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手抄版PDF下载(成唯识论原文及白话文)

请推荐一些关于道教佛教的书籍
佛教的你可以看《地藏本愿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金刚经》《六祖坛经》。
道教的有《道德经》,《南华经》。
佛在《楞严经》中说:
阿难!复有从人,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
阿难!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
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
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
坚固动止,而不休息,气精圆成,名空行仙。
坚固津液,而不休息,润德圆成,名天行仙。
坚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圆成,名通行仙。
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
坚固思念,而不休息,思忆圆成,名照行仙。
坚固交遘,而不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
坚固变化,而不休息,觉悟圆成,名绝行仙。
阿难!是等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道教说的是归于自然,一切阴阳二气造,自然造万物。(其实自然又岂非是心念造化的境界? 编者加)修仙可以说是归于自然融入自然鸿蒙。道教没有归到自心本性,而是执着外物,心外求法。修仙非是正觉之道,仅仅是“人中炼心”虽得长寿,但不能脱离轮回生死。究竟解脱。
佛教说的是心,三世一切唯心造,心种念头,念头化境,如日思夜想。成佛即觉了自心本来清净真如法性。究竟解脱。
佛为根本皈依处,六道十生,三世一切,包括上帝(佛经中讲天道的帝王)亦在六道的天道,尚未出离生死六道,虽然福德深厚寿命无疆,所在天堂光辉庄严,然于无上道果则未及。不能究竟解脱。虽能教人仁爱大义获福无量,生于天堂,却不能教以无上法味,令得解脱。
广播爱种,爱满世间,能教人远离苦难,往生天道虽是大善!
而佛菩萨则能令众生觉了本来自性光明清净,根本无有厄苦烦恼颠倒妄想,又何需远离?再好的世间救助也只在苦痛之后,信佛念佛,忏悔罪过则能消宿业恶报,压根没有苦报,又何需求治呢?非只苦患,世间一切解决问题的办法都只能说是弥补,救得一时一世,不能相救永远。而若用佛法正心,则能救千生万世乃至无量究竟解脱。老病死苦,源于生,生源于业力,业力源于取著境象,境象则由念想幻化,若迷于自心念影境象,再种念想,则念想又复化境。。。如此念境轮回辗转不息,烦恼生死无常轮回亦为不息。是名为苦,不觉悟则无有息时。人生福罪二报唯有心所生,如同日所思夜所梦,一切起心动念都将化作境像出来,这个镜像便是生生世世包括六道轮回十类众生乃至一切见闻受触皆是化出的境像,故而这一世当中的善人也有遭逢灾劫的时候,不善也有一帆风顺的时候,正如同居住在美好环境中也不一定不做恶梦,居住在恶虐的环境中也不一定不做好梦,梦皆由心念幻化,人一世的境像发生也非由此生的作为单一决定,但是也能影响。有时影响还很大很大,比如学佛修行。这种心念与境像的幻化是随缘的,所以不该抱怨“为什么有的善人遭厄,有的不善无灾”正如人不该抱怨“我过得这么好,你偏要化出恶梦!我过的这么差你偏要化出好梦!”境像的幻化皆与心念有关,非只一世的心念,而是无始以来的一切念想交织幻化,其间非是有谁主宰,而是一个“心”在作用,所以“心外无法”。佛法正是这个“心”的阐述,修行也正是了知觉悟一切本末究竟,原来一切皆是妄想妄生,从而究竟觉了幻灭一切妄想而实无妄想可灭,即为解脱而实无解脱者,本来觉了!”
