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修行(大圆满心性休息实修法)

大圆满的见修行果
晋美彭措
如果各种分别念没被调伏,那显宗里所讲的功德也不能得到,我们的心若起执著,那分别念就像毒蛇一样,会变得越来越粗暴。因此对分别念我们应强迫制止,不要有任何思念,应该把心安住在自己的本性当中。
在调心时,将心自然安住,可以现前它的本性。如果依靠分别念来改造,那心的本性永远也无法见到。因此安住的时候不能着急,应当自然安住。比如清净的水面可以呈现影像,但当我们摇动它时,水中影像始终不会显露。同样,心自然缓慢安住的时候,可以显现它的本性。
如果我们依靠勤作和分别念,就不可能照见心的本性。因此,心必须要放松,自己不能担心现在心没办法调伏,或在自心稍微得到安住的时候,就生起欢喜心。像这样的欢喜和担心,就是修行中的一种障碍。
虚空始终没有动摇,这颗虚空一样的心,通过安住或静坐的方法,可以见到它的本性,如果我们依靠各种分别念的狂风,则始终无法看见其真面目。因此对于自己身心的本体,应当像虚空一样安住,而不应该由各种分别念来操纵它。
图片
虽然修寂止有观想文字、佛像等各种教言,比如修大手印的人,首先是不起心动念一心一意地观想白色阿字,但麦彭仁波切在某些大圆满教言当中讲,观想外境的任何相状都不如以心观心为殊胜。如果心自然安住,就会现前它的本性,就像水自然澄清一样,这是一个殊胜的方便法。请勿分辨五根识和意识之间的差别,让心自然安住,也可以说现在六根的显现虽然存在,但不要跟随这些分别念,或者说要将六根同时安住。
意科喇嘛(法界自解脱)的上师是安章珠巴和伏藏大师列绕朗巴,在当代意科喇嘛是位非常了不起的瑜伽士,他在一个教言中开示,修大圆满时,首先必须要六根同时安住,这个窍诀与大手印的教言基本相同。以前安章珠巴仁波切的一些大圆满,比如杰珍大圆满的前行与大手印的修法也几乎都是相同的,按他的要求,在前行阶段必须修持三年的寂止。
六根自安住的方法跟大圆满的窍诀基本上相同,这是在阿赖耶识当中安住,如果没有上师的教言,也不能以此认识法性的本面。这种教言实际上是不分境和有境的一种方便法,也不要分别未来过去而自然安住;这是不分痛苦和安乐的方便法,是对痛苦和安乐平等而住的教言;它也不分寂止和胜观,要同时直断而安住,不要想我现在修的是寂止还是胜观,不要作过多的观察,否则对认识本性也有点障碍;这种教言实际上也是不偏于取舍而安住的教言,也不要想我现在所修的是阿赖耶还是法身,不作这样的分析,总之,自己的心自然而安住。
图片
这些教言在《直指心性》中讲得比较广。这种安住方法,是智慧和意识安住的方便法,也可以说是既不偏于意识、也不偏于智慧的一种教言。不分别伺察而自然安住,也不遮挡六根意识而自然安住,因为在大圆满和大手印当中都没有要求遮挡六根意识。大圆满中经常这样讲:“无分别不用破,分别念必须要破。”帝洛巴也有类似的教言:“显现不会束缚,只有执著才会束缚,我们必须要断除执著。”因此六根自然安住就可以了。
自己的心不要起分别念,身体也不要动,就像毗卢七法的要求那样端坐。身体端直,则脉端直;脉端直则心端直;心端直,则禅定自然会现前。修大圆满本来清净者,也特别需要如此静修。到一定时候,如果自己的境界已相当高深,这时再修大圆满本来清净,不管依坐式修还是睡着修,都没有很大的差别,但在《杰珍大圆满》中指出,初学者的身式非常重要。自己到底在做什么,没有必要作如此许多的观察。
