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与慧随学一分不能成佛法义梳理(慧与方便缺一不可)

怎样是通达一切圣教无违?
圆满究竟的佛陀教法,虽然因众生业力差异而随缘应化八万四千种法门,无量的教派 ,但是各教法之间是相融无碍的。 不管用哪种方法,证得自性圆满,就会发现,原来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无二亦无三,只有一佛乘。 一、认定圣教:论云:今初。圣教者,如《般若灯广释》中云:“言圣教者,谓无倒显示,诸欲证得甘露胜位,若人若天,所应遍知,所应断除,所应现证,所应修行,即薄伽梵所说至言。”谓尽胜者所有善说。所谓圣教,正如《般若灯广释》中所言:“圣教者,即无颠倒显示诸欲证得甘露胜位的人天所应知之苦谛、所应断之集谛、所应证之灭谛、所应修之道谛,亦即佛陀无上言说”,即指一切胜者佛陀之善说。《般若灯广释》是观自在禁行对清辨论师的《般若灯论》所作的广释。“甘露胜位”:即一切大小乘解脱果位。“薄伽梵”:为佛之名号。圣教之体可从二门认定:一者为无倒显示四谛之教;二者即无倒显示三学之教。 1、凡是希求三乘解脱之补特伽罗,所取与所舍之因果即四谛,所舍是杂染法,果是苦谛,因是集谛;所取为清净法,果是灭谛,因是道谛。一切圣教即无倒显示如是染净两重因果,此外再无其他圣教。如《别解脱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四谛”不应狭隘理解为仅是小乘教,四谛之解释可浅可深,浅释则为小乘圣教,深释即为大乘圣教。《入中论自释》云:苦谛、集谛、道谛摄于世俗谛中,灭谛摄于胜义谛中。四谛略说即二谛,离此二谛外,再无第三种法。《父子相会经》云:“所谓世俗胜义谛,离此更无第三谛。”是故认定圣教即无倒显示四谛之教。 2、《俱舍论》云:“佛正法有二,谓教证为体,有持说行者,此便住世间。”佛正法者分二,即教法与证法,教法即是三藏,或归属于三藏之清净能诠,此为教法体相;证法为真实之三学,或以三学任何一种所摄之善法,此为证法体相。其中,主要宣说调伏心之增上戒学,为律藏;主要宣说安住修之增上定学,为经藏;主要宣说观察修之增上慧学,为论藏。是故三藏教法为能诠,三学证法为所诠。如此亦可认定圣教即无倒显示戒定慧三学之教。圣教主要是从教法而言,而三藏教法又可归摄于经论二者中。弥勒菩萨于《宝性论》中如是认定经论体相:“何者具义相应法,能断三界烦恼语,显示寂静之利益,即是佛说余翻此。”此颂宣讲经典四种相:1、“具义”:真实具有深广之义;2、“相应法”:能诠之无垢词句与法相应;3、“能断三界烦恼语”:能断除一切三界烦恼之语言;4、“显示寂静之利益”。具足此四种相,即佛陀真实之善说。《宝性论》又云:“何者唯依佛教法,无散乱心而宣说,与得解脱道相应,亦如佛经当顶受。”无论何种论典,若唯以佛陀教法之义作为所诠义;造者是通达法义且无希求利养之散乱心而宣说;果是为获无上涅槃果;方便是与“能获涅槃果之道”相应,具有如是四种功德之论典,亦应如佛经般顶戴受持。总之,佛陀一切善说,即此处之圣教。无论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何乘之三藏,显宗、密宗何宗之教典,一转、二转、三转何时之*轮,均属圣教法藏。 二、通达一切圣教无违之含义:论云:达彼一切悉无违者,谓于此中解了是一补特迦罗成佛之道,此复随其所应,有是道之正体,有是道之支分。所谓通达一切圣教皆不相违,即于此《道炬论》中解了一切教法皆为一补特迦罗成佛之道,且于此道中,随应各自体性,有些是道之正体,有些为道之支分,譬如,出离心、菩提心、无二见是道之正体,余为道之支分。若欲通达一切圣教无违,则首应了解于圣教何等之处视为相违。 (1)、经中云:“诸比丘,五蕴即重担,荷重担者,谓补特伽罗。”《饶益指鬘经》云:“于此世间,有二士夫,能坏正法。一者执毕竟空无,二者妄谓世间有实我。”前面经中说荷负五蕴重担者为补特伽罗,后面又言执着世间有我能损坏正法,似乎相违。 (2)、《如来藏经》云:“善男子,诸佛法尔,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涅槃经》亦云:如来藏常乐我净。