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维摩诘人间佛教(维摩诘经典句子)

学佛百科2023-03-1680

【舌华录译评】慧语第一•000

【原文】

吴苑曰:“佛氏戒定慧三等结习,慧为了语,慧之义不大乎?”慧之在舌机也,有狂、智之别焉。狂之不别有智,如智之不识有狂也。是智者智,而狂者亦智,两而别之,则金粟如来氏矣。如来氏取法,一芥可以言须弥,刹那可以称万劫。其中倒拈顺举,无不中道。即智者不自知,而狂者能耶?乃次慧语第一。

【译文】

吴苑说:“佛教中依次以‘戒定慧’为三个层次的研习功课,是‘无漏之学’,且其中‘慧’是最高层次的,做为终结性的功课,没有比‘慧’更高的修行了。平常所说‘大智慧’就是来自与这个‘慧学’,没有比它更大的了。如果将‘慧学’落实到说话的机锋之上,则又有‘狂’和‘智’的区别。但是这种区别不是彼此疏离、对立的区别,不是‘非此即彼’的区别,而是‘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的关系,两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所以说‘智’是‘智’,同时‘狂’也是‘智’。要是把‘狂’和‘智’放在一起加以区别的话,就如同传说中的那位说法可以天花乱坠的维摩诘的前世‘金粟如来’一般。《维摩经•不思议品》说,‘以须弥山的高广仍可以容纳于细微的芥子中,且芥子并无些微增减,而须弥山也没有些微减小’”同样的道理,刹那之间也可以与很长很长时间一样。这里的玄妙之处,颠来倒去,都合乎其内在的规律。这也是说智者自己察觉不出来,狂者也同样难以分辨。故而将“慧语”放在《舌华录》最前面这一部分。

【点评】

《舌华录》一共十八篇,每一篇的开头都会有一段总括性质的“吴苑曰”以及作者曹臣的评论。这一段话对我们理解其后的各则文字,往正确的方向去体会文字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

第一篇“慧语”,强调这一篇中所选录的言说具有“正说、反说都有道理,都说得通”的特征。这里作者特别强调了一种看上去非常巧妙的关系,一种对立的统一。这种统一在大乘佛教中有一个典型代表任务就是维摩诘,也就是文中所称的“金粟如来”。在《维摩吉所说经》中,维摩诘是个富家翁,但同时他又是佛陀的弟子,只不过是幻化成富家翁的样子,以居士的形象示人,来度化世人的。经文中说维摩诘“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也就是说这位高人,跟一般的俗人没什么区别,也干着俗人的俗事,只不过他的修行很深。

这本《维摩吉所说经》的出现是为了解决佛教中的“富人上天堂难于骆驼穿针眼”的问题。维摩诘虽然天天吃香的喝辣的,身边娇妻美妾,还出入红灯区,但却不妨碍他成为一位佛法高深的佛教居士。维摩诘的佛法修为还不是一般的高,而是高到连那有“智慧第一”之称的舍利弗都望尘莫及的地步。这一部《维摩诘所说经》就是维摩诘与舍利弗、文殊、迦叶等佛陀弟子辩论的经过与内容。话说有一天维摩诘在家装病,佛派遣文殊师利等一众菩萨去看望他,他就借机与佛陀弟子论说佛法。维摩诘认为,人要得到解脱不一定出家,只要在主观上进行修行,那么虽然拥有荣华富贵却并不贪恋,虽拥有娇妻美妾却可以远离欲念。这部经书主要宣扬大乘佛教主张不离世间生活,发现佛法所在,提倡 “不二法门”,主张世间与出世间、生死与涅槃、有相与无相、有知与无知等一切分别平等不二,由此不二法门,可得无生法忍,远离一切烦恼妄想,进入涅槃境界。维摩诘游戏人生,享尽人间富贵,而又精通佛理,即世间而出世间,以世间为出世间。这种境界使文人士大夫在他这里找到了理想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方式。这里最典型的任务就是那个唐代大诗人,王维。王维,字摩诘。这样的起名、起字的方式可见士大夫阶层对大乘佛教的接纳程度。直到近代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赵朴初居士的人间佛教,本质都是这种类型的。

维摩诘经都说了什么 介绍介绍 传授传授

《维摩诘经》可以说是对中国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佛经,不论是作为中国佛教代表的禅宗,还是成为现、当代佛教主流的人间佛教,《维摩诘经》中的“心净则佛土净”及“亦入世亦出世”、“在入世中出世”的思想,都是其最为重要的思想资源和经典依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贯穿于整部《维摩诘经》的一根主线一“不二法门”,更是整个中国佛教的方法论依据。

