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学处心得(忍辱的重要性)

修忍辱怎么个修法?
多听经,多闻法,明白道理,就忍得明明白白,不会硬压。
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五集) 2004/11/21 海口市孝廉国学启蒙中心 档名:52-115-05
我曾经在讲演的时候,有一位母亲说中国文化很不错,不过这个忍字到底要忍到什麼时候?她在叙述这一段话的时候,眉头都皱起来。我就跟她说,你这种忍法,保证忍到火山爆发,而且一爆发之后,以前所有忍的功夫,前功尽弃,所以忍不是压下来,这种忍迟早出问题。忍是带著明白,带著宽恕。比方说先生一些生活的习惯,是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不是。你看了很明白,那是他成长过程养成的一些习惯,你跟他的沟通也要慢慢的让他这些习惯去转变,哪有可能一下子就把它扭过来。所以你带著明白,带著一种宽恕、宽容,那夫妻之间就会彼此忍让、谦让,所以这个要忍得明白,要去宽恕。
共修法义整理(75--76)
法义:忍辱学处从三个方便来认识,一、忍辱自性;二、忍辱差别;三、身心生起之法。
一、忍辱自性。
所谓忍,包含三个方面,第一、耐冤害忍,就是冤家对自己的伤害需要忍;第二、安受苦忍,就是自身的健康和生活环境的恶劣需要忍;第三、谛察法忍,对佛法和真理不能理解和接受时需要忍。造成不能忍的原因主要是我们有嗔恚、怯弱、不解不乐这几个方面。忍辱的修行就是需要克服、灭除嗔恨心、愤怒的心,并非要解决掉客观上、世界上所有的问题才是圆满,而是在成就自己的一种无嗔的心行,忍辱才算是圆满了。
二、忍辱差别。
也是指耐冤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三种。耐冤害忍就是指有情无情对自己的伤害能够不在乎,真正达到忍无可忍的境界,三轮体空的状态,没有什么可忍的东西。安受苦忍,是指心理生理自然环境给自己带来的苦能够忍受。谛察法忍,就是说对法、真理不解或是与自己固有观念冲突时,能够接受认可它。
三、身心生起之法。
主要讲两个方面,一是思惟忍的殊胜利益和不忍的过患;二是忍辱的修习原理。
忍辱的殊胜利益:1.不会树敌。2.亲友不会离开自己。3.会有很多欢喜和快乐。4.临命终不会后悔。5.将来可以生天。导师引经纶说明由此可以成就世间善乐、庄严生命、断除嗔恨心、息除害众生对自己的伤害、装饰生命。
不忍的过患:有未来患和现世患,未来患主要是可坏百千劫所集之善,一嗔皆能毁。现世过患会让我们心不寂静调柔无法安然入眠,心不住正念;会恩将仇报,与亲友断绝关系,纵然别人给自己很多好处,也会不稀罕。常思惟忍辱的殊胜和过患,并从各个角度来修习忍。忍辱的修行,对我们的人生、整个的生命都是有很重要的意义。
忍辱的修习原理:首先讲耐冤家害,思惟冤家为什么会伤害人,是因为凡夫都没有自主能力,有嗔恨心,像仆人一样,被嗔恨心、错误观念所主宰,不能自控,这并非众生意愿。另外思惟这是业果所致,自己曾经伤害过别人,忍辱就是承受了,业也就消了。忍辱也是在调伏嗔心,观想自己是在治病,这样忍的就不那么痛苦了。