而《楞伽经》中云:“如来是于三解脱门、涅槃、无生等句义说名如来藏,为除愚夫于无我之恐怖,由如来藏门显示无分别处、无相境界。现在未来诸菩萨摩诃萨不应执我。”一者说我,一者说无我;一者言如来藏常恒、坚固,另一者讲由如来藏门显示无相境界,视若相违。 (3)、《频婆娑罗王迎请经》云:“大王,色法有生有灭。”《楞伽经》云:“外境悉非有,心变种种相,似身受用处,故我说唯心。”前面宣说“色法有生有灭”,后又言:无境,无心外色法,唯是心之变现。若视此二观点又似相违。 (4)、《妙法莲花经》宣说究竟一乘,《解深密经》宣说究竟三乘。究竟一乘与究竟三乘均为佛说,亦显现相违。 (5)、共同小乘以及《解深密经》等宣说诸法实有,而《般若经》宣说无实有。 (6)、《三聚经》言:“以互不相摄之方便与智慧,可以成佛。”而《维摩诘经》言:“方便未摄慧为系缚,方便所摄慧为解脱;慧所未摄方便为系缚,慧摄方便是为解脱。”一者言,由互相脱离之方便与智慧可以成佛。另一者讲,若方便与智慧互相脱离即为系缚,此二说亦似相违。 (7)、《念住经》中广大宣说对色声香味触五欲尘耽著有很大过患。《幻化乐生经》中又宣说行持五欲为成佛之方便。于前言不能耽著五欲,有大过患故,而后又言行持五欲,为成佛之方便,二者明显相违。以上例举经典中现似相违之词句,然不能因表面词句相违,便决定其内义如宝瓶与柱子般无有关系,或如水火般互不相容。因为纵于同一所化,其亦有根机未成熟及已成熟等不同阶段,如是针对其不同阶段的说法,亦有方便说与究竟说,或者不了义说与了义说之差别;或者针对上中下三种根机者,传法亦有相应之差别:于上根者说了义法,于中下根者说不了义法,因此于说法上亦有前后似乎不同之处,然实际上并不相违。又譬如,针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亦有众多不同说法,有些针对现代众生,有些唯是针对未来众生,如是亦有不同处。然此等皆不应理解为意义上互相矛盾。不论是大乘或小乘、显宗或密宗的何种经典,皆要通达相互之间并不相违,诸圣教所开示者,皆为众生成佛之道路,不过有者宣说道之主体,有者宣说道之支分。正如于布施中法布施为主要,其他布施为次要,或如六度中般若度为主要,前五度为次要般。
《法华经》卷一·方便品原文
卷一·方便品
作者:鸠摩罗什译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一精一进,名称普闻。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世雄不可量, 诸天及世人、 一切众生类, 无能知佛者。
佛力无所畏、 解脱诸三昧, 及佛诸余法, 无能测量者。
本从无数佛, 具足行诸道, 甚深微妙法, 难见难可了。
于无量亿劫, 行此诸道已, 道场得成果, 我已悉知见。
如是大果报, 种种性相义,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事。
是法不可示, 言辞相寂灭, 诸余众生类, 无有能得解,
除诸菩萨众、 信力坚固者。 诸佛弟子众, 曾供养诸佛,
一切漏已尽, 住是最后身, 如是诸人等, 其力所不堪。
假使满世间, 皆如舍利弗, 尽思共度量, 不能测佛智。
正使满十方、 皆如舍利弗, 及余诸弟子、 亦满十方刹,
尽思共度量, 亦复不能知。 辟支佛利智, 无漏最后身,
亦满十方界, 其数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 于亿无量劫、
欲思佛实智, 莫能知少分。 新发意菩萨, 供养无数佛,
了达诸义趣, 又能善说法, 如稻麻竹苇, 充满十方刹,
一心以妙智, 于恒河沙劫、 咸皆共思量, 不能知佛智。
不退诸菩萨, 其数如恒沙, 一心共思求, 亦复不能知。
又告舍利弗, 无漏不思议、 甚深微妙法, 我今已具得,
唯我知是相, 十方佛亦然。 舍利弗当知, 诸佛语无异,
于佛所说法, 当生大信力, 世尊法久后, 要当说真实。
告诸声闻众、 及求缘觉乘, 我令脱苦缚, 逮得涅槃者,
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众生处处著, 引之令得出。