《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的早期经典之一,因为此经的主人公为维摩诘居士,故而得名。唐玄奘,宋法戒和尚都曾译过此经。宣传在世俗生活中也能修炼成佛。唐诗人王维很受此经影响,故取字摩诘。

《维摩诘经》又称《维摩诘所说经》、《维摩诘经》、《净名经》、《不可思议解脱经》,凡3卷14品,后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14册。旨在宣传大乘般若空观,批评小乘的片面性,弹偏斥小叹大褒圆。月溪禅师谓“此经是直接表示真如佛性,故与禅宗祖师所发挥者最为吻合。六祖《坛经》所示道理,与此经共通之处甚多,历代祖师亦多引述此经言句以接后学”。

维摩诘是梵文 Vimalakīrti的音译,又译为维摩罗诘、毗摩罗诘,略称维摩或维摩诘。意译为净名、无垢称,意思是洁净的名字、没有染污的名称。维摩诘是一位在家的大乘佛教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据《维摩诘经》所讲,维摩诘是古印度毗舍离地方的一位富翁,家有万贯,奴婢成群。但是,他勤于攻读,虔诚修行,能够处相而不住相,对境而不生境,得圣果成就,被称为大菩萨。这位大菩萨早已成佛,号金粟如来,他才智超群,享尽人间富贵,又善论佛法,深得佛祖尊重。也是诗人王维心中的楷模。

《维摩诘经》运用不可思议的不二法门,消解一切矛盾,影响了禅宗思想、禅悟思维、公案机锋。禅宗将《维摩诘经》作为宗经之一,将不二法门作为处世接机的态度与方法,泯灭一切对立,从而获得了生命自由的无限超越。在《维摩经》众多的不二法门中,语默不二、小大不二是对禅宗影响最大的两种。维摩不二禅机,对禅宗影响最大的,除了斩断葛藤的方法论,便是存在而超越的境界论。这主要表现在心净佛土净、在欲而行禅、处染而不染、无住而生心等方面。

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

佛光山住持心平和尚、大会主席慈惠法师、各位法师、各位教授、各位嘉宾、各位发表论文的同学们:

佛光山是提倡人间佛教的,所以刚才主席说,在1990年开始这一天,我们举办青年的学术会议,以「人间佛教」为研究的主题,这对我来说,是非常高兴的。我最近几天都在军中说法,回来时,大会主席慈惠法师邀请我发表主题演说。学术的主题演说,必须作些研究;我也没有时间去准备资料,他们对我说:‘您已提倡人间佛教几十年了,应该说说您的心得。’「人间佛教」,不但早在我心里,在我的行为里,也时时在我的思想里;所以,借此机会把我心里对人间佛教的一点看法,向大家提出,谈谈「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

各位既然以研究「人间佛教」为主题,对于人间佛教的思想应该有所了解,那么,究竟什么是人间佛教呢?

我们知道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就是人间的佛陀。他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度化众生在人间,一切都以人间为主。佛陀为什么不在其它五道成佛呢?为什么不在十法界中,其它的法界中成道呢?而降世在人间成道呢?再深入来看,佛陀为什么不在过去时间、未来时间成道?而在我们现世的娑婆世界成道?也就是说,佛陀他是以提倡人间为主的。人间的佛陀,他所展现的人间佛教,具有下面六个特性:

一、人间性:佛陀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也不是玄想出来的上帝。佛陀的一切都具有人间的性格。他和我们一样,有父母,有家庭,有生活,而在人间的生活中,表现他慈悲、戒行、般若等超越人间的智慧,所以他是人间性的佛陀。

二、生活性:佛陀所发展的佛教,他非常重视生活,对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行住坐卧,处处都有教导,处处都有指示。甚至对于家庭、眷属的关系,参与社会、国家的活动,都有明确的指示。

三、利他性:佛陀降生这个世界,完全是为了「示教利喜」,为了教化众生,为了给予众生利益,以利他为本怀。

四、喜乐性:佛教是个给人欢喜的宗教,佛陀的慈悲教义,就是为了要解决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快乐。

五、时代性:佛陀因一大事因缘,降诞于世,特别与我们这个世间结缘。虽然佛陀出生在二千五百年前,并且已经证入涅槃,但是佛陀对于我们世世代代的众生,都给予了得度的因缘。所以到今天,我们还是以佛陀的思想、教法,作为我们的模范。

