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说话的时候念佛怎么念(说话的时候怎么发音才能更好听)

学佛百科2023-03-18147

念佛号的时候,是大声朗读还是小声念,还是默念喃?

南怀瑾先生:

再说“持名念佛”的三种方法:

一“出声念佛”。

念“南(na)无(mo)阿(a)弥(mi)陀(tuo)佛(fo)”字字要发音清楚,可以大声念出,但不要只在喉咙嘶叫,心里却在打妄想。要由喉咙以下的胸腔发音。由丹田的气,连接上来发声,一口气念下去,念到气接不上来时,闭上嘴巴,不要用任何特别呼吸的方法,只任其自然,听任鼻子自然呼吸。此时心中没有杂想,片刻之间,非常清净,既不造妄想业,也不动祈求心。这样一口气,一口气的念去,心气合一,心念合一,便得大利。如果念到声光合一,也不必志得意满,此中道理已如前面所说,不必多讲了。

二、微声念佛。

虽然还是一口气,一口气的念,但旁人听不太清楚,只是自己耳根反闻内听,一字一句的清晰念去。

大声念或微声念,都要一字一句,清清楚楚。最好耳根不要分昕外界的听音。在念佛中间,纵有一个杂念,要立即自净其意,要以念佛之念来遮断一切杂念,专心注意在返闻内听上,杂念自然中止不生。念到六根不受外界影响,念念是佛,这样也就是合于观世音菩萨“返闻闻白性”的法门,同时也可进人大势至菩萨“净念相继”的念佛境界。

如此念去,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直念下去,当然没有不成就的。如是修去,在活着的时候,身体键康,百病消除。一旦临命终时,可以不麻烦自己,也不拖累别人,那便恭喜自在了。

三、瑜伽念佛。

持名念佛是出声念佛,要声气合一。瑜伽念佛,是意念合一,达到如《楞严经》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讲:“净念相继”的境界。这也就是心心念佛的法门。如活在世间,能修到“净念相继”,将来临命终时,往生净土,必然成就。

所谓“净念相继”,就是由持名念佛或观想念佛,而到达随时随地,念念在佛念之中。这种瑜伽念佛,最初正如白居易的诗倡所说:“坐也阿弥陀,行也阿弥陀,纵使忙似箭,还是阿弥陀。”随时都念念在阿弥陀佛。平常一般人说,现在是超音速的时代,一切都讲究快,讲究速度。所以许多人都说,我太忙了,工作太紧张了,没有办法念佛。听来好像蛮有道理,但是忙到极点,也不会像射出去的箭,那么急速吧。纵然忙到这个地步,身忙心不忙,能够做到还是一念在“阿弥陀佛”上,必定成就无疑。

如此随时随地念下去,渐渐的念也念不起来了。只是一片清明,了无杂念的闲心。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业重障深,念佛念不起来了,其实并不一定。有的正是到了净念境界。清净现前。这样身心清净,突然断念,既无过去心,也无未来心,现前一念清明,佛也没有,念也不生,清净现前,正是净念。此时保持身心一片,了了常知,任运自在,这样就是净念相继了。然后一旦身心解脱,当然净土现前,绝对不会不成就的。如果在净念中,了了常知,既不昏沉,也不散乱,顿然定住似的,你就让他多定一会,更好,试看五百罗汉的造相,各个不同,有的正在掏耳垢,有的正在捏脚,他就如此地人定不动了。佛国禅师偈云:“有时且念十方佛,无事闲观一片心。”诸位若能念到如此境界,当然无不成就念佛三昧。我当随喜,我当归向,暂且讲到这里为止,讲太久了,谢谢诸位,同声念佛,回向净土。

念佛怎么念?就是嘴里不停的说的什么妈咪妈咪的

不是这样的,如果真的这么简单,那么我们大家早就很容易学成了。

如果念佛?请思惟以下经文。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佛。观如来形,未曾离目:已不离目,便念如来功德。如来体者,金刚所成,十力具足(如来是处如实知之,非处如实知之;如来处所,知他众生因缘处所受其果报;如来知若干种界、若干种持、若干种入,如实知之;如来若干种解脱、无量解脱,如实知之;如来知他众生智慧多少,如实知之;如来知他众生心中所念,如实知之;如来尽知一切所趣心之道;如来知众生生死之趣;如来有漏尽,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四无所畏(欲言如来成等正觉,若有众生,欲言知者,则无此处;若复有沙门、婆罗门欲来诽谤佛,不成等正觉者,则无此处;以无此处,则获安隐;然我今日欲言已尽有漏,设复有沙门、婆罗门、天、若魔天来欲言未尽有漏者,则无此处;以无此处,则获安隐;我所说法,贤圣得出要者,如实尽于苦际。设有沙门、婆罗门、天、若魔天来欲言未尽苦际者,无此处;以无此处,则获安隐;我所说内法者、堕恶趣者,设复有沙门、婆罗门来欲言非者,则无此处。是谓,比丘!如来有四无所畏。),在众勇健。如来颜貌,端正无双,视之无厌;戒德成就,犹如金刚,而不可毁,清净无瑕,亦如琉璃。如来三昧,未始有减,已息永寂,而无他念;骄慢强梁,诸情憺怕,欲意、恚想、愚惑之心、犹豫网结,皆悉除尽。如来慧身,智无崖底,无所罣碍。如来身者,解脱成就,诸趣已尽,无复生分,言:‘我当更堕于生死。’如来身者,度知见城,知他人根,应度不度,此死生彼,周旋往来生死之际,有解脱者,无解脱者,皆具知之。是谓修行念佛,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诸比丘!常当思惟,不离佛念,便当获此诸善功德。

念佛非容易之事!

