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叉阿遮利耶(阿遮利耶什么意思)

你认为西游记对玄奘法师人物形象的文学改动是否更好
从《西游记》唐僧与历史上玄奘对比,分析玄奘西行的历史文化价值

国学说
2019年10月26日11:28

关注
一部《西游记》让唐僧家喻户晓,后来人们根据小说改编成了电视剧,更是让西天取经的故事尽人皆知。而小说《西游记》的创作,是取材于大唐朝贞观年间玄奘法师到天竺(今印度)取经的传奇故事,唐僧的原型即是玄奘,这在历史上是有公论的。
过去我在读《西游记》时,常常在想: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碰上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事情,究竟有多少是真的?又有哪些是虚构的?玄奘在中国那么有名,在印度留又下了什么?印度是否也流传着玄奘的故事呢?
一、对比《西游记》的唐僧和历史上的玄奘有什么不同?
在《西游记》中,唐僧出身传奇,被母亲用木盆放到江中,被金山寺的和尚收留,成人后取法号玄奘,为他之后西天取经埋下伏笔。但事实上,《西游记》中玄奘的出生经历是虚构的,只是为了顺利让玄奘与佛结缘,如此,去西天取经也就顺理成章了。

西安大慈恩寺玄奘雕像
那么,玄奘取经的目的是什么呢?小说中的内容是:玄奘开坛讲解佛法的时候,观音菩萨化身前去试探他是否通晓大乘佛法。玄奘只是通晓小乘佛法,并没有入得大乘佛法的门径,为此,他虚心请教菩萨,被告知要到西天大雷音寺才能取得大乘佛法普度众生。于是,玄奘向唐太宗请缨辞行,踏上西天取经之路。但是,历史上的玄奘真的是基于这个目的取经的吗?
在中国历史上,去天竺一带的人不下十人,在玄奘之前,已经有很多人作为先行者到达了天竺。例如,东晋时期的高僧法显就曾经到过天竺,并写了一本名叫《佛国记》的书,在当时影响深远。而玄奘有幸阅读了这本书,激发了他去天竺求取佛经的决心。
另外,唐太宗时期中国佛教出现了派系分化,每一个派系对于佛法内容的诠释都不尽相同,玄奘意识到这种情况很容易使整个佛教出现分裂甚至一蹶不振。所以,学习更上乘的佛法,解决佛教派系的争端,是玄奘西行的主要目的。

西安大慈恩寺玄奘雕像
在小说中,唐太宗亲自送行,亲手将通关文牒交到玄奘手里,并亲切称呼他为“御弟”,这说明唐太宗对玄奘西行之事非常赞同。但实际上呢?根据历史考据,玄奘当时出行的主要障碍就是朝廷不支持。所以,历史上的玄奘是在没有经过朝廷允许的情况下偷偷出关的,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偷渡”或者私越边境。
唐朝刚建立的时候,边境战乱频仍,唐太宗便颁下谕旨,不允许国人走出国境。为此,玄奘几次申请朝廷的通关文牒,都没有被允许,无奈之下,玄奘就趁着贞观三年(629年)长安发生自然灾害,混入灾民群到达了凉州,又从凉州想办法偷偷出了国境,虽然其间数次被抓,也受过重罚,但他依然凭借过人的勇气和求取真经的一腔热血克服了种种困难。从这里可以看出,历史上的唐僧(玄奘)是一个刚毅果敢的卫道者,而不像小说中描述的是个看上去文文弱弱的胆小书生。

西安市大雁搭寺玄奘雕像
在《西游记》中,玄奘西行的阵容强大,所携带的行头华丽,他不仅收服了四个本领高强的徒弟,还带着唐太宗与观音菩萨送给他的宝物,如九环锡杖、华丽的袈裟和金钵。但是,这些都属于神话传说的范畴,历史上真实的玄奘是否带了如此多的佛门宝物,又是否收服了几个本领高强的徒弟呢?
据史料记载,玄奘在西行途中,确实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但都只是路过某个地方寻找的临时帮手,算不上徒弟。唯一的徒弟叫石磐陀,是玄奘在西行到瓜州时遇到的。石磐陀受到唐僧的感化而决定跟随他,在石磐陀的帮助下,玄奘成功渡过葫芦河,走过玉门关、白虎关、红柳园和星星峡等地,进入了新疆,据说吴承恩笔下孙悟空的原型就是石磐陀。
可惜的是,石磐陀并没有跟随玄奘走到最后,而是中途反悔,因为当他得知西天路途遥远,路上的艰险又数不胜数时,便跪求玄奘让他回去。玄奘就给了他一些盘缠,让他离开了,从此,玄奘又是孤身一人上路。

玄奘西行路线图
至于玄奘在取经路上带的行头,肯定没有小说中说得那么夸张,不过,化缘的钵肯定有,但并不是金钵,而是木制或者陶瓷所制。在小说和电视剧中,玄奘的袈裟无一例外都是红色或者黄白相间,但实际上,唐朝的袈裟基本以黑色和灰色为主,红色的袈裟是后来才出现的,所以,玄奘西行所穿的袈裟无外乎黑、灰这两种颜色。而取经过程的艰难险阻是有的,但也就是穿越崇山峻岭,攀登峭壁,或者遇上哪个国家战乱或者劫匪之类的,绝对不像小说所描述的那样遇到了妖魔鬼怪。
《西游记》中取经的最终目的地是天竺的大雷音寺,佛祖就在那里等着玄奘。而实际上大雷音寺并不存在,而且玄奘是不可能见到释迦牟尼的。因为释迦牟尼出生于公元前6世纪,并且只活了80岁,而玄奘西行发生在唐初,也就是6世纪,前后整整相差了1200年。