六、普济性:佛陀的一生很有普济性。记得过去梁漱溟先生,他从佛教的研究,慢慢转入儒家。他认为佛教的人间性不够,所以当太虚大师在汉藏教理院,请他演讲时,他在黑板上写了「此时、此地、此人」。他说:‘我为什么走入儒家,就是为了这六个字。讲时间,佛教谈过去、现在、未来,无量的阿僧祇劫,但是我们生命当下的现世很重要。佛教讲到空间、地方,说有此世界、他世界、十方无量诸世界,世界虽然讲了那么多,但我们相处的这个世界,需要我们去净化它。佛教讲到众生,不但是人,十法界的众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在无量无边的众生中,以人最为重要。’太虚大师在梁氏演讲之后,作了一个说明,佛教虽然讲过去、现在、未来,但是重在现世的普济。空间上,佛教虽然有此世界、他世界、无量诸世界,也是重视此界的普济;佛教讲到众生,虽然有十法界众生,但也是重在人类的普济。

佛教是以人为本的佛教,佛陀在各种经论中,一直强调:「我是众中的一个」,表示他不是神。《维摩诘经》则说:「佛国、佛土在众生身上求,离开了众生,就没有佛,离开了群众去求道,是没有道可求的。」六祖大师更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我们要成佛,必须在人道磨练、修行,由人才能成佛,在其他诸道中,是无法成就佛道的。

《法华经》中曾以「人身难得」的譬喻,来赞叹生为人的可贵。经上说:「黑夜里有一只盲眼的龟,想要上岸求救。茫茫大海,闇黑无边,只有一根木头,这根木头有一孔,这只瞎了眼睛的乌龟,在百年一浮一沉的刹那,找到那个孔,才能找到得救之道。」得人身,就是如此困难、希有。《阿含经》中也说到:「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泥」这些都是意谓人身的难得,人间的可贵。

我有一次在美国三藩市,举行家庭普照。有一个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他说:‘我们在家的佛教徒,叫我们了生脱死,我们不想;叫我们成佛,我们也没有动念过,因为成佛是好遥远好遥远的事;了生脱死,也是件好渺茫好渺茫的事。我们现在只想知道,我如何能够过得比别人更好一点,比别人更高一点,那就好了。’我听了以后,感触很多,我们的佛教一直偏离了人生。过去关闭的佛教、山林的佛教、自了汉的佛教、个人的佛教,失去了人间性,让许多有心入佛门的人,徘徊在门外,望而却步,裹足不前。所以佛教在度化众生的方面,要加强力量。

印度佛教最初的一百年至三百年之间,是小行大隐的时代──小乘佛教盛行,大乘佛教隐晦的时代。到了六百年以后,是大行小隐的时代乘佛教盛行,而小乘佛教不彰显的时代。一千年以后,是密主显从的时代,──教为主,显教为从的时代。到了今天是人间圆融的时代。不论是小乘的、南传的、大乘的、西藏的、中国的佛教,今日提出的人间佛教,是要把最原始的佛陀时代到现代的佛教,融合起来,统摄起来。

以中国佛教的发展来说,今天大家所熟悉的四大名山,是以四大菩萨为主:观世音、文殊师利、普贤、地藏王。这四大菩萨之中,观世音、文殊、普贤是示现在家相,只有地藏王菩萨是现出家相。为什么这些菩萨,大都出现在家相呢?原因是过去的出家众,具声闻性格的多,出世的思想比较浓厚;而在家的佛教,比较乐观、积极、向上,更合乎大乘佛教的宗旨。因此大乘的佛教,更合乎佛陀的本怀。像太虚大师他自己亦谦称:‘比丘不是佛未成,但愿称我为菩萨。’说我是比丘吧!不敢当,比丘戒律不容易受持得很完美。说我是佛吗?我也还没成佛,但愿称我为服务众生的菩萨。菩萨不是泥塑,供养在佛堂的,而是在人间活跃,有觉悟,有度众个性的大有情。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菩萨。所以,太虚大师一生提倡「人间佛教」,最后就归纳到菩萨学处,学菩萨就是人间佛教的旨趣。

我们人人要有一个目标,追求往生净土,在西方有极乐净土,在东方有琉璃净土。其实净土不一定在东方、在西方,佛教的净土到处都是。弥勒菩萨有兜率净土,维摩居士有唯心净土,我们大众说人间净土。为什么我们不能把人间创造成安和乐利的净土,而要寄托未来的净土?为何不落实于现实国土身心的净化,而要去追求不可知的未来呢?所以,在我们本山对于具有某种护教程度的信徒,老年的时候,由本山为他颐养天年,不一定要儿女来养他,甚至也不一定要到往生以后,到西方极乐世界,让阿弥陀佛来补偿他,对他说:‘你对佛教很好,我来养你,给你往生。’以佛光山来说,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寺庙道场,要给予信徒的信念──我这里就是西方净土,我就能给你安养。所以,我所认为的人间佛教,是入世重于出世的,生活重于生死的,利他重于自利的,普济重于独修的。