玄奘生平
唐 僧:
俗家姓陈,乳名江流,法名玄奘,唐朝第一高僧,所以被人们称为唐僧。河南洛阳偃师人,在现在洛阳宜阳花果山几公里处,西行取经时,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赐法名三藏(梵语tri^n!i pit!aka^ni,巴利语 ti^n!i pit!aka^ni。又作三法藏。藏,梵语pit!aka,意谓容器、谷仓、笼等。(一)指经藏、律藏、论藏。系印度佛教圣典之三种分类。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四述求品载,藏,‘摄’之义,即总摄一切所应知之意。若依觉音之说,则藏为‘谙记’之义,即以谙诵之法而师徒口传。另据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中载,藏为‘器’之义,即容受所应知之一切教法之意。大众部与其他部派在三藏之外另加杂藏(本生因缘等),犊子部另加咒藏(真言、陀罗尼)而成立四藏。法藏部另加咒藏与菩萨藏,大众部之一说部另加杂集藏与禁咒藏,成实论加上杂藏与菩萨藏,六波罗蜜经加上般若波罗蜜多藏与陀罗尼藏,五者合称五藏。此外,经藏与律藏二者,或声闻藏与菩萨藏两者,并称为二藏。)
。唐僧十八岁出家皈依佛门,经常青灯夜读,对佛家经典研修不断,而且悟性极高,二十来岁便名冠中国佛教,倍受唐朝太宗皇帝厚爱。后来被如来佛祖暗中选中去西天取经,并赐宝物三件,即袈裟、九环锡杖、金箍咒。唐僧身材高大,举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经造诣极高。小说中他西行取经遇到九九八十一难,始终痴心不改,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为弘扬佛家教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不忘他的历史功绩。
玄奘(602年-644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俗姓陈,本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创始人。高僧,佛教学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
幼年出家玄奘家贫,父母早丧。13岁出家,之后遍访佛教名师,先后从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辩、玄会等学《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俱舍论》以及《大般涅盘经》等经论,造诣日深。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贞观元年(627)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贞观二年正月玄奘到达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素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今苏联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在此从僧称(或作僧胜)学《俱舍论》、《顺正理论》及因明、声明等学,与毗戌陀僧诃(净师子)、僧苏伽蜜多罗(如来友)、婆苏蜜多罗(世友)、苏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罗多(最胜救)等讨信纸佛学,前后共2年。以后,到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从一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广百论》;到至那仆底国(今印度北部之菲罗兹布尔地方)从毗腻多钵腊婆(调伏光)学《对法论》、《显宗论》;到阇烂达罗国(今印度北部贾朗达尔)从旃达罗伐摩(月胄)受《众事分毗婆沙》;到窣禄勤那国(今印度北部罗塔克北)从阇那多学《经部毗婆沙》;到秣底补罗国(今印度北部门达沃尔)从蜜多犀纳受《辩真论》、《随发智论》;到曲女城(今印度恒河西岸之勒克)从累缡耶犀纳学《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贞观五年,抵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
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兼学各种婆罗门书。
历游五印贞观十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伊烂钵伐多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今印度东海岸克里希纳河口处)、达罗毗荼国(今印度马德拉斯市以南地区)、狼揭罗国(今印度河西莫克兰东部一带)、钵伐多国(约今克什米尔的查谟),访师参学。他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成实论》等,然后重返那烂陀寺。不久,又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探讨说一切有疗三藏及因明、声明等学,又到杖林山访胜军研习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无住涅盘、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切磋质疑,两年后仍返回那烂陀寺。此时,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适逢中观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师师子光也在那里讲《中论》、《百论》,反对法相唯识之说。于是玄奘著《会宗论》三千颂(已佚),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的学说。同时参与了与正量部学者般若多的辩论,又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已佚)。还应东印迦摩缕波国(今印度阿萨姆地区)国王鸠摩罗的邀请讲经说法,并著《三身论》(已佚)。
