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行禅的简单介绍

学佛百科2023-03-1784

如何练习行禅

统学习打坐禅修,把握打坐的原理、各种方法的操作、入门、突破、路怎么走、问题怎么解决。

1、系统学习打坐禅修,全面把握实证的理论原理、怎么入手,各种方法的具体操作,遇到各种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每一步路怎么走,怎么悟道等,老师用自己的所修、所证,讲得通透,有很多同修的实证经验参考。建议百度“思维本体学实证网”-参阅文章《打坐修证的新手指引》。或百度“本体佛学新浪博客-开悟的一些特点”,博客分类如下:《科学实证》讲解、视频教学(打坐各方法、问题的专题汇总)、观心、实证、开悟。

方法和路这样走(供参考),一是从观身体觉受入手:观手或观呼吸,心稳定了,再观心或观慢动作等入定。二是从心入手:直接观心(随时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佛教特有法门)。

2、坐姿有双盘、单盘、散盘、缅甸坐等等。坐姿以自我感觉舒适、自然为主,不要追求高难度,不能因为坐姿的不适影响了心的突破。因为我们是练心的,不是练习身体。心达到一定的层次,心柔软了,身体自然会柔软,自然能双盘起来,真正标准的坐姿,是在打坐的过程中,随着心力的提高,身体自然而然的会调整到标准的坐姿,大道自然。

3、放松入静,打好基础。耐心的从身心两个方面进行放松,身体是放松那些容易紧张的肌肉群,心里是放下那些作意、紧张、追求、急躁的念头。高度重视放松,把放松做为一门课程去练习,反反复复从身心两个方面交叉结合去放松。

4、打坐的方法很多。选择一个观察对象来观想,制心一处,目的是培养和形成专注力。观察对象非常的多,动态的有慢动作,静态的有观呼吸、观佛像、观莲花、观一些境界等等,声音类的有佛号、咒语等。初学从观呼吸入手相对比较容易,因为对自己的身体觉受比较敏感,容易形成专注力。

5、常用的方法很多,观呼吸、观手、观心、观慢动作、念佛号、耳通圆根法门、睡功等,每一个方法的理论原理讲得通透,这是最关键的。然后是怎么入手,怎么用心,怎么操作,会碰到什么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是什么,每一步怎么修,怎么突破,一整套的把握。实证起来,不盲目,能少走弯路,预防走错路,自己能主动的去打坐。

如何行禅?

问:可否请禅师开示例如:行走时以那一种速度最好——慢速、中速、或快速?在行禅时,我们应当「想」什么呢?再者,可否请禅师给我这个初学者一些方针,以便能培育更深的定力?答:有四种明觉:有义明觉——清楚地了解什么是有利益的,什么是没有利益的。适宜明觉——清楚地了解什么是适当的,什么是不适当的。行处明觉——清楚地了解处在一切姿势当中所用的修行方法。不迷惑明觉——以观智清楚地了解究竟的名色法。这就是观禅。前两种明觉不是禅修,第四种明觉就是观禅,因此,如果你修行止禅,就是在修行第三种明觉,你必须在一切的姿势,即:行、住、坐、卧当中专注于禅修的法门。如果能够尽你最大的努力,在一切姿势当中专注于禅修的法门,你的定力就会进步。《清净道论》中提到有助于提升定觉支的十一件事:保持洁净——意思是你应当保持你的身体、指甲、衣服等清洁;善巧于相——意思是你应当善巧于了知所修行法门的预备相、取相及似相。例如:安般念的禅相、地遍的禅相等;平衡五根;有时候抑制心——意思是当你的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和喜觉支太强时,你应当抑制你的心,并且着重于开展轻安觉支、定觉支和舍觉支;有时候策励心——意思是当你的轻安觉支、定觉支和舍觉支太强时,你应当策励你的心,并且着重于开展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和喜觉支;藉着信心及悚惧智来激励无精打采的心;以平等舍心来看待因果报应的事件;避免与散乱者来往;常与有禅定者来往;思惟禅定与解脱的利益;使心倾向于修行禅定。因此,你可以实行上述这些方法来提升你的定力

行禅是什么意思

我们的修行,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是在四种威仪中进行。哪四种呢?行、站立、坐、躺下,叫行、住、坐、卧,四威仪。我们的身体平常来说,只有这四种威仪。在禅七中间,禅堂里面我们主要是行和坐。

我已讲到不管你用什么法门,都应该把你的修行贯穿于每一种威仪中,在禅堂起码是行禅和坐禅中。我们打坐,当然是禅修,行香也不忘记你禅修的题目,那就是行禅。永嘉大师讲:“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他讲的这个话,是果地上的受用,是真正认识了自己内心的人,行是禅,坐也是禅;说话不说话,于动于静,这个心哪,都是安然的;这个体说的是心体。

在禅堂里行香,外三内七有什么意义?这个对身体和坐禅有哪些意义?

