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久生定观熟成慧的简单介绍

止,观,定的区别是什么
止 而后 能 观
静,而后能听;止,而后能观
止观者,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谓若能成就二法,自然定慧圆明也。
清净无为、谈笑风生之间,笑看世间风云变幻
于无为之间行有为之事
君子不求早名,然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尔
我们为什么要“止”呢,这个心,这个思想,这个生理啊,心理、生理像一条流水,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的诗,奔流到海不复回,像长江大河一样,我们身心永远在滚动,譬如我们生理上,心脏的血在流动,我们一天周流全身那个血流动著,血液的流动那个行程,十万八千里,把它连起来,我们的呼吸往来多少,我们心理思想状态,所以不能得定,所谓得定要身心两个静止下来才能定,所以要把这个流动的怎么止住,你看那个水流,把它止,要清净下来,宁定了,那个才叫止,宁定了以后,这个水把它停留不动了,宁静了,然后这个水慢慢宁静,里头的尘渣子灰尘都下去了,下去了,我们一眼这个水,碧清的,清到极点,一眼就看到底,这个才是“止”的境界,一眼看到底了以后,所以水宁静到这个程度,一点灰尘掉下去看得清清楚楚,这个叫“观”的境界,止观,这样比方形容理解了吗?你不理解,不是你的错耶,是我讲的不对耶,因为你们太高明,我嘴巴笨,讲得不对,所以不理解,要重新修正我自己,有没有理解啊?好像懂一点吧,我觉得好像懂一点,因为我觉得懂你一点,不是你懂我一点。所谓止,到极点,所谓止水澄波,形容像一杯,一潭清水,慢慢宁静了,泥巴下去了,尘渣子下去,研制成功绿天清,下面像我们老朋友讲在河边喜欢钓鱼的,这个溪水清的游鱼可数啊,那一条小鱼过来都清清楚楚,这个就是观,止与观,心境要养成这个样子,那还得了啊,那就不得了,不得了了以后怎么样,就了不得了,不得了,了不得了以后,怎么,管他得啊了啊,了啊得的,随便了,等于我常说的,
止观(术语)梵名奢摩他,S/amatha毗钵舍那Vipas/yana译言止观,定慧,寂照,明静。止者停止之义,停止于谛理不动也。此就能止而得名。又止息之义,止息妄念也。此就所观而得名。观者观达之义,观智通达,契会真如也。此就能观而得名。又贯穿之义,智慧之利用,穿凿烦恼而殄灭之也。若就所修之方便而言。则止属于空门,真如门,缘无为之真如而远离诸相也。观者属于有门,生灭门,缘有为之事相而发达智解也。若就所修之次第而言,则止在前,先伏烦恼,观在后,断烦恼,正证真如。盖止伏妄念,譬如磨镜。磨已,则镜体离诸垢(是断惑),能现万像(是证理),是即观也。若真止真观必为不二,以法性寂然是止,法性常照是观也。然则真观必寂然,故观即止,真止必明净,故止即观也。注维摩经曰:“什曰:始观等系心一处名为止。静极则明,明即慧为观也。”同五曰:“肇曰:系心于缘谓之止,分别深达谓之观。”止观三曰:“息义者,诸恶觉观,妄念思想,寂然休息。(中略)是就所破得名是止。息义停义者,缘心谛理,系念现前,停止不动。(中略)此就能止得名,即是停止义。观穿义者,智慧利用,穿灭烦恼。(中略)此就所破得名,立观穿观也。观达义者,观智通达,契会真如。(中略)是就能观得名,立观达观。”同一曰:“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又曰:“无明即明,不复流动,故名为止。朗然大净,呼之为观。”同二曰:“观如灯,止如密室。”起信论曰:“止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观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同义记下末曰:“奢摩他此翻云止,但就方便存此方语约正止存梵言也。毗钵舍那亦如是也。以双现前时正名止观故。”止观辅行一曰:“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观。止观不二,境智冥一。”小止观曰:“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结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止观一曰:“止观明静,前代未闻。”同辅行曰:“止观静,观体明也。”又曰:“此之止观,天台智者说己心中所行法门。”大乘义章十曰:“止者外国名奢摩他,此翻名止,守心住缘,离于散动故为止。止心不乱,故复名定。观者外国名毗婆舍那,此翻名观。于法推求简择名观,观达称慧。”
佛教中所讲的不开智慧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些人会不开智慧?有什么坏处?日常生活中怎样做可以开智慧?谢谢
佛陀是开大智慧的人~ 开大智慧 在佛教中叫做 般若 开智慧知道宇宙人生真理, 人都可以开智慧 有些不会开智慧 是因为他不想这些问题~不想开 安于现在的生活,不开智慧的人 人生就是无头的苍蝇~ 生活就是烦恼 不知道 幸福是什么 高兴是什么 生活完全颠倒 惧怕死亡 认为人死如灯灭,开智慧后 就是 知道了有个不死的我~ 需要证得不死的我 存在就是佛的境界
日常开智慧~ 需要 戒 定 慧 需要遵守佛教的戒律 戒 杀 盗 淫 妄 饮酒 5戒 修十善业
这样行为把持自己 得到心清净 心清净 容易如定境, 入定时间长了 自己就会明白了 就开悟
佛家戒、定、慧是指什么呢?