接着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会后归国。
回国译经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不久,唐太宗接见并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尔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同年五月创译《大菩萨藏经》20卷,九月完成。
贞观二十年正月,玄奘译出无著《显扬圣教论》20卷;并口述由辩机笔受完成《大唐西域记》。同年尚译出《解深密经》、《因明入正理论》,推进了因明在中国的发展,嗣又奉敕将《老子》、《大乘起信论》译作梵文,传于印度。二十二年五月译出《瑜伽师地论》100卷,并请太宗作经序。十月,译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并悉心从事翻译佛经。永徽三年(652),奏请建塔以安置经像,经高示敕许,乃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雁塔。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年),功业始毕”。
显庆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玉华寺,致力译经。显庆五年,始译《大般若经》。此经梵本计二十万颂,卷帙浩繁,门徒每请删节,玄奘颇为谨严,不删一字。至龙朔三年(663)终于译完这部多达600卷的巨著。此后,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译出《咒五首》1卷后,遂成绝笔。同年二月逝世。据载,玄奘前后共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所译之经,后人均称为新译。
主要学说①五种姓说。进一步发挥了印度戒贤一系五种姓说,即把一切众生划分为声闻种姓、缘觉种姓、如来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认为根据人的先天素质可以决定修道的结果。玄奘在此总赅印度诸家的学说,对五种姓说作了系统的阐述。②唯识论。玄奘及其学派主张,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类的自我)皆非独立存在的,而是由人们的意识变现出来的,即所胃“唯识所变”。最根本的意识称作“阿赖耶识”,是世界各种事物、现象的一切“种子”,是宇宙的本源。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学系中就十分发达。世亲之后,经过陈那和护法的发展,因明和唯识学说就紧密地结合。玄奘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识量”。回国以后,除翻译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并对因明辩论、论证的性质作了精细的发挥,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论进行了精细的分析。
玄奘毕生致力于佛教事业,共事迹多见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玄奘传》。研究玄奘一派学说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识论》外,有“唯识三大部”,即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慧沼《成唯识论了义灯》、智周《成唯识论演秘》。
玄奘所撰的《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区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如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等,均由其事迹衍生。
1、唐僧:一句形容人啰嗦的话。出处是著名影片《大话西游》,里面的唐僧形象实在太深入人心,以至于青少年们在说别人啰嗦时总是说:你这个唐僧。
西游记里唐僧与他的真人真事对比
法号:西游记里唐僧法号唐三藏,现实中法号玄奘,为中国佛教的四个译经题之一,被尊为“三藏法师”。
出生:西游记里是一个被遗弃的孤儿,现实中出生在当时洛州缑氏县游仙乡凤凰谷陈村(今河南偃师县陈河村)一个官宦之家,原名祎,祖上几代,都曾在朝庭为官。其父陈惠,曾任隋朝江陵县令,后解职还乡,玄奘五岁时,其母已去世。十岁时,其父病故。兄弟有四人,他最小,二哥陈素,早年出家,法名长捷,精通佛典,人称“释门栋干”。父亲去世第二年,玄奘便随二哥一同到净土寺。玄奘幼年异常聪明,进寺后在二哥指导下学习佛经,十一岁就能背诵《经摩经》、《法华经》,记忆超人,而且懂得持委自守。