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漏尽阿罗汉阿若憍陈如、等,千二百人,及发声闻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称叹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难解,有所言说,意趣难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而今不知是义所趋。”
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难解之法。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说,今者、四众咸皆有疑。惟愿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慧日大圣尊, 久乃说是法, 自说得如是 力无畏三昧、
禅定解脱等, 不可思议法。 道场所得法, 无能发问者。
我意难可测, 亦无能问者。 无问而自说, 称叹所行道,
智慧甚微妙, 诸佛之所得。 无漏诸罗汉、 及求涅槃者,
今皆堕疑网, 佛何故说是。 其求缘觉者、 比丘比丘尼、
诸天龙鬼神、 及乾闼婆等, 相视怀犹豫, 瞻仰两足尊,
是事为云何, 愿佛为解说。 于诸声闻众, 佛说我第一。
我今自于智、 疑惑不能了, 为是究竟法, 为是所行道。
佛口所生子, 合掌瞻仰待, 愿出微妙音, 时为如实说。
诸天龙神等, 其数如恒沙, 求佛诸菩萨, 大数有八万,
又诸万亿国、 转轮圣王至, 合掌以敬心, 欲闻具足道。
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所以者何。是会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众生,曾见诸佛,诸根猛利,智慧明了,闻佛所说,则能敬信。”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法王无上尊, 惟说愿勿虑。 是会无量众, 有能敬信者。
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止止不须说, 我法妙难思, 诸增上慢者, 闻必不敬信。
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今此会中,如我等比、百千万亿,世世已曾从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长夜安隐,多所饶益。”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上两足尊, 愿说第一法, 我为佛长子, 惟垂分别说。
是会无量众, 能敬信此法, 佛已曾世世, 教化如是等,
皆一心合掌, 欲听受佛语。 我等千二百、 及余求佛者,
愿为此众故, 惟垂分别说。 是等闻此法, 则生大欢喜。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贞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听,当为汝说。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舍利弗:
“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
“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
“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槃,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所以者何。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比丘比丘尼, 有怀增上慢, 优婆塞我慢, 优婆夷不信,
如是四众等, 其数有五千, 不自见其过, 于戒有缺漏,