玄奘西行路线图
6世纪,代表着佛法最高权威的佛教圣地,是天竺的那烂陀寺,同时,它也是天竺的最高学府,玄奘其实就是去那里求大乘佛法。据说,当玄奘到达那烂陀寺的时候,受到了寺中僧人的热情款待,寺中长老甚至安排了两百多名僧众接待。在天竺的时候,玄奘除了学习大乘佛法以外,还学习了流传于天竺的各种佛学经典。在戒日王举办的一次全国性的辩论大会上,玄奘名声大噪,自此,玄奘在印度声名远播,无人能及。
641年,玄奘辞别戒日王准备回国。《西游记》中,护送玄奘回东土大唐的是神仙,而事实上,玄奘的确是被护送回去的,只不过护送他的,是各国派出的使者。大约在645年,玄奘回到了长安。
二、玄奘出家的真实故事
玄奘小的时候,出家做和尚是一种风尚。玄奘的二哥,先已出家。公元614年,隋炀帝号令度僧,通过考试选择27人出家为僧,但应试者必须年满18岁。在举行考试的那一天,刚进净土寺的小沙弥陈袆却早早地站在了公衙门外,但因年龄未满18岁不敢进入参加考试。恰逢被主考官大理寺卿郑善果看见,当时就问他为什么要出家?一句久存心底的话从陈袆嘴里脱口而出:“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玄奘西行图
郑善果本来欣赏他的端丽的相貌,又惊佩他的浩壮志气,就破例让他参加了考试,最终被破格录取。郑善果向同僚表示:“我看他很有成佛的风骨,将来必能成为佛门伟大的人才。”
就这样,陈袆在净土寺出家了。从此他拥有了一个法号“玄奘”。公元622年,22岁的玄奘受具足戒,这个仪式,意味着受戒人已经成为真正的僧人,从此以后,要遵守多达250条的戒律。
三、尼赫鲁是如何评价历史上的玄奘的?
印度开国总理、印度在位时间最长的总理——尼赫鲁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印度的发现》。书中有一章专论“印度与中国”,在书中,尼赫鲁叙述了中印交往的历史,他用了很多笔墨说到玄奘。
他说,在公元5世纪前后,也就是中国的隋唐之前的南北朝时,拜佛求经的香客和学者已经络绎不绝地往来于中印之间了。据记载,从公元5世纪开始,中国的僧侣法显、宋云、玄奘和义净,越过戈壁沙漠、翻过喜玛拉雅山,先后往来于中印之间漫长、艰苦、充满风险的旅程。

玄奘西行图
在中国汉朝的时候,印度学者就到了中国。公元6世纪前后,在洛阳就有三千多印度僧人和一万户印度家庭。他们随身带去梵文写本并译成中文,有的还能用中文写作,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很多中国、印度的香客、学者死在途中,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但是,求经路上,香客、学者仍然是络绎不绝。而玄奘,就是那百分之十的幸存者之一。尼赫鲁在书中,大力赞扬了玄奘等中国学者的巨大贡献。
四、 玄奘在印度佛界的成就达到光荣的顶峰
玄奘去印度取经是那样坚定,百折不回头,他是去取什么“经”呢?什么“经”让他轻万死而直前呢?玄奘是要解决佛性问题,要解决自佛教传入中国不久即产生的一个大问题,即凡人能否成佛?什么时候经过什么阶段可以成佛?这是要解决人的信念问题啊!玄奘抓住了根本。从这一点来看,他很像一个思想家。

西安大雁搭玄奘半身紫铜坐像
玄奘虔诚地信奉大乘佛教。在小乘佛教看来,一个信徒,必须经过累世修行,积累功德,才能成佛。这就需要长期的、艰苦的努力,甚至十分努力了,这辈子也不见得行。这就会让人望而却步,不利于信徒的修炼,不利于佛教的发展。大乘佛教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不要求累世修行,只需皈依三宝(佛法僧),礼拜如来,认真苦修,一世就可以达到目的。小乘佛法严格地讲求“自度”,大乘佛法不但“自度”还要“度人”。要救一切众生,不但要救化善人,还要救化恶魔。这些主张,不但让修行者看到了希望,而且给各种人包括罪犯以希望,当然会受到更多人的欢迎。
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经典就是《瑜伽师地论》,玄奘到印度去主要是为了学习“瑜伽论”,进而充实和丰富他的大乘佛教理论。这样说是有根据、有记载的。《大正大藏经》写道,玄奘到了印度后,曾对戒日王说:“玄奘远寻佛法,为闻《瑜伽师地论》。”玄奘正是秉持着“普度众生”的宏愿前往印度取经的。

玄奘法师画像
公元630年,玄奘到达印度的那烂陀寺。当时,那烂陀寺是印度最大的寺院,是世界佛教的中心。玄奘在那里学习期间,寺里有一万名学生,一千五百名教师,其中通二十部经的有一千人,通三十部经的有五百人,通五十部经的有十人。玄奘是这十人中的一个,是那烂陀寺顶尖的学者。
玄奘并不满足,他在那烂陀寺跟随戒贤法师学习五年,读完那里的藏书,又去印度各地游学,六年后回到那烂陀寺,这时玄奘已经是闻名全印度的大法师了。
公元643年,戒日王在曲女城举行佛学辩论大会,请玄奘为论主。这曲女城是当时印度的一个政治、文化中心,那时中国只有长安、洛阳可以与之相比。这位戒日王好比中国古代春秋时期的霸主,号称东、西、南、北、中五方印度的王,声名赫赫,所以来参会的人非常多。有印度大小藩属十八国王,熟读佛教大小乘学者三千人,婆罗门及其他教徒三千人,那烂陀寺僧侣学者一千多人。到盛会开始时,连诸王随从、僧侣俗众总计不下五万多人。在那样久远的时代有这样一个规模的大会,足见佛教历史上的兴盛。

