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有偷盗史吗(释迦牟尼佛是真的)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到了什么
腊月初八,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成道纪念日。早在公元前623年,印度诞生了释迦牟尼佛,他在人间的寿命是八十岁。
因此,我们知道,释迦佛是一位历史人物。他的出家因缘是因为看到人生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他贵为王子,而且是独子,他的母后在他出生后七天就去世了,他跟随姨妈长大,他的父王一直想把他培养成转轮圣王,就是道德、智慧、慈悲、能力各方面都很全面的一位国王。
释迦佛从小就非常睿智,据说在七岁的时候,就能够射箭射穿七个铜鼓。后来,他接受了当时印度最原始的文化教育——印度最著名的婆罗门教的根本圣典《四吠陀》,一切学问知识无不精通。但是他发现,世间无论是什么地位、权力、知识、才能,都只能治疗我们眼前的、暂时的痛苦,而不能治疗内心的痛苦,因此,他对于人的生死问题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接着,就有了佛陀著名的游四门的故事。首先在东门看到一位老人,他就问:「这是什么人呀?」侍者告诉他:「这是人老的样子,虽然你贵为太子,你将来也会老的。」
其次在南门遇到了一个病人,躺在路旁,翻来覆去地 *** 不绝,十分痛苦,太子又问:「这是什么人呀?」答曰:「病人。」太子看到病苦,甚觉可怕。
第三次到了西门,看到许多人抬着一具死尸,随行的亲属痛哭流涕,哀号不止,让人看着心酸。他又问:「这是什么人呀?」答曰:「这是死人。」太子想,人生在世,必有一死,无人可以幸免,而我现在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最后在北门,他看见了一个人坐在树下禅修,他就跑过去问:「你是什么人呀?」那人说,我是修行的。问:「为什么要修行?」答曰:「因为人生有很多的痛苦,特别是老病死,包括生时还有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盛苦、求不得苦、还有舍不掉也是苦。」
如果经过对内心的深入观察:我们内心感觉到「我」在痛苦,「我」在快乐,「我」在追求,而这个「我」到底是什么?经过了很深入的观察了解后,会发现:平常认为的那个自我,往往是一个妄想执著的自我,而真实的自我却从来不曾受苦。之后,释迦佛经过了七年的苦行,参学了一些当时在印度非常著名的大修行者,参访了种种外道。他发现一般的修行人可能会被自己的观念所束缚,比如追求修行的那个样子,那个状态——一定要住在深山里;或者一定要坐在那里;或者要受苦;或者学牛吃草;或者看鱼在水里游,觉得鱼很自由,所以一天到晚也泡在水里;或者有些人看到经过痛苦的磨练,可以消除对痛苦的敏感,所以就躺在荆棘刺上,等等。
他发现:这些方法只是暂时控制人的欲望,或者让人有更坚强的意志去承受痛苦,却并没有发现痛苦的真正内涵。
最后,他在菩提树下经过了三个七天的思考。
第一个七天
他观察自己这一生,所有的烦恼痛苦可能都是自己造成的。我们大家可以观察,生活中所遇到的人和事,乃至我们的情绪、起心动念、待人接物的种种方法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发现:每一句话都是从小时候学习来的,每一个思想都是别人教你的。如果我们内心多一些感恩,多一些快乐,多一些好的念头,心态自然就好起来;如果你多一些仇恨,多一些贪欲,多一些不满足的感觉,那你的情绪就会破坏,然后整个生活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还有一些并不是这一生形成的事情,比如说,你好端端的,突然有人骂你、打你;或者在大街上突然被小偷抢了东西,而你并没有抢过别人的东西;为什么生下来的有些人是男人,有些人就是女人;有些人生活在很有钱的地方,很富贵,而有些人一生就在穷人家。
这样观察以后,他发现,人的生命并不只是这一期的,而是过去生由你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什么样的亲戚朋友,才会来这里投胎,这背后贯穿着一个不变的规律,就是有因必有果。
从果开始,追索前面的因,比如说,为什么你的长相很难看,或者很漂亮?为什么你会胖起来?静下来观察以后,你就发现:吃多了就胖起来了,如果每天保持锻炼,你的身体就好,所以,一切原因都找到自己身口意这三业的行为。
他花了七天时间,观察到我们这一生中发生的所有一切,有些在这一生就能找到原因,有些这生观察不到原因的,则是前世的选择,或者再前世的选择。
他在第四禅的禅定当中,一直观察到八万四千大劫以前,追索到最初生命的自我的存在,这个自我的感觉到底从哪里来的?
