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即佛出自天台宗哪里(六即佛的即是什么意思)

佛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话
佛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话是永远原谅众生。
在佛教的修行中,也有一种关于修行境界的著名说法,这就是由隋代天台宗开宗祖师智者大师提出来的“六即佛”说:1.理即佛,2.名字即佛,3.观行即佛,4.相似即佛,5.分证即佛,6.究竟即佛。
佛最高的境界,一般来讲就是明心见性后,达到妙明真心的境界。 妙明真心在佛教中具体的名词就是真如,就是圆成实,就是法界,就是法性。 从智方面来讲就是菩提,从消灭烦恼方面来讲叫涅槃,都是这个境界。 这个境界是由相对到绝对。
世间事物是相对的,到了这个自证的境界,不是言语可以表达的,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是绝对的境界,不能以我们的心思来揣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们没喝到那个水就不知道是热的还是冷的,是一样的道理。
人间净土是指弥勒净土吗?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呢? 在佛经里讲,将来弥勒下生的时候,人人都能奉行五戒十善,明因识果,是人间净土。 太虚大师提倡的人生佛教,赵朴老提倡的人间净土,就是这么一个净土。
印广法师对“分真即佛”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
佛,按天台宗的教义,有“六即佛”。
天台宗你不能看不起,我们常说宗教宗教,通宗通教,这个宗是禅宗,这个教,就是天台宗为首的教。
就是说,讲理说法,天台宗是第一。
天台宗智者大师确定了“六即佛”的基本标准。
最底层的这个,叫“理即佛”。 就是说,你我他,世界上所有人,乃至小猫小狗,都是理上的佛。
但是这个佛,有啥用呢?啥用处也木有。你理上是佛,实际上,还是小猫小狗。还是小猪,吃的是猪食,免不了咔嚓割肉。
然后再往上,第二即,叫“名字即佛”。 就是说,你晓得一切众生本来是理上的佛,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那么,你就知道了这个名字相,你就是名字即佛。
所以说,你充其量是个名字即佛,只比小猫小狗啥也不懂的好一点儿。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呢?
印广法师啊,他讲错了法。一个人晓得众生本来是佛,也只不过是个名字即佛,他说直接就是“ 分真即佛 ”了。大妄语。
因为, “分真即佛”,是六即佛的第五即。
达到了分真即佛这个境界,就是说,能现身百世界做佛了。
你想想自己能不能分身100个世界?
不能,就收回这个大妄语,好好忏悔。
最高的一层,第六即,就是“究竟即佛” ,圆满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诸佛授记,坐菩提树下成道。娑婆世界只有释迦牟尼佛和当来下生的弥勒佛他们才是真正的究竟即佛。
你要非要说自己跟他们一样,等于是叫花子非要坐到皇帝身边,护法神会打死你的。
最好是思考思考啊。“六即佛”,是天台宗创立的标准,就得以天台宗的定义为权威。印广法师呢,他挪用天台宗的六即佛说法,却自己乱改标准,名字即佛被他改成分真即佛,应该不应该?
俗话说:“ 懵懂传懵懂,一传两不懂。师父下地狱,徒弟往里拱。 ”
早点儿放开那些相似法,去寺里找师父学正宗的念佛、参禅才是正道。
否则呢,就连个烧香拜佛、放生诵经的利益,你也得不到。
我就知道信印广法师的人,看见别人放生,他不但不随喜,他还骂人哩。
啥叫断人法身慧命?这就叫断人法身慧命。菩萨看在眼里,如“三百矛刺心”。
百度百科可以查到六即佛的定义。
当年智者大师创立这个六即佛的理论,现在看来,专门就是对治印广法师这种说法的。
就是对治这两种病。
一种是,没信心,不相信自己本具佛性、不相信自己也可以成佛。
一种就是,增上慢,觉得你也是佛我也是佛大家都是佛啊!哎呀不用修行了,成天吃肉喝酒坑蒙拐骗玩女人就是佛!!