其次是安受苦忍,对于自身的苦,思惟可治就去改善它,不可治就去承受它,锻炼培养自己的意志力,意志力坚强了就不怕苦了。同时思惟安受苦忍它所给我们带来的胜利,它可以帮助我们发起出离心,生起追求解脱的心,帮助我们摧伏我慢的心,消除不善因,心生欢喜,慈悲众生,对发起菩提心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培养观察修,把所遇的苦都变成修行的增上缘,成就一种忍受的心行。
最后是谛察法忍,思惟对法的胜解接受它,主要指这几个方面:信境就是对三宝的认可;证境就是证得真理无我空性;欲境就是需要得到成就佛菩萨的功德;取舍之境就是凡事能以因缘因果为前提智慧决断;修习境就是认可佛果无上菩提通过修学是可以证得的;闻思境就是对如来的十二分教要认可接受;以上的境都要能够生起坚定不移的信解,这就是关于谛察法忍
如何修忍辱:
针对耐怨害忍,思惟怨敌不能自主,被烦恼支配,应理解同情;并且,修忍能消业
针对安受苦忍,思惟吃苦能了苦;并且苦也有积极的意义:劝解脱、除慢、止恶修善、生悲悯等 。
针对谛察法忍,彻底改变、放弃原有的观念、生活方式与习惯,对佛法生起坚定不移的信解。
四、精进学处
1.精进自性:对于修习善法和利益众生,心生勇悍,然后产生三业行为。
精进的所缘(对象)是修习善法和利益众生、断除烦恼和不善相续,成就善的相续。要对这些做法生起勇猛之心。这些心理也是建立在坚强意志的基础上,然后产生身口意的行为。
2.精进差别
①披甲精进:为解除众生痛苦,持之以恒地勇往直前。
②摄善法精进:对于修习六度,勇猛精进,勇悍而为。
③饶益有情精进:凡是对众生有利的事都勇猛地去做。
3.身心生起之法
① 思惟精进胜利与懈怠过患
◇精进胜利:如果符合因果法则,具足善巧方便,精进能成就一切善法。
→精进能成就:任何一种善行的成就,任何一种烦恼的解除,任何一种高尚品质的形成,都要通过精进来完成。不论世间还是出世间的成就,都离不开精进。
→精进证菩提:解脱烦恼,破除我执,成就清净智慧,超越身见和我见,不通过戒定慧的精进修行是做不到的。精进不懈,才能最终成就佛果,成就无上菩提。
→精进德增上:善巧方便加上无厌倦的大精进,就没什么是不能得到,不能成就的。精进修行,功德会一天天飞快增长,就像青莲花那样。
◇懈怠过患:没能力成就善法、自利利他,懈怠是长养一切烦恼的根本。
→懈怠远菩提:懈怠的人,菩提道对他来说非常遥远。佛法所说的功德善根和良好生命品质,他们都无法具备。既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他。
→懈怠无成就:在种种烦恼中,懈怠是很可怕的。对于懈怠的人来说,一切善法成就都和你无关。应该这样思惟不精进的过患。
② 精进的修习
◇对治违缘
→能修善法而不行:思惟暇满义大难得、死无常恶趣苦。
*症一:觉得要等以后有空再修,现在还年轻,还有很多事业要做,不妨年纪大了再修。
*对治:一旦死了很可能会堕恶趣,难以得到现在的暇满人身,所以有时间就要赶快修。
*症二:每天忙于生活琐事,忙到晚上准备修行时,就想打瞌睡,没精力了。没空修。
*对治:忙于这些将使我们失去现世更大利益,同时引发未来的轮回,甚至三恶道苦。
→怯弱菩萨道难行:只要立愿与精进就能自在度化众生。
*症一:佛菩萨成就的功德无量无边,我这样的愚下凡夫能行吗?