不管佛教有小乘、大乘,有显教、密教,不管它怎么分,应该要有人间性,这是很适合时代的潮流。不仅承继传统,而且是时代所趋,人间佛教必然是未来的一道光明。过去最早期以声闻趋向大乘,我们称为正法时期;后来以天乘之天道思想来趋向大乘,我们定为像法时期;以人乘佛教来趋向大乘,可以说是末法时期。既然是末法时代,如太虚大师所说,末法时代提倡人间佛教更为重要。我现在就以「什么是人间的佛教」,作几点说明,我提出六点意见:

一、五乘共法是人间的佛教

我们知道佛教分为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人天乘的佛教,重于入世的;声闻缘觉乘的佛教,重于出世的。我们常讲具有人天乘入世的精神,再有声闻缘觉出世的思想,那就是菩萨道。我们要以菩萨为目标,自利利他,自度度人,自觉觉人,把人我的关系,看成是分不开的,是一致的。自利也是充实自己,并且要能普渡众生,我也能够得到自利。这五乘佛法调和起来,就是人间的佛教。譬如,我今天要到台北去,台北是我学佛的目标,那边是一个净土。我现在坐火车经过台南、台中、新竹,我可以在台南不下车,台中不下车,新竹不下车,直往成佛的目标;但你不能不经过台南、台中、新竹。也就是说,你要成佛,可以直接实践大乘人间佛教的法门。但是也不能不经过人天乘、声闻缘觉乘的佛教来完成自己。

二、五戒十善是人间的佛教

今天有位军校校长问我:‘请你具体一点说,佛教对于国家、社会能提出什么贡献?’我说:‘三藏十二部的圣典,都可以有益于国家社会。’简单的说,只要一个五戒,就可以治国平天下。各位都知道,五戒就是不要乱杀生,不要乱偷盗,不要乱邪婬,不要乱说谎、不妄语,不要乱吃 *** 性的东西、不饮酒。

不杀生,对于他人生命的尊重,不侵犯他人,生命就能自由。不偷盗,对于他人的财产,我不去侵犯,财富就能自由。不邪婬,是对于他人的身体、名节不侵犯,身体、名节就能自由。我不说谎,对于名誉、信用就不侵犯,他人的名誉也就不会受伤害。不饮酒,我不去吃 *** 的东西,对我的身体健康不伤害,对于我的智慧不伤害,我也不会乱来对他人伤害。如果一个人能够持五戒,一个人的人格道德就健全。一家都持五戒,一家的人格道德都健全。一个团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都能奉持五戒,这个国家必定是个安和乐利的国家、社会。

我们只要到牢狱里去作一番调查,就可以了解凡是作奸犯科,身陷囹圄的人,都是犯了五戒的人。譬如杀人、伤害、毁容,就是犯了杀生戒。贪污、侵占、抢劫,就是犯了偷盗戒。妨害风化、破坏家庭、重婚、 *** 、拐骗,乃至于贩卖人口,都是犯了邪婬戒。诈欺、恐吓、倒会,就是犯了妄语戒。所谓饮酒戒,除饮酒外,包括吃鸦片烟、吗啡、吸速赐康、强力胶等毒品,会让自己恍恍惚惚,这是侵犯自己的智慧,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如果人人能够受持五戒,那么牢狱里就没有犯人了。甚至今天一般的信徒,如果把信仰升华一点,不要沦为民间之信仰,只是拜拜,祈求长寿、发财、家庭富贵、名位高显、身体健康等,只要受持五戒,不必去强求,也会有福报的。

比方说:不杀生而放生,怎么不长寿呢?不偷盗而布施,怎么能不发财呢?不邪婬而尊重,家庭怎么会不和谐呢?不妄语而诚实,名誉、信用怎么会不好呢?不乱吃而懂得养身,身心怎么会不健康呢?一个五戒,对于我们个人、社会、国家,就有这么大的关系。所以什么是人间的佛教,五戒十善就是人间的佛教。其实十善也是五戒的再扩大罢了!比方说,身业修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口业修持不妄言、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业修持不贪、不嗔、不邪见。有了邪见,思想错误,自害害人,一生都痛苦不堪。不邪见,佛教称为慧学,最终的目标就是在启发自性智慧,破除邪见。

三、四无量心是人间的佛教

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我常觉得我们中国佛教为什么会衰微?因为佛教徒没有佛法,没有实践佛法。佛教要我们慈悲,多少佛教徒有真正的慈悲?佛教要我们喜舍,多少佛教徒具有喜舍的性格?佛教徒心目中没有真正接受佛教。管你出世的也好,入世的也好,如果没有佛法,那与世俗又有什么不同呢?

