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智无比(福无什么至)

能断-金刚经给你强大(24)福智无比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七宝虽多,用尽还归生灭。经文虽少,悟之直至菩提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如果三千大千世界中有很多须弥山,以遍满这些须弥山的七宝来作布施,如此福德不可思议。但与受持、读诵、为他人说《金刚经》的福德相比,不要说全文,乃至仅持诵四句偈,福德也远远超过了前者。布施的福德不及持经的百千万亿分之一,乃至算数譬喻亦不能及。”
【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
这里有两种理解方法:一是以七宝遍满这些须弥山,一是七宝堆得如这些须弥山一样高。
为什么《金刚经》的功德这么大?
一方面,《金刚经》是三世诸佛的出生之处,诸佛菩萨均依此而成就;另一方面,我们若能诵持此经,即是修持了诸佛菩萨之因,最终也可以生起如来智慧。
从证悟方面来说,财布施的善根资粮容易耗尽,而持诵般若经可以证悟空性。因此,唐玄宗说:“三千七宝虽多,用尽还归生灭。四句经文虽少,悟之直至菩提。”二者功德实有天壤之别。
有些人做了很大的布施,但若未以空性来摄持,则是生灭的本性,并不是解脱之因。然而,若能一刹那证悟空性,当下即可获得菩提果位,因为它是菩提的正因。《心经》中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六祖坛经》也讲:“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金刚经》(三十二品题解)
1、法会因由:
法会的因由。教你我如何本本分分做人,老老实实做事,体现了生活中的禅机,六度的精髓。
2、善现启请:
1)善现就是须菩提本人,启请,向佛陀请教,如来善护念,善咐嘱。我们一生都要学着善护念自己的真心。
2)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人生两大终极问题。心安住哪里?如何降伏妄念。
3、大乘正宗:大乘佛法利他,普度众生。度众生,内心丝毫没有度众生的观念。无四相
4、妙行无住:
1)妙行,心无所住,行于布施,方为妙行。破除对布施相的执著。
2)在世间法层面,还应布施。
3)无所住,智慧;行于布施,慈悲。智悲双运。
5、如理实见:
1)《金刚经》最重要的命题: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2)用金刚法破除对相的执著:如理。
3)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实见
6、正信希有:
1)在末法时期生起正信,实为希有
2)强调切不可执著在佛的法相上,更不可陷入到非法相。
3)如筏喻者
7、无得无说:
1)佛说并没有得到菩提:无得
2)并没有讲一个固定不变的法:无说。
3)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所差别
4)讲的都是无为法,无非有深有浅
8、依法出生:
1)依无为法
2)生无上正等正觉
3)母法
9、一相无相:
1)得无所得,证无所证
2)四果不同
10、庄严净土:
1)如来庄严了佛土,并无庄严(三段论)
2)不对外在净土生执著(以发铺地)
3)生清净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1、无为福胜:
1)既要慷慨财布施,更要精进法布施
2)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无为福胜
12、尊重正教:
1)受持经之尊贵,至高无上。
2)读诵如佛塔庙,正教希有
13、如法受持:
1)经名,不执著于相,超越的智慧,以无为法受持
2)不以三十二相见如来
3)对此岸、彼岸都不可执著
14、离相寂灭:
1)离相,超越一切形象,
2)寂灭:对于般若相也要超越,进入无明涅槃境界
15、持经功德:
1)持经:受持经文
2)功德:讲说,功德殊胜
3)内化于身,
16、能净业障:
1)受持读诵,消前世业障
2)获殊胜果报
17、究竟无我:
1)一生执著于一个我
2)经的空性智慧消解我,达究竟无我境界
18、一体同观:
1)打开五眼
2)一体同观,一眼摄五眼,一心摄众生心。
3)万法归一,平等无别
4)三心不可得
19、法界通化:
1)般若智慧,充满法界,无处不通,无处不化
2)以无所求之心布施,以无所住之心布施
3)无相、无求、无住之布施最纯粹最纯净的布施
20、离色离相:
1)破除对佛陀色身的执著
2)整部经都在离色离相
3)离色身、报身、法身,见如来
21、非说所说:
1)佛法非所说,所说非佛法,(道可道非常道)
2)破除佛有所说法的观念
3)无法可说,可说者即非佛法
22、无法可得:
1)不住一切法相,没有一个具体的法可得
2)佛性自足,不用向外去得
3)心外求法,缘木求鱼
23、净心行善:
1)用纯净,干净心做好事
2)仍然要积德行善,因果
3)不执著于行善的果
24、福智无比:
证悟了空性,并积极为人演说
福智无比
25、化无所化:
1)以平等心度众生,外不见人,内不见我,所以叫化无所化
2)去了我执
3)众生佛性自足
26、法身非相:
1)法身:佛性,空性,超出色身
2)凡夫执著相
3)四句偈
27、无断无灭:
1)修行人不可执著断、灭相
2)断、灭,绝对的虚无
3)承认世间法,六如,承认假有
4)不可陷入虚无主义
28、不贪不受:
1)菩萨不执著,通达无我法的精髓,
2)对于功德,在起心动念时,不贪执;
3)在结果上,功德来了,燕处超然,不耽于享受。
29、威仪寂静:
1)威仪:行住坐卧,显现的威仪貌,化身
2)寂静:法身如如不动
3)如来者,无来无去
30、一合相理:关于一合相的理论
因缘聚合,不实有,不生执著
31、知见不生:
1)知见,四见,见解,及法相
2)不生:这都不可生起
3)总结:离四见,离法相
4)最高境界:无住
32、应化非真:
1)应化:教化,应着众生的机缘教化,
2)这也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
3)法比财布施更加重要
4)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法布施
金刚经标题浅解
《金刚经》三十二分目浅释
《金刚经》在中国是一部很普及的佛教经典,是记录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大弟子须菩提问答对话的一部经。下面是《金刚经》三十二分目浅释,欢迎阅读。
昭明太子将《金刚经》全文分科为三十二分,并标出分目,是很有意义的,它对通达《金刚经》的微言大义是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因此本人拟将《金刚经》三十二分目随文作一解释,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化的《金刚经》要义概论。
(一)、“法会因由分”(说法集会的因缘理由)
佛陀说法,不无因缘,所以一切经的形成都有原因和理由。法会者,法是说法,会是集会,佛陀说法必招集弟子们会集一处,听闻正法,这就是法会。何谓“法”?法者梵语音“达摩”义即轨持,有任其自性,轨生物解之义,法实际就是指一切事物,法有保持自性的特征,能令物解。法有种种,如色法、心法、有为法、无为法、善法、恶法、有漏法、无漏法等等,佛陀所说法,有五乘之别,一人乘法,二天乘法,这二乘法是世间法,也就是有漏法,三是小乘法,四是中乘法,五是大乘法,这三乘法是出世间法。《金刚经》是属于大乘法。是成佛之道法。《金刚经》的说法因由是:因佛陀生活平常,安详自在,从容超然。由佛陀弟子解空第一的长老须菩提所见,于平常心平等心处,欲知甚深妙趣,故有此《金刚经》之法会之因缘理由。
(二)、“善现启请分”(妙生请佛说法)
“善现”就是须菩提的意译之名,须菩提之名有三义:一是善现,二是善吉,三是空生。须菩提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是解空第一,他出生时,家里各种器物一时全空,故称空生,后又全现回来,故称为善现,由此也称善吉。《金刚经》是妙阐真空实相之经,因此由解空第一的须菩提来应缘启请佛陀演说无上甚深微妙之法,《金刚经》中的根本问题就是由须菩提长老向佛陀提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玄奘法师所译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有三个问题,即: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义净法师之译本与玄奘法师译本相同。《金刚经》全文都是从这两三句问题而展开的详细解释。
(三)、“大乘正宗分”(大乘无上正道之法本)
大乘者,就是菩萨乘,正宗者就是纯正的宗旨。此分初显大乘佛法的正宗要义。所谓大乘者就是广行菩萨行。菩萨者全称“菩提萨埵”即“觉悟有情”,“菩萨摩诃萨”就是大觉悟有情。菩萨以行六度为行,因此在度化一切有情、九类众生,都令其成就无余涅槃,然心不住相,三轮体空,故此大乘正宗之义,就是不住相行广度众生之事业。
(四)、“妙行无住分”(微妙修行无所执住)
大乘佛法,所行之道,即是般若波罗蜜,由于不住相而行,故为妙行。妙行无住者,就是讲,大乘菩萨之修行是于法不住一切相而修行。
(五)、“如理实见分”(真如之理,如实相应乃见)
如理实见者,就是按照佛法之理,如实观见,这是菩萨行之正观。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来“就是佛陀的法身实相,此实相无相,不可以身相见,因为身相非相,离相之见,是为如理实见。
(六)、“正信希有分”(深信无上道者世间希有)
无上大乘之法,甚为希有,实难深信,此分讲正信希有。正者不偏之义、正确之义,信为人言。佛所说法,道理真实,故可信,然正信者,必有深根,于法有胜解,故正信实是明理之解信,或信解。佛法之信是智信,是理信,非是迷信,邪信。此分讲,由闻此经言说章句,能生实信,诸佛定知其善根深厚。具足正信者,定能于四相而不执住,于法不取。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七)、“无得无说分”(真实无可得,真实无可说)