*对治:佛陀在因地也曾和我们一样。佛陀的成就是以凡夫为起点,一步步修上去的。
*症二:佛陀在因地上,一会把胳膊砍下,一会眼睛挖给众生,吓坏了,觉得自己不行。
*对治:通过观想自己的身体布施给众生,逐渐打开心量培养愿力,先不必真的那么做。
*症三:轮回太苦,菩萨道要悲愿无尽,不断以各种身份在轮回中解救众生,太痛苦了。
*对治:菩萨已断除我法二执,了知一切如幻如化。所以对菩萨来说轮回是没有痛苦的。
◇创造顺缘
→胜解力:深信业果才能于取舍善恶时生起行善的动力。通过修习业果,对善行和不善行将带来不同的生命结果,生起坚定不移的信解。
→坚固力:对经过智慧审视过的行为能够坚持,不盲从。多人对人生缺乏思考,而有智慧的人通过智慧产生的抉择和强烈意愿,是精进的重要增上缘。
→欢喜力:烦恼的解除与真理的体验,令修行充满乐趣。修行方法对了很轻松。这种法喜、轻安、体验真理的快乐,以及对人生日渐清楚的认知,使我们越来越有信心。
→止息力:修行要讲究质量,松紧有度,避免身心劳顿。修行要用心正确,修学得法,如果感到疲劳了,要赶快休息,然后以最好的精神来修。
◇配合五度:灭除修行中的违缘,同时不断创造精进的增上缘,身心就会感到轻安,精进也将在自在中进行。同时,精进也要建立在其他五度的基础上,配合起来修。
五、静虑学处
1.静虑自性:心安住善所缘,达到心一境性
修定所做的,就是培养自主力,让心安住一处。修定(止)是开发智慧的基础。止有两种,一是有所止,是有所缘对象的禅定;一是无所止,是没有所缘对象的禅定。
2.静虑差别
①从自性区分
◇世间禅定:如四禅八定。
◇出世间禅定:以空性为所缘的禅定。
②从品类分
◇专门修止:有所止、无所止。
◇专门修观:观察修、观想修、观照修。
◇止观双运
③作用差别
◇令身心安住:获得身心安乐的受用。一,静虑能引发身心的轻安。
◇现证功德:成就声闻人所具的功德。二,成就声闻所具备的神通、智慧等种种功德。
◇饶益有情:专心安住于饶益有情中。三,通过静虑成办饶益有情的事业。
三,身心生起之法
1,思维修禅定的胜利
2,思维不修禅定的过患
3,具足六度而修
忍辱的境界
打卡日记,第426天
持续107天用潘多拉APP上学外语
散读2019《读者》文
关注曹岫云先生的新译书《心》
【思考与感悟】
忍辱第一境界是宽容,遇到非议淡然处之;忍辱第二境界是不乱,遇到辱骂平静处之; 忍辱第三境界是禅定,遇到屈辱无我处之。6.26
除了生死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如此态度贯穿生活中遇到的一切起心动念,就会获得真正的幸福,就会理解什么是值得珍惜的,只有多行善德,方可有善终,死时比来时好,一生修行,遇到死节哀顺变,遇到生感恩上苍,不通透不打紧,但是一定要简单,善一定简单,复杂是科学的事,贪瞋痴杂乱必邪恶。端午是行善的节日,屈原为国为苍生舍命,生如夏花,死如高山。 6.25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宇宙的一切都向善,“水利万物而不争。”水是孕育生命之源,两个H原子和一个O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而一切生命几乎都是由碳水化合物组成,承载生命密码的具有唯美结构的DNA也不例外,大道至简,至善,也至美。缺德违道是奔腾流水的逆流,还是要终归大道至大海,行道兴德即行善,所有的宗教信仰都以真善美为基准,除非是邪教,我坚信一定存在一种宇宙的意志,他在主宰一切使其向美,向善。6.24
鱼乐在水,鸟乐在天空,羊乐在草原,人乐呢?人可以像鱼一样在水里游泳感受鱼之乐,也可做滑翔机感受鸟儿在天空翱翔之乐,还可以骑马感受去草原感受养的乐。但是所不同的是人可以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思考人活着的意义,发明各种工具使人的力量变得不可思议地强大,使我们的脚能到达很远很远的地方,还能发明计算机使大脑功能变得越来越强大。6.23
人本无意义,即使地球对宇宙也如微尘,意义在哪里?但是最有意义的是有人活着在寻找人生的意义,而动物不会,在周国平看来人生的意义,比较低级的意义是寻求幸福,再而寻求精神层面的道德意义,进而寻求生死的意义,由此丰富了人寻求意义的意义。6.22