玄奘西行图
据说,玄奘当时正在迦摩缕波国的宫廷里,与国王鸠摩罗王探讨佛经。听到戒日王的邀请,鸠摩罗王和玄奘正谈得高兴,不愿意放玄奘走,便说:“戒日王,你可以要我的脑袋,但不能要我的客人。”戒日王听到后,派使者告诉鸠摩罗:“那就麻烦你的脑袋来一趟吧。”鸠摩罗只得与玄奘一同前往。
辩论会中玄奘主讲。他先讲大乘法,再讲《破恶见论》——这是玄奘关于大乘思想的一篇最重要的学术论文,驳斥小乘一派诋毁大乘一派的偏见。一连讲了五天,讲得议论风生,头头是道。之后又任人提问。辩论进行了十八天,玄奘回答了所有的问难。
后来,有一个婆罗门,向那烂陀寺挑战。那烂陀寺无人应战。为了维护那烂陀寺佛学中心的地位,玄奘又挺身而出,用流利的梵语把那婆罗门驳得无话可说。这时,全场欢腾,整个会场对玄奘无比敬佩。那烂陀寺把他当做英雄,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玄奘的声誉达到顶峰。

玄奘西行取经第一驻跸地——哈密庙尔沟佛寺遗址
戒日王高兴异常,吩咐备象,按印度习惯,请玄奘乘大象游街。街路两旁鲜花铺地,鼓乐喧天,人山人海,翘首以望,争睹中国法师的风采。
五、故国神州常在梦中
曲女城大会后,玄奘在印度佛教界可以说是达到了光荣的顶峰,但他不留恋光荣,坚决要回国。玄奘坚决要走,戒日王执意要留,“走”、“留”双方,情真意切,让人感动。
玄奘在公元627年西行印度求经,644年回到中国,前后十七年。在这十七年中,玄奘时刻不忘“取经”的目的,不忘故国神州。
曲女城大辩论完成后,他立即向戒日王和迦摩缕波国王辞行。戒日王实在不愿意放玄奘回国,就想到五印度要召开第六次无遮大施会,便提出请玄奘参加。因为这是向穷人施舍的大会,玄奘同意留下。
七十五天过去,大会开罢,玄奘再一次提出启程回国。戒日王还是苦苦相留,还表示如果法师留下来,他愿意造一百所佛寺作为供养。对戒日王的诚恳相留,玄奘十分为难,只好又住了十天。

埋有玄奘法师灵骨的西安兴教寺
十天过后,玄奘诚恳地对戒日王说:我国离这里甚远,知道佛法太晚,虽然辗转知道一些,但到底不能精通要旨,所以我来学习。如今蒙各位大师不弃,多方教导,现在愿心已了,佛法已得,我要赶快回国,专心译经,广布佛法……
戒日王见玄奘回国志坚,只好不再挽留。曲女城大会后,戒日王曾送玄奘金钱一万、银钱三万、上等袈衣一百套,十八国王也送了无数礼物,玄奘一概不受。这次,戒日王和鸠摩罗王见玄奘真的要走了,又送来许多金银珍宝,玄奘仍然坚持不受。戒日王说:“这些礼物也是各位法师的一片真情。”玄奘说:“出家人走路,无需资粮。”戒日王知道不能勉强,心中更加敬重。
可以说,玄奘在印度十分成功。名,有了,到了顶峰;利,也有了,每次宣讲过后,戒日王都送他大量金银,各国国王都送他无数珍奇。在印度可以安享尊贵,潜心研究佛法。但他视名利如浮云,不留恋光荣,家乡山河常在梦中。他毅然回国,遵循着自己的人生轨迹。

西安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玄奘建塔雕塑
一切就绪,玄奘告别了那烂陀寺的各位师友,二位国王一直送了几十里才分手。不料,到了第五天,玄奘一行忽然看见后面风尘大起,飞驰过来一干人马。玄奘停下,发现为首的正是戒日王和鸠摩罗王。原来戒日王思念玄奘,心想,中国大唐万里之遥,中间千山万水,离别之后,就如隔世,很难再见了,玄奘不过走了三四天,又带了许多经像,一定没走多远,何不赶去再聚一聚?
玄奘见到二位国王,感动得落下眼泪。双方又是互道珍重,依依而别。这种情谊温暖着玄奘,前面纵有刀山火海、豺狼虎豹,仍然急切地向自己的祖国奔去。这种情谊鼓舞着玄奘,回到长安以后,玄奘每想到印度的师友,便兴奋不已,披星戴月地从事译经的大事业。
玄奘的贡献,不但是从印度取回了“真经”,更重要的是,由于他将大量佛经带回中国翻译、整理,把大批佛教经典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后来,佛教在印度日渐衰微,不少佛经在印度失传了,印度反过来又把玄奘翻译的佛经翻译回去,使之得以在印度流传。

