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净莲法师唯识三十颂01(净莲法师唯识三十颂05)

学佛百科2023-03-18105

百法明门论和唯识三十论区别

百法明门论和唯识三十论区别如下:

1、大乘百法明门论,世亲造,唐玄奘于贞观二十二年在长安北阙弘法院译出。是把瑜伽论六百六十法中最重要的提纲挈领点编成一百法,以一百个法门来造成一部百法明门论。

2、唯识三十论颂亦称高建法幢论,是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论书,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宗所本主要论书之一。世亲著,唐玄奘译,一卷。此外尚有梵、藏本传世。

3、唯识三十论颂全一卷。世亲菩萨造,唐代玄奘译。又作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论、三十唯识论、高建法幢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4、大乘百法明门论,瑜伽宗的传承,除了释尊与弥勒菩萨外,主要是无着与世亲二菩萨等。

唯识学的经论都有哪些?

满意答案阿含5级2011-01-11六经:《解深密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来出现功德经》、《大乘阿毗达磨经》、《楞严经》、《厚严经》。十一论:《瑜珈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论》、《集量论》、《摄大乘论》、《十地经论》、《分别瑜珈论》、《观所缘缘论》、《唯识二十颂》、《辨中边论》、《阿毗达磨集论》。 追问: 百法明门论不是吗?八识规矩颂不是吗?我没听过有"唯识二十颂",我只知道有唯识三十颂. 回答: 你说的都是,唯识二十颂、三十颂都有,如果真要认真去学,就重点看解深密经和瑜伽师地论。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全部的经论你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研究,抓重点吧,朋友!

略论》深信业果(1)--济群法师讲解

济群法师讲解原文链接

第四节 深信业果

深信业果,就是深信由业感果之理,这是佛法的基础理论。但这一思想并非佛教特有,印度早期的《奥义书》中,就谈到了业与轮回,谈到了修行与解脱。事实上,印度很多宗教都有这方面内容,只是理解各不相同。比如其他宗教多以灵魂或神我作为主体,由此造业感果。佛教的业力说却不同于此,其特点是建立在缘起、无我的基础上,认为一切有为法都是缘生缘灭的。在因缘所生的世界中,没有什么永恒的主宰。

业力思想在佛教中非常重要。生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我们的所思所行,既是以相应的心理为基础,同时又在张扬相关的心理,积累不同的业力。当它表现出来时,就决定未来的生命形式。在生命延续过程中,不同业力在不同时期渐次成熟,这就是《唯识三十颂》所说的“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如此,推动有情不断招感果报。如果不通过忏悔或修行进行对治,业是不会自动消失的。这就是业决定一切、业创造一切的原理。

不仅轮回是以业果为基础,四谛和三乘佛法的修行也是同样。四谛包含杂染和清净两重因果。苦谛和集谛,告诉我们轮回如何形成,为杂染因果;灭谛和道谛,告诉我们怎么通过修行解除轮回,为清净因果。而在三乘佛法的修行中,人天乘是以受持五戒十善招感人天福报;声闻乘是以出离心作为因,依戒定慧成就解脱;菩萨道是以菩提心为因,依六度万行成就无上佛果。

对业的信任非常重要。农民相信耕耘才有收获,就会辛勤劳动,否则为什么要费心费力地操劳?但缘起的生命现象非常复杂,并不像种田那么简单。其中,又包括内外两种结果。所谓外在结果,就是身口意三业所成就的客观结果。所谓内在结果,就是由此形成的心行力量,如贪婪在张扬贪心的力量,嗔恨在张扬嗔心的力量,最后使我们为贪心所害,为嗔心所苦。如果深信不善心行会给生命带来痛苦,我们就会自觉地止恶行善,依教奉行。

所以说,业果之理是佛法的基本正见。若不具备这一基础,修行将无从谈起。《道次第》中,也是将业果作为重点内容来介绍。关于这部分内容,论中本身是有科判的,只是理解起来比较复杂。我将之简化为十点,分别是:一、思惟业果总相,二、十种不善业道,三、依不善业论业果轻重,四、十不善业果报差别,五、依十不善业说十善业,六、业的种类,七、完美人生的因果差别,八、不善业的认知及对治,九、下士道发心之量,十、除邪分别(对下士道修学误区的说明)。其中,前面八点对业果作了全面介绍,后面两点则结合下士道的修行进行说明。