从有一个「我」的时候开始,我们就受这种因果的支配,只要有个「我」的存在,就有个自我的感觉存在。你的快乐一定是跟你有关系,你的痛苦也跟你有关系,你做的善法跟你也有关系,你做了恶业也跟你有关系,这些纠缠一起,永远舍不去的一个规律。所以,他得出这么一个结果。
第二个七天
他就去观察别人,观察生活中的其他众生,他看看身边的人,他们的行为是不是这一生造成的。其实,大部分人的生活遭遇都是跟他的起心动念、行为、语言有直接关系,所以有些人讲,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但是,他同样观察到,也有一些并不是这一生努力得来的,比如,这个人一生下来,为什么他会遭遇到一些不良的教育;为什么他经常遇到的那些朋友,从小的那些伙伴都不是好人,原来,他前世就跟这些人结上缘了,这个缘来了你躲也躲不过,没有缘呢,你可以创造。
所以,观察别人也是从果寻因。观察到最后,他发现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他的生命贯穿始终只有一个字,就是业。
业是什么呢?业就是我们的行为。要成为什么样的生命,你的行为起了一个决定性的作用。行为包括三方面:
第一个是身体的行为,是做好事还是做坏事,是杀生、偷盗、邪婬或者不杀、不盗、不婬,这是身体的行为;
第二个是语言的行为,是讲假话、骗人,或者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有没有讲不该讲的话;
第三个就是你的思想,是否有不该想的东西,如果你的内心有不该想的东西,或者想的都是痛苦的东西,那么,这个结果就已经在你内心埋下来了。所以,他观察到,一切众生都逃不过业的贯穿。
而这个业不是随便找你的,它一定是有因才有果,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所有的因只要它的条件成熟了,就会呈现它的结果。
这么一来就知道,我们这一期生命的努力很重要。你想快乐,想成就,你就一定要具足这样的业。比如说,我们大家想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大家都喜欢的人,那么你的念头、你心的想法一定要让大家都喜欢,你才能成为大家喜欢的人。
你讲出来的语言,无论什么时候讲,听到这个话大家都会高兴,那你的语言就会让你成为一个大家喜欢的人;你身体的行为也是一样。所以,所有的人生遭遇贯穿始终,就是一个业果。他第二个七天就观察到众生轮回生死的前因后果。
第三个七天
他解决一个问题,就是知道这些因果、这些业,到底是以什么为核心。我们大家都知道,以「我」为核心,以「我」为基础,我造的业我会记住。
那么,这个「我」到底是什么?释迦佛在菩提树下的第三个七天,专门去看住这个「我」到底是什么。大家也可以参一下哦,「我」到底是什么?「我」是谁?身体是我吗?发现不是。
当你感觉心中很烦,而你的身体很健康,这时候,其实身体一点也不苦,就是心苦,这时候,你的心就变成「我」;再细看,你这个心为什么会苦?为什么会快乐?你的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有时候觉得,我有想法,想到快乐,想到善良,想到恶,我的想法是不是就是我的心?我思故我在,很多人认为思想就是我。
佛陀又观察:这个思想,都是后天学习来的。诸位你看,如果父母亲不教我们讲话,如果老师不教我们文化,那现在我们脑袋想的东西是哪里来的呢?