当时,东都洛阳大兴佛法,有很多法师到此宣读佛经。玄奘每讲必听。到了炀帝大业末年,饥荒连年,加上炀帝骄奢淫溢,各地起义不断,天下大乱,洛阳成了混乱的中心地区。于是玄奘和二哥离开了洛阳,向西行进。到长安时,听说京中的道基和尚道法高深,于是前去投奔,住在长安的庄严寺,向其学习佛佛法。
后来兄弟二人在长城听说蜀地比较安宁,且聚集许多高僧,于是就沿着当年诸葛亮修建的剑阁栈道,来到成都,到达成都时,隋已被大唐所灭。
到了武德(唐高李渊的年号)五年,玄奘在成都受了具足戒,正式出家,时21岁。
随即玄奘决定离开巴蜀,去各地学法,于是告别众人,沿着大江和峡谷走出巴蜀,沿途走过荆州,杨州,北上燕赵,先后向道深、慧休等人学法,每到一处,名声就在那里传播。后来又到京师向道岳法常和僧门辨学佛法,其间,玄奘一次向他提出十个问题,个个切中佛经奥妙之义,玄奘又一次名振京师。
取经的原因: 西游记时里的原因是因龙王不按旨意降雨要被魏征斩首,龙王求唐太宗留魏征 但魏征却接睡梦中斩了龙首,唐王因失信而梦到龙王索命,夜不能寐加之玄武门之变杀死兄弟,深感不安 遂派唐僧取经超度亡灵。
真实原因:为弘法。当时在京师有一仆射(魏晋南北朝至宋尚书省的长官)非常佩服玄奘的才华,奏请皇帝,让玄奘住在庄严寺,玄奘对他说:“我周游吴蜀,走遍燕赵,历访周秦各地,为的是学习佛法。但我国法师,所说义理,往往各执已见,对佛法流传非常不利,而且各种佛经的译文又欠缺完备。我想亲自读一读原创的佛经版本,再返回中土传播。这样才能使佛法得到振兴,为此我已将生命置之度外,誓死求得正法。”
于是玄奘开始西去求法的准备,先在京城各地向各蕃地的人学习他们的语言,接着向奏请西行,但没得到批准,但他并不灰心,一边静坐修炼,一边等待时机。
贞观(唐太宗年号)三年,霜害成灾,太宗传旨,让百姓自谋生路,玄奘借着这机会,开始西去求法的征程。
取经历程:西游记里唐僧有仨徒弟,为其砍妖除魔。现实中并无徒弟,玄奘到了敦煌,要西行时,只见眼前沙海茫茫,无边无际,于是绕道到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一带),打算从高昌西行。
这天晚上,高昌早已在殿前和众人举着火把静静等待玄奘的到来,高昌王信奉佛教,商人和旅客们早把玄奘的名声传到西域 。半夜时分,玄奘进入高昌城,众人只见簇拥着衣衫褴褛,面色憔悴的玄奘走向大殿,此时玄奘的衣衫早已汗水浸湿,上面沾满灰尘,但神情振奋,两眼炯炯有神。玄奘向高昌王讲明西行的目的后,众人很感动,高昌王希望玄奘在高昌呆一段时间,为西行做准备,于是玄奘答应了。玄奘在高昌开讲法席。
皇帝的干弟弟:西游记里唐僧为唐太宗的干弟弟,现实中为高昌王的干弟弟,高昌王其母认为了玄奘为干儿子。
在讲法过程中,众人听到其讲述条理清晰,能提示佛经微妙含义,听讲人都说是前所示闻,希望其能留下来,在高昌弘法,玄奘对高昌王说:“我背井离乡,为的是西行求得正法,如留在此地,求法之愿无法实现,如不让西行,我宁死在此地。”于是三天不食,以示决心。于是高昌王答应了玄奘的请求继续西行。
西行中的各国关卡:西游记里唐太宗给了唐僧一本护照类的本子(不知道是什么)每到一国便请国王盖印请求通行。现实 为高昌王写的24封信,每信附赠大绫一匹,给所要经过的24个国家的国王,让他们为玄奘西行提供方便。高昌王同时准备了60人陪同玄奘西行。
玄奘一行从高昌到铁门,经过了16个国家,从铁门到印度边镜,又经过了13个国家。
吃唐僧肉的问题:西游记里许多妖怪想吃唐僧肉,说可以长生不老并法力增强。现实中为玄奘在西行过程中顺着一条河走时,忽然从对面杀出一队人马,把玄奘团团围住,听见领头的那个凶恶的家伙说:“哈哈,真是苍天有眼,我正愁找不到祭天的供品,却遇到你们这群秃驴,快,都给我绑上。”于是玄奘众人被绑。这群人是打家劫舍的贼人,正想杀人祭天,他们在众人中挑来挑去,选了玄奘做祭天的供品。于是在船上设了祭坛,把玄奘放在坛中,他们想先把玄奘生吃生一部分,再用锅巴把剩下的部分煮熟。此时,无人能救玄奘。
玄奘面无惧色,轻轻闭上眼,心里慈悲的弥勒佛、如来,暗自发誓:如果我的生命还不该结束,请诸佛解救我。如果我的生命已对弘法无法,那么我就死而无憾。
此时众人放声大哭。突然,河岸的狂风铺天盖地括来,带着沙石向贼人的船括去,顷刻间,贼人的船翻了,木板被风吹折,贼人惊恐,与玄奘同来的人对贼人说:“这法师不辞劳苦,历经魔难,就是要专心求法,为边陲的人们谋利益。你们如果杀了他,就会有弥天的大罪,会受到上天的惩罚,我们愿意为他而死。”
贼人于是纷纷扔掉兵刃,以礼相待,对玄奘忏悔自己的罪过,把玄奘等人放走。
于是众人继续西行,来到印度中部,有一摩揭陀国,国中有一山,名“伽耶山”,世上称为名山,是自古国王登临敕封的地方,如来佛离俗成道的地方。
目的地在印度境内走过了几十个国家,终于到达此次西行的目的地----------那兰陀寺。此寺是印度最大的佛寺,唐人称其为无厌,由五个国王出资建造,寺内供奉丰厚,衣食不悉,因此有“无厌”之称。那兰陀寺有五个院子,并共有一大 门,周围有四重内门,外面有三重围墙。寺中居住着一万多僧人,由国家供养,寺内有无数的佛像和各种佛教遗迹。
那时那兰陀寺的住持叫“戒贤”,已106岁,道法高深无比。人称正法藏。玄奘到达后在此期间学习了五年瑜珈论。在此其间曾经统治了古印度的戒日王举办了一次“无遮大会”,玄奘为法会之主。无遮大会意指玄奘将接受来自整个印度的所有学有所长和身怀绝技的人们的挑战,会期18天,在期间只要有人对论主提出的论点中的一个论点提出疑问,并能把它驳倒,论主就要当场割掉舌头,向众人谢罪。当然最后玄奘的无上智慧赢得了胜利。那时,大乘佛教的僧人们给玄奘加了一个称号“大乘天”,小乘佛教的则称其为“解脱天”。
大会结束后,玄奘请求东归,戒日王赠予数万金银和许多头青象,这种象,形体圆大,高约三丈,长约二丈多,上面可坐八人,并放物品。
玄奘辞去了金银的赠与,留下青象,因为青象为当时的极为珍贵的国家,戒日王赠予,表示对玄奘的崇敬之极。青象形体大,每天要吃四十多个草料饼,又三斛料,又是或日王令下属各国,要随时供给草料。
于是玄奘又开始了东归的路程,经过卑利、于活、摩悉铁、商弥、乌锻、于遁等国,越过葱岭后,就派人上书唐太宗。
