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包容佛法(佛教包容的句子)

学佛百科2023-03-16104

佛教的平等与包容有哪些

佛教的平等是这离一切分别妄想,不起分别心,不搞我高你低、你多他少、我富你贫之类的分别心,不搞是非人我、追名逐利的分别心。就是远离一切贪嗔痴妄想的清净平等心。

佛教的包容,就是行菩萨道,对一切众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利益一切有情众生。

谁知道佛教有包容性吗?

一些人把神、佛混为一谈,认为佛教是有神论,因此认为它和其他的有神论思想在理论上是一贯的。同时就因此去赞赏佛教的所谓“包容性”,对其他有神论思想的所谓“不包容”提出批评。

其实,佛教否定造物主,认为世界是四大和合因果流转自己生成的。有本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和大梵天王的对话,在佛经所想象的情景中,释迦牟尼用简单的直线逻辑把自称造世界的大梵天王洗刷了一通,“逼使”对方承认自己没有创造天地。同时,佛教认为“三界唯心”,否认“心”以外有任何客观的实在,所以佛教是彻底的主观唯主义的无神论。

真正严密和精密的东西,它一定有排斥性的:真的正义要排斥不义,否则它就不是正义;真正的汽车要排斥玩具汽车上的轮子,否则它也就是个玩具车;真的女人会排斥丈夫以外的男人,否则她就是个妓女;等等等等。

佛教所谓包容,是教人们丧失做人的原则,在任何事情上给自己找个不要原则的理由,在做事上不加考虑去随缘,最后它也终于达到了它的目的,就是导致中国人堕落。

简单的思想会认为,没有包容性就会意味斗争,就意味要消灭对方,没有包容性是恶的,而包容就意味着善良,其实不是这样的。

汽车肯定不能用玩具车的轮子,这一点上它是绝对不能包容的,如果它能包容,它就是个弱智的玩笑。但是也没有汽车的厂商、车主,看见小孩玩玩具车就要去责骂他们、羞辱他们、消灭他们。依据原则而不盲目地包容是负责任的表现,但是它并不意味对他人有损害,或者战争。

就像前面说到的,正义肯定不能包容不义,如果它包容了不义,那么就没有了真正正义的立场。正义因其本身的坚定立场、不变的特性,才是一种可以传递给他人的东西,它不能在传递给他人的过程中被溶解,才可以通过彼此交流、单向教育去一直传递下去。正义也并不意味对不义进行战争,去损害或消灭那些不义的人,而是为了去带动更多的人到达更高的文明水平。

简单思维忽视这个世界的复杂性,把一切事物都简单地二元对立起来,这是简单思维本身所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世界本身的真相就这样。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你小孩某天回家去,突然冒出一句脏话“妈的X!”这个时候,难道真的应该对他念“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吗?甚至还要对他解释说:这是若干世前,作为他那世的同学今世父母,曾经也对他说“妈的X!所以今天因果报应了,以表示我依据佛法是理解的?还是直接给他一巴掌,而声色俱厉严肃的告诉他骂人是错的呢?——这样作当然是很“不包容”,也会使小孩子在当时反感。

具有排他性而又界线分明的定义才可能是原则,具有排他性定义明确才可能构建复杂有机的结构。对于小孩,你必须为他提供不变的可靠的原则,而不是佛教的模凌两可的理论,这才是真正负责的表现,才可能对他的生活有利。

人们不能去实践佛教的理论。如果你真的用佛教提倡的包容方式去教育子女,那么你的小孩肯定完蛋了,他长大了肯定是个天不怕地不怕没有一点本事还自以为了不得的混蛋。在其他的领域,以佛教的所谓的包容态度去对待,也会全部搞砸,不能建设起任何有用的东西,除了大垃圾堆以外。

佛法开示众生要“包容”,那如果对“恶人”的包容却成了“姑息养奸”,甚至造成更多、更大的灾难呢?

