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课思惟死无定期(道次第三十四课思惟傍生苦思惟饿鬼苦法义)

人应思惟死无定期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想做的事情就大胆去做,不要畏首畏尾的,因为只有死亡是你自己无法掌握的!既然都不知道何时就死了,那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掌中解脱的本书目录
掌中解脱
(菩提道次第二十四天教授)
菩提道次第科判表
总论──纠正动机与观察所修之法
菩提道次第引导分四
甲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接【表一】
甲二令于教授起敬理故开示其法殊胜接【表二】
甲叁如何闻说具二种殊胜法之理接【表叁】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接【表四】
表一
甲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
乙一圆满种姓中受生之理
乙二其身获得功德之理
乙叁得已于教所作事业之理
丙一于印度所作之理
丙二于藏地所作之理
表二
甲二令于教授起敬理故开示其法殊胜
乙一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
乙二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
乙叁易获佛陀密意殊胜
乙四极大恶行自趣消灭殊胜
表叁
如何闻说具二种殊胜法之理
乙一听法之理
丙一思惟闻法利益
丙二于法与法师发起承事
丙叁正听闻之理
丁一断除违缘器之叁过
丁二依止顺缘六种想
乙二说法之理
丁一思惟说法利益
丁二于大师与法发起承事
丁叁以何等意乐及加行而说
丁四于何等境应说与不应说之差别
乙叁结束时如何共作之次第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
乙一道之根本依止知识
丙一座上如何修之理
丁一加行法(六加行法)
第一加行
第二加行
第叁加行
第四加行
第五加行
第六加行
丁二如何修正行(见【表四之一】)
戊一依止知识利益
戊二不依止与不如法依止之过患
戊叁意乐依止法
戊四加行依止法
丁叁如何作结行之次第
丙二座间如何修之理
乙二既依止已如何修心之次第
丙一于有暇身劝取心要
丁一认明暇满
丁二思惟义大
丁叁思惟难得
丙二如何正取心要之理
丁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接【表四之二】
丁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接【表四之叁】
丁叁于上士道次修心接【表四之四】
【表四之二】于共下士道次修心
戊一发生希求后世之心
己一此世不能久住而念死
庚一不念死之过患
辛一不念正法过患
辛二虽念不修过患
辛叁虽修不净过患
辛四修不殷重过患
辛五自谋不善过患
辛六临终时将追悔而死过患
庚二念死之胜利
辛一利大利益
辛二力大利益
辛叁最初重要利益
辛四中间重要利益
辛五最后重要利益
辛六临终时欢喜而死利益
庚叁正念死之理
辛一修习死亡九种因相
壬一思惟死决定
癸一死主决定当至,无缘能令退却
癸二寿数无可添益,不断减损
癸叁于生时亦无闲暇修法而死
壬二思惟死期无定
癸一总瞻部洲人,别于浊世,死期无定
癸二死缘极多,活缘微少,故死期无定
癸叁身极脆弱,故死期无定
壬叁思惟死时除正法外余皆无益
辛二修习死相
己二思惟后世二趣苦乐如何
庚一思地狱苦
辛一思大有情地狱或热地狱苦
辛二思近边地狱苦
辛叁思寒冷地狱苦
辛四思独一地狱苦
庚二思饿鬼苦
辛一思惟畜生总苦
辛二思惟恶鬼别苦
庚叁思畜生苦
辛一思惟畜生总苦
壬一思互相吞噉苦