护惜其瑕疵。 是小智已出, 众中之糟糠, 佛威德故去,
斯人鲜福德, 不堪受是法。 此众无枝叶, 唯有诸贞实。
舍利弗善听, 诸佛所得法, 无量方便力, 而为众生说。
众生心所念, 种种所行道, 若干诸欲性, 先世善恶业。
佛悉知是已, 以诸缘譬喻、 言辞方便力, 令一切欢喜。
或说修多罗、 伽陀及本事、 本生未曾有。 亦说于因缘、
譬喻并祇夜、 优波提舍经。 钝根乐小法, 贪著于生死,
于诸无量佛, 不行深妙道, 众苦所恼乱, 为是说涅槃。
我设是方便, 令得入佛慧, 未曾说汝等、 当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说, 说时未至故, 今正是其时, 决定说大乘。
我此九部法, 随顺众生说, 入大乘为本, 以故说是经。
有佛子心净, 柔软亦利根, 无量诸佛所, 而行深妙道。
为此诸佛子, 说是大乘经。 我记如是人, 来世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 修持净戒故。 此等闻得佛, 大喜充遍身,
佛知彼心行, 故为说大乘。 声闻若菩萨, 闻我所说法,
乃至于一偈, 皆成佛无疑。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 除佛方便说, 但以假名字, 引导于众生,
说佛智慧故。 诸佛出于世, 唯此一事实, 余二则非真,
终不以小乘、 济度于众生。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庄严, 以此度众生。 自证无上道, 大乘平等法,
若以小乘化、 乃至于一人, 我则堕悭贪, 此事为不可。
若人信归佛, 如来不欺诳, 亦无贪嫉意, 断诸法中恶。
故佛于十方, 而独无所畏。 我以相严身, 光明照世间,
无量众所尊, 为说实相印。 舍利弗当知, 我本立誓愿,
欲令一切众、 如我等无异。 如我昔所愿, 今者已满足,
化一切众生, 皆令入佛道。 若我遇众生, 尽教以佛道,
无智者错乱, 迷惑不受教。 我知此众生, 未曾修善本,
坚著于五欲, 痴爱故生恼。 以诸欲因缘, 坠堕三恶道,
轮回六趣中, 备受诸苦毒, 受胎之微形, 世世常增长。
薄德少福人, 众苦所逼迫, 入邪见稠林, 若有若无等。
依止此诸见, 具足六十二, 深著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我慢自矜高, 谄曲心不实, 于千万亿劫、 不闻佛名字,
亦不闻正法, 如是人难度。 是故舍利弗, 我为设方便,
说诸尽苦道, 示之以涅槃。 我虽说涅槃, 是亦非真灭,
诸法从本来, 常自寂灭相。 佛子行道已, 来世得作佛,
我有方便力, 开示三乘法。 一切诸世尊, 皆说一乘道,
今此诸大众, 皆应除疑惑, 诸佛语无异, 唯一无二乘。
过去无数劫, 无量灭度佛, 百千万亿种, 其数不可量。
如是诸世尊, 种种缘譬喻, 无数方便力, 演说诸法相。
是诸世尊等, 皆说一乘法, 化无量众生, 令入于佛道。
又诸大圣主, 知一切世间、 天人群生类, 深心之所欲,
更以异方便, 助显第一义。 若有众生类, 值诸过去佛,
若闻法布施, 或持戒忍辱、 一精一进禅智等, 种种修福慧。
如是诸人等, 皆已成佛道。 诸佛灭度已, 若人善软心,
如是诸众生, 皆已成佛道。 诸佛灭度已, 供养舍利者,
起万亿种塔, 金银及玻璃、 砗磲与玛瑙、 玫瑰琉璃珠,
清净广严饰, 庄校于诸塔。 或有起石庙, 栴檀及沉水,
木蜜并余材, 塼瓦泥土等。 若于旷野中, 积土成佛庙。
乃至童子戏, 聚沙为佛塔。 如是诸人等, 皆已成佛道。
若人为佛故, 建立诸形像, 刻雕成众相, 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宝成, 鋀石赤白铜、 白镴及铅锡, 铁木及与泥,
或以胶漆布、 严饰作佛像, 如是诸人等, 皆已成佛道。
彩画作佛像, 百福庄严相, 自作若使人, 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戏, 若草木及笔、 或以指爪甲、 而画作佛像,
如是诸人等, 渐渐积功德, 具足大悲心, 皆已成佛道。