爸爸、爷爷都是以八八为头,今天的父亲节弄错了,它是美国1966年定的节日,而1945年我们国家抗战即将胜利之时,为纪念无数战死的父亲,确定我们的“父亲节”是每年的八月八日,父爱如山,子承父遗,忠孝节义,自己的“爸爸节”定在八八意义厚重。6.21
离不开五友,有牌友、球友、棋友、酒友、钓友,而在精神层面能交流的挚友就很少了。每每打球、下棋、打牌定能得到锻炼身体,也能满足竞争性娱乐需求,酒友在一起多是话唠,热闹温暖,和钓友在一起可一同感受悠闲平和,经常游走于山河湖海,池塘沟边,此等野趣特适合我这个浮躁之人。6.20
同一个层次会自然形成很多圈,一个班同学是由好多圈组成,喜欢交际的可以同时在几个不同圈内,而比较牢固的圈不多,一辈子来往交流的圈更是少之又少,一旦走出校门就慢慢融入新的圈,人圈的形成是生物本能,一窝小鸡出生后都是围绕母鸡前后,很少跳出小鸡圈,因为需要母鸡的照顾,自然界很多生物是群居动物。人的生物属性也是群居动物,随着技术进步人的相互依赖已经超乎想象了,整个人类已经变成不可思议的大圈,大圈里有各种各样、错综复杂多层次的小圈,微信利用人的圈 层生物属性,使的圈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正在构建新的、功能强大的圈文化,这种圈文化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迅猛爆发,正快速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必将使商业文明被推倒,出来一种新的文明形态。6.19
尊重规律,认识自我。春天插下秧苗,秋天稻子一定会黄,人近五十眼睛很少不远视的,老眼不花少呀。什么年龄做什么事,尊重规律,该颐养天年的时候就安分下来,不去找无谓的烦恼,对上对下对天对地要对得住。6.18
不读书不交流一生疲于奔命地追逐,就会成为随风飘忽的纸人,读书人用身体,也用灵魂感知世界。在有灵魂的世界里,花可以常开,水可以常流。不会孤单,不会痛苦 不会害怕。可以对话先贤,可以傲世天下,可以悲悯众生,可以怆然涕下,可以自由穿梭于身体和灵魂之间 ,往来于尘世和彼岸。6.17
相信善良,无条件相信,从不怀疑,即使因善良被欺骗。
相信学习,社会的进步由它决定,个人的完满也是,如果因为学习受到伤害,那一定是学的方法、内容和目的有问题,绝不是学习本身的问题。
相信积累的力量,坚持走比跑得快好,走十公里普通人都可以只要坚持,跑十公里很多人跑不了,欲速则不达就是这个道理。6.16
只管前行,无需明白很多。
前行的路上肯定有不平,走不过去就绕过去。
烈日下遇到大树就拜拜,感谢它给你阴凉。
遇到溪流不管清澈与否,就弯下腰喝一口,因为不知道前面是否有水。6.15
术业有专攻,如果只是有专攻,岂不是沦为工具型专家,广博的知识、熟知常识、阅人读事的见识、当担负责的胆识,以及能推己及人善解人意的赏识,如此构成横向人生的一面,加上有专攻,才是T型人才,教育应该努力为之。6.14
发发呆吧,好玩的人生一定发过呆。 发呆吧,不发呆怎么知道真快乐。 呆一点好,呆子有好人缘。 6.13
人离动物最远的是:一、人善于思考;二、人生下来一年左右才能行走;三、人会使用语言交流思想和情感;四、人可以用文字记录好复杂的东西;五、人可以学会学习;六、人能除了模仿还会创造;七、人的性交次数可以很多;八、人可以保持持续的好奇心;九、人可以使用复杂的工具。这些人已经把动物甩的很远了。可是很多动物生下来就会走路,人差多了。6.12
农业文明一定会被商业文明取代,就像拥有手机的时代不会回到逼逼机时代,有的事情是回不去的,我们无法理解一生下来就是互联网环境下的新新人类,就像我的上一辈难以理解我们,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很庆幸我们也无需过分自卑,因为我们还有我们的东西,我吃过的苦,我们受过的罪,我们在农耕年代里的挣扎和体验,这些体验构成我们已经融入生命里的善良、宽厚和顽固。6.11