真实佛法,不可取,不可说。这是因为有取即有相,有说即有定相。诸法实无定相,故所得为真得,无所说为真说,不执实得,不取实说,这是从般若的深见角度扫相,破除语言文字的虚妄性。一切圣贤的境界差别都是在对“无为法”的体悟上而有区别。“无为法”就是一切法的真实相,即实相。此实相,不可说得,不可言说,而唯证乃知。所以大乘佛法行菩萨行,要彻底离相无住,这才与正法相应。
(八)、“依法出生分”(一切佛法皆从此出生)
此分专讲:“一切诸佛及诸佛无上正等正觉之法皆从此经出”,故立“依法出生”分,此经之法是无相无住之法,由于无相无住之法有不可思议之功德,所以种种世间福德行施不可与之相比。若有人能够受持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并且能够为他人演说,其福胜过世间种种著相行施福德。本经讲空无相,并不住于空无相,处处空亦复空,因此有曰:“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连佛法之名相也要扫去,不落言诠议相。
(九)、“一相无相分”(究竟一相不可得也)
修证佛法,证果有次第,然根本境界最终无二,故立“一相无相”。一相无相就是毕竟空,若证此境,应行空无相观,空无相之观就是无住,由于心无所住,故于一切法不起诤执,因无所得,故无所求,无净之行,就是不取无住,此乃圣贤所行之清净之道也。一相不立,故为无相。此相者是妄想之相也。《金刚经》一向讲无相,但此相是破想,并不是破法,《金刚经》有言:“于法不说断灭相”。本经妙旨在于破妄显真转识成智。
(十)、“庄严净土分”(心地本净,当下净土)
此经以“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为庄严净土,唯因“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此净土唯心所现,是法身净土,是实相净土,非是有相可庄严佛净土,故此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相庄严,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无相庄严虽非庄严,是真庄严。本此庄严净土实是无上法身之净土也。
(十一)、“无为福胜分”(持经度人乃无为之福,胜过世间布施)
有为法有限量,其福有穷,佛法志于无为,故其福胜于有为,无为之福无量无穷。这是有为与无为的较量。
(十二)、“尊重正教分”(受持至教,天人尊重)
《金刚经》乃佛陀最上乘之教,无上法宝,故曰正教。一切众生皆应尊重礼敬供养,如佛塔庙一般。因为“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此经乃诸佛之法身。若能尊重此经,并能受持诵读,可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这就是尊重正教的无上不可思议之功德也。
(十三)、“如法受持分”(如实奉持正法)
此分佛陀讲此经名“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谓如法受持者,就是要依照法理之要求接受奉持此经之法。也就是于经应想,“佛说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处处不落名相实有之想。以无所住无所得,广行奉持圣教,是为如法受持也。
(十四)、“离相寂灭分”(离相心寂,妄想不生)
须菩提长老,闻经解义,深契实相,致感此经未曾得闻。无上希有。离相则心清净。寂灭则实相显现,故于此有离相寂灭分也。实相者即是非相,是名实相。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十方诸佛,皆以实相无相为同体法身,又离相而生菩提心,是为无住,也为真发菩提心。此经佛陀讲:“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又讲:“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此即显般若之中道也,离相之法乃契般若中道之方便也。
(十五)、“持经功德分”(信持功德无量)
《金刚经》有无量功德,不可思议之法力,若有人能够信心不逆,其功德不可思议,即为荷担如来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持经是学修《金刚经》之法的必要行持的事业。由此而得功德定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也。
(十六)、“能净业障分”(持经可灭罪业)
此经有无量不可称数的功德,自然具有净除业障之能,由于业障皆由虚妄分别执取而惑,当体无性,如幻如化,若能以无相无住之正观,自然可以照破种种业障,如《般若心经》中云:“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切业障无非苦厄而已,若能空观一切法,业障自然能净除,因此《金刚经》中有此一段能净业障分。
(十七)、“究竟无我分”(终究一切法无我)