心起分别念时,不应故意去破它,无分别念也不必故意去建立。全知无垢光尊者说:“前面和后面都不是觉性,那中间哪里还有一个觉性?”因此按照无垢光尊者的教言,无分别念不要故意去建立它。有些学大圆满的人认为,无分别念并非大圆满的觉性,无分别念以后还有一个觉性,这种说法也不正确。安住的时候,心里高兴,起分别念的时候,自心就痛苦,这种执著也是一种歧途。修大圆满的人不应如此,因为你若没有认识本性,无论怎样做都没有什么意义,若是认识了本性,则无论安住还是起分别念,这二者都没有任何差别。
起分别念时,也不要跟随它,就让所有的分别念在虚空中消失而应该法喜充满。我以前在一个大圆满的见歌中说:分别念自然解脱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些人的说法并不符合传承上师的教规。所谓的显现自解脱,是当分别念显现时自己解脱,这是一个显现自解脱的窍诀。必须要同时认识其本性,并不是说先前一刹那的分别念是有法,后一刹那才是法界。
图片
一切分别念显现的时候,知道它是无生无灭无来无去,对此没有任何执著,并依靠一个正知正念来护持,如此显现就安住于当下的本性当中,并认识它,这就是密法中最深的一个境界。麦彭仁波切说:“我们首先需要具备一个坚固的见解,之后是稳固的修行,见和修不能分离,然后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有不取舍的行为,这就是密宗的深道。”
有些人特意去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有特意去想修行的这种执著,这也是无勤大圆满修行上的一种障碍。荣索班智达在《入大乘论》的大圆满窍诀中,也是讲过有关这方面的问题,无垢光尊者也讲过。这里意思是不要特意去执著,在讲见解时有执著并不合理。对自己的分别念,不要去改造,也不要去思维,让它自然放松、自然安住,这时一切执著的绳索就会全部自然而然地断尽,然后自己心的本来面目就会自然显现,此时的状态即是明然、了然或豁然。
认识了自己心的本性后,虽然没有任何执著,但这是一种境界,我在这里不作广说。概括而言,即是本性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这些教言,在《直断要诀》中比较广讲,有关认识大圆满本性的教言,则在《文殊静修大圆满——手中赐佛》中讲得比较细致。
有些续部中,对证悟的觉性,以虚空中升起太阳来作比喻。一方面虚空当中没有什么黑暗和光明,但在虚空中升起太阳,从比喻上面可以理解。通过上师的教言,自己的心是如何证悟,在这方面有时候依靠比喻来通达了知也是极为容易,但若自己没有一点体会,有时也比较困难。这方面《大圆满手中持佛》中也讲得较细致。这时候远离一切无形黑暗,安住于显现之中,明然而了然,在大圆满当中,也可以使用这些法语来表示。但实际从意义上来讲,一切诸法的本性我们从语言上无法表诠,因为它远离一切戏论和言语,也没有任何能取和所取,就像是虚空一样,但又跟虚空有绝大的差异。
图片
通过如此精进修持,将自己的分别念渐渐灭尽,心中的智慧也逐渐生起,安住的寂止和了知本面的胜观双运,在短时间内也会成就。所以在《杰珍大圆满》中经常讲:六个月当中可获得金刚持如来的果位。有时,在我们休息间隙也应该安住于这种境界之中。我相信一个人精进修持无上大圆满六个月,则大圆满自宗所讲的禅定就会成就,对此我们根据自己的修行体会也会非常清楚。这些道理,当自己以心观心的时候非常明白,当时,对大圆满的胜观与寂止无二的意义,从心坎深处会生起坚定的信解。
