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南怀瑾)

心能转物 即同如来是什么心理
唯物主义心理。“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出自于两个经文 《阿弥陀经直解正行》:“所以古云。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心被物转。
其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世界就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存在在人脑中所反映的哲学观点。
【原理】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7]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扩展资料
气一元论,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成熟于东汉事情。对中医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古人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重要理论成果。唯,就是“一元”的意思;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本原。因此现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范畴,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时期共同点都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唯一的,是物质的,不同点在于对物质概念的定义上。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讲“气”的思想流派都是唯物论,唯心主义者也在讲“气”,只有认可世界是一元的,认可世界是物质的思想流派才是唯物主义思想。也就是说只有“气一元论”才是属于唯物主义阵营的,比如佛教在“空”、“心”等范畴下谈论的“元气论”就不属于唯物主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唯物主义
心能转物,则同如来
就是转念的意思,同样的物,不同的心念,看到了不同的事物。不知足者,分别好丑者,心里观念多者,看什么都不是。知足者,少欲者,分别心轻者,看什么都能接受。这才是心能转物,则同如来。能用平常心,清净心,无分别心看事看物,即不被物转。不被物转,即是转物,非改变外物为转物也。
同样一杯茶,有些人能喝出各种滋味,有些人只是解渴。二者心境不同,喝出不同的味道,非茶有二种。故知,经云:心能转物,则同如来,非转于物,但能转心,即同如来。
欲转外物外境,此是迷心外道。何以故?转境不转心,不能出诸苦。转物不转心,不能得解脱。转物者,不被物转。转物者,转于物在心中的概念。转物者,转于对物的看法。 心中概念变了,世界就变了。心里的观念转了,物境就转了。 非是世界物境有所变,乃是心境变了。能如是转物,心不附物,解脱诸法,方是如来。不可错会。若错会,即成痴人外道也。诸同修,一切外境,都是梦境。转境是迷人所为,转心才是智慧。何以故?境从识有,虚妄不定。致力改境,幻中捞摸。外道和凡夫才去转境,虽频频换境,烦恼不断。诸佛觉者,只是随其心净,则一切境净。
《楞严经》说:“若能转物,即同如来。”中转物是什么意思?
“若能转物,即同如来。”中转物的意思是能生物、能转化万物。
具体释义:
“若能转物,即同如来。”意思是如果能能生物、能转化万物,那如同亲见如来法身了。当中的含义是说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凡夫俗子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因此,转物的话,后学以为是指众生的法身能藉由触外尘而变现内相分,以及能够执持根身,令有情色身不坏的功能,如果我们所亲证的这个心,具有这样的真实功能,那就是亲见如来法身了。
扩展资料:
虚云老和尚曾对“若能转物,即同如来”作出阐释: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有些人终日悠悠忽忽,疏散放逸,心不在道,虽做工夫,也是时有时无,断断续续,常在喜怒、哀乐、是非、烦恼中打圈子。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六根对六尘。没有觉照,随他青黄赤白,老少男女,乱转念头。
对合意的,则生欢喜贪爱心;对逆意的,则生烦恼憎恶心,心里常起妄想。其轻妄想,还可以用来办道做好事,至若粗妄想,则有种种不正邪念,满肚秽浊,乌七八糟,这就不堪言说了,白云端禅师有颂曰:「若能转物即如来,春暖山花处处开。自有一双穷相手,不曾容易舞三台。」的说法。
儒家发愤,尚能如此不被物转,我们佛子,怎好不痛念生死,如救头燃呢?应须放下身心,精进求道,于动用中磨炼考验自己,渐至此心不随物转,工夫就有把握了。做工夫不一定在静中,能在动中不动,才是真实工夫。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249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