玄奘西行之路
玄奘著述的《大唐西域记》,真实生动地记述了印度等地的情况。季羡林先生说:统观全书,介绍包括一百多个“国”,而且记述有一个固定而全面的章法,都包括有:幅员大小、都城大小、地理形势、农业、商业、风俗、语言、文字、国王、宗教等等。今天,几乎找不到一本讲印度古代问题而不引用《大唐西域记》的书。就连不久前重新挖掘、修复荒废掩埋的那烂陀寺、鹿野苑,印度人也是依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如今,在这些名胜古迹的说明书中,印度学者总不忘介绍玄奘的贡献。
六、中印学者“满怀忆旧的心情”
英国的印度史学家史密斯,在他所著的《牛津印度史》中说:“玄奘对印度历史的贡献,无论怎样评价,也不会过分。”;印度著名史学家阿里说:“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完全不可能的。”这是怎样高度的评价啊!
玄奘的访问和在印度的学术活动,在印度深入人心。特别是那烂陀寺,把他当作英雄和骄傲,一直到玄奘回国多年,玄奘与印度朋友还有书信往来。一个外国学者要让本地人佩服,那要经过怎样的努力,背后会有多少故事啊!

玄奘西行图
印度加尔各答出版社于1944年出版过一本印度人写的名为《印度与中国》的书。书中记载,玄奘回国多年以后,那烂陀寺的学者僧人还挂念着他。公元654年,这时玄奘回国已十一年了,那烂陀寺的两位大法师慧天和师子光思念玄奘,便派年轻和尚法长去大唐看望玄奘,还带去信和印度特产两匹棉布作为礼物。这些信至今还在博物馆保存着。慧天和师子光的信中说:
……今共寄白 一双,示不空心。路远莫怪其少,愿领。彼需经论,录名附来,当为抄送木叉阿遮利耶(指玄奘)。愿知。
玄奘在回信中说:
自一辞违,俄十余载,境域遐远,音徽莫闻。思恋之情,每增追结。又往年使还,承戒贤法师无常,奉闻摧割,不能已矣……玄奘所将经论,已翻《瑜伽师地论》等大小三十余部……又前渡信度河失经一驮,今录名如后,有信请为附来。并有片物供养,愿垂纳。路远不得多,莫嫌鲜薄。