比如说,这是凳子,这是桌子,这些都是别人教你的;这是快乐,这是痛苦,也是别人教你的;这是善良,这是恶,也是别人教你的;这是佛教,这是其他教,也是别人教你的。
如果离开了文字,离开了别人教你的语言,这个时候你的心是什么样子呢?所以第三个七天,他就离开了语言文字。观察没有语言也没有文字的时候,我们内心还会感觉到有一个自我,而这个自我是真的还是假的?佛陀做出最后的一个决定。
我们平时感觉到的思想,那个自我好像在自己的身体里,大家是不是这种感觉?但是,他在十二月初八,当在夜空中看到明星出现时,他发现:为什么「我」会知道有明星的存在呢?这个时候我们如果有内啊、外啊、明星啊,还是我啊这些概念,你会想不通的。
但是佛陀在把语言文字全部舍弃掉了,没有任何想法,也没有任何文字,他很清楚看到了明星——天上星星的存在,而自我那种「我」的概念没有存在,所以,这个时候他发现,一切众生的真心是完全一样的,是离开语言文字,离开人我是非的。
这个时候,他成道了。
佛陀成道以后讲了第一句话:「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自得现前。」
所以我们每一个众生啊,他的真心跟佛是完全一样,都是平等的,因为你都有会知道这一切法的这个能力,但是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
妄想就是你的思想思维模式、你的执著、你的追求,每个人不一样,所以构成了悲欢离合的各种不同的人生;如果离开了你的妄想执著,不需要老师,你自然就存在、本来就具足的佛性,在内心中就显现出来了。
为了让众生能够明白他跟佛一样清净平等的这个觉性,佛陀展开了49年,或者说50年的弘法,我们佛弟子把这个佛讲经说法的内容记载下来,就是我们今天诵的三藏十二部经典。
我们大家如果作为一个佛教徒,一定要知道佛陀是谁,他是怎么成道的,他为什么要在这个世界传播佛法。
实际上,是我们太苦了,因为著在这个相上,所以生老病死,各种痛苦都纠缠,这背后就是一个自我。
假如你从理上明白了无我,然后确定就不以「我」为核心,那么,生活当中你与人相处所有的痛苦都会迎刃而解。
我希望大家能够借遇到佛法的这个机缘,以后也对自己的生命有一个突破,祝愿大家把所有的痛苦都消除,早证菩提,解脱生死,圆满成佛。
释迦牟尼佛是历史上真实的佛吗?
释迦牟尼佛是这个世界的教主,历史上曾经出现的真实人物。如来佛祖,本身是对于佛的一种称呼。
因为“如来”正是佛陀十种称号里面的其中一种。称其为祖,是因为佛是佛教的创始人,开山鼻祖也。故称之为祖。
民间常以如来、如来佛专指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佛,释尊,即当时的悉达多太子。实际上这称呼是不精确的。如来是佛的德号之一,如来的意思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所以如来与佛,二者只能称其中一种。
如来佛一般是指释迦牟尼佛。如来,在佛的世界里,可通俗的理解为一种职称,如当今世界各国的总统、主席等。如释迦牟尼如来,燃灯如来等。通常所说的如来,指的是释迦牟尼如来,它不是某个个人的专用名字,而是一种对大能者的尊称。
释迦牟尼建立僧团
释迦牟尼在悟道后,就为创建“僧伽”制度的活动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僧伽”即是僧团,是出家佛教徒的组织形式。起初只准男性加入,后来妇女也被允许出家。释迦牟尼所建立的僧团吸纳了社会上各行业的人,如商人、猎人、理发师等,甚至杀人犯也可入教。
虽然没有首陀罗加入佛教的记载,但是相对于其他宗教来说,佛教僧团是平等的,没有种姓歧视的。创教初期,释迦牟尼并没有为僧团制订任何制度。
僧团的戒律是根据所发生的事件逐渐创建形成的。遇到事件发生时,僧人们就请释迦牟尼做出裁决,他的决定被认为是关于处理此事的“法律”,也就是“戒律”。释迦牟尼所制订的戒律,涉及到个人品德行为,包括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的一系列禁忌。
除此之外,释迦牟尼还为僧伽规定了云游乞食、雨季安居和犯过忏悔等制度。这些建制构成了信徒们的宗教实践,也成为维护僧团组织和秩序的有力保障。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释迦牟尼;百度百科-如来