对第一种人呢,就跟他说个第一层的理即佛,让他相信众生本具佛性,对自己成佛有个信心。
对第二种人呢,就跟他说个第二层的名字即佛。你晓得众生本具佛性了,也不过是个名字相,凡夫身还是凡夫身,掐你一把疼不疼?感冒生病苦不苦?死了往哪儿能做得主吗?能分身一百个世界做佛吗?距离最终那个究竟即佛还有多远?
愿意思考的人,就能弃暗投明。
达到第五分证即佛,即能分身百世界,现八相成道,化度有情。
先看自己达到木有?木有,那离第六究竟即佛还远着哩。
后来印广法师呢,为了圆自己这个谬论,就一口咬定“名字即佛”就是“分真即佛”,然后说智者大师当年木看过楞严经,悟的不究竟。
一代开宗祖师都不究竟,就您究竟?嫌人家不究竟,就不要挪用人家的“六即佛”的概念啊!
六即的宣化上人说六即佛
《妙法莲华经》谈到妙法的妙,有众生法妙和佛法妙。现在是按照天台宗所定的六即佛来解释这个妙法。妙法就是不可心思,不可言议。
所谓妙法,放在佛的份上,它没增一点。在众生份上,也没减一点。在诸佛的份上,它也不净;在众生份上,也不垢。在诸佛份上不生,在众生份上也不减。这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是妙法的本体。我们人人本具,个个无缺;可是却没有人知道,这叫理即佛。所谓理就是佛,有具足佛性的理,而不是说现在就是佛;只是具有佛的道理。所以说人人是佛,仅是指理即佛而言。
每人来听经要明白经的道理,明白诸佛所说的道理。须知明白心就是佛;佛也就是心。佛所说的法是因为众生有心,若众生没有心,佛也不用说法。你知道心即佛而只有佛的名字,这叫名字即佛。
单知道心即佛,佛即心;可是不用功修行,你虽然知道理即佛,名字即佛,又有何用?那佛性就好像在金矿里的金,把矿里的金取出来就是修行。取出来后还要锻炼,用火烧冶,经过锻炼后才是真金。不错,人人是佛,矿里的金是理即佛;从矿里取出来的金是名字即佛;又加上一番修行锻炼,用火把金炼出来就叫观行即佛。
修行用功,参禅打坐、念佛、诵经,无论用任何功都要专一。专一修行到内无六根,外无六尘的程度。内也没有六根的境界,外面六尘也空了;内无身心,外无世界,永脱根尘。这时候,既无人相,更无我相,无众生相也无寿者相。没有过去心、现在心,也没有未来心,三心了不可得,且四相也空了。这时候就得到一点妙法的滋味。但是还没有确实、真正的知道这个滋味,这时候就叫相似即佛。
到了相似即佛的时候,还不能停止。还要用功修行,直至能见到本来面目。在禅宗里叫本来面目,在天台宗是说得到一心三谛的境界。三谛就是真谛、俗谛和中缔。在净土法门里就是弥陀经上所说的一心不乱。何谓一心不乱?你念‘南无阿弥陀佛’上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到风也吹不动,雨也打不漏,成为一个。尽三干大千世界就在这‘南无阿弥陀佛’的一念里包括了。这时候没有山河大地,没有房廊屋舍,也没有人、我、众生、寿者,什么都空了。若想要停止‘南无阿弥陀佛’这念也不可能。它就像流水似的不休不停。如此念佛,念到不念自念,就是得到念佛的一心三昧。这时候是很妙的;你听见人说话也是‘南无阿弥陀佛’,你听见刮风也是‘南无阿弥陀佛’,你听见流水也是‘南无阿弥陀佛’。正是水流风动演摩诃,都是摩诃大法。当你见到七宝莲池里的四色莲花,各放著青色青光、白色白光、赤色赤光、黄色黄光这四种光明。这时候可以百界成佛;不但在这个世界成佛,你愿意到那一个地方成佛都可以,这是净土法门里的一心不乱。并不是像有些不明白佛法的人,他听见声音,譬如听见钟‘当’的一声,他就问旁人有没有听见,还以为是一种境界。任何一个用功的人,那种奇奇怪怪的境界多得很,可是不要执著它。禅宗有说:‘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就算佛来也不要动心,要修得这种定力。不可以佛来就生欢喜心,一生欢喜心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生欢喜心?须知道:‘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切有相都是虚妄的,你要能在有相上就看见是空的,这就是真空。而在空的份上又能看见是有,这是妙有。真空本来不空,妙有本来非有。你说这妙不妙?到了这个时候就叫分证即佛。
虽然到了分证即佛,可是还没究竟。必须要像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髅明星而悟道,究竟证果,这就叫究竟即佛。以上所说的是以六即佛来解释这个妙法,到了这个时候才亲证妙法的本体而真正成佛。
注:录自宣化上人妙法莲华经序品浅释.
