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与福报(财富与福报的经典句子)

一个人,想要财富与福报共得,必要先懂得哪些处世之道?
要珍惜自己的财产。不能因为自己的钱多就肆意挥霍,不然到了最后可能一无所有。还要懂得积极努力,不能目光短浅,安于现状,有了很多钱就放弃奋斗了。还不能看不起别人,一些没有自己富有的人也要尊重他们,不然他们可能就会阻碍你的成功。
财富是福报 但我们如何合理的支配
很多人可能觉得奇怪,花钱还需要智慧么?这个世界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太多的消费渠道,商店里琳琅满目的货架在热情地召唤我们,媒体上触目可及的广告又为我们提供了选择和参考。但我们要知道,改善物质生活并不是花钱的唯一途径,更不是使财富发挥更大效用的最佳方案。世界上有很多富有的人,但既富有又能为人敬重的却不多。原因是什么?主要就是取决于他们如何使用自己的财富。在对待财富的问题上,有几种比较典型的例子。 一、不合理的使用方法 一类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吝啬鬼,他们珍爱金钱超过生命。即使拥有再多,依然舍不得以财富去帮助他人,不但舍不得造福社会,也舍不得给家人使用,甚至舍不得给自己享用。这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精彩的描述,如巴尔扎克塑造的老葛朗台及《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直到生死关头,念念不忘的依然是自己一生守护的钱财。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即使赚再多的钱,又有什么意义呢?他们只是财富忠实的保管者而已,当他们撒手西归之时,这些钱不能给他们带来任何一点利益。所以说,身死留财,智者不为。这种以积攒钱财、守护钱财为乐的方式是非常愚蠢的,当钱财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时,不过是些毫无意义的金属和纸片。 另一种极端,是挥霍无度的暴发户。改革开放后,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尤其是沿海城市,很多人骤然暴富,却没有承受这份财富的健康心态,于是乎得意忘形,以一味挥霍来炫耀所谓的成功,沉溺于穷奢极侈的生活之中。他们将人生当作一场及时行乐的游戏,觉得财富只有自己吃掉、花掉才真正属于自己,只顾自己拼命享用,却不愿为他人付出分毫。这样的行为同样为社会所不齿,因为他们只是在无端地浪费财富,也是在无谓地消耗自己的福报。 还有一些人,虚荣心非常强,总是花钱做表面文章。即使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也要添置高档用品,追逐时尚潮流,为此付出再多也在所不辞,这也是错误的生活观念。在他们的心目中,名牌就是身份的体现,高档就是价值的尺度。人的基本生存所需无多,我们需要饮食维持生命,可能吃多少?我们需要衣服抵御寒冷,可又能穿多少?但我们为什么在衣食无忧之后还不能满足?因为很多需要已不再是为了生存,而是社会使我们产生的需要。我们吃饭,有时是为了吃给别人看,有时又是为了应酬而吃;穿衣也是同样,有时是为了炫耀,有时是为了工作交际而穿。所以,现代人的衣食住行,已经演变为用来攀比的道具。 还有一些人,急功近利到盲目的地步,不惜孤注一掷,将所有家产用来作风险投资。他们不仅希望财富来得多一点,再多一点,更希望财富来得快一点,再快一点。在这样一夜致富的渴望中,人们很容易丧失正确的判断能力,或是受骗上当,或是投资失策,最后落得倾家荡产的悲惨结局。 二、合理分配财富 财富应分作四份。第一份用以保障家庭的日用开支;第二份用以投资增值,否则财富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三份用以储蓄,以备不时之需;第四份用以慈善事业,一方面回馈社会大众,一方面为自己耕耘福田。其实这也是一种投资,是对于未来幸福的投资,而我们能从中收获的,决不是有限的财富所能比拟的。 哲学家西塞罗曾经说过:追求财富的增长,不是为了满足一己的贪欲,而是为了要得到一种行善的工具。只有将财富当作行善的工具去追求,才能使财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如果社会上的每个人都能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那么,人间就会充满温暖,许多社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一味享用财富,福报总会有耗尽的一天,就不再属于我们所有;一味积蓄财富,也未必能属于我们所有,因为货币会贬值,股票会下跌,银行会倒闭,即使将财产紧紧地锁在保险柜中,又能有几分保险系数?所以佛法认为,只有布施出去的钱财,才会真正属于我们所有。就像播下的种子,哪怕只有一粒之微,也会为我们带来百倍、千倍、甚至千万倍的收获。 在人生旅途中,我们既是收获者,也是播种者。只有不断地播种和耕耘,才能使我们恒怀欢悦,身意牢固,诸善功德皆悉具足,也才能为当下的人生和未来的解脱积累足够的资粮。