念佛怎么念 念佛如何念

念佛念不到一支香,很多妄念夹杂在里面,把念佛功夫破坏了。这个事情别著急,愈著急就愈糟糕。这是什么?从这个地方你能够体会,你的心多散乱。平常你没有觉察到,这一念佛发现了,心怎么是这么乱?妄想怎么是这么多?你才发现。这时候怎么办?别理它,随它去。注意力注意在佛号上,不管杂念。念久了妄念就少,愈来愈少,证明你的功夫愈来愈得力了。努力去念,希望能在一年当中,杂念减少到最低的程度,念一个小时,有一、二个杂念,可以,不能有太多;两个小时有三、五个杂念,都行,功夫就相当不错了。杂念从哪里来的?都是从自私自利来的。所以平常用心,心量要放大,不再想自己,多想想极乐世界,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是好事情,多想想极乐世界,多想阿弥陀佛,也可以多想想苦难众生。我们看到众生这样受苦,这么受难,慈悲心生起来。自己一定要晓得,现在我们没有能力帮助他,只有赶快到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成就了,自己有智慧、有能力、有神通再倒驾慈航,帮助这些苦难众生,来得及,这个事情不能不知道。所以就是心要止於真理,也可以说心住在真理上,别动了。

《净土大经解演义》

我们要对治烦恼有两个方法,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第二个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一般对治烦恼是用枝末;你烦恼很重,我就抗拒你,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蕅益大师说的,刚开始对治烦恼,譬如两军对峙,强者为胜。你有三分的力量,我用十分的力量来抗拒你!我们刚开始叫抗拒烦恼,弄到自己很辛苦,入道多辛苦,行道多退转,因为你疲于奔命。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对烦恼是压抑的。好一点就转移目标,我不管你!你不管它,它还是在活动,你的病根并没有解决。在“时时勤拂拭”当中,就是对治、抗拒,其实压力很大。

最好的方式就是回光返照,你从什么地方来?觅之了不可得!所以古人说,“直了妄想无起处,通身热恼自清凉”。妄想是没有起处,它本来是无生,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它只就是一个“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心境接触那当下产生的一个假相。当外境离开的时候,它觅之了不可得。所以印光大师说,对治妄想,就是“心常觉照,不随妄转”。不是要你去断妄想,而是不随妄转。回光返照,不随妄转,就做这件事情。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

念佛时具体念什么?只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或南无阿弥陀佛可以吗?

念佛时可以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也可以念“南无阿弥陀佛”。

《无量寿经》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只念阿弥陀佛四个字就可以,加南无是恭敬、归依的意思。

如果著重在求福报,或者消灾,而不想这一生脱离生死轮回,念观音菩萨也很好,观音菩萨是西方三圣之一,是阿弥陀佛的助教。念观音也是和极乐世界结缘。

《无量寿经》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念观音时可以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也可以念“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或者去掉南无两个字,直接念名号。

扩展资料

念佛心不动是得一心,得一心即可见佛。得理一心生实报庄严土,得事一心生方便有余土;二六时中心中常有阿弥陀佛,即能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现在念佛人多,往生人少,是打妄想的时间多,念佛的时间少。故经云:“若能念佛心不动,则常睹见无量佛。”

念佛人讲求一心不乱,一心即是心中没有念,亦即是一真法界;诸佛菩萨弘法利生,并未动心起念,凡夫把动念与不动念分为两个,而佛是无住生心,所生之心统是无住,所动之念统是无念,生心与无住不二,生心与无住同时,即无分别,能所均断,才能念到一心不乱,即是见性。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念佛

念佛应该怎么念

阿弥陀佛!

《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云: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大安法师开示:

念佛(【南无阿弥陀佛】)时能摄耳谛听,即都摄六根之法。

以心念属意根,口念属舌根,耳听则眼不他视,鼻不他齅,身必不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

摄六根而念,则杂念渐息,以至于无,故名净念。净念能常相继不间断,便可得念佛三昧。三摩地,即三昧之异名。

吾人随分随力念,虽未能即得三昧,当与三昧相近。切不可看得容易,即欲速得,则或致起诸魔事。得念佛三昧者,现生已入圣位之人也。

“都摄六根”的下手处是什么? “念佛之要,在于都摄六根。

当念佛时,摄耳谛听,即是都摄六根之下手处。

能志心谛听,与不听而散念,其功德大相悬殊。

此法无论上中下根人皆可用,皆可得益,有利无弊,宜令一切人皆依此修。(《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295页 与张静江居士书) 念佛下手,最要莫过于听。

听则心沉而一,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者。

念佛怎么念

。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印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做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开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254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