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几度来,只为换流年(春风几度来只为换流年是什么意思)

人生在世一杯酒几度春风几度流怎么解释
人的一生,就象是在喝一杯酒。 酒分很多种,白酒浓烈,红酒幽香,啤酒清淡。好像人生,有的轰轰烈烈,有的精致隽永,有的则默默无华。 以白酒之浓烈,浅尝则已,适合于小口呷之,喝得多了,喝得快了,总难免让人沉醉不醒。自古以来,无数英雄豪杰,墨客骚人,多爱饮酒,是因为白酒极易激发起人的豪情斗志,也因此而催生了无数千古功业,万世华章。 红酒、啤酒则是近现代西洋的舶来品。红酒源于葡萄,本来葡萄就令人有品不尽的滋味,何况那串串紫雾经过多少次升华才浓缩成的红酒呢。红酒的酒精度一般为12度,远比不上白酒浓烈,但也绝不适宜豪饮的。以西式的餐饮文化,一支诺大的高脚杯,酒却只有低低的一层而已。举杯之时,尽可以让酒客先闻其香而后品其味,这饮酒的过程,倒不如说是令人闻香而醉了。如果说,喝白酒喝得是一种豪气,令人奋发;这红酒,品得就是一种优雅,一种从容了。 啤酒则又不同。和白酒、红酒比起来,啤酒算是最没有酒精度的了,所以素来有“液体面包”的别称。如白酒的人生,固然轰轰烈烈,然而难免谢幕太早。我们崇敬人生中的轰轰烈烈,我们崇敬轰轰烈烈的人生,好比天上的彗星,可以给世人带来耀眼的光芒,可人生苦短,毕竟一生能见一次足矣。 如红酒的人生,举手投足间都显露出雍容华贵的不平凡。或因出身豪门,或有贵人相助,一出道便被打上贵族的标签,从此风光无限。藏酒需要橡木桶,开酒需要开瓶器,盛酒需要高脚杯,喝前需闻香,饮后需回味。如此复杂的繁文缛节,说到底只是一种酒,说到底也只是人们或庆祝或排遣的工具。好似天上的月亮,自身没有丝毫的光和热,一面向太阳索取,一面又装模作样地照耀地球,却只敢在夜里,和遥远的群星争辉。 如啤酒的人生,虽然平平淡淡,默默无华,但这个世界的大多数正是由平淡与无华构成的。也好比天上的无数不知名的星星,并非他们没有夺目的光辉,而是距离太遥远,不为人所知罢了。我想,人生中真正的伟岸,大抵隐藏于这平淡之中了。 如此想来,既然我们大多数人做不到如白酒的人生那样夺目,也不必如红酒般人生那么精致,就安心做一回平淡得如啤酒的人生吧!
菩萨不离众生,是名入世; 心地清净无染,是名出世代表什么意思?
菩萨成了菩萨不是天天清闲无事自顾自,而是深入红尘,与众生一道,利益社会,普度众生,就是入世。身在红尘,不被红尘染,表面与大家一样,其实心地清净,深达实相,不被相迷,不被境转,这就是出世,不是跑到深山老林或者出家叫出世
诗歌68~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
玉楼春
[五代]孟昶
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一点月窥人,倚枕钗横云鬓乱。
起来琼户启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末代君主孟昶,对他的一位才艺双绝的爱妃赐名“花蕊”,人称“花蕊夫人”。在一个炎夏之夜,两人在摩诃池上纳凉,孟昶对景生情,一时兴起而作了这一首《玉楼春》。流年似水,花蕊夫人与孟昶纳凉歌咏及其悲欢离合,均已成为历史的陈迹。时至北宋,在苏轼贬于今日湖北黄冈之时,他追忆往事,说七岁时在家乡眉山遇到一位九十高龄的朱姓老尼,这位老尼年轻时曾随师父进入孟昶之宫,亲见孟昶与花蕊夫人在摩诃池上纳凉,并能记诵,她在叙说这一故事时,还向苏轼朗朗背诵。
四十年后,往事重到心头。苏轼还能记得孟昶词的首两句,他诗兴大发,在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涛声里,将其“足成”一阕《洞仙歌》,全词如下: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262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