但化诸菩萨, 度脱无量众。 若人于塔庙、 宝像及画像,
以华香幡盖、 敬心而供养。 若使人作乐, 击鼓吹角贝,
箫笛琴箜篌、 琵琶铙铜钹, 如是众妙音, 尽持以供养。
或以欢喜心, 歌呗颂佛德, 乃至一小音, 皆已成佛道。
若人散乱心, 乃至以一华, 供养于画像, 渐见无数佛。
或有人礼拜, 或复但合掌, 乃至举一手, 或复小低头,
以此供养像, 渐见无量佛。 自成无上道, 广度无数众、
入无余涅槃, 如薪尽火灭。 若人散乱心, 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 皆已成佛道。 于诸过去佛, 在世或灭后,
若有闻是法, 皆已成佛道。 未来诸世尊, 其数无有量,
是诸如来等, 亦方便说法。 一切诸如来, 以无量方便、
度脱诸众生, 入佛无漏智, 若有闻法者, 无一不成佛。
诸佛本誓愿, 我所行佛道, 普欲令众生、 亦同得此道。
未来世诸佛, 虽说百千亿、 无数诸法门, 其实为一乘。
诸佛两足尊, 知法常无性, 佛种从缘起, 是故说一乘。
是法住法位, 世间相常住, 于道场知已, 导师方便说。
天人所供养、 现在十方佛, 其数如恒沙, 出现于世间,
安隐众生故, 亦说如是法。 知第一寂灭, 以方便力故,
虽示种种道, 其实为佛乘。 知众生诸行, 深心之所念,
过去所习业, 欲性一精一进力, 及诸根利钝, 以种种因缘、
譬喻亦言辞, 随应方便说。 今我亦如是, 安隐众生故,
以种种法门、 宣示于佛道。 我以智慧力, 知众生性欲,
方便说诸法, 皆令得欢喜。 舍利弗当知, 我以佛眼观,
见六道众生, 贫穷无福慧, 入生死险道, 相续苦不断,
深著于五欲, 如牦牛爱尾、 以贪爱自弊, 盲瞑无所见。
不求大势佛、 及与断苦法, 深入诸邪见, 以苦欲舍苦。
为是众生故、 而起大悲心。 我始坐道场, 观树亦经行,
于三七日中, 思惟如是事。 我所得智慧, 微妙最第一。
众生诸根钝, 著乐痴所盲, 如斯之等类, 云何而可度,
尔时诸梵王, 及诸天帝释、 护世四天王, 及大自在天,
并余诸天众、 眷属百千万, 恭敬合掌礼, 请我转法錀。
我即自思惟, 若但赞佛乘, 众生没在苦, 不能信是法,
破法不信故, 坠于三恶道。 我宁不说法, 疾入于涅槃。
寻念过去佛、 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 亦应说三乘。
作是思惟时, 十方佛皆现, 梵音慰喻我, 善哉释迦文,
第一之导师, 得是无上法, 随诸一切佛、 而用方便力。
我等亦皆得 最妙第一法, 为诸众生类、 分别说三乘。
少智乐小法, 不自信作佛, 是故以方便、 分别说诸果。
虽复说三乘, 但为教菩萨。 舍利弗当知, 我闻圣师子、
深净微妙音, 喜称南无佛。 复作如是念, 我出浊恶世,
如诸佛所说, 我亦随顺行。 思惟是事已, 即趋波罗奈,
诸法寂灭相, 不可以言宣。 以方便力故, 为五比丘说。
是名转法錀, 便有涅槃音, 及以阿罗汉, 法僧差别名。
从久远劫来, 赞是涅槃法, 生死苦永尽, 我常如是说。
舍利弗当知, 我见佛子等, 志求佛道者, 无量千万亿,
咸以恭敬心, 皆来至佛所, 曾从诸佛闻, 方便所说法。
我即作是念, 如来所以出, 为说佛慧故, 今正是其时。
舍利弗当知, 钝根小智人、 著相憍慢者, 不能信是法。
今我喜无畏, 于诸菩萨中, 正直舍方便, 但说无上道。
菩萨闻是法, 疑网皆已除, 千二百罗汉、 悉亦当作佛。
如三世诸佛, 说法之仪式, 我今亦如是, 说无分别法。
诸佛兴出世, 悬远值遇难, 正使出于世, 说是法复难,
无量无数劫, 闻是法亦难, 能听是法者, 斯人亦复难。
譬如优昙花, 一切皆爱乐, 天人所稀有, 时时乃一出。
闻法欢喜赞, 乃至发一言, 则为已供养, 一切三世佛,
是人甚稀有, 过于优昙花。 汝等勿有疑, 我为诸法王,
普告诸大众, 但以一乘道、 教化诸菩萨, 无声闻弟子。
汝等舍利弗, 声闻及菩萨, 当知是妙法, 诸佛之秘要。
以五浊恶世, 但乐著诸欲, 如是等众生, 终不求佛道。
当来世恶人, 闻佛说一乘, 迷惑不信受, 破法堕恶道。
有惭愧清净、 志求佛道者, 当为如是等、 广赞一乘道。
舍利弗当知, 诸佛法如是, 以万亿方便、 随宜而说法,