正确的财富观
财富是我们绕不开的重要话题,如何看待财富是我们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财富观可以让我们拥有更美好的人生。最近有幸接触了佛教的财富观,整理出来与你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1.毒蛇与福报
佛教认为财富既是毒蛇也是福报。以正当的手段获得,以智慧的方式使用,财富就是福报,反之,财富会变成毒蛇。
2.财富与幸福
我们并没有随着富裕而变得幸福,财富只是幸福的辅助条件。幸福是一种满足感,它与我们的需求和欲望有关系,欲望小则容易幸福,所谓少欲知足,知足常乐。幸福与我们的心态有关,我们对“拥有”的执着,引发了很多烦恼,烦恼多则难快乐。
3.利益和道德
我们容易把利益与道德对立起来,这是不对的,会让人对道德产生一种恐惧感。很多人内心想着利益,嘴上却讲着道德,最后变成伪君子。这是传统的错误观念带来的结果。
佛教认为:
第一追求利益并不是不道德的,义和利不冲突。利益是应该追求的,《菩提道次第论》把利益分为现前利益和究竟利益两种,现前利益让我们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究竟利益让我们成觉悟,悲智双运。
第二现实中利益与道德时常也会出现矛盾。很多人只要利益不要道德,是因为缺少信仰的追求,缺少高尚人格的典范。道德的作用不在于道德本身,而是其背后的原理,道德会产生因果,会让我们的生命增上、提升,而为利益不择手段则会把自己的心做坏。追求利益要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服务社会,成就自己,如法求财。
第三自利与利他,我们会觉得这是两码事,但其实利益别人跟利益自己是统一的。利益别人有助于发展自己的慈悲心,而伤害别人其实就是在伤害自己。
4.财富与人生价值
人生的价值在于价值观,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传统的价值观升官发财、出人头地、高人一等这些都不可取,这些只是为了满足我们的三种感觉:自我重要感、自我优越感、自我主宰欲。重要感、优越感都需要从比较中得到,这三种感觉会让人产生很多压力和焦虑以及恐惧,如果我们追求财富是为了满足这三种感觉,这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它很难得到但却很容易失去。我们要带着一颗服务社会的心,利他的心,去做好自己的事情,去获取财富。不要让自己的贪著心把自己累死,真正的意义在于生命的提升、心灵的提升、人格的完善,你是什么比你拥有什么要重要。让财富帮助我们实现人生的价值,是正见。
5.如何获得财富
一般认为只要有能力就能获得财富。这种观念不正确,其实还有机遇和运气的成分,佛家称为福报。福报是什么?就是因果。什么因果?高尚的心念和行为成就高尚的人格,底下的心念和行为成就底下的人格,这就是因果。欲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因此选择心灵的发展,生命的发展,比什么都重要。要想获得财富的福报,就需要广结善缘,结交真正的朋友,方法有四摄法门:布施结缘(通过帮助他人与人交朋友)、爱语(真诚爱护去与别人交流)、利行(利他的行为)、同事(换位思考);培植三种福田(福报也要播种):恩田(布施和供养对你有恩之人)、敬田(恭敬、供养大德之人和事业)、悲田(慈悲出发帮助他人);还要学习生存技能,用正当手段去做事。正见:能力+机遇(福报)+德行
6.如何合理的支配财富
用钱其实是一种智慧。只有真正布施出去的财富才是你的。财富四分法:一分用于日常开支,奢简适中;一分用于储蓄;一分用于经营投资;一分用于慈善。
7.从物质财富到精神财富
物质财富没有止境,带来的幸福和快乐也很有限,只有短暂的意义,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们要追求精神财富。这其中讲到接纳也是一种财富,所谓接纳就是不对立,接纳不等于认可,关键是不要升起嗔恨心,接纳不是不处理,而是用智慧去处理。面对逆境,如果我们不接纳,就只有一种处理方式,那就是嗔恨、斗争、冲突。如果能接纳,不对立,其实我们还有很多方式、方法去处理。我们会对这个世界有很多设定,我们一厢情愿的希望世界成为我们设定的样子,可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缘起和经历,不可能按照我们希望的样子存在,所以我们必须学会接纳,在接纳的前提下再给予关系、支持和帮助。
创造财富的本质是什么
财富的本质是什么?是劳动创造的还是资本创造的?
