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学教理也是修行法义梳理(学教理与修行是什么关系)

学佛百科2023-03-1887

佛教里面什么是教理?

佛教的基本教理有:三科,缘起和十二因缘,四法印,三学,四圣谛,三十七道品等。 三科:一切诸法分为蕴,处,界三类,称为三科。 蕴就是五蕴,色(物质),受(苦乐的感受),想(对事物的概念),行(无常现象),识(分别、判断、认识的作用和它门的主体---心)。 处是指十二处:六内处六外处(处就是“进来的场所”之意)。六内处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外处是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六外处是六内处的对境。 界指的是十八界:六根(六内处)加六境(六外处)六识(六根的认识)。 缘起:就是借着条件发生的现象原理。 十二因缘就是无明 什么叫做十二因缘呢?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一、无明:指人们心中无明烦恼,晦昧空境,无所明了,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无明是粗细烦恼迷惑妄心,是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根源。同时也是涅盘解脱,菩提寂静的根本。《楞严经》对于真妄二种根本道理,讲得十分透彻。 二、行:行是业行,因为有了无明迷惑妄心,所以于诸法本来无我妄执有我,本来无法可得,妄执有法。因有我法二执,就起惑造业,就有了业行。无明缘行,是过去惑业的因。 三、识:一刹那之间在父母面前,看到现前欲境,就生起一念爱心,为受生的种子,纳于父精母血之中,而为胞胎。 四、名色:指心法与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为我们的身心。 五、六入:六入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为六根能入于六尘,又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入,六根六尘,互相涉入。譬如眼根能够见色,就入于色尘,其他诸根也是这样的,所以叫做六入。 六、触:三和合是触,因为有了六根,它就能够感受和触对六尘境界。触是十二因缘中十分重要的一支,能触是根,所触是境。环境的好坏,就会联系到我们根的感受,所以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例如孟母,她为什么要选择邻居呢?这都是充分表明了客观的环境,对我们人主观的意识是起极大的作用。我们经常能够亲近高贤、或大善知识,时时受到至理嘉言的薰陶,那一定是天天向上,步步前进。如果因缘成熟,经常能在名山古刹清净道场,安心居住,时时刻刻常受佛教的薰陶,即能:‘名山久住道心生。’清净佛地,因缘殊胜。对于所触的环境《遗教经》说:‘当制五根,勿令放逸于五欲,譬如放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又如恶马,不加控制,将牵人坠于坑阱。’能够把住这个触的大关,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七、受:根尘相互触对,一定就会接受所触对的尘境,譬如我们的耳根,对声尘,就会接受各种声音,如笙箫鼓乐,同时演奏,我们就会同时接受,而且层次分明,清楚明白。以上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世的五支苦果。 八、爱:爱是贪爱,六根既然领受六尘,对于所接之境,妄生思量分别,对于称意的就欢喜,便生贪爱之心,不称意的就生烦恼厌恶之心。这个贪爱和厌恶之心,它是众生六道轮回的生死根源,发心学佛修行,就是要修这个妄想心。《金刚经》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用金刚般若妙智来回光返照降伏妄想。要令它对境不生爱染之心,不起分别之念,心如枯木寒灰,意似寒潭死水,一念不生,万虑俱寂,这就是‘一刀斩断烦恼因,双脚踢开业障苦’。记得古德说:‘铁牛哪怕狮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鸟,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这里最为吃紧的是无心二字,就是六根对六尘不生贪爱之心,一心念佛或照顾话头,就能降伏其心。日久月深,功夫自然成熟。古人赞无尽意菩萨说:‘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茫茫,爱河无底浪滔滔,是故我名无尽意。’说明爱的作用很大,爱有喜、怒、哀、乐、爱、恶、欲的七种情念。一、喜,成就我所爱的,心中就欢喜。二、怒,夺了我所爱的,心中就要发怒。三、哀,失去我爱的,心中就生悲哀。四、乐,得到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快乐。五、爱,一切环境,对我有利的,心中就生起贪爱,贪得无厌的妄念。六、恶,违背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厌恶。七、欲,顺从我所爱的,心中就生贪欲。依此看来,爱的确是生死的根本,烦恼的首恶。古人说:‘踏断脚下红丝线,跳出红莲大火坑’。什么是脚下红丝线?就是这个爱字。 九、取:既爱了所贪的五欲境界,就想尽办法把它攫取过来,随心所欲的为我享受,多多益善,贪得无厌,毫无疑问,就会做出种种恶业,如果感到违反我所贪爱的环境,就横生忿恨,不顾一切,任意胡为做出许多罪业,所以说取是罪魁祸首,我们要时刻把住这个取的关口,能够断除烦恼因。可以免受生死苦,这个取和上面的爱以及最初的无明,这三支叫做烦恼的迷惑因。 