天台宗“六即佛”颂:
一、理即佛
动静理全是 , 行藏事尽非;
冥冥随物去 , 杳杳不知归。
二、名字即佛:
方听无生曲 , 始闻不死歌;
今知当体是 , 翻恨自蹉跎
三、观行即佛 :
念念照常理, 心心寂幻尘;
遍观诸法性 , 无假亦无真。
四、相似即佛:
四住虽先脱 , 六尘未尽空;
眼中犹有翳 , 空裹见花红。
五、分证即佛 :
豁尔心开悟 , 湛然一切通;
穷源犹未尽, 尚见月朦胧。
六、究竟即佛 :
从来真是妄, 今日妄皆真;
但复本时性 , 更无一法新。
六即佛颂,宋.普润大师撰。师讳法云,字天瑞,号无机子。长洲(江苏苏州长洲县)人,俗姓戈。学通内外,宏天台教观,专修净业。宋徽宗政和中,帝赐紫衣,号普润。南宋绍兴二十八年(西纪一一五八)九月廿八日,西向端坐,念佛而化。寿七十三。
印光大师略释六即佛
——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隋天台智者大师,着观无量寿佛经疏,立六即佛义,以对治自甘堕落,及妄自尊大之病。六即佛者,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四相似即佛,五分证即佛,六究竟即佛也。六明阶级浅深,即明当体就是。譬如初生孩子,与其父母形体无异,而力用则大相悬殊。不得谓初生孩子非人,亦不得以成人之事令孩子担当也。若能知六而常即,则不生退屈。知即而常六,则不生上慢。从兹努力修持,则由凡夫而圆证佛果,由理即佛而成究竟即佛矣。
一、理即佛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虽背觉合尘,轮回三途六道,而佛性功德,仍自具足,故名理即佛,以心之理体就是佛也。无机子颂曰,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以一切众生,未闻佛法,不知修持,而一念心体,完全同佛,故曰:“动静理全是”,由其迷背自心,作诸事业,故曰:“行藏事尽非”,事完全不与佛性相应也。终日终年,昏昏冥冥,随烦恼妄想之物欲而行,从生至死,不知返照回光,故曰:“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也。
二、名字即佛者,或从善知识,或从经典,闻即心本具寂照圆融不生不灭之佛性,于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为佛法,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所谓闻佛性名字,即得了解佛法者是也。颂曰,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以从前只知生死轮回,无有了期,今知佛性真常,不生不灭。既知当体就是成佛真因,则汲汲修持,反恨从前虚度光阴,以致未能实证也。
三、观行即佛者,依教修观,即圆教五品外凡位。五品者,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者。二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典,而助观解者。三讲说品,自说内解,而导利他人者。四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观心者。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而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者。颂曰,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既圆悟佛性,依教修观,对治烦恼习气,故曰,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了知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一切诸法,无非佛法,一切众生,皆当作佛,故曰,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四、相似即佛者,谓相似解发,即圆教十信内凡位也。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颂曰,四住虽先脱,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华红。四住者,一见一切住地,乃三界之见惑也。二欲爱住地,乃欲界之思惑也。三色爱住地,乃色界之思惑也。四有爱住地,乃无色界之思惑也。初信断见,七信断思,故曰,四住虽先脱。然由色声香味触法之习气未尽,故曰,六尘未尽空,此但指七信位说。八九十信,尘沙惑破,习气全空矣。习气者,正惑之余气耳。如盛肉之盘,虽经洗净,犹有腥气。贮酒之瓶,虽经荡过,犹有酒气。眼中犹有翳,空里见华红者,以无明未破,不能见真空法界之本体也。