一、思惟业果总相

作为业的存在,是有其基本规律和特征的。论中,宗大师主要从业决定之理、业增长广大、业不作不得、业作已不失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1.业决定之理

谓诸异生及圣者,下至生于有情地狱,仅依凉风生起以上之一切适悦乐受者,悉从往昔所集善业出生。若从不善而生乐者,无有是处。又下至阿罗汉身中所受热恼之苦以上,一切皆从往昔所集不善业生。谓善业生苦者,亦无是处。

《宝鬘论》云:“从不善生苦,而有诸恶道,从善有乐趣,并生诸安乐。”是故诸苦乐者,非从无因及自性、大自在等不顺因生,乃从善、不善之总业生总乐苦,及诸种种别苦乐,亦从种种别别二业别别而生,无有爽误也。

于此不虚谬之业果能决定者,说为一切诸佛子之正见,赞为一切白法之根本也。

所谓业决定之理,即造业必定感果。其中所决定的,正是从善业感得快乐,从不善业感得痛苦。任何快乐,乃至微不足道的快乐,都是由往昔善业所出生;任何痛苦,乃至微不足道的痛苦,也是由往昔恶业所出生。没有善业,决不会引发快乐;没有恶业,决不会引发痛苦。对于这个规律,要深信不疑。

“谓诸异生及圣者。”异生,即凡夫,由业力而显现身量、寿命等种种不同,故名异生。而圣者则为同生,因其共同证得法性,证得与三世诸佛及六道一切众生平等无二的法性,所谓同法化身。

“下至生于有情地狱,仅依凉风生起以上之一切适悦乐受者,悉从往昔所集善业出生。若从不善而生乐者,无有是处。”乃至等活地狱中的有情,在被各种酷刑折磨得死去活来时,恰有一阵凉风吹来——这一点点的快乐,莫不与过去生所造善业有关。如果说从不善业可以产生快乐,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倘若世人深信此理,世间就无人作恶了。因为离苦得乐是一切有情共同的愿望,但他们往往不了解导致苦乐的因,不知善业产生乐果,不善业产生苦果,所以才会任意妄为。

“又下至阿罗汉身中所受热恼之苦以上,一切皆从往昔所集不善业生。谓善业生苦者,亦无是处。”世间所有痛苦,乃至阿罗汉所遭受的苦痛,也是由无始以来所造的不善业出生。如果说善业将感得苦果,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当然,阿罗汉的痛苦和凡夫不同。凡夫不仅有身苦,还有心苦,阿罗汉但有身苦而无心苦。

“《宝鬘论》云:从不善生苦,而有诸恶道,从善有乐趣,并生诸安乐。”《宝鬘论》说:从不善业因产生痛苦,所以才会有三恶道。从善业感得人天善趣,从而产生种种快乐。

“是故诸苦乐者,非从无因及自性、大自在等不顺因生。”自性,数论外道认为自性与神我结合产生世间万物。大自在天,印度教最高的神,被认为是决定人间苦乐的主宰。宗大师总结道:所以,世间所有苦和乐决不是无缘无故的,也不是“自性”或“大自在天”这些不相应因所生。缘起甚深,各种外道虽然对此有种种猜测,但因智慧不够,无法透彻因果的全貌,便产生种种邪见。

“乃从善、不善之总业生总乐苦,及诸种种别苦乐,亦从种种别别二业别别而生,无有爽误也。”总业,亦名引业,指总的果报,如投生善趣或恶趣。别业,亦名满业,指差别果报,如人道的贫富之别等。我们应当了知,从善或不善的总业将决定生命去向,感得总的苦乐果报,如善业得生乐趣,恶业得生苦趣。而每一道又有种种差别苦乐,如同生为人而又千差万别,这些差别也是由善或不善的别业所导致。虽得生乐趣,会因某些恶业感得短命、贫困、病痛等苦果;虽得生恶趣,会因某些善业感得受人宠爱、生活优越等乐果。总之,善业得乐果,恶业得苦果,这个道理是丝毫不差的。

“于此不虚谬之业果能决定者,说为一切诸佛子之正见,赞为一切白法之根本也。”白法,止恶行善。对于这一真实不虚的业果决定之理能够深信不疑者,会将之作为一切佛子应当具备的基本正见,并加以赞叹,以此为止恶行善的根本。