由情绪生的快乐是短暂的,由平静产生的快乐是可持续的,热闹是一时一时的,平静是从心的,自然的平静也是短暂的,风雨雷电,浪花洪流,又有谁能躲得过,平静的内心取决于自我安抚的能力和个人的修为。6.10
春去夏来,桃红李熟。土地不亏人,栽下的果树,阳光雨露特大方,不会找你要价,只要护养跟上,总会有收获的。常怀感恩之心待万物,心田也一样有阳光雨露,不断修行护养寸草心,定能换来三春晖。6.9
这个世界是混沌的,也是有因果的,即使是双胞胎生辰八字一样,也会因为一系列小小的点滴不同,将两人送进不同的人生河流里,遇事不要去责怪,责怪是没有用的。 自己孩子的事,首要要明确两点,一、孩子其实终将不属于你;二、孩子是你的复印件,你是原件。为孩子所做的一切都应该是为了更好地放手,孩子所有的缺点都和你有关,复印件有问题当然是原件的问题。 子曰:“躬自厚薄责于人”,这是管理或者和人相处最高的要诀,抚躬自问,具备反思品质,方可行走江湖,这也是获得完满人生的前提。6.8
91年,在离县城近20公里的地方一所戴帽初中教书,是一个只有200多学生的学校,18个教师。学校大门口就是村里村民做的脏得下不了脚的厕所,没有校园围墙。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被县人大巡视组发现,学校教师大多颓废随性,学校几乎没有管理,临时聘用教师近一半,下课后教师打麻将赌钱,作业不批改,不备课上课是正常的事,也没有家长到校找教师或者向上级反映。县委书记批字勒令镇党委限期一个月对学校进行整改,通过镇派人到校蹲点和民意调查,我被教师推举为校长,说是我工作最认真,能力最强,后来我才知道其实是没有什么人愿意在这做校长,说真的当时我也想离开这个地方,准备考研。平时我也喝酒爱玩,只是上课比较认真,平时爱看些书,总觉得不认真上课对不起学生,生性有点义气,和老师们关系基本都很好,加上我爱人不计较也很和人,好几个单身狗经常在我家蹭吃蹭喝,丕子兄弟就是这个时候成为好兄弟的,我在那任三年校长,没有同事呼我什么校长,都是直呼其名,大家像兄弟一样,丕子兄弟很喜欢玩,学生很喜欢他,我们常喝酒,吹牛,打篮球,打乒乓球,下棋,业余时间我们很开心,但是和我一样教书很用心也很有成效,做了三年校长,第三年初三毕业考试爆了一个大冷门,原来全县最差最小的初中,一跃成全县最好的学校,当然我的丕子兄弟是立大功的。6.7
在我还年少轻狂傲视天地的时候,结交的兄弟基本一直来往,一个在上海开滴滴出租,一个在上海做保安,都已经年过半百,开滴滴出租的是我建议他放弃原来公司的工人那活法,他运动感还好,做人不失大体,但是生性喜爱自由,滴滴出租已经三年多,爱人也在上海公司上班住在一起,因为善于和各色人等交流,现有固定私人订制的活,他很爱这个工作,虽然辛苦,谈起各色人等话题很多,还一直保持爱看闲书,见面时谈天说地,每每和其喝酒总是很快乐。今年儿子被重庆大学研究生录取,曾经请我给他儿子点化过,和他儿子我们也谈得来,一直希望我做他儿子教父,只是没有举行仪式。保安兄弟,内向稳重,做事很负责,习惯循规蹈矩,保安老板很喜欢他,现在是保安中的头,很容易满足,业余喜好书法,鉴赏水平较高,一儿一女,外孙已经上小学,说等退休回老家后将小楼房好好装修,在老家种小菜园,原来的承包地已经好多年没有打理了,给我留一间,希望我常去看他,现在爱人也在上海做保洁,俩人互敬互爱,每年能余十几万,以往的积蓄基本都耗在儿子身上,儿子买房娶妻他都花了不少钱,儿子女儿基本都还孝敬父母。只要听说我来上海一定请客喝酒吃饭,在我困难的时候都帮助过我,相反他们几乎没有什么事找我,真兄弟,希望听我胡吹乱侃。6.6
【家事】
与妻和母亲通话
【哲言好句】
355、没酒就没有尼采,不垂钓就没春天。
356、学校应该是爱学生的专业人士工作的地方。
357、夕阳大海,乱石沙滩,几个燕鸥飞过。螃蟹小鱼,微风浪花,何时船儿靠岸。
358、生活本身就是由麻烦组成的,当下不乱就好。
359、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60、人生就像滚雪球,有的人球得很大,有的人滚得很小,但是不要忘了最后都会化的。
361、人生能有几回“二”。
362、If you want to survive,you have to follow rules of nature.