其不习学者, 不能晓了此。 汝等既已知, 诸佛世之师,
随宜方便事, 无复诸疑惑, 心生大欢喜, 自知当作佛。
2019-08-01
阿弥陀佛!顶礼上师三宝,各位师兄大家晚上好,末学是173-2组学员,很高兴和大家一起相聚在空中道场,随喜以上师兄的法供养功德,上课(107课)通过比喻的方式告诉我们要有战胜烦恼的力量和勇气,首先要护好自己的心,不随烦恼而转。本课进一步讲到宁可舍弃财产、身体和生命,也要有绝不屈就烦恼敌的勇气和决心;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被烦恼控制而行持无义之事。
接下来让我们共同学习入行论108课。
温故知新,我们请3组鲁琪师兄上麦做下本课的全文归摄
感恩师兄做的法供养。师兄(现场发挥:把本课重难点已做了概括,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让我们对本课所学习的法义有了初步的了解,明确了重点,通过归摄内容我们了知了学习的方向,)
本课共有5组颂词,由五位师兄分享
首先请4小组的郑万霞师兄为我们讲考第一组颂词
感恩师兄的精彩讲考,随喜师兄的法供养。(现场归纳发挥:师兄把重点内容做了概括,法义理解深刻)通过师兄的讲解,我们知道了,作为一个修行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不能做没有意义的事
下面我们请1组的陆金荣师兄上麦讲考第二组颂词
感恩师兄,随喜赞叹师兄为我们做的法供养!(现场发挥:陆金荣师兄把每段的重点做了归纳总结,结合自身学佛经历,消归自心,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了法义 )
要想生气学佛的欢喜心,我们要经常祈祷上师,经常打坐,思维佛法,如果内心当中对法义有深刻体会,欢喜心慢慢就会产生。
[玫瑰]下面由末学为大家讲考第三组颂词
(颂词3)【世人勤求乐,成否犹未定,二利能得乐,不行乐何有?】消文释义
世间人为了自己安乐而做事,结果会不会安乐尚且无有定准,而为了众生,事情也安乐、果报也安乐,不行如此之事如何能得到安乐呢?《大疏》中解释说:想要后世安乐的人不行成为安乐之事,如何能得安乐呢?
本颂通过对比追求世间法与出世间善法的发心、行为,以及能否得到所求之果,说明行善的本体是安乐,应该欢喜奉行:
1、为什么世人为求乐很辛苦付出,却不见得能得乐?
世间人都想追求快乐,行为上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成否犹未定”,乐果能不能成熟是没有定准的。因为果的成熟需要主因+助缘,今生当中的发心(非菩提心,只是单纯求今生福报),以及辛苦勤作只是助缘,主因是前世有没有积累这种善根和福报。同时,世间法的本质只是人们的妄想执著,没有实义。
2、为什么修行人为自他二利而修行,就肯定能得乐?
而修出世间善法与追求世间法完全不同。它的发心是善法(菩提心),所行持的是善法,则所得之果一定是安乐。我们发了菩提心后精进修持的话,最后一定会获得大自在、大安乐、大福报的乐果,如是因如是果。反过来讲,“不行乐何有”?虽然发心、行为、果都是善妙之乐,但如果不去真正修持的话,“乐何有”呢?绝不可能有。所以关键是以欢喜心精进行持。
本课引用《法华经》的相关教证,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
相关公案
以前有个年轻人苦苦寻求意中人的公案。(说明:拼命追求世间安乐,只是自己的妄想执著,结果“成否犹未定”,虚耗人生而已。)
我们应该思维
1、学佛之后了知了佛法的功德利益,为什么还是精勤耽著世间法,对出世间法不精进?
:一方面是多生累劫以来的习气;一方面是目光短浅,对业因果取舍没有正见。世间法的快乐来的快,当下就能感知,就像吃到美味可口的饭菜,快乐当下就能感受到。而佛法带来的今生和后世快乐不容易当下感知,而且修法当下还很容易产生枯燥和疲惫感,从而导致不精进。
2、没有接触佛法之前,当我们“求之不得”时,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我们可能都不知道。现在呢?