西安大雁搭玄奘雕像
这种绵长深挚的友情,真叫人温暖与感动。最有意思的是信中的这段话:“前渡信度河失经一驮,今录名如后,有信请为附来。”大家还记得《西游记》第九十九回,写老鼋托唐僧向如来问寿的故事吧?结果唐僧见到如来,一高兴,忘记问了,又不敢说谎,只好实告。老鼋生气,在水中将身一晃,“把他四众连马并经,通皆落水”,又有陈家庄晒经的故事,说至今“晒经石”上犹有字迹,还真是所出有本啊!
结语
玄奘取经的故事,已经过去一千三百多年,仍然令人怀想。如今,人们纪念玄奘,已不是只想到他取回来的经书,他的翻译,他的著作,而是想到他的那种精神,为了一个信念,一个追求,一个理想,“舍身求法”的精神。
鲁迅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季羡林先生是研究梵语的专家,他说:鲁迅在这里并没有点出玄奘的名字,但他所说的“舍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有玄奘在内,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我非常赞成这个观点,玄奘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的脊梁”。
古代,我国与世界各国有什么交流往来
汉朝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大陆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汉武帝时张骞首次开拓丝路和东汉时的班超经营西域并再次打通延伸了丝路,以及罗马人征服叙利亚的塞琉西帝国和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后,罗马人通过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阿克苏姆帝国取得中国的丝绸。西汉时期由张骞首次打通的的丝路,被称为“凿空之旅”,西汉末年,在匈奴的袭扰下,丝绸之路中断。公元73年,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绝58年西域。并将这条路线首次打通延伸到了欧洲,到了罗马帝国。罗马帝国也首次顺着丝路来到当时东汉洛阳。这不但是欧洲和中国的首次交往,也是21世纪初完整的丝绸之路路线。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中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得名。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永平求法的佛教东渡,西天取经的玄奘,他们的一些故事都与这条路有关。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所谓“赛里斯”即“丝绸”之意。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行走的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德国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成专著《丝路》。从此,丝绸之路这一称谓得到世界的承认。丝绸之路,概括地讲,是自古以来,从东亚开始,经中亚,西亚进而联结欧洲及北非的这条东西方交通线路的总称。丝绸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义。这是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的交汇的桥梁。唐朝的鉴真东渡唐代赴日传法名僧,日本常称为“过海大师”﹑“唐大和尚”,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今江苏扬州)人。十四岁(一说十六岁)于扬州大明寺出家。曾巡游长安﹑洛阳。回扬州后,修崇福寺﹑奉法寺等大殿,造塔塑像,宣讲律藏。四十余年间,为俗人剃度,传授戒律,先后达四万余人,江淮间尊为授戒大师。当时,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备,僧人不能按照律仪受戒。733年(日本天平五年),僧人荣﹑普照随遣唐使入唐,邀请高僧去传授戒律。访求十年,决定邀请鉴真。742年(唐天宝元年)鉴真不顾弟子们劝阻,毅然应请,决心东渡。由于地方官阻挠和海上风涛险恶,先后四次都未能成行。第五次漂流到海南岛,荣病死,鉴真双目失明,751年(唐天宝十载)又回到扬州。玄奘取经唯识宗的创始人--玄奘,不仅是宗教家,而且是旅行家和翻译家,“唐僧取经”的故事在我国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唐代的小说,《独异志》、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代的杂剧《唐三藏西天 取经》、明朝的小说《西游记》,都是以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为题材。这反映了历代人民对玄奘的景仰和歌颂,人们歌颂他那坚忍不拔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严谨而刻苦的治学态度。玄奘原姓陈,名袆,玄奘是他的法名。洛州缑氏(今河南省偃师缑氏镇)人,他是汉代太守陈仲弓的后裔,曾祖陈钦是北魏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县)太守,祖父陈康是北齐的国子博士,父亲陈慧曾任江陵县令。陈慧有四个儿子,玄奘排行第四,自幼聪明过人,八岁时就向父亲学习《孝经》。玄奘二哥首先出家,法名长捷,住洛阳净土寺,玄奘经常跟随他去学习佛教经典。后出家为僧,先向景法师学《涅磐经》,后向严法师学《摄大乘论》。隋灭唐兴,玄奘随兄长捷由洛阳经长安到四川,住成都空慧寺,向道基、宝暹法师学习《摄大乘论》、《毗昙》等,并向云法师学《迦延》。唐武德五年(622年),玄奘21岁时在成都受具足戒,并在此学律。后与兄分手,来到荆州天皇寺,在此讲《摄大乘论》和《毗昙》各三遍。