有人说:「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观世音菩萨都跑到我们家里的佛堂来,每个人把家中最好的正厅都让给了观世音菩萨,把菩萨供奉在那里。为什么?因为观世音有慈悲的功德。慈悲,才能走进每个人的家庭;慈悲,才能受到每个人的尊重;慈悲,才能真正降伏人心,让大家心悦诚服,恭敬供养。

佛教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染上悲观的色彩。佛教徒见了面,开口闭口就说:‘人生苦啊!苦啊!无常啊!无常!’。佛教有喜乐的性格,有欢喜的精神,所谓喜无量、悲无量,要把欢喜布满人间。讲苦,是让我们认识苦的实相,如何来解脱苦恼,得到欢喜,才是佛陀说苦谛的真正用心,「苦」不是最终的目的。佛说诸行无常,无常很好,无常可以变幻,坏的可以变好;不幸的命运,因为无常,它会否极泰来,时来运转另有生机;因为无常,所以命运不是定型的。我们如何来散布欢喜的种子,让举世之间都能得到佛法,大家都在幸福美满欢喜中过日子。

有时候,物质上的生活这么丰富,像台湾经济成长,一切繁荣,也不一定能解决人的痛苦。金钱多、物质多,带给人的烦恼也很多。佛法的欢喜,是要我们从法喜、从禅悦、从真理中去体会内心的自在,内心的安乐。如果我们民间的信仰,只是建立在贪的上面,向菩萨、一切神明要求贪取,要平安,要富贵,要家庭美满,要长寿,中奖券,这种以贪婪为出发点的宗教层次,并不高尚。我们应该把信仰建立在「舍」的上面,信仰宗教是奉献的,是牺牲的,是利众的。人间佛教的利他性格,应该具有这种慈悲喜舍的精神,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人间佛教的主要内容。  

四、六度四摄是人间的佛教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四摄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六度是人间的佛法。我到美国去弘法,虽然美国不是佛教国家,但我感觉美国人士,有人间佛教、大乘菩萨的性格与精神。比方拿布施来说,美国人很肯布施,上教堂,多多少少都会乐意捐助的。社会有什么事情,都会欢喜的尽一点心力。尤其美国人见到你,就给你一个微笑,给你亲切的一声招呼:‘Hello!How are you!’、‘你好!’到处都是这样,这就是布施。一个笑容,一句问好,都是在实行布施,容貌的布施,语言的布施,他们把布施融会在生活里面。

持戒,美国人是很守法的,戒律就是守法。他们是法治的国家,但不一定要在法院中讲法。在马路上遇到红灯,没有车子、警察也不会随便抢越马路的。路上只要是一个Stop的记号,他就不会过去,会停一下再通过。排班、排队,也是如此。我们有一次在夏威夷,有不少人去参观夏威夷的土风舞,我们出家人跟观光团,也到了那个地方。那个守卫管理的老先生,他手一指,叫那些人离开那边大树下荫凉的地方,那个地方要给出家人坐,没有一个人有第二句话,个个都乖乖地到那边去。为什么?在美国宗教是受尊重的,同时大家也尊重法制,因为你负责管理,我要尊重你服从你。有时候人多了,守卫来不及把人分配到这边坐,那边坐,就把路口弄条绳子围起来,指挥大家坐在这边,或坐在那边,管他各国的国王、州吏,各州的州长、议员,这一道绳子一拉,个个都守法地站在那里。为什么?这个绳子就像征法律,不能逾越过去的。法律的尊严、神圣,已和美国人的生活、思想融合为一体,老百姓守法,国家自然是个法治的国家。

相反地,开发中的国家是什么情形呢?不要说一条绳子,就是一道墙,他都要想尽办法爬过去。所以,守法就是戒律,守法与否,关系一个国家的形象,也关系一个国家的进步、富强,我们要建立人间佛教法制的观念。

谈到忍辱,美国人士也很能够忍耐。忍,不是你骂我,我不回口;打我,我不回手,算了,忍一口气罢了!这些都不是忍。忍,是担当;忍,是有力量的。忍,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牺牲,是一种忍辱负重。美国人工作的时候,难道他不辛苦吗?他在忍受辛苦;排队,依序不超越,这也要忍。所以彼此互相忍让,社会就能井然有序,不会有脱序的现象。

说起美国人的精进也是众所皆知的。美国人积极、奋发、努力。我们以为美国好像天堂一样,其实美国人很勤劳,对工作认真不偷懒,不苟且,敬业精神正如佛教所讲的精进。佛教说精进,有所谓的四正勤--「未生善令它生起,已生善令它增长,已生恶令它断除,未生恶令它不生。」美国人的不断研究、突破,精益求精,因此使它成为世界强国。