对业果之理真正确认之后,止恶行善就会成为我们主动而非被动的选择,成为我们坚守而非犹疑的标准。我们不妨反省一下:对业果之理究竟理解到什么程度?相信到什么程度?事实上,这也是考察心行的基本标准之一。且不论内证境界如何,只要看看对业果之理信到什么程度,就能知道修行是否已经走上正轨。

净界法师什么时候讲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佛教导航视频网。搜索“净界法师”就可以找到。

楞严经修学法要-净界法师

教观纲宗-净界法师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导读-净界法师

修道宗范-净界法师

净心与净土-净界法师

摄大乘论-净界法师

楞严经-净界法师

灵峰宗论导读-净界法师

唯识与净土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净界法师

佛遗教经-净界法师

忏悔法门-净界法师

唯识三十颂(略)

大乘百法明门论-净界法师

四十二章经-净界法师

八识规矩颂-净界法师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净界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净界法师

念佛止观修学法要-净界法师

禅净双修-净界法师

净土十疑论

归依的意义与方法-净界法师

大乘起信论-净界法师

楞严经修学应用正见篇-净界法师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净界法师

念佛法要-净界法师

楞严经要义-净界法师

临终关怀

唯识三十颂的论颂原文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 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今略标所以。谓此三十颂中,初二十四行颂明唯识相;次一行颂明唯识性;後五行颂明唯识行位。就二十四行颂中。初一行半略辩唯识相。次二十二行半广辩唯识相。谓外问言:「若唯有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举颂詶答,颂曰:

1由假说我法 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 此能变唯三

2谓异熟思量 及了别境识

次二十二行半广辩唯识相者,由前颂文略标三能变,今广明三变相。且初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初阿赖耶识 异熟一切种

3不可知执受 处了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 相应唯舍受

4是无覆无记 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瀑流 阿罗汉位舍

已说初能变,第二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5次第二能变 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 思量为性相

6四烦恼常俱 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 及馀触等俱

7有覆无记摄 随所生所系 阿罗汉灭定 出世道无有

如是已说第二能变,第三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8次第三能变 差别有六种 了境为性相 善不善俱非

9此心所遍行 别境善烦恼 随烦恼不定 皆三受相应

10初遍行触等 次别境谓欲 胜解念定慧 所缘事不同

11善谓信惭愧 无贪等三根 勤安不放逸 行舍及不害

12烦恼谓贪瞋 痴慢疑恶见 随烦恼谓忿 恨覆恼嫉悭

13诳谄与害憍 无惭及无愧 掉举与惛沈 不信并懈怠

14放逸及失念 散乱不正知 不定谓悔眠 寻伺二各二

已说六识心所相应,云何应知现起分位?颂曰:

15依止根本识 五识随缘现 或俱或不俱 如涛波依水

16意识常现起 除生无想天 及无心二定 睡眠与闷绝

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二分所依,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颂曰:

17是诸识转变 分别所分别 由此彼皆无 故一切唯识

若唯有识,都无外缘,由何而生种种分别?颂曰:

18由一切种识 如是如是变 以展转力故 彼彼分别生

虽有内识而无外缘,由何有情生死相续?颂曰:

19由诸业习气 二取习气俱 前异熟既尽 复生馀异熟

若唯有识,何故世尊处处经中说有三性?应知三性亦不离识,所以者何?颂曰:

20由彼彼遍计 遍计种种物 此遍计所执 自性无所有

21依他起自性 分别缘所生 圆成实於彼 常远离前性

22故此与依他 非异非不异 如无常等性 非不见此彼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颂曰:

23即依此三性 立彼三无性 故佛密意说 一切法无性

24初即相无性 次无自然性 後由远离前 所执我法性

25此诸法胜义 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 即唯识实性

後五行颂明唯识行位者,论曰:「如是所成唯识性、相,谁依几位?如何悟入?」谓具大乘二种种性。一本性种性: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二谓习所成种性,谓闻法界等流法已,闻所成等熏习所成。具此二性方能悟入。

何谓五位?

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依识性、相能深信解。其相云何?颂曰:

26乃至未起识 求住唯识性 於二取随眠 犹未能伏灭

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在加行位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其相云何?

27现前立少物 谓是唯识性 以有所得故 非实住唯识

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在通达位如实通达。其相云何?