我们知道了是福报,发心/动机,是否努力,等等,逐一思维分析。
总之)因为修持善法本体安乐的缘故,我们对于善法应该欢喜奉行。通过对比可知,世人为求乐很辛苦付出不见得能得乐,而修行人为自他二利而修行肯定能得乐。因为行善的本体就是安乐,发了善心之后,再去行持善法,本身就是获得安乐的直接近取因,最后能够获得二利之果。
[玫瑰]接下来我们请3组刘鹏师兄上麦做第四组颂词的讲考
随喜赞叹师兄的妙音供养!(现场发挥:师兄,能抓住法义重点,把佛法融入自己的生活,非常棒)
本颂以比喻对比,世间欲乐和出世间善法的所得之果,和所付出的代价。宣说我们对善法应该无有餍足。
[玫瑰]本课最后一组颂词有由4小组丛运娟师兄,请师兄上麦
感恩师兄为我们做的法供养,师兄法义理解深刻,非常棒,法供养功德无量。
学习本课后,我们真的要反思下自己的欢喜心质量高吗,如何让自己能对行持佛法保持很大的欢喜心
[太阳]这节课讲考部分已经进行完毕, 为了检验师兄们掌握的情况我们做下课后习题
1题、1组郑万霞
下面进行本课的研讨题:作者用“嗜刃上蜜”这一比喻,想说明什么道理?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有请1小组师兄总结发言
2小组
3小组
4小组
做回向
在师兄们共同努力下,本课学习圆满,感恩参加讲考和补麦师兄的积极配合,支持,感恩后台为我们播放课件的发心师兄默默的付出,感恩参加共修的所有道友,末学主麦完毕,在主麦过程中,有不如理不如法之处,向上师三宝忏悔,些许功德供养给法界一切众生,祝大家吉祥如意,阿弥陀佛。
方便与慧随学一分不能成佛
这节课我们学的是方便与慧随学一分不能成佛。内容分三个部分:
一,依无住涅槃说明
大乘菩萨所证得是无住涅槃,不同于声闻乘的有余依涅槃和无余依涅槃,所谓无住涅槃,既不住涅槃,也不住生死。远离空有两边。
二,依经典说明
大乘菩萨要为圆满福智两种资粮而精进,不得偏失。对于菩萨来说,有方便摄受的空性慧是解脱,没有方便摄受的空性慧是系缚。有空性慧摄受的方便是解脱,没有空性慧摄受的方便是系缚。正所谓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
三,破斥两种错误观点
1,破斥通达空性就无须修方便
2,破斥不分别即具足六度
下面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师父在前面的章节里开示,我们要想成佛首先目标要明确,方法要正确,并且手段完整。对于我来说我学佛的目标是不明确的,甚至我学佛的出发点就是为了摆脱系缚,所谓的摆脱系缚不同于菩萨的解脱。那时我急于摆脱所处的困境与危局,我想能不能用佛法智慧把纷繁芜杂的事情处理好,把人际关系搞好,把我的心情收拾好。通过佛法的熏习使我的人格得以完善,这就是我热衷于人生佛教的初衷。当然了成佛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有人说有梦就有希望,对于我来说梦想越丰满,现实越骨感。随着上士道修学的深入,反观我的心行,我越来越羞愧,我觉得作为一名佛子,我根本不够格。更何况这三年我始终以大乘人自居,对小乘和外道根本不屑一顾,事实上我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乘人。我觉得说我是小乘人也有抬高自己之嫌。就我的所作所为来说,还不如外道做的好。
儒家对仁的诠释比较好,仁就是两个人的意思,所以想到自己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他人,你爱自己吗?就从爱别人开始吧,因为仁者爱人,爱人者得人,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同时自己做不到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所以就有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扪心自问,我内心很难容得下别人,不知是高傲还是量器狭小,虽然很多时候也表现得对他人很关心貌似也很热心,可就是不走心。我好羡慕班级或书院的那些师兄,能把师兄们,周围的人甚至一切众生放在心里,而这种用心并不是作秀,而是实实在在的。那种爱无比地诚挚与纯粹。反观我自己,做义工要么为了职责,要么为了秀存在感,就像修学中学三五遍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渴求,也不是因为生命之必须,更不是为了众生。就像之前做定课时每次发愿为了六道一切众生而修学佛法,我深深体会到小和尚念经的那种有口无心。
