执过患
辛叁由众多门思惟他爱执利益
辛四正修自他相换
辛五依此修取舍法
己二以仪轨受持发心
庚一未得律仪令得之理
庚二已得守护不坏退之理
戊叁既发心已学行之理
己一成熟自相续学六度之理
庚一总佛子行学习之理
辛一学习布施之理
辛二学习持戒之理
辛叁学习安忍之理
辛四学习精进之理
辛五学习静虑之理
辛六学习般若之理
庚二於后二度学习之理
辛一学习静虑体性奢摩他之理
壬─依止奢摩他资粮
壬二正说修奢摩他之理
壬叁依止修九住心之理
壬四由六力成办之理
壬五彼中具四种作意之理
壬六由此正引生奢摩他之理
辛二学习般若体性毗钵舍那之理
壬一抉择补特伽罗无我
癸一定中修如虚空
子一所破决定扼要
子二周遍决定扼要
子叁离谛实一品扼要
子四离谛实异品扼要
癸二后得修如幻化
壬二抉择法无我
癸一抉择有为法无自性
子一抉择色无自性
子二抉择心无自性
子叁抉择心不相应行无自性
癸二抉择无为法无自性
己二成熟他相续学四摄之理
【表四之一】
戊一依止知识利益
己─近得佛位
己二令诸佛欢喜
己叁魔与恶友不能加害
己四一切烦恼恶行自然遮止
己五地道诸德辗转增长
己六一切生中不缺离善知识
己七不堕恶趣
己八无难成办现前与究竟一切利益
戊二不依止与不如法依止之过患
己─若轻毁上师即轻毁诸佛
己二若於上师生嗔,即坏与彼刹那数相等劫之善根,而经等量劫生於地狱
己叁虽依咒乘亦不得殊胜成就
己四虽勤修续义亦与修地狱相似
己五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
己六此生中为病等不如意事缠绕
己七后世漂流於无边恶趣
己八一切生中匮乏善知识
戊二意乐依止法
己一根本修信
庚一应观师为佛之原因
庚二能观之原因
庚叁如何观法
辛一上师是佛乃金刚持所许
辛二上师是一切佛事业之作者
辛叁即於现下诸佛菩萨仍在利益有情
辛四自所见相无法决定
己二念恩生敬
庚─师恩胜佛
庚二说法恩
庚叁加持心相续恩
庚四以财物摄受为眷属恩
戊四加行依止法
己─供献财物
己二恭敬承事
己叁依教奉行
【表四之二】
庚一思总业果
辛一正明总思
壬─业决定理
壬二业增长广大
壬叁不遇未造业
壬四已造业不失
辛二分别思惟
壬一思黑业果
癸一正明黑业道
癸二轻重差别
癸叁示彼等之果
子一异熟果
子二等流果
子叁增上果
壬二思白业果
癸一正明白业道
癸二彼等之果
壬叁附带开示具力业门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19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