佛门里面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又说,“慈悲出祸害,方便出下流”。

有人理解为是佛法的矛盾,但实质是佛法的宏大圆融,无所不包,无不含摄。

其中关键在于智慧。

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十五集) 2004/11/29 海口市孝廉国学启蒙中心 档名:52-115-35

比方说「非慈之慈」,看起来很慈悲,对人和和气气,在《论语》里面讲乡愿,「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就是乡愿这种人,左丘明先生觉得对他觉得很可耻,孔夫子对他也觉得不认同。「乡愿」是指所有乡里面的每个人都看他很顺眼,连坏人都看他很顺眼,孔夫子说这不好,这会让人是非不分。看到坏人坏的行为,他也视若无睹,把这个社会的是非善恶都混淆了,看到每个人都不得罪,「你好,你好」,这样反而是「德之贼」,让人无法判断善恶了。所以应该面对恶人也要能够正直的去指责规劝,这个才是读书人的气概。所以这个是「非慈之慈」。你对每个人都很仁慈,让这些恶人,甚至於我们的孩子,因为你的慈,反而做很多坏事,而你都没有去制止,我们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当你的宽容已经让人家有机可乘了,那你这个宽容也是没有智慧了,所以非慈之慈。

什么佛经是主讲宽容包容的?无量寿经和金刚经看过了

宽容、包容,佛法里叫做忍辱,是菩萨必须要修习的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一,所以事实上佛经里边处处都有关于这六度的记载。

实在要说出一两部的话,有一部经叫《罗云忍辱经》,说的是佛的儿子罗云(罗睺罗)跟他的老师舍利弗出去乞食,被恶人砸破了头,舍利弗告诉他忍的功德,回来佛也告诉他们忍的功德。

还有《四十二章经》里面说:“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忍辱波罗蜜多品第八之二》:

“复次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忍辱波罗蜜多。所谓自身毕竟忍辱。有我等相非究竟忍。何以故。若他嗔恚来娆恼时及能忍受。于心境中俱不可得。而菩萨作是思惟。何者为嗔何者为忍。于法数中。云何眼等处而有嗔恚。又复伺察。于十二处忍辱亦不可得。展转入解有情等相悉无所得。又此忍辱非实究竟。至于忍辱名字如空谷响。是名苦空无常无我。于忍辱等作如是解。又此忍辱亦非究竟。谓于是法我无颠倒。彼是颠倒。于忍辱行起高下相。又此忍辱非实究竟。谓于是法我能解脱。彼非解脱。于忍辱行而非相应。又此忍辱亦非究竟。谓于是法我居正道。彼非正道。于忍辱行生二种相。又此忍辱非实究竟。谓于是法于空能忍。于见非忍。于无相中而能忍受。于有相中而不能忍。若于无愿无求而皆能忍。于有愿有求而不能忍。若于无积集攀缘而能忍受。于有积集攀缘而不能忍。若于烦恼尽处而能忍受。于烦恼处而不能忍。又于善处而能忍受。于不善处而不能忍。若于无过失处而能忍受。于有过失处而不能忍。若于无漏法而能忍受。于有漏法而不能忍。若于出世间法而能忍受。于世间法而不能忍。若于清净法而能忍受。于杂染法而不能忍。若于涅盘法而能忍受。于生死法而不能忍。此等忍辱有对治故非实究竟。云何名为究竟忍辱。若能随顺空性。于见非见中。非有非无。若能随顺空性。于有愿有求及无愿无求。非有非无。若能随顺空性。于积集攀缘中。非有非无。若能随顺空性。于清净法及杂染法。非有非无。若能随顺空性。于善不善法。非有非无。若能随顺空性。于诸过失及非过失。非有非无。若能随顺空性。于诸行中及涅盘法。非有非无。是名究竟忍辱。何以故。谓过去未来见在诸法皆不生故。众缘无尽忍辱无尽。若于是法。非有为非无为。亦非和合。亦不增减亦无成坏。亦非作者亦非养者。彼不生故。是名无尽。说此是为真实忍辱。舍利子。如是菩萨能行是行者。是名诸大菩萨摩诃萨忍辱波罗蜜多。若彼菩萨摩诃萨。能行是菩萨相应行时。一切魔王及魔眷属。作诸魔事及诤讼等。皆悉不现。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最上忍辱波罗蜜多。”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218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