禅定:有时候,我们在美国的街上看不到人,大人小孩都在家里。讲话,小小声,不吵闹人。坐火车,都是一副悠悠然不计较的样子,这就像禅定一样。

智慧:有人说美国人好笨,两块钱一个,跟他买六个,十二块钱,他算不出来,要两块加两块加两块再加两块……哦!是十二块。其实美国人并不笨,中国人机巧,有时巧得过头,变成投机取巧。美国人笨拙、呆板,可是他不随便乱来,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所以他们研究科技,能够发达精确,做任何事很稳靠。

讲到这里,大家也许会以为我主张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事实不然,我只是很慨叹:我们推行大乘佛教,实践佛法的国家,我们为什么都那么悭吝、势利、自私、逃避,没有爱心,只顾自己?所以我们要提倡人间佛教,实践布施、利行、同事、爱语,这才是今天人间及社会所需要的佛教。五戒可以安定社会,六度可以建设国家,四无量心可以普利大众。

五、因缘果报是人间的佛教

最近我到军中去布教,将官们对我说军中有一个问题,有些服役的青年认为:我去年就当兵了,他也去年当兵的,他升到班长了,我还是小兵,我心里不平,我们两人种的是同样的因,同时入伍的,为什么产生的结果郤不一样呢?各位要知道:因缘果报,中间有一个「缘」,缘不同,产生出来的果,就不一样。比方这朵花,多浇了一点水,多下了一点肥料,播种的地方肥沃,有和风吹拂、阳光照耀、雨水滋润,这朵花和那朵花,就会不一样呀!虽然同是一朵花,结果不一样,是因为「缘」的不同。

所以,凡人常怨恨命运,恨世间不公平,挑剔家里的成员这一个不好,朋友那一个不好,社会不好国家不公,为什么不研究自己的因缘,究竟哪里出了毛病?譬如我说错了一句话,也许本来要升班长的,就因为那句话,升迁的机会就失去了。本来竞争的对手没有你好,可是在要紧的时候,他立了一个汗马功劳,负了一个重大责任,说了一句好话,他的缘份加强了,做了班长了。因此,在佛教讲求广结善缘,所谓「要成佛道,先结人缘」,要重视这个缘。日常生活当思一粥一饭,有多少的因缘成就;要感谢因缘,感谢大众给我机会,让我能参加佛教学术会议的听讲;感谢佛光山丛林学院举办此次的活动,一切都这么方便,这一切都要感谢呀!

我们住在家里,早上报纸就送来,晚上电视一打开,多少演艺人员在表演。假如我们一点感恩的心都没有,报纸也不得看,晚上电视也不得看,那种生活多枯燥、无聊?因缘,使散居世界各地的大家和合,他们的辛苦,他们的服务奉献,让我过著很美好的生活,这是因缘的价值。大家给我的结缘,我应该如何回馈大家呢?要处处感恩,懂得感恩,才能享受富足的人生。

谈到因缘果报,因果实在不可思议。我们看到今天社会的人士,大家不了解因果。念佛的人,诸事不顺心时,就怪阿弥陀佛不保佑我,使我的钱给人骗去了,被人倒闭了;买股票没赚钱,也怪阿弥陀佛不灵感;吃素,身体越来越不好,也怪阿弥陀佛不慈悲。信佛吃素和发财致富、强身长寿有什么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果是不能错乱,种的是瓜,如何得豆呢?念佛拜佛,持斋吃素,是信仰上的因果,道德上的因果;发大财得富贵,是经济上的因果;身体要健康,长命百寿,有健康上的因果;需要运动,正常的保健。怎么可以把一切责任都推给了信仰的阿弥陀佛?所以,今天有太多人都错乱了因果、不能正确地认识因果。

有一个过路的人,偷一家果园树上的椰子吃。主人说:‘喂!你怎么吃我的椰子呢?’‘这怎么是你的,它是树上的。’‘嗯!这是我种的呀!’‘你种的椰子是埋在土里的,我吃的椰子是长在树上的。’树上跟土里就没有关系吗?这因果是不能斩断的,因遇到缘就会产生果。「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知道因,不会随便乱做,众生不惧因而乱来,终致榔铛下狱,结果好可怕!

甚至于我们的佛陀,他在生的时候,和我们常人一样,有老病死生的现象,在因缘里面,都不出因果的范围,这是很伟大的思想,因为,在因果之前人人平等,谁也逃不了因果业报。「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天是什么?天在佛教中就是因果,因果是非常公道的。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今日,应该大力建设,人人有因果的观念,因果非常科学的、是理智的。人人有了因果的观念,就不必要警察、法院了。因果就是自己的警察、导师,因果就是自己法律准则。

在我的故乡扬州,几十里没有警察,几百里没有法院。人民都不犯罪,很少有什么凶杀案。如果我对不起你,你对不起我,不要争不要吵,我们到土地庙、城隍庙,烧个香,就能化解纠纷;发个誓,彼此认为这样很公平。为什么?因为因果会给我一个交代。现在有所谓的自力救济,没有办法自力救济,投诉无门的时候,他心里还有一个值得安慰的因果,因果不会欺骗我们,因为「善果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而已!