大圆满的修法比较简单,所有的胜观和寂止以及生圆次第,都是自然而成。在大手印当中修禅定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才能成就,而在大圆满,如果日日夜夜精进修持六个月,基本上能把自己的分别念断掉,并自然现前其本性。尤其是对上师和对大圆满有强烈信心的人,仅修持七天也能获得殊胜的感应和证相。
安住的自然觉性,通过上师的教言和自己的修持彻底了悟的时候,也可以称为是一种恍然大悟。这种境界本来即无生无灭、生灭平等,住与不住离一切言思,这时已经现出了本来安住的法身本面。没有较此更容易的法,没有如此更重要的事,也没有比这更殊胜的道了,因此对于一个有信心的人来说,大圆满的法异常方便,也极为容易成就。
佛学篇|大圆满心性实修
我们需要禅定,从2500年以前至今,有八万四千法门,这么多的法门,最终目的都是真正断除烦恼,这些不同方法当然都可以达到目标,但最有效的还是禅定,需要禅定,我们才能真正断除烦恼。
21世纪的人压力越来越大,并不是身体干活累,而是欲望、嗔恨、嫉妒、傲慢这些的引起导致压力这么大 。
有的人喝酒,有的人骂人或打架,还有的人频繁换性伴侣,这全部都是现在的人的发泄方式,效果却大大相反。
也许你喝醉的刹那感觉当下没什么,但第二天压力已经加倍了,打架也好、骂人也好,压力从未减少。
这个时候,你的心需要安静下来,怎么安静下来呢?通过禅定才能减少压力。
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么多的佛经里也写了,以前这么多开悟的成就者,都是禅定了才能开悟的,怎么开悟就不讲了。
现在的人压力大,为什么呢?因为欲望强,佛陀年代的压力和现在的比起来,根本没办法比。
欲望带来嫉妒,嫉妒带来嗔恨,最后身上的疾病也是越来越多,为什么呢?因为满足不了欲望,梦想很多,梦想也是欲望而已,即使一个梦想成功了,又会迎来另一个梦想,最后压力很大。
我们常常自认为实现了一个梦想就会轻松了,不是这样的,当你被一个梦想折磨得差不多了的时候,好不容易实现了,又会冒出下一个梦想,最后就崩溃了,不是身体崩溃,而是受欲望折磨,到时候又开始各种发泄,喝酒、抽烟等等,感到很不幸福。
第一,先用毗卢七法的方式,让心中的杂念沉淀、放下,然后观自己的呼吸,怎么观呢?
心集中到呼吸,呼一次吸一次,这么去专注呼吸,经常去习惯观呼吸这件事情。
第二,观的时候,也许在呼吸过程中心就跑到前天或前年的事情上,没关系,再抓回来,有时又跑到明年的梦想,又抓回来继续呼吸,这么一二三去观,最好每天21遍,慢慢去训练,心跑掉了再抓回来继续这么去观。
第三,让一切的杂念沉淀的方式坐下来。
第四,有时分别念出来了,就这么看着,不予任何好与坏的评价,就这么看着分别念。经常这样做,心中很多不开心就能得以消失。通过喝酒抽烟这种方式是无法帮你排除压力的。当然,观一天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经常这么去训练,平时在家的时候少看电视、少看微信,经常训练自己,无论是对身体,还是心情都挺好的。
现在的人身体基本不累,以前干活很累,经常手会起茧,五六十年代上班干活,心还是平静的。
但现在的上班身体很轻松,在电脑前坐着就可以,可心理疾病、变态的反而越来越多,原因就是满足不了欲望。
所以,希望每个人按这种方式好好去禅定,这样就挺好的。—— 德兰根迥
如何修持大圆满法?