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京城西郊,人流如涌,几十万人聚集在这里,迎接从西土取经归来的玄奘。玄奘第二天带来经书和佛像送往弘福寺。天空国化明日的周围出现彩色的云朵,佛像上放出红白相间的轮光。京中的万民因玄奘回都而停业了五天,众多人归依了佛门,对玄奘的隆重迎接,可说是千古罕见。
关于译经
那时,唐太宗在洛阳,于是玄奘从京都到了洛阳见了唐太宗。唐太宗传旨给了留守京城的梁国公房玄龄,让他派人保护玄奘。接着玄奘又上表太宗,请求翻译佛经之事,并选择能人与他一同翻译。返回京城后,如今僧人慧明、灵润等为证义,沙门行友、玄赜等为缀缉,沙门智证、辩机等为录文,沙门玄模为证梵语,开始了中国佛教史上规模空前的佛经翻译事业,先翻译了《大菩萨经》二十多卷,接着又翻译了《显扬圣教论》二十卷,《大乘对法论》十五卷,《西域传》十二卷,后又译《佛地六门呪》。
从前代以来,译经都是先谈梵文经典再根据自己的理解,译成汉文。现在玄奘是从梵文直接译出,意义与原经相符。
唐太宗 回到京城后,玄奘上表请太宗为所译经书写序,于是太宗在明殿写出了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大唐三藏圣教序》。从此,佛教得到空前弘扬。唐太宗又在京城东北造弘法院,在曲池为文德皇后建兹恩寺,让玄奘成为住持,并度三百人到寺中,又在兹恩寺的西北建翻经院,送给他新出家的弟子十五个。
玄奘自东归后,就积极致力于翻译佛经和弘扬佛法,有生之年,共译佛经73部1330卷,成为中国佛教史四大译经师之一,又借助帝王之力,使佛法弘扬空前绝后。
圆寂
高宗麟德元年,玄奘告诉和他一起翻译的僧人和弟子,“有为之法一下能减灭幻影,形体这种虚幻的东西是不能长久的。我到65岁时,一定会死的,现在谁有问题,到速来问。”
正月九日,玄奘告诉寺中僧人:“我要死了。我死后请把我的尸体在接近官寺的安静之处下葬。”说完就躺下。玄奘知道自己将要升天了,玄奘让僧人们读他所翻译佛经的名称,感到很欣慰,玄奘把寺中门人全部召集起来,说“无常将近,快来相见。”并在嘉寿殿的香木上挂菩提像,向它施礼,并再次向众僧告辞,且留下给皇帝的表奏,然后自己默念弥勒,让旁边的人人念:“南无弥勒如来应正等觉,愿与念识速奉兹颜;南无弥勒如来所居内众,愿舍命以必生其中。”
到了二月四日,玄奘右手支头,身体侧卧,寂然不动。五日中夜,弟子问:“和尚一定能生弥勒天吗?”,玄奘回答说:“一定能。”说完便断了气。玄奘死后两个后,尸体形色如常。
玄奘死后,皇帝下诏入七葬,让京中僧尼制作幢盖前往送行。玄奘下葬在白鹿原,后来皇帝又下诏把玄奘改葬于攀川,把玄奘的尸体从地下抬出时,其面色如常,众人叹为奇异。
编辑本段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内,是全国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相传是玄奘大法师从印度(古天竺)取经回来后,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因仿印度雁塔样式的修建故名雁塔。由于后来又在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为了区别,人们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荐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约45米,高约5米的台基上。塔七层,底层边长25米由地面至塔顶高64米。塔身用砖砌成,磨砖对缝坚固异常。塔内有楼梯,可以盘旋而上。每层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长安风貌尽收眼底。塔的底层四面皆有石门,门桅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传为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手笔。塔南门两侧的砖龛内,嵌有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记》两块石碑。唐末以后,寺院屡道兵火,殿宇焚毁,只有大雁塔巍然独存。
另一说,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内,故又名慈恩寺塔。慈恩寺是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为了追 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而建。
大雁塔初建时五层,表面砖砌,土心,后来塌毁,重建时为十层,唐武则天长安年间(701—704年)改建成为楼阁式的青砖塔,七层,平面呈正方形,由塔基和塔身两个部分组成。塔基边长48米,高4.2米,其上是塔身,边长25米,高59.9米,塔基和塔身通高64.1米。塔身各层壁面都用砖砌扁柱和阑额,柱的上部施有大斗,并在每层四面的正中开辟砖券的大门。塔内的平面也呈方形,各层均有楼板,设置扶梯,可盘旋而上至塔顶。明代在塔外包砌一层厚砖,磨砖对缝,坚固异常。 大雁塔初建时为砖表土心五层方塔,后改造为七层方形楼阁式,唐大历年间再改为十层,到明代,又以砖面加砌唐塔之外。现塔身通高64米,每层为仿木结构,底层门楣有精美的线刻佛像,西门楣为阿弥陀佛说法图,图中刻有富丽堂皇的殿堂。塔底层南门内的砖龛里,嵌有两通石碑:《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都是由唐代著名的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字体清秀潇洒,是唐代的两通名碑。西面石门楣上有唐刻建筑图案和佛像等线刻画,画面布局严谨,线条遒劲流畅,传说出自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和尉迟乙僧之手,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资料。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题记,仅明清时期的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至今,大雁塔仍是古城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也是闻名中外的胜迹。国务院于1961年颁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游记当中主要人物有哪些