般若妙趣,就在究竟无我之义,人无我法无我。一切法究竟无我。因无我故,所以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法相、非法相,都是无我的。无我者,就是没有自性,没有永恒不变的主宰实体。凡夫所执的常一主宰固实不变自在性的实体是没有的,故说究竟无我。佛陀说:“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十八)、“一体同观分”(一切法平等一性,更无异观也)
此分讲,佛陀具有五眼,于一世界摄多世界,一心摄多心,五眼摄为一眼,故一体同观也。所观之心,皆非是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以佛五眼同观所有众生之人。皆不可得,这就是了此三心,亲证无相法性。
(十九)、“法界通化分”(尽法界中,无不流通度化)(慧充法界,通化无边)
周遍法界普通一化,有为之福,其性本空,故当体无实,不可与亲证无为无相真实法界之道相对比。因为福德无实,所以佛说所施福德为多,若福德实有,佛就不说其为多,说多说不多,皆是言语名字,实无有法可得。故法界通化也。法界者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法之统称也,通化者普遍如此一化也。
(二十)、“离色离相分”(色相缘生,离之即见性)
佛之真身为法身,而法身是离色离相的,所以不可以有色有相以观佛之真身。
(二十一)、“非说所说分”(无上法非说可说也)
《金刚经》妙在离执离相,故执佛有所说法,也就是谤佛。佛所说法也不可取为实有,故非说所说也。
(二十二)、“无法可得分”(法本无性,了不可得)
般若之法,实无有法可得,故说无法可得。何以故?其法超言离相,不落凡夫所思境界,故不可得也。
(二十三)、“净心行善分”(以清净心行一切善)
净心可证实相,以实相观一切法,皆平等也。由平等故,万物无差。由无差别故,所以菩萨不执四相为实有,由此无相无住之平等心而行一切善法,即是无上正道也。
(二十四)、“福智无比分”(福德与智慧无上无比)
无为福智殊胜,非世间算计可以揣测,故福智无比也。
(二十五)、“化无所化分”(众生性空,实无所化)
般若妙智能证我法二空,化度众生,实无众生可度,所谓凡夫,即非凡夫,是名凡夫,故说化无所化也。
(二十六)、“法身非相分”(法身理体,无为无相)
法身乃佛之真身,真身之体,无相为相,不可以用有相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以相求,即是邪道,不能如实亲证如来之真实法身。三十二相是随缘应化,并非是佛的清净无为法身。故此立法身非相也。
(二十七)、“无断无灭分”(空而不断,无而不灭)
佛之真身虽然无相,但非断灭,真身为体,不生不灭。故于法不说断灭相。所以发菩提心,不可作断灭想。由此有“无断无灭”分也。
(二十八)、“不受不贪分”(行法不贪住,不领受)
一切皆空,实无有法可得,故菩萨行无住行,于一切福德法而不受,更不贪著,故此有“不受不贪”分也。
(二十九)、“威仪寂静分”(四威仪中,心常寂静)
佛之真德,威仪寂静,不来不去,故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虽然有相行住坐卧而心地恒常空寂。故立“威仪寂静”分也。
(三十)、“一合相理分”(理本无形,一合之,便落相)
真如之理,实本无相,然凡夫之人,则执有相,“一合相”就是凡夫所执取之有相,一合相者是实无唯计由妄而生,故说:“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一合相”是假名有,是遍计所执自性。然佛陀说法度人,“不坏假名而说实相”,故依“一合相”之理,而扫“一合相”之妄计也。
(三十一)、“知见不生分”(不生知见,方可正见)
通达无相无住之般若,即不于一切法生知见,若有知见,即落四句百非之戏论中,故有此知见不生分也。
(三十二)、“应化非真分”(随缘示现,皆非本真)
一切法如化如幻,故不应取,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此福德无量。随缘应化,并非真实,以无相之正道,作如是观,是为般若波罗蜜也。由应化非真故,处处不落有相有住。于此法上,妙悟大乘缘起性空实相。
拓展阅读:《金刚经》的基本要义
“金刚”是喻,比如“般若”,般若是智慧,是破除一切无明的大智慧。智慧如“金刚”一样坚固,锋利光明。所谓坚固者,可摧坏一切烦恼障。但不被诸障所破坏,故名坚固。
所谓锋利者,能打开一切迷梦,穿透一切障碍,故名锋利。所谓光明者,智慧心地普照十方,故名光明。坚固喻其体,锋利喻其用,光明喻其相。“金刚”之喻可以表诠般若之妙义,故以“金刚”为喻。再者依玄奘法师所译,“金刚”是指一切烦恼,坚固难破,故名金刚。“般若”之智能断“金刚”,故名“能断金刚般若”。两种比喻虽然有一定用意区别,但实质都是认为般若可度彼岸。依本人理解,“金刚”应是指“金刚道”,所谓金刚道是指十地菩萨于十地终心之无间道,即金刚心。此之为入佛法界,故名无上乘。前一刹那为大乘菩萨十地,后一刹那即是圆满无上佛果,此为金刚道,也是无间道。由此尽断一切微细之障,故可名曰能断金刚。