1、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四部《阿含经》、《净土诸经》、《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圆觉经》、《楞伽经》等。
(千万不要以为看了四本五本的佛经,就差不多了解佛法了。另外经过修行,和没有修行的,对佛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所以学习修行佛法,要去多看佛经,要进行修行。佛法两千多年了,佛经浩瀚,不论你修行到什么程度,几乎你们所有的疑问,佛经上都有答案。)
2、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净土宗和藏区的大圆满法。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的。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
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都是修习大圆满法的好去处。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念佛心要恭敬虔诚,从一句至十句,念得清楚,记得清楚,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最能去妄,妄念无处著脚,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久当自得耳。大势至菩萨谓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印光法师)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4、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如何修行大圆满
大圆满是藏密,是密宗修法。
修大圆满,首先要有缘拜具德上师。有了上师,再按上师的教诲一步一步修行就可以了。一般经过学习相关的佛教显密知识,外加行,内五加行,才能开始正式的大圆满密法修行。
因此,建议三点:一是随缘。不要强求修密法。二是不要去自学密法,那是盗法,不如法的,当然不可能成功,还有罪障。三是密法要求基础很严格,一定要按上师的要求依次第修习。
心性法门的最核心窍诀
文/杨大懒人
再次提醒一些对心性修行感兴趣的同学,你们一定要记住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心性的修行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态度
心性修行,大圆满也好,大手印也好,禅宗也好,需要悟性,适合一些相对聪明的人;悟性并不是一个很玄的东西,所谓悟性,就是你要悟到:心性的修行不是某种方法,不是说我念了多少咒语后就接近了心性,不是说我站桩站了多少个月就接近了心性,不是说我观察自己的念头,觉知自己的想法和起落多久后就能见到心性,不是说我尝试了多少腹式呼吸之后就接近了心性,不是说我做了多少复杂专业的观想后就接近了心性,甚至不是说我念了多少遍上师祈祷文之后就接近了心性,不是的
以上所有我列举的这些,以及我没有列举的,都是方法的范畴;一切的方法你都可以通过看书知道,你不需要问我,但是该见不了心性,一样见不了;心性修行的核心不是这些方法,而是掌握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也是为什么说一个修行人最好要有一位可以朝夕相处的上师的原因;因为上师真正能教给弟子的,不是方法(方法看书都可以学到),而是带给学生一种态度
什么叫心性修行应有的态度?
答:就是你要知道是不是能见性,和方法关系不大,和态度关系大,什么叫心性修行的态度?心性修行应有的态度就是解脱的态度,解脱的态度是什么?首先你要放松,然后你要经常给自己一个时间和空间,什么样的时间和空间呢?就是没有目标的,不想要要达成什么的,不知道下一秒将要发生什么的空间,心性自己呈现自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放松,什么也不做,想打坐就打坐,累了就躺着,困了就睡觉,永远不知道下一秒要发生什么,这就是修行心性法门的必要态度
只要你知道下一秒将要发生什么,只要你在想“我要做一些什么修行积累以便让心性呈现”,那还是在轮回的系统里面;什么叫轮回的系统?轮回的系统就是轮回众生的态度
轮回的态度是什么?就是永远计算下一秒在发生什么,未来我的人生将要出现什么样的人和事情,永远都在为未来做准备,做打算,永远都在筹划我要做什么什么样的努力以便于达到什么什么样的目标,这种心的机制就叫做轮回
而真正的修行态度正好与这套机制完全相反:全然放松,脑子里出现什么念头全然不管,亦不设立任何观察者,亦没有要达成什么的目标感,也永远不知道下一秒要发生什么,完全不做任何计划,悬崖撒手,这就是解脱的心理机制
心性修行最核心的,就是养成这套心理机制,解脱的心理机制,亦即心性修行应有的态度