28若时於所缘 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 离二取相故

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修习位中如实见理,数数修习。其相云何?

29无得不思议 是出世间智 舍二麤重故 便证得转依

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出障圆明,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其相云何?

30此即无漏界 不思议善常 安乐解脱身 大牟尼名法

净界法师,《唯识学》主要教义是什么

唯识学是大乘佛学的三大体系之一,是继大乘中观学之后印度佛学的主流与核心。从3到7世纪的500年中,唯识思想一直保持很大的优势,对其他各种思想与学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识者心之别名。‘唯识无境’;或自万有现象自识所变一面来说,称为‘唯识所变’。宣说“一切唯识所现”,所以又被称为唯识学派。 《阿含经》是原始佛教的根本经典,尽管《阿含经》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唯识的概念,但它却是唯识思想的渊源所在。 业感缘起,也叫十二因缘,是原始佛教的重要思想,它揭示了有情生命流转的基本规律。在十二因缘中,“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因为它是作为生命的果报体而存在。“识”不仅在入胎时有主导的作用,在每一期生命中,也具有执受有情色身的作用。任何生命体,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这主体的心识,因为任何生命都是精神与物质的结合体。有情生命由业所感,而业又是由心所造,一切以心识为本,有情的杂染和清净都是以心为转移。尽管《阿含经》只谈到了六识,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下去,就会发现六识并不能说明心理的一切,因为前六识有间断的时候。要说明三世流转,就必须承认在第六意识之外,还有更微细的心识,可以说它就是阿赖耶识的前身。此外,《阿含经》中讲到了“四食”,其中“思食”和“识食”都包含着唯识思想的潜流,因为他们对于有情生命的延续起着重要的作用。 唯识学所依据的大乘经典有六部,即:《解深密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来出现功德经》、《大乘阿毗达磨经》、《楞伽经》、《厚严经》。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解深密经》,它是唯识学的正依。唯识学的主要思想和核心理论在这部经中都基本上提到了。如:在间断的六识外,确立了阿赖耶识的存在,作为轮回的主体;在种识现起一切的思想下,确立了唯识无境的原理;在“一切法相品”和“无自性相品”中,提出了唯识的重要理论--三性、三无性等。唯识学是依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来抉择一切法,并认为说一切法皆空是不了义,只有遍计所执性是空的,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都是有的。可以说《解深密经》基本上奠定了唯识学的理论基础,是唯识学最主要的经典依据。《大方广佛华严经》、《楞伽经》、《厚严经》都不是纯粹的唯识的思想,同时包含了如来藏的思想在内。《如来出现功德经》、《大乘阿毗达磨经》在中国都没有译本。唯识学在南北朝时期传到我国,到了唐朝发展到高峰,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地论时期、摄论时期、识论时期。地论时代的唯识学此时是唯识学在中国的初传时期,所依据的论典是世亲论师依《华严经·十地品》所造的《十地经论》。最早传入中国的唯识论著是《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的“菩萨地”,在公元五世纪,由昙无忏译出,但除了菩萨戒外,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影响。《十地经论》的内容主要是说明阿赖耶识为真如法性与自性清净义,该论由北魏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佛陀善多三人翻译并传入我国,后来慧光法师合译为一,比较接近勒那摩提的思想。另外,道宠法师作疏弘扬《十地经论》,而以菩提流支的思想为准。因此,便有南北两派之争,南派认为阿赖耶识是净识,北派虽也承认有个真常净识,只是不承认赖耶是真净,而是无明妄识。由于南派思想比较合乎地论思想,所以北派不及南派的势力大,而终为后来兴起的摄论所化。摄论时代的唯识学此时的唯识学是以《摄大乘论》为核心。