这个没有什么含义,不过你大概想一想:我们行香,是转圈子,转圈子身体要往前走,除了靠腿之外,胳膊就像船上的桨,有一个前后摆动的推动作用。另外因为在禅堂里面,身体总是在转圈,实际上是在走弧线,所以你的身体还要有一个拐弯。

总是在拐弯,当然由腿来负责。另外我们的胳膊是不是也要让身体拐弯呢?朝右拐,对吧?朝右拐呢,责任交给谁呀?交给左边的胳膊。所以左边的胳膊,运动是左右的,而且是三分;里面的是前后的运动,是七分。

你想一想,如果你两个胳膊都是前后,你怎么拐弯呢,你这个弯会拐得很费力。我们总是走弧线向右拐弯,所以我们左边的胳膊要左右动;身体要往前移动,所以我们右边的胳膊要前后动。这没有什么玄妙。

关于行禅的诗句

1.关于 禅 的诗句

1、《禅诗一:找到自我》

唐·无尽藏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译文:一个人光是东南西北地向外追求,哪里会找到自己呢?自己是在我们心中,找到了自己,就找到了本性。能把自己找到,认识了自己,这是很不容易的。而世间上的人,又往往不识自己,愚昧、苦恼,多么可怜!

2、《禅诗二:摆脱迷惑》

唐·鸟窠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

译文:人从生到死,都无法摆脱迷惑。如果不能看破,生命中充满了迷惑,那么人就只能陷入迷中,一再沉沦,到最后一无所得。

3、《禅诗三:聚散随缘》

唐·龙牙

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

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译文:花的朝开暮谢是无常,人的有生有死也是无常。世间上没有不变的东西,没有独存的东西,一切都要仰赖因缘才能存在。所谓“缘聚则成,缘散则灭”,要彼此珍惜。

4、《禅诗五: 自在洒脱》

宋·此庵守净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

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

译文:洒脱自在的生活,就是禅者的生活。顺应自己的本性,何必刻意追逐名利?世间一切言语行为,都不过是心灵投射出来的影子。人生是短暂的,舍弃身外之物,舍弃功名利禄。方可活得洒脱,活得精彩,活得自在。

5、《禅诗六:去留人生》

明·憨山德清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译文:一年有春夏秋冬的更替,心念有生住异灭的起伏,人有生老病死的轮回。实在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执着留恋。不要只知忙眼前短暂的荣华富贵,还要忙于我们绵长的未来。一个生命的出现,总要给世界留一个纪念。

2.古代描写禅的诗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唐代诗人戴叔伦在《送虞上人游方》:“律义通外学,诗思入禅关;烟景随缘到,风姿与道闲。”

柳宗元的《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脍灸人口的绝句,如只以写景诗欣赏,亦无不可;但因诗中的意境与禅宗悟道的境界契合,从禅诗的角度欣赏就更有禅味。渔翁(亦代表作者自己)独自垂钓于寒江之上,周围一片白茫茫,他那种与天地融为一体,浑然无别,澄澈透底的心境,不正是禅者找到归宿、找到本心、发现自性的禅境吗?

唐代皎然《闻钟》诗:“古寺寒山上,远钟扬好风。声余月松动,响尽霜天空。永夜一禅子,冷然心境中。”诗僧用古寺、寒山、松月、霜天、钟声,构造出一种寂静清幽的环境,以“禅子”的主观“心境”排除了物境,写出禅僧进入禅境的神妙状态。因此,我们说“意境”是禅诗诗味的灵魂。一首好的禅诗,即使没有“佛”“禅”的字眼,但它所创造的意境——禅境,同样会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美的享受。

五代贯休《野居偶作》:“高淡清虚即是家,何须须占好烟霞?无心于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转赊。风触好花文锦落,砌横流水玉琴斜。但令如此还如此,谁羡前程未可涯?”又如宋代灵澄《山居》诗:“因师问我西来意,我话山居不计年。草鞋只载三个耳,麻衣曾补两番肩。东庵每见西庵雪,下涧常流上涧泉。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轮明月到窗前。”由于诗人心理上的淡泊,所以他体验到的环境,是清新而又宁静的,所过的生活是潇洒自如的。这就是禅诗所表达的清新淡泊的情趣——禅诗的诗味之所在。