又到赵州向深法师学《成实论》。贞观元年(627年)入长安大觉寺,向岳法师学《俱舍论》。玄奘并不以此为满足,于唐武德九年(626年)在长安遇到来自中印度的波罗颇密多罗,他是戒贤的弟子。玄奘听他说戒贤在那烂陀寺讲《喻迦师地论》,非常向往,从此立下西行求法的决心。玄奘于唐贞观三年(629年)出发,当时有个秦州(今日甘肃省天水县)僧孝达,在长安学《涅磐经》,要回秦州,玄奘与之同往。在秦州住一夜后又结伴经兰州到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县)。玄奘在此应邀讲《涅磐经》、《摄大乘论》和《般若经》,使他名扬西域。有个和尚叫慧威,他很同情玄奘,派弟子惠琳、道正护送他西行,他们昼伏夜行至瓜州(今甘肃省安西县东)。玄奘在瓜州买到一匹马,但苦于无人相引,道正已回敦煌,惠琳已回凉州。此时有个胡人叫石磐陀,被玄奘收为弟子,他护送玄奘前往,但他胆小怕事,中途变心,返回瓜州,从此以后,玄奘独自一人进入一往无际的大沙漠,他四天五夜,滴水不进,粒米不食。死去活来,但他毫无畏缩,积极进发,备历艰辛,终于到达伊吾国境,又过数日,到了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县)。高昌国王qu文泰遣使迎候,国王由侍人陪同,亲自迎接玄奘入后院,住一重阁宝账之中,王妃与数十名侍女皆来礼拜。qu文泰又命年逾八十的国统王法师规劝玄奘留住,但玄奘没有同意,说:“我来到此地是为西行求法,今天受到你的阻碍,大王祗可留下我的尸骨,我求法的意志和决心,大王是留不住的。”以后便绝食三天以示抗议。qu文泰被玄奘西行求法的决心所感动,祗好放他西行。王与玄奘在王母面前结为兄弟。qu文泰还要求玄奘从印返国路过高昌国时,留住三年,受王供养。还要求现在讲《仁王经》一个月,玄奘一一答应。玄奘开讲时,太妃以下国王、大臣等三百余人前来听讲,国王qu文泰亲执香炉并低跪为蹬,天天如此。讲完《仁王经》以后,让玄奘度四沙弥,以作侍从。玄奘离开使他倍受敬重的高昌国,又踏上了万里征途,历历艰辛,踏过二十多个国家的国土,经过一年的时间,终于到达北印的滥波国。玄奘从滥波国向南行,经那揭罗喝国到达无著、世亲等佛教大师的出生地犍陀罗国,玄奘在此把qu文泰送给他的金、银等物分送给各大寺院。他从犍陀罗国往东南行,经咀叉始罗等国,到达迦湿弥罗国,玄奘在此向一位年近七十的老法师学《俱舍论》、《顺正理论》、因明、声明等,玄奘在这里停留两年,把第四次佛教结集的三十万经论全部学完。离开迦湿弥罗国以后,玄奘又辗转来到至那仆底国,在此居住一年多,调查桃和梨是怎样从中国传入印度的。玄奘在北印游历了十多个国家,于贞观五年(631年)来到中印度。他在中印度游历了三十多个国家,沿途向名僧学习佛教经论。对玄奘影响最大的是那烂陀寺,他在此拜年过百岁的老住持戒贤为师。向他学习唯识教义。那烂陀寺是印度佛教界的最高学府,在此大小乘并举,以大乘为主。当时印度第一流的佛教学者,都在这里进行过教学和佛教研究工作,如大乘空宗的月称,有宗的无著、世亲、真谛、德慧、陈那、商羯罗主、护法、法称、莲花生等。除印度本国的学生以外,还有中国、日本、朝鲜等国的留学生,我国的法显、玄奘都曾在此学习。在玄奘留学期间,那烂陀寺能容纳一万名学生和一千五百名教师,共中通二十部经论者共一千余人,通三十部者,多至五百人;通五十部者,称为“三藏法师”,包括玄奘在内,共十名,玄奘并不以此为满足,他在那烂陀寺学习五年以后,又到处去游学,游历数十个国家,虚心向名师请教。然后又回到那烂陀寺,向他的老师戒贤汇报他的学习情况,受到戒贤的赞尝。以后又向低罗择迦寺的般若跋陀罗学习两个月,又去杖林山向胜军居士学唯识、因明两年,于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回到那烂陀寺,戒贤让他讲《摄大乘论》等。唐贞观十六年(642年),戒日王在,曲女城举行了五年一度的无遮大会,请玄奘为论主,获得完全胜利。又应戒日王之邀,参加了历时七十五天的施舍大会以后,就启程回国了。玄奘回国的消传开以后,戒日王千方百计地挽留他,迦摩缕波国的鸠摩罗王表示,只要他留在印度,要为他造一百座寺院,这些优厚待遇没有动摇他回国的决心。玄奘赴印时,曾答应高昌国王qu文泰,返国时留住三年,但此时高昌国已被唐太宗所灭,文泰已病故,玄奘无须履行自己的诺言。玄奘于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长安,受到官民的热烈欢迎。玄奘回到长安的第二天,就在朱雀街之南陈列他从印度带来的佛经佛像,他带回来的佛教经典如下:大乘经234部,大乘论192部,上座部经律论15部,大众部经律论15部,三弥底部经律论15部,弥沙塞部经律论22部,迦叶臂耶部经律论17部,法藏部经律论42夹,说一切有部经律论67部,因明论36部,声论13部,共520夹657部,用20匹马驮来。玄奘带回的佛像主要如下:摩揭陀国的金佛像一尊、于鹫峰山说《法华经》等大乘经的金佛像一尊等。后将这些陈列品送弘福寺储存。二月,唐太宗李世民在洛阳官会见玄奘,劝他还俗作官,被拒绝了,唐太宗又让玄奘跟随他去攻打高丽,也被拒绝了。玄奘要求组织译埸,翻译佛经。开始玄奘要求去少林寺译经,唐太宗安排他去弘福寺,玄奘欣然同意,参加玄奘译埸的证义大德有京师弘福寺沙门灵润、文备等十二人,还有字学大德一人,即京师大总持沙门玄应,又有证梵语梵文大德一人,即京师大兴善寺沙门玄暮。第一年,即贞观十九年(645年)译成、《大菩萨藏经》12卷、《佛地经》一卷、《六门陀罗尼经》一卷、《显扬圣教论》二十卷。第三年译成《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并开始翻译《瑜迦师地论》。玄奘还奉唐太宗之命。由他口述,由其弟子辩机执笔撰《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载他亲自经历及所闻138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等。这本书是研究西域及印巴次大陆的重要典笈,被译成英、法、日等外国文字,受到国际学者的重视,完成《大唐西域记》的写作以后,玄奘还奉唐太宗之命。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第三年,玄奘又翻译了《解深密经》五卷、《四明入正理论》一卷等。第四年译完《瑜迦师地论》一百卷。