壬二思愚痴苦思总苦
壬叁思寒热苦
壬四思饥渴苦
壬五思役使苦
辛一思惟畜生别苦
戊二依止后世安乐方便
己一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皈依
庚一依何因皈依
庚二皈依何境
辛一正说认明皈依境
辛二可皈依此之原因
庚叁皈依量为几许
辛一由知功德之门皈依
辛二由知差别之门皈依
辛叁由承许门皈依
辛四由不言有余之门皈依
庚四皈依利益
辛一入内道佛子数
辛二为一切律仪基础
辛叁灭尽往昔所积诸业障
辛四易集广大福德
辛五人与非人不能为害
辛六不堕恶趣
辛七成就一起所思之事
辛八速疾成佛
庚五皈依学处
辛一各别学处
壬一应遮学处
壬二应修学处
辛二共同学处
壬一由念叁宝功德之门不断皈依
壬二由念恩门进食之先应作供养
壬叁安置他有情于皈依
壬四由念利益之门昼叁次夜叁次念皈依
壬五随作何事皆倚仗叁宝
壬六下至戏笑乃至命难亦不舍叁宝
己二于一切乐善根本发深忍信
庚一思惟业果(见【表四之二】)
庚二思别业果
辛一异熟功德
辛二异熟作用
辛叁修异熟因
癸叁思已进止之理
【表四之叁】丁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
戊一发起求解脱之心
己一思惟轮回总苦
庚一无定过患
庚二无饱足过患
庚叁数数舍身过患
庚四数数结身过患
庚五数数高下过患
庚六无伴过患
己二思惟别苦
庚一思恶趣苦(见前)
庚二思善趣苦
辛一思惟人苦
壬一思惟生苦
壬二思惟老苦
壬叁思惟病苦
壬四思惟死苦
壬五思惟爱别离苦
壬六思惟怨憎会苦
壬七思惟求不得苦
辛二思惟非天苦
辛叁思惟天苦
戊二抉择解脱道自性
己一思惟集谛轮回流转次第
庚一烦恼发生之理分四
子一认明烦恼
丑二烦恼如何生起之次第
丑叁烦恼之因
丑四烦恼之过
庚二烦恼集业之理
庚叁死没及结生之理
辛一死如何发生之理
辛二死后成办中有之理
辛叁中有于生有受生之理
己二抉择能趣解脱道性
庚一以何等身灭除轮回
庚二修何等道灭除轮回
【表四之四】丁叁于上士道次修心
戊一显示入大乘门惟是发心及其利益
己一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
己二获佛子名
己叁映蔽声闻
己四成就最胜福田
己五易圆满资粮
己六速净罪障
己七成就所愿
己八损害与中断不侵
己九速疾圆满一切地道
己十成就出生众生无余安乐之良田
戊二发菩提心之理
己一正明修心
庚一由七因果之门修心法
辛一修平等舍
辛二知母
辛叁念恩
辛四报恩
辛五慈心
辛六悲心
辛七增上心
辛八正修发心
庚二由自他相换之门修心法
辛─自他平等
辛二由众多门思惟自爱执过患
辛叁由众多门思惟他爱执利益
辛四正修自他相换
辛五依此修取舍法
己二以仪轨受持发心
庚一未得律仪令得之理
庚二已得守护不坏退之理
戊叁既发心已学行之理
己一成熟自相续学六度之理
庚一总佛子行学习之理
辛一学习布施之理
辛二学习持戒之理
辛叁学习安忍之理
辛四学习精进之理
辛五学习静虑之理
辛六学习般若之理
庚二於后二度学习之理
辛一学习静虑体性奢摩他之理
壬─依止奢摩他资粮
壬二正说修奢摩他之理
壬叁依止修九住心之理
壬四由六力成办之理
壬五彼中具四种作意之理
壬六由此正引生奢摩他之理
辛二学习般若体性毗钵舍那之理
壬一抉择补特伽罗无我
癸一定中修如虚空
子一所破决定扼要
子二周遍决定扼要
子叁离谛实一品扼要
子四离谛实异品扼要
癸二后得修如幻化
壬二抉择法无我
癸一抉择有为法无自性
子一抉择色无自性
子二抉择心无自性
子叁抉择心不相应行无自性
癸二抉择无为法无自性
己二成熟他相续学四摄之理
【表四之一】
戊一依止知识利益
己─近得佛位
己二令诸佛欢喜
己叁魔与恶友不能加害
己四一切烦恼恶行自然遮止
己五地道诸德辗转增长
己六一切生中不缺离善知识
己七不堕恶趣
己八无难成办现前与究竟一切利益
戊二不依止与不如法依止之过患
己─若轻毁上师即轻毁诸佛
己二若於上师生嗔,即坏与彼刹那数相等劫之善根,而经等量劫生於地狱
己叁虽依咒乘亦不得殊胜成就