Today is not easy,tomorrow is more difficult,but the day after tomorrow wuld be wonderful.
【感谢】
311、感谢静坐和水波
312、感谢同道和成业
313、感谢乱石和沙滩
314、感谢寸草和雨露
315、感谢谦让和随和
316、感谢丹参和点滴
317、感谢泻叶和汤汁
318、感谢炎热和避暑
319、感谢东文和煮蛋
320、感谢纳税和验证
321、感谢沉默和猜忌
322、感谢掼蛋和闲暇
323、感谢荔枝和物流
324、感谢钓友和土菜
225、感谢建行和支付
226、感谢梅雨和绿萝
227、感谢后天和清福
228、感谢岫云和译著
229、感谢夏花和楚歌
2020.6、26
《忍辱的智慧》浅说01
偈颂:一瞋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
浅释:凡夫对菩萨生起一念的瞋心,就会摧毁他在千劫以来,布施,供养佛菩萨等一切善行所积累的福德善根。
一瞋:不是指生瞋心的刹那,而是指从生瞋心到瞋心停止,即瞋心圆满的整个过程。
善逝:佛的称号之一。
生瞋心的情况一般有四种:凡夫对菩萨,下位菩萨对上位菩萨,同位菩萨相瞋,上位菩萨对下位菩萨。《入中论释》云:“于凡夫生嗔坏百劫之善,于菩萨生嗔摧千劫之善。”这里所说的,是凡夫对菩萨,或下位菩萨对上位菩萨起的瞋心,所以会毁千劫的福德善根。
善根分为随福德分善根与随解脱分善根,前者是有漏的福德资粮,后者是智慧资粮。二者中随福德分善根,许多论师都承认可以毁坏,但智慧资粮是否可以摧毁呢?这有许多辩论,我们这里不做广述。
心得:我们在生活中,往往很难知道哪些是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所以,平时要好好守护身口意,不要对人随意起瞋心,要不然,会损毁我们往昔多劫所修的福德善根,这实在是不值!
我读金刚经之布施与忍辱
缘起
我开始读金刚经是从慕名与无知开始的,在一个喜欢中国历史文化的,愿意接触圣贤语录文章的人来看,光欲知晓诸子百家,孔圣老庄的精神内涵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在唐宋之后的文字中拾掇妙语珠玑中,佛理禅宗的智慧几乎渗透了整个士族的文化精髓,孔圣老庄毕竟属于佛陀差不多同时代的人,还能用一个奇妙的巧合得以大道真理相通来说。自唐宋之后若再否认这一点恐怕不可信服了。虽然宋明之间很多儒家的排斥佛教的,但事实上采用的智慧无不吸收了佛理的精髓。
在诵读过程中,对于“布施”、“忍辱”两个词的字面上理解是不深刻的,总觉得无法做,做不到,超出人的所理解接受的范围。所以,特别将这两个词提取出来研读一番,对于破迷有些益处。
六波罗蜜
布施
六波罗蜜是佛陀经常开示所说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其中的“布施”和“忍辱”是这样解释的:
一、“布施” :就是施舍、给予的意思。布施佛六度以布施为首,布施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舍财而施名为财施,历代三藏法师说法,令人悟道,称为法施,安慰苦难众生,令心无怖愄,是无畏施法、就是指在别人遇到危难时,救助别人的行为。
我们再来看布施的过程中,“住”与“不住”进行的布施差别:“住”有执着之意,我们做事一般都有“动机”,有执着的动机称为“住”。譬如,“住色布施”,“色”就是布施的动机,看到某人长得好看而布施就是这个,看到生的凄苦进行布施也是这个。又例如为了“福报”
而布施则是“住法布施”了,动机是“福报”。
反过来,若没有意识“美貌”等分别心,不执着眼前的“相”布施则叫“不住色布施”,没有因为“福报”、“名望”而布施的叫“不住法布施”。
南师在讲解金刚经时说到,布施其实是对一种“习气”的舍弃、放下。布施也真的很难,那些父母为孩子,情侣之间的不能叫做布施,那是“私心”和“痴心”。只有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的才叫“身布施”。世间的众多众生不知什么是布施,以为到寺庙出了钱就是“功德”,那不是布施,那是叫“做生意、做交换”。