唐太宗又一次规劝玄奘还俗作官,又一次遭到拒绝。唐太宗写了一篇《大唐三藏圣教序》,赞扬玄奘西游。这一年他还翻译了《能断金刚般若经》一卷,无性的《摄大乘论译》十卷。《摄大乘论》十卷、《百法明门论》一卷、《唯识三十论》一卷等。这一年十二月玄奘移居慈恩寺,任上座。唐永微三年(652年)玄奘在慈恩寺西院建大雁塔。第二年始译《阿里达磨顺正理论》。永微五年译毕,共八十卷。玄奘回国后。和印度名僧一直保持着联系,这一年中印度摩珂菩提寺的智光、慧天等致信玄奘,称他为“摩珂支那国于无量经律论妙尽精微木叉阿遮利耶”,间谓“善解诸经律论的中国大师”。永微五年,玄奘翻译《难提密多罗所说法经住记》一卷、《显无边佛上功德经》一卷等。永微六年,玄奘译出《因明正理门论》一卷。显庆二年(657年)玄奘续译《大毗婆沙论》,始译《阿毗达磨发智论》。又译《观所缘缘论》一卷。显庆三年,玄奘移居四明寺,续译《大毗婆沙论》和《发智论》,又译《入阿毗达磨论》二卷。后入玉华宫,完成《大毗婆沙论》二百卷的翻译工作。翌年译《成唯识论》十卷、《法蕴足论》十二卷。顺庆五年,玄奘除始译《大般若经》以外,又完成《发智论》二十卷的翻译,又译《品类足论》十八卷。龙朔元年(661年),玄奘除续译《大般若经》以外,始译《集异门足论》、又译《辩中边论》三卷,《唯识二十论》一卷、《缘起论》一卷,龙朔二年,除续译《集异门足论》外,又译《异部宗轮论》一卷,龙朔三年,玄奘完成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翻译,又完成二十卷《集异门足论》的翻译,并译《界身足论》三卷等。唐德元年(664年),玄奘开始翻译《大宝积经》,刚开始不久就逝世于玉华宫。在安葬玄奘那天,有一百多万人送葬,三万多人露宿墓旁。玄奘一生共译佛教经论75部1335卷,无论是翻译数量,还是质量,都是空前的,他以前的翻译称为旧译,他创造了新译。旧译以真谛和鸠摩罗什为代表,新译以玄奘和义净为代表。旧译者多为外国人,,因不通汉语,有的过于强调意译而失原旨,有的过于强调直译,使中国人难以理解。玄奘既精通梵文,又精通汉语,所译经典既不失原旨,又通顺流畅,便于中国人阅读。明朝的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命太监郑和率领200多艘海船、2.7万多人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部,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美洲和新西兰,南极洲。加深了明王朝和南海(今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也是唯一的东方人。他更早迪亚士57年远赴非洲。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多个国家航海世界早几十年,是中国明朝强盛的直接表现。但是有人指出郑和下西洋不以贸易获利为目的,但不能不计成本。七次下西洋给明朝财政造成巨大经济负担,随着国力衰退,航海的壮举必然随之悄然结束。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玄奘取经的简写故事
玄奘原姓陈,名袆,玄奘是他的法名。洛州缑氏(今河南省偃师缑氏镇)人,他是汉代太守陈仲弓的后裔,曾祖陈钦是北魏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县)太守,祖父陈康是北齐的国子博士,父亲陈慧曾任江陵县令。陈慧有四个儿子,玄奘排行第四,自幼聪明过人,八岁时就向父亲学习《孝经》。玄奘二哥首先出家,法名长捷,住洛阳净土寺,玄奘经常跟随他去学习佛教经典。后出家为僧,先向景法师学《涅磐经》,后向严法师学《摄大乘论》。隋灭唐兴,玄奘随兄长捷由洛阳经长安到四川,住成都空慧寺,向道基、宝暹法师学习《摄大乘论》、《毗昙》等,并向云法师学《迦延》。唐武德五年(622年),玄奘21岁时在成都受具足戒,并在此学律。后与兄分手,来到荆州天皇寺,在此讲《摄大乘论》和《毗昙》各三遍。又到赵州向深法师学《成实论》。贞观元年(627年)入长安大觉寺,向岳法师学《俱舍论》。玄奘并不以此为满足,于唐武德九年(626年)在长安遇到来自中印度的波罗颇密多罗,他是戒贤的弟子。玄奘听他说戒贤在那烂陀寺讲《喻迦师地论》,非常向往,从此立下西行求法的决心。玄奘于唐贞观三年(629年)出发,当时有个秦州(今日甘肃省天水县)僧孝达,在长安学《涅磐经》,要回秦州,玄奘与之同往。在秦州住一夜后又结伴经兰州到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县)。玄奘在此应邀讲《涅磐经》、《摄大乘论》和《般若经》,使他名扬西域。有个和尚叫慧威,他很同情玄奘,派弟子惠琳、道正护送他西行,他们昼伏夜行至瓜州(今甘肃省安西县东)。玄奘在瓜州买到一匹马,但苦于无人相引,道正已回敦煌,惠琳已回凉州。此时有个胡人叫石磐陀,被玄奘收为弟子,他护送玄奘前往,但他胆小怕事,中途变心,返回瓜州,从此以后,玄奘独自一人进入一往无际的大沙漠,他四天五夜,滴水不进,粒米不食。死去活来,但他毫无畏缩,积极进发,备历艰辛,终于到达伊吾国境,又过数日,到了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县)。高昌国王麴文泰遣使迎候,国王由侍人陪同,亲自迎接玄奘入后院,住一重阁宝账之中,王妃与数十名侍女皆来礼拜。麴文泰又命年逾八十的国统王法师规劝玄奘留住,但玄奘没有同意,说:“我来到此地是为西行求法,今天受到你的阻碍,大王祗可留下我的尸骨,我求法的意志和决心,大王是留不住的。”以后便绝食三天以示抗议。麴文泰被玄奘西行求法的决心所感动,祗好放他西行。王与玄奘在王母面前结为兄弟。麴文泰还要求玄奘从印返国路过高昌国时,留住三年,受王供养。还要求现在讲《仁王经》一个月,玄奘一一答应。玄奘开讲时,太妃以下国王、大臣等三百余人前来听讲,国王qu文泰亲执香炉并低跪为蹬,天天如此。讲完《仁王经》以后,让玄奘度四沙弥,以作侍从。玄奘离开使他倍受敬重的高昌国,又踏上了万里征途,历历艰辛,踏过二十多个国家的国土,经过一年的时间,终于到达北印的滥波国。玄奘从滥波国向南行,经那揭罗喝国到达无著、世亲等佛教大师的出生地犍陀罗国,玄奘在此把qu文泰送给他的金、银等物分送给各大寺院。