剩下的方法相关,全都不是修行的重点,甚至在某种情况下还会阻碍你瞥见心的本性,为何?方法上的东西修多了,你下意识里就会认为心性是某种需要你付出某种努力,做出某些准备,进行某种功德堆积之后达到的结果,这恰恰不是心性,因为心性不是因缘所生法,心性不是你经过一些条件堆积之后出现的结果;如果心性是你需要进行条件堆积之后出现的结果,那么说明心性是因缘所生法,凡是因缘所生法,都会因缘所灭;心性可不是这样
心性是一切众生本有的,不从修得;当然这句话很多佛教徒都听过,但是如果你只要遇到心性就只能想出这一句话,那么说明你根本就没有明白,而是佛法复读机;实际上这句话的深意其实是在说:你不要试图用任何方法去构建心性,你要做的,就仅仅是什么都不做,然后心性会自己表现出来
所以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达到心性?答:没有方法
我们之所以轮回世间就是因为我们总是要去找方法,我们总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一个目标,而我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要去寻找方法;我们会想当然地认为为了达到心性的“目标”,我们也要去找方法
而实际上见性的方法恰恰是没有方法,放下方法,然后心性就会显现,放下一点,心性就显现一点,全然放下,心性就全然显现;也即是我上面说的那些态度,和具德上师待在一起最核心的就是逐渐学习到那种态度,这种态度不是个方法
但是一下子让众生接受这个,某些众生就会不适应,因为他/她太习惯于轮回的思维方式了,太习惯于“先学习掌握一些方法,然后达到某种目标”的思想模型了,养成了根深蒂固的轮回思维习惯,为了不让这些人觉得心性修行太过突兀,所以会有种种方便法门来一点一点引导你:你先做一些功德积累,祈祷多少遍上师,然后如何如何;这就像大人哄孩子,先站在孩子的立场,用孩子的思维方式来教给孩子一些道理,然后逐渐引出真正的见地
这些方法本来并没有错,也会让一个人增加很多学佛修行的好缘分,而且会让修行人积累非常非常多的善业福报,但是和心性呈现的连接却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大;心性不是善业,不是福业,也不是非福业,更不是不善业;心性和世间的善恶好坏是个平行线,不是相交线
聪明人了知这点,在做这些方便法门的时候没有执着,没有那种“我做了多少遍方便法门修行后就稍微接近了心性和”神圣“;我今天没有做足够的方便法门,我和”神圣“的距离更远了”的奇怪想法
修行人最需要知道的是:你无法做任何事情去接近心性,同样的,你也从未远离心性;心性不是神圣,也不是非神圣,不是“高频”,也不是所谓“低频”,不需要你去接近,你也无法远离
这里面我再透露一句大圆满最深的口诀之一:努力寻找心性,和放下不管,不找心性,对见到心性的可能性是一样的
心性就在那里,心性是否表现出来全在乎你是否给心性一个她自己表现出她自己的空间;你给她一个空间,一个你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计划,什么都不期待,也不知道下一秒将要发生什么的空间,你给了这个空间,心性就有可能表现出来,你不给这个空间,心性就无法呈现出来
而心性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呈现出来,则完全不听你意识的召唤,心性的出现完全无法预料,是“突然袭击”的;也许你打坐的时候她不来,而你走神看美女的时候她突然来了,所以禅宗会说心性修行就像“张三吃饭李四饱”
这和方法无关,和态度有关
所以明白了的人,或者已经对心性稍微有体会的人会很容易看出什么样的人会很快出现心性体验,什么样的人怎么努力地去用工,也无法见性;真开悟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有微小心性体验的人也可以七八眼看出来,怎么看的?就看他平常的状态、态度;举个不太贴切的比喻,一个令狐冲类型的人开悟是很容易的,左冷禅岳不群类型的人怎么努力都无法开悟的,宁中则这类则需要一段时间才会有心性体验
这就是每个人的轮回习惯深浅不同;真正的修行其实并不是一种方法,而是培养一种习惯,一种趋向于解脱的心理以及行为习惯;养成了这个习惯,很快就会开悟,没有这个习惯,十辈子也无法开悟
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所有的修行人都放弃工作去出家,但是你如果真的对心性修行感兴趣,你每天或者说每周至少要拿出一段时间去实践这种态度(不是所有时间都实践这种态度)
所以我上师瑜伽士土丹曲真生前经常和我们弟子说:修行,方法上的东西越少越好,一切教条上的东西对见性的用处都不是那么大
还没有体验的人一般都是将信将疑,你真的有了体验就会倍加认同这句话
我想起曾经在某个夜晚上师给我看了他在藏地的某张照片(封面图),当时他27岁左右,我问上师拍这照片的背景是什么,上师说这是刚结束了一年的闭关,我又问上师是什么闭关?上师回答说“当时我结束了为期一年的极密上师明点印(大圆满祖师龙钦巴大师的上师瑜伽)的念修,出关之后拍了这个“ ”那么,上师,您见到大全知龙钦巴尊者了吗?这个法是不是特别关键,我们需不需要修?“我问道
”不重要,那是方法上的,一切方法上的东西都上不了大雅之堂”上师答道
愿一切众生都呈现自己的本觉智慧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233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