六、禅净中道是人间的佛教

佛学很多的内容浩瀚无涯,宗派也林立繁多,禅净、中观的空、中道,这是人间的佛教。说到禅,历代的祖师们,参禅都不求成佛,只求开悟。在人间悟道以后,当下的生活能够解脱能够安住身心,获得现在身心的自在,所谓的明心见性,就满足了。所以禅者是最有人间性了。

净土也是一样。净土行人希望求往生净土,也是要现世念佛,念佛功夫不够,也是无法往生的,所以把现实的世界,做为立足点,老实念佛、修持,别无捷径。尤其净土对现在家庭,对忙乱的社会人生,净土是安定我们身心的良方。假如你禅净双修,更能契合人间的佛教思想。

中道的思想,就是空有融合的智慧,可以直接契入世间实相。有了中道的般若智慧,就能在现世生活中幸福快乐。有时候,有些人太重视物质的生活,流于世俗热烘烘的追逐,容易忘失了自己。有时候,远离人间,到深山里面去,一个人独处,如枯木死灰,冷冰冰的,对世间生死疾苦,不知关怀。人生太过热烘烘,太过冷冰冰都不好,缺乏中道的圆融。

所谓中道,是中观的般若智慧,有了这种智慧,遇到了事情,就懂得事待理成,懂得把握其中的原则。遇到一切果,就知道果从因生,种什么因就会结什么果,不会随便怨天尤人,会去追查原因。「有」的现象,是由于「空」理。「不空」就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了空间,我们怎么能在这里聚会?没有虚空,宇宙万有如何建设?「空」中才能生妙「有」,所以,人间佛教是过著一种有物质,也有精神的生活,物质、精神的生活是同等的重要。有向心外追求的,也有心内的世界;有前面的世界,也有回头的世界。不是盲从,一味往前冲,冲得头破血流,也要懂得回头是岸。人间佛教有拥有的,也有空无的;有群居的,也有独处的。把世间所有的一切都调和起来,使人间成为最美好的生活。

我所提倡的人间佛教,正如我为佛光山所订定的信条: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我觉得肯给人的,肯服务的,肯助人一臂之力的,肯跟人结缘,肯给人欢喜的,那就是佛的教示,佛在人间所给我们的教导。本山提倡人间佛教,坦白说,就是要让佛教落实在人间,让佛教落实在我们生活中,让佛教落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上。佛在哪里?在我的心里。净土在哪里?在我的心里。眼睛一闭,宇宙三千大千世界,都在我这里。天下的人都舍我而去了,但我的佛祖在我心中,没有离开我。

如何过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今天的社会、人间,我们每个人的负担沉重,对于家庭、事业、亲人的种种责任,紧紧地压迫着我们。假如我们现在拥有了人间佛教,就拥有了整个宇宙大地,处处都能幸福安乐,就能如无门禅师说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能够拥有了心内的世界,不一定要求心外的世界如何大,如何扩大我心内的世界,人间所有一切众生,所有一切世界,大概都离开不了我们的心。如何建立我们内心广大无比的世界,唯有不断的修行实践,这才是人间佛教的真正精神所在。

所谓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我仅概略地提出以上的看法:五乘共法是人间的佛教,五戒十善是人间的佛教,四无量心是人间的佛教,六度四摄是人间佛教,因缘果报是人间佛教,禅净中道是人间佛教。各位在参加「人间佛教」研讨会之前,我仅以这些微意见,贡献给大家。祝福各位!

《维摩诘经》

《维摩诘经》

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一部佛经

《维摩诘经》,全称《维摩诘所说经》,又名《不可思议解脱经》等,可以说是对中国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佛经,大乘佛教的权威性经典,被誉为“大乘佛教文献宝冠之珠”,在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自问世以来,倾倒了无数高僧大德、名士清流,对中国的佛教、哲学、文学、艺术等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经的主人公是古印度的在家大菩萨维摩诘居士,相传是金粟如来的化身,以居士身份辅助佛陀摄化众生。经中所讲的内容微远幽深,穷理尽化,非下乘智力可测,非常人可思可议。

不论是作为中国佛教代表的禅宗,还是成为现当代佛教主流的人间佛教,《维摩诘经》中的“心净则佛土净”及“亦入世亦出世”“在入世中出世”的思想,都是其最为重要的思想资源和经典依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贯穿于整部《维摩诘经》的一根主线——“不二法门”,更是整个中国佛教的方法论依据。