3.有关禅意的诗句

在中国历史上,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关于禅意的诗句。有关禅意的诗句我个人就很喜欢这几首:

1.题义公禅房

唐·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2.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唐·王维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

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3.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

唐·王维

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

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

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

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

4.青龙山昙壁上人兄院集

唐·王昌龄

本来清净所,竹树引幽阴。

檐外含山翠,人间出世心。

5.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6.题东林白莲

唐·齐己

大士生兜率,空池满白莲。

秋风明月下,斋日影堂前。

色后群芳拆,香殊百和燃。

谁知不染性,一片好心田。

7.慈恩寺偶题

唐·郑谷

往事悠悠成浩叹,劳生扰扰竟何能。

故山岁晚不归去,高塔晴来独自登。

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

吟馀却起双峰念,曾看庵西瀑布冰。

8.石潭即事

明·李贽

十卷楞严万古心,春风是处有知音。

即看湖上花开日,人自纵横水自深。

9.法海寺访仁公

清·郑板桥

树满空山叶满廊,袈裟吹透北风凉。

不知多少秋滋味,卷起湘帘问夕阳。

4.描写“禅意”的诗句有哪些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寻南溪常道士》——唐代诗人 刘长卿

禅意渺何著,啾啾阶下蛩。《道吾山》——清代诗人 谭嗣同

知君素有栖禅意,岁晏蓬门迟尔开。《忆故山赠司空曙》——唐代诗人 李端

禅意归心急,山深定易安。《送赞律师归嵩山(一作无可诗)》——唐代诗人清 江

禅意法乘俱莫问,且谈旧事更依依。《蛇山》——宋代诗人 仇远

词语出处:

出自(唐) 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诗:"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诗人简介: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刘长卿生卒年未确论,各名家说法相差甚远,争议十分激烈,一般认为生于公元709-725年间,逝于786-790年年间。刘长卿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骚坛秘语》有谓: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刘长卿的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入选中国全日制学校教材 。

评价影响: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刘长卿)工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

《唐诗大辞典.修订本》:刘长卿年辈与杜甫相若,早年工诗,然以诗名家,则在肃、代以后。与钱起并称钱刘,为大历诗风之主要代表。平生致力于近体,尤工五律,自称"五言长城",时人许之。诗中多身世之叹,于国计民瘼,亦时有涉及。其诗词旨朗隽,情韵相生。故方回云:"长卿诗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缓缓味之。"(《瀛奎律髓》卷四二)方东树云:"文房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昭昧詹言》卷一八)唐人评长卿诗,尚多微辞。如高仲武云:"(刘)诗体虽不新奇,甚能链饰。大抵十首已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锐才窄也。"(《中兴间气集》)其后则评价日高。陈绎曾至谓:"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唐音癸签》卷七引《吟谱》)王士禛则云:"七律宜读王右丞、李东川。尤宜熟玩刘文房诸作。"(见何世璂《然镫记闻》)。

5.悟禅的诗句有哪些

神秀示法证悟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示法证悟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灵云志勤开悟诗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

岩上桃华开,花从何处来?

灵云婵一见,回首舞三台.

何山守旬开悟诗

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漫始抬眸.

饶君更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

如何行禅

行禅时双眼张开,目视前下方。双手自然放在胸前,调节好身体的平稳自然。内心安住在步行动作之中,对自己每个动作都尽量保持清楚觉知。自己一个人禅修时步行速度可快慢随意;集体禅修时,要与前面同修保持适当距离,不太近,也不太远。

“修持,不只是在修练场,而是一言一行都在修练,因为步步是法。实际上,你坐下修持,是人为的,只能在形式上把心收拢回来。真正的修持,真正提高自己的素质,激发自己的潜能,是在平时,是在为人处事上,只要你狠心下工夫,这叫不练功时自练功。因为自身的行为,已经符合人与自然的规律,也就自然会得到宇宙的信息能量,利于身体健康,固有的潜能就会得到激发。如果你的举止行为不符合自然规律,就是24小时都在那里打坐,也不会有什么效果。我讲这些,是希望大家,修持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贯穿到日常生活中去,比平常打坐收效会更好一些。 ”这是行禅更高层次的认知,可理解为只要有行为和行动,即是参禅的修炼。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235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行禅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