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是真有其人,早期佛教其实不像是我们理解的宗教,释迦摩尼带着他们弟子讲道,更像是哲学流派,所以早期佛教并不塑像,大部分是供奉佛陀的脚印-佛印,对于释迦摩尼是按照宗师来纪念的,当时佛陀这个词只是觉悟者的尊称,相当于最高学位,佛陀的确有十大真实存在的弟子,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阿难陀,优波离,阿那律,大迦叶,富楼那,迦旃延,罗睺罗;早期佛教发展到部派佛教时期,也称作上座部佛教,就是现在人说的小乘佛教,佛陀就神仙化了,但为了表示尊重,还是只有释迦摩尼这一尊佛,没有其他佛,而十大弟子则被认为达到阿罗汉果位,那么世人修行最高也只到罗汉,佛教再发展就形成大乘佛教,它是融合宗教,佛教世界被创造出来,出现了罗汉,菩萨,佛三级,而且创造出无数层级的人物,这就包括观音,地藏这些,他们并不是真实人物,只是宗教创造出来的神,至于西游记如来佛也就是神仙化以后的释迦摩尼,佛教毕竟是宗教,这些情况都属正常;
历史上真有释迦牟尼吗
历史上确实存在释迦摩尼,他是个真实存在的人。
佛经中关于释迦牟尼的生平记载,尽管有不少神话、传说,但也有不少历史事实,基本轮廓是可靠的。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就在今尼泊尔泰米地区的梯罗拉柯提废墟。
阿育王在释迦牟尼逝世200多年后曾在此立一石柱,说明此处是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和埋有佛的舍利,石柱保留下来了。考古学者还在此挖到释迦牟尼的舍利坛。
佛教的教义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这些系统的阐述显系后人所为,但教义的大体轮廓,可能是释迦牟尼提出。据此,可以说历史上真有释迦牟尼其人,而且他是佛教创始人。
扩展资料:
释迦牟尼,佛教的创始人,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后世有着许许多多的人受他感染信仰佛教,他的教导给予人们巨大和深刻的意义。
摩耶夫人途中经过大花园,夫人漫步在花园中,看见一颗高大的无忧树,犹如伞盖一样柔柔软软地垂下。夫人看得高兴,举起右手摸了摸枝条,太子就从右胁诞生了,披着一身金光。
太子长大后削发为沙门,叫车匿将他削下的长发带回宫给父亲,太子带领五个随从,来到尼连禅河的加者山苦行林中,坚持不懈达六年之久。
一天悉达多太子独自一人,走到一棵枝叶繁茂的毕钵罗树下,盘腿静坐。当时发下誓愿:我若不能证到无上正觉,宁让此身粉碎,永不起此座,在十二月初八日的凌晨,大彻大悟,变身佛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的故事是真的吗
是真的。是属于印度历史。历史上有释迦牟尼佛。而且佛陀的遗址也被证实了。 佛是实语者,释迦牟尼的故事在阿含经中和别的经中可以找到。而释迦牟尼广传里面的都是描述释迦牟尼佛前世。
释迦牟尼佛主张不偷盗的意义何在
虚云法师开示持不盗戒的功德:
盗有能盗人,通于七众弟子,所谓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所盗的物,统指男女牛马猪羊猫狗鱼龟等动物;金银宝玉七珍,山石泥沙等矿物,柴草竹木蔬菜花果等植物,飞机洋船火车,衣被用具的器恤,总而言之,无论正报依报,万事万物,非已所有,皆不得故取,不但一针一草不能盗。同时尽己所有,随力随能,有施众生,如此持戒.生多功德,今生人见欢喜,将来荣华富贵,因果经说:「今生富贵为何因?皆由前世不盗布施人」如梵网经第二盗戒说:「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盗,咒盗盗因、盗绿、盗法、盗业,乃至鬼神有主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226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