己四虽勤修续义亦与修地狱相似
己五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
己六此生中为病等不如意事缠绕
己七后世漂流於无边恶趣
己八一切生中匮乏善知识
戊二意乐依止法
己一根本修信
庚一应观师为佛之原因
庚二能观之原因
庚叁如何观法
辛一上师是佛乃金刚持所许
辛二上师是一切佛事业之作者
辛叁即於现下诸佛菩萨仍在利益有情
辛四自所见相无法决定
己二念恩生敬
庚─师恩胜佛
庚二说法恩
庚叁加持心相续恩
庚四以财物摄受为眷属恩
戊四加行依止法
己─供献财物
己二恭敬承事
己叁依教奉行
【表四之二】
庚一思总业果
辛一正明总思
壬─业决定理
壬二业增长广大
壬叁不遇未造业
壬四已造业不失
辛二分别思惟
壬一思黑业果
癸一正明黑业道
癸二轻重差别
癸叁示彼等之果
子一异熟果
子二等流果
子叁增上果
壬二思白业果
癸一正明白业道
癸二彼等之果
壬叁附带开示具力业门
菩提道次第广论下士道三根本九因相是什么
「三根本、九因相」;所谓三根本就是三种必然发生的定律,即(决定死、死期不定、死后唯有三宝才能保佑你,唯有善根才能利益你),而九因相即每种必然的定律中,又分别有三个理由,呈现出人决定在面对生死无常时所应有的信念。
包括三层意思:出离心、菩提心和清净见(空性)。出离心,就是厌离三有,希求涅盘之心,也名“求解脱心。”学佛的人,若没有真正的出离心,所做的一切功德,只能成为感人天善趣之因,不能成为解脱生死之正因。若以出离心为发起(动机),或为出离心所摄持(掌握),所做不论大小何种功德,就是布施畜生一把粗糠,或经一日一夜受持一戒,都成为解脱生死的资粮。
菩提心,就是总观三界一切有情沉溺生死苦海,无有出期,为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志求证得无上菩提。学佛的人,若未发起大菩提心,所修一切功德,或堕生死,或堕小乘,都不能作成佛的正因。这个人也不能算是大乘人。若发起了大菩提心,虽然没有其他功德,也可称为菩萨;所做任何善事,都能成为成佛的资粮。所以在上士道中,修菩提心最重要。
清净见,也称为离增益,损减二边的“中道正见”。万法依因缘而生,本来没有独立的实性,众生由于无始以来的妄执习气,把无实性执为实有,这就是“增益执”。一切法虽无实性,但依一定的因缘,决定当生,并非全无。若说万法既无实性,就该什么都没有,这就是“损减执”。这“断”、“常”二边,均不合于真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赞颂(有很多个版本,以下是其中两个)
1、无缘慈悲大海观世音,无障智慧宗主文殊师,破除一切邪魔密藏主!
雪域圣者之首宗喀巴,洛桑扎巴我向您祈祷,加持心事如愿得成就!
2、无缘大悲宝库观世音,无垢大智涌泉妙吉祥,摧伏魔君无余秘密尊
雪顶智严善巧宗喀巴,贤慧普闻足下作白启。
益西彭措《广论3》下士道三恶趣造成的因有哪些?
由九种因相决定三种根本
一、第一种根本——思惟决定死亡。
分三种因相:
1-无论何时、何地、以何种身,死亡必至,且无法遮止,如是成立决定死亡;
2-以有限寿量无刹那增添,且时刻减少,决定会穷尽寿量而死;
3-计算在生之年的修行时间,决定此生唯有少许闲暇修习正法,必定速死。
综上所述,即知死主决定会到,一生稍纵即逝,此生修法时间极短,故决定须要修行正法。
二、第二种根本——思惟死期不定。
1-南瞻部洲人类寿量无有定准;2-人类死缘极多,活缘极少;3-所依身极脆弱。
三、第三种根本——思惟死时除正法外,余皆无益。
三种因相,即三种无益:
1-亲友无益;2-受用无益;3-身体无益。
阿弥陀佛!本来我也不清楚,刚好今晚学到这里整理了下,供养给您!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235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