除了目标不明确之外,我觉得我偏重一条腿走路。为什么这么说呢?虽然我刚接触佛法时就发过四弘誓愿,也愿意成为大乘佛子。在前进的过程中,我时而偏有,时而偏空,偏有时觉得汉地禅宗和净土大兴,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净土一句佛号,往生极乐。那些高文典册不读也罢。反而觉得不如放生,供僧,拜忏做义工来的实在。偏空时又一门心思用在修学上,导师去年七月份的开示中说修学是根本,我觉得找到了理论依据。因为在我的观念中要把事情做漂亮还需要智慧,而所谓的开智慧,需要闻思经典获得,所以对于服务大众模式几乎没有侧重,或者我压根就觉得不重要。
甚至有时候我在想现在应该把重心放在修学上,等我证得空性,智慧有所成就,这些所谓的方便还不是信手拈来,没成想八地菩萨还要修方便,更何况我这个籍籍无名的小辈呢。言尽于此,不自省时我还觉得自我感觉良好,每每严格审查时错漏百出,当然了有错不可怕,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就是罪过了,修学不正是不断修正自己的过程吗?同时我很庆幸能在书院修学,这样就会避免一条腿走路的尴尬,两套模式也让我走的每一步都很安全。接下来我要真诚认真老实地落实两套模式,修学义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共修法义整理(74)
A、 自修法义梳理(全文):持戒学处
(一) 戒之自性
a) 内涵:戒的内涵即防非止恶。我们说到非和恶,包括心理和行为两方面。持戒的根本意义就在于,止息贪嗔痴的不善相续。
b) 标准:不仅要遮止外在行为,更要壮大内在的遮止力。让防非止恶的心理形成巨大的心理相续。将远离损害众生的心理达到极致,就是持戒的圆满。
(二) 戒之差别
a) 一是律仪戒(侧重止恶):别解脱戒不等同于菩萨戒的律仪戒
i. 菩萨的律仪戒不仅制身,同时也制心,起心动念就是犯罪了。菩萨的律仪戒是尽未来际。
ii. 声闻别解脱戒只是制身体行为,必须有实际行为才是犯罪。此外,声闻的别解脱戒是尽形寿。
b) 二是摄善法戒(侧重修善):立足于菩萨道的善法,主要指六度等善行。
i. 还没有生起的,通过观察修使它生起;
ii. 已经生起的,使它不要退失,直到把布施等善心修习圆满。
c) 三是饶益有情戒:依戒律规范,如理如法地帮助众生。
(三) 身心生起之法
a) 受持戒律:在行住坐卧中都能守持戒律的规定。
b) 不断观修:要通过不断观修。一方面思惟不守戒有哪些过患,一方面思惟守戒能给生命带来哪些殊胜利益。
c) 不应放逸:那些精进于利他的菩萨行者,不应该对戒松弛放逸,不认真守戒。
d) 成就智慧:通过持戒、修定,成就清净智慧。
e) 直至成佛:依戒行事会使我们的身心不断得到改善,直至成佛。
f) 受人尊敬:戒是最殊胜的装饰品。戒行和道德高尚,会受尊敬,而不会被嫉妒。
g) 少欲自在:因为持戒修行,少欲知足,所以在生活中很自在。
(四) 三聚净戒总结
a) 基础:别解脱戒和律仪戒是菩萨戒的基础。
b) 根基:律仪戒最根本的,是断除性罪(如杀盗淫妄)。
c) 关键:修十种善法,断除十种不善法。
d) 意义:不论声闻还是菩萨的修行,都应建立在十善业(通向善趣、解脱、安乐的途径)的基础上。
e) 原理:所有的持戒,都是从止息不善行,到止息不善念。
f) 根本:十善业是统摄一切戒的根本。
g) 圆满:把其他五度作为持戒的助缘,戒就能持得更圆满。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269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