《金刚经》中云:“佛为大乘者说,佛为最上乘者说。”由此可知,此经所对应之机是无上佛乘也。再者,十地菩萨所行之法是智波罗蜜法。正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相合。把“金刚”比喻“般若”,或把“金刚”比喻为“烦恼障”都不影响经文之义。其实“金刚”一词应指此经所行之道为合理。可称为金刚智度之法者,正是十地与佛地之道。所以我们有理由称《金刚经》为成佛之道。“般若”者,智慧也。一般佛教把般若分为三大类:一文字般若,二观照般若,三实相般若。所谓文字般若者,就是指圣教量及如理所表诠之义理,它是方便般若,不是真实般若,它可以对治一切世间邪见戏论。故可以称文字般若为依言中道。
据《大智度论》卷四十三中云:“常是一边,断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为般若波罗蜜。又复常无常、苦乐、空实、我无我等亦如是。
色法是一边,无色法是一边,可见法不可见法、有对无对、有为无为、有漏无漏、世间出世间等诸二法,亦如是,复次,无明是一边,无明尽是一边,乃至老死是一边,老死尽是一边,诸法有是一边,无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为般若波罗蜜,菩萨是一边,六波罗蜜是一边,佛是一边,菩提是一边,离是两边行中道,是为般若波罗蜜,略说内六情是一边,外六尘是一边,离是两边行中道,是名般若波罗蜜,此般若波罗蜜是一边,此非般若波罗蜜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名般若波罗蜜,如是等二门,广说无量般若波罗蜜相”,从如上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般若波罗蜜”就是不落两边的中道行,“般若”即中道实相义。
文字般若依言化俗,故为方便般若也,非实证般若。观照般若离言体真,故为真实般若也,唯实证境界。实相般若者乃是般若之本性,智如之相应也。三般若义实是般若具三层妙义也,非有三种般若也。三者合一,有体有用,般若乃成。依言中道与离言中道,不一不异,不即不离。若依唯识佛法三智三渐次来讲,般若妙义,也是极有意义的。
所谓三智者:一是加行智,二是根本无分别智,三是后得无分别智。智即般若,加行智就是地前文字般若,是方便般若。加行智也由定所成就,历经四位:一是暖位,得明得定;二是顶位,得明增定;三是忍位,得印顺定;四是世第一位,得无间定。加行智所修四如实观,得四如实智,于“名”“义”“自性”“差别”之事作如实观。根本无分别智是初地见道之证真如理体之智,此智即是深般若,也即是观照般若,《般若心经》中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照见五蕴皆空的般若,就是深般若,也就是观照般若,也就是根本无分别智。
观照般若中含有三智:一是一切智,二是道相智,三是一切种智。一切智类于根本无分别智,道相智类于后得无分别智,一切种智是佛智,是圆满智,是约果而立。加行智是地前加行位,根本无分别智是初地见道位,后得无分别智是修道位。“般若波罗蜜”实质就是三智三渐次(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由三渐次而得究竟圆满。“金刚”一词在佛典中,多用于褒义,如“金刚身”指法身,如“金刚心”,“金刚智”指心智, 如“金刚道”指无间成佛之道。如“金刚三昧”指无上正定。所以《金刚经》中的“金刚”一词,理应也是指“般若”之德,即“金刚智”。以此解读可以贯通经文全义,如把“金刚”喻比“烦恼”之坚固,以般若为能断金刚也成意义,但从文义中得不明显,故为解义方便,应取金刚喻般若为善。
《金刚经》的主要思想就是“无相”“无住”。“无相”就是诸法实相。“无住”就是般若之智。《金刚经》中有几句经典说理之句,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由于一切相,皆是虚妄分别想所生,故实相无相。因而《金刚经》了三心空四相。所谓三心者,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是也。所谓四相者,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也。外不住相,内不住心。所以应无所住,心无所住,清净心生,即觉悟之心生也。“无住”就是般若之智,不落两边,妙行无住。学修般若以正念净信为道门。由信心清净故,则实相妙理可相应亲证。菩萨应无所住行中道,故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此乃无上金刚心定。《金刚经》之“信”为“信心清净,则生实相”,《金刚经》之“解”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之“行”为“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金刚经》之“证”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是“般若波罗蜜”,即菩提道。因此在理解《金刚经》乃至《大般若经》都要从行持上去体悟亲证。否则就不会如实相应般若波罗蜜之法门。所以我们必须要恪守经旨,以“无住”为般若行,以“无相”为般若境,这就是《金刚经》的核心要义。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284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