十、有:有就是因果不昧的有,对于所爱之境,将其取来,对不爱之境,把它舍掉,因此就做出种种业,真是业海茫茫,苦恼无量,有业因一定招感业果,因果定律,丝毫不错。爱、取、有三支是于现世造作的未来三支苦因。 十一、生,根据爱、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又出世投生。 十二、老死,凡有生,一定就会由少而长,由长而壮,由壮而老,步步向前迈进,最后走向死亡的道路,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世界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苦,正如释迦牟尼佛未出家之前,游四门时看到的那样,真是令人感到万分痛苦。而且这种痛苦,我们每人都是无法解决的,这是由于现在的爱取有三支苦因,而感招未来世的生、老、病、死的苦果。古人有一首偈语:过去二支因,现在五支果,现在三支因,未来二支果。概括的说明了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佛对缘觉人说这十二因缘法门,就是揭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轮回循环的规律。总的说来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古人有四句偈:‘无明爱取三烦恼,行有二支为业道,从识至受并老死,如是七事为苦道。’是说十二因缘为惑业苦三道流转的道理。 十二因缘又是一个连环钩锁,相互牵连的关系。更有流转门和还灭门。上面所讲的就是流转门的十二因缘道理。辟支佛在小乘圣人中称为利根。他们听到佛说十二因缘流转门的互相关系,互为因果的道理,觉悟到无明这一支,正是十二支因缘中间苦因苦果的总根源。无明一灭掉,所有其他的十一支因缘就会一起断灭了。因此辟支佛就下定决心来斩断无明。譬喻砍树一样,先砍树根,树根一断,而整棵大树,便自然倒下。无明灭才能复还真性,灭除烦恼,所以叫做还灭门。这就是缘觉圣人所修的十二因缘的道理。 四法印:法印是“佛法的特征”之意。它们是: 诸行无常(一切生灭变化), 诸法无我(无我性的事物), 诸受是苦(受到的一切都不真实是苦的), 涅盘寂静(无苦安稳的境界)。 四圣谛: 苦(现实充满了污染和烦恼), 集(事物集起的原因), 灭(除去欲望), 道(涅盘的修行方法)。 八正道: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维(正确的意志),正语(有益的语言),正业(好的行为),正命(正确的生活),正精进(正确的努力),正念(正确的意识),正定(正确的精神统一) 三十七道品 道品,为梵语bodhi-pākșika 之意译,又作菩提分、觉支,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盘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次第趋于菩提,故称为菩提分法。三十七道品可分七科如下: (一)四念处,又作四念住。(1)身念处,即观此色身皆是不净。(2)受念处,观苦乐等感受悉皆是苦。(3)心念处,观此识心念念生灭,更无常住。(4)法念处,观诸法因缘生,无自主自在之性,是为诸法无我。 (二)四正勤,又作四正断。(1)已生恶令永断。(2)未生恶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起。(4)已生善令增长。 (三)四如意足,又作四神足。(1)欲如意足,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2)精进如意足,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而能如愿满足。(3)念如意足,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4)思惟如意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 (四)五根,根,即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1)信根,笃信正道及助道法,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解脱。(2)精进根,修于正法,无间无杂。(3)念根,乃于正法记忆不忘。(4)定根,摄心不散,一心寂定,是为定根。(5)慧根,对于诸法观照明了,是为慧根。 (五)五力,力即力用,能破恶成善。(1)信力,信根增长,能破诸疑惑。(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怠。(3)念力,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 (4)定力,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诸禅定。(5)慧力,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 (六)七觉分,又作七觉支、七觉意。(1)择法觉分,能拣择诸法之真伪。(2)精进觉分,修诸道法,无有间杂。(3)喜觉分,契悟真法,心得欢喜。(4)除觉分,能断除诸见烦恼。(5)舍觉分,能舍离所见念着之境。(6)定觉分,能觉了所发之禅定。(7)念觉分,能思惟所修之道法。 (七)八正道,又作八圣道、八道谛。(1)正见,能见真理。(2)正思惟,心无邪念。(3)正语,言无虚妄。(4)正业,住于清净善业。(5)正命,以正当方式生活。(6)正精进,修诸道行,能无间杂。(7)正念,能专心忆念善法。(8)正定,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八、俱舍论卷二十五、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六、法界次第初门卷中之下〕