五、分证即佛者,于十信后心,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证法身,是为法身大士。从初住至等觉,共四十一位,各各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故名分证即佛也。以无明分四十二品,初住破一分,以至十住则破十分,历十行,十回向,十地,以至等觉,则破四十一分矣。初住,即能于无佛世界,现身作佛,又复随类现身,度脱众生,其神通道力,不可思议。何况位位倍胜,以至四十一位之等觉菩萨乎。颂曰,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常见月朦胧。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者,颂其分破分证之景象也。穷源犹未尽,常见月朦胧者,颂其犹有无明云,未能彻见性天真月之光辉也。
六、究竟即佛者,从等觉,再破一分无明,则真穷惑尽,福慧圆满,彻证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入妙觉位,成无上菩提道矣。颂曰,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从来真是妄者,未悟以前,只此皆空之五蕴,而妄生执着,色法心法,互相形立,则苦厄随生。既悟之后,亦只此五蕴,而全体是一个真如,了无色心五蕴之相可得。故曰,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也。然此所证之真,并非新得,不过复其本具之真如佛性而已。故曰,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也。又众生在迷,见佛菩萨,及一切众生,皆是众生,故毁谤佛法,杀害众生,不知罪过,反以为乐。佛既彻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心,见一切众生,完全是佛,故于怨于亲,皆为说法,令得度脱。纵令极其恶逆不信之人,亦无一念弃舍之心,以见彼是未成之佛故也。
附:六即佛
理 即 佛: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名字即佛: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返恨自蹉跎。
观行即佛:念念照常理,心心摄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相似即佛:四住虽先脱,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
分证即佛: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
究竟即佛: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自性,更无一法新。
六即的天台六即佛
(1)理即:谓一切众生皆具足三千三谛之理,而无缺减。
(2)名字即:谓了解三千三谛之理,对十方三世之佛法无疑。
(3)观行即:谓念念观照三千三谛之理,相续不止。
(4)相似即:谓三千三谛之观念相续,使见思二惑尽,而得六根清净。
(5)分真即:谓彻底观照三千三谛之理境,无明之惑渐除,法性的理体部份彰显。
(6)究竟即:谓无明之惑全尽,法性的理体究竟彰显。
天台宗以此六即判圆教之行位,其理由有二:(1)为令无信行人离卑下之心。(2)为令无智者去增上慢心。《摩诃止观》卷一(下)云(大正46·10b):“此六即者,始凡终圣,始凡故除疑怯,终圣故除慢大。”因佛果尊高不可企及,以致无信者谓佛境非己智分,而起卑下之心,故为表凡夫与佛无异,而立此六即。又无智者执即佛之一边,谓己均佛而起增上慢,故为除其慢心,而立此六即。
此六即与八位、五十二位等阶位之关系,配列如下:
┌理 即(未闻佛法)
│名字即(已闻佛法)
│观行即(外凡)──五品弟子位────┐
│相似即(内凡)──十信位─┐ │
六即┤ ┌─十住位 │ │
│ ├─十行位 ├八位 │
│分真即(分证)┼─十回向位├五十二位│
│ ├─十地位 │ │
│ └─等觉位 │ │
└究竟即(极证)──妙觉位─┴────┘
此外,日莲宗亦立六即义,《御义口传》〈寿量品〉指出,凡夫是理即,头顶“南无妙法莲华经”时是名字即,闻奉修行是观行即,伏惑障云相似即,出而化他云分真即,究竟无作三身之佛云究竟即。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236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