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僧等等
孙悟空是中国著名的神话角色之一,出自四大名著之《西游记》。相传他由开天辟地以来的仙石孕育而生,因带领群猴进入水帘洞而成为众猴之王,号称为 "美猴王"。后来在西牛贺洲拜菩提祖师为师学艺,得名孙悟空,学会地煞七十二变 、筋斗云等高超的法术。
神通初成的孙悟空先后大闹地府与天宫,后被天界招安,封为弼马温。因感觉职位低而返回花果山自封为齐天大圣并迫使天庭承认该封号。因醉酒闹天宫,搅乱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偷吃太上老君的金丹,炼成了金刚之躯,阴差阳错间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炼就火眼金睛。之后大闹天宫,十万天兵天将对其围剿亦不能将其打败,后来在与如来佛祖的斗法中失利,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悔过自新。经观音菩萨点化,被唐僧救出,法号行者,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在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后,最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
孙悟空生性聪明、活泼、忠诚、嫉恶如仇,在中国民间文化中成为了机智与勇敢的化身。
猪八戒是吴承恩所作《西游记》中的角色。法号悟能,是唐僧的二徒弟,原来是天宫的天蓬元帅,太上老君的记名弟子。因调戏霓裳仙子(属于嫦娥中的一员,《西游记》中"嫦娥"意指月府仙女。并非民间传说里的后羿之妻姮娥。)被逐出天界,却又错投猪胎。唐僧和孙悟空西去取经路过高老庄,在云栈洞与孙悟空大战,听说唐僧之名,前去拜见。从此成为唐僧的弟子一同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最后被封为净坛使者。八戒性格憨厚,力气大,爱占小便宜,贪图女色。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其先颍川人,俗家姓名“陈祎(yī)”,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其取经事迹为原型。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沙悟净,又叫沙僧、沙和尚,是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他是唐僧在流沙河收的徒弟。原是天庭中的卷帘大将,失手打碎琉璃盏被贬下凡,盘踞在流沙河,杀人吃人为业。成为唐僧徒弟之后与师傅、师兄孙悟空、猪八戒以及白龙马一起赴西天取经,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后,功德圆满,被封为南无八宝金身罗汉菩萨。原著小说中使用的武器是降妖宝杖。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完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汉族长篇神魔小说。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取材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汉族民间传说。
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样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大量被译为西文,西渐欧美,已有英、法、德、意、世(世界语)、斯(斯瓦希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并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无间道”是什么意思
指佛经故事中八大地狱中最苦的一个
是民间所谓十八层地狱中最底的那一层。.含义是可怕的无间地狱。.无间道即无间地狱,来源于《涅盘经》第十九卷"佛曰:受身无间永远不死,寿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
"也是《法华经》、《俱舍论》、《玄应音义》等佛经里"avicinaraka"的新译,旧译为"阿鼻地狱".无间在佛家中说,十八层地狱的无间地狱,梵名Avici,音译作阿鼻;为八热地狱之第八,为最苦处。
位于南胆部洲(即阎浮提)之地下二万由旬处,深广亦二万由旬,坠此地狱之有情,受苦无间断。.凡造五逆罪(即:杀母、杀父、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等)之一者,死后必坠於此。
为什么孙悟空要保护唐僧取经?