登峰造极的思想

《维摩诘经》的思想,经中的两句话可以作为点睛之笔:一是“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二是“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唯心净土”是大乘佛教的一个基本思想,许多佛门经典都曾不同程度地说到它,但唯有《维摩诘经》谈得最是直截了当、生动透彻,对中国佛教的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的影响也最大。

认为入世、出世不二,是《维摩诘经》另一个重要的思想特点。维摩诘居士本人就是一个拥有妻子亲眷乃至往来于酒肆淫舍,却又能一尘不染的大菩萨。这种出污泥而不染的在入世中出世的精神,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维摩诘经》具有十分浓厚的文学色彩。举凡治文学史的,几乎没有不知道它的。历史上有许多诗人画家、文人墨客都十分推崇《维摩诘经》,认为把它摆在文学史上,也是一部绝代佳作。

这个时代尤其需要《维摩诘经》

心净则佛土净,这是《维摩诘经》中最耐人寻味的一句话。当今社会,一切都被商品化了,损人利己、唯利是图成为很多人的处世准则。在这物欲横流、世风日下之时,需要《维摩诘经》来净化世间。若要净化世间,要先净化各人的心灵;每个人的心灵净化了,这个世界自然就美好清净了。

《维摩诘经》十大经典名句:安顿一生的终极智慧

1、你的心怎样,看到的世界就怎样

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译:倘若菩萨想要成就清净的佛土,就应当先清净自己的心;随着自己的心清净了,佛土自然也就跟着清净了。

悟:心净,一切皆净;心不净,一切皆不净。你的心是什么样子,看到的世界就是什么样子。

2、所谓干净,不在污泥,而在不染

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

译:虽然生活在世间,却不沾染世间的烦恼习气;虽然家有妻小,但常修持清净的佛道;虽然有眷属亲戚,却享受着远离尘俗、超越苦乐的安宁。

悟:真正的出家,是“心出家”而不是“身出家”;真正的出世,是“心出世”而不是“身出世”。人间种种,正是修行;出泥不染,最是境界。

3、读书的最高心法

文字性离,无有文字,是则解脱;解脱相者,则诸法也。

译:文字本身没有自性,没有文字这种实在的东西,不执著于文字就是解脱。解脱的境界,才是一切法的本来面目。

悟:读书,不在看,不在记,而在熏。熏精神,养内涵,增智慧,得自在,才是“本”。舍本逐末,只以博闻强记为荣,徒增负担和虚妄,最是悲哀。

4、真实的人,就是深刻的人

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

译:正直不屈之心就是道场,因为直心真诚、不虚假。

悟:道法自然,自然即真。直心的反面是谄曲之心,自以为聪明,其实愈加悖道。世间事尽可权宜,但必须以不失本心为基础与根本。世人醉心处世之法,往往失了本而不自知,只能越陷越深。

5、烦恼,就是通往觉悟的路

诸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

译:一切烦恼就是道场,因为烦恼也是实相本质的展现;众生就是道场,因为藉由众生,便能了解无我的道理。

悟:一切成长,必从挫折中来;一切领悟,必从执迷中来;太多自知,往往从观察别人而来;这就是阴阳。所谓“借假修真”,借假才能修真,别无他途。

6、攀比是一种病

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

译:什么是得病的根本原因?执着、逐求外物的心,便是得病的根本原因。

悟:攀缘是受欲望驱使,向外逐求。攀缘必有攀比,前者是病,后者是病重。人间多少追逐,皆起于攀比之心,于是大病不愈,终至膏肓。

7、人生的莲,只开在烦恼的泥中

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

译:只有在烦恼的泥淖中,众生才能生起佛法的觉悟。因此要知道,一切烦恼,就是成佛的种子。

悟: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淤泥,乃生此花。

8、浮生如梦,人却睡死过去

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

译:生起和灭亡是二,但万法本就不生,更没有灭,能在不生不灭里安住于空寂,就是不二法门。

悟:白居易作诗问鸟窠禅师:“特入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禅师回诗曰:“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缘起性空,生灭只是无常,人生如梦似幻,世间几人醒。

9、自在的真谛

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

译:我观察如来,过去没有来,未来没有去,现在也不在。

悟:“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经》)。过去已过去,未来还没来,现在不断流逝,没有一点是你能把握。世人的痛苦则都来自放不下过去,执着于未来,迷乱于现在。看破这一层,就是活在当下、万事随缘,便是自在之真谛。

10、现代人的可悲

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

译:依从内涵,不依从语言;依从真正的智慧,不依从一般的认识;依从究竟的经典,不依从不究竟的经典;依从正法,不依从人。

悟:现代人却是反了过来——依语不依义,依识不依智,依人不依法。所谓颠倒梦想。结果自然也是颠倒——浅薄而非深刻,迷乱而非觉悟,烦恼而非自在。扭转因,才能扶正果。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203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