平时我们说的“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其发心也不属于“布施”里面的意义。而那些不计回报的处处与人方便,顺手顺便帮忙倒是真的“布施”行为。
可见,布施的核心是内部至外部一种善的体现,接济苦难,雪中送炭是一种布施,还可以理解。解惑明示,指点讨论甚至聆听也是一种布施。见义勇为,挺身而出也是一种布施,如此,世间的“正义和勇敢”与“爱”与“善”链接到了一起。并非有所图而进行“布施”。
《金刚经》中所提到的“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就是用自己的身体,一世又一世的向众生来布施,这是何等的大境界啊,如此福报当然也极大,但依然不胜《金刚经》的诵读和传播。
二、忍辱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金刚经》中,先将“忍辱”定为“波罗蜜”,作智慧说。且引出歌利王的典故,佛祖还是在做“常不轻菩萨”时的一段往事来作为榜样引导弟子领悟。及将“嗔恨”与“忍辱”的概念挂钩起来。其实欲修“忍辱”先克“嗔心”。
佛门的“忍辱”清净心是由戒定中来的,故修定必先修忍,六度中忍辱列为第三,忍是出离苦海的最妙法。是菩萨道上必须要修炼的重要课题。在六波罗蜜中,《金刚经》经文中佛祖只说到最关键的三个“布施、忍辱和般若(智慧)”,而“忍辱”就是前后衔接最关键的一环,过了此关,最难过的也就过了。
忍辱也是我们熟悉所听到最多的“无生法忍”。“无生”为本无天生,清净无为。“法忍”切断一切万缘,以智慧之剑,斩断一切因缘。
忍辱必须“空忍”而不是“瞋忍”。比如有人骂我时,我忍耐住不还嘴,可心中气得不得了,这种强压制的办法并不是忍辱的真实义。佛陀说修行忍辱时不要有忍辱的法相,如果听到赞扬就开心喜悦,听到批评就心生怒意,则背离了“忍辱”的意义,应该先慢慢领悟。欲求大道,须对于经义要圆解、要深解,日常生活当中,遇到什么境界都能运用上去,举心动念均是修行,功夫用得上,日久必有成就。对凡事看淡一点,即算有进步,愈淡薄愈自在,渐渐的放下“我、人、众生、寿者”四相。,这个“忍辱”也就没有了,达到“空忍”境界。
东西方的类似观念
1、苏格拉底
先说说佛陀时代西方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两件事大有深意,一是他与妻子【灿蒂柏】的故事,大家读知道她的泼辣之名,最著名的就是苏格拉底在外面和别人讨论学问回家,被老婆痛骂,在他默默忍受后抽烟闭嘴时被淋一面盆水,当别人问及他时,他还幽默的说雷霆之后必有大雨。并说到,与老婆这样的人都能忍受还怕和别人忍不了?二是他被判死刑时,他妻子痛哭并大喊冤枉,苏格拉底回答说,我无罪受死就死光明磊落,难道你让我有罪?他在死前明知道毒酒,依然微笑饮下。
故事虽然与“忍辱”有些牵强,但其对精神实质则是相同的,(苏格拉底的死法与达摩祖师之死何其相似)以爱和善对待他人,修习忍辱的过程及其相似。并对死亡的从容的态度几乎就是了无“四相”境界。
2、耶稣:
(马太福音5章3~12节)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
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
(马太福音5章43~45节)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这样,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
(马太福音5章38~42节)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要由他拿去;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
3、老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
老子的上善若水,处众人之所恶的大道觉悟,与忍辱境界无相境非常吻合。