因为孙悟空聪明,知道审时度势。具体的原因容我来慢慢分析:
一、失业太久,有了工作当然珍惜。孙悟空在保唐僧之前,已经失业了五百年,虽然渴饮铜汁,饿吃铁丸还能保命,但毕竟这些东西都没啥滋味,吃久了会腻的。而且又被限制了行动,每天就能看见巴掌大一块儿的天,好几百年,换谁也会烦躁的。观音菩萨给了他这么一个重新上岗的机会,孙悟空当然要好好把握,所以连犹豫都没有就答应了。
二、遵守诺言,注重诚信。孙悟空是个热血真汉子!观音介绍的这个工,只有一句他日必得正果的大饼式承诺,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条路非常难走,但孙悟空言必信,行必果,从没有主动反悔,真是当代我辈学习之楷模!
三、识时务者为俊杰!孙悟空之所以被压五行山下,就是因为前期太过高调,以为自己学那点本事就可以目中无中人,得罪人太多,最关键的是竟然连如来都不放在眼里,还往人手里撒尿,把如来恶心的连自己的手都不要了,化成五指神山把猴子压了五百年。
这五百年,孙悟空因神山所压,无法修炼,实力大减。而唐僧是西天、天庭、人间三界选出来的重量级人物,正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孙悟空在自己刚被放出来的这段时间,找到这样一个大伞,必然可保无性命之忧,再加上可能有的正果,怎么想都不是个赔本的生意。
说了这么多, 知道为啥孙悟空愿意保唐僧取经了吧。
佛教中的“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分别是什么意思,有何出处,谢谢!
【 六根 】 《 佛学大词典 》
梵语s!ad! indriya^n!i。又作六情。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为十二处之内六处,十八界之六根界。根,为认识器官之意。即眼根(视觉器官与视觉能力)、耳根(听觉器官及其能力)、鼻根(嗅觉器官及其能力)、舌根(味觉器官及其能力)、身根(触觉器官及其能力)、意根(思惟器官及其能力)。前五种又称五根。五根乃物质上存在之色法,即色根。有二种之别,生理器官称为扶尘根,以四大为体,对取境生识仅起扶助作用;实际起取境生识作用者称为胜义根,以四大所生净色为性。对此,意根则为心之所依生起心理作用之心法,即无色根。据有部之说,前刹那之六识落谢于过去,意根即是引起次刹那六识之等无间缘。故六识之作用,须常以意根为所依(通依)。然前五识除依意根之外,另有特定之根为其所依(别依);意识则仅依意根,并无其他特定之根。瑜伽行派等则由唯识义上说六根,主张六根、六境均为内识所变。又六根可视为我人之身心全体,如法华经说读诵、书写经典,六根即可清净。〔俱舍论卷一至卷三、成唯识论卷一、顺正理论卷六、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参阅‘五根’1137、‘六境’1298、‘六识’1312、‘根’4131)
【 六根 】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
(名数)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为能生之义,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于法境而生意识,故名为根。大乘义章四曰:‘六根者对色名眼,乃至第六对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识,故名为根。’六根中前五根为四大所成之色法,意根之一为心法。但小乘以前念之意识为意根,大乘以八识中之第七末那识为意根。
【 六根 】 《 三藏法数 》
[出首楞严经] 根即能生之义。谓六根能生六识。故名六根。一眼根谓眼能于色境尽见诸色。瑜伽论云。能观众色。是也。二耳根谓耳能听闻众声。瑜伽论云。数由此故。声至能闻。是也。二鼻根谓鼻能齅闻香气。瑜伽论云。数由此故。能尝于香。是也。四舌根谓舌能尝于食味。瑜伽论云。能尝众味。数发言论。是也。五身根谓身为诸根之所依止。瑜伽论云。诸根积聚。是也。六意根谓意于五尘境界。若好若恶。悉能分别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 六根 】 《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
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者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亦复如是。其中何根生何识,各有其界限,不相混,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识,并不能生耳鼻等识,余可类推。