《摄大乘论》是无著论师以《大乘阿毗大磨经》的“摄大乘品”所造,陈代的真谛三藏所译,其思想重心主要是成立阿赖耶识实有,摄论家称此识为无记无明随眠识,它既非全真,又非全妄。真谛所译的论典,重在阿赖耶识(即种子识)的转变,也就是“一能变”的思想,而且他对阿赖耶识和如来藏两大思想作了疏解与融通。此外,真谛还有第九识--阿摩罗识之说,阿摩罗识又叫无垢识,其实就是指众生的本净心。因此有人认为摄论的唯识思想,实含有不少真谛个人的思想在内。当然,从翻译的角度来说,这是有些不够忠实,但这种思想却是存在于当时中国的佛教界,而并非完全是真谛个人的意见。随着摄论系的发展和影响的不断扩大,陈、隋之际的北方地论学者,多转而学摄论。地论学逐步为摄论学所取代。识论时代的唯识学由于对当时地论学和摄论学的唯识理论存在种种困惑、疑问,玄奘大师历尽艰辛去印度求法,他的所学十分广博,但最主要的是后世亲时代护法系的唯识学及其陈那的因明理论,其特质在于严密的思辨与条理,并有不少创新之说。识论时代的唯识思想,其实就是玄奘系的唯识思想,是以《成唯识论》为根本。这是唯识学在中国发展的高峰和辉煌时期。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佛学宗派--“唯识宗”(也叫“法相宗”或“法相唯识宗”)正式成立,并得到了迅速发展。《成唯识论》是解释世亲论师《唯识三十颂》的一部综合性与总结性的论著,是以护法之说为中心,参考、调和其他九大论师之说合译而成的,是唯识宗的重要论典。玄奘大师弟子窥基大师在弘扬唯识学方面功不可没,其主要著作有:《成唯识论述记》二十卷,《唯识二十论述记》二卷,《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四卷,《瑜伽师地论略篡》十六卷,《大乘阿毗达磨集论述记》十卷,《大乘法苑义林章》七卷,《因明大疏》三卷等。窥基大师以后的唯识学者及其作品还有:慧诏的《唯识了义灯》,灵泰的《唯识疏钞》,智周的《唯识演秘》,道邑的《唯识义蕴》等。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自从唐末以后,唯识学在中国就逐渐衰落了。近、现代中国唯识研究三系略说唯识学作为一个完整而独立的宗派,在沉寂了千年之后,到了清末与民国时期又突然兴盛起来,从而掀起了一个研究唯识学的高潮。此时,研究唯识学的团体主要有三个,即南京欧阳竟无领导的支那内学院,北京韩清净领导的法相研究会(后改为三时学会),太虚大师领导的武昌佛学院。前者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作品是:欧阳竟无的《唯识抉择谈》、《唯识讲义》,王恩洋的《二十唯识论疏》、《摄大乘论疏》,吕徵的《论庄严经论与唯识古学》等。三时学会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作品有:韩清净的《瑜伽师地论科句》、《成唯识论讲义》,朱芾煌的《法相辞典》,周叔迦的《唯识研究》等。后者有太虚大师的《法相唯识学》,唐大圆的《唯识学的科学方法》,法舫法师的《唯识史观及其哲学》等。这三系唯识学在思想观点和研究方法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与分歧。大致来说,前二者是完全站在印度唯识学,尤其是玄奘一系的唯识今学的立场上,排斥甚至否定中国佛学的传统,重视历史和考据的学术方法。而以太虚大师为主导的一系则比较开放、宽容,在继承印度传统唯识学的同时,又肯定和捍卫了中国佛学(主要是指真常系的天台、华严、禅宗等宗派)的正统地位。在治学方法上,也不太受考据的束缚和影响。当然,这三系也有相通之处。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熊十力的《新唯识论》,熊十力是欧阳竟无的弟子,现代学术界都认为他是新儒家。他所著的《新唯识论》,虽然包含有唯识、法相的内容与思想,但又杂取了禅宗、天台、华严以及周易、老庄、宋明理学等各种学说,重点是谈体用关系,可以说,这不是一部纯正的唯识学著作。这一时期的唯识学研究,除了以上说的三系之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唯识学家值得注意,如章太炎、梅光曦、范古浓、释守培等。至于现、当代,从事唯识学研究的法师、专家也不少,对唯识学的发展与弘扬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比较著名的有北京的韩镜清、四川的唐仲容,以及港台的演培法师、罗时宪、霍韬慧等。唯识古学与今学略说唯识学上有所谓古学与今学之说。两者的思想存在较大的差异。大体上,在印度将无著、世亲以及继承并推阐此二家的唯识学称为古学,而将发挥、演变此二家学说的称为今学。古学是顺从旧说,今学则是推演衍新说。在十大论师中,一般认为,安慧是古学,护法是今学。在中国,唯识典籍有旧译与新译之分,菩提流之与真谛之旧译属于古学,而玄奘大师的新译则属于今学。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254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