4、孔子: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他老人家主张要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这不是怕事,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自省,虽然没有忍辱的明显行为,但发生了事情首先没有“嗔心”,而是先自己找问题,如此一来,受外人责备之时也是忍辱自省之刻了。
《史记》中还记载着一个叫“项橐”的孩子,在和孔子交谈中,孔子被驳数次,不但不怒,反而要拜其为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要不耻下问”的典故出于此事。这也算是孔老夫子忍辱的意外收获吧。
5、曼德拉:
南非国父曼德拉,其政治主张和政治手段不作评论,但其在在监狱中度过了27年的终于重获自由时的一个举动则诠释了一个如何面对“辱”表现出来“忍”的态度。
曼德拉在总统就职仪式上,他邀请看守他的3名前狱方人员也能到场。并恭敬地向3个曾关押他的看守致敬,在场所有来宾以至整个世界都静下来了。后来曼德拉向朋友解释说,自己年轻时性子很急,脾气暴躁,正是在狱中学会了控制情绪才活了下来。他的牢狱岁月给了他时间与激励,使他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遭遇苦难的痛苦。他说,感恩与宽容经常是源自痛苦与磨炼。「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这也是另一种方式的“忍辱”虽然离开佛陀的境界很远,但也是极其值得赞赏的一点。
“布施”与“忍辱”的现实意义
说到“布施”、“忍辱”的现实意义,我觉得在这个充满着激情和诱惑,和平却又浮躁的社会中,能够真正的领会佛陀的意思尤为重要。
1、少一些功利,多一些利他之心。在这个社会中,获取和拥有是众生的常态,但是我们是否听过“天堂和地狱吃饭”的故事?天堂和地狱的人都有一把长长的勺子,区别就在于“利他”行为之后的回报和和谐。我们这里提倡的布施,一种为社会创造和谐的方式。少占一些资源,多给一点便利,小到你随手从车窗扔出一张纸巾时你想过别人的付出的代价么?之前网上讨论过“公共租赁自行车被锁成为私人使用”的案例。众说纷纭,各有理由,而如果大家懂得“布施”含义的话,这些矛盾根本不是矛盾,只是一份善意和祥和让人与人之间变得温馨一点。
2、“忍辱”并非软弱!人与 人之间,站的角度不同,看待事物的感知就不尽相同,一旦在见解上冲突了自己,多一份“忍辱”观,事情会变得不是那么“屈辱”。很多人为了一时意气,觉得欺负了对方很解气,可是,试问,对方若不是心态极好或者实力悬殊,会退让么?
若是对方心态极好,菩萨心肠,那这边解气出气的人不是魔鬼是什么?若是对方实力悬殊而退让,会甘愿吃亏不记恨?
3、虚云老和尚提及,他悟佛理不过两个字:一是“因”二是“果”。且不说三生三世的因果报应我们很多人不敢认同,但看人世间的情况,我们看看。古语云:“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会看到很多的实例。六十年也太长,我们再看看“十年”又如何?再短些,认真细看,三年时间就会看到很多的因果。此法是南师在“禅七”中对信众说的。一对比,果然会明白很多。
4、我们这个世界,佛陀说是“娑婆世界”,又叫“堪忍世界”。是一个有残缺的世界,一切都不会常圆满。这和我们古代的哲理的一致的,“阴阳八卦”每一卦都有起落。也和“老子”的抱残守缺类似。同时,佛陀也指出,正因为不完美有残缺,才会在修行的路上有所区分,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就光明了、修行“布施和忍辱”两个波罗蜜。开悟就在门内。
小结
在总结整理“布施”、“忍辱”释义时,不得不简而又简,佛法万千,其殊胜妙义在典籍中不胜枚举,一头扎进去后会越看越心惊,仿佛探索到一个无底的大海深渊,各种理论各种见解,代代大德进行解读,于还不能了悟的我反而会走不回来。算了,就解一些字面上的作为心得,之后逐步深入,以求智慧。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274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