六尘
一、色尘
《俱舍论》卷一记载,色境有二种:
显色:指显现的颜色,有青、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光、明、暗等十二种。
形色:指物体的形状,有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八种。
《瑜伽师地论》卷一,在显色、形色之外,增加表色,使得色尘的分类更加完备。即凡是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种种动作形态,明显的表现于外,可以令人看见的,称为表色。
二、声尘
声尘,指耳根所能接收到的声波,是耳识所分别的对象。《俱舍论》卷一记载,声音大致可分为八种。依发声的物体有感觉与否,先大别为有执受大种因之声与无执受大种因之声。执受,是心、心所的异名。大种,指地、水、火、风四大种。凡是声音发自有情的四大种者,称为有执受大种因之声,如人的语言、拍手的声音等;凡是声音发自非有情的四大种者,称为无执受大种因之声,如佛陀以神通力变作化人的言语、录音带所发出的音声,或木、石、流水、落叶等所发的声音等。然后,再根据声音是有意义或无意义,而分为有情名之声、非有情名之声。更由不同物类发出的响声,给予人产生爱恶的情绪反应,又分为可意声、不可意声。
┌—可 意 声:好 语 声
┌—有 情 名—┤
│ └—不可意声:恶 语 声
有执受大种为因—┤
│ ┌—可 意 声:好拍手声
└—非有情名—┤
└—不可意声:恶拍手声
┌—可 意 声:化人好语
┌—有 情 名—┤
│ └—不可意声:化人恶语
无执受大种为因—┤
│ ┌—可 意 声:木石好声
└—非有情名—┤
└—不可意声:木石恶声
三、香尘
香尘又称香境,是鼻根所嗅的东西,鼻识所分别的对象。《俱舍论》卷一记载,香可分为四种:
好香:指嗅了使人感到舒适喜悦,有益身心,并且能够增长福业者。
恶香:指嗅了使人感到局促紧张,无益身心,并且不能增长福业者。
等香:等,是均等的意思。不太强,不太弱,恰到好处者,称为等香。
不等香:指太强、太弱,出于均等以外者。
四、味尘
味尘,指舌根所尝的味道,是舌识分别的境界。《俱舍论》说味有六种:甘、醋(酸)、咸、辛、苦、淡。《品类足论‧辩五事品》则将味分为可意、不可意、顺舍三种。
五、触尘
触尘,指身根感觉的境界,是身识所分别的对象。《俱舍论》说触有十一种:坚、湿、暖、动、滑、涩、重、轻、冷、饥、渴。前四项属能造触,是依四大种(地、水、火、风)所产生的触,是一切触的所依;后七项属所造触,是因所依的四大种增盛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
六、法尘
法尘指第六识(意识)所缘的对境,又名法处、法界。广义而言,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诸法,也就是意根、意识对六尘全体的作用。
由于六尘的关系,使我们在心里涌现好、坏、美、丑、高、下、贵、贱等分别妄想,所以六尘又名“六妄”;能衍生种种执着烦恼,令善心衰减,所以也称为“六衰”;能劫持一切功德法财,因此叫做“六贼”。
烦恼如何产生?“色不迷人人自迷”,色是因缘和合而有的假色,它的自身并没有善恶的分别,是我们的眼根攀缘外境所造成的结果。因此“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不一定美如西施,只不过是眼识妄起造作分别而已。其它如声、香、味、触、法等尘所以会令我们起惑造业,莫不由于其它五根、五识向外驰求执取,而产生种种贪染爱着的结果。
佛教特别举出六尘的过患,目的在于提醒修行者,要时时注意密护六根门头,不要被虚幻的外境所眩惑左右。
十八界
"十八界", 即"六根"、"六识"、"六境"三者。十八界是以人的认识为中心, 对世界一切现象和事物所作的分类。 一人一身即具此十八界。 其中的六根有认识功能; 六尘作为认识对象; 六识则为随生的感受与观念。 总说起来, 此十八界依次为: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 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十八界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本,是一切苦厄烦恼的原因。世间一切事物无不因为这根境识三种作用变化,而互成因果,展转无穷。只有修得甚深般若妙法,慧眼时刻观照,才能证到真空妙境,由是摆脱一切根尘识界,了然本来是空。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284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