“戒定慧”是佛教语,指戒律、禅定与智慧。
具体释意:
1、戒:道德品行,佛教称为“戒”。许多人将“戒”片面地理解为消极的禁戒,认为有了戒就不自由了,这个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然而,“戒”的巴利语为satilde;la,含有行为、习惯、品质、本性、自然等意思,通常也指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好品德、良善的行为等。
2、定:定就是内心处于平静、安宁、专一的状态。培育定的方法叫做“止”,即止息烦恼、致力于内心平静的意思。
3、慧:通过智慧了知名色法属于苦圣谛;了知名色法之因即是集圣谛。观照名色法以及名色法之因为无常、苦、无我的智慧称为观智。亦即是说,观智所观照的对象即是苦圣谛和集圣谛。当禅修者的观智成熟时,即生起超越世间(出世间)的智慧——道智。道智能彻底地断除相应的烦恼,证悟涅槃。
戒定慧合称为三学,即三项训练。 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这三学:
1、修戒——完善道德品行;
2、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
3、修慧——培育智慧。
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
扩展资料:
有些经典也将戒定慧三学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支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其中,正见和正思惟属于慧学,正语、正业和正命属于戒学,正精进、正念与正定属于定学。也就是说:修习八支圣道即是在培育戒定慧。
不要认为修行就是枯坐蒲团、不吃人间烟火。所谓的修行,就是修习戒、定、慧,培育品德、平静和智慧。烦恼根深蒂固,想要断除烦恼不是件轻而易举、想断就断的事,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烦恼由粗到细分三个层次,修行也是由低到高分三个阶段。修行的三个阶段分别可以去除三个层次的烦恼,即:
1、通过持戒去除违犯性烦恼;
2、 通过修定去除困扰性烦恼;
3、通过修慧去除潜伏性烦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无漏学
佛教中的定慧和观止是什么意思
1、定慧
定慧指戒律、禅定与智慧,亦即三学。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为戒;收摄散乱的心意为定;观察照了一切的事理为慧。佛教教义。学佛者必须修持的三种基本学业,即戒、定、慧。
2、观止
观,乃是直观觉照一切名色法(身心现象)的无常、苦、无我本质,亦即智慧的修行法门。止,义为平静,乃是心处于专一、不动、无烦恼、安宁的状态,亦即禅定的修行法门。以比喻言之,定如围墙,慧如烛火;慧火点燃,愚痴灭尽;定墙防风,慧不可夺。
扩展资料
其他佛教用语:
1、南无
现为主要用于宗教用语,梵语namas音译。梵语或印地语中为:赞美、赞颂的意思,宗教引申意义为:皈依。
宗教用语中,表示发自内心赞美诸神佛,由此代表信仰的誓言。佛教,常用在十方诸佛、诸菩萨、诸贤圣僧、尊圣名之前,表示婆娑世界众生向,至心礼敬或皈依三宝。
2、欲界
欲界是一个佛教用语。佛教把世界分成欲界、色界、无色界,合称三界。从六趣本身,又将天、人、阿修罗称为三善趣或三善道,将地狱、饿鬼、畜生称为三恶趣或三恶道。
有佛、菩萨来此度生及有修行成圣果者,又称凡圣同居地。人天合为十善趣。此立足于人,地狱在下,最底层是无间地狱;天在上,他化自在天位居最上。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定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观止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280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