佛弟子在思维法义时为什么必须要有教证理证作为依据?

在思维法义时,修行人是不能以凡夫见、世间法的思维来理解的,因为佛法是出世间法,应以佛之知见、空性慧来如法解义诸佛法要。

所以要依诸佛言教来教证,依见性的智慧心作理证。

通过学习佛法明白了哪些法理?

在佛教中,最基础的根本是因果的道理。然后是“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四法印。

就一个补特伽罗从一个博地凡夫到成佛之间需要明白的法理是外四加行中的“暇满难得、死亡无常、因果不虚和轮回过患”,依此可以生起出离轮回的出离心成为修道的法器;接着需要了解解脱胜利 (解脱的利益)和如何依止善知识;然后进入大乘不共的皈依、发菩提心,为了遣除修行的障碍需要掌握念修金刚萨埵,为了快速圆满修道资粮供曼扎和修古萨里;为了速疾生起证道功德而修上师瑜伽。当一切内外加行都圆满以后,需要进入金刚密乘了解和修行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或者学习和修持大圆满的本来清净的直断窍诀与任运自成的顿超。

另外,从大乘显教来说,有唯识宗的三自性、般若的直叙空性法理和隐义现证地道法理以及显密阶梯的如来藏等甚深广大法理。

佛教入门是现学戒还是先学教理

济群法师开示: 佛法的修学次第 学佛首先要皈依。皈依,是佛法的根本,不皈依或不重视皈依,修学便如无本之木;皈依,又是信仰的根本,对三宝是否产生依赖,对三藏教法能否信受奉行,都取决于皈依的深浅程度。因为皈依三宝,所以才能发心、持戒、闻思经教、树立正见、修习止观。否则的话,这一切就无从谈起。 然后还要发心。发心,是对三宝具备的品质生起希求。如果没有这份见贤思齐的希求之心,就算不上真正的佛教徒。因为这份希求,生命才会有目标,修行才会有动力。所以,皈依后必须发心,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修习戒律、正见、止观。发心是修行的根本,如果心发错了,不论做什么,都与修行了不相干。 戒律为三学之首,也是定慧之基,所谓由戒生定,依定发慧。因此,皈依、发心之后还要受戒、持戒,这是佛法修行的常规。依佛制,比丘应“五年学戒,不离依止”,并在律中规定,未学戒之前不可学习毗昙。这都充分说明,受持戒律是树立正见、修习止观的必备前提。 正见与止观,则是实践佛法的关键。正见是止观的眼目,而止观则是将正见落实于心行的技术,两者相辅相成。若无正见指导,修习止观往往不得其门而入;而没有止观印证的知见,又易落入玄谈的误区。从修学次第看,应先学正见,再修止观。如四法行的修习,依次为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也说明了这一点。依正见修行,还能帮助我们纠正心行中的所有偏差。否则,皈依可能会落入迷信,发心可能会夹带杂质,持戒可能会流于形式,而止观则可能劳而无功。 虽然这五个环节是依次深入的,但并不是说,皈依完成后才开始发心,也不意味着发心后就无须修习皈依。事实上,五个环节皆须解脱或成佛乃能究竟圆满。因而,这一次第所代表的,只是每个修学阶段的重点。因皈依而有发心,但发心又是对皈依的深化,故在发心过程中还应继续修习皈依,其他也是同样。所以,它们又是相互融摄的。但基本次第不能违越,否则,修行同样会出现问题。 有些人直接从止观禅修入手,认为学教是入海数沙,徒劳无益。但没有正见指引,究竟修什么?究竟证什么?究竟解决什么?就像进入车站,尚不知自己要前往何方,就冒然登上同样不知去向何方的车。结果坐了几年,甚至几十年,仍是混混沌沌,不知所终。 有些人直接从学教入手,但大经大论读多了,往往对律仪行持等规范不再重视。而没有戒律的防范和守护,仅依意识层面建立的闻思知见,是没有力量降服烦恼习气的。 有些人直接从持戒入手,这固然重要,但若没有正确发心,不清楚持戒的意义,持戒会变得异常艰难。如果没有出离心,只是被动抵制五欲六尘,难度系数会很大。因为凡夫心是有粘性的,碰到哪里就粘到哪里,须内外结合,才能增加对治力度。而没有菩提心的话,持菩萨戒也会困难重重,因为凡夫关心的是“我”和“我的一切”,没有推己及人的悲心,怎能义无反顾地利益众生? 同样,若对三宝没有矢志不移的皈依之心,发心也难以长久保持。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力量从哪里来?正是从对三宝的向往和信心而来。因为我们向往解脱,也相信自己能象佛陀那样成就解脱,所以发出离心,断我法执;因为我们向往成佛,也相信自己能象佛陀那样圆成佛果,所以发菩提心,成无上道。 了解修学次第,可以帮助我们安立一条循序渐进的学佛之路,明确各个环节的重点,认识彼此相互增上的原因。当修行进入某一阶段时,自己能清楚地知道,这一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对之前的修学能有什么提高,对之后的修学又该奠定什么基础。同时,还能帮助我们检验并纠正不按次第修学带来的种种问题。 而次第中的前三个环节,即皈依、发心、戒律,又是修学任何法门绕不开的共同基础。因为见和止观多有宗派特点,如见有唯识、天台、中观之别,禅修的用心方法亦不尽相同。若将见和止观比作不同的专业门类,那么皈依、发心、戒律就是选择专业前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基础扎实了,才有能力深入专业领域。 这些话听来似乎是老生常谈,不必特别强调,但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却不容乐观。从佛学院教学来看,学僧们学了各宗教理,但就是用不起来,甚至信仰淡化,道念退失。在家信徒也存在类似情况,尽管读了很多经论,却不重视修学基础,以为皈依太粗浅,发心没深度,戒律已过时。结果呢?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一无是处。如果说学教理的多流于玄谈,那么重实修的又如何呢?无论念佛还是坐禅,真正修得相应者同样罕见。多数只是在稀里糊涂地念着,昏昏沉沉地坐着。玄谈和盲修,表面看来似乎是不相干的两个极端。但问题症结却在一处,那就是绕开了不该绕开的核心,缺失了不该缺失的基础。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242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