他从犍陀罗国往东南行,经咀叉始罗等国,到达迦湿弥罗国,玄奘在此向一位年近七十的老法师学《俱舍论》、《顺正理论》、因明、声明等,玄奘在这里停留两年,把第四次佛教结集的三十万经论全部学完。离开迦湿弥罗国以后,玄奘又辗转来到至那仆底国,在此居住一年多,调查桃和梨是怎样从中国传入印度的。玄奘在北印游历了十多个国家,于贞观五年(631年)来到中印度。他在中印度游历了三十多个国家,沿途向名僧学习佛教经论。对玄奘影响最大的是那烂陀寺,他在此拜年过百岁的老住持戒贤为师。向他学习唯识教义。那烂陀寺是印度佛教界的最高学府,在此大小乘并举,以大乘为主。当时印度第一流的佛教学者,都在这里进行过教学和佛教研究工作,如大乘空宗的月称,有宗的无著、世亲、真谛、德慧、陈那、商羯罗主、护法、法称、莲花生等。除印度本国的学生以外,还有中国、日本、朝鲜等国的留学生,我国的法显、玄奘都曾在此学习。在玄奘留学期间,那烂陀寺能容纳一万名学生和一千五百名教师,共中通二十部经论者共一千余人,通三十部者,多至五百人;通五十部者,称为“三藏法师”,包括玄奘在内,共十名,玄奘并不以此为满足,他在那烂陀寺学习五年以后,又到处去游学,游历数十个国家,虚心向名师请教。然后又回到那烂陀寺,向他的老师戒贤汇报他的学习情况,受到戒贤的赞尝。以后又向低罗择迦寺的般若跋陀罗学习两个月,又去杖林山向胜军居士学唯识、因明两年,于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回到那烂陀寺,戒贤让他讲《摄大乘论》等。唐贞观十六年(642年),戒日王在,曲女城举行了五年一度的无遮大会,请玄奘为论主,获得完全胜利。又应戒日王之邀,参加了历时七十五天的施舍大会以后,就启程回国了。玄奘回国的消传开以后,戒日王千方百计地挽留他,迦摩缕波国的鸠摩罗王表示,只要他留在印度,要为他造一百座寺院,这些优厚待遇没有动摇他回国的决心。玄奘赴印时,曾答应高昌国王qu文泰,返国时留住三年,但此时高昌国已被唐太宗所灭,文泰已病故,玄奘无须履行自己的诺言。玄奘于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长安,受到官民的热烈欢迎。玄奘回到长安的第二天,就在朱雀街之南陈列他从印度带来的佛经佛像,他带回来的佛教经典如下:大乘经234部,大乘论192部,上座部经律论15部,大众部经律论15部,三弥底部经律论15部,弥沙塞部经律论22部,迦叶臂耶部经律论17部,法藏部经律论42夹,说一切有部经律论67部,因明论36部,声论13部,共520夹657部,用20匹马驮来。玄奘带回的佛像主要如下:摩揭陀国的金佛像一尊、于鹫峰山说《法华经》等大乘经的金佛像一尊等。后将这些陈列品送弘福寺储存。二月,唐太宗李世民在洛阳官会见玄奘,劝他还俗作官,被拒绝了,唐太宗又让玄奘跟随他去攻打高丽,也被拒绝了。玄奘要求组织译埸,翻译佛经。开始玄奘要求去少林寺译经,唐太宗安排他去弘福寺,玄奘欣然同意,参加玄奘译埸的证义大德有京师弘福寺沙门灵润、文备等十二人,还有字学大德一人,即京师大总持沙门玄应,又有证梵语梵文大德一人,即京师大兴善寺沙门玄暮。第一年,即贞观十九年(645年)译成、《大菩萨藏经》12卷、《佛地经》一卷、《六门陀罗尼经》一卷、《显扬圣教论》二十卷。第三年译成《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并开始翻译《瑜迦师地论》。玄奘还奉唐太宗之命。由他口述,由其弟子辩机执笔撰《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载他亲自经历及所闻138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等。这本书是研究西域及印巴次大陆的重要典笈,被译成英、法、日等外国文字,受到国际学者的重视,完成《大唐西域记》的写作以后,玄奘还奉唐太宗之命。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第三年,玄奘又翻译了《解深密经》五卷、《四明入正理论》一卷等。第四年译完《瑜迦师地论》一百卷。唐太宗又一次规劝玄奘还俗作官,又一次遭到拒绝。唐太宗写了一篇《大唐三藏圣教序》,赞扬玄奘西游。这一年他还翻译了《能断金刚般若经》一卷,无性的《摄大乘论译》十卷。《摄大乘论》十卷、《百法明门论》一卷、《唯识三十论》一卷等。这一年十二月玄奘移居慈恩寺,任上座。唐永微三年(652年)玄奘在慈恩寺西院建大雁塔。第二年始译《阿里达磨顺正理论》。永微五年译毕,共八十卷。玄奘回国后。和印度名僧一直保持着联系,这一年中印度摩珂菩提寺的智光、慧天等致信玄奘,称他为“摩珂支那国于无量经律论妙尽精微木叉阿遮利耶”,间谓“善解诸经律论的中国大师”。永微五年,玄奘翻译《难提密多罗所说法经住记》一卷、《显无边佛上功德经》一卷等。永微六年,玄奘译出《因明正理门论》一卷。显庆二年(657年)玄奘续译《大毗婆沙论》,始译《阿毗达磨发智论》。又译《观所缘缘论》一卷。显庆三年,玄奘移居四明寺,续译《大毗婆沙论》和《发智论》,又译《入阿毗达磨论》二卷。后入玉华宫,完成《大毗婆沙论》二百卷的翻译工作。翌年译《成唯识论》十卷、《法蕴足论》十二卷。顺庆五年,玄奘除始译《大般若经》以外,又完成《发智论》二十卷的翻译,又译《品类足论》十八卷。龙朔元年(661年),玄奘除续译《大般若经》以外,始译《集异门足论》、又译《辩中边论》三卷,《唯识二十论》一卷、《缘起论》一卷,龙朔二年,除续译《集异门足论》外,又译《异部宗轮论》一卷,龙朔三年,玄奘完成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翻译,又完成二十卷《集异门足论》的翻译,并译《界身足论》三卷等。唐德元年(664年),玄奘开始翻译《大宝积经》,刚开始不久就逝世于玉华宫。在安葬玄奘那天,有一百多万人送葬,三万多人露宿墓旁。玄奘一生共译佛教经论75部1335卷,无论是翻译数量,还是质量,都是空前的,他以前的翻译称为旧译,他创造了新译。旧译以真谛和鸠摩罗什为代表,新译以玄奘和义净为代表。旧译者多为外国人,,因不通汉语,有的过于强调意译而失原旨,有的过于强调直译,使中国人难以理解。玄奘既精通梵文,又精通汉语,所译经典既不失原旨,又通顺流畅,便于中国人阅读。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250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