财富的本质就是福报,由布施供养和不偷盗戒所创造的,使用完了,具象化的形式可以是金银,可以是贝壳,可以是数字。当然也可以构成一个城邦或者国家的繁荣。这便是有福者到一个地方,那一个地方容易迅速繁荣,无福者工作很努力,也难以真正发财的原因。
我们有时候看一个人,他到底是不是发财的样子其实都可以看出来的。发多少财同样我可以看出来。孙正义看马云,仅仅说他有一种气场。为何?过去曾经行过大布施大供养,气场聚集,是完全可以看出来的。这便是财富的本质:福报。
回教区都有便宜的无比的石油。为何?你看看回教的规定是不是每月收入必须布施十分之一。人人布施,全民布施,他怎么可能不发达。沙特没有承接任何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科研力量也很一般,但是就是有无数自喷井,石油品质也是天然最好的,有没想过为何
佛教如何看待财富?看完顿悟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越来越好,但是压力和焦虑也随之而来,幸福感越来越低,济群法师提出这样的一个课题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社会现状,明了广大众生的苦恼,我非常感恩济群法师的慈悲之心。
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曾观照自己的内心,我是如何看待财富的,我又是如何追求财富的,我是一个追求热衷追求财富还是淡漠财富的人,带着这些琐碎又迷茫的问题,我走进本节课的内容。
济群法师告诉我们,财富本身没有善恶之分,关键是看财富的来源,能否智慧的使用财富以及是否对财富有贪著之心,财富分为“毒蛇”和“净财”。凡是那些来源不明的,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财富都属于“毒蛇”,不仅如此,不会智慧的使用财富,随意挥霍财富,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灾难,轻则伤害自己,重则家破人亡,损害国际利益,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相对应的是我们要“如法”的求财,只有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获取财富,财富才会变成我们的福报。
追求财富是每个人都关心的话题,对于佛教徒能否追求财富呢?相信很多佛家弟子内心也有这样的纠结。济群法师告诉我们,佛法和追求财富并不矛盾,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我们只是在家修行的居士,我们要养活自己,也要照顾自己的家庭,甚至还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这都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如果是出家弟子,那么就可以放弃对财富的追求,因为这些物质财富很容易对我们形成一定的干扰,物质越多干扰也越大,为了能有一颗清净之心,我们就不能再去追求财富了。还有,如果你要修一颗菩萨心,那就要去追求财富了,因为菩萨是要利益众生的。所以,要不要追求财富关键是要看自己的发心,不要被外在的形式所拘泥。
我们该如何追求财富呢?济群法师告诉我们:财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同样有它的因缘因果之道。既包括昔日种下的业力,也包括今生付出的努力。往昔的业力我们已经无法左右,但当下的努力却是可以做到的。除了培养自己的生存技能外,也要培植自己的福田,也就是恩田(父母恩、师长恩、国土恩、众生恩)、敬田、悲田。福报就像土壤,肥沃的土壤才会长出丰硕的果实,贫瘠的土壤,即使是再好的种子也不会生根发芽。而没有生存技能,即使有很大的福报,也不会有太大的作为。
另外济群法师对于如何使用财富也给了一些启示。第一份,用作保障家庭的日用开支。第二份用作投资增值。第三份用作储蓄,以备不时之需。第四份用以慈善事业。佛法认为,只有布施出去的财富才真正属于我们,济群法师也是通过对于“财富”的理解,进而说明“空”的概念,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的,都遵循着因缘因果的规律,告诫我们不要执着于财富。
通过本课的学习,明白了财富的来龙去脉,为什么有的人生来尊贵,可以享受荣华富贵,有些人生来贫困窘迫,这不是老天不公,而是往昔的业力积累,这样想嫉妒之心会减弱,而我们自己如果也想获得财富就要从现在开始遵照法师的指示,慢慢的积累福报,进而改变我们的命运。
《山东嘉祥县法云寺住持妙谛大师谈财富与福报》
文/李根勇
嘉祥县佛教协会会长法云寺住持妙谛,师承于青岛湛山寺明哲长老,年轻有为,平易近人,既是高僧大师,又是朋友圈众生的良师益友。日前,在一次朋友聚会上,妙谛大师畅谈财富与福报的渊源,至理佛言,分享众生:
没有福报,财富来的再多,也是祸害,守也守不住,不如没有!
在西藏,曾经有个国王,看到贫富分化严重,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所有富人的财产都拿出来,平均分给穷人,让每个人的财富都等同。国王以为这样子国家就会很好,人们就不会怨气。但不到一年时间,结果发现穷人还是穷人,富人却能慢慢的富贵起来。
不要抱怨这个世界不公平,其实世界永远是公平的。这个准则,就是因果。富人有富贵的心,才能成为富人,他是公平的。富人如果失去了富贵的心,变得骄奢淫欲,不积累福报,那慢慢福报享受完了,富人就变成穷人了。佛说一切唯心造,这个世界,永远是公平的。
有人想要赚大钱,不要有这个想法。大财靠福报,小财靠努力。你没有福报,却占据那么多钱,也守不住,就会生病,出事故。古人讲的,一两黄金四两福。你要有四两的福报才能压得住一两黄金的财富。所以守不住,所以应该努力培养福报,慢慢的福报来了,财富自然就来了。
财富虽然属于五家共有的,水灾火灾一来,财富就没了。但直接操控财富的,还是个人的福报。有福报,天下财富可以到我们手上。像陶朱公范蠡,一辈子经商做生意,三次发家,发家后把财富全部布施给穷人,然后白手起家,又发家。陶朱公有福报,所以能吸引到天下的财富。哪怕一下子散尽了,仍然财富又能回来。所以后人才称他为财神爷。
福报别人是抢不走的,都是自己培的,也是自己损的。有福报了,自然就有财富。很多人大学生,给小学毕业的老板打工,这也是因为老板福报大。不要小看福报,能做老板,都有他的德行和福报。那学佛人,除了修智慧,一定也要修福报。传喜法师讲自己没有出家前,做生意,别人一个月很努力就赚两三百时,他已经能赚两三千了。这就是人家修来的福报。不用想着怎么赚钱,有智慧没有福报,一样赚不到钱。很多人的福报,都不是这辈子修来的,那这辈子财富少的,更要努力修。有福报,也要富贵的心态,老实的好好做事,去三宝门中多做善事,广结善缘,这样才容易得到财富。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232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